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请诸葛亮

合集下载

既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打仗却不带他呢

既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为什么打仗却不带他呢

既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打仗却不带他呢本文导读:“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最为经典的典故之一,刘备礼贤下士,三请诸葛亮于草庐之中。

因此两人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君臣之情,诸葛亮也未曾愧对刘备的信任,凭借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将蜀国打理的井井有条。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备在出征打仗之时很少带着诸葛亮。

尤其是决定蜀国走向的三次大型战役,诸葛亮都未曾在前线出谋划策。

一,入川之战“入川之战”可以说是刘备迈向巅峰的开始,益州刘璋暗弱,昏庸无能,刘备便是抓住这个机会一句入川,夺得了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全境。

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却是“凤雏”庞统,诸葛亮并未随军出征。

二,汉中之战“汉中之战”让刘备一举翻身,不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更是夺得了汉中全境,成为了与曹操孙权并驾齐驱的顶尖势力。

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刘备拥有了问鼎天下的本钱,拥兵数十万,更兼“五虎大将”等诸多名将,哪怕是曹操都需要避其锋芒。

但是在这场决定蜀汉走向的战役中,依旧没有出现诸葛亮的身影,真正被刘备委以重任的军师却是法正。

三,夷陵之战辉煌,落魄,总是在一念之间,刘备虽然尝遍了时间的随甜苦辣,但是老天并未给予他完美的结局。

“夷陵之战”胜则剿灭东吴与曹操南北对立,统一天下近在咫尺,败则难以翻身,只能困守益州,等待天下大变。

但是此时的刘备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已经没有时间再去等待所谓的“天下大变”。

于是这场战役拉开了序幕,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刘备兵败白帝城,将蜀汉多年积攒的家当损耗殆尽,蜀国从此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本钱。

而在这场战役中,再一次没有出现诸葛亮的身影,随军的参谋只是马良等人。

因此很多人认为,刘备并未真正信任诸葛亮,所以出征打仗才没有带着他,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其实不然,诸葛亮的忠心毋庸置疑,刘备对他也十分信任。

“入川之战”,诸葛亮被任命留收荆州,这可是刘备的根基所在;“汉中之战”,诸葛亮被任命留守益州,督粮扶民,这份担子依旧不轻;“夷陵之战”,诸葛亮再一次被留守后方总督粮草,刘备方有长驱直入上千里的本钱。

三国典故之三顾茅庐

三国典故之三顾茅庐

三国典故之三顾茅庐范文一: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典故,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故事。

据传,曹操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最终诸葛亮应邀出现,为曹操效力。

这段故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这个故事,其实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人才的重要性。

曹操需要一个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均具有高超才能的一流人才来支撑自己的事业,而诸葛亮正是符合这种要求的人才。

其次,这个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机智,他的出现使得曹操的事业得以更进一步。

最后,其实这个故事还可以从文化价值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写作重点:可以思考如何多方位进行故事分析,包括人物、智慧、历史背景等。

用词分析:可以尝试运用一些表达人才重要性以及智慧和机智的词汇,如"优秀人才"、 "卓越才能"、"聪明睿智"、 "机智周到"等。

范文二:三顾茅庐是我对中华文化典故比较感兴趣的一段故事。

据说,曹操一度苦于内外交困,向逍遥太子崔琰寻求人才,但是几次约见下来,崔琰却迟迟不见诸葛亮的影子。

到了第三次曹操甚至要在旁邀请诸葛亮,才终于有幕僚向曹操献上茅庐,姓席的老人也引荐诸葛亮出山。

因此,三顾茅庐之事也传为佳话。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隐藏在浮躁景象之下的智慧——静待天时。

曹操联系逍遥太子是想和诸葛亮见面,可该怎么见面却得靠诸葛亮自己的决定,他在珠帘后面看假曹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显然是运用了高超的智慧。

其实,三顾茅庐的含义不仅在于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更表现为整个文化氛围。

写作重点: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文化气息的语言,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静待天时"等。

