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课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9课教案1.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和历史演变。

2.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社会结构。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汉武帝时期的改革举措和影响。

3.东汉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教学难点:1.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2.分析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东汉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复习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建立秦朝的历史背景。

2.利用图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疆域和治所。

二、讲授(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

2.详细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改革举措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和政绩。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就汉武帝时期的改革举措展开讨论,分析对后世的影响。

2.让学生就汉武帝的统治方式和改革策略进行评价和比较。

四、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2.提醒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封建社会特点和汉武帝时期的改革的文章。

2.预告下节课内容:东汉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

但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下节课可以增加讨论环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热情。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过程及方法通过提炼自然环境开发、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提高及区域扩展、商业及市场等关键词,理解这些因素在宋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及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及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

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所以,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3.商业贸易的繁荣动脑筋:展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开封城平面图,提出问题:《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北宋开封城平面图》的比较,你发现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北宋开封城平面图宋朝时,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市”,而广布于街衢大道和宅巷之中。

材料研读:材料一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长安中鬼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南通一巷……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材料三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课标要求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重难点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岳飞抗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播放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片段。

提问:你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萧峰是什么人吗?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中提到过哪些政权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部电视剧中曾出现过辽、西夏、大宋、大理等政权。

萧峰、段誉、虚竹等人,生活在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大约从10世纪初到1276年南宋灭亡,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伐并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政权吧!导入二: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青牛白马图》《宋太祖黄袍加身》。

青牛白马图宋太祖教师设问:同学们,在展示的两幅图中,含有两个故事,一个是青牛白马的故事,一个是黄袍加身的故事。

那么,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黄袍加身”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赵匡胤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在这一时期我国对峙并立的主要有哪几个政权?这些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1.契丹的兴起和阿保机建国课件播放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片断,介绍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提问:契丹政权是什么时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学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916年,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建都上京。

教师补充:契丹后来改国号为辽。

课件展示《还猎图》及文字资料: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提问: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契丹人过着渔猎畜牧的生活,以逐水草游牧为主。

思考和分析:契丹族兴起和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隋唐时期,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到契丹地区,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契丹地区经济的发展;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为谋士,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设置州县,契丹慢慢强大起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状况;
技能目标:知道宋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吗?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又是怎么回事?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宋代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师:课件出示两宋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情况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宋代经济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发展?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二)教学难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教法:讲授——问答法、直观展示法、创设情境法、史料教学法学法:探究学习法、史料阅读分析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财从何处来?(1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设问】大家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了解到宋在不同时期里与辽、西夏、金议和,给予岁币。

宋朝哪来这么多钱呢?之前不是说宋朝“积贫积弱”吗?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探秘大宋的生财之道吧!尝试解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关注宋朝如何“生财”。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简单处着手,制造出思维上的冲突,引导学生从已知去探究未知,从而导入本课内容。

二、《清明上河图》中的钱财流动(31分钟)师问: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第44页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给大家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生答:人群熙熙攘攘,有很多店铺和流动摊贩,还有大大小小的船。

师说:大家看得很仔细。

我们就以画上的店铺和船为线索,串联起这节课。

教师用闻名天下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探秘大宋生财之道的钥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上的内容,使学生捕捉到本课的信息点,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利于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图像的能力。

(一)何以生财?(11分钟)【教师设问】大家来观察画作的另一部分,能找出画中有哪些酒肆吗?【学生行为】仔细观察画作,寻找酒肆。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师问:从画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北宋开封城内的酒肆之多。

大家想一想: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经营酒肆?生答:肯定是赚的钱多才会纷纷开店。

师问:好。

从酿酒的角度出发,是什么奠定了酒业繁荣的基础?生答:酿酒的原料充足,粮食富余。

师说:对,粮仓充盈才会有富余的粮食用于酿酒,才会出现大量的酒肆酒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贵姓何来 :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贵姓何来 :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历史: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活动目标:通过探寻和自己切身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通过对中国诸姓源流的考辨,探索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

树立中华诸姓共同创造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民族的观念。

掌握使用工具书和收集、查找、运用资料的技能。

培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课本有关的内容。

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读物。

活动设想:将本课分成两次来学习,第一次课程,讲解姓氏文化的基础知识,把全班按姓氏分组,布置调查报告(以一个姓为主)。

两次课之间学生搜集资料。

第二次课程,公布调查报告结果;从调查报告中引出新内容;按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学习,穿插猜谜、提问等内容。

