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训练:商鞅变法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选修1第1课时商鞅变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练:选修1第1课时商鞅变法

选修一第 1 课时商鞅变法1.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步。

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其慈子耆利,不一样禽兽者亡几耳。

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步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国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资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雄伟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约束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风俗、旧看法,成立、稳固和发展了新式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商鞅变法例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绚烂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完全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例模大、举措全、历时久、实行力度大,进而收到大的收效,获得大的成功,不只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往后一致天下确定了基础,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相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1)依照资料一,指出贾谊责备商鞅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联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资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雄伟丰碑” 的看法。

分析此题考察商鞅变法。

第 (1) 问,从资料的“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其乱至矣”等有效信息来概括。

第(2) 问,“丰碑”主假如从其踊跃作用和深远影响的角度来论述。

从其政治角度增强中央集权和经济角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来睁开论述。

答案 (1) 遗弃礼义传统,取消仁德政策;致使社会民风败坏,世情淡漠;引起人民起义,推翻秦代统治。

(2)取销分封制,成立中央集权制;取销井田制,确定土地私有制;变法适应历史潮流,推进社会转型。

2.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兴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到现在治强。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二秦国的崛起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秦国的盛行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分析:禅让制属于夏朝以前推行制度,故 A 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与战功大小没相关系,故 B 项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与授军功没相关系,故C 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他们的特权,故 D 项正确。

答案: D2.二十级爵制的规定,必然程度上促使了秦国社会转型。

以下表达与之不符的是() A.秦国出现了一批军功地主,在地主序列中排在第一位B.促使秦国统治企业内部构成发生重要变化C.加强了秦军战斗力D.标志住世卿世禄制的取销分析:本题观察学生对二十级爵制影响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要点信息是“社会转型”。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改变了秦国统治企业内部的构成,也反响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A、B、 D 三项均与题目信息吻合,而C项与题目信息不符。

应选C项。

答案: C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这主若是由于商鞅变法()A.赞同工商者入仕为官B.赞同土地自由买卖C.认同土地归个人所有D.奖励军功,取销“世卿世禄制”分析:题干中“宗室贵戚多怨望”是由于宗室贵戚利益碰到损害造成的。

A 项说法不对;B、 C 两项的经济措施没有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 D 项取消了其特权,故其“多怨望”。

答案: D4.《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能表现该看法的有 ()①秦国最初是从“夷狄”中分化出来的②公元前771 年,秦国成为诸侯国③秦国形成尚武精神④战胜魏国,迫使其求和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观察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秦国成为“虎狼之国”,威胁六国是在商鞅变法此后,而①②在变法以前,应选 B 项。

答案: B5.《容斋漫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致使四方游士。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练习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2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练习人民版选修1

二秦国的盛行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牢固1. 战国时期 , 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 这一转变适应了()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奴隶主贵族的需要C.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D.衰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解析 : 战国时期 ,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他们强烈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从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的转变, 正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这一要求。

答案:C2. 在春秋战国时期, 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

在以下改革举措或政策中, 表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A. 奖励军功B. 废井田 , 开阡陌C.什伍连坐制D. 重农抑商解析 : 专职官僚制度下的官员是任命的 , 有任期的规定 , 这打破了贵族世袭制 ,C 项是加强社会控制的内容 ,B 、 D两项是经济领域的举措 , 均与题干资料没关 , 故答案为 A 项。

答案:A3.战国中后期 , 为了对付富强的秦国 , 齐、楚、赵、韩、魏、燕结合起来, 张开了富强的“合纵”运动。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若是因为()A.六国战胜了内部的矛盾B.秦国经过改革变得富强C.争霸战争的严重形势D.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解析 : 改革后的秦国实力富强 , 在对外征战中获取了一系列的成功 , 对东方六国的生计形成威胁 , 六国被迫结合起来 , 以求自保。

