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 考研农学联考 第十一章 生 殖系统
2022湖南农业大学考研考试大纲-340农业综合知识二(动物生理学)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专硕农业综合二之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Ι.考试性质动物生理学理论考试是为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养殖专业招收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动物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考查目标1、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
2、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动物生理学为50分)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动物遗传学 50分动物生理学 50分动物营养学 5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18分(6小题,每小题3分)问答题32分(4小题,每小题8分)Ⅳ.考查内容1动物生理学绪论1.1 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任务1.1.1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1.1.2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1.1.3 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1.1.4 整合生理学1.1.5 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方法1.2 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1.2.1 细胞外液与内环境1.2.2 内环境的理化成分及内环境稳态1.3 生理功能的调节及其调控1.3.1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3.2 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第一篇动物生理学的细胞学基础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2.1 细胞膜的结构2.1.1 细胞膜与生物膜的概念2.1.2 细胞膜的液态镶嵌模型2.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2.2.1 被动转运2.2.2 主动转运2.2.3 胞吞与胞吐作用2.2.4 大分子物质的跨核膜转运3 细胞间的通讯与信号转导3.1 细胞间的通讯3.1.1 细胞间的通讯的方式3.1.2 细胞间通讯的信号物质——化学信使3.1.3 细胞间通讯中的受体3.2 细胞的信号转导机制3.2.1 膜结合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3.2.2 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3.2.3 信号转导的共同特征4 神经元的电活动与兴奋性4.1 概述4.1.1 静息电位4.1.2 动作电位4.1.3 观察生物电的方法4.2 生物电产生机制4.2.1 细胞膜的电学特性4.2.2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4.2.3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4.2.4 动作电位的引起、传导及其特性4.2.5 局部电位4.3 细胞的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4.3.1 兴奋、兴奋性与可兴奋细胞4.3.2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4.3.3 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4.3.4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5 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5.1 神经电信号传递的一般概念5.2 经典突触及其传递5.2.1 经典突触的超微结构5.2.2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5.2.3 经典突触传递特点5.3 非定向突触传递5.3.1 非定向突触传递的细微结构特征5.3.2 非定向突触传递及其特征5.4 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5.4.1 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的因素5.4.2 影响突触间隙中递质清除的因素5.4.3 影响突触后膜受体的因素5.5 电突触传递5.5.1 电突触的结构5.5.2 电突触传递5.6 突触整合5.7 突触的可塑性5.7.1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5.7.2 长时程突触可塑性5.8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信使物质及其受体5.8.1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5.8.2 受体5.8.3 几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和受体系统6 肌细胞的功能6.1 肌细胞概述6.2 骨骼肌细胞6.2.1 骨骼肌细胞的结构与分子基础6.2.2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特征及神经与骨骼肌细胞间的兴奋传递6.2.3 骨骼肌收缩与舒张机制6.2.4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6.2.5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影响因素6.2.6 骨骼肌细胞的分类与生理特性6.3 心肌细胞6.3.1 心肌细胞的细微结构与收缩功能特征6.3.2 心肌细胞兴奋的产生6.3.3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6.4 平滑肌细胞6.4.1 平滑肌细胞的结构与收缩功能6.4.2 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6.4.3 平滑肌细胞的分类6.5 动物的电细胞和放电第二篇器官生理7 血液7.1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7.1.1 血液的组成与血量7.1.2 血液的理化特性7.1.3 血液的功能7.2 血细胞及其功能7.2.1 血细胞的生成7.2.2 红细胞生理7.2.3 白细胞生理7.2.4 血小板生理7.3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7.3.1 血液凝固 243417.3.2 纤维蛋白溶解7.4 血型7.4.1 红细胞凝集与血型7.4.2 输血原则7.4.3 动物的血型8 血液循环8.1 心肌的生理特性8.1.1 心肌的兴奋性8.1.2 心肌的传导性8.1.3 心肌的收缩特性8.1.4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与心脏的起搏点8.1.5 体表心电图8.2 心脏的泵血功能8.2.1 心脏泵血功能周期性活动8.2.2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8.2.3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8.3 血管生理8.3.1 血管的种类与功能8.3.2 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与血压8.3.3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8.3.4 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8.3.5 微循环8.3.6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8.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8.4.1 心泵功能的自身调节8.4.2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8.4.3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8.4.4 局部血流调节8.4.5 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8.5 器官循环9 呼吸9.1 概述9.1.1 有关呼吸器官与呼吸方式的进化9.1.2 呼吸过程9.2 呼吸器官的通气活动9.2.1 哺乳类动物的通气活动9.2.2 其他脊椎动物的通气活动9.3 气体交换9.3.1 气体交换原理9.3.2 组织中的气体交换及其影响因素9.4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9.4.1 氧及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9.4.2 氧的运输9.4.3 二氧化碳的运输9.5 呼吸运动的调节9.5.1 神经调节9.5.