《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
翻译鉴赏
从《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英译看文学的模糊与翻译摘要: 模糊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性,其作用在于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文章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为例,从文学模糊性入手,论述中国古代诗歌的模糊美及其翻译,认为应尽量采用模糊对等翻译法,以较好传达原诗的模糊美与意境。
关键词:文学模糊性;文学翻译;《天净沙·秋思》1.文学的模糊性模糊理论是美国系统科学家L.A.Aadeh于1965年提出,他认为模糊性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模糊语言就是外延不确定,内涵不定指的弹性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词义、语义、修辞和句法的模糊上。
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或者虽可加以确定而语言表达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者说话人意图不予确定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
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
就一部价值无限的优秀作品来说,能为不同时代的读者提供阅读和理解的多样性,其本身应充满着“不确定的点”和“空白”,这些不确定的点和空白就是作品中没有明确说明的地方,也即文学的模糊性。
文学的模糊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有了更多的无限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无限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更利于他们和作品进行能动地交流,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
翻译过程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语言的转换,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意义的传达,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
因此,译者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不仅需要正确掌握两种语言,还必须拥有广泛的语言外的知识。
文学翻译与其它类型的翻译不同,具有难以把握的特殊“变量”,因为它是一门文字的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的故事情节等基本信息而外,还必须传达原作的审美信息。
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文学翻译必须强调译作的文学性以及美学价值,这样才能把一国的文学作品变成另一国的翻译文学。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共6页文档
《天净沙.秋思》九种英译文意境的传达一、意境的定义及表现方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指出: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Poem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诗在翻译中究竟失去了什么?周方珠先生在其所著《翻译多元论》中指出诗在翻译中失掉了:结构形式;音韵、节奏;意境、风格。
他认为“诗的意境集中体现在其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感等特点上,这便是诗的风格。
失去了结构形式,改变了音韵节奏,便无风格可言。
因此,前两点的丧失自然会导致原诗意境的流失和风格的改变。
”[1]39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的意境,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们历来所追求的。
那么,到底何为意境呢?司空图在其《司空表圣文?与极浦书》有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2]我们不妨这样定义意境:于诗人,意境是他通过景的意象和特殊的艺术手段创造一个世界来表情达意;于读者,意境是他们置身于诗人创造的世界中,领略、感知诗人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自己心中的情,从而跟诗人产生共鸣。
这样,对于译者来说,他在将古诗译成英语时就有了两个任务:首先,他要以原文读者的身份领略原诗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力求与原诗的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振。
其次,他在尽量忠实原诗的基础上,却要将这种无以言表的意境通过另一种文字再现给该语言的读者,让他也能置身其中,接受意象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音、形、意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译者也应当尽力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为译语读者传造一个美的世界,任其去领略去感知。
二、原诗意境的解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
这是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时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
从其诗境美的创意上看,首先,该诗具有诗中有画的视觉美:该诗具有很强的视觉空间感,有近景:枯藤、老树、昏鸦;有中景:小桥、流水、人家;有远景:夕阳西下;有特写景:古道、西风、瘦马;有全景: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3篇《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1.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
元曲《天净沙·秋思》与英译本对比浅析作者:李圣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天净沙·秋思》是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
本文对这一作品的一篇英译版本与原著进行了对比评析,有助于我们认识译诗如何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持和再度体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英译;评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经典之作,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说“纯是天籁①”,又在《人间词话》中称其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几个世纪以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经久不衰。
本文以《天净沙·秋思》的一个英译本为例,进行赏析。
从语言形式上看来,此曲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分别为九个名词,指代九种事物。
九种景物互相叠加起来,朦胧之中却见凄美动人的美学享受。
从音律来看,平仄相间,韵律紧扣,若再配以曲调歌唱,苍凉温婉,一定会催人泪下,令人动容。
这也成为它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静动的角度去看,枯藤老树为静物,昏鸦则为动景;小桥、人家是静物,流水则是动态情景。
随着作者与读者视线的移动,动静景物不断变化,互相叠交,各种场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映衬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境遇。
从意象上来看,全诗由12个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这些看似平凡的意象,却将孤立的景物组成有机整体,彰显出一派萧瑟黯淡的画面,意境悠远。
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Translated by SchleppSchlepp的译文30字,简洁短小,采用的是字面的翻译法,和原文的意味情调相似,也勾勒出了一幅静态的图画。
《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