答案:B4.战国时期 , 秦孝公去世 , 力主变法的商鞅被逮捕杀戮 , 但新法并未被取销 , 故史册上说“商鞅虽死 ,秦法未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众望所归B.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D.变法举措适合, 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解析 : 商鞅变法最后获取了很大的见效, 诚然商鞅自己被杀戮, 但是新法却获取了推行, 其根根源因在于新法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故答案为 B 项。

答案:B5.( 图文研究 ) 商鞅变法 , 法律均向秦国全体民众宣告 , 民众对法律条则都特别熟悉 , 不敢有任何违犯。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复习商鞅变法专题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 有学者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7.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D.宗法分封制在边缘国家首先遭到破坏8.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解析: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又对经济基础的变化具有反作用。

春秋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导致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私田的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向国君交纳,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此后,一些拥有大量私田的贵族开始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答案:D2.《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解析: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

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进攻,而不是新兴地主的武装夺权。

D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

答案:A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兼并战争中争取优势的需要,在冷兵器时代粮食、布帛是基本的战略物资,所以变法中采取重农政策,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抑商。

答案:D4.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规定()①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③正式废除了井田制④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①②③都属变法法令内容,而承认土地私有④必然成立。

答案:A5.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增强国家的实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各小项是因果关系,是①→②→③→④,④是变法主要目的,因而必须达①、②、③各小项的目的。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B.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奴隶主贵族的需要D.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需要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贺。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 D.①②③④5.《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①实现了井田制向私有制的转变②满足了秦王称霸天下的野心③完成了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转变④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秦国的崛起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 2 秦国的崛起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夯基达标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对此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鼓舞士兵作战的勇气②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③打击了贵族的特权④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对③、④的理解;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使旧贵族失去了基于出身的特权,地主、平民因军功而授爵、任官、授田宅,故③、④正确。

①、②明显符合题意。

答案:D2.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表述正确的是()①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②当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③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从选项看,①②③④中只有一个是错的,变法损害贵族利益,因而得不到他们支持,故排除③。

其中①既是变法的原因,又是条件,因为落后,国君急于变法图强,因而成为条件。

答案:C3.《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遭受变法打击的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解析:以题干所引材料看,文中的“人”反对变法,反对变法是因为变法损害其利益。

答案:A4.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主要因为()A.商鞅不是秦国人B.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C.商鞅有谋反野心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解析:商鞅变法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因而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答案:B5.“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材料中的内容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考仿真练1 ---精校解析 Word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考仿真练1 ---精校解析 Word版

高考仿真练(一)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各国按士农工商划分阶层B.商鞅重视发展商品经济C.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最大D.国家重视对经济的管理答案 D解析《管子》代表了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思想,强调了对士农工商的管理;《商君书》反映了对农业粮食的管理规定;第三则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第四则材料强调在灾年重视物资的流通。

综上,四则材料均反映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领域的管理,故D项正确。

题干中只有第一则材料涉及“士农工商”,不能代表“各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所学,商鞅变法时注重发展农业,提倡重农抑商,排除B项;四则材料只有李悝变法涉及影响,无法比较,C项错误。

25.西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A.法家思想成为魏晋时期主流观念B.儒学对法律的影响得到了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 B解析西汉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增加体现儒家理念的法律条文,说明从汉代到西晋时期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得到强化,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

26.《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答案 C解析据材料中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的处罚和对卖油条者油中掺假被雷击以及商人背信弃义家遭火灾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宋两代反对商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背信弃义等,说明当时政府比较重视规范商业行为,故C项正确。

山东省聊城市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

山东省聊城市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现象反映的社会基本发展趋势是()。

A.集体耕作方式的盛行 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D.封建剥削的日益减轻2.(2012年12月辽宁铁岭高三六校联考)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3.(2011年11月潍坊三县期中1题)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战国时期,无论强国或弱国往往采取结盟的方式进行对抗,“合纵”、“连横”策略就此产生。

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战国末期的“一强”主要是指()。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5.(2012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

