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14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计划及教案
第四单元确定位置
本单元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是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2、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教材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启动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自主探索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中逐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加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3课时实际测量………………………………………………………………1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式)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并练习。
四、拓展提高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人教版2016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表格式)
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1.通过教学活动,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的名称,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自制课件一套。
问题:1. 你们知道这两面旗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2. 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3. 长和宽的比与宽和长的比怎样表示?问题:1. 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用算式怎样表示?问题:1. 以上各组比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比的基本性质教材第50、第51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4~8题。
1.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导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难点:正确化简比。
练习题投影片。
学生尝试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0.75×100)∶(2×100)=75∶200=3∶8或(0.75×4)∶(2×4)=3∶8比的应用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使学生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难点:能应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题投影片。
上图的问题:1. 什么是稀问题:1. 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说一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4单元(表格式)
追问: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你能算出来吗?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
3.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出示第1、2题
从上图看,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55°的方向。
灯塔2到轮船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第1题学生直接口答。
第2题独立测量计算后再组织交流。
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把线拖制指定的位置。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出示题图:要求先说说从题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第(1)小题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由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其余的3题独立完成。
后3题,教师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正确的画出各个场所的位置。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2.完成练一练。
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
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教学重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授课方法
讲授
教具仪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假设的思路理解假设的解题过程,能运用假设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用假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解决用假设策略时总量不变的实际问题,认识假设的策略。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1.口答算式。
(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杯子里,正好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用600元买了5把相同的椅子,这种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指名口答算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2.引入新课。
谈话:这两个实际问题都用除法计算。
第(1)题杯子都是相同的,所以用果汁总量÷杯子数=每杯容量;第(2)椅子也都是相同的,所以用总价÷椅子数量=椅子单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认识策略1.出示例1,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和刚才解答的问题比,这个实际问题复杂在哪里? 引导:你是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 关系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可以知道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量=720毫升;“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31”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1个大杯容量等于3个小杯容量。
1.思考交流,探究思路。
根据对题里两种杯子容量间关系的理解,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指名交流想法,引导学生理解(有几种呈现几种):(1)画示意图看,(2)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3)假设把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怎样在平面图上准确地表示出清凉岛的位置呢?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在班内交流。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位置的具体
步骤。
(1)在平面图上确定北偏东400的方向。
(2)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出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3)根据计算出的图上距离在所画射线上确定清凉岛的位置。
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刚才指出清凉岛的大致位置与准确位置相差远不远。
灯塔是船舶大海航行的重要导航标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在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中如何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
谈话:这是一幅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你能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介绍:我们已经知道在平面图上常用 表示方向北,另外还常用 表示方向东,用 表示方向南,用 表示方向西。
提问:你能在平面图上指出东.西.南.北以及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方向吗?请你在平面图上指一指。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历路线。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的具体方法。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复习旧知,架桥铺路
二、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情境,探索新知
1、学习用方向描述物体位置。
让学生各自解答下面两题,算后共同订正。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哪些方面表现较好?
课题
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016年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 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 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 打球 听音乐 人数 年级 身高/cm A 用( 信息? 2、练习一第 5 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 4 种不同的蔬菜, 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 其中黄瓜的种植面 积是 80 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80 一年级 125 )统计图 68 二年级 129 74 三年级 135 B 用( 看小说 56 四年级 140 )统计图 其他 23 五年级 150 C 用( 六年级 153 )统计图
教 后 记 (第 篇)
2
课
题
扇形统计图(2)
课时
3—2
总课时
总第:2
日 期
1. 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目标 2. 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 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 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 么特点? 2、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合理选择统 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w 出示例 2 引导学生观察例 2 中 3 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 和作用。 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 3 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 考。 统计图 1 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 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 2 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 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 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 3 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 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 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 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 者结合来选择。 )
XX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苏教版)
XX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件www.5yk 教学内容比例课时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例1。
、认识图形的放大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三四单元表格式教学设计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与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例如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场,有序列举。
并填写右表。
(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与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与小船各有多少只?①出示表格。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教案〔模板〕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第节总第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表格式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表格式教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表格式教案教学内容:比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28-29页。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教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
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道平面图上有比例尺,但是对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缺乏系统性,这些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的累积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知识奠定了基础。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 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1. 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认识比例结合起来教学,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领悟比例的意义和作用。
“放大和缩小”与“比例”分属两个不同的学习领域,但“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的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
为此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之前,先介绍用电脑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的过程,直观地显示放大前后的图形“形状没有变,大小变了”,进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比例的意义。
这样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课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课型新授内容教科书第54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主备人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
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需求1.师: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2.师提问:灯塔1和灯塔2一个在东北方向,一个在西北方向,但是偏离的角度一样吗?从图上能看出来吗?3.师揭示课题:东北方向指向东与北之间,西北方向指向西与北之间,但是这样还不能准确表示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学习描述物体的方向和距离1.学习用北偏东若干度、北偏西若干度描述物体的方向。
师:实际上,在野外或图上确定位置时,常把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
现在你还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师:从这副图上,你还可以看到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面;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度方向等。
教学过程追问:这样来描述物体的方向有什么好处?2.学习求图中物体间的实际距离。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
想一想,还需要什么?追问: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你能算出来吗?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比例
课时
7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教学内容
比例
课时
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28-29页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比例
课时
7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⑴3:5和18:30⑵0.4:0.2和1.8:0.9
⑶5/8:1/4和7.5:3⑷2:8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