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曹操战略分析

合集下载

诸葛亮与赤壁之战智勇双全的谋略家

诸葛亮与赤壁之战智勇双全的谋略家

诸葛亮与赤壁之战智勇双全的谋略家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它以战胜了曹操的东吴与刘备联军,展现了诸葛亮作为谋略家的智慧和勇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不仅具备了卓越的智慧和才华,还展现了出色的统帅和决策能力。

本文将探讨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智勇双全。

第一节:聪明的谋略家在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充分了解了曹操的实力和性格。

他知道曹操为人聪明、谋略出众,善于用兵。

为了对付曹操,诸葛亮精心策划了多种战术。

首先,他利用长江的地理优势,选择了赤壁作为战场。

赤壁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御,这给了诸葛亮更多的机会来施展智慧。

其次,他派遣周瑜与自己联手,共同对付曹操。

这种合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英勇的统帅除了智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也展现了出色的统帅能力。

他在战前做了详细的战术分析和准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在战斗中,诸葛亮灵活运用战术,根据战场形势作出了多次正确的决策。

当曹操派遣陆逊火攻联军时,诸葛亮及时意识到了敌人的陷阱,并准确地判断出敌人的意图。

他果断地派遣精锐部队与敌人对抗,最终化解了危机。

诸葛亮的果断和勇敢为联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节:智勇双全的谋略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展现了自己智勇双全的特点。

通过高超的智谋,他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对敌人的了解以及与周瑜的合作,摧毁了曹操的军队。

而在战斗中,诸葛亮展现了果断和勇敢,以及对战场形势的敏锐洞察力。

他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为联军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结论: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同时也是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展示舞台。

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华,诸葛亮成功地策划了对付曹操的战术,并最终战胜了敌人。

他的决策和统帅能力使赤壁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经典的胜利。

诸葛亮以他的出色智勇和才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受景仰的谋略家之一。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他个人的魅力,更彰显了中国古代军事史的辉煌成就。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决策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决策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决策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和周密权谋而闻名。

在这部作品中,权谋与智慧决策成为了主要的推动力量,各个角色通过施展智谋和运用权术来争夺权力、求得胜利。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决策,并探讨其中的智慧和价值。

一、权谋的运用1.1 计谋与奇袭战术在三国演义中,权谋的运用常常表现为各种计谋和奇袭战术。

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采取了火攻策略,成功破坏了袁绍的兵力;诸葛亮在火烧连营之计中利用了风向的变化,将曹军袭击得措手不及。

这些权谋的运用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也彰显了角色们的聪明才智。

1.2 政治策略与权力争斗除了战争中的权谋,三国演义中还展现了丰富的政治策略和权力争斗。

例如,刘备通过巧妙的联姻和亲和政策,以取得荆州并为自己的势力扩大版图;曹操则通过掌握朝廷权利和多次成功的军事征讨,建立起了魏国的霸业。

这些政治策略和权力争斗的描写使得三国演义更加丰满和生动。

二、智慧决策的展现2.1 谋略与计划智慧决策在三国演义中常常体现为谋略与计划的制定。

诸葛亮被誉为“卧龙”,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谋略为刘备出谋划策。

他提出了“空城计”来对抗曹操,通过智取石亭等一系列计谋为刘备争取利益。

诸葛亮的智慧决策不仅在战略层面上有所突出,也体现在日常政务和对待人际关系上。

2.2 智慧的角色形象三国演义中,智慧决策的角色形象也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刘备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智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备受忠臣和将士们的推崇。

诸葛亮以他的聪明才智成为刘备最得力的助手,而曹操则凭借其过人智慧和决策能力成为了魏国的统帅,展现出伟大的权谋家形象。

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使得智慧决策在演义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智慧和价值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智慧决策不仅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所传递的智慧和价值观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3.1 智慧为胜利带来的机遇在三国演义中,各个角色的智慧决策为他们带来了胜利的机遇。

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思熟虑的计划,他们能够抓住战机并取得重大胜利。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传世经典,《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成为了历史的一页,两位历史人物的智勇争雄,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之间的对抗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智谋与勇气,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对决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才华、决策和策略,为读者呈现一个精彩的历史场景。

一、曹操的智谋与决策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杰出统治者和军事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智慧和决策力令人敬佩。

首先,曹操善于判断形势和把握机遇。

他决定消灭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并发动了巨大的征伐战争。

他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和情报,权衡利弊,决策果断。

其次,曹操擅长运筹帷幄。

他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如铜雀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在与敌人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优势。

再次,曹操善于激励部下,鼓舞士气。

他注重培养自己的军队,并通过表扬、奖励、激励等手段,提高了部下的士气和战斗力。

二、诸葛亮的智慧与策略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军事家,诸葛亮被誉为“卧龙”。

他的深思熟虑和富有远见的智慧,使他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诸葛亮善于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洞察国家大势。

他提出了“势”、“和”、“权”、“谋”四个军事原则,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战略决策中,取得了不少胜利。

其次,诸葛亮善于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他在运筹帷幄之际,注重稳定和长远规划,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为刘备的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诸葛亮善于伪装和隐忍。

他在对付曹魏势力时,用“借东风”、“伐齐”的计策,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目标和意图,为后续的行动做好了准备。

三、智勇争雄的对决曹操和诸葛亮的对决充满了智谋和勇气的较量。

他们在政治、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中进行了激烈的较量,相互竞争,各出奇招。

曹操在统治力和军事实力上占据了优势,他的政权稳定,并一度占据了北方的大片领土。

而诸葛亮则在智慧和谋略上胜过曹操,他能洞察国家大势,提出合适的战略,并为刘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古代历史上,曹操和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智勇双全之人。

