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赋》

合集下载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span style="font-size:20.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mbria;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mbria;mso-hansi-th eme-font:minor-latin">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咏之编辑2016-3-23《前赤壁赋》<spanstyle="font-size:14.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mbria;mso-ascii-theme-font:mi 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mbria;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color:maroon">原文<span style="font-size:14.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mbria;mso-ascii-theme-font:mi 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mbria;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span style="font-size:20.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mbria;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mbria;mso-hansi-th eme-font:minor-latin">苏轼《前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咏之编辑2016-3-23《前赤壁赋》<spanstyle="font-size:14.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mbria;mso-ascii-theme-font:mi 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mbria;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color:maroon">原文<span style="font-size:14.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mbria;mso-ascii-theme-font:mi 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mbria;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后赤壁赋》原文朝代:宋代作者: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后赤壁赋》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一洗万古”二《赤壁》──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所写。

两文意境高远,文采斐然,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堪称千古绝唱。

《前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后赤壁赋》描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江岸及其寥落幽峭的气氛,写出了独自登高引起的悲戚心情,最后以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作结,于空灵奇幻中寄托超尘绝俗之想,笔调迷离惝恍,逗人遐思。

古人曾称赞说:“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下面就两文的一些特点作比较分析:一、两文的相似点1、文章体制上相同: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

到宋代赋已趋于散文化。

前后《赤壁赋》都属于赋体,而且都采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趣。

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与较为宽泛的音韵,语句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在整齐的对偶句中显示了多姿的美感,加上音节自然流畅,文势充沛,给人强烈的美感。

不仅如此,苏轼用散文笔法纵横自如地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他那汪洋恣肆、雄伟奇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其丰富的想象之下更显出特殊新奇的意味。

2、蕴含的情感一致:两篇赋都以游乐为主题,一游后再游,都能归结到享受江山美景的乐趣,表现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虽然不能排除作者的这种超脱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慰藉和排遣,在超逸的背后和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两文写游玩之乐,际遇之悲,解脱之情,字里行间都跳跃着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身影。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是唐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两首赋,内容都描述赤壁之战和赤壁风光,但在意境、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

首先,两篇赋的意境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主要表现出赤壁之战的血雨腥风和英雄豪气,作者通过英雄劫难、守城死守等描写表达出士兵们的英勇和忠诚。

而《后赤壁赋》则侧重于景物的描写,主人公孙辽到赤壁游玩,所见所闻所感都极富诗意,笔触纤细、温柔、柔和,给人以美好、恬淡的感觉。

其次,在语言方面,《前赤壁赋》的文辞雄浑、豪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典故和抒情手法,富有节奏感,尤以“壮哉我十万人”这句名言最具表现力。

而《后赤壁赋》则更注重诗情画意,以具象化的文字描绘出赤壁的山、水、云、雾和人物的形象,语言流畅、优美、恬淡,具有诗歌般的韵律感。

最后,在结构方面,《前赤壁赋》总共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节,再通过融合的方式完整地体现了整篇赋的主旨和感情。

而《后赤壁赋》的结构相对简单,由一篇长篇组成,从孙辽到赤壁出发,到结束回到学校的全过程,构思清晰,节奏把控得当。

总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两幅瑰丽、壮美的传世之作,两篇赋在描绘赤壁的风采方面各具特点,前一篇以血气勃勃的作风雄奇豪杰,后一篇则以文人风范纤丽温柔。

无论是在语言还是意境体现上,两篇赋都有着深邃、美丽、感人的风格特色,不仅具有历史性、人文性,更有永恒性和艺术性。

前后赤壁赋的比较

前后赤壁赋的比较

前后赤壁赋的比较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束不久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所作的两篇赋文,它们被后人称其为姊妹篇。

可是这两篇赋文虽然是出自苏轼同一人,描写同一建筑——赤壁,但是它们依然存在着异同之处。

下面就《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点作简要分析:
一、两篇赋创作的时间和地点不同:
《前赤壁赋》创作于元丰五年七月为初秋时节,写的是江上夜景,而《后赤壁赋》创作于随后的十月即孟冬再游赤壁,主要描写的是江岸上的活动。

二、两篇赋所描写景象不同:
两篇赋的文体都是游记散文,描写的内容虽然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是描写的景象却是各不相同,《前赤壁赋》描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赤壁赋》写的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描写了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不同的景象。

