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论文印度

合集下载

发展中国家管理贸易实践研究——以智利、中国、印度为例

发展中国家管理贸易实践研究——以智利、中国、印度为例

———以智利、中国、印度为例齐帅(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摘要:本文通过智利、中国、印度三个典型国家的实践案例,结合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管理贸易的改革过程。

智利一波三折的外贸改革历史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外贸体制改革的缩影;中国坚持运用管理贸易政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印度从保护主义到管理贸易政策的改革使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独树一帜的成就。

通过分析这三个国家的外贸体制改革历史,论证政府政策引导在发展中国家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管理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初步得出结论:管理贸易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管理贸易;自由贸易政策;智利;中国;印度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4)03-0054-06收稿日期:2023-03-29作者简介:齐帅(2000-),男,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贸合作。

一、引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

关于两种学派的辩论和摩擦也贯穿在国际经贸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史之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合作之中,各国发现无论是纯粹的保护主义政策还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都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诸多缺陷。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深入自由贸易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率先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贸易政策并取得了成效。

[1]随后,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与经济基础更为薄弱,在积极推进自由贸易改革的过程中也自发地选择了管理贸易的发展模式。

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恶化,贸易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间重新抬头。

因此,管理贸易的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当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与现实选择。

二、管理贸易的产生背景及实质“管理贸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J .E.斯贝茹(1984)提出。

最新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印贸易1论文

最新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印贸易1论文

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印贸易(1)论文【论文摘要】中国和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且发展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结构和自身优势有很多相似之处。

虽然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额并不很大,但是近年来的贸易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两国间贸易发展空间仍然宽裕。

所以,两国应共同寻求南南合作的新途径。

从对两国商品贸易的结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双方贸易商品做出合理安排,从而充分利用各自的禀赋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达到增强两国贸易紧密度和双方和谐利用外资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约2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面积1200多万平方公里,GDP总额约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1.5万亿美元。

然而,从历年的外贸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印贸易额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分量却不到2%,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份量不到6%,从这些基本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双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互利的投资与合作机会,贸易增长潜力巨大。

事实也正如此,印度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合作伙伴,两国的贸易额近年来呈现出以较高的增长率逐年递增的态势。

另外,由于两国领土接壤,在云南、西藏地区,两国边境贸易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印边境贸易在一段时间里面有所衰退,但是两国自身都客观具备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互补和合作的优势。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中印乃堆拉口岸的开放、胡锦涛主席2006年底成功出访印度等一系列增进双边交流合作的利好消息的到来,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前景被十分看好。

一、加强中印贸易合作对双方的经济腾飞具有战略意义曾经有人预言,中国和印度在将来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也曾提议并探讨了关于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这些都说明这两个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寻求某种共同的道路。

但是,在现实中,中印双方各方面的相互合作的确还存在一定困难,单从贸易方面来讲,由于受到政策、文化、历史、国情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印贸易的实际开展远不如理论上那样顺利。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部门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部门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视角下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部门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然而,国内投资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微不足道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样,研究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印度制造业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但是,两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即人力资本和国内投资的影响微不足道。

