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技术中的螺旋、阴阳、归圆探析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阴阳妙法》---顾留馨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阴阳妙法》---顾留馨陈式太极拳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的,所以陈鑫说“妙手一着一太极”,指的就是练太极拳一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像太极图的圆圈那样;同时也指出,在这一个圆圈中应该包含有阴和阳两种力量在旋转变化,像太极图圆圈中的阴阳对立面那样。
因此,在太极拳螺旋式运劲中,在不断旋转中有柔有刚,有虚有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这才是太极拳的“妙手”。
“妙手”是一着一太极,动作即圈,圈中有柔有刚,有虚有实,有轻有沉。
凡是偏柔或偏刚的都不能称作太极拳的“妙手”,因为它们都偏于一面,“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没有起到阴阳的相反相成,互用并存的作用。
这个圆圈运动,有全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和横圈,在整个拳套内错综地交织着。
动作的前进、后退,上起、下落,左旋和右转,都要带有走弧形、划圆圈的形象。
陈鑫说:“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圈有正有斜,有顺有倒,种种转法,亦各不同,当因其势之自然者转之”。
初练太极拳时转圈的幅度要大,练习日久后转圈要逐渐收小,这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锻炼步骤。
圆形的动作是达到和谐与连贯的必要前提。
练到纯熟后,逐渐达到“得心应手”、“心身相应”的境界,就能够一动则内外、上下、左右无有不动,一圈无有不圈(外形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体内有内脏作轻微旋转的自我按摩,气血按照经络路线缠绕运转,内外、上下、左右自然柔和地同时协调动作)。
“精炼已极,极小亦圈”;“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这是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到没圈;由开展而渐至紧凑,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最高级技术成就。
由极小的圈练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这种境界只有下苦功才能做到。
例如,太极拳名家杨少侯晚年练的发劲小架子,仅有意动的运劲,外形看不见有圈,只看见发劲,就是这种高级技术的表现。
练太极拳至少三个圆
练太极拳至少三个圆这“三个圆”是什么?一个是手脚运行自身要螺旋式走圆;二是周身其他部位的运行也要协调地走曲线;三是造型态势也要棚圆。
总之八门五步,进也螺旋如野马分鬃,退也螺旋如倒卷肱,慢也螺旋如白鹤亮翅,快也螺旋如连珠炮,用螺旋运动把阴阳之劲合二而一;用螺旋之劲,达到阴阳平衡。
螺旋式运动是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其运动之妙,就像一堆圆形巨石从高山翻滚而下,其惊人之势,所向披靡,锐不可挡。
阴阳消长,圆活应变。
从太极图直观地来谈这个问题。
太极图中阴鱼“鱼头”放大的部位,阳鱼恰处于“鱼尾”状,从空间来看,阳鱼在这一方位被“挤”小了.同样的道理,在另一端,阳鱼的“鱼头”放大,而阴鱼在缩小,被“挤”成了“鱼尾”.这是《易经》揭示的另一重要的运动现象,即阴阳共处于一个“圆”时,其运动规律是此消彼长,阴进阳退。
阳进阴退。
易者,变也,这个变化有章可循。
认清此理,练拳时就可进退自如,顾盼有序。
如果推手,就能“因敌而变”,“能吞能吐”;你进我化,边引边进,上引下进,左引右进。
正如拳论所言:“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
”双方交手虽沾连粘随,却不丢不顶,从容应对。
相关阅读:太极拳的特点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
陈式太极基本原理陈式太极基本原理陈式太极基本原理太极乃是无极生,动生阳来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
之理论说明了太极拳是内功拳法,它的一整套动作是运用丹田之气催动外形完成的。
这一理论是符合陈王廷前辈的造太极拳过程,古人造拳法律之严,今天的我是无法超越的,说一句没有出息的话:我今生能达到我师父马国相先生现在的功夫层次,今世就没白活一回。
太极拳功夫的练法是循序渐进,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陈王廷前辈造太极拳时也是忙来种田,闲来造拳。
古人说:明师出高徒,长江后浪推前浪。
但是对于我三十五岁才开始学太极拳的人来说,能将身体练虚到无极状态,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有人说一天练上三十遍,一年练三年的功。
我看这种说法有误,科学的计算一下时间,一天练三十遍可能需要六个小时,这种练太极拳的方式,身体内脏功能是无法承受的,汗出多了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就会失去平衡,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这种练法也违背了前辈陈王廷的造拳法则。
陈鑫前辈的任脉督脉论: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
人身任督以腹背言,天地子午以南北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
