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合集下载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

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篇: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二篇:《马原》教学重点绪论P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P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发挥)P8-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P1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P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四个方面)第一章P27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 P28哲学的基本问题P30物质的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的定义。

P3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一、唯物论和辩证法1.唯物论基本观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2.辩证法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具有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包括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正反面关系、矛盾关系等。

2.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在质和量的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过程。

3.质变和量变: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量变是指事物其中一种属性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和成果又被新事物肯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

2.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3.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动力。

4.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人的认识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2.认识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先验性和后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群众性和个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4.革命的认识:革命的认识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1.觉悟:觉悟是指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2.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完整)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文档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睁开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 年初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睁开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供应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睁开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一致。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睁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根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见解。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照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要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想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依照。

3、哲学又能够划分为可知论和不能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能够认识的,包括唯心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能知论:主张世界是不能够够认识的,只有少许唯心论是不能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睁开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宽泛联系和睁开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见解对待世界,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睁开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根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宽泛联系和永远睁开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自己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想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根本门派确立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心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见解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响。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经验
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
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2.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
3.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1.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 国家所有制经济
五、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 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问题
3. 社会主义伦理与基本道德规范
六、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主义
1. 人民代议制
2. 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人民监督制约(人民监督系统)
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1. 文化的辩证法
2. 文化的创造性改造
3. 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八、历史科学的基本原理
1.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社会历史的分期
3、社会历史的动力
以上是专升本马原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

马原期末复习要点-完整版详细版

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人进一步创新发展了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3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上升到了首位。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实践和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即与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发展性,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总和。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强调人类历史是一个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基础。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和改造的规律和方法的基本原则。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认识,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强调对事物发展的认识。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

4. 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根据,也是活生生国家和民族处在这样悲催历史条件中,就自然会想认识自己灵魂生长的非凡根源。

而那非凡根源放在低于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则实则埋没。

的基础和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强调政治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强调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认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而无产阶级的国家是对抗资产阶级的国家,是最终消灭阶级和国家的过渡性国家。

3. 马克思主义政党论马克思主义政党论是一部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认为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组织。

4.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的理念和政策,强调不分民族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强调各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统一战线。

5.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是一种关于人类的平等和自由的理念和政策,强调人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强调人权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实现的。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8.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0.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些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

马原知识点总结全书第一章: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根本的理论观点,它要我们看事物的发展,不是片面地观察它的表面现象,而是要观察它的本质和规律,懂得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善于分析问题,善于看事物的全体和全局。

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次,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是在生产斗争中产生的,而生产斗争的发展是规定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道路。

只有生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才会变革。

最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混沌而复杂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宝贵理论内容。

第二章: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分析,首先要证明社会是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创造物,是社会运动的产物。

其次,社会是一个由阶级组成的社会。

各种不同的社会阶级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最后,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和认识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一章节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而阶级斗争是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推动力。

其次,阶级斗争决定了社会的制度性质和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根本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可以实现各种国家制度的经济,是不稳定和不可持久的。

第四章:社会思想史基本观点第五章:国际风云演变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所帮助。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①力求共生、双赢。

②尊重差别,求同存异。

③建造工业共生体系。

四、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此题目单独列出,仍然需要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方法论意义:保持竞争、居安思危;理解培练假想敌。

(要使中华名族强大,就要以开放的胸怀勇敢迎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在斗争中壮大自己。

)五、重点论与两点论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重点论是一种有重点地观察问题的方法论。

即在考察研究复杂事物的时候,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3、两点论是一种全面观察问题的方法论。

即在考察研究事物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

做到统筹兼顾,照顾一般,全面分析问题。

4、重点论与两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等量齐观,主次不分。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只顾重点,忽视一般。

辩证法要求将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起来,既要讲重点论,又要讲两点论。

5、在工作中,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六、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1、量变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显著变化。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突破事物的度,二是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突破事物的度,二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3、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这种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后批准并实施了多种经济技术开发特区,体现了局部性部分质变原理的具体运用。

)七、辩证否定观。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①肯定因素是决定当前事物的性质,维持事物存在,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因素。

②否定因素是同事物性质相反,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③辩证否定指事物的否定的自我否定,是扬弃,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积极的成份,从而新旧事物又联系起来了。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否定又肯定。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①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

切忌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防止绝对化。

②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③在对待外国的东西时,应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

八、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的发展又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或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从事认识活动不是猎奇,也不是纯粹的雅兴,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靠主观自封,而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的客观结果来决定,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九、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有限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强制性)。

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非强制性)。

③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合经济基础或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十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主动地、有组织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或环节进行调整和对某些具体制度进行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更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出行方式、购物方式、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快捷方便。

③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①科学技术应用的消极后果:生态问题、社会和伦理问题。

②导致消极后果的原因:一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如技术手段,具体制度等。

二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把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第一目标,导致对其他因素的忽视。

十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就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