他们在三国时期相互对峙,彼此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智慧较量和军事对决。

本文将就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与勇略进行探讨,以展示他们之间精彩纷呈的对决与较量。

一、背景介绍曹操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仇敌。

曹操为北方的统一者,他以刚毅果断的性格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对南方进行了多次的进攻。

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顾问,他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为刘备在蜀国建立了坚实的基业。

二、曹操的智勇曹操以其智勇双全而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精通兵法策略,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并在战场上勇猛无比。

他以“以逸待劳,以密布诱”的战术战胜了许多敌军,使自己的声威远播。

他曾率军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退了孙权与刘备联军的进攻,达到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三、诸葛亮的智勇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

他非常熟悉兵法,并以出色的智慧和严谨的军事布局赢得了许多战役。

他曾提出了“空城计”,在对付曹操时以虚弱迷惑对方,从而化解了曹操的攻势。

此外,他还以火攻打败了曹军,使得曹操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失。

四、对决与较量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与较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较量之一。

他们在政治、战争、外交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曹操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屡次击败了诸葛亮的谋略。

而诸葛亮则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计谋,使得曹操在一些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即使是在对决与较量中,曹操和诸葛亮之间也显露出了相互的敬佩与认可。

曹操对诸葛亮的智谋甚为钦佩,曾有“子敬乃千里驹,吾不及也”之赞。

而诸葛亮则对曹操的胆识与统治能力心生敬意,认为“终身未见如曹公耳”。

五、智勇双全的传世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与较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世之作。

他们的智谋和勇略被后世无数的人所推崇。

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雄心勃勃的统一北方的目标,成为了后世战略家学习的典范。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的简介与分析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的简介与分析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的简介与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知名也最受欢迎的章回小说之一,其中的许多故事和策略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许多战术和计谋都成为了经典,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一、简介空城计是诸葛亮在与曹操的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战术,也称为“虚实计”。

这一策略被广泛用于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并用于破坏敌军的士气和信心。

二、分析1. 战术原理空城计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故意展示出一种看似无助的状态来迷惑敌人,让其产生恐惧和疑虑,减弱其攻击意愿和决心。

在《三国演义》中,当曹军攻打诸葛亮的街亭时,诸葛亮派出的使者故意带回了一纸书信,信中详细描述了街亭守军的虚弱和城池的残破,给曹军留下了一个“空城”的印象。

曹军在得知此情后开始怀疑,认为诸葛亮有什么阴谋。

这种将敌军引入假象的战术,导致曹军进退两难,最终选择了后撤,使得街亭保住了。

2. 心理战术空城计的一大特点是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尤其是其恐惧和疑虑,来实现制敌的目的。

在《三国演义》中,通过制造一种危机感和不确定性的氛围,诸葛亮成功诱使曹操产生犹豫和胆怯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战术的应用,使得诸葛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

3. 建设性思考空城计并不是仅仅为了迷惑敌军,还有更为重要的用途。

通过空城计,诸葛亮成功利用了敌军的疑虑来排除困扰自己的后顾之忧,并为自己争取到十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诸葛亮还通过此计策,解决了敌军的围困,使自己能够更加自由地布局和部署军队,为后续的作战做好了准备。

结论: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种著名策略,通过制造假象和引起敌军心理动摇,成功实现了悬而未决的战局中的稳定,并为自己争取到了有利的战略资源。

空城计的成功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葛亮出色的智谋和心理战术,为后续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空城计的成功,既归功于诸葛亮的智谋,也得益于其出色的心理战术和建设性思考。

诸葛亮在使用空城计策时充分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弱点,尤其是恐惧与疑虑。

论述题比较曹操与诸葛亮

论述题比较曹操与诸葛亮

论述题比较曹操与诸葛亮摘要:1.曹操与诸葛亮的背景和性格特点2.曹操与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3.曹操与诸葛亮的优缺点比较4.曹操与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曹操与诸葛亮的背景和性格特点曹操(155-220 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机智过人,权谋出众,具有很强的统治欲望,为达目的手段较为强硬。

他精通兵法,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诸葛亮(181-234 年),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外交家。

他出身于荆州阳新望族,性格谦恭,智慧过人,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诸葛亮以“隆中决策”为蜀汉制定了发展蓝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形象。

二、曹操与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1.政治方面: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成功掌握了东汉政权,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为曹魏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则在蜀汉担任丞相,实行一系列政策,加强蜀汉政权的统治,如“严法治蜀”,整顿政治风气,选拔贤能等。

2.军事方面:曹操在东汉末年一系列战争中,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展现出强大的军事才能,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而诸葛亮则以“隆中决策”为蜀汉制定了发展蓝图,通过南征北战,巩固了蜀汉政权,其中最著名的战例为七擒孟获。

3.文化方面:曹操和诸葛亮都是文学家,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曹操的诗才横溢,被誉为“典型的乐府诗人”,代表作有《对海而唱》、《观沧海》等。

诸葛亮则以《出师表》、《诫子书》等文章传世,展现了其文学才华。

三、曹操与诸葛亮的优缺点比较曹操的优点在于权谋过人,具有很强的统治欲望和手腕,军事才能出众,为曹魏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缺点是性格多疑,对下属不够信任,过于严苛,有时刚愎自用。

诸葛亮的优点在于智慧过人,谦恭有礼,政治、军事、文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对蜀汉政权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葛亮最成功的智慧

诸葛亮最成功的智慧

诸葛亮最成功的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卧龙”。

他在三国时期的蜀国,为刘备主政时期的重要谋士,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之一。

在他的一辈子中,有许多智慧的决策和策略,其中最成功的智慧可以归纳如下:1. 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诸葛亮提出了“草船借箭”的计策。

