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评倪志安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交融与价值观念碰撞的新形势,如何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以此为引领,切实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明确二者在理论指导、实践路径及教育效果上的相互支撑与促进作用。

文章将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强调其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适用性与现实针对性。

在此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逻辑关联,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坚实理论基石,以及其大众化传播对于价值共识的凝聚和社会认同的增强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聚焦大学生群体,本文将细致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与面临的挑战。

考察大学生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特点,以及他们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复杂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特规律与难点。

同时,审视当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存在问题,包括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有效举措与改进空间。

进一步,本文将着力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融合策略与创新路径。

强调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情境化、生活化、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媒介使用习惯提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与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确保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倡导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联动,通过学术讲座、志愿服务、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多元化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拓宽教育途径。

本文将展望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化发展的前景,强调其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人才的重要意义。

省内外专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评价

省内外专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评价

一、省内外专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评价任平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入选专家、国务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议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负责人)对本门课程的评价是:“湖州师院申报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该校两课中的龙头课程,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具有优秀的教学效果,具备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条件,有很好的教学声誉,值得支持和弘扬”。

万斌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评估委员会、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负责人、政治学博士点负责人)对本门课程的评价是:“湖州师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有很好的声誉。

学科带头人熊晓红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学术功力,同时有较强的凝聚力,在全省及至全国有较好的反映。

在她努力下,该学科已形成较合理的学科梯队,有很好的教学实力和很好的教学效果,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条件。

”王玉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国内著名价值哲学研究专家、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湖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对本门课程的评价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和改革成绩卓著,以其独创的特色和良好的效果,在全省高校中甚至在国内高校中都有很大影响。

有一支富有高度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的优秀教师群体,人人都精心备课,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书育人,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思想,启发学生奋发向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二、课程主持人熊晓红教授近五年授课情况.综合评教一览表三、学生对课程主持人熊晓红教授授课的主观评价[熊晓红教授教学总体情况]教学效果好,在多年的教学中,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历年来在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教学综合测评中分数和名次都名列学院前茅:在2000年以前,社科部每学期对“两课”教师进行学生全员测评,满意率全部为100%(其中特别满意率高达9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

品牌策划理论版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文/侯周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根本遵循,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因子。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联系,并从现实问题和矛盾出发,提出推进“三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三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运用至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

“三化”是一个循序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正确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三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

科学认识“三化”基本内涵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修正、重新提出、继续发展的曲折发展过程。

从发展进程来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此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随后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普遍教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新提出和运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之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下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_倪志安

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_倪志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倪志安一、马克思主义应是“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从物质出发理解世界的统一性(“物质统一性”)的唯物论,还是一种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类世界的统一性(“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在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类世界的“实践统一性”的唯物论。

只有这样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才能克服抽象同一地理解“物质问题”的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和抽象同一地理解“人本问题”的人本主义的唯物论的弊病,从而体现出对整个旧唯物论的历史性超越。

1.从物质出发理解世界的统一性———物本主义的唯物论西方哲学中古代、近代的唯物主义(相对于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的唯物论),可统称为“物本主义”的唯物论。

物本主义思考世界的统一性(本体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从自然存在的变体———世界万物中,去探究出某种或某几种原初的具体物质形态,作为包括人的世界在内的万物的本原(本体)。

这种物质的“本体”是世界万物的从出者和复归者,是世界万物(变体)之“所以然”的最高根据和原因,是世界万物的最终统一性;人必须按世界万物的本体———自然的性质和规律(逻各斯)行动。

物本主义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是其所表征和执著的思考“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自然(或物本)主义的原则和方向,揭示了人的活动要遵循物的自然的性质和规律这个方面。

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揭示,物本主义思维方式思考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局限性在于:第一,它是一种“敌视人的唯物主义”。

因为它只见物、不见人,视人为物、把人归结为物,讲的是人同一于自然、人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天道”———即自然的道和理,而不是“人道”———即人超越于自然、人异于自然物的活动的道和理。

第二,它只能引出人的被动性、受制性,不能引出人的能动性和自由。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在全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方式所决定的。