结果证实,与印度相比,中国外国直接投资对制造业增长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虽然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显示出积极的影响,但它远远落后于中国市场。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 Introduction and Background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FDI has remarkably increasedthroughout the world, exceeding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orld production (Herzer and Klasen 2008, Simionca 2013). It has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increase exceeding other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actions, which ultimately makes it the prime economic transaction across the globe (Graham and Krugman 1993). Most importantly, the increase is noteworthy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it has become the most stable and largest component of capital flows (Alfaro, Chanda et al. 2004). Its importance has enforced the countries to adopt favorable policies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FDI and to access modern technologies. In this context, developing countries created a history in 2012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and received more FDI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A total of nine development countries secure their position in the list of twenty largest FDI recipients in the world (UNCTAD 2013). The importance of FDI has revitalized the debate about its costs and benefits and several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attract higher FDI flows based on this supposition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stimulus for economic growth (Aykut and Sayek 2007).Manufacturing has traditionally played a key role inthe economic growth of developing as well a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ment of any country is largely reliant on its manufacturing sector of the economy (Szirmai 2012).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proved to be the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t is no more considered as the corner stone (Naudé and Szirmai 2012, Herman 2016). In general, manufacturing sectors, difficult and sluggish recovery into an economic revival (Adugna 2014). A study conducted by Kuznets et al. (Kuznets and Murphy 1966) described that an increased share of manufacturing in GDP is a key factor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and it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engine of fast growth. It is also noteworthy from the recent studies pertaining to China and India that even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otal FDI inflow is invested in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Caves and Caves 1996). Over the years, the high-tech industries making it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total FDI into the manufacture sectors (He Feng, Yuan Xiaoan, 2010). However, generally an increasing trend of FDI has been observed in both the countries in the overall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is context, impact of FDI on manufacturing sectors is vital importance for any country. Most of the countries attempt to attract FDI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due to its acknowledged advantages as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ol (Akinlo 2004). Role of FDI in manufacturing is often regarded to be positive and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stimulate the growth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s well as the other vital sectors of the economy (Sokunle, Chase et al.).................................1.2 An Overview of the FDI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Economy of China and IndiaTable 1.1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FDI inflow in different sectors of Chinese economy. That are presented in 10000 million US$ and covers the statistics from 1997 to 2017. Each section will be described very briefly as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work is 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Table 1 that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have seen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and in fact it firstly reduced from 1997 to 2007 which again sligh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7-2017. However, mining has seen tremendous increase and the figures have almost doubled in 20years despite of the fact that during first ten years it severely dropped. The details of the remaining segments of the economy can be found in Table 1.1.It can be seen from the highlighted text that from the 1997 to 2007, Chi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s has seen tremendous growth and the FDI had almost doubled in 10 years from 1997 to 2007. However, it agai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overall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of FDI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for the entire period of two decades (1997-2017)...............................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Impact of FDI on Manufacturing SectorThis section seeks to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evidences around keythemes that have been found in recent literature to have an insight into the FDI impact 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OECD) defines FDI as follows“An investment that reflects the objectives of obtaining a lasting interest by a resident entity in one economy (“direct investor”) in an entity resident in an economy other than that of the investor (“direct investment enterprise”). The lasting interest implies the existence of a long-ter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rect investor and the enterprise and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OECD, 1996, pp7, 8)It is noteworthy that empirical evidences of FDI on economic growth are rather inconclusive, however, Kolstadet al. (Kolstad and Wiig 2011) and Gudlaet al.(Madem, Gudla et al. 2012) stated that FDI is one of the driver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L.C. Arango Vieira (Arango Vieira 2009) argues that the economy grows due to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generation of positive long-term spillovers to various stakeholder groups due to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DI and the host country. On the contrary, someauthors rather emphasis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DI. In this context, Adam (Adams 2009) and Moyo (Moyo 2009) stated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can probably have negative impa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on the economy due to the negative spillovers brought by the foreign companies into the host country................................2.2 Spillover of FDI in the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China and IndiaI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that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actually covered by the High-Te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additio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spillovers, are the key to understand how an FDI and trade impact the host countries. Therefore, both of these will be briefly discussed in this section.Knowledge emerging from one country or a nation go beyond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nd significantlycontributes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other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Fan 2002). The spillover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for the domestic firms to benefit from FDI. It is widely researched topic and sever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positive as well as insignificant or even 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local industry (Liu and Wang 2003, Marin and Bell 2006). However, the research results may vary due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empirical methods, varied levels of used data and als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in the host countries. It is noteworthy that getting access to the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FDI is the desired mean for manufacture industry, particularly,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aves and Caves 1996).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often prefer to transfer their technology to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rather than joint ventures or third parties.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at focuses the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 clearly indicates the positive spillovers based on vigorous research focusing several countries across the globe (Javorcik and Spatareanu 2008, Suyanto and Salim 2011, Jude 2016).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most of the researchthat is focusing China, also indicates the FDI positive technology spillovers in China (Wang, Liu et al. 2016). Even the government strongly encourages th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his sector, especially the high-tech sector. For instance, government provides tax-free incentives to the firms if they produce new developments. In China, high-tech industries are often referred as " pillar", however, all receive the sam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Liu and Zou 2008). In China, high tech industry is regarded as a leading industry not only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 is also a key carrier in absorbing and applying advanced technology..............................CHAPTER 3: METHODOLOGY (17)3.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17)3.2 Materials and Methods (18)3.3 Description of Variables (19)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0)4.1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China (31)4.1.1 Empirical Findings (31)4.1.2 ARDL Bounds Test for Co-integration (33)CHAPTER 5: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47)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4.1 Results and Discussion of China4.1.1 Empirical FindingsThe first step is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lags for the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 This is an essential and delicate procedure, a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Dickey-Fuller test are sensitive to the selected lag numbers. The lags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execution of vector auto regression (ARDL). The five-lag selection criteria consist of Final Prophecy Error (FPE),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 Schwarz’s information criterion (SC), Hannan-Quinn Criterion (HQ), and LR test. For our purpose, we employed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lag. Once the optimal lag orders are determined, anan Augmented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 (tables 1) is organized to determine the ranking of the variables. Application for testing the stationary variables of the variants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model of all Augmented Fuller (ADF) tests.Table 4.1 is showing the ADF unit root test results. While, ***, **, * denotes the significance level at 1, 5 and 1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five variables are non-static at level. On the other hand, in all its first differences, all the variables are stabl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interference and tendency, all the variables are integrated into 1 (1). Such results of a stable test will not allow us to implement the Johannesburg view of co-integration. This condition of variables lead to apply auto-regressivedependent lags (ARDL) tests to check long-las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ables. Time series data for all variables is used for the period from 1985 to 2017..................................CHAPTER 5: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The current presents the detailed study on the impact of FDI on manufacturing sectors of China and India by employing ARDL model using the time series data. It cover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conomy during an appropriate time period. After covering the detailed body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Chapter 2, a modified growth model was constructed that includes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FDI, MAC (manufacturing growth ) GDP, Human Capital, and Gross Domestic Capital Formation (DI), among which MAC was dependent variable while rest were independentvariables.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FDI have very much positive impact 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s of both the China and India (FDI was taken as long-run coefficient which is the mean contributor of manufacturing growth (MAC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had put tremendous efforts to increase the potential of positive spillovers on domestic economy.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variables, the control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human capital, GDP, trade openness (OP) and exchange rate ha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results also signify the importance of FDI for the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echnical knowhow. Als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domestic investment 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dicates the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FDI.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li and Wang (2018) describing the fact the outbound investment crowed out the domestic investment, that ultimately influences the manufacturing growth negatively and insignificantly. Whereas, India also shows the positive impact of FDI 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variables; the trade openness, GDP and exchange rate had positive impact on manufacturing growth of India. However,Indian unskilled and unhealthy human capital had an overall negative impact that is needed to be addressed. It is noteworthy that improvement in human capital (skilled and healthy workers) leads to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that boosts output.reference(omitted)。

