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套)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北师大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
北师大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第一课时:力和压强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并明确力的计量单位——牛。
2.理解压强的概念,学会压力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知道压强的计量单位——帕斯卡。
3.能够解答和应用力和压强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牛的计量单位1.介绍力的概念,如推或拉物体。
2.定义牛作为力的计量单位。
3.以物理实验为例,让学生感受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1.介绍压力的概念,如用手指对物体的推压。
2.定义面积和压强,并讲解它们的计算公式。
3.举例说明压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3.综合练习1.练习力和压强相关的计算问题。
2.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力和压强的知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引入课题,介绍相关概念、原理和公式,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感性认识力和压强的大小和效果。
3.互动讨论法:通过问题导入和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力和压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设计1.开始课堂后,教师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物理实验,引出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教师讲解力和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3.教师讲解面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4.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锻炼其思辨和应用能力。
5.课堂结束前,教师布置相关练习作业,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的实现度:通过学生上交作业、实验成果和阶段性测试,判断学生对力和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情况。
2.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答题和互动讨论情况的观察、记录和笔记,评价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情况。
3.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学生作业、测试成绩和评价反馈表,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教材1.《物理(初中必修1)》第3章: 力和压强2.《北师大版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1章:力学基础。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北师大版_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机械能》教案【教学目的】(一)学问目的:1.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 知道动能的大小及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说明简洁的现象。
3. 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确定因素,并能说明简洁的现象。
(二)过程及方法1. 经验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试验过程,培育和进步探究实力。
2. 可以运用限制变量法来探讨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看法及价值观1. 增进学生酷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忱。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相识,留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 让学生经验探究活动,体验胜利的喜悦,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沟通评估各自的试验方案【教学仪器】(一)多媒体教室:装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试验展示台(二)分组试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三)多媒体页课件,课件址:/retype/zoom/a38bc5a5804d2b160a4ec09b?pn=2x=0y=0raww=521rawh=99 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91.241md5sum=7547f648818383b49b947 5ecb9b30034sign=0904d544cfzoom=png=2761646jpg=013929”target=“_blank”>点此查看“内能”探究活动想方法设计试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猛烈.〖教学案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事一样吗篇二: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12 电功率》教案第二节电功率一、指导思想及理论根据建构主义认为:老师要重视学生原有的阅历,要将儿童现有的学问阅历作为新学问的生长点,教学不是学问的传授,而是学问的处理和转化;应当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索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学问。
(共28份)最新初三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全套教案汇总
(共28套)2019年初三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教案汇总机械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体具有能的标志。
2、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常识性了解水能风能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恰当的视频、图片及直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2、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动能演示器,滚摆,盛水圆筒、带孔的乒乓球、注射器、塑料托盘(共20组)、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播放视频并提问:1、急驰的汽车、汹涌的海水、猛烈的飓风,它们对周围的物体造成什么影响?得出能的标志。
2、三者还有什么共性?得出动能的概念。
二、展示图片并提问:1、静止的物体还具有能吗?2、如果观缆车、花盆、重锤都在地面上,它们还具有能吗?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出课题。
三、举例: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
练习:说说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1、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
2、长在树上的苹果。
3、正在从飞机上空降的救援物资。
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一、情景创设:问:能量有大小,动能也一样,马路上急驰的汽车撞到人,非死既伤;可玩具小汽车即使撞到人,也没什么事。
就是因为它们的动能不同,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二、引导猜想三、演示实验1、介绍器材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哪个物理量?怎么改变?控制哪个物理量相同?怎么控制?测量哪个物理量?怎么测量?3、演示4、总结结论四、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北京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九章 简单电路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北 京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北 京版)全册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57页 0132页 0199页 0235页 0298页 0384页 0398页 0461页 0518页 0574页 0630页 0644页 0672页 0685页 0716页
第九章 简单电路 二、认识电路 四、电流及其测量 六、电阻 课外探究 什么材料的衣服更容易导电 一、学生实验:连接串、并联电路 三、学生实验:探究影响电流的因素 五、测量导体的电阻 一、电功和电能 三、学生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第十二章 磁现象 二、磁场 四、电磁铁及其应用 六、直流电动机 课外探究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通信发展简史 广播和电视
【131页精品】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教案示例杠杆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1 展示图3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AB,O点是杠杆的支点,O点右边每隔10厘米1条虚线将50厘米长的OB杆等分.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4个挂在杠杆左端A处,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1个作为杠杆的动力,手拿该钩码在OB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4个格上.实验2 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4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5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上面3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6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P192图13-2).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若将右端的1个钩码换成2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4个钩码挂在1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1】画出图8中和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与的大小.【例2】图9所示杠杆,OA长20厘米,AB长60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书P193题1、2、3教案示例第三节滑轮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4个如.铁架台3.绳子 4.弹簧秤 5.长尺 6.砝码 7.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4).