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确认间隔

合集下载

第三季度测量管理体系考试题及答案

第三季度测量管理体系考试题及答案

测量管理体系第三季度培训考试题JY/CL/JL-035单位名称:姓名:成绩:一、填空题。

1、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能包括:温度、(湿度)、(照明)、(振动)、(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

2、采购部、招标办负责(测量设备)的供方评价,计量质检部、技术中心负责(标准物质)的供方评价,制氧车间负责(标准气体)的供方评价。

3、确认间隔就是常讲的(检定/校准)周期。

计量确认间隔应当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4、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来自于(环境)、(方法)、(人员)、(设备本身)等分量的不确定度,最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并要形成文件和记录。

这是(AAA)级体系中的要求。

5、测量设备是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6、计量确认通常包含(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

7、评审是由(企业最高领导)就计量方针和目标,对计量工作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定。

8、显示装置的分辨力是指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示值差)。

二、判断题。

1、测量设备通常只有一个计量特性。

(×)2、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3、测量管理体系内不是所有的测量设备都需要经过确认。

(×)4、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

(√)5、测量设备只要检定合格后,就可以用于所有测量过程。

(×)6、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经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

(√)7、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8、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不得从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9、由外部供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

(√)10、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可不必重新校准。

计量器具管理--确认间隔

计量器具管理--确认间隔

z z z z
计量确认 定义: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注: 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 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 签。 z 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 才算完成。 z 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z 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z初始确认间隔的选择 z对于一种新的仪器,必须首先人为的选定一个确认 间隔。通常是由有经验的人员,特别是对测量设备 确认有经验的人员,根据以下两种方法选择: z(1)借用法,就是借用有类似情况的单位的类似仪 器的确认间隔。这时要特别注意在以下几方面的 情况比较:可靠性目标,校准程序(方法和过程),使 用情况,环境条件,维护保养情况等。在我国,还可 参照有关的检定规程,确定一个初始的确认间隔。 燕化公司计量检定站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4.3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的管理
A类测量设备的间隔应严格按照国家计 量检定规程的规定执行;B类测量设备的确 认间隔应参照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的要 求,结合测量设备的稳定性、用途、使用 频度和操作水平经统计分析来确定;C类测 量设备要视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为一次性确 认,或与设备大修同步确认,或按检定规 程或校准规范要求的周期的2-4倍决定确认 间隔。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z(2)仪器的使用情况。它包括: z①使用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震动、清洁情况 等); z②使用的频度; z③操作人员技能; z④维护保养情况; z⑤核查校准的频次和方法; z⑥校准历史记录所反映的变化趋势。 燕化公司计量检定站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内不合格控制分析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内不合格控制分析

随着对 检测 量值 的需 求提 出更 高要 求 ,对 检
测机 构测 量 设备 不仅 要有 检 定或 校准 ,而 且还 应
障 ( 失效 )率 曲线如 图 1 示 。 所
故 障

对 其 确认 ,以确保 在计 量 确认 间 隔 内是否 持续 保 持有 效 。 计量 确认 已渐 成 为计量 管理 工作 的焦 点 。
根据 GB T 9 2 —0 3 I01 0 22 0 I > 测 量 / 1 0 22 0 <S 0 1 :0 3DT 《
^( ) t
管理 体系一 测 量过程 和 测量 设备 的要求 》 测量 设 , 备计 量确 认 是指 测量 设 备 的校 准 和验 证 、调整 或 维修 及 随后 的再校 准 、 与设备 预 期使 用 的计量 要
测 量过 程可 能 出现 示值 超差 影 响测量 结 果 的准 确 性 ;若 通 过事 前 的维护 、检 查观 测其 日常 的动作
术规 范 (J )中 的计量特 性 技术要 求 ;计 量验 证 JF
的依据 ;测 量 设备可 靠性 。
其 中测 量 设 备 可靠 性 是 引 起 计量 确 认 间隔 内 其 合 格与 否 的关键 。影 响测量 设备 可靠 性 的 因素 包 括 :环 境 因素 、人 为 因素 、使用 频繁 程 度和 对 测 量 设备 的工 作要 求严 酷程 度 等 。针对 测 量过程 的可 能故 障 ( 失效 ) 本 文 以 电子 仪器射 频 接收机 ,
机 电技 术
21年 6 01 月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内不合格控制分析
蔡 淑珍
( 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 院,福建 福州 3 0 0 ) 福 5 0 2 摘 要 :对测 量设备在计量确认 间隔内,由于测量设备 的可靠性变化 引起不合格 ,文章根据测量设备失效率曲线原 理结合实例 进行分析,阐述如何控 制以避 免测量 设备造成不合格误判风 险。 关键 词:测量 设备;计量确认 间隔;可靠性 ;故 障率 ;平均故障 间隔时 间 中图法分类号: T 1 文献标识码: A H7 文章编号:17 — 8 12 1)3 18 0 6 2 4 0 (0 1 — 4 — 3 o