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9.6 特殊环境下的呼吸生理9.6.1 潜水动物的适应9.6.2 高海拔环境中的呼吸9.7 肺的吞噬与免疫功能10 消化与吸收10.1 概述10.1.1 消化的主要方式10.1.2 消化道的结构与神经支配10.1.3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0.1.4 胃肠激素10.1.5 消化管的免疫功能10.2 动物的摄食方式与摄食调节10.2.1 摄食方式10.2.2 动物摄食调节10.3 口腔消化10.3.1 口腔的物理性消化10.3.2 口腔的化学性消化10.4 单胃的消化10.4.1 胃的物理性消化10.4.2 胃的化学性消化10.5 复胃的消化10.5.1 反刍动物的复胃结构及其功能概述10.5.2 复胃的物理性消化10.5.3 复胃的微生物消化10.5.4 复胃动物的皱胃消化特点10.6 小肠的消化10.6.1 小肠的物理性消化10.6.2 小肠的化学性消化10.6.3 肝的功能10.7 大肠的消化10.7.1 大肠的物理性消化10.7.2 回盲括约肌的功能10.7.3 大肠的化学性消化10.7.4 大肠的微生物消化10.7.5 排粪10.8 禽类与鱼类消化的特点10.8.1 禽类消化的特点10.8.2 鱼类消化的特点10.9 吸收10.9.1 概述10.9.2 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0.10 消化功能整体性11 能量代谢及体温11.1 机体的能量代谢11.1.1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11.1.2 能量代谢的测定11.1.3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和能量代谢的神经与体液调节11.1.4 动物的基础代谢与静止能量代谢11.1.5 动物的生产代谢11.2 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11.2.1 动物的体温11.2.2 动物的产热与散热过程11.2.3 体温的中枢调节11.2.4 动物的休眠12 排泄及渗透压调节12.1 肾的功能解剖特征12.1.1 肾单位12.1.2 球旁器12.1.3 肾的血液供应12.1.4 肾的神经支配12.2 尿的生成12.2.1 肾小球的滤过12.2.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12.2.3 鱼类肾的泌尿功能12.2.4 脊椎动物含氮废物的排泄12.3 尿生成的调节12.3.1 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12.3.2 影响肾小管物质转运作用的因素12.3.3 尿的浓缩与稀释12.4 尿的排出12.4.1 尿排放的神经支配12.4.2 排尿反射12.5 机体的渗透压调节12.5.1 脊椎动物的其他排泄器官12.5.2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13 感觉器官与感觉13.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13.1.1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分类13.1.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3.2 眼的视觉功能13.2.1 眼的折光与成像13.2.2 视觉的形成13.3 耳的听觉、平衡觉功能13.3.1 触觉和压力感受器13.3.2 耳的听觉功能13.3.3 耳(前庭器官)的平衡功能13.3.4 水生脊椎动物的毛细胞及其听觉、平衡觉13.4 嗅觉与味觉器官及化学感觉13.4.1 嗅觉器官与嗅觉13.4.2 味觉器官与味觉13.5 电磁感觉14 神经系统的功能14.1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细胞成分14.1.1 神经系统的组成14.1.2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14.2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14.2.1 反射活动及其反射中枢的复杂性14.2.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及其生理意义14.2.3 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播14.2.4 中枢抑制14.2.5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14.3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4.3.1 中枢对躯体感觉的分析14.3.2 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14.4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4.4.1 躯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14.4.2 中枢对姿势的调节14.5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4.5.1 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14.5.2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14.5.3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14.5.4 动物的本能行为与情绪14.6 脑的高级功能14.6.1 学习与记忆14.6.2 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15 内分泌15.1 概述15.1.1 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15.1.2 激素15.2 下丘脑的内分泌15.2.1 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15.2.2 下丘脑促垂体区激素及生理作用15.2.3 下丘脑激素分泌的调节15.3 垂体的内分泌15.3.1 腺垂体激素15.3.2 神经垂体激素15.4 甲状腺15.4.1 甲状腺激素的化学结构15.4.2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15.4.3 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转运与代谢15.4.4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5.4.5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15.5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鳃后体)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15.5.1 甲状旁腺与甲状旁腺激素15.5.2 甲状腺C细胞和降钙素15.5.3 l,25-二羟维生素D315.6 肾上腺15.6.1 肾上腺皮质激素15.6.2 肾上腺髓质激素15.7 胰岛15.7.1 胰岛素15.7.2 胰高血糖素15.7.3 胰岛分泌的其他激素15.8 松果体、尾下垂体、斯尼氏小体15.8.1 松果体15.8.2 尾下垂体15.8.3 斯尼氏小体15.9 组织激素与功能器官内分泌15.9.1 组织激素15.9.2 功能器官内分泌16 生殖与泌乳16.1 概述16.1.1 动物的性决定与性分化16.1.2 动物的性成熟与体成熟16.1.3 关于性周期与生殖季节16.2 性腺的功能与调控16.2.1 睾丸16.2.2 卵巢16.3 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16.3.1 哺乳动物的性周期16.3.2 排卵与排卵后黄体16.3.3 受精与授精16.3.4 妊娠与分娩16.4 鸟(禽)类生殖活动的特点16.5 鱼类的生殖活动16.5.1 鱼类的生殖活动的内分泌调控16.5.2 卵泡的生长与最终成熟16.5.3 排卵与产卵16.5.4 鱼类的生殖周期与调控16.6 泌乳16.6.1 概述16.6.2 乳汁的分泌16.6.3 乳汁的排出第三篇整合生理17 动物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17.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调节机体的机能17.2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17.3 应激对免疫功能活动的调节17.4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18 机体的酸碱平衡18.1 体液中的酸性、碱性物质18.2 机体内的酸、碱平衡18.3 体液的缓冲体系及其缓冲作用18.4 呼吸器官以改变通气率调节酸碱平衡18.5 肾与肝在酸碱平衡中的协同作用18.6 酸碱平衡紊乱18.7 鱼类的酸碱平衡19 应激与适应19.1 应激概述19.1.1 应激的基本概念19.1.2 应激的三个阶段19.2 应激反应的生理学机制19.3 有关应激与适应的几个案例19.4 应激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内分泌-激素调节
二、激素(hormone)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的生物活 性物质,在细胞间进行化学信息传递,发挥调节作用。 1、激素的传递方式 (图) 激素不同于酶
– 远距分泌(telecrine):激素释放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远 距离的靶器官,发挥调节作用。 – 旁分泌 (paracrine) : 部分激素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 如胃肠激素。 旁分泌所分泌的激素称为局部激素(local hormone)。 – 自分泌(autocrine):激素分泌到细胞外后又返转作用于分泌该 激素的细胞自身,发挥自我反馈调节作用。如前列腺素等。 – 神经分泌(neurocrine) :或称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指形态和功能都具有神经元特性的一些神经细胞,其轴突末梢能向 细胞间液分泌神经激素(neurohormone)。 – 外激素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 •嗜铬细胞:髓质细胞的细胞质可被铬盐染出黄褐色的颗粒
•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包括 肾上腺素(epinephrine,E)、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和多巴胺(dopamine,DA).
