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贫路上的那些“意外”+扶贫民情日记:大榆树下的见证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真心实意为扶贫尽职尽责做工作2018年9月8日星期六天气晴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成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
红格图村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住房不安全,有的是没有劳动能力等,我们根据贫困户们不同的致贫原因,经过逐户研究,制定了各户的帮扶计划,每周我都抽两到三天时间去贫困家中走访,人问候了他的病情、和生活起居。
张忠厚对我们说:“无双至,祸不单行呀。
去年107辍学照顾他。
随后我安慰了冯忠绪,并对张忠厚说:“学尽量别辍学,这样上学的机会不多。
”“感谢党、感谢扶贫工作队,忠绪的日常起居我来照顾,决不能让侄儿念不成书。
”*飞)倾全力2018年8访20174口人,妻子和小儿子条件很艰苦。
妻子也是残疾人,行动不便,坐在炕上看见我们进来冲着我们打招呼,灶台边放了很多木棍,便于妻子生火做饭,家里全凭孙利文每天放牛回来收拾。
孙利文说:他家种了10亩地,养了5头牛,他和妻子享受着农村低保,这就是这家人的全部收入来源。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小儿子,孩子才3岁,从小就是“斗鸡眼”,走路总是摔跤,又没有时间和门路带孩子看病,家里仅有的几头牛也舍不得卖,自己也没去过大城市,有些担心。
我们劝说道: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千万不能耽误治疗,现在才3岁正是治疗的时期,再等长大了机会就错过了,治疗的效果就不一定好了,作为父母要拿主意,下决心,尽早给孩子治疗,我们驻村工作队会积极帮助联系医院,提供的便利,让孩子尽早接受到最及时的治疗。
妻子听到这,眼中满含泪水,欲言又止,孙利文若有所思,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钱是贫困群众看病的软肋。
我们继续劝说道,孩子的治疗不能再耽搁了,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和完美的人生,现在国家健康扶贫的力度很大,住院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能达到90%,看病花不了几个钱,只是在外地医院看病必须得先期垫付,可是为了孩子也要下定决心啊。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真心实意为扶贫尽职尽责做工作2018年9月8日星期六天气晴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成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
红格图村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住房不安全,有的是没有劳动能力等,我们根据贫困户们不同的致贫原因,经过逐户研究,制定了各户的帮扶计划,每周我都抽两到三天时间去贫困家中走访,不断地去引导动员他们,从内在先改变他们,起到扶贫先扶志的效果。
前些天西沟自然村贫困户冯忠绪在家突发脑梗塞,由驻村工作队协调送往卓资县人民医院,因为送的比较及时,没有耽误他的病情。
最近比较忙,今天特意抽了一点时间,带着驻村工作队成员潘利明,帮扶责任人王建新来到县医院看望冯忠绪。
到了病房,冯忠绪卧病在床,两眼无神,看到我们进来之后,他的眼中才有了一丝色彩。
我们一行三人问候了他的病情、和生活起居。
张忠厚对我们说:“住院条件很好,吃饭也很方便,病情倒是得到了控制,但是医生说以后怕是半身不遂了,这个家才刚刚有点起色,我又得了这种病,哎!”我们听后,心中都是沉甸甸的,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
去年10月份把他儿子送往乌兰察布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他的问题,今年7月也领取了异地搬迁楼房钥匙,刚刚把他鼓动起来,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充满了干劲,这才不到两月,他就病倒了,原本就很脆弱的家庭再一次的受到创伤,况且他这种病还需要专人照顾,怕是刚刚上了不到一年学的儿子要辍学照顾他。
随后我安慰了冯忠绪,并对张忠厚说:“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我们尽量帮你们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及时沟通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我们工作队也会经常的看望你们,让忠绪多做恢复运动,避免瘫痪,如果能不让孩子辍学尽量别辍学,这样上学的机会不多。
”张忠厚握着我的手激动的说:“感谢党、感谢扶贫工作队,忠绪的日常起居我来照顾,决不能让侄儿念不成书。
”再次地鼓励了冯忠绪,安顿他要听医生的话,注意日常饮食生活后,我们离开了医院,继续奔赴到扶贫一线上。
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民情日记六篇_日记作文
第一书记驻村扶贫民情日记六篇篇一今年的1月28日,我和往常一样在前往大南沟驻村工作队驻地之前,到卓资山镇观音庙移民楼对所包扶的贫困户兰贵荣家进行了例行走访,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去他家了,每去一次给我的感觉就不一样,一进家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环顾家里家外干净整洁,兰贵荣妻子牛利英与婆婆及儿子围坐在茶几前正在挑拣豆芽,我坐在老人跟前与老人拉起了家常,询问老人楼房好不好,老人满脸高兴地说:“真好!”说起动员老人到移民楼居住,真是付出了极大的辛苦,兰贵荣一家是20xx年易地搬迁户,他们一家三口人20xx年5月已经搬迁到新楼房居住了,旧房就剩下80多岁的老母亲一人居住,我们驻村工作队一次一次地登门做工作,老人就是不愿意去楼房居住,她总说,“自己岁数大了,活一天算一天,现在还能自理。