建设工程合同计量周期

建设工程合同计量周期

建设工程合同计量周期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量进行计量和确认的时间间隔。

合理的计量周期设置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以及促进合同双方履行合同义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计量周期的定义、设置原则、计量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计量周期的定义计量周期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量进行计量和确认的时间间隔。

根据工程特点、施工进度和合同要求,计量周期可以分为月度计量、季度计量、半年度计量和年度计量等。

计量周期的设置应当有利于合同双方对工程进度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

二、设置计量周期的原则1. 合理性原则:计量周期应根据工程进度、施工特点和合同要求进行设置,既要有利于合同双方对工程进度的监控,又要避免频繁计量带来的繁琐和成本浪费。

2. 公平性原则:计量周期的设置应保证合同双方在工程进度、质量控制和造价控制等方面的权益,避免因计量周期过长或过短导致的合同纠纷。

3. 激励性原则:合理的计量周期设置应激发承包人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4. 灵活性原则:计量周期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合同双方的需求进行调整。

三、计量方法1. 工程量清单计量:根据国家计量规范和工程量清单,对承包人完成的工程量进行计量。

这是一种常用的计量方法,具有明确、公正、公平的特点。

2. 形象进度计量:根据工程形象进度,对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施工进度较为明显的大型工程。

3. 质量合格计量:根据工程质量检验结果,对合格的工程量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强调工程质量,有利于促进承包人提高施工质量。

4. 综合计量:结合以上几种计量方法,对工程量进行综合计量。

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工程进度、质量和数量等因素,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四、设置计量周期应注意的问题1. 合理确定计量周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合同要求,合理确定计量周期,避免过长或过短导致的合同纠纷。

2. 明确计量范围:在合同中明确计量范围,包括哪些工程内容需要计量,哪些工程内容不需要计量,以避免后期纠纷。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程序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程序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程序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确保计量器具在其准确度不变坏之前进行再次确认,以防止使用有可能产生错误的设备。

1.2. 本厂列入《计量器具管理目录》的计量器具。

2. 引用文件2.1. 国家、部门计量检定规程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3. 职责3.1. 使用(保管)单位负责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提出。

3.2. 计量技术员及相关专业计量检定员负责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审定。

3.3. 计量部门领导审批执行。

4. 确认间隔的评审原则4.1. 要在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变化对其使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之前再次进行确认。

4.2. 以经济原则保证最少确认费用。

5. 确认间隔的确定5.1. 计量标准器的确认间隔由执行强制检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确定,不得自行变更。

5.2. 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其确认间隔必须遵守相关规程的规定。

只能缩短,不能延长。

5.3. 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依据5.3.1. 根据相关的国家检定规程确定5.3.2. 根据企业标准和校准方法确定。

5.3.3. 根据计量器具使用对生产经营的重要性程度确定。

5.3.4. 根据计量器具计量特性的稳定程度确定。

5.3.5. 根据计量器具使用的频繁程度确定。

5.3.6. 根据计量器具使用环境的严酷程度确定。

5.3.7. 根据计量器具屡次不合格的统计资料确定。

5.3.8. 根据使用(保管)单位提出的建议确定。

5.4. 计量确认间隔如有特殊原因必须更改时,申请单位需填写《计量确认间隔更改申请单》,经专职计量人员认可、计量部门领导批准后执行。

6. 应急处理6.1. 如遇人力不可抗拒之自然原因或政策性原因或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确认间隔的,申请单位需填写《计量器具确认间隔应急更改申请单》经计量人员认可、计量管理员审核、计量部门领导批准后,准予延长原确认间隔的10%。

