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原理

合集下载

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无需中央控制的网络结构,它是由相互作用节点组成的,每个节点都能够相互通信和交换信息。

自组织网络是一种分布式系统,也被称为自组织分布式系统。

自组织网络的主要特点是去中心化和自治性,也就是说它不需要任何中央控制器或管理机构来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每个节点都能够自主管理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自组织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动态的,它可以根据网络内的运行情况自动优化,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自组织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一种新型的通信协议,旨在实现去中心化、自治性和抗故障性等特点,这就是后来成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组织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无线传感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P2P网络、社交网络等等。

自组织网络可以解决在传统的网络和中心化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网络拥塞、单点故障、数据安全性等等,特别是在缺少基础设施或网络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自组织网络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组织网络的基本原理是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交换,它是由每个节点的自治性和协作性共同构成的。

每个节点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对其他节点的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以保证网络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自组织网络的拓扑结构通常是多层次和复杂的,它可以通过节点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来达到稳定状态。

在自组织网络的应用场景中,每个节点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传感器节点、路由节点、存储节点等等,它们通过协作来共同完成网络的功能和服务。

自组织网络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去中心化和自治性:自组织网络不依赖任何中央控制器和管理机构来维护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每个节点都可以自主管理和调控自己的行为,并与其他节点协作完成网络的各类任务。

2、动态性和灵活性:自组织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动态的,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网络的结构可以根据当前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变化来自动调整和优化,保证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稳定性。

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综述

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综述

复杂性和自组织理论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发展出现一个大转折,即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发展。

现代的技术和社会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已经不再满足要求。

这是用系统科学处理复杂性问题研究兴起的背景。

控制学家阿希贝提出研究复杂系统的战略。

信息学家魏沃尔“科学与复杂性”是当时复杂性探索的最高成就,认为未来科学主要研究有组织的复杂性。

自组织理论标志复杂性探索的高潮。

自组织理论认为应该以自组织为基本概念来探索复杂性的本质和根源。

Haken 基于代数复杂性定义一般复杂性,认为复杂性研究的关键是对复杂系统时空特性和功能结构的变化。

Prigogine学派断言现代科学在一切层次上都会遇到复杂性问题,只是在复杂性的类型,程度和层次上有所不同,主张建立复杂性科学。

他们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为探索生物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80年代末以来,圣塔菲研究所致力于建立能够处理一切复杂性问题的一元化理论,研究手段是计算机模拟。

虽然能够处理一切复杂性问题的一元化理论很不现实,因为复杂性科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未来科学的总称。

但他们关于演化经济学,人工生命,复杂自适应系统,免疫系统,Hopfield网络模型,自动机网络,“混沌边缘”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学术界对复杂性和复杂性科学的认识。

钱学森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并制定一套研究方法,他把复杂性研究纳入系统科学体系,采用系统概念解释复杂性。

现在还不可能给复杂性下一个精确的,统一的定义。

我认为应该从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角度出发来定义复杂性,即复杂性是开放的,元素之间关联方式差异显著的,多层次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下面介绍自组织理论及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复杂性。

耗散结构理论(1967年Prigogine创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上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

一个系统能够实现自组织而形成耗散结构必须满足:(1)系统开放,系统充分开放就有可能驱使系统远离平衡态。

04-自然界的自组织

04-自然界的自组织
运动轨迹。
3。奇异吸引子。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的相空间
中的分维体。自相似性是其典型特征。
进入混沌的道路有三种: 1。倍周期分叉——周期加倍走向混沌 2。阵发性混沌——在临界条件下周期运动 与混沌交替出现最后完全混沌 3。茹勒—泰肯斯道路——系统内不同频率 的振荡互相耦合进入混沌 混沌学和分形研究表明,复杂性寓于简单 性之中。随机性既包括外在随机性,也 包括内在随机性。而内在随机性蕴含着 某种必然性。
第四章 自然界的自组织
第一节 时间之矢的和自然界演化 的方向性
一、时间之矢的凸现
1。动力学中的时间: r 牛顿力学方程中 F m d ,时间以平方的形式出现, dt 因此方向性被抹掉了。 相对论、量子力学在时间问题上都是反演对称的, 因此也没有方向性。
2 2
2。热力学中的时间: T ( X , t ) T ( X , t) 1822年傅里叶方程 指出, t X 只要存在着温度差,总有热流从高温物体传到低 温物体,时间t反演不对称。 1824年卡诺原理:一定热量作功的上限是两个热 源的温度差。 克劳修斯:热量不可能自动地从较冷的物体转移 到较热的物体。 汤姆逊: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 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是不可能的。
逆性只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三、不可逆与进化
克劳修斯与达尔文的矛盾:
概率论对熵进行的分析:系统的熵与对应的微观 状态出现的概率成正比,熵值最大对应的就是 对称性最大的状态,也是最无序的状态。
而生命现象是高度不对称的,即最有序的状态。
生命的演化是不对称逐渐增加,有序性不断提
高的过程。
物理学怎样解答进化过程?
二、循环 循环是周期性运动,而周期的嵌套和耦合不仅 是运动转化的体现,也是形成层次结构的重要 机制。使系统的发展在总的趋势上呈现出上升 的特征。循环是系统联系的形式,也是系统发 展的形式。

系统的涌现原理有哪些

系统的涌现原理有哪些

系统的涌现原理有哪些系统的涌现原理主要包括自组织、非线性、反馈机制和扩散传播等。

下面将逐个原理进行详细解释:1. 自组织原理:自组织是指系统内部元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调整,形成有序的结构和行为。

自组织主要通过自适应、反馈和正反馈等方式实现。

当系统内的元素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并适应环境的变化时,系统会逐渐形成一种自我组织的状态。