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看图3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1】装置如图5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6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三、滑轮组(其中—绳子的段数 G—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 F—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练习图13—14、“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4教案示例第十四章第一节功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S1W1F2S2W2F1>F2S1=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S1W1F2S2W2使F1=F2,S1>S2,则W1>W2.(让学生比较W1,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已知:F=50N、S=10m、G=100N.求:W解:根据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教案示例五.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教具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功的原理是什么?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N的物体,理论上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要求一名学生板演,(省一半力,应为2.5N)问:实际上F=2.5N行不行,为什么?问:怎样能知道F实际是多大?(实验测量——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肯定实际上F>2.5N)问:实际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人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比较,大小如何?这与功的原理是否矛盾?(不矛盾,功的原理说使用机械不省功)问:我们希望上述两个功越接近越好还是差距越大越好?(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G=5N,h=0.5m,F=3N,s=1m.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2=F·s=3N×1m=3J,直接用手提高重物同样的高度需要做的:W1=G·h=5N×0.5m=2.5J”(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2>W1,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重物重力的一半还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N,而实际的拉力是3N).做的功要比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大一些(该实验中,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2.5J,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J).(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用=G·h=5N×0.5m=2.5J.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及把动滑轮和绳子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实际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板书:“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③有用功加额外功是动力对机械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板书:“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答:W总=F·s=F·2h=3N×1m=3J.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W额外=W总-W有用=3J-2.5J=0.5J.2.机械效率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83.3%.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3.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举例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所占比重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三、巩固练习例题: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重6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是375N,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即如果不用机械直接把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所做的功.计算时,功(W总)=拉力(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组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F=G.货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加以区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货物重(G)×货物提升的高度(h).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磁场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磁现象第二节磁场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二、过程和方法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认识磁场。
磁场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多媒体课件魔术小车:水平桌面上一个无动力小车在教师的手靠近时会自动向前或向后运动。
提问:谁能猜出是什么魔力驱动小车运动?学生猜想后揭晓答案:小车暗处安装有磁铁,教师手里藏了一块磁铁,小车是在磁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
提问: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进一步引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磁场。
知识点1:磁场(1)磁场演示实验1:用铁架台吊起一块条形磁铁,用另一块条形磁铁与其靠近,再现刚才小车的受力情况。
学生观察后发现:同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排斥;异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吸引,解释了小车两次不同的运动原因。
思考:现在思考课前的问题,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演示实验2:向手里的一个纸条吹气,可以观察到纸条运动。
思考:纸条为什么会运动呢?学生回答:纸条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嘴里吹出来的风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看不到风,但是它真实存在,而且正是在它的作用下纸条发生了运动。
我们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
进一步引导:在上面的实验中,两个磁铁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力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感知到它的存在呢?学生答:可以看到物体被吹得动了起来。
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感知磁场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有磁体进入磁场时会受到力的作用。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介绍本文档是针对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梳理的教案。
教案涵盖了该教材的全部课程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 理解物理九年级上册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掌握九年级上册涉及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了九年级上册的全部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单元:1. 第一单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第二单元:机械的基本概念3. 第三单元:力学4. 第四单元:压强和浮力5. 第五单元:机械能守恒和能量转化6.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7. 第七单元:光的传播8. 第八单元: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讲授法: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理论讲解,梳理重点知识点;-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小组活动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促进交流和互动。
教学评估本教案提供了一些教学评估的方法,包括:- 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设计和观察技能;- 问题解答: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评估学生对物理问题解答的能力;-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评估,检验学生对整个学期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电磁波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2.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如电视信号、无线网络等。
3.讨论电磁波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如何做到安全使用电磁波。
4.探讨电磁波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产生和传播过程。
2.讲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如波长、频率、传播速度等,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计算公式。
3.分析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包括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反射、折射等现象。
4.介绍电磁波谱,讲解不同类型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
4.作业5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设计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指导书、教学视频、在线互动平台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波应用的熟悉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手机、电视、无线网络等,这些都是通过什么来传递信息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电磁波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电磁波的发展历史,如电磁波的发现者麦克斯韦以及赫兹的实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磁波。
1.电磁波的概念、产生和传播过程。
2.电磁波的基本特性、传播规律及计算方法。
3.电磁波谱的认识,不同类型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0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1.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及热机效率的计算。