用词分析:可以运用一些比较庄重的词汇,如"含蓄"、"隐晦"、"深邃"、"深入古人之意"等。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doc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doc

三国演义中的博弈论11信管吴新勇 2011311614《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然就价值。

之前的大多数读者都是从文学或者是历史的角度来阅读,如果我们用博弈论的眼光看《三国演义》,它是一部记载着许多博弈案例的著作。

下面我们就来例举两个著名的博弈案例:1、(诸葛亮VS曹操)华容道博弈·曹操亲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破曹,曹军大败。

曹操引兵而逃。

经过一路厮杀,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

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

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

曹操叫走华容道。

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

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

遂曹兵走华容道。

但关羽依着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等着曹操,于是关羽上演了一场“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捉放曹的义举。

逃过华容道大难,曹操只剩二十七骑!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这一华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华容道还是走大路之间进行选择,而诸葛亮派关羽埋伏时,要在埋伏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

这个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双方无法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

曹操的最优策略是“选择走没有蜀军的路”,而诸葛亮的最优策略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诸葛亮制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实则派关羽埋伏在小路。

这里关键是谁能真正猜到对方的策略,谁就是赢家。

诸葛亮胜曹操一筹。

曹操选择了走华容道,结果被拦截;关羽在华容道守候,拦截住了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关羽镇守华容道,而不是张飞呢?难道关羽又是和马谡一样是被诸葛亮误用的?NO!因为在这里还存在另外一个诸葛亮和孙权的博弈,诸葛亮明知道关羽很讲义气会放走曹操,却偏要让关羽镇守华容道,从当时的形式来看和“三个枪手博弈”道理是一样的,最弱者(刘备)并不希望最强者(曹操)此时被消灭。

历史趣谈:曹操请诸葛亮出山被拒绝 而后竟为孔明“上香”

历史趣谈:曹操请诸葛亮出山被拒绝 而后竟为孔明“上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曹操请诸葛亮出山被拒绝而后竟为孔明“上香”
导语:史料证明,曹操也请过诸葛亮出山。

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道:魏武帝闻听诸葛亮大名,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结果孔明先生拒绝了,说自己还是
史料证明,曹操也请过诸葛亮出山。

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道:魏武帝闻听诸葛亮大名,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结果孔明先生拒绝了,说自己还是喜欢种地、啸歌。

于是曹操便很客气地回复道:我虽渴望先生出山,但决不让高洁志士违心出来做官!
在《诸葛亮集》附录(卷一)中,有一封曹操写给诸葛亮的信,内容是: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很可能是:当曹操接到诸葛亮的拒绝信后,便差人将回信及鸡舌香一并送到。

由此互证,可见曹操对孔明先生是相当重视的,也足见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名头是很响亮的。

至于曹操的“邀请”是否早于刘备,还有相当争议。

又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曹操,许多高人都已给出答案,本文不再重复。

小编略感好奇的是,曹操为什么要给诸葛亮“上香”呢——拿这么多鸡舌香作甚?
“鸡舌香”即是丁香,又称之为“丁子香”。

那鸡舌香具体是作什么用的呢?
在《汉官仪》一书中,记录了当时的宫廷礼仪规定,比如: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

就是说,官员在近距离向皇帝汇报的时候,嘴里要含着鸡舌香去除口中异味——说白了,鸡舌香就是古代的“口香糖”。

从而,口含鸡舌香已经成为一项宫廷礼仪制度。

发展到后来,“鸡舌香”就成了“在朝为官、对君议政”的一种代名词。

比如刘禹锡有诗云:
生活常识分享。

《三顾茅庐》解读

《三顾茅庐》解读

《三顾茅庐》解读“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顾:拜访。

茅庐:草房)。

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本文略写了刘备前两次拜访,详写第三次拜访。

文章特点明显:1、运用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2、精妙的比喻。

本课共有三个精妙的比喻句,比喻句的结构大体相似。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顿时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了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朗读,明白比喻句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与刘备之间的亲密友情。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注意积累或迁移运用。

一▲我认为这一课,对比手法运用较为巧妙,第二自然段张飞的无礼和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相对比;刘备决定去第三次和关羽、张飞的不同意相对比。