他让士兵打扮成渔民,用草船装载箭矢,以借箭之名,悄悄地向周围的渔民索要箭矢。

这个计策成功地为刘备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箭矢,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

2. 空城计: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诸葛亮采用了“空城计”。

当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蜀国时,诸葛亮故意打开城门,但城内却空无一人,惟独诸葛亮一个人在城楼上坐着。

曹操疑心生暗,耽心有伏兵,最终决定撤退。

这个计策成功地迷惑了曹操,保护了蜀国的安全。

3. 木牛流马:在对抗北方民族的战争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

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前进的木制车辆,可以运输大量的物资和军队。

这个发明大大提高了蜀国军队的机动性和运输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战争中更加灵便地调动兵力和资源。

4. 七擒孟获:为了稳定南方边境,诸葛亮采用了“七擒孟获”的计策。

他通过多次的交流和威逼利诱,最终将南方部落首领孟获擒获,并以仁德和恩泽感化他,使得南方边境稳定下来,为蜀国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的环境。

5. 空城计:在对抗曹魏的过程中,诸葛亮再次采用了“空城计”。

当曹魏大军攻打蜀国时,诸葛亮在城墙上挂满了红旗,但城内却没有任何防守的迹象。

曹魏军队疑心生暗,耽心有伏兵,最终决定撤退。

这个计策再次成功地迷惑了敌军,保护了蜀国的安全。

6. 三顾茅庐:在刘备追求诸葛亮加入蜀国的过程中,诸葛亮以谦虚的态度三次上山拜访刘备,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和愿意为蜀国效力的决心。

这个行动打动了刘备,最终让诸葛亮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

7. 诸葛亮的谋略书《孔明兵法》:诸葛亮在世时著有《孔明兵法》,这是一本总结了他的军事思想和策略的书籍。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

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范文一:我最近在研究三国历史,其中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是诸葛亮如何利用天气条件和火烧曹营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据历史记载,为了阻止曹操的军队进攻,诸葛亮决定借助东风和火烧曹营。

他让部下在寨外设立火堆,制造大量的烟和灰,并在火堆旁边切下树枝和稻草,制作出假冒的军旗和帐篷,以迷惑曹操的军队。

然后他派出魏延、赵云等将领降服马岱,将其带回诸葛亮营地,并借口向曹军投降,引信火烧曹营。

最终,曹营被大火包围,曹操只能中途撤退。

这个战术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首先,诸葛亮善于利用环境条件。

他发现曹营的高墙深沟难以攻克,于是决定利用天气条件,迎来东风,烧毁曹营。

这个战术充分体现了智慧和胆略。

其次,诸葛亮在筹划中非常注重细节。

他制造出假军旗和帐篷,以迷惑曹军,同时派出魏延等将领在火起前投降,大大增加了火烧曹营的成功率。

这些小细节的运用,加上魏延等将领出色的表现,使得整个战役非常完美。

最后,诸葛亮领导的这场战役充分体现出军事和政治的统一。

在战争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像曹操的妻子送去礼物,以示和谐。

这种统一的做法,也成为三国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总的来说,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战术,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利用环境条件,注重战争中的细节,同时在战争结束后也应该及时采取政治手段,寻求和解。

写作重点:1.诸葛亮的胆略和智慧 2.战役中的小细节和政治手段 3.战争和政治的统一用词分析:1.利用、注重、寻求、和解,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文章中强调的政治手段。

2.毫不犹豫地、完美、增加成功率等词,强调了诸葛亮这个领导者的能力和成功。

范文二: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他的智慧和计谋让后人称道。

其中,他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战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典故之一,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这次战役堪称经典,它展示了诸葛亮的英明决策和高超战术。

他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将自己的兵力组织得井然有序,并成功利用寥廓的山和谷地,制造出了假军旗和帐篷,迷惑了曹军。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战略分析

案例: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首先,提出当时总体的战略形势: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

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

诸葛亮的火攻计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巅峰

诸葛亮的火攻计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巅峰

诸葛亮的火攻计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巅峰诸葛亮的火攻计——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巅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以其卓越的智谋和策略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智谋之一,就是他在赤壁之战中所采用的火攻计。

这一计策的巧妙运用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巅峰,为我们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敌人的深入洞察力。

本文将通过对火攻计的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智慧和战略思维。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和战略性的一场战役,它由刘备军和曹操军之间的对峙演变而来。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深知刘备军力量不占优势,面对曹操庞大的军队,采用传统战法并不足够。