”我们知道这是老人的传统思想在做怪,于是我们通过做老人子女的工作,共同形成一个合力,终于把这件事情办成了。
兰贵荣家属于特殊家庭,妻子双眼残疾,儿子受母亲遗传双眼视力高度近视看书学习得靠放大镜,对于这样一个家庭,只靠兰贵荣一人种地收入,虽然有低保、残疾人补贴、及各项保障措施,但对于今后及将来,光有这些远远摆脱不了贫困,20xx年搬迁到卓镇后,兰贵荣先后在苏宁电器和各个工地打工,冬天缝足球每月固定收入能够达到3000元左右,孩子能够就近在大庆街小学上学接受好的教育,我相信他们家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篇二近日,我们驻村工作队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了解到,村里好几户的羊和狗都莫名其妙的丢失。
村民反映的情况引起了我们驻村工作队的高度重视。
为了防止村民财产丢失,我们决定挨家挨户的进行宣传教育,共同做好防范工作,提升村民安全意识。
上午10时20分,当我和镇干部王登云刚从西队村民杨五元家宣传政策出来后,在俎千岁家门前发现3名可疑人员正在疑似盗窃。
随即,我准备上前询问,3名可疑人员见我朝他们走来,突然驾车逃跑。
随后,我立即拨打报警电话,让王登云通知大东营村党支部并发动现场群众对可疑人员进行拦堵。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5篇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5篇扶贫是民生大事,做好扶贫工作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扶贫民情日记就是根据现实的民众情况,回报给上级,想办法解决其问题。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篇一扶贫搬迁是个好办法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
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
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
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
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
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
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
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
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
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扶贫民情日记三篇_日记作文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篇一今天一大早就在我们驻村干部还在忙碌着手头的工作的时候,跟着急促的脚步声来迎来了西沟村民(贫困户)丁种堂、王计达夫妇,他们进门就满脸带着会心的微笑,原来他们是来签订《异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协议》的,还带来了自筹款一万元。
胜利行政村西沟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通信网络条件相对较差,现在村居住的村民只有6户人家了,丁种堂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前段时间我们驻村干部挨门挨户宣传了精准扶贫异地搬迁政策,丁种堂夫妇一开始不愿意接受异地搬迁政策,觉的在村里住了半辈子了不愿意离开,去了别的地方会不适应,我们驻村干部耐心细致的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把利弊关系分析了好久,最终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也帮他们排除了后顾之忧。
今天他们从进门就告诉“我们想通了,去城里住住楼房吧,在村里受了大半辈子苦了,现在儿女们也自立了,是该享享福了”。
听着他们还不停的畅想着未来生活的想法,不由的为他们感到高兴。
(察右中旗黄羊城镇胜利村第一书记焦红娟)篇二贫困户李建明的情况始终让我放心不下,今天和往常一样我又开始了“串门行动”。
走在卧龙村平坦的路上,不时碰到在路边聊天的村民,他们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村里所有人也都已经认识我了。
还没走进他家,李建明便从窗户看到了我,便出来迎接。
这时他还没有洗漱,家里有点杂乱还没顾上整理,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
他的妻子本来就病情严重,前几天夜里又不小心下地摔伤了,现在更卧病在床无法自理。
我坐在他们的炕头上,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
交流的整个过程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倾诉”的意愿很强烈,愿意和我们交流。
李建明的妻子更是一边说话,一边掉眼泪。
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别着急,在党的关怀下幸福生活一步一步向咱们靠近,要勇敢战胜病魔,在党的扶贫政策和引领下,一定能摆脱贫困走上幸福道路。
他把自己希望得到帮助的情况和我反映,我一一记下,承诺帮他向有关部门咨询有关政策。