这都是明显的对比。

此外还有隐含的对比,即人物身份的对比。

一、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二、在理解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时,也可以提醒学生人物身份的对比。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某某某;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前”“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

从而使学生对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有更深的认识。

二▲第一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它选自中国古典名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并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的欲望。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

走近作者
y
Y T
【罗贯中】 (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
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
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
生于元末社会骚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
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
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 《残

描 外貌描写
写 语言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由由然有神仙之概”;
隆中献计, “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
不能奉命”等。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
隐”。
侧面描写 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7.这些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哪些特征?
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 他也无条件随同去: “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 后”。看出这个莽张飞讲义气。
y
4.文中对关羽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体现关羽怎样的性情
特点?
语言描写。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诸葛亮自比管仲、
乐毅,认为太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见,但是 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多,不像张飞那样直 爽。他虽然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飞大怒要去 放火的时候,他却能“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关羽的 稳重、顾全大局。
罗贯中
y Y
学习目标
1.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 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重点)
2. 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诸葛亮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诸葛亮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诸葛亮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药多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呼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之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然刘表之丧,孔明欲袭杀其孤。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①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揖数土互金便甚大里没电内直桓残然卮举兵而伐工⅛壹翔型必区吼段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学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节选自苏轼《诸葛亮论》)材料二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骗虎视,包指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谭、尚,即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绍死后,他们兄弟相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历史趣谈: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历史趣谈: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导语:历史上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人才不惜三顾茅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曹操三请诸葛历史上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人才不惜三顾茅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

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

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个能掐会算的徐庶当军师。

要是丞相信得过,我愿举荐一个能人,处处比徐庶都高一招,这个人就是水镜先生的高徒诸葛亮,也是我的师兄,现在卧龙岗隐居。

”曹操早听说过诸葛亮有超群之才,眼下程煜又为他举荐,就决定请诸葛亮来当谋士。

第二天,他领着程煜、曹洪等一伙人马,带上金银财宝、绫绢绸缎,上了路。

他们赶到卧龙岗已是晌午,人困马乏,就来到路边的茶馆里歇脚。

曹操吩咐曹洪先去茅庵,请诸葛亮到茶馆来叙谈。

过了一会儿,曹洪回到茶馆,对曹操说:“先生不在家,听书童说,他到山上歇晌去了。

我在山腰吆喝了半天,也没人应声。

”程煜忙说:“我师兄最爱在静处读书,不许外人打扰。

莫非将军莽撞无礼,师兄不肯出见?”曹操一听,臭骂了曹洪一顿,又派程煜去请诸葛亮。

又过一会儿,程煜皱着眉头也回到茶馆。

他恼火地说:“我好不容易在野云庵找到师兄,说明来意,哪晓得他不理不睬,拂袖而回,锁上柴门,拒不见我。

真是太傲慢了!”曹操心想:你诸葛亮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凭啥摆这么大的架子?在师弟面前也这等傲慢!看来我得亲自出马了。

曹操一行来到茅庵门前,只见柴门大开,诸葛亮正在草堂读书。

等曹操进屋,诸葛亮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

这时候,曹操是心里有火不敢发,还强装笑脸上前问:“请问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诸葛亮头也不抬,随口应道:“不敢不敢!我是个山村野夫。

听说丞相远道而来,专门在这儿静候。

”说罢把书中一合,望着曹操。

历史趣谈揭 诸葛亮“弃曹操投刘备”之谜

历史趣谈揭 诸葛亮“弃曹操投刘备”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诸葛亮“弃曹操投刘备”之谜
导语: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三国时期三足鼎立,诸葛亮选择了投效刘备而不是曹操或者孙权,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

三国时期三足鼎立,诸葛亮选择了投效刘备而不是曹操或者孙权,这是为什么呢?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缘由。

曹操
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

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

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

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

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

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孙权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

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

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

孙权爱惜人。

诸葛亮的事迹(精选8篇)

诸葛亮的事迹(精选8篇)