例如,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群体通过相互作用和适应性调整,形成规律性的结构,如蜂群、鸟群等。

2. 非线性原理:非线性指系统的行为不符合线性关系。

在非线性系统中,输入的微小扰动可能导致系统的大范围变化,而不是仅仅产生与输入成比例的响应。

这是由于非线性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

非线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些复杂系统正是由于其非线性特性,才能产生复杂的行为和涌现现象。

3. 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是指系统中的输出信息反馈到系统内部,对系统的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反馈机制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

正反馈是指输出信号增强输入信号的效应,导致系统趋向于发生更大的变化;负反馈是指输出信号抑制输入信号的效应,使系统趋向于保持稳定状态。

反馈机制在系统中起到信息传递、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是系统涌现的重要原理。

例如,生物体内的调节机制和社会系统中的规范和奖惩机制都属于反馈机制的范畴。

4. 扩散传播:扩散传播是指信息、能量、物质等在系统中进行自发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在系统中,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联系,信息、能量、物质通过这些联系以扩散的方式传递。

扩散传播是系统内涌现现象发生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使系统内的各个元素可以相互交流、协同工作,形成整体的动态行为。

这种传播方式在很多系统中都有出现,如传染病的传播、社交媒体中信息的传播等。

总的来说,系统的涌现原理主要包括自组织、非线性、反馈机制和扩散传播。

这些原理在系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系统可以呈现出复杂的行为和特征,产生涌现现象。

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原理

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原理

第九章成就目标与文本理解中的兴趣效应 第十章成就目标与员工的领导偏好 第十一章组织-员工目标融合的策略探索 第十二章愿景感召与魅力型人格
精彩摘录
这是《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原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原理》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 组织原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心理
策略
动力学
人类
结构
领导
人类
目标
理论
目标 目标
人格
动机
心理
动力学
理论
成就
兴趣
形态
内容摘要
本书从系统回顾和反思领导理论发展现状与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形态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 发展之路与希望之路。书中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心理的自组织模型即“心理目标”这一理解人类心灵的理论 钥匙,论证了人类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情绪情感的目标结构变化说、人格的心理目标系统理论和新的人性假 设——“目标人”假设,并深入探讨了心理目标理论在领导研究中的应用。
读书笔记
领导者而是谋求集体共同利益,为群众谋利益、为集体谋幸福、为组织谋发展。 预设结论后求证的传统论文。 理论和框架可能有过时的,瑕疵是不标注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然而算是国产心理学论文中的佼佼者了。 学术风格显著,但是在组织研究方面算集大成者,提供了很多启发。 我们学心理学应该有一个学习框架,从更高的角度去看。 健康人格,在已经达到或完成的东西和应该达到或完成的东西之间,保留着一定程度的紧张,在我们是什么 样子和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之间,保留着缺口。生活没有了意义,我们就没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根据。

生物群体中的自组织现象

生物群体中的自组织现象

生物群体中的自组织现象生命是自然界中最神秘、最复杂的现象之一,而在这个世界中,生命与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密不可分。

从小到大我们都接触到了自组织现象,这种现象是一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非线性现象,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以及科学价值。

在生物群体中,自组织现象更是常见且重要,如蜜蜂的集群行为、鸟群的飞行、心脏细胞的同步跳动等等。

本文就来探究一下这些自组织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自组织现象的基本概念自组织现象,最初是指物理学中的一类非线性现象,这种现象是在一些简单的成分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系统结构和行为的演化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现象被发现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学、天文学,甚至社会学等。

然而,尽管自组织现象命名中含有“自”的概念,它的形成仍需要外部输入和驱动,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自组织现象的产生和演化过程中,系统内部各种元素之间会出现非平衡态的相互作用,它们的动态行为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一些新的非均匀模式,就像是群体行为中的动物和人类的协作行为一样。

二、生物群体中的自组织现象1、蜜蜂的集群行为蜜蜂的集群行为是常见的自组织现象之一,它是指蜜蜂在进行寻找花粉和巢穴的过程中,通过与相邻的其他蜜蜂的交流和探测,形成一种群体协作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使得整体运动和行为类似于一台巨大的计算机,不断地计算着每一只蜜蜂的最优航线。

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蜂群智能,它的基础就是每只蜜蜂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在实践中,蜜蜂的蜂群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

2、鸟群和鱼群的群体行为鸟群和鱼群的群体行为是一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自组织现象。

它涉及到成百上千只鸟或鱼在空中或水下飞行,它们在群体中具有高度的协作性和同步性,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形成美丽的飞行画面或鱼群游动场面,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群体现象,不仅可以揭示这些动物背后的行为规律,还可以破译生物演化的谜团。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
目录
1.自组织理论概述 2.自组织理论历史背景 3.自组织理论建立与发展 4.自组织理论研究启示 5.自组织理论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1.自组织理论概述
什么是组织?组织是怎样形成的?
生物体 有自己的组织,社会集团和银河系也有自己的
组织。组织产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从无联系的
激光
自然光——频率、位相、偏振方向不同 激光——同频率、同相位、同偏振方向
粒子数反转
受激辐射
具有自组织特征
自组织的 典型现象 ——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中的现象
自组织现象——某一系统 中自发形成的时空有序结 构或状态。
贝纳德对流
T2 > T1
液体
T1
T2
均匀加热
在一水平容器中放一薄层 液体,从底部徐徐均匀地加热, 开始液体没有任何宏观的运动。 当上下温差达到一定的程度, 液体中突然出现规则的六边形 对流图案。
贝纳德对流
1900年,法国 科学家贝纳德 (E.Benard)做 了一个著名的 对流实验。
B—Z反应
(1)化学钟
50年代初,俄国化学家别洛索夫用柠檬酸、 溴酸钾、硫酸作配剂,用铈盐作催化剂进行实 验,发现柠檬酸在稀释的硫酸中被溴氧化,铈 离子在3价4价间振荡,溶液在无色透明至淡黄 色间周期变化。这是一种时间周期性的化学反 应。又称化学钟反应。
1963年,从莫斯科大学生物化学系毕业的 扎鲍廷斯基对别洛索夫的配方做了一些修改, 主要是用铁盐代替了铈盐,使颜色更鲜艳地从 蓝变红。
(2)化学波
“BZ反应”除了 溶液颜色周期性变化 外,还表现为多种多 样的波动,这又是一 种空间周期性。
信息由中心向外 传播,空间对称性发 生破缺。