希望通过我对国家政策的宣传能够让他们对生活重燃信心。
扶贫民情日记精选3篇
扶贫民情日记精选3篇扶贫民情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而是应该切实地为村民干实事,下面为大家精选扶贫民情日记,欢迎阅读!扶贫民情日记一3月12日星期三晴今年初,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水利局党组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开门搞活动”的原则,要求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普通群众,了解民情民生,开展结对帮扶。
真正让党员干部受到教育、转变作风,让群众得到实惠,密切感情。
3月12日上午,根据市局党组统一安排,机关全体干部职工集体乘坐公交汽车赶到麻城市龙池桥办事处**村开展民情大走访和与生活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
恰巧3月12日,也是国家确定的“植树节”,所以在这次走访活动中,局里还专门安排全体党员干部参加**村的集体植树和清理渠道活动。
由于上午要参加有关会议,集体植树和清理渠道的活动我因故未能参加,多少有些遗憾。
会议结束时,已近晌午,我顾不上中饭,急忙驱车赶往村里,与同志们一起汇合。
赶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快一点多了。
**村村委会对我们这次民情走访活动十分重视,专门安排村组干部帮助我们联系农户和带路。
在村妇联主任的引领下,我急忙赶到了此次走访活动中的联系对象,困难群众占洪波的家中。
大老远就看到门口一位60多岁的老人正在门前正忙着做家务活,一见到我们,老人显得十分高兴,伸出长满老茧的手,握住我的手不放,连声说着欢迎。
村妇联主任介绍说,这是占红波的父亲,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
老人说,我知道你一会儿要过来。
估计在这之前,与我一起负责联系和结对帮扶这家农户的局水资源科潘金雄同志已经来过这家并进行了走访和慰问。
老人可能是从他那里已经知道我马上要过来的消息。
进屋坐下,房子是一栋三层高的旧楼房,好像正在装修之中。
占洪波的父亲非常热情,给我倒了杯热茶。
老人说,洪波这孩子,卧病在床已经好几年了,至今生活不能自理。
这几年,全靠小儿子,在附近靠做木匠,挣几个钱,把这个家撑起来。
扶贫驻村扶贫民情日记5篇
【导语】民情日记直接取材于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丰富的群众生活,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5月6日上午,我一个人来到谢桥村白水洞组****家,此时****正在院坝里修理农具。
于是我上前与他闲聊,他谈到自己现在是一个人在家上了年纪,白水洞的所有村民都从原来的住处搬了出来,就剩下他还在那里面住着,主要是搬出来没有房子住,而且现在就靠自己种地养活生活,家里面无人打工,子女还要读书,还欠下许多债务,自己虽然领有低保,但家中缺乏经济来源。
于是,我向他介绍了小额额信用贷款政策,但是他说,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自己又不会做生意,贷了款怕自己还不上。
这次的走访使我感到,村里的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高,许多群众都是想得到小额贷款不去开拓新的致富门路而是为了生活开支,我们若想从基本上使他们富裕起来,首先要改变他们安于现状的旧思想,同时提供给他们致富知识和市场渠道。
通过多种途径激励他们创业和致富的积极性。
篇二昨晚7点左右,亚鱼乡也应节气地出现了雷雨天气。
叮,叮,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干群连心室”内的寂静,我立马接起电话。
来电的是亚鱼村花瓜冲村民组的刘泽双老人,因电线老化引起了火灾,将家里的老木房给烧了起来。
听到这个噩耗,我们驻村工作人员立即与乡政府、村委会联系,第一时间赶到救火前线。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凌晨时分终于将大火扑灭。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伙顾不上疲惫,为刘泽双老人送去了慰问金3000元,大米180斤,食用油1桶,棉被4床,大衣2件。
慰问金和物品虽然不多,但却温暖了老人的心。
篇三下午5点多,我们驻村工作人员一行3人,跟着亚鱼村副主任姚本祥,监督委员会主任、综治工作站站长舒水保来到潘塘村民组。
近日,潘塘村民组在进行入户道路硬化工程,我们也积极地投入了他们的劳动。
据悉,这条道路是连着该组外面的李丫公路,属于一事一议项目,由财政出资金,村民出劳动力共同完成的。
扶贫的民情日记
扶贫的民情日记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工作重点,同步实施道路硬化、动力电更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年内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以下是为您精心整理的扶贫的民情日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扶贫的民情日记篇一:今天,我和单位同事去村里进行精准扶贫脱贫上户复核工作,迎着寒风,我们来到了残疾贫困户苏配军的家。
苏配军的丈夫前年因尿毒症去世,一家仅3个女人,她本人有视力残疾,女儿苏亚茹25岁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刘友秀86岁,她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见到我们,苏配军没有向我们述说她家的困难,而是把我们带到一处新房子的施工地,高兴、激动地报起喜来。
她告诉我们,她家老房子被纳入危房改造项目,经过领导们亲力亲为多方协调,终于把久拖未决的宅基地位置确定好了,建好后只要拎包入住就行。