诸葛亮的事迹(精选8篇)诸葛亮的事迹精选篇1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事迹精选篇2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理解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我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

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

」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

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就应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能够依照顺序施行。

」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

「锦囊妙计」此刻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诸葛亮的事迹精选篇3诸葛亮的家乡阳都,也就是此刻的沂南县。

那里有沂、汶、蒙三河纵贯全境。

其中沂河盛产一种黑鱼,这种鱼又叫“孝鱼”。

它浑身呈青褐色,圆筒形,营养丰富,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这天,小诸葛亮正在沂河岸边戏水玩耍,忽然发现一条大鱼大张着嘴正在河中逆水而立,有许多小鱼正顺着水流的方向朝它的嘴里游去,等小鱼多了,大鱼就将嘴巴一闭,那些自投罗网的小鱼全被它吃掉了。

这些小鱼为什么不绕过大鱼逃生呢?好奇的诸葛亮边想边猫腰探手,一把将大鱼捉住了。

小伙伴见他捉了这样一条大鱼,高兴地将他围住了,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忽然一阵哭声传来。

诸葛亮和小伙伴们顺着笑声很快找到了哭泣的女孩。

这个小女孩叫小燕,四川人,随母寻亲而来,母亲却身染重病,因为听客栈的厨师说,沂河里的孝鱼熬汤能治愈母亲,于是就借了张渔网来捕鱼,谁知忙活了一天,也没收获。

说到这儿,眼泪汪汪的小燕直拿眼睛斜瞟诸葛亮手中的大鱼。

曹操靠摸金校尉发家 为什么没敢碰诸葛亮的墓

曹操靠摸金校尉发家 为什么没敢碰诸葛亮的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曹操靠摸金校尉发家为什么没敢碰诸葛亮的墓
导语:最近这些年,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的火热,人们对盗墓题材的影视剧尤其热衷。

尤其是最近火热的网剧鬼吹灯的热播,让很多朋友对有关盗墓的东
最近这些年,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的火热,人们对盗墓题材的影视剧尤其热衷。

尤其是最近火热的网剧鬼吹灯的热播,让很多朋友对有关盗墓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盗墓这个行当在古代很早就有了,在春秋时期由的社会变化,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之风由此兴起。

只是曹操把它做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行业,所以曹操被后人尊为盗墓祖师。

因为要保证盗墓的产量,所以曹操专为盗墓成立了盗墓机构,并且还设军衔。

总指挥叫发丘中郎将,具体执行的,叫摸金校尉。

一个从曹操开始组成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盗墓团队,1700余年过去了,和其他帝王将相“十墓九盗”不同的是,诸葛亮墓从未遭到盗掘,这是什么原因啊?
其实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我们要考虑盗墓本质上是什么?大部分来说就是求财。

可是要知道诸葛亮一生节俭,他自己没有奢侈的行为生活,并且他也崇尚薄葬。

所以自然的诸葛亮的墓内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自然历代的盗墓贼也就懒得光顾。

二、传说中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诸葛亮在他弥留之际遗书后主刘禅,嘱托刘禅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一直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结果因为这四名士兵偷懒,并没有完全按照诸葛亮的说法在杠断绳烂之处安葬。

生活常识分享。

曹操三顾茅庐的故事

曹操三顾茅庐的故事

曹操三顾茅庐的故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
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战
略家之一。

曹操在其政治生涯中,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和举措。

曹操三顾茅庐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也被视为曹操智勇双全的体现。

这个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中国,当时曹操作为军事上的重要人物,想要请诸葛亮这位智者加入自己的团队,但是诸葛亮对曹操持有怀
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三次拒绝了曹操的邀请。

第一次,曹操亲自前往诸葛亮的住所拜访,但诸葛亮却故意躲避,不出面见他。

曹操没有气馁,再次发出邀请。

第二次,曹操派出使者到诸葛亮的住所,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但诸葛亮却说自己生活简朴,不惯繁琐的政治生活,拒绝了邀请。