《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对比分析摘要: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广为传颂。
作者精于构思,通过几个意象的描写,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异乡游子思乡图。
本文欲以三个英译本——翁显良,许渊冲及卓振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意在努力探究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性,从文化层面,选词等方面了解诗歌的翻译技巧。
走进马致远先生心中,感受深秋游子内心。
关键词:意象;译诗;对比分析作品简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诗意象叠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仅用几个意向构置多种景物,天涯游子身骑一匹消瘦的瘦马,处处悲凉,处处伤。
1描绘出深秋萧瑟的秋景,深刻的映衬出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
全文未见一个秋字,字里行间却透着浓浓的秋意。
语言虽凝练,意义却深远,可以说是增一字减一字都多余,因此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与旁人赘一词”之喻。
2这首写秋佳作被后人赞誉为“秋思之祖”。
前言自古以来,有翻译难译诗更难的说法。
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因为诗歌翻译中意象很难准确传达。
甚至有人提出:诗歌不可译,即诗歌的不可译性。
得益于多年译诗经验,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音美形美和意美。
3力求译诗达到这三美,它对我国诗歌的翻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天净沙·秋思》的原文分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仅列举九种景物,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意象为一组,构成三幅图画,用词凝练简洁,看似没有使用任何的连接手段,却是句句之间丝丝入扣,联系紧密,更烘托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便现于眼前。
中文重意合,在这首诗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个意象都是情与景的交融,自然似浑然天成一般,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悲凉的景象,描绘出萧瑟的深秋图,让游子思乡之情尽然跃然纸上,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读者读此诗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西方读者与我国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
《天净沙·秋思》两英译本论文摘要:由于中英意象的意义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把中文诗歌翻译成英语的候一定要注意翻译方法,切不能只为了形式忠实而不顾译入语国家的习惯,结果反倒令人不解,更别说欣赏中国的文化了。
对于诗而言,虽然形式美是很重要的,但内容更重要,译者要在传达内容美的基础上再传达形式美,翻译诗歌亦是如此。
一.意象1.1.意象(image)意象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
由于古体诗的特殊性,对于有些不易表达的感情,可以借助于某些“象”来抒发诗人的感受。
诗人借用这些意象,不仅可以清楚的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物象,还能给读者传达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以此增强诗的感染力。
诗歌中的意象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人的感觉的方式可分为七种: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肤觉意象,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动觉意象,意觉意象等。
1.2.中英诗歌意象的比较虽然中英文化中有意象相同的事物,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环境等,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国家就会赋予不同的含义。
在运用的过程中,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常富含诗人的情感,在对物的客观描述中通常蕴含着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并呈现出和谐优美的意境,加之汉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可以将一时一地的个人经验转化为普遍经验。
英美诗作中意象则更多的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上,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的深邃感情而描写并不优美的形象。
二.《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意象: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古道、夕阳等并置,组合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的思乡之情。
三.英译本对比以下从Schlepp和许渊冲、的的译作出发进行分析。
译本一(Schlepp):Tune to“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By Ma Zhiyuan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译本二(许渊冲):Tune:“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Neath tiny bridg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关于诗的标题,译文一译为“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译出了诗的形式:Tune(小令),词牌名:”Sand and Sky”(天净沙),给人描绘出一副沙与天空的画面,但是画面比较模糊,“Autumn Thoughts”使读者了解诗人的情感:诗人在秋天对某人的思念。
汉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再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
2019年10期总第450期ENGLISH ON CAMPUS汉诗歌英译中的意象再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文/龚丝敏【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极具审美价值,其中意象组合的独特方式赋予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
而意象又分为广义意象和狭义意象。
广义意象指的是整首诗歌烘托出来的总意境,狭义意象指的是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
译者对于这两种意象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译作对原诗感情和效果的传达。
本文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对象,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以及Wayne.Schlepp的三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试探究其译本中的意象再现情况。
【关键词】意象再现;广义意象;狭义意象;对比分析【作者简介】龚丝敏(1994.11.02-),女,汉族,江西人,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引言中国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已提出“意象”一词概念,“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由此可见,意象这一概念的提出之久。
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突显了意象在构成诗歌方面的重要性。
对以汉语作为本族语的读者来说,理解诗歌意象及其带来的美学享受或许并不难,但是把汉语诗歌译成英文诗歌时,译者既要考虑诗歌形式,译入语读者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又要尽量保留原诗歌的意象美,所以翻译诗歌并不那么容易,存在着语言和文化障碍。