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概述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理论是以研究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行理论等若干关于系统演化的理论;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了深刻地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与产生条件;协同学较多地涉及了自组织形成的内在机制;超循环理论阐述了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结合发展的过程;突变论着重剖析了自组织演化的途径;混沌动力学和分行理论则对系统走向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和空间结构与特性进行了解释和描述;以上这些理论在极短一个时期内相继问世、迅速发展,形成了当今自然科学探索自组织的复杂性演化的前沿;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概念1 自组织综合多种文献中对自组织的定义或理解,笔者认为所谓自组织是指系统的构建及演化依靠与外界的“特定”干涉,不断向结构化、有序、多功能方向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随着外界环境变化也将“自动”改变;这里“特定”一词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文献79指出自组织包含三类过程:第一,由被组织到自组织的过程演化;第二,由自组织程度低到自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第三,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这三个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过程是从混乱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演化,研究自组织的起点和临界点问题;第二过程是自组织层次跃升过程;是有序程度通过跃升得以提升的过程,是自组织形式的革命;第三过程标志着自组织结构与功能在相同自组织层次上从简单到复杂的水平增长;2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平衡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系统参量不随时间变化;二是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观流动;可见系统的平衡态是一种封闭的、不与外界交流的定态;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称之为非平衡态,又称远离平衡态;系统因素在外界的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下,其平衡态则偏离原来的状态形成了非平衡态;处在非平衡态的系统,长期不与外界交流,系统状态将逐渐趋于“静止”,”稳定”,平衡态产生,因此,平衡态与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且系统演化正是系统状态由平衡态向非平衡态,再由非平衡态向更高层次的平衡态转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过程;3序和熵序是日常生活中的排次序;每一种序都体现一种非对称性、非守恒性、非平衡性,和非均衡性,就是说每一种序都来自于一种特定的对称性的破缺;所谓对称性是以某种事物在某一给定操作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按对称性排序,把有序定义为破缺了的对称性,把有序理解为事物之间规则地相互联系,把无序理解为事物之间无规则地相互联系,没相互联系的事物群体不是系统,不存在秩序性问题;序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概念,如果组成系统的每个个体能够互相协调,方向一个,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无序的,如果系统内的个体互相独立,方向各异,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无序的;“序”反应了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所具备的一定次序;熵是热力学中的概念,通过熵的大小对系统的无序程度进行度量,热力学系统的每一宏观分布的排列数W为热力学概率;S=---K㏑WK为玻耳兹曼常数,K=1.381×10-23J/K;W为热力学概率,不同宏观分布具有不同的热力学概率,而均匀分布对应于最大的热力学概率,此时具有最大熵,而熵的最大状态就是无序状态,即平衡态;因此,熵值大小可以衡量系统的无序程度;一个系统的熵值越高,它就越显得混乱无序,或者说,它的有序化程度就会越低;熵只适用于同一系统不同状态的比较,而决不适用于不同系统有序的比较;不同系统之间的有序不能简单以熵值表示;不能说有序度或组织度越高,系统就越进步,越高级,反之亦然;4涨落涨落也称起伏,从系统存在状态来看,涨落是对系统平衡状态的偏离;从系统的演化过程来看,涨落是系统在同一发展演化过程之中的差异;他们都是对系统平衡态的“破坏”.这种偏离和差异的出现是随机的、普遍的;5 相、相变和序参量所谓“相”是指系统在某一条件相爱所处的状态,系统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称为相变,因此,相变也表示系统“序”的产生,变化和反映;相变是系统由序程度累积,是系统发生质变的结果;6 涌现涌现是系统在演进过程中新的功能和结构的出现;涌现是指系统具有,而组成部分或部分总和没有的性质,涌现是用以描述复杂系统层级结间整体宏观动态现象的概念;涌现性是指那些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也就是说涌现是在复杂系统中的行为主体,根据各自行为规则进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没有事先计划但实际却发生了的一种行为模式;涌现,是复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出现在系统的宏观层次上的新的,协同的结构与模式和性质;尽管涌现现象发生在不同类型的系统里,但是,他们具有一定共同性特征,主要包括在以下方面:1、涌现产生全新的现象;2、涌现是总体或宏观层次的;3、涌现是系统各元素协同、关联的结果;4、涌现是动态的;涌现现象并不是预先给定的整体行为,而是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随时间演化而产生的;5、涌现是可以显示性的,涌现要通过自身的演示过程而得到辨识;二自组织理论群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和规律的理论集合,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与分岔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他们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复杂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规律;1 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系统,通过与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交换及系统自组织所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一种理论,解决什么情况下系统可以或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系统怎样从混沌无序的初始状态向稳定有序的结构组织演化和演化规律的问题;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对于自然系统的开放容易判断,对于社会系统开放的判断则较多体现在观念与言论的开放性、思想的开放性、市场的开放性等软方面;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非平衡才会出现涨落,非线性使涨落得以放大成为巨涨落,巨涨落是耗散结构出现的触发器;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过程和正负反馈机制,使涨落过程在系统汇总得以发挥作用;2协同学协同学主要研究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自发的产生协同有序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的理论,其主要方法是用演化方程来研究系统的各种非平衡态和不稳定性;研究系统在外部参量的驱动下和在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系统的状态可以由一组状态参量,,即序参量来描述;协调学的研究对象与耗散结构有类似之处,他们都是研究与外界保持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但协同学更为综合性地研究了系统从独立无序向协同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序参量是代表系统宏观有序度的参量,是表征系统宏观模式的参量;序参量的存在标志着系统处于某种宏观有序状态,它的大小表示系统所能达到的有序化程度;随着控制参量趋于临界值,序参量会突然出现并迅速放大,