曹操没有放弃,再次发出邀请。

第三次,曹操派出使者请诸葛亮加入自己的团队,并附上了自己的亲笔信。

诸葛亮看到曹操的真诚和决心,才终于答应了他的邀请,成为曹操的重要顾问。

这个故事展示了曹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争取各方驳斥的能力,也体现了诸葛亮聪明睿智的一面。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真诚的态度,曹操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同和支持。

曹操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并付诸行动,就能够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

这个故事也象征着中国文化中重视智慧和诚信的传统价值观。

在今天,曹操三顾茅庐的故事仍然被人们所传颂,并被用来表达坚持不懈和取得成功的意义。

参考资料:。

历史趣谈: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历史趣谈: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导语:历史上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人才不惜三顾茅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曹操三请诸葛历史上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人才不惜三顾茅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件事应该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曹操三请诸葛亮的故事。

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

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

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个能掐会算的徐庶当军师。

要是丞相信得过,我愿举荐一个能人,处处比徐庶都高一招,这个人就是水镜先生的高徒诸葛亮,也是我的师兄,现在卧龙岗隐居。

”曹操早听说过诸葛亮有超群之才,眼下程煜又为他举荐,就决定请诸葛亮来当谋士。

第二天,他领着程煜、曹洪等一伙人马,带上金银财宝、绫绢绸缎,上了路。

他们赶到卧龙岗已是晌午,人困马乏,就来到路边的茶馆里歇脚。

曹操吩咐曹洪先去茅庵,请诸葛亮到茶馆来叙谈。

过了一会儿,曹洪回到茶馆,对曹操说:“先生不在家,听书童说,他到山上歇晌去了。

我在山腰吆喝了半天,也没人应声。

”程煜忙说:“我师兄最爱在静处读书,不许外人打扰。

莫非将军莽撞无礼,师兄不肯出见?”曹操一听,臭骂了曹洪一顿,又派程煜去请诸葛亮。

又过一会儿,程煜皱着眉头也回到茶馆。

他恼火地说:“我好不容易在野云庵找到师兄,说明来意,哪晓得他不理不睬,拂袖而回,锁上柴门,拒不见我。

真是太傲慢了!”曹操心想:你诸葛亮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凭啥摆这么大的架子?在师弟面前也这等傲慢!看来我得亲自出马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人物,一代权谋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卧龙先生”。

作为蜀汉重要助手和谋臣,诸葛亮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但就曹操的威势和对待人的方式,诸葛亮却从未投奔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曹操的残暴和暴躁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其手段、计谋和领袖风范令人赞叹。

但是,曹操也是一个十分残暴和暴躁的人。

曹操在处理事务时,有时会大发雷霆;有时会拒绝任何意见;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极端发火。

这种暴躁的性格不仅让手下将领畏惧,还让他的子女家人感到不安。

这是诸葛亮非常厌恶的一点。

二、曹操的对待方式曹操是一个极其重视权力的人,他的权力感和权威感令人生畏。

在曹操的眼中,所有人都是他的下属,都要听从他的命令。

而曹操对待手下将领的方式并不温和,他有时会将他的手下将领打成重伤,有时会抓住手下将领的亲人来威胁他们,有时还将一些人赶出自己的帐下,让他们沦为无家可归、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

三、诸葛亮与众不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权臣之一,其才智和领袖风范令人钦佩。

他在刘备的帐下为人处事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风范,不仅在策略方面为刘备出谋划策,也在为民请命、布施恩惠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强烈正义感的人。

面对曹操这种“强悍”、凶恶的领袖,诸葛亮选择了保持距离。

他深知曹操的残暴和对手下将领的不公正对待,也清楚曹操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偏见。

因此,他不愿意加入这种缺乏公正、伦理和品德的权力体系之中,更愿意站在正义和公平的一方,去为天下苍生谋取福利。

四、属于自己的国度如果说曹操的权力体系是“铁腕统治”,那么蜀汉可以被称为“和平国度”。

当时的刘备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领袖,他曾与诸葛亮共同创立了“诸葛亮领导河北文艺复兴计划”这样的计划,为人民所称赞。