2.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与联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热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热机效率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论文中需包括热机效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0.4热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机的定义、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2.掌握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认识新型环保型热机。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热机效率的测定,通过实验探究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机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热机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问:请同学们列举一下生活中常见的热机设备。
2.学生回答:汽车、摩托车、火车、发电机等。
3.教师引导:热机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热机是如何工作的?它的效率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热机应用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热机效率的提高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电磁波优秀教学案例
3.探究性:本节课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讲授电磁波谱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享心得,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电磁波的分类和特性。
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利用PPT展示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如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原理、传播特性等。
2.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3.讲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并教授相关单位的换算方法。
5.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电磁波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手机通话、电视节目、无线电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你们听说过电磁波吗?电磁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电磁波的概念。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3.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电磁辐射问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无线电广播、电视、手机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广泛应用。
4.结合实例,讲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28份)北师大版9(优秀教案)
电荷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认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研究,领悟物体带“电”的观点。
()参加实验结果议论,学会主动讲话,能流畅表达自己的看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案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亲密有关,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旁。
()养成好问、爱研究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课要点()摩擦起电现象。
()电荷间相互作用。
教课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具塑料梳子、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毛皮、绸布、橡胶棒、玻璃棒、铁架台、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塑料丝束、乒乓球。
教课方法实验法、问答法、议论法、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预习反应,点拨怀疑、互动①与电有关的现象好多,大家能不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②这些现象好多都比较复杂,要理解它们需要从学习简单的电学知识开始,、演示 :这也是一个与电有关的实验:用手频频捋塑料丝束。
、发问互动:可看到什么现象?这类现象叫什么名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摩擦起电?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板书:第三节电荷)三、分组合作,研究解疑4、学生研究摩擦起电:用毛皮(可用头发和丝绸)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起纸屑。
①察看凑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②学生议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察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③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
5、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板书:、)经过摩擦的物体拥有吸引轻小物体性质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带“电”性:物体拥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6、互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摩擦起电的现象吗?7、演示:电荷间作用规律①用细绳将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悬挂在铁架台下,分别用丝绸磨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凑近,让学生察看排吸状况。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页精品】.docx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教案示例杠杆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 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 1展示图3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点是杠杆的支点,O 点右边每隔 10 厘米 1 条虚线将 50 厘米AB O长的杆等分.现在取 5 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 4 个挂在杠杆左端A 处,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OB1 个作为杠杆的动力,手拿该钩码在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 4 个格上.OB实验 2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 4 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 4 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 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 5 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 4 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 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上面 3 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 6 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P192 图 13- 2).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 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若将右端的 1 个钩码换成 2 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4 个钩码挂在 1 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次数动力(个)动力臂(格)阻力(个)阻力臂(格)114142142231441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1】画出图8中和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与的大小.【例 2】图 9 所示杠杆,OA长 20 厘米,AB长 60 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 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书P193 题 1、2、3教案示例第三节滑轮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 4 个如.铁架台3.绳子 4 .弹簧秤 5 .长尺 6 .砝码7 .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4).滑轮(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看图 3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 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 1】装置如图 5 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 6 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 2】实验装置如图7 所示G什么关系?(边做边说)(刚绕完 1 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 1 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 3】实验装置如图 8 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 1 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三、滑轮组(其中—绳子的段数G—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 F —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实质特点练习图 13— 14、“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 4教案示例第十四章第一节功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 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 1】图 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 S.