国际贸易论文金砖五国经济增长的分析(毕业论文格式)

国际贸易论文金砖五国经济增长的分析(毕业论文格式)

选题“金砖五国”经济增长的分析院系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状况:一、选题的意义: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市场国家被称为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国家。

而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金砖五国)土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其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

然而,金砖五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需求的增景也非常显著。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金砖五国”确实己经成为决定全球经济格局的基木力景,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景贡献上己成为超过发达国家的最重要增长极。

由于经历金融危机后中国等新兴国经济快速回升,美欧受深层结构性矛盾困扰复苏劲道不足“金砖五国”等新兴国家作为全球增长极地位有望持续和进一步加强。

这些事实表明,全球经济版图止在发生前所末有深刻演变。

“金砖五国”成员国增长贡献各有特点,如巴西、俄罗斯在全球大宗商品供给方ICI具有特殊地位,印度作为人日规模10亿大国如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末来将对全球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止在经历最快速追赶阶段,两个因素使中国增长客观上拥有特殊影响力:一是中国经济相对规模和增景贡献最大,而日_通常会超过其他四个金砖国家总和。

一是中国快速成长较大程度推动了大宗商品需求增长,构成俄罗斯、巴西这样资源丰富国家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从这两点意义上讲,中国增长具有更多主动性,其他国家增长有一定程度派生性;没有中国的快速发展,金砖国家概念难以流行,反过来看,在全球化时代中国追赶是一个可自我演绎和叙述的故事。

研究内容:本文首先从介绍金砖五国组成入手,进而阐述金砖五国的由来和背景,然后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得以增长的原因,并针对各个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金砖五国的前景进行展望,得出结论。

1导论2金砖五国的现状分析2.1 关于金砖五国的概念2.2 金砖五国的产生2.3 金砖五国的进程2.4 金砖五国的现状3金砖五国经济增长的原因3.1外部环境较好3.2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明显的资源要素优势和后发优势3.3实施强有力的加速发展措施3.4 都具有各国标志3.5强化相互合作,促进共同发展4金砖五国经济增长一分析原因5金砖五国经济增长一发展前景6结语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即根据选定的课题,通过分类阅读相关文献获得资料,再经过整合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撰写出论文。

中印两国对外贸易战略比较分析学位论文

中印两国对外贸易战略比较分析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这种全球产业分工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了中国、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在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

在对两国的比较中发现,中国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外贸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的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加速,逐渐形成了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

印度为了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相配套,强调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并开放了资本市场.本文从两个国家的外贸状况、战略演进、战略的选择对比以及中国着眼于未来应该如何去实施战略等方面,比较分析中印两国的对外贸易。

关键词:外贸进出口,服务贸易,战略目标,贸易依存度AbstractThe "factory of the world", "world office" this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division of labor,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a, India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In comparison to the two countries,China is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of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export promotion simultaneously. Import substitution policy objective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industrial goods,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dustries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olicy objective to encourage exports, was design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foreign exchange in the early days, as the open process to accelerate and evolve through the use of two types of resourc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marke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economic cycle. India to neo-liberal economic policies matched, stress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and opening the capital market. This article compare and analysis China and India's foreign trade from the two countries '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strategy development, strategic alternatives and focusing on future , How should China carry out the strategy etc.Keywords: foreign trade import and export,Service trade; strategic goals,Trade dependence引言“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这种全球产业分工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促使了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在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

