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3. 辩证唯物主义-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政治经济学1. 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作用与表现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 经济危机理论- 危机的根源与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 过剩生产危机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必然性2. 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 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3. 共产主义社会- 消灭阶级和国家- 全体成员的自由发展-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2. 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矛盾论与实践论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世界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世界的永恒发展2. 方法论- 辩证法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实践的方法以上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考生应根据具体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复习和理解。
马原重点__复习背诵版
1.物质观的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核心)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述,物质是世界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将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对立统一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8191《马原》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具体内容。
2.唯物主义的不同形态及唯心主义的不同形式3.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1.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2.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矛盾的定义及其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8.矛盾分析法所包含的内容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4.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定义及本性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别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的实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本质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1.商品及商品经济的含义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辩证关系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二重性4.货币的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6.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1.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局限性。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围观结构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经济:A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运动)2)马克思的努力:A深入工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B建党活动(1846年衬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成立共产主义者问题)C理论创造: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标志性事件: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新纲领(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1)历史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律和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全部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证明剥夺资本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4、辩证唯物论(包括“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1)物质观: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2)运动观: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复习要点马原
1.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五种职能及现实应用。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商品既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
但商品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孤立的一个商品不可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即交换价值才能相对地表现出来。
与商品交换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不仅揭示了货币的起源,而且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除了具有普通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使用价值。
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此观点正确。
(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
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价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商品的标价。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消费者在商店购买商品。
《马原》必背学习知识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2.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加以吸收)。
7.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1存在就是被感知.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物是感觉的复合)。
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1理在事先。
2神创造和主宰一切。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4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9“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
1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根本点在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纳为(水、土、风、气)。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14.“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15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16.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机构理论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它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辨证关系)。
P5 18.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9.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是(朴素唯物主义)。
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劳动产生了语言)。
2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著作,《马原》总结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马原》的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与动力;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以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4.社会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目标;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基础和形成,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1.价值论:价值的本质、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2.商品经济:商品的属性和交换原则;3.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4.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5.劳动力价值论: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因素和价值实现方式。
三、哲学基本原理2.历史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3.唯物辩证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4.空间和时间观: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相对性;5.意识形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
四、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危机;2.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方向;4.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5.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2.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战略任务;3.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和策略;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组织。
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2.党和群众关系的原则和方法;3.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民主;4.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方法;5.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①辩证统一的关系②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显示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关系: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意义: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和意义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两者相互依存②:二者相互包含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5、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的认识结合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总结(马原)
马原期末复习考试题重点知识点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复习重点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形式多种多样,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5.规律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的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6.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势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势,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11.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2.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13.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2.●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已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点是客观实在性5、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富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幸福●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消除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别是消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逐渐掌握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的奋斗过程.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绝对奴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复习重点1、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组成部分?P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19世纪有哪三大工人运动?P6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6年在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3、马克思有哪两大发现?P10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基本立场、观点、方法?P18-1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5、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历史观点的基本问题?P29-30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什么是辩证法、形而上学?P30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7、恩格斯、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P31-32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8、什么是运动、静止?P33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9、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3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0、什么是规律?P4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11、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和意义?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动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联系及其特征是什么?P4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及其作用怎样?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14、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怎样?P5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5、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怎样理解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P65-6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17、什么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P67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8、感性、理性认识的关系怎样?P7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9、什么是真理及其客观性?P73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20、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1、有哪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5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2、什么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P96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3、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99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4、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怎样?P101-10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物质生活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识形态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怎样?P106-10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6、怎样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P123-127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知道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爱因斯坦的话)(补充: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27、什么是人的本质?P129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