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我今依据前辈之理论,参照我师父的太极拳架,虚构太极拳功夫与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之间相互联系的自然现象。
现在谈地球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像日心说时代开始时那样的复杂,随着科学仪器的更新,人类对自然也了如指掌了。
可是还没有仪器能证明太极、无极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学练者来说还是个迷。
师父的陈氏太极拳,拳架中正,有一种八面支撑的韵味,运用丹田能量辗转随意。
我不知道无极状态是什么样,更不懂太极功夫,当我们看到高层次的太极拳家,在相互试探功夫时,采用的是太极推手的方法,这时他们的大脑反应是跟不上技击的手法,是靠皮肤的听劲,这可能就是太极拳神明玄妙的地步。
这种反应在医学(神经学说)界称之为条件反射,这时的信息传递就是细胞起的作用,平常人也存在反应这种能力,但是没有练出功夫的人运用起来那样的灵活,这种功夫也只能是虚中生有。
陈氏太极拳的内外相合原理解析
陈氏太极拳的内外相合原理解析陈氏太极拳的发劲也有其独到之处,它不仅拳、肘、肩、脚、膝、稍节和主要关节发劲,而且要求周身各个部位都能发劲。
拳谱中说:“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非一日之功,可见拳术水平练到高级境界,不仅周身处处都能发出劲来,并且是劲由内换,连化带发自然顺遂。
太极拳是刚柔并用之拳。
发劲只是太极拳中刚的一面,太极拳练好,劲自然就能发得好。
因此,欲练好发劲须从练拳入手。
其一,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内气和动作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初学时,要按其具体要求力争动作合度,就是遵循陈氏太极拳对各个部位的要求。
运动规律和逐渐的运动标准,寻求和进一步掌握内气运行的方法。
先在定势时如预备式、单鞭等思想专一地按照陈氏太极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来对照。
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极拳书中对此都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详述。
其中介绍的虽然比较具体,就是尺度较难掌握。
例如;松肩,究竟怎样松?松到什麽程度;含胸,究竟怎样含?含胸过了影响塌腰,含多少为过?这不是象木工,指出准确的尺寸。
在古拳谱中说:“ 只可神会不可言传”。
说明对于这些细节用文字和语言无法表达,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数太极拳爱好者没有理想的条件。
因此我们须用辨证的态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为什么陈氏太极拳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目的是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明确了这一点,定势时体会一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已合格。
如果感到重心不稳,气向上浮,便可以检查一下,看是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影响了气沉丹田。
然后调整一下,以达到气沉丹田为止。
用这种方法做自我校正,掌握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则较为容易了。
在定势时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能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运动时再按照陈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和手足运行的路线进行练习,可以导致内气出入丹田,按照具体不同的动作变化,动如流水地循行周身。
论太极拳技术的三大要素:螺旋、阴阳、归圆
身 多年 对太 极拳 的体 悟 , 对 太极 拳技 术特 点进 行 分 析 。 由此 得 出: 阴 阳是 太极 拳 技 术 的理 法 , 圆是 太 极
拳 运行 的核 心 , 螺旋是 太极 拳 的技 法 。正所 谓太 极拳 运 动 , 不 离方 圆, 阴阳互 变 , 旨在 螺旋 。 关键 词 : 太 极拳 ; 螺旋 ; 阴阳 ; 3圆 -
第 3 O卷
第 4期
体 育 成 人 教 育 学 刊
J o u r n a l o f S p o r t s Ad u l t E d u c a t i o n
2 0 1 4年 8月
Au g . 2 0 1 4
Vo l : 3 0,No . 4
论太极拳技术的三大 要素 : 螺旋 、 阴阳 、 归圆 *
然有 利 于其发 挥旋 转 中 ‘ 轴’ 的作 用 , 这 与太 极 拳 的螺 旋 式运 动规 律是 相 符合 的” 。太 极 拳 的螺 旋 , “ 内练 精 气神, 外 练筋 骨皮 , 可 以通 经 络 入 骨髓 气 达 周 身 , 形 成
一
百 多年 历 史 , 现今 以六大派 为 主流 , 其 风格 迥 异 。虽然 他们 具 有各 自的特 点 , 但 其 均 以《 周易》 之 理 贯 穿 于 拳