诸葛亮和刘备的理念相符,他们都希望能创造一个勤政、正义、康乐的国度。

因此,诸葛亮并没有想过跟曹操投奔,反而与刘备一同创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度。

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历史上,诸葛亮被誉为“千古奇才”,他不仅是蜀汉的重要军师,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传奇的事迹,其中之一就是在赤壁之战后,他为什么要放走曹操。

这件事情一直是一个谜团,至今仍有不少人对此争论不休。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赤壁之战的缘由。

此前,曹操已经攻克了南方的大片区域,他的势力已经颇具规模。

而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开始了一场夺回失地的战争。

曹操闻讯后率大军南下,试图摧毁这个联盟。

最终,这场战争在赤壁展开,孙刘联军出奇制胜,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赤壁之战堪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赤壁之后,曹操的处境非常尴尬。

他的大军损失惨重,而且后勤物资严重不足。

之后,他试图通过攻占襄樊来争取更多的资源,但是这次行动也以失败告终。

襄樊不仅未能取得,反而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了大量士兵。

为了保护他的实力和生命,曹操不得不向东去,寻找新的根据地。

这时,他的大敌刘备和孙权的却并没有追击他。

这样的行为十分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

如果两位联盟的领袖追击曹操,他们一定可以在人数、装备和物资上占据优势。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追击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事实上,诸葛亮本人对此也进行过解释。

他说过:“吾乃大丈夫也。

当托孤付傅,讨强扶弱,图存义弘,不可孤独自享其功。

”这句话很深奥,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限制曹操的力量,保证战争的平衡,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战略策略。

他放走曹操,并不是因为心慈,而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目光,更高的考虑。

如果我们从大局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会发现这样做是非常明智的。

因为在这个时候,刘备和孙权两家没有确立优势和统治地位,他们都处在起步阶段。

如果他们在此时轻敌,赤壁之战就会成为南方统一的历史断层。

而且曹操虽然战败了,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他还有大批势力和资源,因此,留他于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做可以让三方达成一个平衡状态,刘备和孙权再次发动进攻,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不利的。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蜀汉的创始人。

他在建安年间,曾三次拜访诸葛亮,这便是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

第一次拜访,曹操如约前往诸葛亮的住处,可惜诸葛亮并不在家。

曹操只好留
下书信,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

然而,诸葛亮并没有答复。

第二次拜访,曹操再次来到诸葛亮的住处,但依旧没有见到诸葛亮本人。

曹操
只好再次留下书信,表达自己的诚意和诉求。

然而,诸葛亮依然没有回应。

第三次拜访,曹操再次前往诸葛亮的住处,这一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曹操再
次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诸葛亮能够出山相助。

诸葛亮最终答应了曹操的请求,成为了曹操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诸葛亮并不是轻易出山的,他需要对方的诚意和诉求。


操三次拜访,表现出了自己的诚意和决心,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真诚和坚持,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诸葛亮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他并不喜欢张扬和炫耀。

他在茅庐隐居,不为外界所知,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不要以貌取人,内在的实力和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总的来说,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真诚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内在的实力
和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谦逊和深藏不露的个性,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曹操与刘备的三顾茅庐

曹操与刘备的三顾茅庐

曹操与刘备的三顾茅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曹操与刘备两位英勇的将领,是备受人们景仰和尊敬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故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便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情节。

这一故事不仅表达了刘备的智勇和坚定的决心,也展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才智和豪迈情怀。

下面我们将详细叙述曹操与刘备的三顾茅庐,展现这一段令人感动的历史传奇。

曹操与刘备这两位君主均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雄心壮志,但性格和处世方式却截然不同。

曹操聪明狡诈,善于运筹帷幄,兵法过人,对于政治斗争和统一天下的野心毫不掩饰。

而刘备则宽宏大量,重情义,为人正直,对于修德行善和天下百姓的期望更甚一筹。

在刘备流亡逃难的时期,诸葛亮作为当时备受尊敬的智者,以其才智高超的名声赫赫,为刘备所敬佩。

经过屡次征求周围人意见后,刘备决定三次造访茅庐,并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统一天下。

