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861年后俄国的西伯利亚开发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农奴说白了就是地主的奴隶,而人权的丧失与侮辱,导致了农奴制改革的发生。
下面是分享的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这些法令被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俄历二月十九日),又称“解放”法令。
主要内容有:(1)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2)关于农民的份地:法令规定,土地仍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
(3)关于赎金: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4)关于改革后对农民的组织管理: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交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①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③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③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④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耕作不便,而且耕种的土地比原来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你知道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吗?想了解农奴制改革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一起来看看吧。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农奴制的基本简介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
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俄国农奴制度的确定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规定,只有在晚秋的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农民才能由一个主人转到另一个主人。
封建农奴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1581年,伊凡四世(雷帝)为保证地主拥有劳动力,实行禁年,剥夺农民在尤里节前后的出走权。
1592~1593年,沙皇政府在全国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
凡记入地主名下的农民便成为农奴,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达6个月以上便沦为奴仆。
1597年,沙皇下诏规定地主有权追捕逃亡期未满5年的农民,农民更加牢固地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当时,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宫廷农民和国有农民3种。
地主农民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逐步失去了人身自由。
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
1607年颁布的法典规定,地主追捕逃亡农民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15年,收容逃亡农民者要受罚款处分,窝藏逃亡农民者要被追究。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
俄国1861改革
当时英、法的大部分军队都已使用新式 步枪---有线膛枪,俄国95℅的士兵仍然使用 射程只有300步的拿破仑时代的旧式火枪—滑 膛燧发枪。英、法和土耳其共有作战用的蒸 汽舰281艘,俄国黑海舰队多数为帆船,蒸汽 舰只有24艘。英、法向前线运送物资,在海 上使用的是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俄国使用的 是木制帆船。俄国的铁路还未修到南部,俄 国军队在国内调动的时间比英、法军队从本 国调往战场所需的时间还要长。这场战争充 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落后和腐朽
二、19世纪中叶的俄国
1、农奴制出现危机 (农民骚乱增多)
2、步履维艰的工业
(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落 后于西欧其它国家。原因:农奴制成为重要障碍) 3、要求改革的新思潮涌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俄国知识分子三种改革主张)
4、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战败,暴露农奴制的腐 朽,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5、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 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战争不但使俄军 付出了高达五十万人的伤亡,还耗费了大量 物力和财力。为了筹集军费,政府加重对农 民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暴 动,深深震撼 了封建统治。战争还 沉重打击了俄国人的 士气,失败感在俄国 内弥漫。1855年,俄 国败局已定,沙皇尼 联军攻占塞瓦斯托波尔 古拉一世服毒身亡
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
1804年,俄国拥有16名以上工人的手工工场 1200家,50年代后期增加到2800家。工人也增加了, 1804年为22.5万人,1860年达到86万人。在这同时, 农奴制工人在1804年占工人总数的48%,1825年为 54%,1860年达到87%。不过,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 门中,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棉织业、麻织业、丝织业和制革等部门,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占绝对优势。而在黑色冶金、呢 绒、造纸等工业中仍以农奴劳动为主。即使在资本 主义手工工场中作工的工人,也因为要向地主或国 有交纳代役租,不能完全摆脱依附农奴的地位,因 而仍旧受到农奴制度的束缚。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变革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变革俄罗斯帝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强大帝国,其扩张与变革深刻地塑造了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探讨俄罗斯帝国在扩张与变革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帝国建立与领土扩张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始于16世纪,当时伊凡雷帝一世成功统一了俄罗斯诸公国,确立了沙皇制度,并将该国改称为帝国。
自此以后,俄罗斯开始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张其领土。
1.西伯利亚扩张西伯利亚的开发与扩张是俄罗斯帝国扩张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16至17世纪期间,俄罗斯探险家开始逐渐征服西伯利亚地区,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前哨据点,如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等。
这一过程不仅帮助俄罗斯帝国拓宽了领土,还使其得以控制西伯利亚的丰富资源,特别是皮草、金矿和木材等。
2.波罗的海扩张俄罗斯帝国还不断扩张其西部边境,以争夺对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权。
在18世纪初,俄罗斯帝国与瑞典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最终成功地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地区的庞大领土。
这一扩张使得俄罗斯获得了更多的贸易港口和资源,并且丰富了帝国的海军力量。