中国和印度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贸易分析论文

中国和印度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贸易分析论文

中国和印度国内市场规模对出口贸易分析论文摘要:引言Krugman(1980)借助模型推导发现本地市场效应现象的存在,即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前提下,那些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

中国和印度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两国近些年经济发展增速较快,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发展增速,这关键词:中国,印度,国内市场,规模,出口贸易,分析,论文, 引言Krugman(1980)借助模型推导发现本地市场效应现象的存在,即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前提下,那些拥有较大国内市场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

中国和印度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两国近些年经济发展增速较快,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发展增速,这使得两国各自的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尤其是中国,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并逐渐逼近全球第一美国。

因此,笔者拟选取法国、英国和德国来比较研究中印两国对上述三国工业制成品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

围绕本地市场效应进行的研究有很多,然而将本地市场效应与中印对比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却是寥寥无几,较为典型的为范爱军和刘馨遥(2011)对中印工业制成品对美国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较于现有研究,笔者将中印的双边贸易伙伴国进一步拓展为英国、法国和德国。

研究方法概述(一)实证模型此方程反映了两国的贸易状况取决于两国间的市场规模和要素禀赋,其中,lnYi-lnYj反映两国相对市场规模,lnyi-lnyj反映两国相对要素禀赋,因此β1a-β3a体现了两国贸易中市场规模作用的效果,β2a-β4a则体现了要素禀赋作用的效果。

当β1a-β3a>0时,两国贸易中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反之,则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依据联合国SITC2标准的商品分类,工业制成品主要为SITC5、6、7、8、9类商品,依次为化学和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和运输设备、杂项产品和未分类的其它商品。

由于9类即未分类的其它商品的数据不完整,且不具有代表性,故笔者将其剔除,不予考虑。

印度贸易_精品文档

印度贸易_精品文档

印度贸易摘要:本文将探讨印度贸易的相关情况。

印度作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和巨大的市场规模。

印度的贸易政策和战略对于全球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将介绍印度的贸易环境、主要贸易伙伴、主要出口和进口商品以及印度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贸易环境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努力发展其经济体系。

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吸引外国投资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其中包括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举措使印度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贸易伙伴。

第二部分:主要贸易伙伴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中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德国。

这些国家与印度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贸易往来,涵盖了各个领域,如能源、制造业、技术和服务业等。

其中,美国和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额占到了印度整体贸易额的大部分。

第三部分:主要出口商品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纺织品、宝石和珠宝、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农产品。

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对印度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其纺织品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四部分:主要进口商品印度的主要进口商品包括石油和石油产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金属矿石。

这些商品的进口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品进口国之一,几乎所有的石油和石油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第五部分:未来发展趋势印度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加强区域贸易合作、拓展贸易伙伴关系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印度已经加入了许多区域贸易组织,如东盟、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和“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

此外,印度还计划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拓展市场并提高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同时,印度政府还将致力于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贸易程序并降低贸易壁垒。

结论:印度作为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具有巨大的贸易潜力。

印度货物贸易

印度货物贸易

目录摘要一、简述印度货物贸易现状 (4)1.1货物贸易发展概况 (4)1.1.1贸易规模分析 (4)1.1.2贸易结构分析 (5)1.1.3贸易竞争力分析 (7)1.2货物贸易的发展特点 (8)1.3对货物贸易的外贸依存度 (10)二、印度货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2.1对外贸易逆差 (12)2.2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 (12)三、印度货物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14)3.1贸易逆差减小,均衡发展 (14)3.2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14)3.3国内制度的不断调整,提高贸易自由化程度 (14)四、结语 (17)参考文献 (19)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的历史往来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印度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是亚洲区域性发展中的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都经历了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长期的直接或间接的统治,但最终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中印两国在21世纪都面临着民族发展与崛起的任务与挑战。

两国既有和平交流,共同协作的悠久历史,也有兵戈相见,长期敌对的遗憾经历。

因此,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处理好中印两国的关系,是彼此发展,振兴的重要条件。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各自的崛起,化解彼此的矛盾,增强共识,缩小分歧,达到不断增加彼此的经贸联系以及政治合作,文化交流等是两国理论界,政府和人民共同关心的焦点。