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是不可译的,作为译者,在保留诗歌形式等方面之外,还应力图探寻再现原诗意象的方式。
二、意象再现意象再现是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中需要贯穿始终的理念,一首好的诗歌翻译作品,应当尽量再现原文的意象。
元曲作为诗歌的一个种类,其曲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意象,本文选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对象,并从广义意象与狭义意象这两大概念出发,来进行探究。
其原曲和翁显良,许渊冲以及Wayne. Schlepp的三个英译版本作品如下: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
《浅析《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的形合》摘要:英语“以形统意”,“以形摄神”,“以形显义”而汉语“以意统形”,“以神摄形”“遗形写神”,traveler is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1),译文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前一句“古道西风瘦马”结合在一起描绘,仍用主谓结构为主,辅以独立主格和分词结构,增加了许多表动作和状态的词语,如has to go on down,moaning,his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farther and farther等章懿微摘要:就英语和汉语而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不同是形合和意合。
本文将根据意合文本转向形合文本的微妙之处,对比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版本,从而探索出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形合;意合;《天净沙·秋思》;翻译一、形合和意合的不同以及对翻译的影响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
(1)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不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美国翻译学家E·Nida(2)认为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英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if,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so that等明确地表示出来的,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同样可以表达出来。
那就是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没有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的本身体现出来。
王力指出:“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络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汉语的结构好像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
”(3)英语采用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完整、以形显义。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赏析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周丽江西财经大学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过很多诗词名家,产出过很多优秀精良的著作,很多作品在历史的变迁中遗失,而有些保存良好,被后代人世世传颂。
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学作品受到国外的欣赏,但对于异国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似乎困难了些。
这时,译者们对中国古诗歌的翻译就很重要了。
此文以中国古诗歌《天净沙•秋思》为例,从英汉对比研究的角度赏析四个不同的英译本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诗歌;翻译;英汉对比研究一、古代诗歌《天净沙•秋思》全文及释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原文用现今的白话来解释的话,意思就是:干枯的藤曼缠绕在久经衰老的树干上;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停足歇落在孱弱的树枝上。
树下有座小桥,溪水流淌着,零星几户人家散落在不远处的小山坡上。
古旧的道路上行人寥寥无几,只有秋风萧瑟,寒意阵阵。
一位孤单落寞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从旁边缓缓经过。
此时远处的夕阳慢慢淡出地平线,而远离故乡许久的游子却依旧是在天涯四处漂泊流浪。
二、诗歌语言用词特点及四个英译本这首诗歌由元朝马致远所作,篇幅极短,意境却极其深刻形象,简短几句,仅用了28个字便将凄凉落寞的一幅深秋思乡图勾勒而出,浮于纸上。
这首诗篇幅不长,用词极其精炼,大多数都是“二字名词”,28个字里就涉及了12个名词:“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人、天涯”,而剩下的16个字皆是形容词来形容前文的这些名词物体和人。
这首诗歌获得了周德清和王国维的“秋思之祖”和“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高赞。
这28个字当真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字字珠玑。
而在中国的文章里,这首诗歌采用了白描的描写手法,简洁精炼的词组短句就精妙绝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景,即使是古时候的作品,现如今这么多年过去,读来亦是感受颇深。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分析武宁【摘要】Skopos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study. It holds that different versions of a source text come from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ase study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ancient poem of Autumn Thoughts in this paper prove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have one work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译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文各自具有不同的目的,即文化传真——有效传递文化信息;文化审美——不在形式而在意象;迎合目的语读者情绪——音、形、意兼备。
因此,文学翻译中一本多译的现象是合理的,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从多角度了解、感知源语文化。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3)006【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翻译目的论;翻译【作者】武宁【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一、引言作为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凝练的手法,凄凉的情调,诗意般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
文章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一直为人所称道,享有“秋思之祖”的美誉。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之我见——与黄国文、金春笙先生商榷
20 0 9年 1 O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r a fSo t wetAg iu t a ie st S ca ce c iin o n l u h s rc lurlUn v riy( o ilS in eEdto ) o
Vo . No 5 17, .