标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生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

现实中马克思主义能为我国大多数人所了解和接受,学校教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教材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宗旨及途径密切相关,这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内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 社会由不同主体构成,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一个社会中多元价值观并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许多人出现了精神追求的空虚和迷茫,出现了信仰的迷失和危机,导致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

尤其大众文化在给人们带来文化消费的巨大享受时,也对文化的审美性和深度意义产生消解,导致意义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文化失范现象产生,使主流文化逐渐丧失其原有的文化价值统摄的核心地位,造成核心价值体系的断裂或一定程度的缺失。

[2]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进退治乱。

因此,就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PPT课件
• 详细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生产关系,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本 质还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核 心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 总结词: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 的尝试和实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基本特征,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人 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民主集中制等。
商品与货币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 物,其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 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商品的二因素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 能。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 然属性,交换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学分与学时
3学分,48学时
课程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其历史背 景和理论体系。
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唯物论
总结词:阐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01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
源。
02
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角度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角度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

产阶级身上受到无穷无尽的压迫和束缚。人在 自 然界中生存下 来 ,首先要受到 自然界的束缚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就是
让我们 正确看待 自然,摆脱 自然的奴役和压 迫,使 人 “ 成为 自 然界 的主人 ” 。人 不仅是 自然存在物 ,还是社会存在物 ,人生 活 在 社会 中 ,还要 受到 社 会 的奴 役 和 压 迫 , 马克 思 主 义 历 史观 就是让我们正确看待社会 ,摆脱社会 的奴役和压迫,使人成为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6 ) 2 8 — 0 0 4 2 — 0 1

姓 。根据对 “ 无产阶级 ”的界定,当代大学生 中绝大多数不 占 有生产资料 ( 家里开工厂开公 司的除外) ,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 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 ,为我们代 言的 。 “ 解放”本 意是指 “ 解除束缚 ,得到 自由或发展 ” 。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 ,是 因为料按需分配” , “ 社会关系高 自身找原 因, 加强理论 学习, 提 高教 学技巧。这是提 高 “ 原理 ” 度和谐 , 人们精神境界极 大提 高” , “ 每 个人 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 ” ,
这三点既是 “ 好 日子 ”的标准和条件 ,也是共产主 义社会的基 本特征 。共 产主 义社会是彼岸世界, 是我们要为之奋斗 的理想 。 而此岸世界就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 。这就决 定了马克思主义既要研究共产主义社会 ,又要研 究资本主义社 会,研 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 、社会化 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前 者是科 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研 究内容,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主要 内容。明确 了研 究内容 ,还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 和 方法论,解 决从 现实的此 岸世界通 向理 想的彼岸世界 的途径 , 这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内容。因而,马克思主 义哲 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 本组成部分 。' 3高校思政教 师以这样一种 方式解释 马克思主义 - 时,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学生眼中不再是 高高在上 的抽 象理论 , 而变成如何让我们过上 “ 好 日子 ”的接地 气的方法,学生更 易 接 受 和 理解 。 参考文献 : [ 1 ] 陈军 . 加强 “ 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教 学针对

2024年青马工程学员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心得

2024年青马工程学员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心得

2024年青马工程学员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心得《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有了对于如何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篇心得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和革命理论等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使我对于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读完本书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对于一个青马工程学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工作的科学性。

此外,我在阅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态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趋势和重点。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实际,更要关注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这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活跃的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都需要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最后,通过阅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也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强烈的动力和兴趣。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的深入解读和透彻分析。

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实例,通过详细的论述,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近十年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近十年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近十年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近十年来,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和理论指导。

首先,高校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新路径。

传统上,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界和专业学者中,普通大众难以参与其中。

然而,近十年来,高校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平台,鼓励普通学生、教职工和社会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实践的有机结合。

其次,高校开展多样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活动。

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传播,高校举办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分析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激发了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再次,高校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力度。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深知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高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素养。

此外,高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近年来,高校加强与实践部门的合作,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实践和国家发展中。

高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研,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近十年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高校积极探索新路径、开展多样化的研究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法,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程度和社会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是19世纪以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和改造社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实质和特征两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