关键词:中印贸易;逆差;合作Abstract:Both China and India is the world's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e history of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wenty-three thousand years ago,As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y in Asia, China and India have many similarities: with Asia's regional pow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Has a long history and brilliant civilization;Region vast, large population;Countries with the western colonialism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direct or indirect rule, but finally achieved national independence.The two countries are facing in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ise of the tasks and challenges.Peaceful communication between both two countries, the long histor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lso have meet the heat, hostile regret experience for a long time.For geopolitical reasons, therefore,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each other developme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In today's globalization, how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ise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ach other, enhance the consensus and narrow differences, achieve the increasing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and political cooperation each other, cultural exchange is the theoretical circle, the two countries such as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s common concern.Key Words:China and India trade;Deficit;cooperation一、简述印度货物贸易现状1.1货物贸易发展概况2002 年中印高层互访以来, 两国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印度也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国。

(国际贸易)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国贸07Q1壹、印度经济现状概述(壹)印度国内经济情况印度作为壹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于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

印度政府于“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壹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

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

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壹季度的24.6%增长了壹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壹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

当下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

当下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

可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仍相差甚远。

印度货物贸易现状、国际竞争力及发展趋势

印度货物贸易现状、国际竞争力及发展趋势

印度货物贸易现状、国际竞争力及发展趋势2004年,曼莫汉·辛格上台后,印度外贸战略重心开始向货物贸易转移,货物贸易快速增长[1]。

2014年纳伦德拉·莫迪上台以来又提出了“印度制造”口号,鼓励发展制造业,并制定新的外贸政策以促进货物出口贸易的发展。

货物贸易得到了印度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国内关于印度对外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研究尚少。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货物贸易的发展特点[2-3]、中印货物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4-9]以及印度货物贸易政策体系[10-11]等方面。

仅卢岐对印度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做了比较细致的研究[12],但其研究时间截止到2013年,在这之前的2000年~2013年印度货物贸易量整体呈增长态势,而2013年至今,印度货物贸易总量出现了下降。

近年来,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对印度制造业领域贸易模式问题的研究[13]、中国在印度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的研究[14]、印度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15]、印度的出口趋势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的研究[16]等。

其中,Michele Alessandrini等人的研究表明,印度贸易已经开始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向中等技术领域转移,贸易自由化政策有利于印度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13]。

Ratna Vadra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印度赶超中国的可能性非常小[14]。

印度作为与中国一山之隔的邻居,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因此,研究印度货物贸易的现状、国际竞争力及发展趋势对开展中印两国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印度2000/2001财年~2015/2016财年①印度货物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印度商业和工业部网站以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研究方法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指标,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相对出口的表现。

国际贸易理论作业-印度软件业崛起的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作业-印度软件业崛起的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作业-印度软件业崛起的分析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于两种生产要素的假定:1.劳动力2.资本通过资本-劳动力的比率进行要素密集的划分:比率高——资本密集型商品比率低——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与美国相比印度属于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因此应该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所以印度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低成本的软件产品因而具有较好的价格竞争优势。

三、菱形模型下印度软件业发展的解释根据波特的菱形模型,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包括: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同时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而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

而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以下将从这六个方面一一阐述印度软件的发展一、要素资源:一般认为人力资源为软件业的主要生产要素,而印度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a) 从技术基础看,印度有着良好的工科基础,为印度通过现场的硬件维修咨询和驻外软件服务切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奠定了基础。

而外包服务的兴起,又不断吸引人才加入到该行业,进一步强化了该优势。

b) 从成本上来看,2003年时印度程序员的工资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同期美国初入行的程序员的工资就超过50,000美元,成本优势明显。

从基础设施看,虽然印度的交通,金融,通讯基础水平普遍不高,但软件业主要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少数大城市集群发展,如班加罗尔,孟买等,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而政府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上投入重金,满足了软件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最新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1论文

最新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1论文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与印度经济间的竞争关系(1)论文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和印度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消费品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但双边贸易额很小。

影响贸易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治关系、文化因素等,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因素。

吴建伟(1999)对中、印1984-1995年的贸易数据分析后发现,两国还没有出现类似发达国家间的比较活跃的产业内贸易(注:所谓产业内贸易,是“可贸易品产业”的产品在国与国间的双向贸易,一国同时进口并出口基本上相同的产品。

例如,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汽车。

)。

Anderson(1999)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和净贸易比NTR[,i]对1993-1995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竞争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已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印度仍处于比较优势地位(注:其中,X[,i]是i产品的出口额,M[,i]是i产品的进口额。

)。

Wadud(1998)计算了中国和印度1980-1996年纺织品与服装制品的RCA[,i]指数。

他认为,两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制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竞争能力是非常相近的。

对于中国和印度,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模型更能合理地解释两国双边贸易额较小的现状。

但是,由于NTR[,i]的取值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标准的不同,即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会得出大小不同的NTR[,i]值,甚至会得出正负相反的取值,因此,通过单个NTR[,i]的值,分析某个产业的竞争能力是有失公平的。