t m pt o de ie “f r a quia e c ”。ispr c ia lt nd r a r e s t fn o m le v l n e t a tc biiy a e de s’a c pt nc n t e a p c i c e a ei h s e toflngus isan olo st ie — itc d f l w helt r
点 , 章 首 先 从 语 言 学 角 度 审 视 了 “ 式对 等” 文 形 的真 正 内涵 、 用 性 以 及 可 接 受 性 ; 后 从 文 学 角 度 — — 音 律 、 感 逻 辑 、 象 虚 实 实 然 情 意
等来 探 讨 《 净 沙 ・ 思 》 Shep和翁 显 良两 种 英 译 本 孰 优 孰 劣 ; 后 建 议 运 用 语 言 学 的 分 析 方 法来 理 性 思 考 , 合 文 学 的 印 天 秋 的 cl p 最 结
歌 的基本 要素韵 致 、 愫 和 意 象 以及 部 分 美 学 知识 情 的原 理来 分 析 了 S he p和翁 显 良的译 本 , 欣 赏 c lp 更
Ab ta t Th o r a h n s a sao sJ u n lp bih d c n rdco ysu iso u n o na dJnCh n h n nt e src : ej u n l i eeTr n l tr o r a u l e o ta itr tde fH a gGu we n i u s e go h C s
翻译美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翻译美学视角下《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深文学翻译者的青睐,已有很多不同的英译本。
而许渊冲和翁显良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两位大家,许渊冲是韵体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诗译诗”的方法,讲求“三美”标准:音美、形美、意美。
而翁显良则偏向用“以散文体译诗”的方法,要求摆脱原文韵律、形式的枷锁,强调忠实于原文意义。
文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着重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去分析比较他们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以此来探讨哪种译文更好,哪种翻译策略更加适合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翻译美学,比较研究Abstract: Autumn Thought of Ma Zhi yuan is a classic short lyric poem in Yuan Dynasty and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 by the deep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all ag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And Xu Yuanchong and Wengxian Liang i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of two people, Xu Yuanchong is verse translation of representatives, he suggests that "poetry Translated" approach, emphasis on "Three Beauties" Standard: Sound and Form United States, meaning the United States . The Wengxian Liang is biased by the "Translated prose" method, requires to get rid of the original rhythm, form chains, emphasiz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text 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to analyze comparative aesthetics of their "Tian Jing Sha • Autumn Thoughts" English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what better translation, whic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ore suited to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Keywords: Autumn Thought, translation aesthetics, comparative study1.引言作为元代散曲的杰出代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其凝炼的手法,凄凉的情调,诗意般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文章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一直为人所称道,享有“秋思之祖”的美誉!这首诗不但表达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不同的译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本文主要是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许渊冲和翁显良的《天净沙·秋思》英译本。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
也谈《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赏析苏进德【摘要】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可谓脍炙人口,意境深远,千年传诵,因此也出现了多种英译本以传译其艺术魅力.并且有很多学者也从各种不同的视角赏析比较各译本的优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查阅了多种译本,并搜集了40余篇对这些译本赏析的论文,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比较各译本及对其赏析的多种不同的视角,以得出一些共性的认识,并试图从作画的角度对译本作一评析,提出新的鉴赏视角,以与各位共享交流.【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4页(P141-144)【关键词】源语分析;视角汇总;共识;作画【作者】苏进德【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素有“秋思之祖”的美誉,字字千金,令人回味。
许多译者试图将其艺术魅力更好的传译出来,便出现了不同的译本,后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评析比较各译本的优劣,试图提出新的观点,精益求精,以求出现完美的译本。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此,笔者查阅了多种译本,并搜集了大量对译本赏析的论文,试图总结比较一下各译本及对其的赏析,以得出一些共识,并试图从作画这一新的角度对译本做一探讨评析。
1 源语分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元曲中,作者选取了十个典型意象,叠加勾勒出一副秋天萧索凄凉的画面,将天涯游子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9个名词词组,简短但意境深远。
枯藤缠树,暮鸦归林,而小桥流水,庭院安闲,对比鲜明,跃然纸上。
“古道西风瘦马”承上启下,西风冷落,古道瘦马独行,这种飘泊不定的羁旅生涯,让人深感人生的迷惘。
是古道而非喧闹繁华的大道,是瘦马而非肥马,景色荒凉,一切景语皆情语。
_归化_异化_理论下的_天净沙_秋思_英译文赏析