因此,他决定运用火攻计,借助地利和天时,以小搏大,获得胜利。

火攻计一开始是由陆逊提出的,而诸葛亮则是将其完善并将其作为战争的主要策略来指导。

战争之初,诸葛亮派出江夏太守鲁肃去劝降曹操,以消耗其士气。

鲁肃以烈毒之计,成功瞒过曹操,使得曹操深信蜀军势力弱小且不堪一战。

这创造了为之后火攻计准备的大好局面。

针对曹军实力优势明显,诸葛亮决策以火攻策略作为出奇制胜的关键。

他深刻洞察到曹操抵御住攻城器械却无法防御火焰,因此决定借助孙权船队为火攻计提供配合。

他故意留下敌人可以搜寻的关键情报,在曹操的计策中种下“误将火船以为草船”的错误认知。

这使得曹操大意,部署不慎。

在战前,诸葛亮指挥手下人员将大小船只准备火攻用的草人、木结构等材料堆积在船上,将火油和硫磺装在容器中,设置引火装置。

火攻计的关键是在战争开始时抓住敌人的不意,以最大的效果给予打击。

因此,在正面交锋之际,诸葛亮命令放出火箭作为信号,并放出大批火船奔向曹军船队。

火船燃烧的火球和尖锐的箭矢袭击着曹军的船只,使他们陷入混乱之中。

曹操率领的曹军舰队无法抵挡火势,船只一片混乱,被困在火海之中。

面对无法逃脱的情况,曹操亲自率领残军突围,从此赤壁之战以火攻而胜的结果宣告了三国时代的一次重大转折。

火攻计之所以堪称诸葛亮智谋的巅峰,是因为它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策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管理教学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管理教学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管理教学案例分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非常著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小说。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一个透过历史人物和事件来探讨战略管理与领导力的宝贵资源。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为基础,通过分析其中涉及的战略管理案例,来揭示其中的教育价值和启示。

I. 背景介绍在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

该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段时间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与英雄豪杰之间的纷争,并以刻画其间历史人物之间复杂关系为主要线索。

II. 案例1: 刘备a. 案例描述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尊敬的统治者之一。

他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善于聚集人才,并构建了世袭制度。

“船王”周仓则是他勇猛忠诚的部下之一。

b. 战略管理教训通过刘备的案例,我们可以学到以下战略管理教训: - 重视人才:刘备能够吸引大量优秀的人才加入他的势力,并因此建立了强大的组织。

- 合理利用资源:刘备充分利用周仓的航海技能,将其任命为“船王”,发挥了他的长处。

- 建立制度:刘备创造了世袭制度,确保自己势力的延续和稳定。

III. 案例2: 曹操a. 案例描述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他作为魏国首脑,积极扩张领土。

其中,“草船借箭”是他施展计谋、打败敌人的一个经典案例。

b. 战略管理教训通过曹操的案例,我们可以学到以下战略管理教训: - 灵活运筹:曹操在“草船借箭”中利用当地资产(草船)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战术,证明了灵活运筹的重要性。

- 敌我强弱分析:曹操能够准确判断敌我双方实力,采取相应对策,洞察形势并获得优势。

IV. 案例3: 孔明与诸葛亮a. 案例描述孔明(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广泛认为最聪明、有智慧的人物之一。

他在连续七次北伐中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在某些情况下获得了成功,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失败。

b. 战略管理教训通过孔明与诸葛亮的案例,我们可以学到以下战略管理教训: - 面对变化:孔明善于根据形势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并致力于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

诸葛亮为什么放走曹操历史上,诸葛亮被誉为“千古奇才”,他不仅是蜀汉的重要军师,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传奇的事迹,其中之一就是在赤壁之战后,他为什么要放走曹操。

这件事情一直是一个谜团,至今仍有不少人对此争论不休。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赤壁之战的缘由。

此前,曹操已经攻克了南方的大片区域,他的势力已经颇具规模。

而孙权和刘备结成联盟,开始了一场夺回失地的战争。

曹操闻讯后率大军南下,试图摧毁这个联盟。

最终,这场战争在赤壁展开,孙刘联军出奇制胜,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赤壁之战堪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赤壁之后,曹操的处境非常尴尬。

他的大军损失惨重,而且后勤物资严重不足。

之后,他试图通过攻占襄樊来争取更多的资源,但是这次行动也以失败告终。

襄樊不仅未能取得,反而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了大量士兵。

为了保护他的实力和生命,曹操不得不向东去,寻找新的根据地。

这时,他的大敌刘备和孙权的却并没有追击他。

这样的行为十分奇怪,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

如果两位联盟的领袖追击曹操,他们一定可以在人数、装备和物资上占据优势。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追击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事实上,诸葛亮本人对此也进行过解释。

他说过:“吾乃大丈夫也。

当托孤付傅,讨强扶弱,图存义弘,不可孤独自享其功。

”这句话很深奥,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限制曹操的力量,保证战争的平衡,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战略策略。

他放走曹操,并不是因为心慈,而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目光,更高的考虑。

如果我们从大局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会发现这样做是非常明智的。

因为在这个时候,刘备和孙权两家没有确立优势和统治地位,他们都处在起步阶段。

如果他们在此时轻敌,赤壁之战就会成为南方统一的历史断层。

而且曹操虽然战败了,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他还有大批势力和资源,因此,留他于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做可以让三方达成一个平衡状态,刘备和孙权再次发动进攻,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不利的。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与曹操关羽刘备的关系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与曹操关羽刘备的关系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与曹操关羽刘备的关系解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和刘备被誉为这一时代的英雄人物。

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战略、政治和情感上的纠葛。

本文将对诸葛亮、曹操、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以呈现出他们之间的互动、纷争和合作等各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和智谋的人物之一。

诸葛亮的智谋使刘备得以扩张势力、建立了蜀国。

然而,诸葛亮又明确表示他对曹操抱有极大的敌意。

在演义中,诸葛亮多次设计计谋来对抗曹操,试图削弱曹操的势力。

例如,他曾多次通过七擒七纵计来削弱曹操的军力,尽管最终未能夺取胜利,但显示了他对曹操的坚定敌意。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关羽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关羽是刘备的铁血忠诚的亲著名将,但在曹操眼中却是千军易得,难得一个关羽。

曹操在对待关羽时曾多次示好,并派遣人物以高官厚待来诱使关羽投降。

然而,关羽始终没有接受曹操的好意,坚守自己对刘备的忠诚。

这使得关羽与曹操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且存在敌对态势。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一直试图夺取中原,建立自己的王朝。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与曹操计谋你来我往,争夺天下。