标志着系统已达到某种有序的时空结构和功能行为,系统已经运行于某种特定模式之中,或以这种模式自行组织起来并投入运转;3混沌理论混沌是指确定的宏观的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的不确定的或不可预测的随机现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或规则性与非规则性或有序性与无序性融为一体的现象;其不可确定性或无序性随机性不是来源于外部干扰,而是来源于内部的”非线性交叉耦合作用机制,这种非线性交叉耦合作用机制,的数学表达式是动力学方程中的非线性项,正是由于这种“交叉”作用,非线性系统在一定的临界性条件下表现出混沌现象,导致其对初值的敏感性,导致系统内在的不稳定性的综合效果;自组织理论群的基本原理1涌现原理一种自行组织起来的结构、模式、形态、或者他们所呈现的特性、行为、功能、不是系统要素所固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产物;2开放性原理普利高津以总商熵公式为工具指出了开放性是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当系统出现熵减时自组织产生;虽然一个封闭的但空间突然暴涨箱子也会出现熵减,但是开放是针对孤立系统来说的,并非空间封闭就是不开放,只要有能量交换就是开放性的;3非线性原理系统要素间的合作与竞争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线性相互作用至多产生平庸自组织,真正的自组织只能出现在非线性足够强的系统中,自组织意味着存在凝固加强的正反反馈循环,形成自组织核心后,逐渐扩展,非线性时自组织的必须;4反馈原理其余非线性原理一体两面,系统要有强的非线性就必须要求要素之间的反馈性能够发挥出来,而非线性作用同时也强化了系统要素间的反馈作用,正反馈和负反馈共同作用保证了自组织的生长和自我抑制;反馈应该有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应把反馈的直接程度作为一个指标5不稳定性原理新结构的出现以原有结构失去稳定性为前提,或者以破坏系统与环境间的稳定平衡为前提;去除系统结构的刚性,让系统变得柔性,降低系统内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这样系统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才能在系统内形成各种自组织;供应链协同的内容和过程1战略协同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并获得最大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一方面,供应链战略明确了供应链组建的目的及意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共同战略的指导相爱如何互相协作;另一方面,在共同目标的规划下,供应链战略也成了各成员企业行为的基本规范;一般而言,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战略的选择过程,供应链战略协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协同,在这个层次上,战略协同是指企业的竞争战略与供应链运作战略所要呈现的目标相同,也就是说竞争战略所要实现的姆目标与供应链运作战略用来建立供应链能力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节点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在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上,新产品研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分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各个部门,还有很多的支持部门如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彼此的战略具有适配性,能够协同一致;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协同;供应链的战略协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应突破企业边界,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使得各个节点企业的职能性战略供应链战略保持一致;2信息协同信息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供应链各环节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以保证整个链条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这种分工合作,独立与融合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互动和共享,否则各个节点企业会成为彼此孤立的、残缺的片断;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只有实现了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才能使供应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客户需求所驱动的供应链,保证客户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委托、代理和欺骗等问题,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而且能够促进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一般来讲,信息共享的方法常见的有零售商向管理其库存的供应商提供销售时点数据,生产商向供应商提供生产需求信息以支持零库存计划;随着互联网的出现,EDI在共同预测、计划和补货方面的应用使得信息沟通的程度大大增强了;3信任协同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信任协同;然而,虽然供应链各企业的决策者们也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往往对“合作条款”缺乏信任度,或处于“观望”和“保留意见”状态,怕本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吃亏”,希望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合作企业,同时却尽全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的囊中;如果是这样,企业间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合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合作企业间建立信任机制;合作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机制,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加强相互之间信任的培养,将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改进企业提高生产与服务的柔性以及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时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努力保持供应链的协调性,谋求整个供应链共同的利益;相互之间的信任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时间和成本耗费;4业务协调业务协同,就是在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整合,使得各个合作环节的业务“对接”更加紧密;流程更加通畅;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以便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机遇,应对外部的挑战;面对机会与挑战,企业期望真正做到“随需应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利用业务协同平台即可帮助企业实现与供应链上供应商、客户之间,也可帮助企业实现不同部门、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和计划协同;如通过集成CRM、信息系统等模块;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基于工作流的信息传递,使得整个链上业务协调运作;5分配协同。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超越周易二维思维方式的思维革命道德经是建立在二维(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刚柔)思维方式上的哲学观念,新旧三论给你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网络的思维方式,请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创立你新的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体系,完善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吧。