7. 记录7.1. 《计量确认间隔更改申请单》。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管理程序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管理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通过合理地划分类别,使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的测量设备在准确度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之前及时得到再确认,从而保证测量设备特性满足预期的要求。

2.适应范围公司全部测量设备的分类和确认间隔的制订。

3.相关术语3.1测量设备:所有(工作)计量器具、计量标准、以及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辅助设备和技术规范。

3.2确认间隔:指对测量设备定期确认的时间间隔。

3.3计量确认:为保证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包括:检定、校准、调试、修理和随后的再校准以及任何必要的标记。

4.测量设备分类4.1强制检定类:(属于A类)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计量器具和公司最高标准器。

4.2 A类测量设备:4.2.1工作标准器。

4.2.3用于最终产品质量检验的测量设备;4.3 B类测量设备4.3.1企业内部用于能源、物资核算的测量设备。

4.3.2用于工艺工序过程参数监测与控制的测量设备。

4.3.3企业内部用于检验、测量和实验用的一般性测量设备。

4.3.4对准确度有一定要求的、用于辅助生产、生活福利方面的测量设备。

4.4 C类测量设备4.4.1对准确度无严格要求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技术风险或安全风险的测量设备。

如现场指示用压力表、盘装电表、民用三表、氧压表和乙炔表。

4.4.2计量特性不易改变或低值易耗的测量设备。

5.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5.1强检类、A类测量设备要100%按既定的确认间隔完成确认,其中强检类设备可以单列台账或在综合台帐上显示,单列计算确认完成数量。

5.2 B类测量设备要按既定的确认间隔完成95%以上的确认计划。

因故不能完成确认的除要向计量管理员说明原因外,要在后两个月内创造条件予以确认,并要依据初校结果判断其是否为不合格数据。

此项要求按《测量设备管理规定》执行。

5.3 C类测量设备由于变动性大,损坏更新频繁,可以不确定确认时间,但不等于永不确认。

为保证正常使用,采用以下方法实施管理。

检测试验设备检定间隔确认原则

检测试验设备检定间隔确认原则

检测试验设备检定间隔确认原则
1.质量保证部负责编制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确认间隔规定,确认间隔应根据计量检测设备的稳定性,使用频次、环境条件等合理规定。

1.1新增的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参照同类设备的确认间隔,也可以参照测量设备的制造商所推荐的确认间隔确定。

确认间隔的确定应考虑被测对象的使用环境、使用频次等因素。

1.2当使用部门有要求时,可缩短确认间隔,缩短确认间隔不需要批准。

1.3加长确认间隔由计量室提出书面申请,质量保证部主管经理审核批准后方可变更。

2.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由确认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确认形式有周期确认、一次性确认。

4.计量室负责全厂所有经过计量确认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确认标志的管理,使用和监督。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DOC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DOC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DOC 引言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必须对其进行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包括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漂移,以及对设备进行校准。

为了保证计量确认的有效性,需要制定良好的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本文档旨在为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提供指导,确保该程序规范、有效。

需要制定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的部门应该根据本文档来制定自己的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部门。

定义在制定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之前,需要理解以下定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包括所有测量工具、设备和仪器,包括计量标准器、测量仪表、测量传感器、测量装置等。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指对测量设备进行检查、校准和验证,以确定设备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

•校准:校准是指对测量设备进行调整,使之与标准器或者预定的规范相符。

•漂移:漂移是指测量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偏差。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应包括以下要素:1. 确定计量确认周期在确定计量确认间隔时,应该基于以下几个因素来制定计量确认周期:•测量设备类型和用途;•测量设备的设计寿命;•测量设备的使用频率;•测量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接收方或客户的要求。

2. 进行计量确认对于重要的测量设备,应该在计量确认周期内对其进行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未受到损坏;•进行验证,以检查设备是否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根据需要进行校准。

3. 记录计量确认结果每次进行计量确认时,都应当记录计量确认结果。

记录应包括日期、时间、设备型号、计量结果、检查和校准的操作,以及执行人员的名字。

4. 审核和审批计量确认结果每次进行计量确认后,记录应该提交给专车的审核人员进行审核。

审核人员应该确定记录中的计量确认结果是否满足指定标准。

如果记录符合预期,审核人员应该对记录进行签字和批准。

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的重要性制定良好的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非常重要。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选择和调整1.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计量确认就是为保证计量器具满足预定使用要求所需进行的一组操作。