但刘备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有限,因此他希望通过与诸葛亮的合作来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

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才智为刘备出谋划策,为他赢得了许多胜利。

然而,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加剧。

最终,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帮助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从而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曹操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可以用“同仇敌忾”来形容。

诸葛亮对曹操的敌意和对刘备的忠诚促使他多次设计计策来对抗曹操。

关羽在曹操面前保持了忠诚的立场,拒绝了曹操的好意并坚守对刘备的承诺。

而刘备则通过与诸葛亮的合作来实现自己的夺取中原的目标,最终击败曹操,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总之,诸葛亮、曹操、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是三国演义中最引人注目和复杂的关系之一。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思维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三国时期(220年-280年)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及其政治斗争。

其中,涌现了许多饱含智慧和战略思维的角色,这些人物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决断力,在复杂的战乱环境中取得胜利或保全自身。

本文将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展现出来的智慧与战略思维。

1. 聪明才智的运用1.1 孔明创新策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备受赞誉的谋士之一。

他以出众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战略眼光,成功制定实施了著名的连环计、草船借箭等计策,并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1.2 孙权机智应对危机孙权作为东吴首领,在遭遇曹操进攻时,常常能够凭借聪明才智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当曹操派遣诸葛亮向东吴提出结盟时,孙权机智地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陷阱,并及时作出了妥善回应。

2. 策略与计谋的运用2.1 曹操的战略眼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深受瞩目的角色。

他以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计谋,在多次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例如,他通过利用白马、赤壁等地理条件,成功击溃了刘备和孙权联军。

2.2 刘备的取舍之道刘备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最终建立了蜀国。

他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策略与计谋,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而勇敢的选择。

例如,他艰难放弃了荆州以换取孙权与自己共同对抗曹魏。

3. 战争中智慧与思考3.1 精确评估局势《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们往往能够准确地评估战争局势,并根据此作出相应的决策。

例如,他们能够洞察敌方势力、判断其意图,并采取适当的对策。

3.2 灵活应变处理困难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智慧和战略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计划,并及时做出反应。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战略思维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才智的卓越之处。

通过深入分析书中描绘的聪明才智、策略与计谋以及在战争中展现出来的智慧与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

这些人物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如何灵活运用智慧和战略思维来获得胜利或达成目标。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对决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书中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其中曹操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关键人物,展现了他们之间智谋的对决。

曹操是权谋高手,雄才大略,而诸葛亮则是智慧灵巧,谋略多端。

两位主公的智谋对决,使整个故事更加精彩。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事件中展示曹操和诸葛亮之间的智谋对决,以此为例谈论他们的策略和智慧。

第一个事件是赤壁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率领强大的军队准备攻打刘备和孙权的联军。

曹操兵多将广,实力强大,而诸葛亮则是联军一方的智谋之士。

诸葛亮利用火攻的计谋,伺机引诱曹操的船队进入狭窄的长江河道,并派遣乔健向曹操进献投降书,以误导曹操。

曹操不明就里,大意被诱,最终陷入联军设下的火海之中。

这次战役中,诸葛亮运用火攻,耍尽了心机,以巧妙的计谋战胜了曹操,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

第二个事件是空城计。

当曹操率军攻打蜀国的时候,诸葛亮用空城计来迷惑曹操。

他将自己藏起来,只留下城门大开,空城一座。

曹操见城门敞开,误以为有埋伏,遂退兵而去。

通过这种心理战术,诸葛亮成功地使曹操回军,保住了蜀国。

这一计谋展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策略,使其成为后世智谋计策的经典案例。

第三个事件是诸葛亮的南中征战。

当时南中地区割据势力众多,诸葛亮决定平定南中,统一地方。

他巧妙地运用了逢迎、争夺和分化等策略,成功地将南中的各个蛮族部落争取到自己一方。

通过他的智慧和善政,诸葛亮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魅力和能力。

以上这些事件只是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智谋对决的一部分。

两位主公智勇双全,博采众长,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智谋和才华。

他们之间的智谋对决使整个故事更加精彩,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智慧。

总结起来,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谋家。

他们之间的智谋对决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作用。

通过他们的智慧和谋略,他们分别在关键时刻取得了胜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三国演义第十四章曹操与诸葛亮的长坂坡之战

三国演义第十四章曹操与诸葛亮的长坂坡之战

三国演义第十四章曹操与诸葛亮的长坂坡之战公元208年,长坂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战。

这场战役是诸葛亮与曹操之间一次精彩的对决,展示了两位战略家的智慧和谋略。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军攻打刘备,而诸葛亮派出赵云来迎战,最终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长坂坡地势险要,地形复杂,适宜设下伏兵。

诸葛亮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派遣赵云与千军伏击曹军。

曹操率领的大军步步前进,万军齐出,形势危急。

然而,赵云奋勇抵抗,不畏艰险,率军顽强抵抗曹军的进攻,终于守住了长坂坡。

诸葛亮以其独特的计谋和战略眼光,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才智。

他深知曹操军队的强大,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计谋来破解曹军的进攻。

他精心部署的伏击和埋伏,使曹军陷入困境,不得不为其进攻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赵云展现了出色的个人能力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他率领部队与曹军展开惨烈的搏斗,一次次抵挡住曹操部队的攻势,并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赵云的英勇表现和冷静应对赢得了众人的赞誉,成为了这场战役中的英雄。

这场长坂坡之战不仅展示了诸葛亮和赵云的战略才能,也体现了三国时期军事指挥的重要性。

诸葛亮通过对地形的研究和对曹军的了解,成功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计划,而赵云则以其勇猛无敌的战斗力和英勇的精神,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将领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坂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精彩的战斗。