系统论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把水看成一个体系:小体系由水分子,水生物,其它杂质构成,大体系要再加上周围的土壤、空气的外部环境。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

水系统也是水分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向较低方向运动的体系。

每个水分子之间有联系,他们相互吸引、排斥。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观念,告诉我们不要去孤立地分析一个问题。

我们做事情,按系统论的方法,就是要整体设计: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

每一个行动环节丝丝入扣,密切联系。

信息论还以水为例,每一个水分子,就是一个信息,信息论就是分析研究每一个水分子是如何生成,采集、改变、传送、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

识别这一项,对大家都多余,假钱上的真假信息我们就不一定都能认出来了。

信息有以下性质:客观性、广泛性、完整性、专一性。

生活运用时,客观性指我们收集信息,听或看一些东西,不能有干扰,要客观,比如,了解事件,不能带情绪,不论是自己的情绪还是他人的情绪。

广泛性,就是要博采众议,而非只取一家之言。

完整性,是指信息要全,用片面的意见,就会犯错误。

专一性,一个经验只针一个特定事件,而对于新的事件,不能光评以往的经验处理。

当然,相似的事件,会有相似的经验,但没有完全一样的。

另外,信息产生价值有三个特点:有序性、选择性、共享性只有大量、广泛地、全面地收集信息,才能形成并了解完整有序的事件脉络。

也就是达成信息的有序状态(分子)。

信息要有选择,才产生价值。

信息要经过去噪处理,才清晰。

triz理论的40个原理

triz理论的40个原理

triz理论的40个原理TRIZ理论的40个原理。

TRIZ理论是由俄国发明家阿尔波罗诺夫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论,它包含了40个原理,这些原理被用来指导创新设计和解决技术问题。

TRIZ理论的40个原理是指导创新与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原理。

1. 精简与提高效率。

这个原理强调在设计和创新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复杂性,提高效率。

通过简化产品结构和流程,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 采用惯性。

这个原理指出,在设计中可以利用物体的惯性来实现某些功能,比如利用物体的惯性来实现自动化操作。

3. 逆思维。

逆思维是指反向思考问题,通过逆向思考可以找到非常规的解决方案,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4. 惰性。

惰性原理指出,可以利用物体的惰性来实现某些功能,比如利用惰性来减少能量消耗。

5. 统一。

这个原理强调在设计中要尽量统一各个部分的功能和形式,使产品更加简洁美观。

6. 通用。

通用原理指出,在设计中可以利用通用的部件和方法来实现多种功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7. 负面效应消除。

负面效应消除原理指出,要尽量消除产品和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使产品更加可靠、安全。

8. 动态。

动态原理强调在设计中要考虑产品和过程的动态特性,使产品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

9. 递增。

递增原理指出,可以通过递增的方式来实现产品和过程的改进,使产品更加完善。

10. 预防。

预防原理强调在设计中要预防问题的发生,通过设计和改进来避免问题的出现。

11. 剥离。

剥离原理指出,可以通过剥离不必要的部分来简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

12. 复制。

复制原理强调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来复制和改进产品,降低风险。

13. 逆向。

逆向原理指出,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找到非常规的解决方案。

14. 机械振动。

机械振动原理强调在设计中要考虑机械振动对产品的影响,使产品更加稳定可靠。

15. 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原理指出,在设计中要考虑产品的动态平衡,使产品更加稳定、运行更加平稳。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超越周易二维思维方式的思维革命道德经是建立在二维(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刚柔)思维方式上的哲学观念,新旧三论给你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网络的思维方式,请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创立你新的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体系,完善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吧。

系统论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把水看成一个体系:小体系由水分子,水生物,其它杂质构成,大体系要再加上周围的土壤、空气的外部环境。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

水系统也是水分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向较低方向运动的体系。

每个水分子之间有联系,他们相互吸引、排斥。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观念,告诉我们不要去孤立地分析一个问题。

我们做事情,按系统论的方法,就是要整体设计:有目标,有计划,有动。

每一个行动环节丝丝入扣,密切联系。

信息论还以水为例,每一个水分子,就是一个信息,信息论就是分析研究每一个水分子是如何生成,采集、改变、传送、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

识别这一项,对大家都多余,假钱上的真假信息我们就不一定都能认出来了。

信息有以下性质:客观性、广泛性、完整性、专一性。

生活运用时,客观性指我们收集信息,听或看一些东西,不能有干扰,要客观,比如,了解事件,不能带情绪,不论是自己的情绪还是他人的情绪。

广泛性,就是要博采众议,而非只取一家之言。

完整性,是指信息要全,用片面的意见,就会犯错误。

专一性,一个经验只针一个特定事件,而对于新的事件,不能光评以往的经验处理。

当然,相似的事件,会有相似的经验,但没有完全一样的。

另外,信息产生价值有三个特点:有序性、选择性、共享性只有大量、广泛地、全面地收集信息,才能形成并了解完整有序的事件脉络。

也就是达成信息的有序状态(分子)。

信息要有选择,才产生价值。

信息要经过去噪处理,才清晰。

这提醒人们,听与看都要过脑子思考,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才有价值,否则,就是白活。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自组织原理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系统和现象都表现出自发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的特点。

自组织原理涉及到许多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对于理解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自组织系统具有自发性。

自组织系统是指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个体或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个体或元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种自发的组织结构。

这种自发的组织结构不是由外部指令或规则所确定的,而是由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换所决定的。

例如,生物体内的细胞和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换形成了复杂的生物系统,这些系统能够自发地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组织系统具有自适应性。

自组织系统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结构的变化,自动调整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

这种自适应性使得自组织系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例如,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物种的适应和演化,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自组织系统具有自组织性。

自组织系统能够在没有中央控制和指挥的情况下,通过局部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种全局的有序结构和行为。

这种自组织性使得自组织系统能够在没有中央控制和指挥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任务和实现复杂的功能。

例如,蚁群和蜂群能够通过个体之间的简单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换,形成复杂的集体行为和智能,完成复杂的任务和实现复杂的功能。

自组织原理对于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类社会中,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系统都表现出自组织的特点,如城市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组织的运行等。

了解和运用自组织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系统和复杂现象,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

总之,自组织原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原理,它揭示了许多系统和现象的运行规律和特点,对于理解复杂系统和复杂现象、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自生原理与协调原理的区别

自生原理与协调原理的区别

自生原理与协调原理的区别
自生原理和协调原理都是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1. 自生原理(自组织原理):自生原理是指系统内部的元素以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或行为。

