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14 在柏林 人教(部编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说课稿
14*在柏林【教学目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难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2.学生交流。
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明确自读要求。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
,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
老妇数数,老头制止,老妇又数,老头陈述,女孩嗤笑车厢平静女孩傻笑车厢寂静,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悟情节的曲折。
(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设计意图】运用情节示意图,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的位置,感受小说情节的起伏,初步感受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知识点多音字: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尽①jìn尽头。
②jǐn尽管。
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
②jià放假。
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奇特——普通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近义词: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大概——可能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课内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
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
第1 页共11 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一、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课文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国士兵在柏林的经历。
课文通过士兵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课文内容主要包括士兵在柏林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难点:通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原文投影仪或黑板。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复印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
3. 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纠正发音错误,指导感情表达。
3. 理解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战争对生活的影响,讨论如何珍惜和平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课文《在柏林》战争的影响:残酷、破坏、痛苦士兵的感悟:珍惜和平、同情心、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战争对生活影响的小作文。
3. 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在柏林》,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战争主题的阅读活动,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教材分析《在柏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文章,属于生活类教材。
文章主要通过描写作者与家人在柏林旅游的经历,展现了柏林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同时,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德国人民顽强不屈、追求和平的敬意和赞美。
本文适合作为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在柏林》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柏林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了解德国人民的历史和精神。
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学习,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常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德国人民的敬意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国际友谊和和平精神;启发学生珍惜和平、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世界公民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柏林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了解德国人民的故事和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柏林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思历史和珍惜和平的意义,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演示、情境导入、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互动性强地了解柏林文化、消化作者思想为主线,推动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
教学流程设计第一步:情境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柏林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让学生感受到柏林的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柏林有哪些历史和文化故事?你想不想亲自去了解一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
第二步:阅读、理解与讲解1.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注意文章的标题、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尤其注意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
2. 分段讲解文章,让学生逐句理解文本,注重语音语调和词语搭配,辅助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3. 解释文本中的关键词和语句,让学生全面了解柏林的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民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第【1】篇〗说课稿一、说教材《在柏林》是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里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到400字。
小说构思精巧,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的一个生活场景,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表达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二、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根据自学要求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本单元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对阅读小说的方法已经比较熟悉。
三、说教法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我从课前导读的学习要求出发,回忆学习小说的方法,通过听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标出能体现战争苦难的地方,在小班内交流体会。
集体交流的时候,重点抓住“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和“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体会战争的苦难,并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
最后围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
”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战争的苦难。
在柏林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学习重难点:能够发现小说是通过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表现战争灾难的,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师:(齐读课题导入新课)(ppt)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取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而爆发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多万,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师:读到这里,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用一个词说一说。
(生说并板书在黑板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国破家亡......)2、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二、回顾学习方法,引领自学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14、在柏林》说课稿一、说教材《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三、说教法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 在柏林|部编版
在柏林【教学目标】1.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感受微型小说留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微型小说留白的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师):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一次惨烈的世界大战,历经1567天,从欧洲到亚洲,从太平洋到地中海,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67%,整个一战中军民死亡人数高达1500余万人。
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71页《在柏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310个字来反映这么一组惊人数字背后庞大的世界战争,表现有关战争的深刻主题。
二、自读课文,梳理情节,并概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根据老师要求,概括小说内容。
(1)用三句话概括小说内容。
预设:老妇人数数,小姑娘笑了,老头狠狠扫视。
老妇人又数数,小姑娘又笑了。
老兵解释,众人沉默了。
(方法指导)要关注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情节的发展(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关注人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2)用两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预设:老妇人两次数数,都遭到小姑娘的嘲笑。
在老兵解释之后,众人沉默了。
区别:三句话涉及所有人物,两句话概括时,次要人物的行为可以删除。
(3)用一句话简洁地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①在战争中,一个预备役老兵在自己三个儿子战死后,自己将要上前线之际,送因此而疯的妻子去疯人院的火车上,遭到两个小姑娘嘲笑的故事。
(方法指导)在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②战争时期的火车上,一位(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送他发疯的妻子去疯人院。
(方法指导)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必要背景。
小结:同学们,要概括主要内容,就要从人物和事件入手,梳理并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那些事,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人物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不同的事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和关联等等,把这些内容梳理清楚了,就能进行概括。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14.在柏林(说课稿)