它是一个新的概念,与检定、校准不同。

由定义可知,计量确认是包括校准、必要的调整和修理、再校准、封印和标记等技术操作的一个综合概念。

确认间隔是相邻两次确认的时间间隔,其概念范畴要比周期宽得多,实际应用也更为灵活,只有多次间隔时间相等时,才类似于周期。

确认间隔是计量确认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确认体系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而言,它是关键因素之一。

恰如其分地规定确认间隔是防止计量器具的误差超出规定的允许误差极限,保证确认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因为如果确认间隔过短,虽然不会有超过规定允差的风险,但很不经济。

这种不经济一方面表现在确认费用过高;另一方面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不得不增加备用仪器。

而确认间隔过长,又会增加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风险,甚至产生废品,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正确选择确认间隔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

通常,除非前几次的校准结果表明:延长确认间隔对计量器具准确度的置信度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否则间隔不应延长,必要时还应缩短。

根据国家局《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示精神:非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企业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对检定周期、项目、方法等作适当调整。

本文探讨的确认间隔也主要针对非强检工作计量器具而言。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列入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调整范围,需定期定点进行检定,这是必须强化的计量法制意识。

2.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保证确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确认间隔的确定应考虑一切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并制订专门的客观判定准则。

首次确认间隔的选择,一般由计量检测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根据计量器具制造厂的建议、实际使用的频次、重要的程度、环境的影响以及所追求的测量准确度,并参考有关技术法规和兄弟单位的数据资料来确定。

选择的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计量器具在使用中不符合技术规范的风险及维持最少的确认费用。

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

8
7.1.2 计量确认间隔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 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
量要求。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
间隔。
9
7.1.2 计量确认间隔 指南
可利用从以前确认的历史数据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确定计量确认 间隔。
16
二、过程
选择检定/校准方法
检定/校准
计量验证
决定和行动
记录/标识
确定计量确认间隔
17
计量确认记录(示例)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精密压力表 YB160A 设备位号 出厂编号 检定/校准单位 检定/校准依据 检定/校准环境 检定/校准日期 检定 /校准 2006.1.455 使用地点 生产厂家 仪表校验室 西安仪表厂
12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 证明结果的正确性。
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
记录。
13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需要时,记录应包括:
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
6
7.1.1 总则 指南
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 - 测量范围 - 偏移
- 重复性
- 稳定性 - 滞后 - 漂移 - 影响量 - 分辨力 - 鉴别力(阈)
- 误差
- 死区 7
7.1.1 总则 指南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它可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 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 应当避免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

计量确认间隔更改申请

计量确认间隔更改申请

计量确认间隔更改申请尊敬的质量管理部门领导:我写信是为了申请计量确认间隔的更改。

当前的计量确认间隔已经超过了需要进行的时间,我认为更改这个时间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和准确性。

首先,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计量确认间隔需要更改。

目前,我们的计量确认间隔是每6个月一次,然而,根据最近的测试结果和实践经验,我们发现一些仪器和设备在六个月后并不需要进行计量确认。

相反,一些仪器和设备可能需要更频繁的计量确认。

例如,我们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每个月都需要进行校准,因为它们的测量结果对我们的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在当前的计量确认间隔下,我们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进行计量确认。

这不仅浪费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还增加了我们的成本。

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计量确认间隔,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安排工作任务,并提高我们整体的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准确的计量确认间隔可以确保我们的仪器和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如果我们在过长的时间内没有进行计量确认,仪器和设备可能会产生误差,并且可能会对我们的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将计量确认间隔更改为更适当的时间可以提高我们的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为了更改计量确认间隔,我建议我们采取以下步骤:1.评估目前的仪器和设备:我们需要仔细评估每个仪器和设备的特点和使用情况。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仪器和设备的类型、可靠性、功能重要性以及使用频率等。

2.需要进行的计量确认频率: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更适当的计量确认频率表。

对于那些需要更频繁计量确认的仪器和设备,我们可以将其计量确认间隔缩短;对于那些不需要经常计量确认的仪器和设备,我们可以将其计量确认间隔延长。

3.实施计量确认调整:一旦我们确定了更改后的计量确认间隔,我们需要相应地更新我们的计量确认程序。

我们可能需要更新相关的文件和标准操作程序,并通知所有相关人员。

4.监控和评估:一旦我们开始实施计量确认调整,我们应该密切监控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并评估更改后计量确认间隔的效果。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