三、两篇幅的主旨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是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穿于字里行间,作者通过“月”、“水”这两个中国传统意象,写出了“变”与“不变”、“一瞬”与“永恒”的关系,充满了哲理意味,是一篇谈玄说理的赋文;《后赤壁赋》更注重对自然景物和场面的描写与刻画,要抒发的情感、要表达的意绪就在其中,含而不露,欲说不休。

《前》直接明晰,明白晓畅;《后》幽远深邃,意蕴深远。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最新资料推荐…………………………………………………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异同
相同
1、都写赤壁之景、空间上是一致的。

除了都写赤壁之景,虽然时间上相差几个月,但是两篇文章中都欣赏了月亮。

2、进行的活动相同。

都是让船随波逐流,欣赏月景、水景。

3、同与客游赤壁
不同
1、篇幅《前赤壁赋》长于《后赤壁赋》
前叙述的事情更多,对话的议论更多。

2、偏重不同、详略安排不同《前赤壁赋》更重议论说理《后赤壁赋》更重叙事写景。

《前赤壁赋》讲故事说理一半一半,前半部分交代游赤壁的基本信息,后一半通过与客的谈话讲道理。

《后赤壁赋》则大部分在描写景色,后面则是一段梦。

让主题有些不清楚。

两篇文章情感基调不同
3、《前赤壁赋》比较积极乐观,表达了一种豁达随性的情感,一种在逆境中淡然的人生态度。

《后赤壁赋》则显得有些消沉,到处有一种苦闷孤独之情。

4、转折不同
《前赤壁赋》的转折是作者对客进行劝解的时候,最后客人认同了作者的观点,更佳积极豁达,享受景色。

《后赤壁赋》的转折是在作者独自一人在岸上游览时,“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后来到孤鹤出现,再到和道士的梦,我个人认为是一种逃避,逃避苦闷悲伤的现实,像鹤一样逍遥自在的存在。

5、客的意义不同
都是和客一起乘船游赤壁,《前赤壁赋》中的客和作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最后改变心意。

《后赤壁赋》中的客并没有什么意义,作者还独自一人在岸上玩。

1 / 11 / 11 / 1。

前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比较鉴赏

前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比较鉴赏

前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比较鉴赏前赤壁赋原文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引导语: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有两首,前首是千古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前后《赤壁赋》的相关知识点,我们一起来学习。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是笔者最为喜爱的赋体文章。

台湾省于1987年9月22日发行了《后赤壁赋图》古画邮票一套,横五直二连印,共十枚。

该套邮票画面精美,古色古香,系按明代文征明根据《后赤壁赋》一文所作的写意图设计而成。

在介绍《后赤壁赋》之前,先要介绍一下内容与之紧密相关的《前赤壁赋》。

此赋篇幅不长,但文字优美、情节跌宕、意境明快、韵味十足。

因其语句押韵,故节奏铿锵,回环往复之间,令人心生感怀之情。

这篇散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叙述方式,着力描写赤壁的风、水、月,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情感——首先写出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场景,将人引入乐而忘俗的良辰美景之中;随后,笔锋一转,从怀想历史人物的境遇,生发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悲愁心绪;最后,引申出世间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借此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此激励自己葆有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居士游历的赤壁,并非历史上那场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所在地。

曹军与孙刘联军大战的赤壁,是在现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

而苏东坡游览的赤壁,原称赤鼻山,在今湖北黄州市城西门外,并非当年战事的发生地。

于是,后人笑他:在假赤壁,作出了真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作于此地)。

为了加以区别,湖北黄州“赤壁”被称为“文赤壁”(亦称“东坡赤壁” ),而真正发生战事的赤壁则被称为“武赤壁”。

篇幅所限,这里不再收录《前赤壁赋》原文。

宋末词人刘将孙将此赋隐括(即将原有文章、著作剪裁改写成另外一种文体)为一首《沁园春》词,别有趣味。

不妨一录,与大家共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泛舟。

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篇诗文,其内容描绘了赤壁之战前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即前后赤壁赋。

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我们来看看《前赤壁赋》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描绘赤壁之战前的景象为主,描述了江山如画,英雄气概,赤壁之战激烈激动人心的场面。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赤壁之战前的历史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壮丽的山水风景及英雄豪迈的形象。

整篇文章气势恢宏,饱含慷慨激昂之情,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和情感共鸣。

从内容上来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以描绘历史事件前后的景象为主,但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以豪迈激昂的笔触,展现了壮丽的历史场面,后者则以悲凉沉郁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感伤和思考。

