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整合篇第三板块世界史“经济线索”专题练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板块世界史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碰撞与 融合
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和殖民,东西方文明在冲突中 融合,推动了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
当代东西方文明互动与合 作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国家在文化、 教育、科技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动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
02
古代埃及文明及其影响
01
埃及文明的起源
包括史前时期、上古时期和中古 时期,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征, 出现了众多伟大的古代文明。
近代史
始于16世纪,以工业革命和科学 革命为标志,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现代化进程。
现代史
20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 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世界各国 联系日益紧密。
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影响
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和文化传播渠道, 东西方文明在宗教、哲学、科技等方面产生 了深远影响。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02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ຫໍສະໝຸດ 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城市开始兴起,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贸易活动的兴起与汉萨同盟的成立
03
中世纪欧洲贸易活动逐渐兴起,汉萨同盟等贸易组织相继成立
,促进了欧洲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文化艺术成就及宗教思想传播
文学艺术的繁荣
中世纪欧洲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如但丁的《神曲》 、达·芬奇的绘画等,成为欧洲文化艺术的瑰宝。
05
展状况
美国政治经济体系及全球战略部署
政治体系
美国实行总统制,三权分立 ,政治体制相对稳定;两党 制为主要政党制度,民主、
共和两党轮流执政。
经济体系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 生产总值,以市场经济为主 导,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 对外贸易和投资在全球经济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整合篇 第三板块 世界史“三大线索”融会练(2021年最新整理)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整合篇第三板块世界史“三大线索”融会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整合篇第三板块世界史“三大线索”融会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整合篇第三板块世界史“三大线索”融会练的全部内容。
世界史“三大线索"融会练1.(2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苏联兴亡史》材料三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罗斯福总统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等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罗斯福采取的政策遭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
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甚至批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
—-孟庆龙《从世界历史看当前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美国历史,指出维系“旧的生产平衡”的经济政策和“解决原有冲突"的经济模式。
最新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第三板块_世界史_世界史“经济线索”回顾练_含答案
世界史“经济线索”回顾练(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论述的是()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B.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C.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D.英国、荷兰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解析:选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中“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相符,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与材料中“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表明是新航路开辟,与其后的殖民战争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2018届高三·南通期中)“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紧逼。
1650年夺取好望角,1654年占领锡兰。
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
”这里的“他们”指的应是()A.荷兰人B.法国人C.英国人D.西班牙人解析:选A解题时既要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650年和1654年,又要关注空间信息: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等。
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荷兰的海外扩张使其侵占了非洲的好望角和亚洲的马六甲等殖民地并进而确立殖民帝国地位,而葡萄牙则走向衰落,故选A项。
3.《世界文明史》载:“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机器越来越不再能够设在纺纱工人的茅舍里,而是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
最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手工工场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B.垄断组织开始取代了小家庭生产C.技术革新推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D.蒸汽动力替代了手工纺织的劳动解析:选C根据材料“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可知劳动工具的革新带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世界史板块总结
第18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二)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主要发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把人类带入“蒸汽时 代”。 (2)影响: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使资产阶级拓展世界市场, 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主要发明: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内燃机的 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 (2)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第17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2)工人运动的兴起: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 模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对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的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巴黎公社:1871 年 3 月 28 日建立,是新型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建 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25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专题提升版·教案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①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贫富差距 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 ②特点和影响: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 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 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推荐学习]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2讲 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初~1945年)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017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综合提升三 中外现代文明含解析
板块综合提升(三)中外现代文明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与经济思想■专题主线1.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列宁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
■专题拓展从多元史观认识中国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性(1)计划经济体制的进步性①革命史观: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弊端。
②现代化史观: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为中国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③社会史观:深刻影响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④全球史观: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性①革命史观: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战胜资本主义。
专题12近代世界经济(讲)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
专题12 近代世界经济(讲)-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考向一新航路的开辟1.讲高考(1)考纲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命题规律新航路的开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查的内容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二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特别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含义,要注意区分;这一部分的考查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2)备考点睛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高考命题,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以文明史观、整体史观为立意,多角度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评价及西欧殖民扩张的掠夺性和客观进步性等。
,复习备考时,利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时代特征理解西欧殖民扩张的特点及成因,分析理解殖民扩张造成的双重影响;注意结合政治、经济、外交等相关知识,分析英国等大国的兴衰及影响;运用多种史观解读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的多重影响。
例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40)大航海时代(25分)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
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问题:(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6分)(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分)【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2)水平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知识整合篇第三板块世界史“仿真高考”过关练资料
世界史“仿真高考”过关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顺应时势,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
公元前452~前451年,古罗马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十二块青铜牌上,分布于罗马广场。
由此可见( )A.中国比西方世界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源自中国C.古罗马的习惯法历史比中国更久远D.成文法律体现文明发展诉求解析:选D 法治社会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罗马尚未进入法治社会,故A项错误;古罗马的铸铜技术是否源于中国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成文法的形成,与习惯法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将刑书刻于鼎或者青铜牌,使其成为成文法,这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故D项正确。
2.英国学者哈勒维说:“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
”这是在说明英国( )A.政治现代化具有渐进性的特征B.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领先世界C.光荣革命其实质是妥协的产物D.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最早完善最晚解析:选A 材料中“宪政考古的博物馆”意指历史上英国试验过多种政体,“积累了以往岁月的痕迹”是强调英国政治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并非激进化的产物,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是材料主旨所在。
3.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
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1787年宪法( )A.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B.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C.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D.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解析:选C 1787年宪法对总统任期有明确规定,故A项错误;题干中“选出来的君主制”并不是强调中央政府权力的过大,而强调的是总统权力的过大,故C项正确,B项错误;题干中“选出来的君主制”与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2)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3.“冷战”与“热战”(1)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2)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3)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一体化(1)背景: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
(3)影响:西欧国家加强政治联合,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2.日本的崛起(1)原因: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后来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
(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教材整合表3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续表
时段
阶段特征与主要线索
历史事件
经济
政治
文化