二、政治与行政改革俄罗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行政改革,以巩固其统治,并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1.彼得一世的现代化改革彼得一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沙皇之一,他致力于将俄罗斯引向现代化。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将首都迁至圣彼得堡、推行西方化政策、建立新的军事力量(陆军和海军)等。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国家的行政与军事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帝国的扩张。
2.准军事化管理体系为了更好地控制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俄罗斯帝国建立了准军事化的管理体系。
该体系由边疆军队、边疆总督和哥萨克军队组成,既有军事职能,又兼具行政管理功能。
这种特殊的管理体系帮助帝国更好地管理庞大而多元化的领土,促进了帝国的一体化与稳定。
三、宗教与文化的转变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变革也对宗教与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东正教的传播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国家,其对东正教传统的维持与传播是帝国扩张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沙俄政府为何积极兴建西伯利亚铁路
1896年8月(光绪二十二年七月)的一天由清廷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与沙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亲自议定并画押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送到了清德宗光绪皇帝手中,该条约是中俄两国在沙皇俄国首都莫斯科秘密签订,对外一直秘而不宣,局外人难窥究竟,故习称为“光绪中俄密约”。
正如近代史专家刘存宽先生所说,该条约是19世纪远东国际关系史中的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是近代国际外交史上的一次大骗局,是沙皇侵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对远东历史、尤其是中俄两国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所周知,沙皇俄国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欧洲国家,与我国并不接壤。
俄国起源于古罗斯国家。
14世纪前半叶,莫斯科公国崛起,并发展为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沙皇俄国就是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6世纪末,沙俄殖民主义者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脉向西伯利亚扩张。
西伯利亚西起乌拉尔山脉,东濒太平洋,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
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经该区域。
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50C以北,气候寒冷,且地广人稀,故沙俄侵略军进军较为顺利。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他们占领了鄂毕河流域,向东进入叶尼塞河流域,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俄国人在叶尼塞河中游建立了叶尼塞斯克城堡,作为继续向东扩张的基地。
1631—1632(崇祯四—五年)又在勒拿河畔修建了雅库次克堡,作为向西伯利亚地区推进的据点。
俄国人在他们到达东方进行武装殖民之前,对于黑龙江和黑龙江地区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条黑龙江。
17世纪20年代末,沙俄殖民者哈巴罗夫在一次探险中,从当地通古斯人口中得到了一条“伟大河流”的传闻。
1638年,以莫斯科维金为首的一批殖民者受命去寻找这条“伟大河流”。
莫斯科维金在途中劫掠了一名通古斯人,他给莫斯科维金等人“讲述了一条富庶的河流,并愿意领他们去到那条富庶的石勒喀河”。
石勒喀河是通古斯人对黑龙江及其上游的石勒喀河的统称。
因此,直到这时,俄国人才首次得知有关黑龙江的一些情况。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新)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背景:局势动荡不安; 国外背景:国际地位下降。
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
化解统治危机,巩固统治, 2.目的: 重振大国威望 3.特点: 缓慢而又谨慎
原因: 改革触及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 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小块 土地
简单 农具
农奴
自给 自足
资本 雇佣 进入 规模化 机械化 主义 劳动力 市场 生产 生产 农业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①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 立了富农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的自治 机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行政官僚手里) ②司法制度:废除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 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在农村仍按照旧制度审理案件) ③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化的 军事管理体制 ④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 引进西方书籍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⑴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但必须出高价赎买 (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三、进步与局限 1.进步性:
性质: 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 的发展;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 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
“解放者 ——亚历山大二世”
遇刺者 ——亚历山大二世
(三)沙皇遇刺
改革后俄国 的历史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扫除农奴制残余
西伯利亚平原资源那么多,为什么俄罗斯不开发?有心无力开发难度太大
西伯利亚平原资源那么多,为什么俄罗斯不开发?有心无力开发难度太大本文导读:其实不是俄国人不愿意开发,是开发难度太大,俄国人是有心无力。
西伯利亚地处寒带、亚寒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特别是北部地区,冻土广布,常年冰雪覆盖,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只有驯鹿和田鼠等动物出没。
即使南部较为温暖的地区,由于光照和热量不足,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农业种植,只能进行渔猎和游牧。
只有极少的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地区有较多的人口定居,对当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在生产力落后的沙俄时代,由于条件太恶劣,所以俄国人根本不愿意去。
只有少数的哥萨克和流民为了生活移居到那里,而且数量少的可怜。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俄国那么大,谁会闲着没事跑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喝西北风。