•髓质激素的合成 (各步骤都在特异酶的作用下进行): 酪氨酸→多巴→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血中游离肾上腺素水平约为30pg/mL,去甲肾上腺素为 300 pg/mL,多巴胺为3.5pg/mL。 •肾上腺髓质与交感神经系统组成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或 称交感-肾上腺系统。
四、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GH)
1、结构:GH是单链蛋白质。 2、作用:促进物质代谢与生长发育。
①生长素与甲状腺素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
侏儒症(dwarfism)、巨人症(gigantism)、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生长素并不是直接刺激细胞生长,而是作用于肝,诱导肝产 生生长介素(somatomedins,SM)或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SM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 处,再作用于细胞,促进生长。 ②生长素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促 进脂肪酸在肝内转化称葡萄糖),抑制糖原分解。 ③生长素的抗胰岛素作用: 生长素提高血糖水平; 胰岛素降低血糖
全国研究生考试农学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题库-章节题库(生物化学)-第6~10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A 项,2,4-二硝基苯酚为弱酸性疏水性分子,既可以在膜中自由运动,还可
以解离质子,能破坏线粒体内膜跨膜质子梯度,使氧化磷酸化不能进行,但线粒体电子传递
可照常进行,即解耦联。B 项,寡霉素是氧化磷酸化抑制剂。CD 两项,一氧化碳和氰化物
可以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同时导致氧化磷酸化无法进行。
3.下述不属于高能化合物的是( )。
1 / 135
圣才电子书
A.3-磷酸甘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三磷酸腺苷
D.乙酰 CoA
【答案】A
【解析】A 项,3-磷酸甘油不含高能磷酸键。BCD 三项,均含有高能磷酸键。
4.线粒体( )。 A.电子传递链含有 3 个质子泵 B.电子传递链最终电子受体是 Cytc C.电子传递链中的 Cytc 和末端氧化酶形成稳定复合体 D.电子传递链组分 CoQ 是膜蛋白复合体的一部分 【答案】A 【解析】A 项,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Ⅰ、Ⅲ、IV 为质子泵。B 项,电子传递
9.按照化学渗透学说,驱动 F0F1 ATP 合酶合成 ATP 的驱动力是( )。 A.跨线粒体内膜的膜电势能 B.跨线粒体内膜的化学势能 C.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势能
D. F0F1 ATP 合酶“转子”的转动力
【答案】C 【解析】驱动力源于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而质子梯度除了能形成跨膜 pH 差这种 化学梯度外,还产生外正内负的电势差。故驱动力为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势能。
列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3.下面是关于呼吸链的叙述,除何者外都是正确的? ( ) A.呼吸链各组分在膜结构上都具有特定的定位 B.NADH 脱氢酶是一种铁硫蛋白 C.来自各被氧化的底物上是电子都必须经辅酶 A 传递至氧 D.氰化物不能阻止电子从细胞色素 C 传递到氧 【答案】D 【解析】D 项,氰化物与血红素 a3 的高铁形式作用,阻断电子在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传 递。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历年真题及详解
2017年考研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真题及详解动物生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是()。
A.Na+B.K+C.Cl-D.Ca2+【答案】B【解析】神经细胞可产生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细胞电位变化由Na+和K+共同决定。
在动作电位中,Na+起主导作用;在静息电位中,K+起主要作用。
2.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是出现()。
A.动作电位B.终板电位C.腺细胞分泌D.肌细胞收缩【答案】A【解析】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电位发生变化,由静息电位变化为动作电位。
因此,动作电位的出现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共同标志。
3.下列酶原中,可被肠激酶激活的是()。
A.胃蛋白酶原B.胰蛋白酶原C.糜蛋白酶原D.羧基肽酶原【答案】B【解析】胰蛋白酶原可由肠激酶单独激活,但是糜蛋白酶原需要由肠激酶与少量胰蛋白酶共同作用才可以激活。
因此答案选B。
4.下列因素中,可使红细胞沉降率增大的是()。
A.红细胞比容增大B.红细胞比容减小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加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加【答案】D【解析】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血沉小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大,血沉大则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小。
血沉变化主要取决于血浆的性质。
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加,促使红细胞发生叠连,使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红细胞沉降率增大。
5.草酸钾具有抗凝作用的起因是()。
A.增强抗凝血酶活性B.可与Ca2+形成络合物C.增强纤溶酶的活性D.可与Ca2+结合而沉淀【答案】D【解析】Ca2+参与凝血过程中多步反应,草酸钾中的草酸根离子和Ca2+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不能参与凝血过程,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6.心动周期中,心室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C.胸内负压的抽吸作用D.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答案】A【解析】在心动周期中,当心脏处于全心舒张期阶段,静脉血不断流入心房,心房压略高于心室压,房室瓣处于开启状态,血液由心房顺房-室压力梯度进入心室,使心室充盈。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章节题库-动物生理学-第11章 生殖与泌乳【圣
动物生理学第11章 生殖与泌乳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性激素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卵巢才能分泌雌激素B.只有睾丸才能分泌雄激素C.肾上腺皮质能分泌雄激素D.前列腺能分泌雄激素【答案】C【解析】AB两项,性激素中的雌激素和雄激素,均可由卵巢、睾丸和肾上腺皮质合成分泌,只是量有所不同。
D项,前列腺不分泌雄激素。
2.精原细胞发育形成的精子主要贮存在()。
A.附睾B.精囊腺C.输精管D.曲精细管【答案】A【解析】A项,附睾是精子贮存的主要场所,特别是附睾尾,精子在附睾尾的数量大、存活时间长。
B项,精囊腺是雄性动物的副性腺之一。
C项,输精管是输送精子的重要通道。