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经济上,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英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上,欧美各主要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科技文化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建立,启蒙运动兴起。
表3: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
阶段特征与主要线索
历史事件
经济
政治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政治上,宗教改革;
思想上,文艺复兴。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开始探寻新航路,到达非洲最南端。
1581年,荷兰独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3
学习资料汇编【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三现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时空整合、纵横通关、加试题热点时空整合1.中国2.世界一、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政治与经济(1917~1945年)1.政治上: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2.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20世纪下半期以来的世界政治与经济(1945年至今)1.政治上: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
2.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1949~1978年)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教训。
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基本形成,外交事业开始起步,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奠基。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经济上:“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1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专题整合3 精品
考法二
中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私有 所有制 制。 工业化道 先轻工业后重工 路 业。 资本主义大农 农业政策 场。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生产资料公有制。 有制成分并存。
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集体化农庄、农 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 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 答案:(1)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贵重金属,在国际贸易 中获得大量利润。 •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 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然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 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 (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 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北美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 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 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济体制。
西方模式 政治 制度 君主立宪制、民
斯大林模式 苏维埃代表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主共和制、两党
制等。 不触动资本主义
会制、一党
制、终身制。
特点
制度的前提下, 对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局部调整。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 “改变”。 •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提纲
政治: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成为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文化: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想:工业革命以后,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兴起;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文艺:19世纪以来,在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的背景下,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美术产生;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19世纪中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兴起。
国际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帝国主义列强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六、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1917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暂时稳定,从大危机、大动荡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
法律上: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而缜密法律,对近现代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精品」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2第一环节专题突破__串点成线专题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突破训练(九)一、选择题1.(2017·广东佛山联考)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
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
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解析:选A。
中西航海的不同结果,主要原因是制度和文化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西方已经走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个原因是能涵盖其他选项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郑和思想解放程度固然不及哥伦布,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明朝处于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西方,故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拓展殖民地,但目的不同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D项错误。
2.(2017·湖北荆州联考)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 430匹和15 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 450匹和3 000匹。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生产的萎缩说明( )A.传统的东方贸易退居次要位置B.意大利缺乏本土工业原料优势C.意大利工商业行会竞争意识不足D.两地生产没有面向大众消费解析:选A。
据材料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产量相较1600—1609年有所下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路由地中海沿岸转至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意大利缺乏本土工业原料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意大利工商业行会竞争意识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两地生产没有面向大众消费,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洛阳联考)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
由此可以推断( )A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解析: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经济线索”专题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2016·衡阳二模)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
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
“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解析:选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2.(2016·龙岩一模)创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曾获得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
19世纪初,英国却逐渐取消了其贸易垄断权,并于1858年解散了该公司。
这表明( ) A.资本主义国家商业竞争日益加剧
B.东印度公司完成了独占印度的使命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经济政策转变
D.英国代议制发生了变革
解析:选C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为适应早期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出现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注重商业竞争,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资本占据主导,对外市场和原料需求成为重点,所以英国政府改变了原来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3.(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有学者指出,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有316家托拉斯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
其中有78家大公司控制着各部门产量的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
材料表明托拉斯( )
A.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D.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解析:选A 垄断组织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而托拉斯是一种垄断组织,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立的托拉斯中……控制了美国制造业资本的40%以上……50%以上,有26家控制80%以上”相符,故A项正确。
4.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
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
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
A.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欧洲一体化
解析:选D 根据材料,新的经济结构主要解决欧洲内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因此,其与国家干预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无关,故A、B、C三项错误;二战后,西欧国家开始思考走向联合来解决其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故D项正确。
5.西方专家和技工的数量超过2万人,其中美国人约翰·考尔德担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因贡献突出被授予列宁勋章,甚至还有外籍技术人员还获得了党员称号,这种现象发生在苏俄(联)( )
A.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 D.二战后经济改革时期
解析:选C 苏俄三年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会允许外籍工程师在工厂任职,故A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是在1925年命名,是国民经济恢复结束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可知是在斯大林推行“斯大林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故C项正确;二战后美苏实行冷战,不会出现西方专家大量在苏联任职并受到奖励的现象,故D项错误。
6.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选A 图1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图2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苏联正在建立工业化,而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实行的,故两国没有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0分)
7.危机会对国家和民族带来冲击,面对危机的应对措施,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考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
罗斯福1938年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冷战期间,美苏尽管加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
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
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
——孙丰怡《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大国
交往中的审慎原则》
(1)结合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试举一例说明这些调整对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
(7分)
(3)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多次发生严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有什么影响?(5分)
解析:第(1)问,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中国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
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来论证材料观点即可。
第(2)问,结合所学,从国家干预经济上概括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其影响要结合摆脱大危机、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先河、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来分析。
第(3)问,从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实力等方面分析原因所在;从两极对峙所带来的影响上分析“这些危机”的影响。
答案:(1)论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接着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地化,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随着日本大规模侵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2)调整:在经济方面,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制度;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在政治方面,扩大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加强社会立法,完善美国的法律制度。
影响: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例,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或以福利政策为例,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3)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引起了美国的敌视;美苏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冲突。
影响:美苏冷战一方面加剧了世界形势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双方势均力敌,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或维持了一段较长的和平时期)。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