尽管俄国政府多次鼓励和强制向西伯利亚移民,但西伯利亚太辽阔了,环境又恶劣,俄国政府也只能找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开发,比如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这些地方相对温暖一些,土地也相对肥沃,虽然比不了波罗的海沿岸和乌克兰大平原,但起码比西伯利亚其他地区好一些,还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开发难度也较低。
在俄国政府的推动下,在西伯利亚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定居点和厂矿,这些定居点稀疏的分布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或者一些农垦区或者矿区。
对于沙俄来讲,这已经非常不容易,在沙俄时代,俄国人既没有足够的人力,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开发西伯利亚。
直到苏联时期,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苏联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工业在西伯利亚大搞开发。
不过虽然苏联在西伯利亚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只是开发了西伯利亚很少的一部分。
对于苏联而言,他们不缺土地,他们缺的是人口。
苏联一直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苏联实在没有多余的人力和精力去开发西伯利亚。
他们对西伯利亚最大的兴趣来源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希望把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出来出口到国外换取外汇。
不过虽然当地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气候条件恶劣,资源开发成本非常高,仅仅高昂的运输费用就让苏联人头疼不已。
1861年大改革后俄国贵族地主的经济活动
1861年大改革后俄国贵族地主的经济活动摘要: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贵族地主在法律上失去了对俄国广大农民的奴役权力,地产缩减,农业生产陷入困境。
面对新局面,部分地主力求变革生产关系,寻求转型道路,开办工厂,从事商业活动;但大部分贵族地主缺少资金,日常生活奢侈无度,难以摆脱困境。
关键词:农奴制改革,贵族,经济活动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19世纪末至30世纪初俄国农业危机研究”一、农业经营活动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根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改革法令,农民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自由,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得到份地。
然而,在土地分配时,地主通过“割地”分得了质量较好的部分并霸占了农民原来耕地的五分之一以上。
贵族地产虽较改革前有所减少,但仍然占据了大部分优势资源。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沙皇政府尝试效仿德国农业模式走“普鲁士道路”在农业生产领域建立雇佣关系,扶持地主阶级转型成为农业资本家,但事与愿违。
改革后,过去的徭役制没有彻底消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会骤然产生,土地经营方式必定经历一个过渡期。
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省区采用单一工役制或与混合经营的形式,所谓工役制即缺地农民用自己的农具为地主耕地以实物租和劳动力获得土地或其他农业用地的使用权,农民不仅要完成农活还要承担运输、修房、放牧等繁重劳役,其地位相较于改革前并无二致。
[1]俄国中部黑土带省份在改革后正是使用上述方式,中小地主在过往养尊处优的生活中过度依赖农奴,缺少相关经验,无法适应生产转型;获得的资金往往用于个人消费而非生产投资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下。
离开农民的帮助,地主很少躬亲参与农业种植,甚至还没有听说过复式簿记,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种植和收获庄稼,也不懂如何照料牲畜,更做不到农场牲畜的定期喂养,尚不具备自营土地的条件,许多贵族庄园因此被迫关门。
西伯利亚开发与俄国现代化(1861—1917)
西伯利亚开发与俄国现代化(1861—1917)内容提要:废除农奴制以后,俄国步入现代化轨道。
向深度与广度方向发展是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典型特征。
地域辽阔、资源丰厚的西伯利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其开发成为俄国现代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同西伯利亚开发息息相关。
俄国现代化因西伯利亚开发而加速,也以牺牲西伯利亚的利益为代价。
原文出处:世界历史2004年03期1861年农奴制改革揭开了俄国现代化的序幕。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在财政、司法、新闻出版、军事等领域实施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1905年革命加速了俄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但未能拯救摇摇欲坠的沙皇专制统治。
借助外力作用而启动的俄国现代化具有强烈的扩张目的和浓厚的赶超型色彩。
在以深度、广度双方向发展为特征的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链条中,西伯利亚边区成为关键环节。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举措皆与西伯利亚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本文试图以俄国现代化为背景,回溯资本主义时代的西伯利亚开发,以西伯利亚开发为视角反观俄国现代化,阐释西伯利亚开发与俄国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注:关于西伯利亚问题的研究可参见Н.М.亚德林采夫:《作为殖民地的西伯利亚》(Н.М.Ядринцев,Сuбuръ каккоонuя),圣彼得堡1892年版;А.П.奥克拉德尼科夫、В И.顺科夫主编:《西伯利亚史》(А.П.Окладникови В.И.Шунков,Исmорuя Сuбuрu),列宁格勒1968—1969年版;徐景学、王晓菊:《西伯利亚学与中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一西伯利亚位于欧亚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以东,北濒北冰洋,东抵太平洋,东北角隔白令海峡与美国阿拉斯加相望,南邻中国、蒙古,西南与中亚接壤。
该地区面积达1276.59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3以上。
遥远的北部海岸是冰天雪地的冻土带,冻土带之南为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南部属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的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该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及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和阿穆尔河(黑龙江)等长川巨流,蕴藏黄金、白银等资源,素有“金窖”之誉。
帝俄末期斯托雷平改革评述
帝俄末期斯托雷平改革述评作者:俞杨阳指导教师:查泉(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2008级安徽安庆 246011)[摘要] 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内忧外患。
贵族官僚斯托雷平试图对俄国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以改变俄国落后、贫困的面貌和陈旧落后的管理体制。
但改革遭到庞大的保守政治势力激烈反对和极力阻碍,最终失败。
但对于破坏村社制度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改革思想遗产不仅给俄罗斯留下深刻的教训及正面价值,也给正处于改革开放之中的中国带来一些积极地启示。