A b s t r a c t : Th e p a p e r a n a l y s e s t h e{ e a t u r e s o f Ta i j i b o x i n g s k i l l s b a s e d o n t h e s u mme r y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Ta i j i , i n — t e r v i e w o f t h e e x p e r t s a n d t h e y e a r s o f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Y i n a n d Ya n g i s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Ta i j i , R o u n d i s t h e c o r e o f Ta i j i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s p i r a l i s t h e s k i l l o f Ta i j i . K e y w o r d s : Ta i j i ; s p i r a l ; Yi n a n d Y a n g ; r o u n d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的特点1、刚柔相济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确把刚劲和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的始终。
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的标准。
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标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技击的实用价值。
只有刚柔相济,在实践上才有较高的意义。
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
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2、快慢相间快慢相间是陈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为了体现太极拳的节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
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势,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
这样,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兴趣,做到活泼泼地汗流而不气喘。
从技击上看,这种快慢相间的锻炼方法,利于增强发放弹抖劲过程中的缓冲力与爆发力的结合,并且有利于迷惑敌人。
正如陈鑫所云:“虚拢诈诱,只为一转。
”当然,在学习和练拳过程中,快慢可以由练拳人自行调节。
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习拳时慢,发劲时快;练套路时慢,练单式时快。
习拳时必须慢,慢方可动作到位,劲力到位,处处规矩。
练单式则必须快,快方可练速度,练力量,以增功力。
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
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3、阴阳相合宇宙万物皆具阴阳,都有阴阳对立、互根、消长、之属性,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乃至无穷的运动规律,天地人都无不受着这个规律的制约。
这种规律也存在于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
人的生理、病理、生长、消亡都无不存在着这种周期运动的规律性。
阴阳五行是创编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处处都会体现阴阳,只有坚持努力练习,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度境界,才能全面发挥太极拳真正的作用,正所谓陈鑫之精辟论断“…唯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不偏称妙手,妙手一运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陈式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陈式太极拳八大特点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1、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即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行动。
2、练太极拳好象在做“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
3、练太极拳要“以气运身”,但是练拳时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的如何运行,而要意注于动作之中。
4、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则外神就会散漫。
5、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与另外七大特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1、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是身躯的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做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的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放长。
2、太极拳的�蚓⑸�于弹性,而弹性生于身肢的放长。
3、含胸要求胸部即不腆出,也不凹进,使胸部成为脊背拔长的支柱。
不可误认驼背为拔背,因为背驼就会前胸凹进,这样就会失去前胸的支柱作用。