(希望能解决班里每个同学关于自己姓氏的来历的疑问)活动过程:第一节课介绍姓氏的基本知识。

包括:海外的寻根热(落叶归根思想);欧美、日本、阿拉伯、缅甸等国家的姓氏简介,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更为精深的奥秘;姓和氏的区别(简单介绍);宋版《百家姓》。

按照姓氏把全班分成5-6组(大姓可直接分配,小姓可按在百家姓中的远近成度分配),布置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内容包括:1、确定一个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小姓可以选一个共同的姓来研究);2、该姓氏在百家姓中的位置;3、在全年级中该姓氏所占的比例;4、该姓氏的来历(源流);5、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利用查阅《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文化》、《百姓祖宗源流集》);6、该姓氏在历史上的变迁(改姓等)。

布置搜集相关资料。

(参考书、网址、文章)第二节课分组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评选最优(可以现场打分,包括教师)。

由此引入新课。

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可能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疑惑,到底姓氏是怎么来的,最初姓氏的来源什么?一、姓氏的起源(姓氏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姓:现在的姓,是古代姓、氏的合称。

姓和氏在上古时期各有分别,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各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成员皆为其后代,各氏族的标志称姓。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时间。

3.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宋朝时,哪一作物的种植区域推广到东南地区?哪一作物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3).手工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三个行业?4).我国的瓷都指的是哪里?南宋时,哪个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5).宋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哪两个?宋朝出现了哪些新的“市”?6).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的朝代、地区、纸币的名称。

8).经济重心的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完成?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唐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

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的图二“交子”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代的( )A.农业繁荣B.手工业繁荣C.商业繁荣(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是在什么时候?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七年级历史第9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9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9课教案【篇一:七年级历史第9课教案】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1.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

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

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

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建立的原因和内容。

创设情境: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歌曲结束后,教师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

“秦灭六国”的内容要注意讲清三点:一是秦灭六国的原因,二是秦灭六国的过程,三是秦灭六国的意义。

(1)关于秦朝统一的原因,首先要明确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关于秦灭六国的过程,首先要指明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以后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

其次,要讲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东方六国再也不能抵挡秦的进攻了。

最后,要讲明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让学生分组讨论秦统一的意义。

学生发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性地指出:“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七年级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秀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秀教案

第9课秦统国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稳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

(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

(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筹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阅读图片:《秦朝形势图》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立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开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制。

4.教师讲述: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稳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5.问题探究: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试比较秦朝的郡制与周朝分封制的不同?提示:1.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稳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意义?2.教师补充:秦始皇稳固统一的措施可以从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归纳。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9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清明上河图》、《宋代经济发展图》和《宋代海外贸易图》等图,使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其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宋朝经济相关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史料理性分析历史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发展图》,归纳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通过展示中国四大名锦、五大名窑的图片,结合视频资料,感受宋代手工业的繁荣。

对比唐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小细节,探究宋代商业的新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这幅画描绘了哪个时期的景象?”学生回答:“宋代。

”教师进而提问:“宋代经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宋代经济的发展。

”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2.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如耕作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等。

2. 教师展示中国四大名锦、五大名窑的图片,讲解宋代手工业的繁荣原因。

3. 教师对比唐长安城和北宋汴京城,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发展新现象,如街市、夜市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总结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 学生思考: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史料,使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立政权的时刻,元朝成立和统一的时刻;二、说出元朝统一全国的进程,列举忽必烈的统治方法;3、简述元朝民族融合的重要表现,记住抗元英雄文天祥;4、分析忽必烈统一国家的历史意义;熟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学习难点】元朝统一于文天祥抗元的关系【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族是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征战中,以为首的部落慢慢壮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年蒙古各部落的贵族尊推铁木真为,蒙古汗国形成。

(二)忽必烈成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元朝成立:蒙古军队先灭,接着和南宋联合灭。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改国号为,第二年定都,他确实是。

2.统一全国:年元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政权衰亡,年,元朝统一全国。

在元军向南推动的进程中,受到了以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

3.元朝的统治:元朝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大量人士为谋士,推行。

在中央设置治理全国政务的,增设,专门负责对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域的军政事务治理。

在地址设立,简称,为地址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还设置了,作为治理和的专门机构。

4.忽必烈向全国推行种植技术,开始成为老百姓的要紧衣料,他统治时期还主持治理水患,开凿了两段,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又畅通了,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城市。