[关键词] 帝俄;斯托雷平;改革The narrations and the comments of stolypin' s reform in theend of the reign of Tsarist RussiaAuthor:Yu yangyang Director:Zha quan (Grade 2008. 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 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 China. 246011)Abstract:A 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Russia has been trapped in danger of invasion and internal conflicts.meanwhile,stolypin,a noble bureaucrats,tries his best to do a thorough reform in order to change the bad situation in Russia,which includes the poverty,the outdated system,and the weak.however,the reform is fiercely opposed by a huge numbers of conservative parties and oppositive political power.on the other hand,the refor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captalism of Russia.whats more,the thought upon the reform as a heritage leaves us not only lessons and positive value,also precious enlightment that may bring us more active experience during Chinese open time.Key Words: Tsarist Russia ;stolypin;the reform彼得·阿尔卡季也维奇·斯托雷平(1862—1911)出身于世袭贵族家庭,1902 年被任命为格罗德诺省省长,1903 年调萨拉托夫省任省长。
俄罗斯与西伯利亚的故事
俄罗斯与西伯利亚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俄罗斯也是盘踞于欧亚大陆北方的一个大国,不仅领土面积大,军事也是非常的强劲的,那么它的领土面积是如此一步一步的达到今天如此之大的呢?这还要从它本身的历史上说起。
原来的俄的国土面积并非现如今之大,我们知道现在的它领土面积非常之大,达到了1700万平方公里,但是历史上可不是这样的。
公元1533年俄统一的时候国土面积才仅有280万平方公里,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土面积一直在扩张,到伊凡四世时期,进行了一番扩张,国土面积才达到了398万平方公里,距离今天的1700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差甚远,之所以今天俄的国土面积能够达到如此之大,是因为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张,俄一步步吞并了西伯利亚。
那么俄罗斯是怎样一步步吞并西伯利亚的?对我国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自从公元1240年开始,俄各公国开始被金帐汗国控制。
一直到了15世界,金帐汗国分裂成了多个小的汗国,这样的局面给了莫斯科公国崛起的机会。
伊凡四世的时候,莫斯科公国不断地兼并着各个小的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就是在当时俯首称臣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时候伊凡四世的侵略野心已经体现得非常的明显。
西伯利亚汗国位于鄂毕河流域,面积相当的可观,虽然汗国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口却并不多,支有20多万。
当时的大多汗国都非常的落后,这给俄的侵略创造了条件。
当时因为伊凡四世陷入与波兰的战争当中,无暇顾及对于其他汗国的扩张侵略。
但是在这同时他也体现着对于西伯利亚的扩张野心,他允许附近的家族扩建军队,这其实也是侵入西伯利亚的开始,但是这个开始并没有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当时特罗加诺夫家族派遣军队出发侵略,派遣出的这支军队人并不多,只有840人,但是力量却非常的强悍,一路上攻下不少的城池,大获沙皇的表扬,后来沙皇又派遣正规军队前去支援,但是这两只军队都没能攻下西伯利亚汗国,都被消灭了。
那么后来俄是怎样一步一步吞并西伯利亚的呢?后来在1586年,俄再次派兵远征,这一次与以往的扩张方式不同,他们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并没有去攻占进攻当地的民族,而是采取修建城堡的方式,在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修建城堡,好方便之后的侵略扩张,这个方式也是后来俄顺利的收服西伯利亚汗国的方式。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改革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改革俄罗斯帝国历史悠久,曾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扩张与改革。
这些扩张与改革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帝国的版图,还对经济、政治和社会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与改革,并分析其对俄罗斯历史的重要性。
一、领土扩张1.1 拓宽边疆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始于16世纪,伴随着扎尔采夫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俄罗斯逐渐向东扩张。
该扩张主要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在与波兰、瑞典和土耳其等强国的边界争端中,俄罗斯逐渐取得了优势,并成功地吞并了波罗的海沿岸、西伯利亚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等广阔领土。
这些领土的扩张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帝国的边界,也为后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1.2 亚洲扩张除了向西扩张外,俄罗斯帝国还向亚洲的中亚地区进行了扩张。
在19世纪,俄罗斯通过与中国和波斯的战争和条约,使得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成为了俄罗斯的领土。
这一系列的扩张不仅为俄罗斯帝国带来了亚洲的资源和市场,也为其在亚洲地区崛起提供了基础。
二、政治改革2.1 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的政治改革始于彼得大帝时期。
彼得大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试图将俄罗斯帝国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军事、教育和经济改革,包括建立行政机构、组建现代化军队、引进西方技术和知识、推动工业化等。
这些改革为俄罗斯帝国树立了现代国家的形象,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2.2 坚守专制然而,尽管在政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俄罗斯帝国仍然保持了专制政治的特色。
在18至19世纪,著名的君主如叶卡捷琳娜大帝和尼古拉一世都坚持了专制统治,并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加强警察体系等手段,维护了统治者的权威。
这种专制政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治改革的深入进行,但也确保了俄罗斯帝国的稳定与统一。
三、经济改革3.1 农业改革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一世推行了农业改革政策,主要包括解放农奴、调整土地制度和推行农业技术改进等。
斯托雷平改革时期移民政策述评
斯托雷平改革时期移民政策述评作者:毕雪辉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01期摘要:斯托雷平在1906—1911年进行的土地改革是俄罗斯帝国末期最有影响力的一场改革。
向西伯利亚的移民政策是其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政府的积极宣传鼓动,引发了移民高潮。
斯托雷平的移民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促进西伯利亚开发的同时,俄罗斯工农业亦获得极大发展。