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是一个组织或企业内部为了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

计量器具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因此,确保计量器具的精度和可靠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确认计量器具的检定间隔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进行考量。

不同类型的计量器具在使用时有不同的检定间隔要求,这些要求一般都会在标准中有所规定。

例如,《计量器具管理办法》要求对于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按照规定的期限进行检定。

对于企业自用的计量器具,可以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器具生产厂家的建议来确定检定间隔。

同时,考虑到使用环境、使用频率和使用条件等因素,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检定间隔,但需要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对于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调整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计量器具的确认间隔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使用情况和管理需求,可能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例如,当计量器具存在较大误差、频繁使用或经过维护修理等情况时,可以提前进行检定并缩短确认间隔。

反之,当计量器具使用较为稳定、误差较小时,可以适当延长确认间隔。

同时,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建立和健全计量器具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计量器具的基本信息、检定记录、维修记录等。

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对于计量器具的购置、验收、使用、检定和报废等环节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对计量器具的证书、检定报告、安装和使用说明书等文档的保存和归档。

通过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可以对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和检定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检定间隔,并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计量器具确认间隔的确认与调整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认计量器具的检定间隔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考量,同时考虑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等因素。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制度

计量检测设备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制度

备注
不含计量标准 不含计量标准
编制
审核
标准化审核
批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计量检测设备名称 公司各类计量标准
综合测试仪 频谱分析仪
直流电源 万用表 电子秤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功率计 恒温试验机
9 其它各类测试仪、试验机或校准机等
初步确认间隔 12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6个月 6个月 6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12个月
确认间隔调整方法 6.3.1 6.3.3 6.3.3 6.3.2 6.3.3 6.3.1 6.3.3 6.3.4 6.3.4
6.3.4.1 计量检测设备分类,分类按附录 1:公司计量器具初步确认间隔表分类。 6.3.4.2 对每组计量检测设备按规定的确认间隔进行检定/校准,并返回其不合格数。 6.3.4.3 计算不合格率,当不合格率小于 5%时应增加 3 个月确认间隔的时间;当不合格率 5%~10%时,不必进行调整;当不合格率 10%~20%时,缩短 3 个月的确认间隔时间;当不合格 率 20%~40%时,缩短 6 个月的确认间隔时间;当不合格率大于 40%时 ,通知设备管理部,应 考虑整批更换更高级别或更稳定的计量检测设备。 6.3.5 恒温试验机和其它各类测试仪、试验机或校准机等确认间隔的调整方法按 6.2.1 准则。 6.4 调整后计量检测设备的确认间隔不得超过国家、地方或部门有关规定的最长确认间隔。 7. 记录和技术资料 7.1 校准的原始记录; 7.2 校准的历史记录; 7.3 维修历史记录; 7.4 校准记录所得出得趋向性数据记录; 7.5 计量检测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7.6 其他可用记录和技术资料。 8. 附录 附1:公司计量器具初步确认间隔表一份: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管理制度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管理制度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合理地确定和调整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保证在用测量设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其计量特性符合规定要求。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确定和调整的控制管理。

3.0职责:3.1量测中心负责规定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的准则,对本企业内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进行确定的调整。

3.2测量设备使用部门和计量确认人员负责提供调整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证据资料,并对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调整提出申请。

3.3计量室负责全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实施。

4.0定义:无。

5.0过程管理: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过程的输入是: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测量设备计量特性、测量设备技术/使用说明书、环境条件、测量设备使用状况及测量设备相关的管理规定。

输出是:合理的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其活动是确认、调整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间隔。

5.1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的依据:5.1.1相关的检定规程、技术资料、测量主,设备制造商的建议。

5.1.2间隔确认的测量数据。

一次合格率的统计资料。

5.1.3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对测量设备的特殊要求、数据准确度的高低。

5.1.4所处的测量环境恶劣程度,如:高温、粉尘、剧烈震荡等。

5.1.5测量设备计量特性、使用率。

5.1.6测量设备拆装的难易程度、确认费用、由此带来的风险程度等。

5.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基本原则:5.2.1使用不合格测量设备进行测量的风险尽可能地小。

