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商鞅变法课件人民版选修1
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_土__地__私__有__制__,激发了劳动者 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四、局限性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_轻__罪__重__罚__,为秦的暴政埋下 了祸根。 2.商鞅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 压迫。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 限,保留了奴隶制的残余。 4._重__农__抑__商__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9/6/9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 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 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 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 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 车裂而“秦人不怜”。
2.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 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格局。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 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 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 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整顿吏治后,制定的政策才能上传下达,真正起到政令 畅通的作用。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避免人治带来的腐败。
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谋划全局,重点 突破,照顾各个方面。
二、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1.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 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 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历史影响。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单元质检十六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0广东广州番禺区线上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这一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的外壳之中。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
由此,秦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
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这种家庭具有结构简单、内部关系单纯而亲昵、人数少等特点。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前后秦的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分户政策的可行性和意义。
(9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妄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
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诉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
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
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
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的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革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0讲 商鞅变法教案(含解析)
【第40讲商鞅变法】之小船创作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日趋活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军事上: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知识点二秦国变法的具体原因1.各国改革或变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改革:发展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②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使魏国率先强盛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②楚国吴起变法,使楚国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裁免冗吏,奖励军功等。
2.必要性:秦国偏居关中,落后于中原,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可能性: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和民众的认同;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历史机遇:晋国分裂;中原众多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5.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知识点三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2)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二 商鞅变法 考点解析
专题二、商鞅变法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力征争权,胜者为右”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争霸王之业,各国纷纷寻求变法革新、同时,频繁的战争也使得各国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日趋加重。
另外,战国时期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也促使各国掀起了一场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
魏文侯任用了一批极有才能的官吏,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都为当时魏国的变法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李悝的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为其他各国的改革也树立了榜样,使各国国君都意识到变法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并相继采纳。
同时,李悝在变法时颁布的《法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
魏文侯去世后,武候继位,大臣王错不断向武候进谗,排挤吴起,吴起因此逃往楚国并为楚悼王所重用,在楚国实行变法。
经过吴起变法的楚国特别快就强盛起来,“南平北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吴起便被心存怨恨的旧官僚杀害,变法也随之而失败、秦国国君:秦非子(前900年-前846年)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嬴异人) 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一、背景历史条件(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2、政治:各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在新兴地主阶级要求下,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变法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活动家学说,最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推动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二)秦国的变法的条件和机遇1、秦国落后于其他诸侯,客观要求通过变法增强国力;2、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3、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4、商鞅来秦得到秦孝公赏识以及个人的改革精神;公元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实行变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变法改革是顺应生产力发展,实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需要二、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发展农业,厉行法治)(一)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的“军功爵制度”;规定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不再拥有世袭爵位;立在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并按爵位高低享有相应的政治权经济特权。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新课改地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检测试题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3.《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4.针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关系,列宁精辟地指出:“1861年诞生了 1905年。
”这一结论的真正含义是( ) 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 年革命的根源C.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D.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条件5.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练习
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5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练习一、商鞅变法1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⑵政治①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②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各诸侯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典型有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主要原因: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秦孝公决心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变法内容(1) 对秦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军事、政治基础。
(2) 对中国历史发展①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为长期的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性。
②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中国长期的基本经济政策,长期影响农业、商业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推动中国向封建社会过渡,推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 •历史背景(1) 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2) 北魏面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社会危机。
2. 改革的主要内容3. 改革的影响(1) 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 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⑶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⑷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1•历史背景⑴北宋面临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①宋初的中央集权和分化事权措施导致“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宋初不抑土地兼并和增加赋税的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北宋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中处于弱势。
(2)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①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希望革新除弊,重用力主改革的王安石等人。
2. 变法内容3用(1) 积贫局面的改善:富国之法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1.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表明商鞅变法( )A.没得到作者认可B.未建立正常秩序C.提升了秦国国力D.引发了诸侯争霸,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得到作者认可,故A项错误;未建立正常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国力,故C项正确;诸侯争霸是商鞅变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D项错误。
2.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防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并——免役法,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将兵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理财”无关,故C项错误;实行免役法主要是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3.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可得出这种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是有帮助的,故A项正确;“现世禁欲精神”对发展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能由此得出只有信仰才能发展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仅限于欧洲天主教地区,其他地方的发展与宗教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不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意思,而是宗教改革后承认了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含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题型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例1] (2018·全国卷Ⅱ,45)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解析:第(1)问,由材料“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由材料“1978年11月”“1981年12月”时间信息得出改革开放;结合世界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得出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2)问,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信息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从实现了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回答。
答案:(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
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归纳。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
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
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2 商鞅变法课件 岳麓版选修1
【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 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
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 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变法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2.(2015·山东·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061505
走向高考 ·历史
岳麓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选考内容 选修重大改革 专题二 商 鞅 变 法
1 课标展示 2 基础梳理 3 仿真模拟
课标展示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础梳理
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 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 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仿真模拟
1.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 料: 导学号 26061504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 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 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3)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4)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4.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果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 建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落 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汇总)
(1)梭伦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三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并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
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1讲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新人教版
备考分析: (1)从考查的时空来看,山东卷选修Ⅰ考点并没有 超出教材范围,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改革,中国近代 和世界上的改革也均有涉及。 (2)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考查比较灵活,不仅考查背 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还涉及了比较研究和史料 价值的评判。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中国古代的改革,也不能 对近代及世界上的改革有所放松。除了从改革的 原因、措施和影响等方面理解还要多角度理解改 革。如改革的比较研究,史料价值的评析等等,注 意山东卷和全国卷相结合考查,多角度考查非教材 涉及的知识点,因此应全面复习备考。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 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 方经济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 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 固,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整顿 吏治
制定了官吏 俸禄制 ,官 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
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赋役 负担减轻,利于社会稳定, 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
后期孝 文帝主 持,重 点推行 汉化措 施
重理解
1.对商鞅变法结果的认识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利益,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 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 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 控制
改革 旧俗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 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 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5.特点 (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金版新学案》2020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商鞅变法
选修一第2讲1.(2020年天星网冲刺卷)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春秋前期,齐国管仲对井田制度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制度。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不分公田私田,都“履亩而税”。
其他各国也先后推行了这一制度。
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此后一百多年里,形成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史最久、成效最显著的变法运动。
其中,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也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变法。
请回答:(1)结合齐、鲁变法的相关史实,总结春秋时期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影响?(3)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解析】本题围绕春秋战国的改革选取材料,材料内容突出反映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商鞅变法则正式废除了井田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设问条理作答即可。
【答案】(1)赋税制度的改革是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整体上针对经济基础方面,尚未进行世卿世禄制度的变革。
(2)实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选贤与能,赏罚分明,改变世卿世禄制;制定《法经》;创建强大的军队。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3)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贵族不再享有世袭特权,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读图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
果断收回其特权,摧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
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韩国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张文鸣《申不害变法图强》材料二李悝,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
提出“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此”。
《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从《法经》脱胎而出,《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秦一风《李悝》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法律建设的重要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性,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
法及太子,鲸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厚……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5、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
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
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7、中国古代改革家,重法者不在少数,他们所描绘和实践的“法治中国”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
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请回答:(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材料三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9、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关于农商政策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
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1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