4、沉肩的主要作用是使臂部与肩部因下塌而接牢,臂与肩接牢才能使臂生根。
5、坠肘可使肘部与肩部之间达到放长,手臂的螺旋缠丝运动就是以坠肘做中心的。
6、坠肘与坐腕又可以使肘与腕之间放长。
7、开胯,屈膝的旋转,就是使腿部放长,用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来变换虚实,主要表现在膝头的旋转上。
当腿部外旋时,腿外侧处于放长而内侧则为收缩。
八门劲别与弹性的.�蚓�1、太极拳要求用意而不用拙力,并不是说用意不用劲。
太极拳就是由八门劲构成的,八门劲都具有放长的弹性,所以称为“劲”,而不称为“力”。
2、八门劲的实质就是一个“�颉本�,其它七种劲别只不过是因为方位和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谓。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陈式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一般意义上,较之其他太极拳种,陈式太极拳更鲜明的特点有:一是强调缠丝,浑身上下无处不缠。
通过旋腰转脊、旋腕转膀、旋踝转膝实现一动无有不动,达到周身节节贯穿之目的。
二是练习过程讲究刚柔相济、轻沉兼备、快慢相间。
三是练用上保留着腾挪闪战、蹿蹦跳跃之风。
从拳而论,严肃地讲,任何拳都讲缠丝劲,只是侧重有所不同。
只要有转关过角或翻掌转腰处,必然依靠螺旋运转,这也是太极“形状”之表现。
陈式太极拳强调的缠丝劲,本质就是劲走螺旋,以圆转迸退的方式实现生生不息。
陈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与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如涛涛江河奔腾不息,气势恢弘,又似游龙戏水怡然自得。
其核心就在于“自缠”。
身缠、手缠、足缠、臂缠、腿缠,周身缠。
故有陈氏太极拳乃“缠”法也之说。
陈氏太极拳除了套路演练之外,还有陈氏太极拳推手。
套路与推手互为体用。
习练套路是束身行为(约束身肢)与意识修为,通过推手能够检验束身水平与意识修为的正确与否。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通俗的说,练套路如同生产,练推手如同质检,找出问题所在与不足之处,然后再生产,再质检,如此循环往复,一生无有穷尽,不断提高追求,情趣尽在其中,不亦乐乎。
⑴把拳术和导引、吐纳相结合。
我国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源远流长,陈式太极拳把手、眼、身、步法的协调动作,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对于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拳术技巧,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
⑵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动作呈弧形,连贯而圆活,符合力学和经络学说的原则。
螺旋缠丝式的缠绕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说,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及其顺、逆缠等伸缩旋转运动,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微微旋转使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脉、督脉),练带、冲(带脉、冲脉),达于四梢,复归丹田。
太极拳阴阳与刚柔之要义
太极拳阴阳与刚柔之要义简介陈式太极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螺旋缠丝,学习陈式太极拳必学它。
但是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变化也是很经典的,下面我们学习下。
陈氏太极拳的刚柔变换程度,相对应着精、气、劲、意、神的隐显变化。
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功夫精进,气与劲均可隐藏得极深,外形则显得极柔软、极灵活。
使人感到好像从刚强又回复到柔软,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刚强了,最终是柔而见刚,刚而又柔,刚柔相济的效果。
无论是后期学习推手还是技击,都要掌握刚柔相济,即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就是太极拳练习的核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落点尽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因此宜用刚法。
运动行气全凭阴阳扶承,促使气血畅通循环流利顺达,此时宜用柔法。
刚柔变化的原则全在于此,如果纯用刚法,则气铺周身,牵制不利,不仅耗气伤神,且全身易出现呆滞状态,落点时反而不能坚刚勇猛;如果纯用柔法,则气散而不能聚,没有归着,落点毫无掤劲。
总之,刚柔变化在于掌握阴阳转化,内气潜转,来脉转关,劲由内换,神气鼓荡与内敛的体悟程度,还在于神气隐显和肢体动作开合的有机结合,刚柔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经常练习太极拳能使身体更柔软,更深意的讲,练习太极拳能拉伸韧带,这样能使身体更放松。
由此可见,应刚而柔则气聚而不聚,应柔而刚则气运而不运,皆不得刚柔相济之妙。
能善用刚柔者,运劲如风摆杨柳,又似高空行云,落点坚刚,勇不可当,全在周身之劲尽串一处迸发而出,落点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
行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
此即陈氏太极拳的“阴阳与刚柔”的要义所在。