接着,我们来看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在《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夸张修饰和浪漫抒发的手法,如“江畔何人初见月”的“何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觧淮阳,青天补汉韶。

”等等。

这些修饰和抒发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气势磅礴,富有激情和豪迈。

而在《后赤壁赋》中,作者则运用了大量的写实描绘和忧国忧民的手法,如“明月干戈,四国纷乱,客去主聚;风尘荣枯,万事举输,叶落乌啼。

”等等。

这些描绘和抒发的手法使得整篇文章感伤凄凉,富有历史沉思和情感抒发。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王之涣借赤壁之战,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感,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

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和思想遗产。

《前后赤壁赋》原文与赏析

《前后赤壁赋》原文与赏析

《前后赤壁赋》原文与赏析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地原因有很多,但分开地理由只有一个爱地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地存折都会过期.《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地诗句,吟唱婉转优美地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地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地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地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地粼波,逆着流水地泛光.我地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地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地孀妇为之饮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地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地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地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地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地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地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地天地中,象沧海中地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地一生只是短暂地片刻,(不由)羡慕长江地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地秋风中罢了.”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地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地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地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地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地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地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地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地,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地清风,以及山间地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地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地没有穷尽地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地曙光.赏析:无端受屈、含冤入狱地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地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地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地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地不朽名篇.作者以往地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地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地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地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地一篇代表作.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地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地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地江面,送爽地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地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地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地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地抒发到哲理地畅达,进而以苏子地对答把全文地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地理论和"物各有主"地观点好似一剂"愀然"地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地"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地转折.客地伤感起于曹操地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地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地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景物地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地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地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地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地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地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地感伤.景物地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地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地消长地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地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地完美统一.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地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地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地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地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地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地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地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地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地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地“徘徊”;“渺沧海之一粟”地“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地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地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地艺术享受.《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地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地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地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地需要.”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地下面游览.长江地流水发出声响,陡峭地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地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地山岩,拨开纷乱地野草;蹲在虎豹形状地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地树枝,攀上猛禽做窝地悬崖,下望水神冯夷地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地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地白羽如同洁白地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地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地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地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地游览快乐吗?”我问他地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地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地,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赏析: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地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地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地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地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地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地胸次和慕仙出世地思想.《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地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地是初秋地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地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地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地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地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地美地享受.全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地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地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自风清"地"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地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地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地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地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地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地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地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地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地"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地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地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最后,在结束全文地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地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地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地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地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地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地创伤又添上新地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地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地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地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地内涵却是"苏子地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地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地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地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地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地主要原因.《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地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地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地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地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地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地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地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地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地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地孤鹤历来便是道家地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地标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地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地痛苦遗世地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地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地.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地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地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地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地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地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地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地幽情,孤鹤地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地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地鹤是孤独地,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地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地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地象征,也是七月之夜地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地觉悟,联想前来入梦地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地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地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地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地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地变化和人事地不谙地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地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地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地美景图!。

《前后赤壁赋》原文与赏析

《前后赤壁赋》原文与赏析

《前后赤壁赋》原文与赏析.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

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情感事业和金钱。

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前赤壁赋》原文及译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王忠勤书法《苏轼.前后赤壁赋》

王忠勤书法《苏轼.前后赤壁赋》

王忠勤书法《苏轼.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作者】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宋代:苏轼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前后赤壁赋原文

前后赤壁赋原文

前后赤壁赋原文《前后赤壁赋》又称《赤壁二赋帖》,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于元大德五年(1301)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现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前后赤壁赋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前后赤壁赋原文摘要:《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原文:前赤壁赋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jiǎng),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hè)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wèi)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何绍基楷书《前后赤壁赋》

何绍基楷书《前后赤壁赋》

何绍基楷书《前后赤壁赋》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於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於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於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於是携酒与鱼,复游於赤壁之下。

后赤壁字帖赋

后赤壁字帖赋

《前后赤壁赋》一名《赤壁赋》、一名《后赤壁赋》〄均为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在人生最为失意、最为灰暗
时所作的名篇〄后人将其合称为《前后赤壁赋》。