女儿苏亚茹也由政府出面送到精神病医院接受免费治疗,康复状态良好。
现在她们一家三口都享受了政府的低保,加之各个方面的补贴和帮扶资金,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望着苏配军写满笑意的脸,我们告诉她即使达到了脱贫标准,今后扶贫的政策仍然享受,政府仍然会一如既往给予帮扶。
听我们这么一说,苏配军激动地说:“现在我们一家拿了低保,看病不要钱,危房也要改造好了,政府是关心我们的,真的感谢政府!”虽然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缠住了他们理想的翅膀,生活的阳光被乌云遮挡,庆幸的是,有了党的扶贫惠民政策,有了一大群办好事、干实事、解难事的干部,只要双手还在肩上,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拨开乌云定能见到温暖的阳光!扶贫的民情日记篇二: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1+18+1”专项方案,举全县之力集中攻坚,确保脱贫万人、27个贫困村,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
加快补齐短板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工作重点,同步实施道路硬化、动力电更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年内全面消除农村危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争取省道315线开工建设,切实改变贫困村户公共服务落后现状。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导读:本文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真心实意为扶贫尽职尽责做工作2018年9月8日星期六天气晴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成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
红格图村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住房不安全,有的是没有劳动能力等,我们根据贫困户们不同的致贫原因,经过逐户研究,制定了各户的帮扶计划,每周我都抽两到三天时间去贫困家中走访,不断地去引导动员他们,从内在先改变他们,起到扶贫先扶志的效果。
前些天西沟自然村贫困户冯忠绪在家突发脑梗塞,由驻村工作队协调送往卓资县人民医院,因为送的比较及时,没有耽误他的病情。
最近比较忙,今天特意抽了一点时间,带着驻村工作队成员潘利明,帮扶责任人王建新来到县医院看望冯忠绪。
到了病房,冯忠绪卧病在床,两眼无神,看到我们进来之后,他的眼中才有了一丝色彩。
我们一行三人问候了他的病情、和生活起居。
张忠厚对我们说:“住院条件很好,吃饭也很方便,病情倒是得到了控制,但是医生说以后怕是半身不遂了,这个家才刚刚有点起色,我又得了这种病,哎!”我们听后,心中都是沉甸甸的,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
去年10月份把他儿子送往乌兰察布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他的问题,今年7月也领取了异地搬迁楼房钥匙,刚刚把他鼓动起来,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充满了干劲,这才不到两月,他就病倒了,原本就很脆弱的家庭再一次的受到创伤,况且他这种病还需要专人照顾,怕是刚刚上了不到一年学的儿子要辍学照顾他。
随后我安慰了冯忠绪,并对张忠厚说:“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我们尽量帮你们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及时沟通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我们工作队也会经常的看望你们,让忠绪多做恢复运动,避免瘫痪,如果能不让孩子辍学尽量别辍学,这样上学的机会不多。
”张忠厚握着我的手激动的说:“感谢党、感谢扶贫工作队,忠绪的日常起居我来照顾,决不能让侄儿念不成书。
扶贫驻村扶贫民情日记【5篇】
篇一5月6日上午,我一個人來到謝橋村白水洞組****家,此時****正在院壩裡修理農具。
於是我上前與他閒聊,他談到自己現在是一個人在家上了年紀,白水洞的所有村民都從原來的住處搬了出來,就剩下他還在那裡面住著,主要是搬出來沒有房子住,而且現在就靠自己種地養活生活,家裡面無人打工,子女還要讀書,還欠下許多債務,自己雖然領有低保,但家中缺乏經濟來源。
於是,我向他介紹了小額額信用貸款政策,但是他說,家裡沒有什麼經濟來源,自己又不會做生意,貸了款怕自己還不上。
這次的走訪使我感到,村裡的部分群眾市場經濟意識還不夠高,許多群眾都是想得到小額貸款不去開拓新的致富門路而是為了生活開支,我們若想從基本上使他們富裕起來,首先要改變他們安於現狀的舊思想,同時提供給他們致富知識和市場管道。
通過多種途徑激勵他們創業和致富的積極性。
篇二昨晚7點左右,亞魚鄉也應節氣地出現了雷雨天氣。
叮,叮,叮……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幹群連心室”內的寂靜,我立馬接起電話。
來電的是亞魚村花瓜沖村民組的劉澤雙老人,因電線老化引起了火災,將家裡的老木房給燒了起來。
聽到這個噩耗,我們駐村工作人員立即與鄉政府、村委會聯繫,第一時間趕到救火前線。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淩晨時分終於將大火撲滅。
第二天一大早,大傢伙顧不上疲憊,為劉澤雙老人送去了慰問金3000元,大米180斤,食用油1桶,棉被4床,大衣2件。
慰問金和物品雖然不多,但卻溫暖了老人的心。
篇三下午5點多,我們駐村工作人員一行3人,跟著亞魚村副主任姚本祥,監督委員會主任、綜治工作站站長舒水保來到潘塘村民組。