这一段历史轶事为后世流传至今。

首先,第一次造访茅庐,刘备并未正式拜访诸葛亮,而是在茅庐前等候。

刘备此举表现出他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期望。

然而,诸葛亮却没有应允刘备的请求,而是关门不见。

这一情节展示了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性格和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

他不愿轻易接受刘备的请求,而是希望刘备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对待自己更加重视。

第二次造访茅庐,刘备再次前往,带着更为真诚和坚决的迫切请托之意。

在这次拜访中,刘备百般恳求,并表示自己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其人才的钦佩。

然而,诸葛亮却再次推辞并坚持拒绝,直到刘备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为之赴汤蹈火,诸葛亮方才应允。

这次拜访体现了刘备的坚持和决心,也彰显了诸葛亮对于真诚与坚持的重视。

最后,第三次造访茅庐,刘备和诸葛亮终于见面。

这次见面中,刘备再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期待和对其才智的崇拜。

而诸葛亮则以其超凡的智慧和魅力,凭借对天下苍生的担忧与责任感,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并开始了协助刘备实现统一天下的征程。

曹操与刘备的三顾茅庐,是刘备坚定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诸葛亮卓越才智的印证。

这一段历史事件直至今日,仍然激励着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国历史】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为何不愿意投靠曹操

【三国历史】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为何不愿意投靠曹操

【三国历史】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为何不愿意投靠曹操?导读: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曹操的识人用人之长,如果诸葛亮投曹操必然可以得到重用,可是诸葛亮却是宁可抱膝长吟也不投曹。

后来遇到了曹操的对手刘备,诸葛亮才出山相助。

当时诸葛亮有很多选择,他为什么选择了刘备?东汉成规,征辟本州本郡的大族做掾属。

这种地方政权和世家大族的合作秩序,在东汉末年的纷乱后遭到扰坏。

琅琊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堂兄弟)分仕于三家,便因乱世而宗族子弟流离。

还有一例,颍川荀氏避乱冀州,仕于袁绍。

荀?、孔融这样的名士投靠一方诸侯时,从不是形单影只,而是携家带口,与宗族、部曲相伴而行。

像李典、许褚投奔曹操时,部曲皆有几千人。

论及当时的谋士、将领们,不可忽视其身后的宗族背景。

然则,其时世家豪强与军阀的合作纽带,却也因乱世而愈加坚固,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

如袁绍与河北豪族(逢纪、田丰、沮授)、刘表与荆州豪族(蔡瑁、张允)、孙氏与淮泗、江左豪族等。

曹操起兵,同族的曹仁、夏侯?等人相随,纠集沛国谯县乡里少年几千人。

初时无多少地盘势力,靠镇压黑山起义军,封东郡,以东郡程昱、陈宫为幕僚;191年,荀?转投曹操。

后曹操又靠镇压青州黄巾,升为兖州牧,掌控黄巾三十万众。

此为后来曹统一北方的奠定基石。

曹的崛起因素中,与荀?为代表的颍川郡望合流至为关键。

荀?先后为曹举荐了荀攸、钟繇、郭嘉、陈群、杜袭、戏志才等颍川名士,后始称雄一方。

曹与世家大族的合作,因其个性与具体政策,其间也有波折。

曹因杀边让,而引同为兖州名士的陈宫、张邈怨恨,二人趁曹征讨陶谦,引吕布入主兖州。

刘备一世枭雄,早期各处辗转流离,虽称汉室宗亲,但几无世家大族青睐,追随者如关羽、张飞、糜竺、孙乾等人,都没有显赫背景。

后刘占据荆益,始与地方豪强靠拢。

其中,以马超分量最重,刘备陈表献帝封汉中王时,马超位列举荐者第一位。

马超,扶风人士,马援之后。

东汉末与曹操相争于潼关,割据一方,投奔刘备之时,也是撼动时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为什么不请诸葛亮
作者:张锦力
来源:《投资与理财》2016年第09期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被曹操追得四处乱窜,如果不是请到了孔明先生,他早被曹操给灭了。