赵孟頫所书之《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用笔娴熟、精湛。

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
润凝练〄外秀内刚。

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
韵。

辛丑为大德五年(公元
1301年)时赵孟頫48岁。








“有
客无酒〄有酒无肴

9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
何〃
”客
曰:
“今
者薄暮〄



得酒乎<
”归
而谋诸妇。

妇曰:
“我
有斗酒〄藏


需。

”于
是携酒与鱼〄























揖予而言曰:
“赤


游乐乎<
"问
其姓名〄

而不答。

”呜
呼〃噫嘻〃



邪<
"道
士顾笑〄予亦




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节气 古:越过 今:欺辱 借 古:旷远的样 今:不知道的样子
翻译与理解
壬戌之秋,七 月既望,苏子 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清 风徐来,水波 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 诗,歌窈窕之 章。
既望: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 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臵句,应 为:于赤壁之下游.
的开导之词蓄势。
第三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 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情 怀 阐 发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 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客人言悲
我顿时脸色改变,整理好衣 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 “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 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 客曰:"'月明星稀 ,乌 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 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 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 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 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 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 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 苍苍 ,此非曹孟德之困 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 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 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 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 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 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 空 ,酾shí 酒临江 ,横 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 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 在哪里呢? 而今安在哉?
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 是如何表达的?
1.本段可分为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①作者的歌声 ②客人的箫声 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 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 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 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 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 声 。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 2、桂棹( 10、酾酒(shī ) 11、横槊( shuò ) zhà o) 3、余音袅袅( niǎo) 12、渔樵( qiá 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o ) 5、嫠妇( lí ) 14、匏尊(pá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 yó u)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 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 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 “水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 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 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兴:起,同风雨兴焉 属:zhǔ,通嘱, 意思是劝,请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 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 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 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 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 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 少焉,月出于东 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 山之上,徘徊于 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 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 斗牛之间。白露 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 横江,水光接天。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 纵一苇之所如, 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 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凌万顷之茫然。
翻译与理解
翻译与理解 三写因悲生议。 利用主客 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
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 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 决矛盾。文中“客人”之 渚之上 ,侣鱼虾而 似的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 友麋鹿 ,驾一叶之 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 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 扁舟 ,举匏樽以相 一是 由历史上的英雄人 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 属。寄蜉蝣于天地 , 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 物 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 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 渺沧海之一粟。哀 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 吾生之须臾 ,羡长 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 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 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 江之无穷。挟飞仙 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 实处境, 却“知不可乎 以遨游 ,抱明月而 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 骤得”。赋写“客人”的 长终。知不可乎骤 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 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 得 ,托遗响于悲风。 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宋 苏 轼
·
苏轼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 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 少有的全才之一。
• • • • •
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 散文“欧苏”:欧阳修,苏轼 宋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宋词“苏辛”:苏轼,辛弃疾 宋书法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蔡襄 •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 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 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 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 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任团练副使。三年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 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 壁赋》和《后赤壁赋》。
翻译与理解
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 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一写夜游之乐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 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 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 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 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 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 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赤壁,山名,一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 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曹操。一在今湖北黄 冈,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 壁误作孙、刘破曹操处,其实他并没有弄错。 苏轼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 娇· 赤壁怀古〉中,分别以“传云”“人道 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 定。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 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苏轼的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 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 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 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 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 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 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 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神宗爱才,不肯 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臵。苏轼被囚 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 安臵,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 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这是苏 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 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
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 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 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 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 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 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 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 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 的诗意 。
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 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 使动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动
古: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 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的象征。
翻译与理解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与事?此时作者 心情如何?(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 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事: 泛舟赤壁 举酒诵诗 情: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 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宁静空明、 欢快自由、朦胧缥缈、舒畅飘 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 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 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 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 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 的情怀。 Nhomakorabea 第三段
名 ↓ 状
名 ↓ 意 动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名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 状 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名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 ↓ 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动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 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 名 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 ↓ 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动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 二写乐极悲来 。先写歌声,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 歌之。歌曰:"桂棹兮兰 后写箫声;歌中的“美人”喻 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迎着 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江面浮动的月光。我的情思 君,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出力;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 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 箫声的怨、慕、泣、诉,抓住 天一方。"客有吹洞箫 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 了箫声“哀”的特点,末尾两 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 句夸张性比喻,写出了箫声摄 呜呜然 ,如怨 ,如慕 , 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 如泣 ,如诉 ,余音袅 人心魄的感染力。 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 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 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 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 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 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 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 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 于是才有下段的“正襟危坐” 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 问客:“何为其然也?” 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