近日,潘塘村民組在進行入戶道路硬化工程,我們也積極地投入了他們的勞動。
據悉,這條道路是連著該組外面的李丫公路,屬於一事一議專案,由財政出資金,村民出勞動力共同完成的。
大概一個星期左右就能完工並投入使用。
入戶道路修好了,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們的出行。
村民們表示,道路的硬化結束了以往雨天泥,晴天灰的歷史,坐在車上顛簸得不行的情況也將不復存在。
驻村帮扶脱贫民情日记五篇_日记作文
驻村帮扶脱贫民情日记五篇篇一一大早,我和同单位的驻村队员黄一庭一起来到驻地2公里外的华岩小组,我们没有专门安排走访名单,而是随意走访,看到家里有人就去坐坐;在地头遇到干活的农户就蹲下聊聊。
在闲谈中了解村民的真实意愿。
华岩村小组有41户贫困户在20xx年办理了搬迁手续,得到国家按政策发放的补贴,办理了银行贷款,预计今年6月可以入住新房,这是多让我高兴的事啊。
但是,交流过程中我才知道,大多数人家对搬到镇上顾虑重重,如何生活成为摆在大家面前*大的困难。
镇上没有就业机会,赖以生存的土地本来就是靠天吃饭,要下地趟从新家来回得40多公里,坐车的话绕道东川来回80公里。
要搬得走,还要稳得住,然后才能求发展。
该怎么办?群众还反映,好像说贷款有几年是免息的,可现在房子还没住上,信用社已经开始来催款了,还把拖着不还的几家农户代表告上了法庭……具体的情况还得细细了解,但要是这件事处理得不好,就相当于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更会让下一步搬迁的群众心有余悸,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篇二一大早,我从包包村出发,踏上前往乌龙镇的山路。
昨天接到通知,今天下午要到镇上开会,听说以前大家都是走山路去,现在孩子们到镇里上学也还会走这条路,于是萌生了走路去开会的想法。
和大家干一样的事、走一样的路,才会和大家想到一块,一出门就爬山,很陡的坡路布满了碎石,稍不留神就要摔跟头。
就是这样的路走了一公里多,两边有些坡地,长着花椒树和核桃树,树下种着豌豆之类的农作物。
每天下地干部的路都这样危险,难怪村里那么多人摔断了腿,日子真是很苦。
绕过山崖,顺着窄窄的山梁往上,这里据说叫羊鼻子,不知道是因为外形还是因为说这里很陡。
包包小组的名称原来叫羊鼻子,现在对面汤丹那边村里的人还只知道这村羊鼻子而不是包包(这是过后打听到的)。
用了一个多小时才上到山顶,其实仅仅只走了三公里,就因为太陡。
而这是孩子们每个星期上学的必经之路。
据说从山顶(老村)这里可以搭车到镇上,可接下来几乎看不到什么车,只有偶尔经过的三轮农用摩托。
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精选精准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篇一今天上午9:00我和驻村干部xxx同志一起来到了驻点xx居委会,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
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
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变臭了,有的提出个别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建设道路征地补偿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57岁的老党员xxx是个敦厚、质朴的老人,由于在20**年积极响应土地挂钩工作,成为第一个搬迁户,但由于当时工作的失误造成了老人的宅基地一直未安置好,村组干部几经协调都未能解决。
我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与老人沟通,了解他的心声,并与相关对象户和村组干部一起会商这件事,在协调多方利益之后拿出了一个双赢的意见,既解决了老人多年来宅基地的困扰,又程度了降低其他对象户的损失。
事后,老人紧紧的握住我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看着他真诚的面孔、中肯的表情、积极的态度,听着亲切、热情、纯朴的话语,愈加觉得基层党员、群众的可亲可敬,也看到了一个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动力所在。
xx组xx片的变电所由于一直以来的管理不善造成了原有变压器被盗,有党员代表反映近期的接连下雨会让已有的变压器受潮损坏,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立即联系镇供电所协调解决变压器的问题,并且组织劳力将变压器转移到安全干燥的地方,为村集体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
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
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
篇二今天,冒着辽东山区铺天盖地的雪,和同事去社科院的扶贫点新宾县响水河子乡扶贫。
今天主要是走访贫困户,并和乡领导座谈。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
扶贫民情日记
扶贫民情日记
今天去参加扶贫活动啦,哎呀妈呀,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
到了那村子,看着那些破旧的房子,我心里就挺不是滋味的。
我就想啊,他们咋就过得这么难呢?也许是各种原因吧。
然后我们去了一家特别困难的人家,那简直了,家里啥都没有。
我当时就有点懵,这也太穷了吧。
我觉得自己平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还老抱怨这抱怨那的。
我们给他们送了些生活用品和吃的,那家人特别感激,一个劲儿地说谢谢。
看着他们的笑脸,我突然觉得我们做的这些好像还挺有意义的哈。
但是吧,我又在想,光靠我们偶尔来送点东西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可能也不行吧。