D项,曲精细管是精子生成的场所。
3.属于自发排卵的动物是()。
A.牛和兔B.马和骆驼C.猫和犬D.羊和小鼠【答案】D【解析】自发排卵的动物在卵泡发育成熟后,不需要施加其他的促排卵刺激即可自行排卵,如马、牛、羊、犬、鼠类等动物。
而骆驼、兔、猫等动物在繁殖季节里,卵巢中已发育成熟的卵泡必须经过交配刺激(如兔、猫)或精液中的某种成分的作用(如骆驼)后才能排卵,属诱发性排卵动物。
4.下列有关雌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大量雌激素能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促进黄体生成素的释放B.减少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力和收缩频率C.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质化D.促进乳腺导管系统的发育【答案】B【解析】A项,大量雌激素能够通过负反馈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正反馈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达到高峰,使卵泡最终发育成熟并排卵。
C项,发情期雌激素作用于生殖器官,能够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质化,促进输卵管和子宫平滑肌收缩。
D项,在乳腺发育过程中,雌激素对于乳腺导管系统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下列关于孕激素作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促进乳腺腺泡发育B.减弱子宫肌收缩活动C.加强母体免疫排斥反应D.刺激子宫内膜增厚、腺体分泌【答案】C【解析】ABD三项,孕激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子宫平滑肌,以适应受精卵的着床和维持妊娠,也可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动物生理学之生殖与泌乳生理
生殖与泌乳生理
38
第三节 雌性殖生理
2、组织结构 输卵管管壁由外向内由外膜、肌层和粘膜组成。输卵管上皮细胞由有柱状纤 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组成,纤毛细胞在伞部特别多,使卵子向子宫方向移动; 无纤毛细胞为分泌细胞。
生殖与泌乳生理
16
第二节 雄性生殖生理
4、睾丸的组织结构
睾丸表面被以浆膜,即固有鞘膜,其内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睾丸白膜,睾 丸白膜从睾丸头向睾丸实质部伸入结缔组织索,构成睾丸纵隔,向四周伸出 的放射状结缔组织小梁,为中隔,将睾丸分成许多睾丸小叶,每个小叶内由 2-3条精细管组成,精细管在小叶顶端汇合成直细管,形成睾丸网,盘曲成 附睾头。
生殖与泌乳生理
17
第二节 雄性生殖生理
睾 丸 与 附 睾 模 式 图
生殖与泌乳生理
18
第二节 雄性生殖生理
精细管是精子产生的场所,其内充满液体。各种动物精细管长度和重量各 不相同; 马、猪、牛和绵羊精细管分别占睾丸重量的61.3%(2419m)、77.3%(6000m)、 79.4%(4000-5000m)和90%(7000m) 。
生殖与泌乳生理
11
第二节 雄性生殖生理
兔的雄性生殖器官
睾丸----附睾---输精管---副性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阴茎---包皮
睾丸呈卵圆形,幼兔睾丸 不明显,两头顿圆枣核状。 兔腹股沟管管口终生不封 闭,受惊吓或刺激时睾丸 会回到腹腔内。
农学联考动物生理生化历年真题
农学联考动物生理生化历年真题415 2011年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一、单项选择题:l~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能使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水平是A. 局部电位B. 阈电位C. 锋电位D. 后电位2.白细胞吞噬细胞的跨膜转运方式属于A. 被动转运B. 主动转运C. 出胞作用D. 入胞作用3.引起骨骼肌产生强值收缩的动作电位表现为A. 可发生重叠B. 不发生重叠C. 可发生融合D. 可发生融合4. 血液中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的因素是A. CO2分压升高B. PH值升高C. 2,3-一二磷酸甘油酸减少D. 温度降低5. 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 能降低肺的顺应性B. 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 由肺泡I型上位细胞分泌D. 成分为二磷酸磷脂酰肌醇6. 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A. 延髓B. 脑桥C. 视前区-下垂脑前部D. 大脑皮层7. 安静时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A. 肝脏B. 脾脏C. 肾脏D. 肺脏8. 毁坏哺乳动物的视上核和视旁核后,其尿液会发生的变化是A. 尿量减少,尿稀释B. 尿量增加,尿浓缩C. 尿量增加,尿稀释D. 尿量减少,尿浓缩9.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使肾小球滤过率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先减小后增大10. 关于肾小球滤过的描述,正确的是A. λ球小动脉收缩,原尿增加B.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原尿减少C. 肾小囊内压升高,原尿增加D.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原尿减少11.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且持续的收缩状态,这种现象产生的前提是A. 交感神经的兴奋B. 副交感神经的抑制C. 慢波的存在D. 壁内神经丛的抑制12. 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是A.胰高血糖素B.生长抑素C.胃泌素D.促胰液素13. 调节摄食行为的基本中枢位于A.大脑皮层B.下丘脑C.脑桥D.延髓14. 下列选项中,属于睾丸支持细胞生理功能的是A.产生雄激素B.分泌促性腺激素C.产生精子D.形成血-睾屏障15.促进雌性动物初情期乳腺发育的主要激素是A.雌激素B.雄激素C.催乳素D.催产素二、简答题:16~18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生招生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笔记
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生招生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笔记十一、生殖与泌乳(一)雄性生殖生理1.睾丸的生理功能1)睾丸的生精作用生精作用精原细胞发育成为精子的过程称为生精作用2)睾丸的内分泌功能雄激素:睾丸间质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合成雄激素。
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双氧睾酮和雄烯二酮的生物学作用较差。
间质细胞膜上有腺垂体LH的受体,LH促进睾酮的分泌。
雌激素:睾酮在5-α还原酶作用下形成双氧睾酮,芳香化酶使其转变为雌二醇。
抑制素:抑制素是支持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能选择性的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FSH,从而影响精子的生成。
LH促进间质细胞合成分泌睾酮。
2.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一)生理作用1.维持生精作用。
2.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3.刺激副性征的出现、维持和性行为。
4.促进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钙磷沉积以及红细胞的生成。