关键词:斯托雷平;西伯利亚;移民中图分类号:K512.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20-02斯托雷平在1906—1911年实行的土地改革,是帝俄末期的最后一场改革。
改革想挽救摇摇欲坠的沙皇专制制度,向亚洲的移民即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来挽救帝俄的大厦倾倒。
本文将主要从实施移民政策的原因、具体移民政策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斯托雷平的移民政策。
一、实行移民政策的原因俄国在1861年改革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并于19世纪90代完成了工业革命,相比较工业而言,农业发展极其缓慢。
同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农业发展水平更是落后。
按100等于农业男工每年净生产1 000万卡植物性热量计算,1900年,美国为310,英国为226,德国为220,法国为155,俄国仅为90[1]386。
可见差距之大。
而随着欧俄地区人口的迅速增长,越来越出现用地紧张的现象。
农民处于极端饥饿和贫穷的状态,更雪上加霜的是,1875—1895年欧洲农业危机,对俄国农业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谷物价格严重下跌,生活进一步恶化。
而沙皇政府对农民的盘剥却没有减少,致使1902年欧俄南部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
随后经过1905年革命的洗礼,农民的政治意识有所觉醒。
革命虽被镇压下去,但全国随时有发生革命的危险。
向西伯利亚的移民不但可以解决农民缺地少地的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不安分的农民安置到边远地区。
斯托雷平改革刚好将沙皇的移民思想付诸实施。
此为原因一。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俄罗斯帝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庞大的帝国国家,其扩张之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自16世纪起,俄罗斯开始展开帝国的扩张,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实现地缘政治的战略需要、扩展贸易市场等多重原因。
本文将从西伯利亚向东扩张、南下进军中亚、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及拓展到远东地区等方面来探讨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
西伯利亚的向东扩张是俄罗斯帝国扩张的起点。
16世纪末,沙皇国家开始向西伯利亚地区进军,最初的目标是取得西伯利亚的资源,特别是毛皮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势力不断的向东扩展,逐渐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直至太平洋沿岸。
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人发现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充足的土地为俄罗斯帝国的巩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下进军中亚是俄罗斯帝国的另一个重要扩张方向。
18世纪末,俄罗斯开始向南方进军,侵占了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丰富,使得俄罗斯帝国保持了对中亚的控制。
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使得俄罗斯利用军事手段稳定了边境,并推动了帝国的国内发展。
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是俄罗斯帝国扩张的又一重要方面。
18世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成为俄罗斯和其邻国的争夺焦点。
俄罗斯通过几场战争逐渐蚕食了波罗的海的沿岸地区,包括现今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
这些地区为俄罗斯提供了贸易港口和军事基地,同时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除了欧洲大陆的扩张外,俄罗斯帝国还向远东地区延伸。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开始向远东地区进军,并在该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远东地区的丰富资源吸引着俄罗斯的注意,并为俄罗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远东地区的扩张也与与外国势力(如中国、日本、美国等)的冲突不断,对形成现代俄罗斯帝国的疆域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俄罗斯帝国的扩张之路充满了冲突、竞争和历史曲折。
从西伯利亚向东到远东地区,从南下进军中亚到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每一步都映射着俄罗斯帝国的雄心壮志和追求。
这些扩张不仅带来了领土的扩大,也改变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和俄罗斯帝国的发展道路。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 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 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 式,以示祝贺。赫尔岑后来写 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 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 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 仪式玷污了的圣坛面前,我发 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 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 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
材料5:(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 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 串的侮辱。 ——列宁
材料6:一切都翻了个,一切都刚刚开始。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开篇。
评价
1.性质:
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2.作用(进步性):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 发展; ③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
(1)十二月党人: 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 资本主义。
(2)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基本主张:
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制度, 要求废除农奴制。
守旧派: 主张自上而下地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 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改革派: 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 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新思潮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思考:结合教材及图片资料探究俄国在克里米亚 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 (新旧文明的较量)) 俄国在战争中使用 的帆船
英国铁甲舰
导致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
实质: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间的战争。 战争性质: 俄、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影响:
改 革