在此期间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同学们在参观上海博物馆时对下图所示器物颇感兴趣,他们的相关评论中,正确的是()。

①秦国颁行的标准衡器②属于商鞅第二次变法的产物③有利于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④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直接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秦与魏的关系正如商鞅所言“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复习商鞅变法专题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 有学者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7.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

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D.宗法分封制在边缘国家首先遭到破坏8.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1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检测1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

1.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离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A.秦穆公与秦始皇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C.秦孝公与秦始皇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重用商鞅,使其实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

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使其走投无路,兵败被杀。

答案:D2.商鞅变法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

实行“奖励军功”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

故选B。

答案:B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A、B、C三项不涉及人际关系,D项加剧了人们交际关系的紧张,导致“薄恩礼,好生分”。

答案:D4.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藉制度和连坐法。

故选A。

答案:A[知能综合提升](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这里的“社会转型”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达标检测卷(二)(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达标检测卷(二)(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专题达标检测卷 ( 二)( 时间: 90 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 ( 共 15 小题,每题 4 分,共 60 分 )1.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改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

”最能说明这一见解的是 ()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经过变法取销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分析:此题观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改革,春秋末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开始形成。

A、 B、 D三项均是社会改革的详尽表现,不涉及社会制度的改革,所以都没有表现“质变”,应选 C 项。

答案: C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张开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生产力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牢固统治支持变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宽泛张开变法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B3.观察以下列图,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商鞅为了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张开斗争B.商鞅的变法主张碰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商鞅变法在秦国获取了必然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分析:此题主要观察学生依照图片资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图中获取历史信息, D 项无法从资料中得出,且不吻合史实。

答案: D4.以下列图反响的事件是商鞅变法,在其措施中最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C.连坐法D.改革社会风俗分析:这里的劳动者应指的是新兴地主。

答案: A5.商鞅变法法律中规定“戮力( 全力 ) 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免除徭役 )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奴婢 ) ”。

以下对该政策的议论,正确的选项是()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取销世卿世禄制度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拦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分析:资料反响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训练:商鞅变法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训练:商鞅变法

第二十五单元中外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69课时商鞅变法姓名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请回答:(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材料二指出其效果。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

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2.2 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

二秦国的崛起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的时期,也是各国纷纷推行改革的年代,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在这些变法实践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揭示了商鞅变法得以推行和成功的原因,请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归纳。

(2)结合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各有何作用?1是商鞅采取的取信于民的措施;图2是商鞅为推行变法与贵族及保守势力进行论战;图3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史实;图4兵马俑反映了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达到了强兵的目的。

原因: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这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南门徙木”的故事反映了商鞅果敢守信,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改革前商鞅与保守派官僚的论战也为改革统一了思想,并坚定了统治者变法的决心。

(2)措施及作用: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保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级爵制,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导学号1038400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高二历史 第九单元:《商鞅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第九单元:《商鞅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考点阐讲】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小红霞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

商鞅变法-小红霞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商鞅变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0分)1.(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3题)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商鞅只得黯然离去。

这则故事说明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深入人心【答案】D【点拨】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旅店主人用“商鞅变法中的连坐法”为理由拒绝了商鞅投诉的要求,说明商鞅变法的条文深入人心。

【结束】2.(2010年12月南昌一中、十中联考5题)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时期“初税亩”的实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春秋时期“初税亩”的税制改革反映了废除了西周以来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结束】3.(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5题)“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该历史事件记载于A.《诗经·国风·秦风》《春秋·鲁桓公十八年》B.《诗经·国风·秦风》《战国策·秦策》C.《战国策·秦策》《史记·秦始皇本纪》D.《战国策·秦策》《史记·商君列传》【答案】D【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

材料中所述内容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大约战国时期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五单元中外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69课时商鞅变法姓名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材料二指出其效果。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遇过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第69课时商鞅变法
1.(1)赞扬态度。

(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2.(1)措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效果:人民支持,生活富足,勇于作战,社会安定。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