一、 引言 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 这是一 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 文章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被世代文 人誉为 “秋思之祖” 作者以凝练的笔法, 。 苍凉的情调, 富有诗 意的图景, 烘托出天涯游子、 失意文人, 倦于漂泊的思乡之情。 一向脍炙人口, 广为传诵。要将这首高度凝练隽永的古诗译 成英文, 并最大限度地保持或再现原作的意境与神韵, 绝非易 事。此诗有好几种英译本, 本文选择了许渊冲和叶维谦两位 先生的译本, 并试图从两译本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 “异 即 和 化法” 的角度对两种译本进行赏析。 二、 “归化” “异化” 关于 和 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 181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 《论翻译的方法》 中提到: “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 一种是尽可 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 另一种是尽可 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 ” 施氏 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名称。1995 年,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 The Translator's Invisi将第一种方法称为 “异化法” (foreignization), bility 一书中, 将第二种方法称为 “归化法” (domestication) 听上去很神秘, 。 其实,异化法” “ (foreignization) “归化法” 和 (domestication) 大 致相当于我们传统上所说的直译和意译。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 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 原文的内容; 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 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转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 “异化” 与 作为文字处理上的两种技巧, 在翻译文 学、 艺术作品时早已被翻译家们所采用,归化” 异化” “ 、 “ 之争 也一直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持续着。在当今, 韦 努蒂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 《译者的隐身》 他在 中指出: 其 所以要用异化的翻译方法 (foreignization) 来取代归化的翻译 方法 (domestication) 其宗旨是为了提倡一种不以目的语文 , 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便在译本中体现 外国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事实上, “归化” 法也有一定的 好处, 尤其从表达方式、 习惯上看, 它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产生 隔膜, 读起来顺畅, 快当, 并能够如同接受本土文化一般。 Nida 一直主张 “归化” 他提出了 法, “功能的动态对等” 并坚持译文 应该是与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其实, “归化” “异 与 化” 只是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的两种指导原则和手段, 它们具 有不同的作用与优势, 因此分别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译出的 译文就各具特色。 三、 原文分析
从《天净沙·秋思》译本谈诗歌意境美的翻译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深具诗意的诗歌作品,由著名诗人马致远创作并多次被翻译成不同语言。
其中,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歌意境美的独特魅力。
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诗歌的意境美成为了一个挑战。
本文将就《天净沙·秋思》的译本进行探讨,从中探究诗歌意境美的翻译。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诗中描绘了秋季的自然景观,通过对黄沙和白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还融入了对情感和心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
这首诗所展现出的意境美是深邃而独特的,精致而不失内涵。
针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翻译,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准确地传达诗歌的意境美。
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注重传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保留原诗的诗意和美感。
在译文中如何准确表达黄沙和白云的意象,如何传达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都需要进行精准的翻译和表达。
在不同的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译者对《天净沙·秋思》的翻译方式和表达手法。
有的译本注重对诗意的传达,保留了原诗的韵律和意境;而有的译本则更注重对文字的准确翻译,力求直译原意。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阅读体验去选择合适的译本,用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我认为诗歌的翻译需要顾及原诗的意境美,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诗歌的意境美是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文学价值,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尊重原诗的意境,力求准确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译者也需要在翻译中保留原诗的美感和韵律,以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体会到诗歌的独特魅力。
总结而言,《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的翻译是一项挑战,需要译者在准确传达意境美的也要顾及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体验。
诗歌的意境美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表达,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诗的意境和美感,才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
- 21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山东科技大学/吴桂金 杨利【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诗源远流长。
《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古诗之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翻译过此诗,因此有不少英译本。
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英译本的赏析,旨在从前辈学者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进而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英译本 浅析一、原诗浅析《天净沙•秋思》是由元朝作家马致远创造的一首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五句话,却描绘出一幅画面感十足的秋郊夕照图。