一、实质1、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2、推动社会进步与解决现实问题3、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

通过大众化的推进,应当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特征1、理论融入生活,贴近实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生活,贴近实际。

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2、广泛的社会参与与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二,是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互动,使人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互动,可以促进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们相互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形成社会上下互通有无、形成合力的氛围。

3、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三,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

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发展需求,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增进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4、在实践中检验及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5、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团结和进步通过大众化的推进,应当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以“实践思维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倪志安等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以“实践思维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倪志安等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作者: 王干才
作者机构: 西北政法大学
出版物刊名: 探索
页码: 190-19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教学;实践思维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出版社;实践价值;理论界
摘要: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鼎力之作。

该书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以“实践思维方式”较系统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我认为其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都十分重大,值得向理论界和广大读者推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整体性体系探究——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整体性体系探究——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作者: 聂楠
作者机构: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J0035-J003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体性;综合国力;国际舞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国之所以有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正是因为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正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思想理论之一,对于我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作用更是逐渐被凸显出来。

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李然
【期刊名称】《创造》
【年(卷),期】2022(30)5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表达。

学习并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化认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总页数】2页(P49-50)
【作者】李然
【作者单位】中共怒江州委宣传部宣传教育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
【相关文献】
1.学好党史是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评倪志安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新体系》
3.理工科学生如何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4.共产党员要学好"四史"这门必修课
5.党课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根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根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作者: 倪志安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重庆400715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37-4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逻辑的根据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其方法论的视域中,必须澄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的理论逻辑的根据问题。

因为,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不能够进行中国化,那么,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就缺乏可靠的理论逻辑的根据。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主要理论”这两大维度,去探究和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进行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根据,以期对思考和解决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性问题有所补益。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浅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浅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很好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标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进一步要求。

作为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备大众性,因而可以也必须要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分为三个环节:理论通俗化、通用化; 用理论“化”群众,让群众发展理论。

三个环节紧密相联,相互促进。

首先,将理论通俗化,通用化。

让理论不再专属于“文化人”,而是每一个百姓都能看得懂、理解透、用得上的“常識”。

理论是经过思维抽象的东西,难免让人感到深奥晦涩,所以,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由深奥变得浅显而不浅薄,由晦涩变得通俗而不庸俗。

其次,用理论“化”群众。

再通俗、通用的理论,如果不被群众理解、掌握、应用,都是一纸空文。

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同时也是大众化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倡导群众自我学习,自我宣传,鼓励群众从百姓自身的角度出发,以百姓喜爱的语言范式和宣传形式,就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而进行理论形式的创新,理论内容的扩展。