那到底该咋整呢?这还真是个难题啊。
后来我们又去帮着干了点活儿,累得我够呛。
我这才知道农民伯伯种地多不容易啊,我以前还老挑食,真是不应该啊。
哎呀,扶贫这事吧,真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
我们得长期坚持下去,也许才能看到效果。
我也不知道我能帮上多少忙,但我会尽力的啦。
嘿嘿,我这算不算是也为扶贫出了一份力呢?不管咋说,加油吧!。
描写扶贫民情的日记
描写扶贫民情的日记扶贫的民情活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描写扶贫民情的日记,供参考阅读!描写扶贫民情的日记(1) 今天,我去康乐乡康丰、八音两个村,目的是抽查了解暖棚建设、饲草料储备、旱情等情况,一个下午的时间,从干沟门开始,一直到了三岔河、康丰西岭子,走了十四、五户人家。
退牧还草工程暖棚建设项目,对牧区的畜棚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天看的这些户大都建起了高标准暖棚羊舍,虽然补助的标准还很低,但是有了这些补助老百姓积极性还是被调动了起来,再过两年高标准暖棚就可基本全覆盖了,这是畜牧业发展特别是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饲草料储备和加工情况令人欣慰,家家户户都有储备的饲草料,并且都进行了加工,可以看到农牧委制作发放的补饲槽和购置的大量的补饲槽,近几年,通过引导舍饲喂养得到了普遍推广。
旱情十分严重,压迪河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年可以为老百姓节约大量的拉水费用。
去年秋季以来持续干旱,进入冬季以来没有有效的降水,尽管每个牧户都储备了大量人畜用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坚持不到五月份管道通水,旱情十分严重,令人揪心,特别是西岭子的一户低收入家庭,现在就开始拉水了,一吨水的运费是200元,他家有300只羊,每只羊一天的用水量大约是公斤,每天需要近一吨水,最少还要100天的时间才可能度过这一时期,这就意味着还需要20000元资金用于拉水。
这样的村这样的户还有很多,康丰、巴音、赛鼎、大滩、光华、东岭、西岭、东顶、河东、河西等等。
解决饮水困难这些年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投入了大量资金,水源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政府来解决,不是老百姓自己能够解决的。
水源问题解决以后,乡、村组织要及时跟进,发动老百姓兴建水窖等储水设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次入户我看到有一些户有高标准暖棚设施,储草储水都充足,对这样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就能从容应对,而有一些牧户则陷入了困境,究其原因还是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防灾意识不强。
扶贫帮扶日志三篇_日记作文
扶贫帮扶日志三篇篇一驻村帮扶有段时间了,村情民情熟悉了;砺志夜校也举办了一期,效果很好。
我深刻感受到,群众工作要讲究方法,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不可或缺,批评教育也是一种帮扶。
前段时间入户调查,10组贫困户赵纪中给我留下了邋遢的深刻印象。
有天下午,我和工作队员入户走访,经过赵纪中家门口,只见杂草丛生,垃圾满地,像是长期无人居住的人家;门在里边反锁着,敲了半天才有应声,开门一看,院内一片狼藉,让人无处落脚。
我站在门口问:“大白天在家里干啥哩不开门?”赵纪中揉着眼睛回答:“睡觉哩。
”我沉下脸说:“上次让你把院子内外收拾干净,怎么没见动静,咋回事?看你把家里弄成啥了,还能进去人不?”赵纪中推托道:“最近忙得很,没顾上。
”我说:“这是第二次提醒了,你啥时候收拾?”赵纪中不耐烦地回答:“过两天。
”我一听毫不客气地训斥:“啥?过两天?不行,今天必须把草铲了,把垃圾清理掉,明天早上过来检查;再不收拾,就好好说道说道。
你说今天能不能清理?”赵纪中低头应道:“能。
”第二天上午,我带工作队特意去赵纪中家看了看,门前的杂草和垃圾都已清理干净,人不知道干啥去了。
透过门缝,看到里面依然如故,我让邻居捎话给他,“屋里再不打扫就要请去村委会上课”。
过了几天,村干部告诉我,赵纪中不仅把家里打扫干净了,衣服也洗了,人还变讲究了。
这件事让我很受启发。
对于贫困户,不能一味填鸭式地讨好帮扶,该批评时就得批评,该教育时就得教育;帮扶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在动力,扶贫先要扶起他们的精气神;否则帮扶工作不仅起不到好效果,还会助长贫困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思想,那就好事变坏事了。
篇二驻村帮扶以来,通过走访群众,我深深感到,思想贫穷比物质贫穷更可怕,脱贫攻坚贵在砺志;当前贫困人口存在着几种不良心态,必须认真纠正。
一是以贫困为荣、沾沾自喜的心态。
一些村民以戴上贫困户帽子感到无比光荣,觉得自己群众基础不错,在村干部心目中有地位,脸上有光彩。
扶贫帮扶民情日记_1650字
扶贫帮扶民情日记_1650字民情日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
【扶贫帮扶民情日记】2014年3月30日星期四天气:多云一大早起来,天灰蒙蒙的,有些冷,好像要下雪的感觉。
可是我们办公室的一帮同事都忙的热火朝天,因为我们今天要去所联系的村里面去联系帮扶对象。
因为之前没有来过,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为了不打扰镇政府的工作,也就没有找镇干部带路,但好在一些热心路人的指引,我们也就顺利地到达了。
