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及答案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
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
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
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
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礼乐制度的影响。
(9分)【参考答案】(1)背景:内容全面;制度完备;从官方逐步渗透的民间;广泛传播。
(6分,任取三点。
)(2)影响: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促进了各民族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等。
(每点3分)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咸丰三年(1853年),军旅数起,粮饷紧缺。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形势危急,三月十八日,咸丰帝下旨准奏铸当十、当五十大钱。
从咸丰三年末起,钱局开始铸行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
此时,当十大钱减重为四钱四分,当五十大钱减重为一两,当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四钱,当五百大钱铸重为一两六钱,当千大钱铸重为二两。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考纲要求] 本讲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典型的六大改革。
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要点突破]1.改革的类型(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多数改革都涉及政治、经济内容,甚至还包含了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
学习中要多作横向归纳和比较,如涉及土地问题的改革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就这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3)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可划分为①封建制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
2.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行。
3.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特点(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①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国
商鞅变法
的
强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2020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跟踪检测评估3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辽宁大连测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一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得出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结合所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得出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根据材料“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可知各级机构均有构建,得出机构比较完备。
第(2)问,根据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得出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结合所学郡县制下政令上传下达较为通畅,而社会稳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机构比较完备。
(9分)(2)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6分)2.[2019·包头市模拟][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
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专题二商鞅变法考点解析专题二、商鞅变法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
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
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得了巨大的提高。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
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干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用。
同时,李悝在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经过吴法的楚国很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
秦国国君: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嬴异人)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一、背景历史条件(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 2 页第 3 页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的“军功爵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不再拥有世袭爵位;立在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并按爵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经济特权。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解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三)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含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今天我们开始了新的专题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学习,首先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即商鞅变法。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它对当时的秦国乃至后来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结合特定的历史环境去学习商鞅变法的历史措施和作用。
【重点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知识梳理】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②政治:混战加剧;各国改革蔚然成风③文化:__________,处士横议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①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________;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②共同点目的:__________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国家职能指导思想:法家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①秦国的社会状况偏居关中;文化落后;国君集权;民风质朴②秦孝公的励精图治二、“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公孙鞅入秦2.商鞅变法的措施①经济措施“________,开阡陌”;__________,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②军政措施奖励军功,按____________;严禁私斗废除“_____________”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______“燔诗书而明法令”移风易俗三、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意义1.特点:彻底;全面2.作用:①废除秦国旧制,健全国家机器职能,许多措施为后代沿用②确立__________,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③提高秦军战斗力,为_______奠定基础3.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思维拓展】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勤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指出这里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作简要评论。
【课后检测】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是A.儒家学说 B.兵家学说 C.法家学说D.道家学说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奴隶制度冲击最大的是A.废除井田制 B.废除“世卿世禄制”C.推行县制 D.重农抑商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废除“世卿世禄制”C.“为田开阡陌封疆” D.“父子无别,同室而居”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废分封、行郡县②统一度量衡③重农抑商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参考答案:【思维拓展】重农抑商。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试题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3.《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4.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 1905年。
”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 年革命的根源C.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D.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5.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江苏专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1.(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第一度变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内容。
商鞅变法不仅法度严明,而且推行有力。
起初,很多秦国之民感觉不便施行,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法令的彻底推行铺平了道路。
秦迁都咸阳后,商鞅继续展开第二度变法。
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此项经济改革是变法的重中之重,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在对外的战争中不断获胜。
因此,汉代王充大赞“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分)(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令民为什伍”“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中“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为秦开帝业’”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的影响,即可以得出答案。
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中“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处罚犯法太子的师傅,两度推行变法,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等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
答案:(1)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
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法;注重制度变革。
2.(2019·南京盐城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专题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
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
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
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
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
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部分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含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
解析:(1)根据“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概括.(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阶级变化、贸易发展、矛盾缓和、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分析影响。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改革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末实行新政改革的原因。
答案:(1)内容:修订刑律,制定新律;创建新都;损益旧制,创立新制;采取“输籍定样”措施.
(2)意义:稳定新王朝的政治经济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建立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巩固了统一局面;为唐代的繁荣奠定基础.
2.(2019·石家庄模拟)
材料 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在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与宋代茶盐专卖制度背道而驰的食盐交换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1.(2019·咸宁重点高中联考)(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
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
……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
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秦汉币制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可得出秦朝完成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可得出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等。
第(2)问,根据材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并联系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等作用。
答案:(1)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2)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考点突破题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计划用时:12分钟题量:3题满分:50分一、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1. ( 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
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
上曰:“无轻民事,惟艰。
”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
”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
”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
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答案】(1)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
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
(任意2点即可,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等。
(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
2020届高考历史常考题型: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賦(以田出賦),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女(汝)不闻乎? 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 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材料二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谶焉。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仲尼对季康子的主张的态度如何?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
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地。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 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
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练习 商鞅变法(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复习选修1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1.《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A.齐国的管仲改革B.鲁国的“初税亩”C.魏国的李悝变法D.楚国的吴起变法2.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是()A.魏文王B.李悝C.吴起D.商鞅3.商鞅变法受到后世批评最大的是()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B.重农抑商C.公开承认了占有奴隶的合法性D.连坐法4.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5.对于秦国来讲,商鞅变法起到的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6.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7.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9.“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10.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江苏专用精练: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
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归纳。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
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
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
果断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
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材料二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
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性,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鲸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厚……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5、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
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
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7、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9、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关于农商政策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
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1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