陈式小架阴阳鱼的特点第一条线路是阴鱼眼通过会阴带着丹田往下顺着两条大腿内则沿少阴经而下,直达两个涌泉,我们把两个涌泉设为下丹田,然后再加压,把你平时练的松沉之劲刹那间入地。
这时大地产生反弹之力,这个反弹之力再到了身上就是内劲了。
也就是后天之劲。
第二条路线是通过反弹之劲,经两腿外侧阳明经而上至命门入丹田,经丹田命门的转换加工,再通过命门带着阳眼继续沿督脉上行,通过颈椎直达百会,把百会设为阳鱼眼往外,也可设称上丹田,形成顶天之势。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
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陈氏太极拳内功解密起式:起式:出腿后,精神领起来,身体放松,沉在两脚,塌腰,即象把布袋放下一样,腰胯都要外涨。
起式,胯膝垂直。
起式,出腿后,右胯松,右膝与小腹合(支撑),松肩,双手方位右前,不能一推就倒。
左腿送劲到腰,腰脊转带双手向右后转划弧下来,右膝支住。
新架起式为:朋捋按挤,老架为朋挤(腰胯后沉),意在手心为捋,起式要先将手与脚合,以膝盖顶起来.手腕要松,不能紧.起式,松,把自己变成木桩,即只剩脊背这根桩.膝部上顶.起式,意念从头顶到会阴,从腿两侧下沉,从脚部自腿内侧上升,膝部顶起双手.起式,A松,尾骨与鼻子合,手与脚合,并将意念深入地下三尺.B以脚跟的蹬劲和腰胯松沉劲的反作用力从膝盖将双手领起,C按挤(按为腰胯沉,手分,分后右手低,右脚跟蹬上去.)以脚跟蹬劲将手指伸平.D沉腰沉胯,肘与膝合,双手下捋.E双手将气球左上举,用右脚跟蹬,到位后重心在右脚跟与左脚掌。
F先向左转将重心移到左脚跟踏实,转腰,掌要立起来。
G上步三掌,一是下捋,起锅底弧,上步。
二是滚左手,左肩与左胯合,三是下翻掌上步。
揽扎衣:揽扎衣最后是横劲变前后劲(弓箭步),手与脚合,手劲与脚劲向前交汇到目光所及最远处,往外撵。
手是意劲,不重外形。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时,先把胯往里裹,意念往右脚下沉。
单鞭单鞭合手,通过腰胯与右脚合,意在左手心,用右脚蹬出左手。
右膝盖支撑好。
手脚开合都要通过腰胯。
单鞭定式时,A右手中指下沉突出,向外展,左手劳宫外展,双臂下沉外展。
B左肩与左胯垂直,齐。
C右膝与小腹相连,合D右脚蹬劲,右胯松开E上身后坐,中正,劲沉入两脚。
定式定式:放松,从肩到手,手心合脚心。
本来也无定式,只是为了打好、校好拳才突出定式,定式是为了便于学习。
定式是先找中线,然后松沉放长;先求中展,再求紧凑。
定式时中指与大脚趾垂直。
定式时八面支撑,尾骨下如吊一块砖,两臂伸远,肘下沉,方向上能形成一个圆的交汇,但身体不能趴,手腕要松。
陈氏太极拳圆圈运动论
陈氏太极拳圆圈运动论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圆圈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消息盈虚”和“阴阳转换”的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陈氏太极拳圆圈运动论。
供您阅读!陈氏太极拳圆圈运动论陈氏太极拳的发样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两句朴素而贴切的拳谚:“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
”和“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
”虽然是两句极为普通的谚语,却道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又明确了各层功夫阶段过渡升华的原则。
由此可见,陈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画图的表现,又要有以圈的大小程度来决定功夫层次的标难。
指明了要在画圈走圆的基础上,圈圆后,先练大圈,后练中圈,再练小圈,及有圈意而无圈形的“有圈个见圈”,形成了陈氏太极拳独特的训练步骤。
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圆圈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消息盈虚”和“阴阳转换”的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
在此哲理的指导下,太极拳每个拳势的表现,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虚与实、卷与放、轻与沉、现与藏、慢与快、柔与刚”的特点。
在动作中,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和顺逆等螺旋缠丝的运动方式,构成了陈氏太极拳的基本概念。
陈氏太极拳的画圈走圆,是前人总结《易经》中“太极中分一气旋”之理,运用河图·洛书中奇数与偶数生成变化之规律,以八封中乾、坤、震、哭、离、坎、兑、艮八个方位转换为依据,纵横斜正、互相交错,以中央五数为中心,构成九畴,内含勾三、股四、弦五的三角形运动方式借拟人身(参见拙著《陈氏太极拳捐义》中“外三合”另人身之劲路按照依次连三方和隔次连三方的运行路线,创立了劲别穿宫换位螺旋缠绕的运动法则,形成了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表现出轻重转换、阴阳消长、虚实兼备的运动规律。
太极拳名家陈鑫云:“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去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
”综合来看,在整个圆圈运功过程中,表现的圈形各异,但不外乎:整圈、斗圈、顺圈、逆圈、直圈、斜圈、正圈、竖圈、横圈、立圈、上圈、下圈、里圈、外围、进圈、退圈、左圈、右圈、开圈、合圈等。
浅论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
浅论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摘要】太极拳的每一式都包含一个或数个圆圈或圆弧运动,达到拳法行圆螺旋劲,阴阳无偏气贯穿效果,螺旋劲是在对方最薄弱之处发力的,能与对方的力量与冲势合为同一个方向,使对方遭受最大的劲力而被打出,达到技击效力最大化。