(二)分泌调节下丘脑GnRH和垂体FSH、LH调节睾丸功能,睾丸合成分泌的雄激素也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
在睾丸内也有复杂的局部调节机制。
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调节(二)雌性生殖生理1.卵巢的功能1.生卵作用2.排卵1)概念卵巢内卵子从成熟卵泡中排出的过程称为排卵2)自发排卵和诱发排卵自发性排卵卵泡发育成熟后,可自行破裂而排卵称为自发性排卵诱发性排卵卵泡发育成熟后必须通过交配才能排卵称为诱发性排卵。
猫、兔、骆驼(包括羊驼)、水貂等动物属于此类。
3)排卵的机理4)黄体排卵后卵泡内残留的颗粒细胞和膜细胞迅速生长,腔内充满脂肪呈现黄色,这一过程称为黄体化,这些细胞群则称为黄体。
黄体主要分泌孕酮。
卵巢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少量雄激素及抑制素2.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1.雌激素的合成与代谢卵巢雌激素由卵泡的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共同参与合成的类固醇激素。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
内膜细胞在LH作用下产生雄烯二酮并可扩散到颗粒细胞内,FSH促使颗粒细胞内的芳香化酶作用增强,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即为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
动物生理学_第十一章_内分泌概述
动物生理学_第十一章_内分泌概述内分泌系统是动物机体中一种重要的调节系统,它通过分泌激素作用于远距离的靶器官,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靶器官组成的,内分泌腺负责合成、储存和释放激素,靶器官则对激素作出反应。
内分泌腺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主要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副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等,它们分泌的激素调节着全身的生理功能。
②其他内分泌腺:包括松果腺、胸腺、脾脏、肾上腺髓质、脂肪组织、胃肠道等,它们分泌的激素主要对局部组织或器官起调节作用。
内分泌系统调控的生理功能广泛,包括生长发育、代谢、妊娠、分娩、哺乳、食欲和节食、呼吸、体温调节、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和排泄等。
内分泌系统对机体的调控作用非常复杂,常常需要多个内分泌腺和激素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
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类、类固醇类和生物胺类等。
它们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并与靶器官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内分泌激素通常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对具有相应受体的组织或器官起作用。
内分泌腺的调节主要通过反馈机制来实现。
当机体需要其中一种激素时,通过神经系统或其他刺激来促使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当机体获得足够的激素时,激素将通过循环血液被靶器官吸收,然后反馈到内分泌腺,抑制其进一步的激素分泌。
这种反馈机制可以使机体内分泌系统保持稳定的内环境。
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可导致各种疾病。
例如,垂体前叶肿瘤导致的IGF-1过高会引起巨人症,IGF-1过低则会导致侏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分别是甲状腺激素过多和过少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尿病等。
因此,对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和了解对于临床医学和动物生理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内分泌系统在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内分泌激素通过与靶器官上的受体结合,调节生长发育、代谢、妊娠、分娩、食欲和节食、呼吸、体温调节、水平衡、电解质平衡和排泄等生理功能。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第十一章 水生生物学生殖生理
的卵母细胞和Ⅰ时相卵原细胞。达到性成熟年龄以后的四大家
鱼雌性个体,都是以Ⅲ期卵巢越冬的,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作
为选留亲鱼的依据。
2.卵巢的组织学分期
Ⅳ期卵巢
卵巢呈青灰稍带棕黄色,卵粒明显。卵巢体积显著增大,由Ⅰ、 Ⅱ、Ⅳ时相卵母细胞组成(Ⅱ-16),在生殖季节,几乎充满整
个腹腔。纵走血管和分枝的扩展达到高峰。卵核偏位和卵黄颗粒
第二时相卵母细胞核旁的卵 黄核。×259
1. 卵细胞的时相
Ⅲ 时相
此时相是初级卵母细胞由小生长 期转入到大生长期卵黄形成的过 渡时期,就卵细胞整个生长发育 的历程来说,Ⅲ时相经历的时间 较短。 Ⅲ时相的特点: Ⅱ-15 第Ⅲ期卵巢,示第时相
卵母细胞。白色箭头示第Ⅲ时 ① 在卵周开始出现卵黄粒;
相卵母细胞。×108 ② 滤泡细胞由Ⅱ时相的单层发展为二层。
第四类,受精发生于两次成熟分裂完成之后,腔肠动物 和多数棘皮动物属于这种类型;
Ⅱ-27 Ⅴ时相卵子卵表框 架上在扫描电镜下显
Ⅱ-28 Ⅴ时相卵子在扫描电镜下 显示的受精孔,受精孔中的 精孔细胞已经消失,黑色箭 头示受精孔。×990
示的受精孔(黑色箭
头)。×390
1. 卵细胞的时相
Ⅵ 时相 生长在池塘环境不能自然繁 殖的四大家鱼等的卵母细胞, 当达到生长成熟经历一定的
2. 卵黄发生的机制
脊椎动物除哺乳动物外,其它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的初级
卵母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卵黄的积累。鱼类
卵黄的形成始于Ⅲ时相,Ⅳ+++到达到高峰。
卵黄形态结构
泡内卵黄(即卵黄囊)
泡外卵黄(即卵黄颗粒)
卵黄化学成分
碳水化合物卵黄:最早出现 脂肪卵黄: 蛋白质卵黄:最后成熟
最新第二军医《生理学》课件完美版 生 殖
第一节 生 殖 概 述
二、 生殖的调控
人类的生殖活动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系统的 调节。
第二节 男 性 生 殖
Company
LOGO
细胞和分泌性激素。女性的附性器官包括输卵管、 子宫、阴道、外阴等,其功能主要是接纳精子、输 送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及孕育新个体等。
第三节 女 性 生 殖
一、 卵巢的生卵功能
图 11-2 卵巢生卵过程示意图
第三节 女 性 生 殖
卵泡期
排卵期
黄体期
第三节 女 性 生 殖
二、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2.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睾丸的内分泌功能是由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Leydig)和支持细胞(Sertoli cell)完成 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androgen),支持细 胞分泌抑制素(inhibin)。
第二节 男 性 生 殖
1) 雄激素
睾丸的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主要为睾酮 (testosterone,T)、双氢睾酮 (dihydrotestosterone,DHT)、脱氢异雄酮 (dehydroisoandrosterone,DHIA)和雄烯二 酮(androstenedione)几种。
1) 受精