诸葛亮和赵云的杰出表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成为历史的英雄。

总结起来,在长坂坡之战中,诸葛亮和赵云的精明才智以及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使得他们成功地战胜了曹操的强大军队。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局势,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和赵云的崇高品质和英勇行为将永远被人们敬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曹操与诸葛亮智斗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的杰出谋士。

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展开了一系列智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曹操与诸葛亮的智斗,探讨他们的智谋和策略。

一、诸葛亮割须联盟在赤壁之战前夜,曹操以庞大的军队准备攻打刘备。

而此时,刘备却秘密派出使者诸葛亮前往曹营表达割须之盟的诚意。

诸葛亮带着一把大刀,并以保护自己的名义剃去了一些胡须。

这个举动在当时可谓是出人意料,引起了曹营内许多人的惊讶。

诸葛亮通过这一举动,显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也让曹操意识到他不是一个寻常人物。

二、曹操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诸葛亮之间智斗的重要篇章。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和周瑜联手,采用火攻的计策打败了曹操。

曹操军队的水军在火攻下溃不成军,被迫败退。

在这个智斗中,诸葛亮与周瑜相互合作,他们利用江流水势和风向,以及曹操的自负和轻敌心态,成功地迷惑了曹军,并在适当的时机放出火攻。

曹操虽然实力雄厚,但在这次智斗中却败在了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之下。

这一战的胜利不仅彰显了诸葛亮的智慧,也让曹操颜面无光。

三、诸葛亮七擒七纵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诸葛亮运用了一种称为“七擒七纵”的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多次收放曹操的亲信和将领,以消耗曹军的实力和精神。

每次诸葛亮将曹操的将领擒杀或俘虏后,他都会将他们放回去,以达到疲惫曹军建立士气的目的。

通过这种策略,诸葛亮有效地削弱了曹操的实力,使得曹军内部产生了动摇和不安。

这种看似反常的做法,暗藏着诸葛亮对战争全局和人心的精准洞察,使得曹军处于被动局面。

四、曹操借道草船在攻打蜀国的过程中,曹操遇到了天险,诸葛亮布下了一道防线使其无法前进。

曹操却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决定借道草船。

他先派人将大量的草堆在河面上,模拟草船,然后在夜晚悄悄地引船艄向下游漂流。

曹操的这一行动成功地骗过了诸葛亮的侦查,他收到的情报是曹操已经撤退。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概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公元184-280年)的战乱和英雄人物。

在这部作品中,涉及到众多领导者和他们的战略思维,这些人物的智勇与谋略对于理解古代领导力和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刘备:温厚仁德的领导者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仁爱和宽容的领导者之一。

他以温和而仁慈的态度治理自己的州郡,并得到广泛支持。

刘备非常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喜欢听取下属的建议,并在关键时刻采用合理方案以达成目标。

他倡导以德服人并礼贤下士,能够赢得人心并形成强大势力。

曹操:权谋智勇的策略家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最富有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以其狡诈与精明而闻名,他以权谋和智谋统治了一片大地。

曹操擅长运用情报和研究敌人的弱点,并设计精巧的战略来摧毁对手。

他也非常注重组织管理,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体系,并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来提升国家实力。

孔明:机智过人的奇才孔明作为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机警过人的战略家,能够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分析能力制定各种计策。

孔明熟悉历史和兵法,精通舆论引导,经常利用情报收集并预测敌军行动。

他与刘备紧密合作,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并最终帮助刘备统一了中国北部。

诸葛亮:全面领导者与杰出智囊诸葛亮是刘备死后继任者刘禅时期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

他担任丞相并积极推进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改革。

诸葛亮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并通过发展农业和商业等领域来改善人民生活。

他在统一中国南部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长远的眼光被誉为“睿智”的领导者。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领导者展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领导力与战略思维方式。

刘备以温厚仁德治理州郡;曹操以权谋智勇借助策略统治天下;孔明以机智过人设计计策取胜;诸葛亮则是一个全面性的领导者,同时也是杰出的智囊。

通过研究他们的角色与行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古代领导力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经验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曹操与诸葛亮

曹操与诸葛亮

曹操与诸葛亮公元220年,三国演义时代,曹魏曹操与蜀汉诸葛亮是两位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

他们都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在战争与政治中崭露头角。

然而,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却颇具引人注目的矛盾与争议。

本文将探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乱世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以雄才大略和圆滑善变的手腕而著称,并建立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对于政治和军事的娴熟运用,使他在割据混战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成为三国中魏国的奠基人。

而诸葛亮,字孔明,是蜀汉的丞相,也是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智者之一。

他以深思熟虑和高瞻远瞩的智谋征服了无数难题,为蜀汉贡献了巨大的成就。

诸葛亮凭借其出众的才智和对国家的忠诚,树立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然而,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简单的敌对。

尽管执政的国家不同,他们在国家治理上却有着一些共同的追求,比如追求国家的统一和民众的福祉。

曹操渴望能够以自己的才能统一中国,实现太平盛世;而诸葛亮也秉持着同样的理念,努力为蜀汉的繁荣和稳定而奋斗。

事实上,虽然曹操与诸葛亮在战场上是对手,但在智商高于一切的年代里,他们对彼此的智慧和才能早有耳闻。

尽管争夺天下,但是曹操常常惊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诸葛亮也对曹操的战略布局心生佩服。

然而,尽管彼此相互钦佩,在历次交锋中,曹操始终未能真正击败诸葛亮,反而屡次受挫。

曹操对于诸葛亮的自视甚高与忌妒心使得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升级。

诸葛亮对于曹操的傲慢和野心深感警戒,也对曹操的圈套保持高度的警惕。

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对抗,使得两人在历史上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形象。