此诗的前三句,每句话三个名词,三种景物。
这种名词的叠加,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诗人用这简短的九个词,铺叙开来,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的画面。
最后一句中,作者将“游子”即“断肠人”置于这秋风萧瑟的画面中,那种凄凉之感、那种倦于漂泊的苦楚跃然纸上,深刻清晰地走进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中国古代诗歌是追求音韵美的,马致远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本诗中,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这种平仄相间的韵律结构,前后呼应,不禁让读者低吟沉回,心中油然而生那份秋风萧瑟的凄凉,感同身受主人公飘泊天涯的那份无奈。
这首诗在用词上,虽然没有使用情感浓烈的词语,但那几个简短的词语,灵动而传神,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景象,直入读者心底。
二、三种英译本译文1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现摘录如下:Tune: Sunny Sand -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译文2是美国学者Wayne Schlepp的译作,现摘录如下:Tune to “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l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译文3是笔者典籍外译老师的译作,现摘录如下:To the Tune of Sand under the Clear Sky - Autumn Thoughts: A crow, at dusk, on yon old tree with vines very dry; A bridge o’er th’creek, and some country cottages nearby; A horse so weak, against west wind, en route with sigh; The sun sinking, a broken heart’s still wandering!三、英译本浅析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语优势”的原则。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
从《秋思》不同译本的比较谈汉英诗歌翻译形合与意合是汉英对比研究中的一组最重要的对应关系,也是衡量英汉互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元曲,堪称经典的中国“意象派”诗歌。
本文将以英汉语中的形合与意合为理论依据,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多个译本,尤其是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意象传递等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古诗英译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标签:《天净沙·秋思》形合意合诗歌翻译一、诗歌翻译特点解析诗歌的翻译有别于翻译其他类型的文字,如小说、剧本、散文及字幕等,其英译有三个色彩鲜明的特点。
1.中国古诗尤重韵律美,“音美”是诗歌的第一考量。
一首流传之广的好诗首先要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很多中国古诗起初都是可以作为歌曲传唱的,所以悦耳尤为重要。
2.不同诗歌类型都有特色鲜明的句法,一般具有一字一音一意的特点。
诗歌语言力求短小精悍,寥寥数语便可描景抒意。
在写法上,中国古诗尤重意合,所以在句法上删减了连接词或逻辑词的使用,这一点和极重形合、行文上需要功能词辅佐的英文相比可谓大相径庭,此点是古诗英译中需要弥合的重点。
3.意境难描。
“画虎画皮难画骨”,译诗译形难译境。
立意深远,境界幽深是一首好诗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然而,在翻译中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意象的文化内涵不同,直接翻译可能导致丢失原文中的意境美。
二、《天净沙·秋思》不同译文之比较本文选取了施文林(Wayne Schlepp),丁祖鑫和伯顿·拉夫尔(Burton Raffel),以及许淵冲四位大家共三个版本的英译,并对照汉诗英译的三个特点,对不同译法进行分析,以图找到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英译本赏析
作者:吴桂金杨利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8期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诗源远流长。
《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古诗之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翻译过此诗,因此有不少英译本。
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英译本的赏析,旨在从前辈学者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进而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英译本浅析
一、原诗浅析
《天净沙·秋思》是由元朝作家马致远创造的一首散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五句话,却描绘出一幅画面感十足的秋郊夕照图。
此诗的前三句,每句话三个名词,三种景物。
这种名词的叠加,形散而神不散,充分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
诗人用这简短的九个词,铺叙开来,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的画面。
最后一句中,作者将“游子”即“断肠人”置于这秋风萧瑟的画面中,那种凄凉之感、那种倦于漂泊的苦楚跃然纸上,深刻清晰地走进每一个读者的心中。
中国古代诗歌是追求音韵美的,马致远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本诗中,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这种平仄相间的韵律结构,前后呼应,不禁让读者低吟沉回,心中油然而生那份秋风萧瑟的凄凉,感同身受主人公飘泊天涯的那份无奈。
这首诗在用词上,虽然没有使用情感浓烈的词语,但那几个简短的词语,灵动而传神,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景象,直入读者心底。
二、三种英译本
译文1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现摘录如下:
Tune: Sunny Sand -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译文2是美国学者Wayne Schlepp的译作,现摘录如下:
Tun e to “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l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译文3是笔者典籍外译老师的译作,现摘录如下:
To the Tune of Sand under the Clear Sky - Autumn Thoughts: A crow, at dusk, on yon old tree with vines very dry;A bridge o’er th’creek, and some country cottages nearby; A horse so weak, against west wind, en route with sigh; The sun sinking,a broken heart’s still wandering!