它强调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自发性,系统通过自我调整和适应来实现结构的演化和功能的出现,而不需要外部的干预。

自生原理常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很多现象,如生物进化、群体行为和社会规律等。

2. 协调原理(协同原理):协调原理是指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配合,达到共同目标或协同合作的一种方式。

它强调系统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要求各个元素在整体的约束下协同工作,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和效益最大化。

协调原理常用于解释组织、企业和团队等人类社会中的合作行为和效能提升。

总的来说,自生原理强调系统内部元素的自发性和自我调整能力,注重系统的动态演化和适应性;而协调原理强调系统内部元素的协同和配合能力,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优化效果。

它们在系统理论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补充和影响。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

新三论与老三论的通俗解读——超越周易二维思维方式的思维革命道德经是建立在二维(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刚柔)思维方式上的哲学观念,新旧三论给你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网络的思维方式,请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创立你新的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体系,完善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吧。

系统论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把水看成一个体系:小体系由水分子,水生物,其它杂质构成,大体系要再加上周围的土壤、空气的外部环境。

系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

水系统也是水分子按一定顺序排列,向较低方向运动的体系。

每个水分子之间有联系,他们相互吸引、排斥。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观念,告诉我们不要去孤立地分析一个问题。

我们做事情,按系统论的方法,就是要整体设计:有目标,有计划,有动。

每一个行动环节丝丝入扣,密切联系。

信息论还以水为例,每一个水分子,就是一个信息,信息论就是分析研究每一个水分子是如何生成,采集、改变、传送、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

识别这一项,对大家都多余,假钱上的真假信息我们就不一定都能认出来了。

信息有以下性质:客观性、广泛性、完整性、专一性。

生活运用时,客观性指我们收集信息,听或看一些东西,不能有干扰,要客观,比如,了解事件,不能带情绪,不论是自己的情绪还是他人的情绪。

广泛性,就是要博采众议,而非只取一家之言。

完整性,是指信息要全,用片面的意见,就会犯错误。

专一性,一个经验只针一个特定事件,而对于新的事件,不能光评以往的经验处理。

当然,相似的事件,会有相似的经验,但没有完全一样的。

另外,信息产生价值有三个特点:有序性、选择性、共享性只有大量、广泛地、全面地收集信息,才能形成并了解完整有序的事件脉络。

也就是达成信息的有序状态(分子)。

信息要有选择,才产生价值。

信息要经过去噪处理,才清晰。

这提醒人们,听与看都要过脑子思考,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才有价值,否则,就是白活。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与生活结课论文经管1405 殷元文 14241129原理及举例:(一)涌现原理:所谓涌现原理,通常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这个性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当中,而是系统在低层次构成高层次时才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涌现”。

系统功能之所以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因为系统涌现了新质的缘故,其中“大于部分”就是涌现的新质。

系统的这种涌现性是系统的适应性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有时候,当许多人一起工作的的时候,工作效果会大于一个人一个人单独工作,相互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新质,使1+1>2。

(二)非线性原理:所有已知系统,当输入足够大时,都是非线性的。

因此,非线性系统远比线性系统多得多,客观世界本来就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一种近似。

对于一个非线性系统,哪怕一个小扰动,象初始条件的一个微小改变,都可能造成系统在往后时刻行为的巨大差异。

例:在化学中,反应链上存在着自催化或交叉催化的环节,即某些反应物分子的一个生成物正是它们自身所需要的催化剂,从而使反应速率达到雪崩式的加快(自催化);或属于两个不同反应链上的两个产物能各自催化对方的反应(交叉催化),其结果是可以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剧变行为。

(三)反馈原理: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般而言,系统自然存在着始端对中间及末端的影响和作用,不存在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

实践当中,人们为了改善系统功能,往往建立一定的反馈环节,形成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

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就是为了改善经营管理,在满足特定反馈条件时,经一定的反馈周期和反馈途径,由系统末端发出脉冲式的利益流作用于系统始端,强化始端功能,进而强化中间功能及末端功能。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与负反馈的适当结合,才能实现系统的自我组织。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与生活结课论文经管1405 殷元文 14241129原理及举例:(一)涌现原理:所谓涌现原理,通常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这个性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单个要素当中,而是系统在低层次构成高层次时才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涌现”。

系统功能之所以往往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因为系统涌现了新质的缘故,其中“大于部分”就是涌现的新质。

系统的这种涌现性是系统的适应性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有时候,当许多人一起工作的的时候,工作效果会大于一个人一个人单独工作,相互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新质,使1+1>2。

(二)非线性原理:所有已知系统,当输入足够大时,都是非线性的。

因此,非线性系统远比线性系统多得多,客观世界本来就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一种近似。

对于一个非线性系统,哪怕一个小扰动,象初始条件的一个微小改变,都可能造成系统在往后时刻行为的巨大差异。

例:在化学中,反应链上存在着自催化或交叉催化的环节,即某些反应物分子的一个生成物正是它们自身所需要的催化剂,从而使反应速率达到雪崩式的加快(自催化);或属于两个不同反应链上的两个产物能各自催化对方的反应(交叉催化),其结果是可以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剧变行为。

(三)反馈原理: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般而言,系统自然存在着始端对中间及末端的影响和作用,不存在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

实践当中,人们为了改善系统功能,往往建立一定的反馈环节,形成末端对始端的影响和作用。

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就是为了改善经营管理,在满足特定反馈条件时,经一定的反馈周期和反馈途径,由系统末端发出脉冲式的利益流作用于系统始端,强化始端功能,进而强化中间功能及末端功能。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与负反馈的适当结合,才能实现系统的自我组织。

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自组织理论是当代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共同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和演化,自行产生有序结构和特定功能。