在柏林说教材《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教法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在柏林》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在柏林》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在柏林》。
我为自己说课的内容确定了一个题目《着眼文体,感悟精妙》。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专家展开我的说课。
一、基于三维视角的教材分析:拿到一篇课文,我会从文本特质、单元整组、年段特点三个视角研读教材,找到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从文本特质来看,《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情节简单,人物较少。
其选材独特,描写战争主题,却没有写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场景,而是用“微镜头”从战争后方截取一个场景,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的肉体痛苦及沉重的心灵打击。
小说结尾独句成段,意味深长。
从单元整组来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学生此前学过单元第一篇小说《桥》,能够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对人物的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在柏林》一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又是略读课文。
需要学生运用《桥》一课学到的读小说的方法,以学习单为抓手,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安排情节之密,选材视角之微,构思之奇,继而达成对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突破。
从年段特点来看,小说对学生并不陌生,五年级安排了阅读名著单元和人物描写一组,学生已经初步打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
就这篇课文而言,学生对于这篇小说所描述的战争背景缺乏了解,战争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遥远。
同时,学生阅读微型小说少,对于其构思等了解不多,预设学生阅读文本时,在感悟作者多元呈现战争主题的手法,以及体会结尾处“静”的内涵方面会很困难。
因此将“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构思的巧妙”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基于教材和学情的目标确定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⒈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后备役、嗤笑、寂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作品历史背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
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事。
二、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第【1】篇〗14*在柏林说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
2、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
说教学重点: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
教学课时:一课时说教学过程:一、回顾学法,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两篇小说的阅读方法,关注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前两篇小说塑造的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面临困难作出选择时闪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4课,看看战争中的普通人物会是什么形象呢?2、齐读课题。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阅读提示,勾画学习要求。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三、细读课文,梳理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感受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完成学习单。
小说三要素其他战争主题的作品《在柏林》环境战争场景火车车厢情节战斗场面老女人重复数数,被两个小姑娘嘲笑。
人物参战战士神志不清的老妇人、战时后备役老兵、两个小姑娘、车厢里的人我的感悟战士形象战争残酷,给人民带来学生的苦难。
师:文章是以战争为题材,但是作者并没有写可怕的战场和激烈地战斗,而是写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给普通老百姓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2、抓住矛盾,品味人物默读课文,勾画出主要人物老兵和老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
写体会。
(1)老人的家庭情况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能不去吗?(老人的三个儿子都牺牲了,妻子为此神志不清。
他自己头发灰白了。
)(年纪大了,但不得不奔赴前线,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2)默读思考第3自然段,写出你的体会。
老妇人刚刚失去三个儿子时是什么心情?将来她在哪里怎样度过自己的余生?(悲痛欲绝,然后神志不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在柏林
14* 在柏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指手画脚、不假思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抓住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体会战争的残酷。
2.理解课文结尾,进一步体会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和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难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民众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坐上柏林的火车去了解这个故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柏林”“车厢”“咔嚓”“嗤笑”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
柏⎩⎪⎨⎪⎧ bó:柏林bǎi :柏树松柏之茂bò:黄柏(2)词语解释。
缓慢:不迅速;慢。
健壮:强健。
后备役:预备役。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车厢里的老妇人遭到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老兵不高兴了。
第二部分(2、3):故事的高潮,老兵控诉战争的残酷。
第三部分(4):在环境描写中结束本文,引人深思。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句话暗示了什么?明确:暗示健壮的男子全都上了前线,只留下妇女儿童,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说课稿第【1】篇〗《在柏林》优质教案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字词教学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ì)”“咔(kā)嚓(chā)咔嚓”。
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
“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
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3.表达运用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
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预习提纲(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了解战争的危害。
(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在柏林说课稿
14*《在柏林》说课稿[教学目标]1.能快速浏览课文、精读重点段落,能根据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2.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感悟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能够发现小说是通过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表现战争灾难的,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交流资料,初感战争残酷1.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梳理形成重要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而爆发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战争的伤害。
(师相机板书)一、二、说教材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
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三、说教学目标1.读读写写“咔嚓、嗤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
2.领会文章结尾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重点抓住老兵的一段话及对结尾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感受文章深刻的主旨。
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柏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
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二、说教学目标
1.读读写写“咔嚓、嗤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3.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窦桂梅老师也说过,优秀的作品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
结合本课深刻的主旨及写作特点,我将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领会文章结
尾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重点抓住老兵的一段话及对结尾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感受文章深刻的主旨。
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以描述战争的一段话进行导入,奠定学习的基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分别体会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
1.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姑娘缺乏关怀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
2.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如果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中的两个“静”有没有什么区别?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引导学生对文题的分析,补充背景知识,由课文表现的一个场景延伸至整个战争的认识,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
(五)蓄势铺垫,感受技法。
1.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感受结尾给人的强烈震撼效果,体会蕴含的深刻内涵,感悟
小说结尾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以写读(观)后感的形式,将课堂上的感悟延伸到课外,加深对战争的认识。
(七)课堂总结。
本文主要写了预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己又要上前线,准备把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揭示了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造成无尽的伤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小说的情节展开,让学生回顾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凸显表达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开端:交代背景、人物及事件(1)
在柏林发展:老妇人再次数数,小姑娘笑,战争残酷,
老兵解释原因(2、3)给人民带来苦难
结局:车厢寂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