【关键词】圆圈;螺旋;阴阳;太极拳1.陈式太极拳圆圈运动的表现拳谚云:”如想练好拳,首先圈练圆”和”要想拳练好,必须圈练小”。
道出了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与前提。
又明确以各个阶段过度升华的原则。
由此可见,陈式太极拳运动既要有全身划圆的表现,又要有以圈的大小程度来决定功夫层次的标准。
指明了要在划圈走圆的基础上,先练大圈,后练中圈,再练小圈,及有圈意而无圈形的“有圈不见圈”,形成了陈式太极拳独特的景观。
陈式太极拳在整个圆圈运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消息盈虚”、“阴阳转换”的气旋。
每个拳势的表现,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虚与实、卷与放、轻与沉、现与藏、慢与快、柔与刚”。
在动作中前有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顺逆等螺旋缠丝的运动方式。
在整个圆圈运动过程中,表现的圈有:整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斜圈、正圈、竖圈、横圈、立圈、上圈、下圈、大圈、小圈、里圈、外圈、进圈、退圈、左圈、由圈、开圈、合圈等,在陈式太极拳套路的动作中正、斜、错(卦)、综(卦)地交织着,构成螺旋缠绕运动。
动作的前进、后退、起承、转落、开合和左右的旋转,都要有走弧线划圆圈的缠丝方式来划圆走圈。
陈式太极拳的圆圈运动,以螺旋缠丝为主体的立圈运动。
在走圆划圈中,以“阳之凝聚则为阴”和“阴之流动则为阳”的原则,及聚阴而生阳、聚气而化劲的练功程序,以“中气“的潜转来带动形体缠绕运螺旋的转动方式。
它的表现在于以颈、脊、腰、肩、胯、肘、膝、腕、踝为轴的旋转大圈,及以股肱为轴做正反旋转的小圈。
令其骨转,接骨斗榫,借以带动内气的团聚力和运转能力,使圆形的划圈运动和谐而连贯,练到纯熟后就能达到得心应手、身心相应,一见有动,内外、上下、前后无不动,一转圈周身皆是圈。
太极拳的动静、分合、阴阳、虚实,这就是太极拳的拳理
太极拳的动静、分合、阴阳、虚实,这就是太极拳的拳理
太极拳是以阴阳对立统一为基本指导思想,其中的刚柔、动静、虚实、开合、进退其实都是阴阳的表现。
刚是阳,柔就是阴,同理进是阳退就是阴。
太极拳的技击讲究以柔克刚、避实就虚,这是物极必反,阳实阴生的表现。
敌人用刚力打来,若自方也用刚力,阳对阳难免会两败俱伤。
正面相刚这是能量加法,破坏性大,而以柔弱化刚力,这涉及到太极拳的带,缠,绕等等劲法,这就是倾泻对方的能量,让它打到空处,这就是克制,以柔克刚。
太极
再说太极拳的分合,也是符合最根本的太极阴阳道理,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首尾相接,轮转不停。
正是太极拳的柔与圆的表现,动作绵绵不断,不断的画圈,大圈套小圈,小圈生大圈,合到分,分到合,这是一个无限的衍生,所以理解了太极的拳理,招式都是拳理的体现,你可以有自己的招式和套路,自己的技击技巧。
论陈式太极拳演练中的“静、气、意、神”
shaolinyutaiji【劲别】劲。
【经脉】依手太阴肺经,由胸部沿上臂内侧、肘内、前臂内侧、寸口、大指末端少商穴,内行起于中焦,属于肺脏(图79)。
动作三重心在左腿,右腿迅速向上踢起,双手由上而下分开,右手击拍右脚背,目视右前方。
【要求】左腿支撑重心要稳,双手分开要均匀对称,右脚踢起要快,上下相合。
【劲别】劲,合劲。
【经脉】依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商阳穴起始,沿一、二掌骨间、前臂桡侧、肘外侧、上臂外侧、肩峰部前、缺盆、鼻孔旁,内行入缺盆,散络于肺,属于大肠(图80)。
第三十式左擦脚动作一身体右转,重心在左,右脚环绕外摆落地,双手交于胸前,目视正前方。
【要求】腿外摆,双手交叉,重心稳定,身法中正。
【劲别】劲。
【经脉】依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面部大迎,沿颈动脉、喉咙、乳中、脐旁、胯关节、膝膑、足背、次趾末端厉兑穴,内行入缺盆,属于胃(图81)。
动作二身体右转,重心移右腿,左脚虚步点地,双手交叉于胸前,身体下沉,目视身右侧。
【要求】两臂上,身体下沉,右腿支撑重心。
【劲别】劲。
【经脉】依足太阴脾经,起始于大趾末端隐白穴,经核骨后、内踝前边、小腿内侧、膝股内侧前边、腹部、胸部、食道旁,内行进入腹部,属于脾,散络于胃(图82)。
动作三右腿支撑重心,左脚迅速向上踢,双手由上向下分开,左手击拍左脚背,目视左前方。
【要求】重心要稳,左脚要快,手脚相合。
【劲别】劲,合劲。
【经脉】依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开始,沿上臂内侧后缘、肘内后缘、前臂内侧后缘、掌内后边,出小指末端少冲穴(图83)。
第三十一式左蹬一跟动作一拍脚后,身体转180度,左脚从后随转体收至右脚内侧,虚脚点地,两手相合于腹前,目视前方。
重心在右腿。
【要求】转身时,右腿要稳,周身合劲不散,动作要自然大方。
【劲别】合劲。
【经脉】依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穴,沿手掌尺侧、腕部、尺骨小头部、肘内侧、上臂外后侧、肩关节、颈旁、耳中,内行散络于心,属于小肠(图84)。
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阴阳,阴阳始终贯彻整套拳法练习。
学习太极拳要以阴阳为重心,掌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随着店铺了解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太极拳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太极拳的阴阳变化不仅体现在拳术中,对人们的身心调节也有积极的一项,习练太极拳可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有句话:“由矛盾引起发展,发展的螺旋形式。