精子的运行:精子在 女性生殖道内运行的 路径较远。
精子获能:精子必须 在女性生殖道内停留 几个小时,才能获得 使卵细胞受精的能力
受精过程:受精是一 个复杂的生物过程。
第三节 女 性 生 殖
2) 着床
胚泡(blastocyst)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 为着床(implantation)。
家畜生理学教学课件内分泌
三、1,25—二羟胆钙化醇[1,25-(OH)2D3]
(一)1,25—二羟胆钙化醇的生成
是维生素D的激素(活性)形式,由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 来,可以看成是肾脏分泌的激素。
(二)1,25—二羟胆钙化醇的生理作用
1、诱导钙结合蛋白的形成,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有利 于骨的钙化;
2、促进骨的代谢,加快骨的更新;
3、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钙磷随尿排出,但大 剂量可引起磷酸盐尿。
四、甲状旁腺素 、降钙素、1,25-二羟胆钙 - 化醇分泌的调节
(一)血钙浓度 (二)血磷浓度
(三)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其他激素和因子的作用
第五节 胰岛的内分泌
一、胰岛的结构特点及胰岛激素
胰岛细胞按形态学特征可以分为5类:A细胞(α细胞)分泌胰 高血糖素;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δ细胞)分泌 生长抑素;F细胞(PP细胞)分泌胰多肽;D1细胞分泌的物 质尚未确定。
促乳激素释放抑制因子(PRIF,PIF,PIH,PRIH) ⑥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H,MRF)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RIH,MRIF)
四、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一)腺垂体激素的生理功能
1.促卵泡激素(FSH)
①促进卵巢生长发育,促进排卵 ②促进曲细精管发育,促进精子生成 ③促进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
5.对水和电解质的影响
具有利尿作用;可加速骨溶解,使尿中钙、磷排出增多,并 促进K+从细胞内释放和排出。
6.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
甲状腺激素过多或过少都可影响维生素代谢而造成相对维生 素缺乏症。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可促进细胞分化和组织器官的发育。(TSH对GH允许作用)
(三)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动物生理学与生殖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动物生理学与生殖 第2章 哺乳动物的生殖生理 第3章 动物的生殖行为 第4章 动物的生殖系统疾病 第5章 动物的生殖保健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目录
● 01
第1章 动物生理学与生殖
动物生理学与生 殖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 物生理功能以及其调 控机制的学科,而生 殖则是动物生命延续 和繁衍的重要过程。 本章将介绍动物生理 学与生殖的基本概念 和关键内容。
遗传因素影响
动物的生殖行为受基因影 响
基因决定
部分生殖行为特征可能由 基因决定
物种进化
遗传基础对物种进化具有 重要意义
91%
行为研究
遗传基础对行为研究具有 启示意义
生殖行为的疾病
生殖行为异常可能导致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对 正常生殖行为造成困扰。治疗和预防生殖行为疾 病是保证动物生殖健康的关键步骤。
雄性动物为吸引雌性进行繁殖的行为
02 交配
动物进行生殖的过程
03 产卵
雌性动物产下卵子进行繁殖
生殖行为的调节机制
生殖激素分泌
与生殖行为发生密切相关
雄性求偶行为
吸引雌性进行繁殖的关键 行为
调节因素
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响 生殖行为的发生
91%
繁殖过程
生殖激素在交配过程中发 挥作用
生殖行为的进化意义
繁殖保障
确保物种的繁衍 和延续
演化作用
生殖行为在动物 演化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
91%
生态适应
生殖行为表现出 多样性和适应性
生殖行为的社会 影响
动物的生殖行为同样 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结构、资源分配 等因素会显著影响动 物的生殖行为。生殖 行为的社会影响是动 物生态系统中不可忽 视的一部分。
《动物生理学》生殖 ppt课件
有维持生精的作用。FSH具有增强LH刺激睾酮分泌
的作用。
ppt课件
13
2、腺垂体对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调节 LH→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睾酮,FSH有加 强这过程。FSH与LH起协同作用。
3、睾丸的反馈作用 ①睾酮↑→抑制下丘脑、腺垂体→LH↓ ②抑制素→腺垂体FSH↓ (二)睾丸的局部调节 睾酮↑→雌二醇↑→垂体对GnRH反应↓ →LH↓ 间质C →睾酮↓
ppt课件
环境因素 下丘脑 GnRH FSH 颗粒 细胞 腺垂体 LH
卵 巢 优势卵泡 排 卵
抑制素
雌激素↑ 雌激素No.1峰
31
2.黄体期卵巢功能调节: 排卵→黄体→在LH作用下,孕激素、雌激素分泌 ↑(雌激素第二分泌峰)→ 若未受精:雌激素和孕激素对腺垂体与下丘脑负反 馈调节→FSH↓LH↓→黄体退化→经血期(此时的黄 体称为月经黄体); 若受精:黄体继续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还分泌松 弛素(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此时的黄体称为妊 娠黄体。
ppt课件 11
环境因素
2. 抑制素的作用 抑制素对腺垂体FSH的分 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生 理剂量对LH无明显作用)。 抑制素的结构近似物-激 活素:促进腺垂体FSH的分 泌。 二、 睾丸生精活动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
下丘脑 GnRH 腺垂体
FSH
LH
睾 丸 曲细 支持 间质 精管 细胞 细胞
ppt课件
19
ppt课件
20
2、排卵期
排卵:成熟卵泡,其中的卵细胞在LH等作用下,向卵 巢表面移动,成熟卵泡壁破裂,出现排卵孔,卵细胞 与透明带、放射冠及卵泡液被排出卵泡的过程。 1)排卵的类型 自发性排卵的动物:牛、猪、马、羊 诱发性排卵的动物:兔、猫、骆驼...... 2)排卵的机理 (1)LH是激发排卵的主要激素 (2)FSH,孕激素,PGE2, PGF参与排卵
820动物生理学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动物生理学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动物生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十一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
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动物生理学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十一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选择题:15小题(单选10题,每题2分;多选5题,每题4分),共40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论述(问答)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五)参考教材:1、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动物生理学》,欧阳五庆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二版。