军事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 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战略定位分析
中来;四是能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来,使俄罗斯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主要的合作力量对开发东北亚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在目前的条件下,众多的因素证明中国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最佳的合作伙伴。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一是经济上存在互补性,表现为俄罗斯具有基础雄厚的工业、采掘业和高水平的科学技术,而中国则有农村经济、轻工业和剩余劳动力;二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有数量可观的外汇储备,而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则需要大量的投资;三是中国的环渤海和东北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工艺水平方面,都和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具有近似性;四是中俄两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双方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设施进一步扩大商品贸易和经济交往。
根据这些条件,中俄两国在邻近地区,即在环渤海与东北地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加速启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基于上述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能源项目作为现代工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业已提到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务实启动的日程上来,并将从根本上展示出东北亚区域生产力要素的优势互补特征。
因此,中国在东北亚地区不应把目光只盯在“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体”上,还要通过共同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能源项目来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而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作为俄罗斯领土的亚洲部分,要在21世纪也同欧洲部分一样融进世界经济体系,最主要的条件是使该地区求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尤其是与中国合作开发的前沿阵地,变其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中俄两国必须从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加大对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能源项目的开发力度,以推动实现双方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目标。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责任编辑:宋锦海)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战略定位分析荣丽华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作为俄罗斯领土的亚洲部分,要在21世纪也同欧洲部分一样进入世界经济体系,最主要的条件是使该地区求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7世纪俄国西伯利亚地区毛皮贸易研究
中文摘要毛皮贸易的经营在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基辅罗斯开始一直得以延续,人们利用毛皮来交换其他商品。
自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公国时期,俄国的毛皮贸易中心不断发生转移。
17世纪是俄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时期,俄国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西伯利亚地区由此成为俄国向东方扩张的一个重要目标,毛皮资源成为俄国征服的一个诱因。
俄国觊觎西伯利亚丰厚的毛皮资源,希望从中获得诱人的财富。
伴随着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征服,当地的毛皮贸易逐步展开。
毛皮贸易的经营对当时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共分为四章来具体加以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17世纪之前俄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毛皮贸易活动和17世纪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占领过程。
9—13世纪,俄国毛皮贸易中心位于基辅罗斯,当时俄国毛皮主要向北欧国家出口,后来随着瓦希商路逐渐衰落以及汉萨同盟兴起,毛皮贸易中心逐渐转移至诺夫哥罗德。
13世纪,俄国毛皮的主要消费群体是汉萨同盟国家。
经过一个世纪的毛皮出口活动,毛皮市场的消费类型的转变以及诺夫哥罗德公国独立地位的丧失,诺夫哥罗德毛皮贸易中心地位转移至莫斯科公国。
莫斯科公国所进行的毛皮贸易范围十分广泛,销往克里米亚汗国及欧洲国家。
随着毛皮出口数量的增加,莫斯科毛皮数量锐减,为了维持毛皮出口贸易,俄国不得不对外寻找毛皮资源,由此把目光投向西伯利亚,一系列军事行动后,基本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17世纪西伯利亚毛皮出口的情况。
17世纪,西伯利亚的毛皮消费市场主要有两个即欧洲和中国。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是毛皮消费的主要市场。
毛皮源源不断通过内河运输运至欧俄地区,欧洲各国商人纷纷前往欧俄地区的毛皮贸易中心来购买毛皮。
17世纪下半叶,随着俄国与中国之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以及中国巨大消费能力的吸引,两国之间的商业联系更加密切,毛皮也源源不断的输往中国,中国取代欧洲成为俄国毛皮最大的消费者。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俄国政府对17世纪西伯利亚毛皮贸易活动的管理以及毛皮贸易开展所暴露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西伯利亚大开发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借鉴意义
( )经验 一
从战略角度说 ,西伯 利亚 的加 速开 发达到 了它 预期 的 目的:强有力 的经 济增长 提高 了苏联 的综合 国力 ,为其在 国际舞 台上 与美 国平起 平坐 打下 了坚
1 .开发形式 的选 择 至关 重要
实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看 ,经过二十多年有计划 、 分 阶段 的开发 ,西伯 利亚 建立 了独具 特色 的地 区经 济结构 ,并 一跃成为 全 国最 重要 的燃 料 、动 力 、多 种工业原料 的生产基 地 ,在 国 民经济 中具有不 可替
关键 词 :前 苏联 ;西伯 利 亚 大开 发 ;西部 大开 发 ;意 义 中图 分类 号 :K5 25 1.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7 -49 2 1 ) 103 -2 625 0 (0 0 0 -0 8 - 0
前 苏联 的 西 伯利 亚 大 开 发 始 于 2 0世 纪 5 0年 代 ,到 2 0世 纪 8 0年代告 一段 落 ,而我 国的西部 大 开发 尚处在起步 阶段 ,回顾前 苏联在 西伯利亚 大开 发过程 中的经验及教 训 ,对我 国西部 大开发战 略的 J l l J  ̄ 实施 ,将 会有一定 的借鉴 意义 。
代的地位 。 ( )增强 了综合 国力 一
前苏联将区域性生产综合体作为其开发西伯利