本文将克服这一缺点,利用该理论框架下的净贸易比这一定量分析指标,计算出它们的相关系数,以此研究两国贸易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出口制品附加价值分布图对两国的工业制成品在美国进口品市场上呈现的贸易关系做一个案例分析。

二、中、印总体贸易结构的经验分析首先,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International TradeStatistics Yearbook)按照SITC三位码分类的中、印两国1985-2000年的进、出口数据,计算出各商品组的NTR值,每个国家各商品组的NTR值组成一个向量,分别设为向量X,Y;然后,根据公式Y[,i]=α+βX[,i]ε[,i],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两个向量做相关分析,求出对应向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一、导言反倾销作为一种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形式,旨在维护国内产业利益和贸易公平。

印度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在近年来对华反倾销措施的频繁使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并探讨其对中印经贸关系的影响。

二、印度对华反倾销形势1. 反倾销政策的演变印度自1994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反倾销法律法规体系,并多次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措施。

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纺织品、钢铁、化工等行业。

这些行动导致中印贸易摩擦的频发。

2. 反倾销调查的案例分析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印度对我国钢铁产品进行了多轮反倾销调查。

它从原产国限制、关税壁垒、税收调整等手段入手,对我国钢铁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和贸易限制措施,不断加大我国钢铁产品在印度市场的进口难度。

三、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原因1. 印度国内产业保护主义倾向印度政府一直以来致力于保护本国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印度一方面使用反倾销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同时也试图通过此举稳定国内就业市场。

2. 中国与印度经贸摩擦的紧张关系中印两国在经贸领域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竞争,特别是在产品市场和价值链中的竞争。

印度通过反倾销措施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一种回应。

四、印度对华反倾销的影响1. 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影响印度对华反倾销措施的频繁使用,加大了中印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摩擦和困难。

在反倾销导致的贸易壁垒下,中印两国的贸易量逐渐下降,双方贸易往来受到一定的抑制。

2. 对印度国内产业的影响尽管印度采取了反倾销措施,但是其国内产业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印度通过反倾销无法完全抵挡外来竞争。

3. 对国际贸易秩序的影响印度过度使用反倾销措施,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采取相同手段进行报复。

中印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

中印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

2014毕业论文中印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学院:国际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贸1011班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日期:2013年1月15日中印对外贸易的比较分析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逐渐稳定,经济全球化逐渐蔓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密切程度也随之加深。

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两国都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新兴巨头,国情极为相似,但在对外贸易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的地方。

本文从中印对外贸易的现状;中国和印度对外贸易水平的竞争力水平和差异,以及两国间的贸易摩擦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分析讨论我国对外贸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国;印度;贸易竞争;贸易摩擦;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 AND INDIA 'S FOREIGN TRADEABSTRACTAs the world political situation stabilized,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developing in depth, the volume of world trade growing rapidly since 1980s,and more profou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inter stat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mutual penetration of the extent of further strengthening. China and India the two countries are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emerging economic giant,conditions are very similar,there are many places worth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of India and China;the level of foreign trade competitiveness level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a and India;and analyzes the trade fri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is,then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foreign trade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e;trade competition;trade fric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中印对外贸易的比较 (2)1.1 贸易现状方面 (2)1.2 贸易竞争方面 (5)1.3 贸易摩擦方面 (5)1.4中印对外贸易的比较小结 (6)1.4.1中印对外贸易存在竞争性 (6)1.4.2中印对外贸易存在互补性 (7)2.比较结果的成因分析 (8)2.1市场因素 (9)2.2优势因素 (9)2.3政策法规因素 (9)3 比较结果对我国的启示 (10)3.1国家层面 (10)3.2企业层面 (11)4 结论 (12)引言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额逐渐增长,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

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硕士学位论文

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10254密级:论文编号: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从贸易结构看中印贸易的竞争与合作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摘要中印双边关系自建交以来有起有落,贸易关系与双边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曾一度受到阻碍,甚至陷入停顿。

中印贸易摩擦分析——基于印度方面的分析

中印贸易摩擦分析——基于印度方面的分析

中印贸易摩擦分析——基于印度方面的分析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得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双边贸易更是以几倍的速度增长。

但是,中国对印度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特别在制造业方面的贸易。

本文将尝试从印度方面的角度分析中印之间贸易摩擦的原因,并尝试给出相应对策分析。

一、前言在过去,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但是这些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时常发生。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的两大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相互竞争。

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开始针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例如禁止进口、配额、许可证等贸易限制措施。

鉴于国内文献对此已有大量分析,本文将从印度方面的角度来分析,印度方面对于中印贸易摩擦的真是想法是什么?他们是怎么认为中印贸易摩擦的原因?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二、中印贸易历史回顾在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一直以来都是贸易伙伴,因为中国和印度都有自己的贸易优势。