”陈式太极拳所有大小动作都是在螺旋形式中运作的,而且是立体的螺旋运动。
一个是靠胸腰的立体螺旋,在上身中正的要求下,靠胸腰的偏左或偏右是螺旋式立体转动的;另一个是四肢动作的螺旋形式,即手臂脚腿的顺逆缠丝。
陈鑫有句拳谚:“拳者,缠法也。
”太极拳的大小动作,无论是胸腰运化,还是手臂缠丝,脚蹬腿摆,都是走弧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的。
以“金刚捣雄”为例:先右手顺缠握拳,同时沉肩坠肘,松腰胯,收腹吸气,提肛,配合胸腰向左螺旋下沉,沉右臀翻左臀同时完成;再向上冲拳、突肘、提膝,胸再略螺旋右转,沉左臀翻右臀;最后,右拳略顺缠下沉里合于左掌心,右脚震地,气沉丹田,胸腰又略螺旋前转,沉右臀翻左臀同时完成。
其中3 次胸腰开合的螺旋转动,3 次臀部的螺旋升沉,体现了立体螺旋的.整体劲和螺旋劲。
这种独特的螺旋运动方式,在技击上对化解外力、沾粘连随,随屈就伸的化打结合的功夫修炼大有好处。
太极拳是一项圆形运动,每个动作的起点是圆的起点,收式是圆的重点,身体重心便是圆的中心点。
还有“打拳3 个圆”,就是说,一个是手脚动作自身螺旋式缠丝走圆;第二个是所有动作运行的路线都是圆的,没有直来直去的。
手不是走S 曲线,就是划圈走弧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第三个圆就是造型态势要掤圆,气势圆满。
这些都是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再看太极图的形状一个圆的太极图里面,黑鱼由最细小的鱼尾形状逐渐演变成大的圆形的鱼头,而白鱼由大的圆形的鱼头逐渐演变成最细小的鱼尾形状;黑鱼和白鱼彼此互相咬住尾巴,黑鱼和白鱼之间被S 形曲线分割两半,而不是从两者中间一道直线下来分割的,从中可看出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
陈氏太极拳的“圆”
陈氏太极拳的“圆”陈氏太极拳是在意识指导下以腰为主导,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劲贯四梢,上行为旋腕转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踝转腿达于趾端的缠绕绞转,进退屈伸的“圆”形运动。
余有幸拜陈正雷大师为师习拳,深得他的教诲和鼓励,每日按照他的要求去练效果明显提高。
陈大师时常要求我们练拳时,在周身放松的前提下,要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整套动作要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才能练出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灵活善变的缠丝劲(即内劲)方为合格。
怎样练好陈氏太极拳这种“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其一,要注重每个动作的正确姿势,达到周身棚“圆”。
在意念的支配下,凡是周身能撑圆的部位,尽量都撑圆。
胸虚实腹,含胸塌腰,则胸圆背圆,胸圆则两膊有力,呼吸通顺;背圆则力能催力,尾闾中正精神贯顶;两胳膊合成一个半圆圈为两臂撑圆;手的劳宫穴要空,要形成圆,虎口也要形成圆,则坐腕撑掌,有裹包之力;两腿胯部要松开,膝部要屈膝里合,形成两腿的拱型圆,即圆裆;脚的涌泉穴要空虚,要圆,才能五趾抓地如植地生根,如此,周身方能做到“八面支撑”。
如单鞭一势,定势时,两臂、两腿既要撑开,又要开中有合,上部双臂要形成一个半圆,同时,肘要下坠,肩要下沉,大小臂又要外撑,胸要含,背后撑,腕要塌要合,双手虎口要撑圆相对;下部右脚内扣腿蹬,曲而不挺直,膝内扣(不能跪膝),大小腿逆缠外撑,左腿顺缠膝里合,使裆劲撑圆,这样脚蹬地反弹力达到腰脊,行于两臂,同时呼气,在顶劲虚领的情况下,腰胯肩肘放松下沉,形成上下相合,达到八面撑圆。
其二,在上与下的动作衔接处,要“往复须有折叠”,达到连贯“圆”活。
当每势定式时,在意识的指导下,运用折叠劲将上一动作呈曲线缓和地连接起来,即“意欲向上必先欲下,意欲向前必先欲后”之要求。
在联接处要微微贯劲,不僵不滞,不使有停顿、断续和抽扯之形,如掩手肱拳发完劲后下接第三金刚捣碓,如果发出的拳直线收回来,就犯了抽扯与断续的毛病;如果右拳发完劲后,先用腰催腕逆缠外棚走一个圈收回,即为弧线的折叠劲,不为抽扯。
太极拳——外走弧形内走螺旋
太极拳——外走弧形内走螺旋太极拳——外走弧形内走螺旋2015-01-18太极拳太极拳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是一个画圆的运动。
习练太极拳时要注意两手臂从外形上看是弧形运动,而内里;由内到外,通过内在的螺旋,引出外在的弧形;初学阶段,用外走弧形的要求,逐渐带出内里的螺旋,不能走直线。
那么,外走弧形、内走螺旋怎么走?根据我练拳体会结合前辈的理论试着剖析一下。
先说外走弧形,这个好理解,两手臂在运行时随着身体的转动或左或右地弧形运动,他们的运动轨迹完全是弧形,有的轨迹从起点到终点是一个鸡蛋形的圆。
内走螺旋,是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它不但运行于肌肤上,而且贯穿全身。
通过螺旋运动,能使各个关节,肌肉束,甚至每个细胞都能得到运动。
经过我们反复绞拉地持久锻炼,体内自然会产生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劲来,这种劲一般来讲就是内劲,陈式太极拳是叫缠丝劲,运用这个劲的各种着法,就是缠法。
现在我们结合起来分析。
为便于分析,以一个式子来说明,两腿小马步站立,左手立在胸前心口处,右手插腰。
先是身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自传逆缠,经下颏斜向左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上转,转到中指的高度齐眼时,立即松肩沉肘手变顺缠,经外下弧线将肘收于肋部,然后小臂和手随身的旋转,回到胸前,刚好转了一圈。
这个圈的形状如同鸡蛋,小头在内,大头在外,手指要斜向上扬,不能下垂。
一圈下来,手上的逆顺缠各有一次变化。
这是分析的手的运行。
接着分析腿部的运行。