亚 的主 要形式 ,经过几 十年的实践 ,区域性 生产综 合体 对西 伯利亚 ,乃至全苏社 会经济 发展 的推 动作 用 已经显 现 出来 了。首先 ,它投资相 对较少 ,而见 效较 快 。 已建成 的几 个大 的区域性生产 综合体 经济 效 益 都 很 好 ,据 估 算 ,在 西 伯 利 亚 地 区 ,从 17 9 6—19 年投入 区域性 生 产综 合 体 的全 部 资 金 , 90 可在 8年 内收 回。其 次 ,它促进 了生产 力的合理 布 局 。例如 ,在 西伯 利亚 新 建 的 区域性 生 产综 合 体 , 不仅 改变 了当地 的经 济 结构 ,使 其 由过 去 以农 业 、 手 工业 为主 的 自然 经 济转 变 为 以能 源 动力 、冶金 、 化工 等为主 的重要工业基 地 ,而且 以资源产地 为依 托 ,改变 了当地经济 的不平衡 状况 。可见 ,开发 形 式 的选 择至关 重要 ,它关 系着开发 战略 的成败 。我 国西 部地 区幅员辽 阔 ,而 国家 的经 济实力有 限 ,在 西部 地 区实行全 面推进式 的开发是不 现实也 是不可 能 的 。前苏 联 以区域 性生产综合 体为 形式 ,建 立重 点开 发 区的做法值得 我 国借 鉴 ,我 国可 以西 部资源 集 中地 区的能源为 中心 ,按 照国家 的生产力 布局 的 总体 目标 ,设 立~批 国家重点 开发 区 ,由国家统一 规定 优惠政 策措施 ,对企业 的投 资加 以引导 。
中俄系列商约框架下的晋商恰克图茶叶贸易
中俄系列商约框架下的晋商恰克图茶叶贸易刘秉贤【摘要】从1727年恰克图开市到20世纪初的几近200年时间里,晋商在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一直受到中俄一系列商约的规制。
从《中俄恰克图条约》到《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及第一次修订,再至《伊犁改订条约》及《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之再修订,晋商在恰克图的茶叶贸易历经了由盛到衰及至归于沉寂的过程。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97-101)【关键词】中俄商约;晋商;恰克图;茶叶贸易【作者】刘秉贤【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2.6从垄断恰克图茶叶贸易到退出中俄贸易舞台,晋商走过了一条辉煌亦悲壮的道路。
对兴衰成因的探讨,学界主要集中于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商业文化、生产和运输技术等内在原因和国内形势、中俄关系等外在原因。
但是这些原因对晋商经商规模和过程的影响都是渐进的,那么,晋商在恰克图茶叶贸易由盛至衰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若把晋商恰克图茶叶贸易置于中俄系列商约框架下考察,则能够清楚地看到,正是中俄一系列平等和不平等商约的签订及实施,一步步规制了晋商恰克图茶叶贸易的勃兴、繁盛及至沉寂的过程。
一、《中俄恰克图条约》助力晋商在恰克图茶叶贸易中崛起(一)《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及恰克图贸易的兴起17世纪,俄国势力扩张到西伯利亚地区后,旋即开始了对该地区的经济开发。
但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等天然不利条件制约了从欧俄腹地运输商品到西伯利亚以满足其开发需要的进程。
几乎同一时期,清政府以武力结束了蒙古部落之间的混战局面,实现了蒙古地区的和平。
至此,俄国找到了一条解决西伯利亚地区商品稀缺的最佳途径——在蒙古地区建立中俄陆路通商贸易口岸。
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其中涉及贸易的条款是:“按照所议,准其两国贸易。
……除两国通商外,有因在两国交界处所零星贸易者,在色楞格之恰克图、尼布潮之本地方,择好地建盖房屋,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俄罗斯就走上了全面的现代化里程。
这个过程延续了200多年,至今仍在持续之中。
俄罗斯由传统的封建主义向现代化资本主义全面转型也是始于1861年的改革。
1861-1917年这一时期,俄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社会转型及其导致的矛盾。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转型时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迎来了两次大移民高潮,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与之前的开发相比,这一时期的开发是由垦殖式的开发到有计划的区域开发的一个过渡时期。
一、西伯利亚的两次移民浪潮16-19世纪中叶,沙俄政府对西伯利亚施行的是“惩罚式的垦殖”政策,将其作为苦役的流放地,加之农奴制与农村公社制度的约束,这一时期西伯利亚开发的规模影响较小。
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在远东展开激烈角逐,西伯利亚的战略地位开始凸显。
因此,开发西伯利亚成为了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特别是19世纪末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和20世纪初的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在西伯利亚地区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这两次移民浪潮对西伯利亚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第一次移民高潮铁路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是“现代工业的先驱”。
在西伯利亚的开发中,铁路的建设及其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以前,荒凉的西伯利亚与远东的交通极其困难,畜力车、雪橇是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这种情况严重地阻碍着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以及该地区同欧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开发新占领的远东地区的需要,在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俄国第二次铁路建设高潮中,俄国修建了一条从莫斯科至符拉迪斯托克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这条铁路从1891年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参加南乌苏里线的奠基仪式到1903年7月中东铁路贯通,工期长达13年,耗资10亿卢布。
西伯利亚大铁路推动了西伯利亚的移民活动,为西伯利亚开发增添了新生力量。
铁路修建过程中,俄国有计划加速向西伯利亚地区移民,1885-1895年移民47万人,1896-1904年移民82万人,1897年西伯利亚人口达到576万[1]。
从1900年起,西伯利亚人口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铁路沿线地区人口增长率更高,如坎斯克县1897-1917年人口增长了212.8%[2]。
这是工业化时期向西伯利亚移民的第一次高潮。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但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巨大,而且长期有效。
俄国史学家伦森指出:“再也没有别的东西能像贯穿西伯利亚的铁路那样,象征着西伯利亚机器时代的到来。
这条铁路像铁链一样把欧洲和亚洲连接起来,它使东方地区的移民和经济发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3]铁路的兴建意味着19世纪工业在技术材料工程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应用到了这片原始的处女地上,使当地经济出现了跨时代的飞跃,东部边疆被纳入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第二次移民高潮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成为俄国工业化发展的障碍。
特别是长期实行村公社制度,农民属于公社,公社属于国家,国家再把农民公社赐予贵族,从而实现专制国家对全部臣民的控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72010浅谈1861年后俄国的西伯利亚开发李丽摘要:介绍了俄国1861年开始农奴制改革后,围绕铁路建设和土地制度改革所进行的西伯利亚开发情况。
沙俄政府通过主导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斯托雷平改革,推动形成了向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移民的两次浪潮,改善了俄国的人口布局,促进了西伯利亚地区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及城镇建设,但同时也使西伯利亚进入了非理性和非持续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俄国;西伯利亚开发;移民;铁路;斯托雷平改革;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1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0)07-0158-03作者简介:李丽(1983-),女,河南洛阳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历史与文博学院2008级世界史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9-12-13制[4]。