2、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动物生理学》,陈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四版。
三、考查范围第一章动物生理学概述(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二)机体与内环境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三)骨骼肌的收缩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一收缩偶联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四)实验1.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2.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第三章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组成和血量2.血液的主要机能3.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细胞及功能1.红细胞生理2.白细胞生理3.血小板生理(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生殖一.单项选择题1.雄激素:A.由支持细胞分泌B.由间质细胞分泌C.由肾上腺皮质分泌D.B+C2.下列属于孕激素作用的是:A.刺激阴道上皮细胞分化B.促进输卵管平滑肌收缩C.促进子宫颈分泌稀薄的黏液D.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分泌3.动物生殖周期中,血中激素浓度:A.孕激素、雌激素低B.LH先低后高C.FSH先低后高D.以上都是4.睾酮的功能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精子生长发育B.促进破骨作用C.促进副性征的出现D.促进附性器官发育5.生长卵泡可分泌:A.雌激素B.孕激素C.抑制素D.A+C6.卵巢可排卵的是在:A.输卵管结扎后B.高催乳素血症C.哺乳期D.妊娠期7.引起排卵的关键因素是:A.GnRH的升高B.FSH的升高C.LH峰的出现D.雌激素第一高峰的出现8.妊娠时维持黄体功能的主要激素是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黄体酮C.FSH D.LH9.排卵前,血中LH出现高峰的原因A.血中雌激素对腺体的正反馈作用B.血中黄体酮对腺体的正反馈作用C.血中黄体酮和雌激素共同的作用D.FSH的促进作用二、简答题1.为什么动物妊娠期不会再孕2.简述下丘脑和腺垂体对睾丸生精和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3.简述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
4.简述雌激素的局部反馈及中枢性正反馈。
三、分析论述题1.睾丸有哪些功能精子的生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睾酮、雌激素、孕激素各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3.胎盘的构成如何它有哪些功能4.乳房的发育主要受哪些激素影响试分别说明。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3.C4.A5.C6.C7.A8.D9.D 10.D 11.C 12.D 13.D 14.D 15.B 16.B17.B 18.C 19.B 20.D 21.A 22.C 23.B 24.C 25.D 26.B 27.D 28.B 29.B 30.C31.D 32.B 33.D 34 B 35 D 36.A 37.D 38.B 39.D 40.C 41.D 42.D 43.B 44.C 45.B 46.D 47.A 48.B 49.B 50.D 51.C 52.C 53.A 54.C 55.A 56.A 57.D 58.C 59.D 60.D 61.A 62.B 63.A 64.B 65.D 66.D 67.C 68.B 69.D 70.A 71.A 72.B 73.B 74.C 75.A 76.B 77.D 78.A 79.B 80.B 81.B 82.C 83.D 84.C 85.A 86.C 87.B 88.D 89.A 90.B 91.A 92.A 93.C 94.B 95.B 96.A 97.D 98.B 99.C 100.D 101.B 102.D 103.A 104.B 105.C 106.C 107.A 108.A 109.A 110.D 111.D 112.C二、简答题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①促生长作用:生长素在生长素介质的介导下通过促进骨、软骨、肌肉及其他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发挥其促进生长的作用;②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钠、钾、磷、硫等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的消耗,加速脂肪分解,有利于生长发育和组织修复。
生长素的分泌调节:生长素受下丘脑GHRH和GHRIH的双重调节,GHRH促进GH分泌,是GH分泌的经常性调节者;GHRIH抑制其分泌,在应激刺激GH分泌过多时,才显著发挥作用。
GH 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也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
此外,生长素分泌还受多种因素影响:①睡眠:在觉醒状态下,GH分泌较少,进入慢波睡眠后,GH分泌增加,1h出现分泌高峰,转入异相睡眠后,GH分泌又减少;②代谢因素:血糖、氨基酸及脂肪酸引起生长素分泌增加;③运动、应激刺激、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和睾酮可促进GH分泌。
2.神经垂体激素有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前者主要来自下丘脑视上核,后者主要来自室旁核,两者合成后沿下丘脑—垂体束运至神经垂体。
(1)血管升压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即具有抗利尿作用。
但在脱水或失血情况下,由于血管升压素释放较多,对维持血压有一定作用。
(2)催产素: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射乳反射;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②可促进子宫收缩,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小,而妊娠子宫较敏感。
此外,卵巢缩宫素对卵泡的生长、成熟、排卵和黄体功能均有重要作用。
3.催乳素(PRL)的作用极为广泛,主要有:(1)对乳腺和泌乳的作用:引起并维持泌乳。
妊娠期PRL、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促使乳腺进一步发育,具备泌乳作用;幼畜吮吸乳头可引起射乳反射,使催乳素分泌大大增加。
(2)对卵巢的作用:直接影响黄体功能。
①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及膜上LH受体数量;②促使脂蛋白与膜上受体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提供孕酮生成底物;③降低孕酮分解。
(3)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应激时,血中PRL浓度像ACTH、GH一同升高;分娩、心肌梗死时亦升高;长期饥饿时降低。
催乳素分泌调节:腺垂体PRL的分泌受下丘脑PRF与PIF的双重控制,前者促进PRL分泌,而后者则抑制其分泌,平时以PIF的抑制作用为主。
TRH对PRL分泌也有促进作用。
5-HT可刺激PRL分泌,而多巴胺则兴奋PIF神经元,抑制PRL分泌。