之前准备的时候,已经大致地了解了一下这个村子的基本情况:距离城区26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年平均降雨430毫米,沟壑纵横,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很差,贫困面较大,交通不便等等等等对于26公里,起初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但真实的在路上的时候却感觉恐怕实际要比26公里多得多。
在接近当地镇政府的地方有条小路,过沟,上坡,下坡,过铁路隧道其实,这才是艰难道路的开始,从过了隧道不久就是六七十度的上山路,大约二十来分钟后才上去,之后就一直在山顶上起起伏伏地向目的地进发,而上山之后鹅毛大雪同时也飘了起来,感觉那些云彩好像就在自己的眉毛边上一样。
终于,在风雪中大家都赶到了一起,已经有村干部在那里等着我们,大家到齐之后就在村干部热情的指引下与自己结上的亲戚相认,然后帮大家将我们自己掏钱买的化肥送到了农户手里。
在将化肥分发下去后,我们就按社分组自行往农户家里出发。
一户、两户、三户因为工作忙而今天没有来的同事的帮扶户我们也都一家家地进行了拜访。
并且逐户将家庭详细信息都记录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以便日后能够按照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帮助他们大家。
凡是去到的亲戚们对我们都相当热情,虽然需要帮扶,但是热茶、便饭都会摆上桌,言辞中不时地透露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大家对我们的期盼和感谢。
一路翻山过沟,爬上爬下,虽然很累,很渴,但是看着亲戚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和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我们顿时也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于是又鼓足了劲向着下一家进发晚上快六点的时候,终于将我们组的每家每户都拜访到了,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脚步,相互搀扶着往今天的集合点出发准备返回,在路上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该怎样怎样帮助张家,又怎样去帮助王家等等,不知不觉中就回到了家里。
扶贫攻坚民情日记
扶贫攻坚民情日记**月23日~我和同事们一道进村入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我们在天星镇双河村与村“三委”班子成员一道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了村支书蒋贵强扶贫工作汇报~研究了部门挂钩扶贫工作。
在谈到村里的困难时~蒋支书对我们说~双河村有17个村民小组~767户2928人。
虽然全村贫困面大~但是我们有信心通过多方努力~在2019年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468户1594人脱贫出列。
村里存在的主要困难是群众增收难~居住环境差、生活不宽裕。
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无户间作业路硬化到家家户户~村组公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
特别是一些边远高寒的地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生存环境条件十分差~房屋破烂、生活简陋~急需异地搬迁转移安臵。
听完蒋支书的情况介绍后~我们一行6人从村委会出发~踏着泥泞小道、爬坡上坎~走访扶贫对象72户。
下晚返回到村委会休整~明天还将继续进村走访扶贫对象。
9月24日~从早8时开始进村入户~到晚18时45分~我们一行6人终于完成了每人12户扶贫对象的调查摸底和访问任务~平安返回县城。
一大早~雨下个不停~仿佛为我们洗尘。
心里惦记着住在山一家、水一家的乡亲们~我们继续冒雨进入双河村营头、团山自然村~走进贫困农户家中完成昨天未走访完的任务。
走在滑溜溜、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上~坚定的脚印浅一脚深两脚的通向远方的家。
走进村民家中~老乡们把我们视亲人般递水让座。
我们同乡亲们拉着家常、讲解扶贫政策~用笔记录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用相机见证一瓦一房一家人的境况。
秋雨也不一直下了~汗水也不一股脑流了~大家心里都暖暖的。
那天大的困难也一下子让微笑着的精气神赶跑了。
中午~我们走访到双河村监督委员赵德芳老人家。
75高龄的赵老也是团山自然村老社长~一位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精神矍铄的赵老告诉我们~他当了32年的社长~为村民们发展生产、生活做了一些力所能尽的事~获得了一些荣誉。
浅谈村级“三务”公开+扶贫民情日记:大榆树下的见证
浅谈村级“三务”公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以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监督管理工作。
这项制度在农村推行以来,大大增强了农村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广大群众对此也普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客观的说,村“三务”公开总体上的势头是好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不断加快,因农村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比例失调等带来的不利因素,一些地方的村三务公开工作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村三务公开的质量。