由于两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使得他们的才华得以在对方的妒忌和对手的挑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他们通过不断地斗智斗勇,不仅吸引了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关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和军事经验。

总结来说,曹操与诸葛亮之间虽然存在着对立和矛盾,却也因此使得他们作为历史人物更具辉煌的色彩。

他们在政治、军事的角力中彰显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

曹操和诸葛亮更厉害

曹操和诸葛亮更厉害

曹操和诸葛亮更厉害【曹操】年少时,觉得诸葛亮比曹操强,因为那时将“三国”当神话史诗看;稍微成熟点,多读点书,多做点事,觉得曹操比诸葛亮强,因为过惯了考核的日子,习惯了用实际成绩来衡量才能的工作模式,老曹做出来的成绩就量化角度而言,当然比阿亮的大;再入中年,忽然又觉得诸葛亮了不起,知道客观大势未必跟着人的才能走,在容忍失败的同时,不去轻易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因为在胜败的后面还有三个字——不容易。

成功者不容易,失败者也不容易。

实力悬殊阶段夺取1%的份额也是一种胜利如果进行量化考察,曹操的成绩单绝对比诸葛亮的漂亮。

很简单,曹操的公司比诸葛亮经营的公司大,而且这是曹操亲手打造出来的。

虽然说在纷纭竞争的尽头,天下只剩下三大公司:曹魏、东吴和蜀汉。

但名额不等于份额,不是说你有一个名额,就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三足鼎立,这三只足的大小粗细是不相等的,因此这鼎也不是平衡的。

还是看大数据吧,无论从基本盘的大小、资源的占有量还是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来观察,曹魏公司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九以上。

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你们东吴公司和蜀汉公司各自去分吧。

更何况在剩下的`一成份额中,蜀汉公司又占劣势。

当时的战略分析家,东吴的大学者张俨就做过数据分析:蜀汉公司的综合实力只有曹魏公司的九分之一。

事实上,这九分之一都已经算是夸大了。

这样一来,拿曹魏公司的九成与蜀汉公司的不足一成来比,那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不过,这怨得了诸葛经理吗?大数据的对比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层面,我们要有动态的眼光。

我们将对比的眼光集中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后。

那时,曹老板已经是北方巨无霸公司的老大,虽然借的是汉献帝的壳,但公司实体是曹家的,公司骨干也是曹家的。

当时的诸葛亮呢,还是一个无任何编制的毛头小伙子,在草庐里搞了个画饼式的策划:三分论。

一时找不到风投,只有落魄的刘老板廉价投资他的策划。

如果将曹老板比作比尔·盖茨,将诸葛同学比作街头开家小软件公司的小年青,还真不算过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论文题目: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人物介绍: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成都有武侯祠。

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内容提要: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

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他的三道《求贤令》可见他政治手段的高明。

不论是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还是赤壁之战的不幸败北,曹操的军事思想总是能让人们为之一叹。

他求贤若渴,他的人才战略直到今天都让人们吸取经验。

他一生身经百战,每战都冲锋在前,严以律己,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以毕生精力,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北方半个中国。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

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本文就这两人的谋略做一分析。

关键字、主题词:曹操诸葛亮谋略计谋成败正文: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战火纷飞的时代。

就在风起云涌的特殊年代,出现了无数英雄豪杰。

君主如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

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

谋士如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术,当之无愧的“智绝”。

司马懿:和诸葛亮抗横多年,又智夺大权,为西晋建立和统一三国开创了基业。

周瑜:东吴名将,有诗为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谓足智多谋。

贾栩:就谋士地位来说,可为第一。

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谋士,极其多智。

庞统:诸葛亮和其并称卧龙、凤雏,自然不俗。

陆逊:可谓东吴第一高人,吕蒙死后中流砥柱。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首句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此可见带兵打仗,应用谋略,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是帅之才,兵之幸。

而三国中,谋略运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诸葛亮与曹操是也。

下面我就他们两位的将帅之才做一分析,拙略之处,还望见谅。

要谈谋略,首先我们先得清楚谋略的定义。

谋略是竞争对抗的产物,中国古代把谋略称为"方"、"术"、"道"、"法"等。

国外称东方权谋是"以巧制胜的科学"。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

"《汉书•艺文志》称:"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先说曹操吧。

罗贯中在一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

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

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

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

郭沫若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

可见《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个任务的历史刻画上注重主观情绪上的。

那么对他的谋略上的功过也就不能客观的认识了。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在谋略应用上到底怎么样的呢?要讲曹操在谋略上的成就,就不得不提让曹操能在东汉末年发家而站稳地盘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领导权进行的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争双方各据地势相持长达一年之久,曹操熟读兵法,善于用兵,更以其非凡的才智、勇气,仅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绍十万大军,浓笔重彩写下了曹操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的胜利有这几个关键。

一、军纪严明。

从曹操起兵到官渡之战,甚至整个军事生涯,曹操都是很善于治军的,军纪严明,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创造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奇迹的关键所在。

曹操在《军令》中曾明文规定:“军行,不得砍伐田中五果桑柘棘枣。

”“吏不得于营中屠杀卖之,犯令,没所卖,及都督不纠并白,杖五十。

”“始出营,树茅戟,舒幡旗,鸣鼓。

行三里,辟茅戟,结幡旗,至鼓。

将至营,舒幡旗,鸣鼓,至营讫,复结幡旗,至鼓。

违令者髡剪以徇。

”如他南征张绣时,正值麦子将黄季节,行前下令军中不得践踏麦子,违令者斩首。

结果行军途中,曹操的坐骑受惊窜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他为明军纪,割去了自己的头发,以发代首接受惩罚。