5.元朝时,汉族妇女把海南岛族的棉纺织技术传播到松江一带。

(三)民族关系的进展原已进入黄河流域的、人同本地汉族在长期的一起生活中慢慢融合在一路,被统称为。

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一个新民族。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元世祖改革的内容要紧有哪些?二、元朝时什么缘故会显现民族融合的局面?【质疑探讨】探讨问题一:什么缘故说成吉思汗、忽必烈是蒙古族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探讨问题二:元朝社会经济恢复和进展的缘故是什么?【当堂检测】1.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一代天骄”指的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2.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是( )A.兄弟关系B.父子关系C.祖孙关系D.叔侄关系3.铁木真被蒙古贵族尊称为( )A.成吉思汗B.可汗C.皇帝D.国王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领袖当皇帝的统一王朝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代5.蒙古贵族召开大会,选举铁木真为汗,成立蒙古汗国是在( ) A.1206年B.1271年C.1272年D.1276年【课后反思】【课后训练】一、识读右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人物是谁?(2)他的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阻碍的方法有哪些?2.元朝社会经济恢复和进展的缘故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案 川教版

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史实,记住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间,了解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理解元朝统一的进一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

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成吉思汗发动战争、统一蒙古忽必烈连续战争、统一全国的历史功过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科学评价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对忽必烈统一全国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进行历史评价的能力;通过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两宋时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同表现的分析,学会从比较探寻事物特点的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成吉思汗同意蒙古,忽必烈建元、开创一系列新的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学习,认识到蒙古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中要成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从而产生对本段历史的认同感;通过对文天祥抗元精神的学习,培养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己一切的高尚情操;通过学习在统一的元朝,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各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友好往来密切,进而与中华民族相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的内容,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和形成对外接纳的开阔胸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忽必烈建元及其实施的措施。

难点:元朝统一文天祥抗元的关系。

【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第十课导学案讲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第十课导学案讲课稿

二、共同学习,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材料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材料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墓对联材料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珂《岳佗续编》材料四:(岳家军)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

①.材料一是岳飞的《满江红》。

其中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胡虏”“匈奴”在这里借指()A.匈奴 B.辽 C.金 D.蒙古②.材料二“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③.“岳家军”去的了哪些辉煌的战绩?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归纳岳飞抗金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④.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岳飞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永久怀念?三、知识拓展:如何看待北宋与少数民族的和与战?四、当堂训练1、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的方式是()A.军阀割据进行叛乱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皇族内部争夺帝位D.身居要职发动兵变2、下列人物,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阿保机B.耶律德光C.元昊D.阿骨打3、某历史兴趣小组,对“辽宋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4、对于澶渊之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辽与北宋之间达成的和议B.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C.维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D.没有任何积极意义5、在美丽的西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到几尊铸铁跪像,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来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样的感慨()A.文天祥宁死不屈B.王彦抗金C.秦桧谋害岳飞D.韩世忠抗金课堂小结请你用知识树或知识网络形式写出本课的知识框架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主备人:高立霞审核:刘艳青【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知道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记住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范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9 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优秀教案范文一、导入新课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我国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领先南方的,直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才最后完成。

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农业的发展1.学生回答: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提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2.学生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从唐朝中晚期到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3.学生抢答: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粮食: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的兴盛1.展示。

2.根据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目标导学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教师简略地介绍,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自北宋开始,南方少战乱,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历史: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

历史: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

第九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课题)
主备人谢富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蒙古汗国的建立,元朝的建立统一中国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比较唐末到元朝建立时的历史形势,认识到元朝统一中国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元朝统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增强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忽必烈建立元朝及其实施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元朝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七年级下册历史9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9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9课教案:《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的特点,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李贽思想等历史事件和人物。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李贽思想等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理解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的特点,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有哪些特点?(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授课内容(1)郑和下西洋①介绍郑和的身份和背景。

②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规模、航线和成果。

③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后世的影响。

(2)戚继光抗倭①讲述戚继光的生平和抗倭事迹。

②分析戚继光抗倭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③引导学生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3)李贽思想①介绍李贽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②讲述李贽的主要思想,如反对封建礼教、提倡人性解放等。

③分析李贽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4)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①讲述明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如设立土司制度、加强边疆管理等。

②分析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如民族融合、民族矛盾等。

③讲述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如设立将军、加强中央集权等。

④分析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如民族融合、民族矛盾等。

3.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现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提供借鉴?5.课后作业(1)熟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李贽思想等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式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一)郑和下西洋对话引导:同学们,如果你们身处明朝,会如何向外国友人介绍郑和的航海壮举呢?学生回答:可以讲述郑和的七次远航,介绍了他的和平使命和所到之处的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学案