总之,通过群众发展理论,不但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与通用化,还可以强化理论掌握群众的效果,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才是真正完成了大众化的过程,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永保青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作 通 过 一 部 统 编 教 科 书 完 整 准 确 地 表 现 出 来 的难 度 是 很 大 马克 思主 义辩证 法 》 , 者对 辩证 法 的历史 形态进 行 了 指 的 。由于统 编教科 书 阐述 比较 概要 、 少 详 细 的 背 景 资 简要 梳理 , 出 了朴素 辩 证 法 和黑 格 尔思 辨 辩 证 法 的 缺 缺
已 经 深 深 地 植 入 到 中 国 的 文 化 土 壤 中 。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维 方 式 , 括 了 实 践 思 维 方 式 的 特 征 , 而 为 在 全 书 贯 彻 概 从 化 、 众 化 的 实 现 过 程 与 中 国社 会 的 发 展 和 进 步 是 联 系 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思 维 方 式 奠 定 了 基 础 。又 如 , 《 二 章 大 在 第 在 一 起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程 度 和 效 果 , 很 大 程 马 克思 主义 唯物论 》 , 在 中 作者 对马 克思 主义 唯物论 产生 之 度 上 与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课 的 教 学 体 系 和 教 学 方 前 的 古 代 朴 素 唯 物 论 、 代 机 械 唯 物 论 的 考 察 , 出古 代 近 指 式是 密切 相关 的 。
作 料 等 诸 多 原 因 , 其 是 所 涉 及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中 , 陷 。通 过 这 种 考 察 , 者 引 出 马 克 思 主 义 辩 证 法 对 黑 格 尤
指 未 曾 关 注 到 的 思 想 内 涵 和 理 论 意 蕴 的 开 拓 还 有 很 大 空 尔 辩 证 法 的 批 判 和 继 承 , 出 马 克 思 主 义 辩 证 法 的 科 学
品 艺 ・品 书 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体系
— —
评 倪 志 安教 授 新 著《 马克 思 主 义基 本 原 理 教 学新 体 系》 ①
杨 谦
( 开大学 哲学系 , 津市 30 7) 南 天 0 0 1
摘 要 : 志安教授等人所著 的《 倪 马克思 主义基本 原理教 学新体 系》 在 以下 两个 方面所 作 的新的尝试 ,
关键 词 : 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 实践思维方式 ; 教学体系 ; 实践功能
中图分 类 号 : 8 A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3 8121)4 19 2 17~ 4 (000— 8— 9 0 0
经过 一个 多世 纪社 会 变 革 的 风雨 历 程 , 马克 思 主义 提 纲 》 中创 立 了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和 马 克思 主 义 的实 践 思
第 3 6卷
第 4期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r a o t we tUnv riy ( o ilS in e iin ou n l S u h s ie st S ca ce c sEdto ) of
21 0 0年 7月
Jl u y,2 1 00
Vol 3 No 4 _ 6 .
和努 力 , 助 于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大 众 化 : 是 通 过 教 学 体 系 的科 学 化 建 构 推 进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有 效 途 有 一
径 , 是 通 过 教 学 内容 的 现 实 性 应 用 突 出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社 会 实 践 功 能 。 二

朴 素唯 物论具 有 自然 主 义倾 向 , 代 唯物 论 和认 识 论 之 古
效 性 的基 础 上 考 察 本 体 论 的 , 现 了 “ 识 论 转 向 ” 哲 学 实 认 ,

近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有 效 途 径 : 学 体 系 间是 相互 矛盾 的 ; 代 哲学 是 在研 究人 类 知 识 的客 观 有 教
间 。西 南 大 学 倪 志 安 教 授 的 新 著 《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性 在 于把 实践作 为哲 学思 维 把握 存 在 的 切入 点 》人 民出版 社 20 ( 0 9年 7月 出 版 ) 在 这 方 面 去 把 握 人 的 世 界 、 的 社 会 和 人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 这 种 研 ,
的 科 学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之 所 以 能 够 被 中 国 化 , 在 于 马 克 思 主 基本 问题 也就从 古 代 的一般 与个 别 的关系 问题转 变成 思 就 义 的理 论 主 题 与 中 国 社 会 变 革 的 实 践 主 题 密 切 相 关 、 相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 这 样 的 考 察 有 助 于 深 入 说 明 马 克 有 互 吻 合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原 著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教 思 主 义 对 哲 学 史 上 的 优 秀 成 果 的 批 判 和 继 承 , 助 于 在 在 第 科 书 理 论 体 系 的基 础 和 根 据 , 是 经 典 原 著 的 深 邃 思 想 , 更 广 阔 的 视 域 下 理 解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 再 如 , 《 三 章 但
做新 的尝 试 和努力 , 助 于推 动马 克思 主 义大众 化 。 有
究理路 言之 有据 , 教材 概要 的论 述方 式形 成 了互补 , 和 有
首 先 , 志安 教授 的教 学新 体 系 , 于对 马 克思 主义 助 于理解 马 克思 主义 在哲 学领域 的革 命 。这种 重视哲 学 倪 基
发 展 史 的 梳 理 , 强 了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确 立 的 背 史 的梳理 , 该 书的其 他各 章 中也有 出色 的表现 。 加 在
景 资料 的介绍 和分 析 , 马克 思 主义 基 本 原 理 的 阐述 更 使
其 次 , 倪 志 安 教 授 的 教 学 新 体 系 中 , 克 思 主 义 经 在 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