5.2.2保持较少的确认费用。

5.2.3满足所需的计量要求。

5.3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

5.3.1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与测量设备检定/校准间隔相同。

5.3.2初始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5.3.2.1本公司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测量设备,按规定由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或授权的检定/校准机构按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强制检定,计量确认间隔即为周期。

5.3.2.2非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按国家相关规定自主管理,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的实际情况,依据“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确定和调整的依据”,“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基本原则”,考虑测量设备实际使用状况,确定检定/校准时间间隔,计量确认间隔即为测量设备检定/校准的时间间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言
本文件编写依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审定稿)要求制定。

本文件编制或修订部门:质量管理部 本文件初审部门:质量管理部 本文件复审部门:质量管理部
本文件批准:管理者代表 本文件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
序号
修订版 页次
编制或修订
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更改单号
备注
1. 目的
对本公司测量设备的计量间隔进行控制并做合理调整,确保确定出不同用途测量设备科学合理的计量确认间隔,以保证测量设备在规定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不出现超差,又能节约测量设备检定或校准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

2. 范围
适用于集团内各类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和调整。

3. 职责
3.1 质量管理部计量部门负责本公司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调整;
3.2使用单位计量管理员参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确定的评审;
3.3 管理者代表负责年度确认间隔的批准;
3.4质量管理部计量部门负责人负责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的审批。

4. 工作程序
4.1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首次确定由计量部门依据SI17.1.2《测量设备的分级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在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时确定。

计量检定员和送检人填写SQ/SPR17.2.8.1《测量设备首次确认台帐》,并由各计量各专业室保存。

入库检测不进行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一般以“月”为单位。

4.2对于无国家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委外测量设备确认间隔应根据影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评审,确定间隔。

4.3需要调整计量确认间隔的测量设备的管理
计量确认间隔调整后,要及时填写SQSIR17.2.4.13《测量设备变动信息反馈表》,于当月26日前上报计量部门计量管理员录入公司测量设备管理系统。

实行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的测量设备应满足以下条件: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调整不会造成重大安全或经济风险;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结果已累积了4次以上的测量数据。

4.4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调整方法
4.4.1同类同使用条件的测量设备数量在10台以上(含10台),计量确认间隔调整采
用阶梯调整法:
计量确认结果的合格率若低于80%,则其确认间隔可缩短50%;若高于95%,则其
确认间隔可延长50%;介于80%~95%之间可不调整。

计量确认结果的合格率=(参调
设备历次确认合格次数/参调设备历次确认次数)*100%。

(调整后的确认间隔以月为单
位取整数,若小于1月,则按30天计算取整数,宜小勿大。


4.4.2同类同使用条件的测量设备数量在10台以内,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由计量部门相关专业室负责人及技术人员会同使用单位计量管理员,根据以下影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评审,填写SQ/SPR17.2.8.3《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评审记录》,对其调整。

影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主要因素:
●测量设备的耐用性
●测量设备的准确度要求
●测量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温湿度、震动、清洁、干扰等)
●测量设备使用的频度
●测量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
●测量设备制造厂的生产质量
●核查标准的频次和方法
●测量设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要求
●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历史记录所反映的变化趋势
●测量设备确认费用
4.5需延长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由使用单位写出书面申请,内容包括测量设备的
名称、编号、使用部门或安装部位、计量确认间隔延长的时间、计量确认间隔延长原因等,由使用单位负责人确认后,上报计量部门负责人审批。

4.6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放宽调整后产生不合格的处置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放宽调整后经过周期检定或校准,如发现测量设备的测量结果超过规定的允许误差,对设备进行调整和维修,并按影响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的主要因素由计量部门相关专业室负责人及技术人员会同使用单位计量管理员进行综合评审,重新确认其确认间隔。

4.7本公司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在SQ/SPR17.2.3.5 《-----年度周期检定计划表》上。

5.相关/支持性文件
SQ/SP17.2.2(MS)《标识实施程序》
SQ/SP17.2.3(MS)《测量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SQ/SP17.2.6(MS)《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实施程序》
SQ/SP17.2.10(MS)《溯源管理程序》
SQ/SI17.1.2《测量设备的分级管理规定》
6. 记录
SQ/SPR17.2.8.1 《测量设备首次确认台帐》
SQ/SIR17.2.4.13 《测量设备变动信息反馈表》
SQ/SPR17.2.8.3 《测量设备确认间隔评审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