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一日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新生中心小学幼儿园刘玉粉
摘要: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习惯社会规则
正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要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则是什么?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下面,就我园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和分享。
一、一日常规中树立规则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在日常教育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很重要。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
生活当中,上下楼梯、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形成执行规则能力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地强化,不断地积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如《洗手歌》:打开水龙头,淋湿小小手,擦擦小肥皂,相对搓搓手。手心对手背,相互搓一搓。互握大拇指,相互转转转,关节弯弯腰,掌心来搓搓。手腕洗一洗,龙头冲一冲。关紧擦干净,细菌全跑掉。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动力,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常规活动中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二、环境暗示中巩固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之一。利用图标表达活动规则。图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多,比如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火警等危险的警示等,都起到了相当有效的作用。图标可以有效地刺激幼儿的视觉神经,符合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领悟和接受活动的规则。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户外运动区、走廊、楼梯等处,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茶水桶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运动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时时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互相监督,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暗示中,很好地巩固与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三、游戏活动中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活动,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快乐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
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域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来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在不受外显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就会产生互相干扰,游戏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实际问题,以尊重幼儿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确立游戏规则,从而增强规则意识。例如,“肯德基”游戏是孩子们都热衷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到“肯德基”去买东西吃。在“肯德基”店门口孩子们经常拥挤成堆,有的争着要买“汉堡”,有的要买“鸡腿”等,拥挤的“柜台”都移动了位置。店内的阳阳手里举着“汉堡”喊着:“排队,排队”,而急着要“汉堡”的欣欣直接从阳阳的手里去拿“汉堡”,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起来并动手打了起来。个子矮小的欣欣哭了,其他孩子开始报告老师。针对这一现象,游戏结束后,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阳阳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再请大家说说玩得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买东西不排队使大家不开心。最后请孩子们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买东西时能自己排队?有的说用绳子围成长方形的路,大家就知道排队了;有的说在地上贴个脚印,就知道排队了等等。当再问如果还是有人不排队怎么办?孩子们都说不排队就不卖东西给他。在后来的游戏中孩子们在“超市”买东西时排起了队,当有的孩子不排队时,就不卖东西给他。通过讨论,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发生的原因,同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想办法确立的,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遵守规则,并互相监督。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来确立的规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明显得多。
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趣味性和规则性也比较强。可通过培养幼儿遵守体育游戏规则,使他们明白:生活中时时有规则、处处有准绳。体育游戏将基本技能的锻炼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中,它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其体能发展。如组织大班体育活动“我开汽车去郊游”时,在开始部分设计了一个“考驾照”的游戏,大班的幼儿对于驾驶执照这种社会产物的作用了解得非常清楚,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我们游戏许可证——“驾驶执照”。遵守“交通规则”成为他们一种自觉的行为,而所谓的交通规则也就是我在活动中为避免出现伤害事故所必须执行的,小小的一张“驾驶执照”免去了我许多不必要的口舌。所以,将活动的规则与孩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巧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