它强调的是系统的自主性、自组织能力和演化机制。

在自组织理论中,系统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特定的自组织方式,使得整个系统逐渐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

动力学方法: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

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系统的演化过程,研究其稳定性和敏感性。

统计学方法:研究系统中大量微观粒子在一定条件下的集体行为。

通过统计分析,了解系统整体性质和规律,探究微观粒子的个体特性和对系统的影响。

信息论方法:研究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储存。

通过信息分析,揭示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和演化机制,理解信息的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例如,在生物学中,自组织理论可以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和演化过程;在经济学中,自组织理论可以研究经济系统的波动和演化;在社会学中,自组织理论可以探究社会的演化和发展。

自组织理论作为跨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系统的演化和有序结构的形成。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自组织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自组织理论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数据获取的便利,我们将能够构建更为精确和复杂的自组织模型,深入探究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

如何将自组织理论与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现象,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自组织理论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将继续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有力的工具。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这个超有意思的“自组织原理”。

你想想看,就像一群鸟在天空中飞翔,它们并没有一个指挥者告诉它们要怎么飞,每只鸟只是根据周围鸟的位置和动作来调整自己的飞行,然后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各种美丽的队形,这是不是很神奇?这就是自组织原理的一个例子呀!
再比如说学校里组织的一场活动,大家一开始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但随着交流和互动,慢慢地就有人提出一些想法,其他人响应并补充,最后整个活动就变得有条不紊。

这不也是一种自组织嘛!
或者蚂蚁窝,那么多蚂蚁,它们怎么就能有秩序地分工合作,建造出那么复杂的巢穴呢?也是因为自组织原理呀!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自组织原理的身影。

我们的社会不也是这样吗?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但是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就会形成各种规则和秩序。

想想如果没有自组织原理,那这个世界得乱成什么样呀!那不是什么都得有人专门去安排、去指挥,多累呀!但是有了自组织原理,很多事情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得很好,多棒呀!
所以说呀,自组织原理真的很重要,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一切都能有序地运转起来,不是吗?
我觉得自组织原理真的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馈赠,它让一切变得那么和谐、那么有魅力。

我们真应该好好珍惜和利用它,让我们的生活也能因为它变得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组织原理自组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自组织由以下理论构成:1.耗散结构论主要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及其对自组织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建立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基础上的结构即为耗散结构,如城市、生命等。

远离平衡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内不同要素间存在非线性机制、系统的涨落是耗散结构出现的四个基本条件。

远离平衡态,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差距很大。

2.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

涨落是由于系统要素的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系统的实际状态值总会偏离平均值,这种偏离波动大小的幅度就叫涨落。

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

3.突变论它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表现在数学上是标志着系统状态的各组参数及其函数值变化的过程。

突变论认为,即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临界值,突变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可能达到若干不同的新稳态,每个状态都呈现出一定的概率。

4.协同动力论有三大要点:第一,在大量子系统存在的事物内部,在平权输入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基础上,须激励竞争,形成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网络;第二,提倡合作,形成与竞争相抗衡的必要的张力,并不受干扰地让合作的某些优势自发地、自主地形成更大的优势;第三,一旦形成序参量后,要注意序参量的支配不能采取被组织方式进行,应按照体系的自组织过程在序参量支配的规律下组织系统的动力学过程。

这可能产生两种有序运动,一种即数量化的水平增长其复杂性和组织程度的演化,另一种则是突变式的组织程度跃升动力学演化。

5.演化路径论它认为:演化的路径具有多样性,有三条路径,一是经过临界点或临界区域的演化路径,演化结局难以预料,小的激励极可能导致大的涨落;二是演化的间断性道路,有大的跌宕和起伏,常出现突然的变化,其间大部分演化路径可以预测,但有些区域或结构点不可预测;三是渐进的演化道路,路径基本可以预测。

突变论所利用的形态演化方法(结构化方法)在整体背景上进行自组织演化路径的突变可能性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整体观。

6.混沌论它对研究复杂性的非线性方法具有重大贡献。

首先,混沌不仅可以出现在简单系统中,而且常常通过简单的规则就能产生混沌。

简单系统能够产生复杂行为,复杂系统也能够产生简单行为。

分层、分岔、分支、锁定、放大,非线性的发展或演化过程就是这样神奇而不可预测;其次,非线性动力学混沌是内在的,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外生的。

尤其是在管理中的混沌特性决定了“混沌管理”方法的非最优化和不确定性。

企业并不追求最优化和最高效率——这是由稳定的管理价值观所决定的;管理过程与结果之间无决定的直接的关系。

研究复杂的企业系统的行为,自组织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必须从整体出发,把管理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是自组织演化的过程。

企业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发展演变轨迹,企业管理者必须顺着企业发展的“脉络”实施恰当的管理。

自组一个开放、远离平衡的化学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地组织成时间和空间的有序结构,呈现出类似于生命特征的自组织现象。

这一发现及其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是当代化学发展的重要前沿领域。

振荡化学家自19世纪以后陆续发现,有一些化学反应中的某些组分或中间产物的浓度能够随时间发生有序的周期性变化,即所谓化学振荡现象。

由于当时这些现象都是在非均相体系中发现的,因此曾误以为只有在非均相条件下才能产生,以致未能真正揭示出反应的实质。

1959年在均相体系中发现的化学振荡现象,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当时苏联化学家Belousov B P用硫酸铈盐(Ce3+和Ce4+)的溶液为催化剂,在25℃时,以溴酸钾氧化柠檬酸。

当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控制在远离平衡态的浓度时发现,溶液中四价铈离子的黄色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在两种状态之间振荡,时间也极准确,周期为30s,呈现出具有一定节奏的“化学钟”现象。