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方面:明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记住忽必烈成立元朝、统一中国的时刻;了解忽必烈的改革方法,元朝民族关系进展的表现;明白得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

2、能力方面:通过对成吉思汗发动战争、统一蒙古,忽必烈持续征战、统一全国的历史功过的分析,能够学会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给以科学评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成立元朝、开辟一系列新的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学习,熟悉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伙儿庭中的重要成员,对中国历史的进展作出了卓越奉献,从而产生对本段历史的认同感。

【重难点】1.重点: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⑵忽必烈成立元朝及实施的方法二、难点:元朝统一与文天祥的抗元关系【教学进程及重点知识】知识梳理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一、兴起: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只古老的游牧民族。

世纪时,各个部落在蒙古大草原上常常进行争夺奴隶和财富的战争。

二、统一蒙古:经太长期征战,以为领袖的部落慢慢壮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

____年,蒙古各部落的贵族在召开大会,尊推铁木真为,形成。

二、忽必烈成立元朝和统一中国★一、成立元朝:1271年,改国号为,第二年定都(今北京)。

忽必烈确实是。

二、统一中国:忽必烈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

年,元军攻占临安,衰亡。

年,南宋残余势力最后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

在元军向南推动的进程中,受到了以__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

★3、进行改革:元朝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大量汉族人士为谋士,推行汉制,进行改革:①政治上:在中央设置了治理全国政务的,增设,专门负责治理全国佛教事物和地域军事政务。

在地址:设立(简称行省)为地址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治理(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②经济上:重视农业进展,多次下令禁止,鼓舞,向全国推行。

主持治理,疏通了。

③意义:这些方法巩固了,增进了,多数成为国内外文明的大城市。

1.民族关系的进展一、背景:元朝的统一,为和提供了条件,增进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定位
1、了解和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掌握隋唐时期的书法、绘画、成就以及石窟、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
难点:评价澶渊之盟。
设计思路及流程
课时安排:拟定2课时
设计流程:第一课时自研基础知识,完成自学指导问题并完成随堂笔记内容;自研后进入互动,互动先是组长批阅本组组员的完成情况,并给予等级评定,然后在组长组织下互动自学中有疑惑的内容,最后小组长抽签选题,针对所选题深入互动,做展示前的准备
议题一:小组长组织组员汇总答案,展示于正副黑板上
议题二:组内合作,演绎澶渊之盟小故事
议题三:组内合作,用易懂的语言向全班同学展示辽、西夏和战的概况
议题四:制作表格,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金和南宋的概况
议题五:组内统一答案,向全班介绍南宋和金之间的和战概况
议题六:辽宋夏金时期是个名人故事辈出的时代,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故事,本组成员向全班同学演绎小故事(如:“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等)
议题七:本课的政权较多,组内合作制作朝代更替顺序表
议题八:请你向大家展示不同的知识框架图。
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安静自主、高效自学
组长组织组员互动,互动积极
展示自信、流畅、积极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导学稿,齐读学习目标。目标明确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浏览定向导学的三个板块,开始自学。时间有限,把书本上相关知识勾画出来,还要抓紧时间,争取当堂识记。(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适当予以指导)(20分钟)
好,时间到!很多同学完成的都很不错,那么现在我们看下互动策略,首先第一个策略就请小组长拿起你的红笔批阅等级,组长汇报你组的完成情况。小组长分配一至六的任务,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知识提炼依次在小组中交流(10分钟)
接下来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讨论。(5分钟)
好时间到!请小组长上来抽签选取本组的题目,然后针对本组的问题开始互动。(10分钟)
下节课看你们精彩的表现,有没有信心做到最棒!
第二课时:
经过上节课的自学和互动,同学们对本课内容都有所掌握和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的表现,看看哪组最棒!先给你们五分钟的板书时间准备,开始!(板书或总结前节课互动的成果,准备展示)
第二课时展示前节课的自学互动成果。
当堂反馈
选择预案
见导学稿
教学反思
督查
学科长(签名):
督学室(签名):
质控组(签名):
铜都双语学校高效课堂展示课型执行性课案
板块流程结构
情境创设·导学策略
学生学习行动期望
导入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
互动策略
展示方案
上课!同学们好!结束了第一单元隋唐的历史,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动荡,五代十国之后紧接着是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关于辽、西夏、宋的历史(板书: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授课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授课日期
4-6—4-8
授课教师
江伟伟
教材解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灭亡后,政权并立,纷乱割据的局面。本课内容所含时段相对教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对较多。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建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第一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