指出: F 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 F 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 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 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 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 F 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 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 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 A 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 B 运动至 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 S 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 A至 C 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 F 跟 S 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 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 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 W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 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 S1 W1F2 S2 W2F1>F2 S1= 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 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 S1 W1F2 S2 W2使 F1=F2, S1>S2,则 W1>W2.(让学生比较W1, 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 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已知: F=50N、S=10m、G=100N.求: W解:根据 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 F 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 2 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 14 —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 F 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教案示例五.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教具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功的原理是什么?2.演示(按图 1 装置)并提问.用图 1 的滑轮来提升重5N 的物体,理论上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要求一名学生板演,(省一半力,应为 2.5N )问:实际上F=2.5 N行不行,为什么?问:怎样能知道F实际是多大?(实验测量——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肯定实际上F>2.5N)问:实际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人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比较,大小如何?这与功的原理是否矛盾?(不矛盾,功的原理说使用机械不省功)问:我们希望上述两个功越接近越好还是差距越大越好?(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 h 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 G=5N, h=0.5m, F=3N,s=1m.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2= F·s=3N×1m=3J,直接用手提高重物同样的高度需要做的:W1= G·h=5N×0.5m=2.5J”(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2>W1,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重物重力的一半还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N ,而实际的拉力是 3N).做的功要比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大一些(该实验中,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 2.5J ,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 3J).(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板书:“ 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5N×0.5m=2.5J.有用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及把动滑轮和绳子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实际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板书 : “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③有用功加额外功是动力对机械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板书:“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答: W总=F·s=F·2h=3N×1m=3J.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 W额外= W总-W有用=3J-2.5J=0.5J.2.机械效率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 83.3 %.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 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 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3.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举例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所占比重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三、巩固练习例题:用图 2 所示滑轮组把重 600N 的货物匀速提高 2m,所用的拉力是 375N,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即如果不用机械直接把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所做的功.计算时,功( W总)=拉力( 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 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组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货物提升的高度s 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 加以区分).所以,有F G.用功(有用)=货物重()×货物提升的高度(h ).W G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 2 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 14 —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 F 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北师大版九级物理教案-D【精品教案】.docx
第二节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应用欧姆定律,学习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了解灯丝(铝丝)的电阻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连接电路、测量及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学难点]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了解灯丝(铝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器材:电流表(1)、电压表(1)、滑动变阻器(1)、甲电池(2)、定值电阻(5。
、10 Q 各1个)、小灯泡+灯座(1)、导线10根。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1.复习:欧姆足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其数学表达式。
2.教师提出问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你能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吗?试说明测量原理,并作出测量电路图。
[新课教学]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应如何改进测量电路图?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实验电路: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足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足值电阻的阻值将如何人改变?学生猜想、假设实验结果: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
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你想不想知道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有乏大呢?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
学生发现问题:在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不同。
学生知识类比迁移,思考、交流讨论:为什么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灯泡的电阻会改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物理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28套)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精品教案汇总大赛获奖作品集机械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体具有能的标志。
2、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常识性了解水能风能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恰当的视频、图片及直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相关因素。
2、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动能演示器,滚摆,盛水圆筒、带孔的乒乓球、注射器、塑料托盘(共20组)、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播放视频并提问:1、急驰的汽车、汹涌的海水、猛烈的飓风,它们对周围的物体造成什么影响?得出能的标志。
2、三者还有什么共性?得出动能的概念。
二、展示图片并提问:1、静止的物体还具有能吗?2、如果观缆车、花盆、重锤都在地面上,它们还具有能吗?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引出课题。
三、举例:生活中许多物体都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是机械能的两种常见的形式,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机械能的第三种形式:弹性势能。
练习:说说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1、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