1905年以前,沙皇政府一直扮演着村社“保护人”的角色。
1905年的革命促使沙皇政府进行改革,这就有了著名的斯托雷平改革。
斯托雷平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破坏村社制,建立独立的田庄和独家的农场。
通过这种办法将份地引入自由市场竞争轨道,以此来扶植富农经济,保留地主所有制,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移民运动是斯托雷平改革的重要内容。
移民与土地改革的命运紧密相关,即移民不仅可以减轻西部土地改革阻力,还有利于大力开发俄国亚洲部分的土地,增强俄国的实力。
在移民之前,俄国政府就派农学家、经济学家和移民局的官员赴美国考察。
改革时期,政府制定了比以往更为优惠的便利的移民条件。
在鼓励农民迁居方面,利用报纸杂志加大宣传力度。
在移民安置方面,设立了专门的移民委员会负责移民的贷款、土地划拨及物质供应等方面的事宜。
正是在这些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刺激下,农民大量涌往俄国亚洲部分,不但贫农移民,就连富农也很憧憬。
后又颁布法令规定,政府把欧俄地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组织起来迁往西伯利亚。
这样在政府的组织倡导下,西伯利亚出现了第二次移民高潮。
在改革期间,共向东部移民近308万人,其中约187.45万人迁往西伯利亚地区,占东部移民总数的60.9%,移民总规模比第一次移民浪潮增加了70%[5]174。
二、西伯利亚开发取得的成就(一)初步改善了俄国的人口布局19世纪中期,俄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低的国家之一,领土面积2000万km2,人口约8000万。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俄国人口90%集中在西部欧俄地区,而面积达1200万km2的西伯利亚只有200万人,人口密度很低。
经过两次移民浪潮,西伯利亚的人口密度和年平均人口增长率都有所提高。
1897-1914年新增的约380万人口中,移民人口占230万,为当地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1.6倍[5]177。
20世纪初,西伯利亚的人口增长速度比欧俄快1倍。
1906-1913年间,西伯利亚的人口增长率达5.4%,创历史最高水平。
大量移民的到来,有效地缓解了西伯利亚劳动力匮乏的状况,同时西部与东部悬殊的人口密度得到初步改善。
(二)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总面积占俄国全部领土的3/4,大铁路的修建,移民的到来,西伯利亚得到有效开发,其中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尤为迅速,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1901-1905年耕地面积的扩大尤为显著,整个西伯利亚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比欧俄高4倍多[6]。
耕地面积扩大了,粮食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0世纪初年,该地区的年平均粮食总产量为2亿普特,此后10年间增长了90%,达3.8亿普特。
到1917年,粮食总产量达6亿普特。
这些粮食除了满足当地的需求外,还部分输出到欧俄地区。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西伯利亚有广阔的草原,本身有一定的畜牧业基础。
到1913年,西伯利亚有马700万头,羊1500万只,猪200万头,其人均占用量大大超过俄国全国的平均水平,接近美国和加拿大的水平。
西伯利亚的肉类输出量达280万普特,奶油输出量达600万普特。
西伯利亚所产的奶油质量好,在俄国和西欧享有很高的声誉。
1906年后,西伯利亚生产的奶油占俄国奶油总产量的85%以上。
(三)促进了工业的发展1905年后,西伯利亚进入经济高涨时期,工业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
1908-1910年,仅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地区的工厂和半机械化企业就达1.7万家,就业工人5万多名,年均生产值8700万卢布[7]。
最初形成的工业行业,有建筑业、造船业、加工业、采掘冶炼业。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后来居上,特别是面粉业获得迅速发展。
面粉业的固定资本和产值在西伯利亚加工业中均占主导地位。
黄金开采、采煤业也在工业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俄国的黄金开采业主要集中于西伯利亚地区,长期受到沙俄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并且随着外国资本大量注入,黄金生产部门的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
20世纪初,西伯利亚黄金工业驶入现代化轨道,勒拿河流域的采金业采用金刚石制的设备开凿深井。
其他的工业部门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个西伯利亚的工业中的比重是微乎其微的,且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随着铁路的修建、移民的到来,西伯利亚的城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商业城镇。
原来的一些小居民点也逐渐发展为新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如原来为了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和鄂毕河铁路大桥而设立的小居民点谢夫卡村,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发展了工业和商业,备受移民青睐,迅速变成了繁荣的大城市。
1895年,该村定名为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成为西伯利亚最大的商业交通中心和面粉工业中心。
在西伯利亚由于铁路建设而产生的城市还有集马、北贝加尔斯克、泰谢特、后贝加尔、新西伯利亚等。
而那些原来古老的行政中心,如托博尔斯克,秋明,叶尼塞斯克等则默默地衰落下来。
三、结语工业经济时代所发生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使地人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官、宫廷官和省官,他们在地理位置上距离皇权的远近关系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朝政上作用的发挥。
两汉时期,从汉初外廷官位尊权重,到武帝时中朝体系形成,光武帝时期作为宫中官的尚书发展为真正的中枢行政单位,至和帝后随意进出宫省的外戚和居于宫省原来担任服侍功能的宦官把持朝政,这样的一个趋势,一方面表现出皇权伴随宫省制度的严格和特定政局下的由外而内的转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君主在宫省的相对隔绝环境下,地理位置上的远近关系在君主任人上的重大影响,从而折射出宫省制度与两汉政治的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钱大昕.廿二史考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34.[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于海平.汉代省官制度述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4(1).[6]安姝.从宫省制度看古代的官制[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5).(上接第140页)高,于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由政府主导的区域开发就此展开。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两次大移民,都是由沙俄政府操办和组织的。
沙俄政府在后期开发西伯利亚中的作用较之前三个世纪都更为显著。
因此,西伯利亚工业化时期的开发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
由政府主导开发有助于克服种种困难,建设一些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