三、英译本浅析
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语优势”的原则。
他认为“译语优势”是“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发挥译语优势”就是“尽量利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
译文1的翻译正体现了他的这一观点。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本诗时,在句中添加了动词和介词,将原文中的名词词组连接成符合英语句法结构的完整句子,这是英语语言表达重形合的体现。
许渊冲先生还提出的译诗“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标准,是建立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信”的衍化和具体化;“三似”中又以“意似”为先,表明许渊冲先生是重视内容的充分表达的。
确实,在此诗的翻译中,许渊冲先生把原作所描写的内容和含义很好地传达了出来,而且全诗的翻译都用倒装句这一句式结构进行表达,使诗在句式上协调统一。
同时,这一译作也在韵律上做了很多努力,aaabb的尾韵使诗前后呼应,读起来十分流畅自然。
此外,该诗在用词上十分贴切传神,比如,用“Far,far from home”将“在天涯”意译出来,令读者心生无限遐想;用“heart-broken”来形容“断肠人”,能够让读者如读原诗一般感同身受漂泊人的那份苦楚。
译文2是美国学者Wayne Schlepp的译作。
Wayne Schlepp是接受过西方汉学训练的学者,因此在她的翻译中能够看到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在这个译作中,Schlepp采用与原文相似的句式结构直译开来,所以译诗在形式上与原诗十分相近。
这也是一个外国学者对于中国诗歌文化的理解。
但译作在用词上没有原诗中的那份灵动和传神,比如,“Low bridge,stream running”,可能对于英语的读者来说,并不能感受到潺潺的溪水流过小桥的那副景象。
此外,这个译作在韵律上有所欠缺,因此没有传达出原诗的音韵美。
所以Schlepp采用的这种逐字对译的方式虽然在诗的形式和字面上做了对等传达,但可能传达不出原诗在情感上给读者带来的共鸣。
因为中国诗歌重在含蓄、委婉,让读者通过联想来感受其中的意义和情怀。
但同样的英语句式结构,同样的词汇的叠加,可能并不能勾起英语读者的联想和感受。
因为英语通常是自然、直接的。
译文3是笔者典籍外译老师的译作。
在这个译作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巧妙运用了英语中的虚词,连词成句,既保证了与原诗形式上的相似,也保留了英语句式重形合的特点。
此外,这个译作在韵律上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虽然与原诗的尾韵不尽相同,但已经能很好地让
读者感受到中国古诗的音韵美。
这个作品的缺憾之处,笔者以为是在个别词语的使用上,比如,用“wandering”来表达“在天涯”,虽然能传达出主人公的孤单无助,但在全诗情感的充分传达上还是有一些欠缺。
四、结语
对于同一个作品,每一位译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英译本。
但无论是著名的学者,还是默默潜修的译者,他们的译作中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
作为后辈的译者,在赏析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要以其翻译经验为指导,不断努力,为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汪榕培.中国典籍外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