一、村(居)三务公开的基本定义公开内容:定期对村级党务、村务、财务进行公开。
村三务公开具体可分为三种公开形式:固定公开、定期公开、即时公开。
同时,规定村三务公开的内容,必须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通过,村三务公开监督小组认可,监督小组长签字方可公开,而村级财务更是要报经镇政府相关部门审核盖章后方可公开。
村(居)三务公开的意义:落实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加大对村级党务、村务、财务的监督力度。
二、当前村(居)三务公开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一)公开内容过于单一,往往以虚避实。
有的村干部存在“三怕”心态,即怕群众了解,怕群众批评,怕群众干预,因此,对村三务公开工作采取能虚则虚,避实就虚,盲目应付。
(二)公开内容不够全面,村里在按上级要求进行操作时,往往满足于照搬照抄一些表格,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避重就轻。
还有的仅公开规章制度,且长期不更换内容,使得村务公开既不假也不真,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公开形式相对单一,绝大多数村均采用公开栏的形式进行公开,很少采用其它群众能够接受或者更加直接的方式进行公开,停留在过去的工作方式上。
(三)公开程序不够规范,注重事后公开。
有的村“两委”只是着眼于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往往是公开办事表面程序多,公开具体决策过程少;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扶贫路上的那些“意外”
随着岁月的推进,2020年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看着农村墙面上那些整齐而又鼓舞人心的致富标语,听着村委会广播里那些引以为傲的农村致富典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有时候真的觉得这几年的路走的很充实,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基层干部确实是充满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
扶贫路上我们见识过千奇百怪的事情,也听说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传说”,确确实实被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群众感动,为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为了自己做出的那一点杯水车薪的努力感到着急,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为那些在扶贫路上只想着自身利益的人和让人哑口无言的事感到气愤。
今天我就来浅谈一下扶贫路上的那些“意外”。
意外一:识别贫困户时的无理与无力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于是那些敢闯敢拼,有头脑有智慧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双手的大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在我们的农村里大家也是争先恐后的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深怕由于自己的懒惰落后了别人,这种现象是我们的大多数人,当然也有着小部分的人,成天里看着日出,盼着日落,无所事事,偷奸耍滑,只要不费力气,不动脑子就好,真真是洗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到后来......可想而知,这部分人没有家庭,没有子
女,打一辈子光混,混一辈子日子。
但是幸运的是这部分人赶上了我们如今扶贫的好政策,于是学会了一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穷我有理,我没房没车没老婆,没有工作没收入,对这种多无人群,那自然是纳入了我们的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纷纷踏至门前,到了晚年时期我们看着一双孤独无助的眼神都会觉得可怜,但是年轻时候欠下的债应该由谁来还?这样的贫困户会引起农村多少人的不满?是不是会有不良风气的产生?我们无法衡量,作为基层干部,这样的群众如果没人帮扶是工作不力?还是识别不精准呢?无力也无理。
意外二: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间推的是荣誉还是责任
驻村帮扶是我们熟知的帮扶干部之一,他们常年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当真做到了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群众排忧解难为整个村委会带来了活力与生机,但是有时候当村里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时也是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张三家买了楼房,李四家买了新车,不符合我们贫困户的标准,自然要把他们从我们的贫困户当中去掉,那么谁来做这件事情,村干部说:“我们一个村的,这事我做了张三家孩子上学免不了学费,张三天天来我们找我,你们工作队在村里也就待个一两年这事理应有你们来做。
”驻村工作组说:“我们来村里为群众办实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了,既然出现了这样的人,那么自然是由你们村委会来决定的”于是这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