灭完刘备,曹操下一个目标,就会干掉孙权。

这样,就不是由晋朝,而是魏来统一天下了。

所以,正是诸葛亮的出山,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命运,形成了三分天下。

那么,就有一个疑问产生了:既然曹操为了统一,吸纳了那么多人才,他为啥就偏偏没请诸葛亮呢?
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诸葛亮隐藏太深,养在深闺人不识啊,结果,反倒让刘备得了先手?
关于这点,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是这么分析的:贾诩这样的人,出身贫寒,很难被人发现,倒可理解,但诸葛亮却不同。

为什么呢?孔明先生的老丈人,是谁啊?是刘表的连襟啊,用今天的话讲,诸葛亮老婆的姨父,就是荆州市委书记啊。

所以,有了这层关系,在整个长江流域,诸葛亮早就名声在外了。

可是,知道了诸葛亮的能耐,曹操的势力那么大,条件又那么好,他干嘛不请呢?难道是他对人才重视不够吗?
其实,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曹操对人才重视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刘备和孙权。

首先,在选人上,曹操是无论贫贱,不计出身。

比如,他手下的谋士荀攸、郭嘉、贾诩等人,都是贫寒子弟,他的爱将张辽、徐晃、典韦等人,也都卑贱出身。

其次,在用人上,曹操唯才是举,不计前嫌。

比如,陈琳原是袁绍谋士,曾写过檄文,痛骂过曹操祖宗三代,可是,陈琳被俘后,因爱惜其才华,曹操对他,照用不误。

为了遍寻能人,曹操甚至到了不计人品的程度。

比如,他曾三次广发《求贤令》,其中的一条就是强调,只要你能力强,哪怕你有过劣迹,我也既往不咎,照样重用。

最能证明曹操爱惜人才的一件事,那就是对关羽的态度。

自从关羽被俘后,曹操对关羽,那是又给官位,又送女人,可以说,能想到的招法,几乎都用尽了。

可关羽还是不领情,身在曹营心在汉啊,最后竟偷偷跑了,一路上见有人拦,他是过五关斩六将,气得曹操手下都恨不得一箭把他射死,可曹操咋样?就因太爱惜人才,还是让人把他放了。

听到这,人们更纳闷了,既然曹操选贤上,已到了求才若渴的地步,那他为什么不请诸葛亮呢?
其实,只要细细琢磨曹操的求才史,你就会发现,曹操手下的干将,无论介绍来的、应聘来的,或是俘虏来的,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别人投奔他。

你想让曹操低下头去求人,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即使你能力再大,你想让曹操装孙子,他也不干。

然而,在这点上,刘备却不一样,只要一个人被他看上了,别说低点头,装把孙子,你就是把他弄得颜面扫地,下不来台,他也照样厚着脸皮,苦苦追求。

可诸葛亮这个人,在应聘上,偏偏好拿把,来来回回考验你,折腾人。

你想,他的这种傲气,连张飞都受不了,就凭曹操那个脾气,早就大嘴巴子扇上了。

因此,在选人这件事上,一个靠投奔,一个愿去请,不难看出刘备与曹操的高低。

听到这,也许有人会反驳,你说曹操的能臣,都是投来的,不对呀,徐庶就是个反例啊。

本来人家在刘备那儿,干得好好的,最后不也是被曹操挖角,猎头过来的吗?
要说徐庶这件事上,最能证明曹操的好面子,既然你曹操真心请徐庶,你完全可以亲自上门,礼贤下士,比如请人家去酒楼,喝上一顿,敞开心扉,好好谈一番,你干嘛要绑人妈啊。

说穿了这么做,无非就想把徐庶逼进曹营,满足自己那点虚荣心。

说来说去,不就是想装牛掰,拉不下脸,低不下头嘛,结果咋样,搞得人家倒是来了,可是进了曹营却一言不发啊。

因此,看过《三国》的故事,大家都为曹操唏嘘不已,没想到就为面子那点事,竟然失去了一个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