这件事也很能说明曹操治军严整,且能以身作则。

曹操带兵打仗,由于军纪严明,将令少有违令者,尤其行军途中,能够秋毫无犯,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所以能在多次战斗中获胜。

二、乘敌之懈,捣敌之虚,攻势凌厉。

官渡之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袁绍、曹操双方相持已久,数十万大军,日费千金,最后胜利取决于粮食、物资。

因此,粮食、物资成了双方最为看重的大事。

谁有粮食谁胜利,谁没粮食谁失败。

双方围绕粮食做起了文章。

九月,袁绍运谷千车到官渡。

荀攸建议曹操烧毁袁绍粮草。

曹操采纳荀攸建议,派徐晃、史渔一举烧毁袁军粮车。

袁绍毕竟占有冀州大片良田沃土,有巩固的后防根据地,在这批粮食被烧后,他再次组织人马去后方催运粮食,很快又征集到大批粮食,存放于乌巢。

曹操探得情报之后,亲自统率五千骁骑,人衔枚,马勒口,大军星夜疾行,天未明便赶到了乌巢,曹操令士卒分散放火,点燃粮食。

瞬时大火满天,北风抖威,天助曹公,风越刮越大,火越烧越猛,曹操亲擂战鼓,指挥战斗。

张辽等猛将,猛虎般扑向袁军,淳于琼兵败被俘,曹操命割下他的耳鼻,斩下手指,把他绑到战马上,放归袁绍大营,以辱袁绍。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于窥探战机,乘敌之懈,出其不意,捣敌之虚,夺取胜利。

曹操不仅善于乘敌之懈,捣敌之虚,而且攻势凌厉,敢于胜利。

在袁绍兵败,其子袁尚、袁熙逃奔乌桓时,曹操毅然带兵远征乌桓,必欲铲除后患,平定北方。

当他北征奇袭乌桓时,是奇兵突至,如神兵天降。

到达乌桓盘踞之地,当蹋顿骑兵大至,曹操指挥若定,登高瞭望,看到乌桓骑兵阵乱而不整,于是果断地下令,命张辽等大将纵兵猛冲,驰斩乌桓单于蹋顿,取得北征胜利,彻底平定了北方。

三、集中兵力,以劣势转化为优势。

在与敌作战中,曹操在战术上,运用最为娴熟的是常常集精锐兵力,攻敌一个要害局部。

官渡战役中,攻敌粮仓,不顾一切,命令士卒拼命向前冲杀,直至战斗取胜。

在与群雄角逐中原时,他采取集中兵力,一个阶段,一个时期,联合友军只打一个军阀,攻击一个敌人。

军事学上叫各个击破,策略学上叫壮大自己、孤立敌人。

如以吕布攻袁术,以刘备攻吕布,亲袁绍攻吕布,抚关西,攻袁绍等都是采取集中兵力,以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不断取得胜利。

尤其是在化敌为友,孤立敌人方面充分显示了曹操大海般的胸怀和人生的大智慧。

就在袁、曹官渡对峙时,双方都在努力争取同盟,袁绍除策反刘备共同攻打曹操外,还向刘表、张绣派出特使,联络他们共同攻打曹操。

刘表心智暗弱,不明曹操篡汉野心,虽手握十万精兵,对袁绍的拉拢却不以为然,持坐山观虎斗的心理。

不援曹,不助绍,甚至还梦想二虎相斗,两败俱伤,坐收鱼翁之利呢!结果适得其反,被曹操集中兵力,最后各个击破。

四、重视政治权术与心理瓦解。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拉大旗以作虎皮,以天子名义,号令四方。

当董卓烧毁洛阳,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后,便把持朝廷,任意作为,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又飞扬跋扈,大肆烧杀抢掠,激起大臣不满,后董允联络吕布杀死董卓,献帝在混乱中逃回洛阳,这时的洛阳早已被董卓烧毁,哪里还有天子居住的宫室,到处残砖碎瓦,天子无处存身,各方诸侯拥兵自守,不拱卫天子。

天子及随从官员、后妃困顿洛阳,缺少衣食住处。

由于连连征战,民人死伤惨重,经济凋敝,当时不少地方军阀由于缺少军粮难以维持,不战而自行溃散。

曹操当时屯兵许地(今河南许昌),推行屯田政策,实行军民共屯,集聚粮草,开展生产以自救。

因此,物资丰厚,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当曹操得知献帝回归洛阳时,及时采纳谋士的建议,亲自到洛阳迎献帝迁都到许。

汉献帝迁都许后,由于天子都许,天下有志之士纷纷投奔许地,曹操从此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主动权。

如以天子名义封袁绍为大将军,以示拉拢;又以以天子名义封吕布为平东将军,特赐印绶,令其讨伐袁术等。

曹操在坐镇许地,挟天子以征伐四方的同时,也采取政治攻势,千方百计分化瓦解敌人。

如火烧乌巢后,割袁绍大将淳于琼耳鼻手脚,然后将其绑缚马上,让马驮回袁军,以寒袁绍和众人之心。

割敌军死亡战士耳、鼻与马舌,送与袁绍守营将士,以分化震慑敌胆,使敌人胆怯心寒,心理瓦解,丧失斗志,举军投降。

五、运用众人之智力。

曹操善于发挥众将军及众谋士的才智,用大家的智慧战胜敌人。

无论史书《三国志》或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均有记载,曹操每遇军国大事,都召集将军、谋士共议,采纳智者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