中国的传统优势是纺织和瓷器,印度的优势是香料制作,以前的贸易主要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实现的。

两国都是固守自己的优势领域,因此在贸易上并没有什么竞争,中国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随着中国在1978年实现改革开放,印度在1991年实现改革开放,两国的贸易实现了飞速增长。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跨国公司由于认识到中国和印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因此对两国加大了投资力度,使得两国成功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中国和印度在各自优势领域埋头发展,最终,中国在制造业上取得了较大优势,而印度在服务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印之间的贸易摩擦源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因为中国在两国贸易之间保持着顺差地位。

而且,中国要发展服务业,印度要发展制造业,导致两国在这两个领域竞争不断;另外,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市场份额也不可避免的要导致摩擦。

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doc

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doc

国内与印度农产品贸易论文1中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我们面临的基本情况是两国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两国的经济地位也在世界上不断上升。

但是比较来看,中国与印度的国际地位还没有完全处于同一层次,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情况都在农产品贸易中有所体现,而且也影响着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

印度与中国都是亚洲传统的农业大国,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农产品消费都是两国农业经济,甚至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而且随着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两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

中印两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很大互补性。

2011年中印农产品贸易额在印度农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已经接近9%,这种状况与2000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但是中印在农产品贸易中有接近35%的总额增长[3]。

尽管两国间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有所增长,但是这一数字的对比来看,两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更快。

简单的说就是印度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要大于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

而中国与除印度以外的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也要大于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

以2010年为例,2010年印度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与进口差值在8.6%,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处于明显的顺差地位。

总体而言,中印农产品贸易在过去十几年处于不断增长状态。

从具体数字来看,除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外,2000年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3.6亿美元,2011年就已经发展为45.8亿美元,增长速度可见一般。

同时从表1数据也可以看出,尽管中印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在不断增长,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也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要超过与印度的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

在中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中,与印度的贸易额进展全部贸易额的2.64%(2011年)。

这说明中印两国农产品贸易额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

农产品出口方面,2004年在中印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贸地理题目发展中的印度系别专业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发展中的印度一、地理环境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孟加拉、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从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一是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脉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恒河平原地区;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它西面较高,向东倾斜,呈南北走向的东、西高止山脉位于高原两侧,两条山脉又分别在东西两部各留出一条狭长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纳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拉河经南直到海角的地区。

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称为南印度。

在辽阔无垠的次大陆,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为人类带来灌溉舟楫之利。

最著名的河流有背部的恒河,朱木那河,西北的印度河,东北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中部的纳巴达河、戈达瓦里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纳河等等。

其中恒河为印度第一大河,全长3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从气候条件看,印度从北到南兼具寒、温、热三种类型的气候,但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一年分为凉季、暑季和雨季三季。

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喜马拉雅山区年均气温12℃-14℃,东部地区26℃-29℃。

印度全国降雨量变动幅度也很大,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大致2000-4000毫米不等,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

但是,印度的资源利用率很低,开发利用不高。

据统计为15%-30%左右。

印度人口约有12.1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

众多人口虽然为印度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但人口总量大,而人口增长率又高,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反而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簿利因素。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

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徒主张素食,把牛视为“神”。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公元7世纪由阿拉伯商人带入南印度。

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基督教、袄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二、经济发展历程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该阶段GDP增长率为3-4%,尼赫鲁政府在农业方面推行“绿色革命”扩大粮食产量,重点发展工业和基础工业,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民族工业,严格控制外汇,限制外国资本流入。

财政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激增,外债不断扩大。

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印度政府继续推动中央主导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出口,逐步摆脱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局面,GDP年增长率提到5.5%左右。

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自由化方向转变,本币卢比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鼓励私营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取消出口补贴和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GDP年增长率提高到6.5%左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为控制通货膨胀和缓解财政赤字,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略有放松。

1993-200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2006-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9.7%,2007-2008年达9%。

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2008-2009年度,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6.2%。

尽管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三、产业结构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投入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在某些产业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其中,印度软件和软件服务外包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印度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印度政府也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弊端,大力发展对基础设施依赖相对较低的产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汽车零配件制造、生物制药、化工、食品加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凸现。

农业:在印度政府积极的农业政策促进下,2004-05财年至2007-08财年,印度农业年均增长 3.2%,粮食生产每年增长1000万吨左右,并于2007-08财年达到2.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8-09财年,印度农业产值为56604.5亿卢比,比上财年增长1.6%,占GDP的比重为17%。

工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工业的发展,印度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印度的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0.3%、10.2%、11%、8.1%和3.9%,五年平均增长率达8.7%,高于同期GDP 的增长。