2、长在树上的苹果。
3、正在从飞机上空降的救援物资。
探究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一、情景创设:问:能量有大小,动能也一样,马路上急驰的汽车撞到人,非死既伤;可玩具小汽车即使撞到人,也没什么事。
就是因为它们的动能不同,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二、引导猜想三、演示实验1、介绍器材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法:改变哪个物理量?怎么改变?控制哪个物理量相同?怎么控制?测量哪个物理量?怎么测量?3、演示4、总结结论四、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探究重力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类比动能,重力势能也有大小,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一、猜想二、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方案1)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2)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三、自主探究(参考实验建议)四、得出结论讨论通过改变乒乓球到水面距离改变高度通过改变乒乓球中注水多少改变质量通过乒乓球入水深度量度重力势能的大小探究、记录、得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情景创设:如果高楼窗台上的花盆被风不慎吹落,它的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动能又如何变化?得出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问:动能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吗?演示实验:滚摆的能量变化(转化中机械能为什么会减少,课下思考)一、得出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举例:看视频了解生活中动势能的转化生活中有很多动势能互相转化的实例,请看视频,你能说说那些物体的动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吗?三、拓展: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都可以发生互相转化,我们会逐渐学习。
机械能的应用:我们了解能量,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能量。
生活中机械能的存在形式有多种,比如水能和风能。
洪水和飓风固然有很强的破坏力,但水和风绝非一无是处,事物都是相对的,水能和风能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将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很好的绿色能源。
(看视频: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总结: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将它们转化为电能,方便人们使用。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了解了它们的相关因素,知道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想办法利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人类生活服务,这也是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再次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实验方法。
内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③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②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
教学难点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准备广口瓶、玻璃片、二氧化氮气体、量筒、清水和硫酸铜溶液、分子内聚力演示器、钩码、烧杯,墨汁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上一节中的滚摆实验说明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滚摆上升的高度一次比一次小,最终停下来。
滚摆的机械能哪里去了?一个乒乓球在地面上往返跳,最终停下来,乒乓球原来具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一粒飞行的子弹具有动能,子弹打中物体后留在物体内,子弹原有的机械能哪里去了?这些物体的机械能没有了,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内能。
二、新课(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问:平时用什么话来形容物体的细小?生答:细如发丝。
据此教师就把一般头发丝的直径与分子直径比较,如果将二万个氧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串,那么它们的总长度才跟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
分子体积很小,水分子与乒乓球大小之比恰似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分子的质量很小,1022个水分子的质量与5分硬币的质量相当。
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很微小。
物体里含有大量的分子。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⒈气体的扩散演示1 把少许酒精或风油精撒在教室里,很快在各个角落都能闻到酒精的气味。
演示2 二氧化氮扩散到空气中的实验,如图10-1甲所示。
这个广口瓶中充满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片盖住。
上面用一个充满空气的广口瓶口向下放在玻璃片上,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现在把两个瓶口之间的玻璃片抽出,注意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后再回答)我们发现下面的瓶子中气体的红棕色变浅,上面的瓶子中气体的颜色也渐渐变成了浅的红棕色。
直到两个瓶子中的气体颜色均匀了为止。
装有空气的瓶子中颜色变深,说明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而空气的一部分分子运动到下面的瓶子中去了。
最后两种气体均匀地混在一起。
这些实验说明:不是重力等外来力的作用,而是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由此提出扩散概念。
板书。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⒉液体的扩散演示3 红墨水滴到清水中的实验。
演示4 投一粒高锰酸钾到清水中的实验。
演示5 硫酸铜溶液的扩散。
如图10-1乙图所示。
不仅气体能发生扩散现象,液体也能发生扩散,只是比气体扩散的慢很多。
量筒中装硫酸铜溶液,上面装有一半清水,水的密度小,在上面。
二者之间的界限很清晰。
我们盖上盖子,过几天再来观察液体的扩散现象。
说明: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⒊固体的扩散白墙边堆放煤,墙壁中会有黑色煤粉。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观察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毫米深。
大量事实表明: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⒋分子的运动跟温度的关系演示6 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后面衬以白纸,以便同学们观察比较)问:看到什么现象?现象说明什么?学生分析: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快→分子动能大。
温度低→扩散慢→分子运动慢→分子动能小。
小结: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
(三)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斥力⒈分子间有相互吸引力提问: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固体不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演示7 教材中图10—10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
演示8 一根粉笔掰开两段,再把它们紧紧压在一起,两段又合二为一。
学生实验水分子间存在引力实验。
(课前学生准备好所需器材)提问: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⒉分子间有相互排斥力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演示9 用半径为0.5厘米、长约85厘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先倒入清水半管,后倒染红的酒精至满,然后用胶塞塞住,管内无空气,把管倒转几次,使两种液体混合,体积明显减少。
分析实验现象: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精的分子到了水中,有些水分子到了酒精中,说明水与酒精的分子都是有间隙的,从而说明分子间有相互排斥力。
⒊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演示10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之间关系的模拟实验。
如图2两部装上磁铁的小车,同名磁极相对,中间用橡皮筋系着,在车侧面向学生处贴两块圆纸板挡在磁铁前面,每个圆纸板表示一个分子;当表示两分子的圆纸板相隔一定距离(磁铁间的斥力等于橡皮筋的拉力)时处于平衡位置;当两圆纸板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进的距离,由于橡皮筋的拉力命名两圆纸板相向运动,显示出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总是表现为引力;当两圆纸板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的距离,由于磁铁间的斥力使两圆纸板反向运动,这就是显示出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总的表现为斥力。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分子间存在间隙。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的势能。
三、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理解所学内容。
四、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②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③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④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②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③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③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准备:上面固定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辆,试管及橡皮塞,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硝化棉,乙醚,高锰酸钾晶体,纱带,钢锯条,粗铁丝,小球,火柴等。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边学边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一、新课导入复习提问: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②能是什么?什么是动能、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形式的能:内能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内能?演示1 小球在桌面上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