如果能够不断加入反应物和排出生成物即保持体系的远离平衡态,则“化学钟”可长期保持,否则只能维持50min,在达到化学平衡后消失。

1964年,苏联化学家Zhabotinsky A M改进了这一实验。

用铁盐代替铈盐为催化剂,以丙二酸代替柠檬酸用溴酸钾氧化,从而出现了时而变蓝、时而变红的更加鲜明的化学振荡现象。

特别是还发现了在容器中不同部位溶液浓度不均匀的空间有序结构,展现出同心圆形或旋转螺旋状的卷曲花纹波,且由里向外“喷涌”,呈现出一幅幅彩色壮观的动力学画面。

Belousov B P和Zhabotinsky A M发现的化学振荡反应(简称贝-札反应或B-Z反应)表明,不仅在非均相体系中而且在均相体系中也能产生化学振荡现象,即体系的某些组分或若干组分的浓度随时间、空间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传统理论认为,参加化学反应的亿万分子只能以混沌无序的形式随机地相互碰撞,进行无规则的热运动;反应后各种生成物的分子也只能是无序地在一起均匀混杂着,混沌一片。

此外,依照过去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一个开放体系就意味着存在一个不断破坏平衡的不可逆过程,应该朝着无序度增大方向不断发展,不可能出现时空有序结构。

因此,在化学振荡反应发现的初期,人们感到难以理解。

他们认为,这种魔术一般的“古怪行为”是在跟热力学第二定律开玩笑,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错误安排或某种干扰所致,从而认为所谓的发现是绝不可能的。

这样,Belousov的发现长期未被承认,其论文也未能及时发表,被搁置达6年之久。

在此以前,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Bray W于1921年在过氧化氢转化为水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化学振荡反应,然而也被认为是由于实验操作低劣而产生的人为现象而未被接受。

直到60年代以后,由于发现的事实越来越多,化学振荡的存在已不容置疑才逐渐被承认,并日益引起了广大化学家的注目。

耗散1968年,比利时化学家Prigogine I R在历经了近20年的探索以后,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他指出:一个开放体系在达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一旦体系的某一个参量达到一定阈值后,通过涨落就可以使体系发生突变,从无序走向有序,产生化学振荡一类的自组织现象。

这里,实质上是提出了产生有序结构的以下四个必要条件:1.开放体系这样才可能同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形成有序结构。

具体说来,这样才可能从外界向体系输入反应物等来使体系的自由能或有效能量不断增加,即有序度不断增加;同时,才可能从体系向外界输出生成物等来使体系无效能不断减少,即无序度或熵量不断减少。

前者是向体系输入负熵,后者是从体系输出正熵,从而使体系的总熵量增长为零或为负值,以形成或保持有序结构。

输入负熵,是消耗外界有效物质与能量的过程;输出正熵,是发散体系无效物质与能量的过程。

这一耗一散,也就成了产生自组织有序结构的必要条件。

因此,自组织有序结构也就可以称为耗散结构。

显然,耗散结构在非开放体系中是不可能形成或保持的。

2.远离平衡态这样才可能使体系具有足够的反应推动力,推进无序转化为有序,形成耗散结构。

例如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可以使反应物浓度远高于平衡浓度,生成物浓度远低于平衡浓度,从而在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间造成巨大浓度差,以推进化学振荡反应的产生。

相反,如果在平衡态,则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相等,二者之差为零,反应推动力为零,反应已经达到极限,反应体系的浓度已经不再随时间变化发生任何变化,即已经达到“时间终点”。

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浓度随时间空间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化学振荡现象。

此外,在平衡态,体系的熵量已经增至极大,无序度已经增至极大,从而也不可能产生有序。

所以PrigogineIR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形象地看,这好比是往咖啡里面加牛奶,达到平衡时的最后状态只能是一碗混沌无序的灰色浑汤。

但是在达到那个状态以前的非平衡态,则白牛奶在黑咖啡里排演了多少瞬息万变的漩涡花样和结构!可见,有序的生机是在远离平衡态时萌动的。

3.非线性作用即体系内各要素之间具有超出整体是局部线性叠加效果的非线性作用,是一种所得超所望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即一个小的输入就能产生巨大而惊人效果。

这样才可能使体系具有自我放大的变化机制,产生突变行为和相干效应、协同动作,以异乎寻常的方式重新组织自己,实现有序。

相反,如果只是具有线性作用,要素间的作用只能是线性叠加即量的增长而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和实现有序。

这种非线性作用,在化学体系中是体现在反应链上存在着自催化或交叉催化的环节,即某些反应物分子的一个生成物正是它们自身所需要的催化剂,从而使反应速率达到雪崩式的加快(自催化);或属于两个不同反应链上的两个产物能各自催化对方的反应(交叉催化),其结果是可以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剧变行为。

这种自催化或交叉催化产生的剧变行为,在技术控制论中被称为正反馈,即某种对于指定参考值的偏差不仅未能消除反而得到加强的行为。

在化学振荡反应中,正是由于具有了正反馈,才使体系得以造成失稳、活化、放大成“化学钟”里的前后呼应的颜色变化,产生周期性的振荡。

实际上,正反馈是一种自我复制、自我放大的变化机制,因此才能使亿万分子的微观行为像得到指令般地协同动作并在宏观上实现有序。

可见,正反馈、自催化或交叉催化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产生化学耗散结构的不可缺少的动力条件。

4.涨落作用即体系中温度、压力、浓度等某个变量或行为与其平均值发生偏差的作用。

体系具有涨落或起伏的变化,才能启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体系离开原来的状态,发生质的变化,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的有序态,形成耗散结构。

因此,涨落是一种启动力,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主要是由于受到体系内部或外部的一些难以控制的复杂因素干扰引起的,带有随机的偶然性,然而却可以导致必然的有序。

这就再一次表明,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