其中制造业分别增长8.7%、9.1%、11.8%、8.2%和2.4%,年均增长达8%。

2008-09财年,工业总产值达61788.2亿卢布,占GDP的18.5%。

服务业: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分别增长9.1%、10.6%、11.2%、10.9%、和9.7%,年均增长10.3%。

其中2008-09财年,印度服务业产值达215544.8亿卢比,占GDP的比重由2004-05财年的60.2%逐步增加到64.5%。

五年中,建筑业分别增长16.1%、16.2%、11.8%、10.1%和7.2%,年均增长12.3%。

期间,通讯业发展格外迅速,取得了年均增长26%的高速发展。

四、对外贸易(一)进出口商品结构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度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初级产品,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稍小些。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出口最多的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杂项制品的出口量要相对小一些;在初级产品中,出口最多的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非食用原料;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的则主要是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在进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最小不足20%,初级产品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

石油类产品仍是印度的主要出口产品。

如果把印度的外贸逆差同石油类产品的进出口额相比较,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印度的对外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类产品的大量进口所引起的。

(二)进出口市场结构印度独立后,其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由独立前集中在少数国家的状况,日益走向多元化。

现阶段,亚洲是印度最主要的贸易区域,其次为欧盟和北美。

从出口看,20世纪60年代主要贸易伙伴为英国和美国;而到80年代初,出口贸易扩展到苏联、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德国和日本等国,尤以与苏联贸易增长最快。

目前印度工业制成品出口,输往发达国家的占工业制成品总额的37%,输往发展中国家的占63%;其中美国、中国、阿联酋、英国、德国、斯里兰卡、孟加拉、新加坡、意大利和沙特阿拉伯就占52%以上。

进口地区,20世纪50年代最大贸易伙伴是英国,其次是美国,最后是伊朗;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所处地位下降,而与美国、比利时、德国贸易额上升,而最大的进口地区是欧佩克各产油国。

五、经济区域和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前,印度几乎置身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仅参加了两个区域性组织,即曼谷协定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念有所转变,相继签署了一批具有实质意义的区域贸易协定,其中包括南盟优惠贸易安排协定、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联盟和印度—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协定。

自2003年中期开始,印度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签署和谈判区域贸易协定的进程,其中包括印度--泰国自由贸易协定、印度—南方共同市场优惠贸易协定、南亚自由贸易协定、印度—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协定和印度—新加坡全面经济合作协定。

印度有4个大都市和许多较小的都市。

大都市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

其他一些较小城市还可以举出班加罗尔、海德拉巴、艾哈迈达巴德、斋浦尔、浦那、昌迪加尔和博帕尔等。

新德里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是一个新与旧交汇的地方。

古代和现代在这里并列,这不但表现在历代王朝更替的遗存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上。

德里分为两部分。

老德里(德里)曾是12到19世纪间穆斯林印度的首都之一。

这里有许多与印度的穆斯林历史相关的古堡、清真寺和纪念碑。

新德里则是英国人作为首都建立起来的皇城。

它地域广大,壮丽的大道纵横其间。

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是多个王朝选择它来作为权力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里是进入印度的主要旅游门户。

它是印度最繁忙的国外航线入口之一,又是穿越亚洲陆路交通的枢纽。

孟买孟买是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是印度发展最快、最富裕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孟买位于印度美丽的西海岸上,这段海岸线从古吉拉特邦经过孟买延伸到果阿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

这座城市有一个由英国人开发的天然良港,是印度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印度约40%的海上运输是通过它进行的。

在英国人之前来到的葡萄牙人喜欢把它的名字想成包摩百姆,就是优良港湾之意。

孟买由7个岛组成,今天它们叫做戈拉巴、马希姆、摩吉岗沃、派里尔、沃尔利、吉尔岗和同里。

各岛之间是广阔的海洋,潮汐冲积而成的湿地不断被开垦出来扩大陆地的面积。

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包括彻奇埃脱和纳里曼角。

孟买容纳了各种信仰、各种文化的印度人民。

它是一个迷人的城市,有快速的生活节奏,并且,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也是进入印度的门户。

加尔各答作为印度最大的都市,加尔各答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它是那样充满活力而又难以预言。

直到1912年,它都是通向印度的门户,也是印度王权的首都,在它的街道和建筑上仍然留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印记。

加尔各答,这个好像随时都会有新事物绽放出来的城市,是一千多万人民的家园。

它是东部的商业神经中枢,许多主要的工厂、纺织厂和大公司都设在这里。

豪华的大厦、肮脏的小巷、熙熙攘攘的集市、雅致的宾馆、各色各样的人--全都可以在加尔各答看到。

在音乐、戏剧、艺术和运动等各个方面,这座城市都是一个热烈的活动中心。

加尔各答一直都以它出了这么多杰出人物而自豪,包括泰戈尔、斯德雅吉德·罗易和摩里纳尔·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