4.甲状腺激素主要影响代谢、生长发育,对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也有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①产热效应: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②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大剂量促进糖的吸收与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加速外周糖利用;促进胆固醇降解大于合成,使血胆固醇下降;促进蛋白质合成,但过多时促进其分解。
(2)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尤其对骨骼和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4)其他作用: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心跳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增加。
5.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缺碘时,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作用于腺垂体,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形成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称地方性甲状腺肿。
6.促进生长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生长素、胰岛素和雄激素。
①生长素:在机体生长方面起关键作用。
它可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加速蛋白质合成,促进体内所有组织生长;能刺激肝脏产生生长素介质,使软骨骨化和软骨细胞分裂,基质增殖,骨骼生长。
②甲状腺激素:能影响脑和长骨的发育。
生理剂量时,能促进蛋白质合成,还与腺垂体分泌生长素有关。
如缺乏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
③胰岛素: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贮存的作用。
对于机体生长来说,胰岛素和生长素同等重要。
④雄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特别是肌肉和骨骼以及生殖器官的蛋白质合成。
青春期由于雄激素的促蛋白质合成作用,发生比较显著的增长。
7.盐皮质激素的代表是醛固酮。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是可促进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和排出K+,即保Na+、保水和排K+的作用,对维持细胞外液及循环血量的稳态起重要作用。
此外,醛固酮还可以促进汗腺和唾液腺导管对汗液和唾液中Na+的重吸收,并排出K+和HCO3-,促进大肠对Na+的吸收,减少粪便中的Na+的排出量。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
血K+、血Na+浓度的改变也可以直接作用于球状带细胞,影响醛固酮的分泌。
8.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中的碘的活化及酪氨酸碘化都是在同一种过氧化物酶催化下完成的,抑制此酶的活性即可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硫氧嘧啶具有抑制过氧化酶的作用,因此可用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
三、分析论述题1.激素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仅作为“信使”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它作用于靶细胞,既不添加成分,也不能提供能量。
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激素只能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激素这种选择作用特性,称激素作用的特异性。
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称为靶细胞、靶组织或靶器官。
③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血中的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显著,因为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高效能的生物放大系统。
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
作用原理:①含氮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学说:激素(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G蛋白变化→效应器酶活性变化→cAMP、IP3、DG或Caz+等(第二信使)浓度变化→蛋白激酶活性变化→靶细胞发挥生理效应。
②类固醇激素作用的基因调节学说:类固醇激素分子小,且具脂溶性,易通过靶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与胞浆内特异性受体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启动或抑制DNA转录过程,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诱导或减少新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生理效应。
2.下丘脑基底部促垂体区的神经元分泌神经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至腺垂体,调节其活动(故又称调节性多肽);垂体激素也可经门脉系统血液的反向流动而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促垂体区还与中脑、边缘系统、大脑皮质等处传来的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下丘脑促垂体区分泌9种神经肽,其主要作用如下:(1)TRH:刺激腺垂体合成、分泌TSH,还可刺激PRL分泌。
(2)GnRH(LH-RH):呈脉冲型释放,可刺激腺垂体LH与FSH合成、分泌,对LH的刺激作用尤为明显。
大剂量具有抗生育作用。
(3)GHRH:可刺激腺垂体合成、分泌GH。
(4)GHRIH:除抑制腺垂体合成、分泌GH外,还抑制LH、FSH、PRL、ACTH以及TSH的分泌,对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和胃肠运动也有抑制作用;此外,还可抑制胰腺、肾素、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的分泌。
(5)CRH:呈脉冲式释放,有昼夜节律,可刺激ACTH及β-内啡肽的分泌,还可直接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6)PRF和PIF:PIF抑制PRL的分泌,而PRF则刺激PRL的分泌。
(7)MRF与MIF:MRF刺激MSH的分泌,而MIF抑制MSH的分泌;MSH可能处于MIF的紧张性控制之下。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除受体液中激素和代谢产物的调控外,还受脑内递质(肽类物质、多巴胺、NE和5-HT等)的调节。
3.甲状腺功能主要受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调节。
下丘脑、腺垂体和甲状腺三个水平紧密联系,组成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
此外,甲状腺还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身调节。
①下丘脑-腺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是调节甲状腺功能的主要激素,TSH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TSH的长期效应是刺激甲状腺腺细胞增生,腺体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