腿部缠法的顺逆,是以身体旋转的方向而变。
凡身体向左转,则左腿顺而右腿逆;身体右转则右腿顺而左腿逆。
顺缠时膝应向上提,逆缠时膝应向下垂。
两腿膝只能一提一垂,两腿不能左右摇摆。
具体运动方式是,当身体左转时,左膝顺缠而上提,此时左手是在做逆缠,而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当身体转到位,左手转到中指的高度齐眼时,身体开始向右转,左手由逆变顺,此时右膝顺缠上提,而左膝逆缠下垂。
身体经过先左转,后右转,再回正,完成了一个动作,同时左手在身体的左半部画了一鸡蛋圆,两腿完成了重心的转换,这里还要求裆部要灵活等。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合乎天体万物循环不息的自然法则。
古人称之为“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可物”。
物体运动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循环运动,只不过有隐有显、有强有弱而已。
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缠丝劲即不明拳。
浑身俱要缠丝,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而又以躯体的缠绕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
上肢两臂如“麻花”旋拧,下肢两腿似“螺丝”拧钻,而皆以身躯的缠绕为主宰。
若胸腹没有折叠,腰脊不作缠绕,则四肢的缠绕便失其本而流于妄动。
里缠外缠、顺缠逆缠。
其关键在于由内及外,顺逆匀称。
里缠外缠是核心,由里及表,由中而发,内缠外绕相联合一,显于外是螺旋运动,隐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外缠为用,里缠是心神意气,外缠是筋皮肉骨,心神意气与筋皮肉骨相合为一,螺旋抽丝而为缠丝劲。
所以里缠外缠要合一,由内及外是真诀。
顺缠逆缠是总的缠丝法,因方向的变化而有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其实无非是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
顺逆缠丝的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阴阳得中,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
顺逆缠丝的外延表述是:在手,则凡由小指侧经过手心向拇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合肘为顺缠;凡由拇指侧经过手心向小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里向外开非抬肘即松肩开肘为逆缠。
在腿,则凡腿向外旋转为顺缠;凡腿向里旋转为逆缠;两腿缠丝皆为一顺一逆。
在身,则胸腹相合为顺缠气归丹田;胸腹相开为逆缠气自丹田出;身躯缠丝即胸腹腰脊皆缠丝。
人体全身有三节之分,即梢节、中节、根节。
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此一身之三节。
而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身之三节: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
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三三共九节。
九节之中又有九窍,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技术中的螺旋、阴阳、归圆探析作者:井永民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5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要陈氏太极拳和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相结合,能够实现身心结合,不仅符合武术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道德精神。
陈氏太极拳包含了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阴阳、归圆思想的应用不仅增添了陈氏太极拳的魅力,对于陈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光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加强对陈氏太极拳的研究。
关键词陈氏太极拳螺旋阴阳归圆
陈氏太极拳中的套路中包含了不同的技法,外在表现中则出现了动作的缠绕折叠、螺旋不断,而且刚柔相济,爆发力比较强,具有比较好的技击性特点。
陈氏太极拳常常通过螺旋动作,能够实现虚实相生、后发先至。
同时陈氏太极拳中的螺旋、阴阳和归圆思想符合人的生理的特征和发展的规律,对于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和思想表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陈氏太极拳的核心技术——螺旋
在道家著名的《道德经》中就明确的提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反复曲折运动,特别是在太极图中的S曲线就象征了阴阳的往复变化,是一条优美的螺旋线。
陈氏太极拳以腰为主宰,通过联系四肢的身法变化,全身各个关节都像螺旋旋转中的球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有公转螺旋也有自转螺旋,有顺转螺旋也有逆转螺旋,在运动的过程中打拳就像旋风、飞轮以及漩涡等,其发力就像飞旋的子弹。
陈氏太极拳中的开胯敛臀以及屈膝圆裆的技术要求,能够矫正青少年脊柱的生理弯曲现象,发挥脊柱在旋转中轴的作用,这也符合陈氏太极拳螺旋运动的规律。
陈氏太极拳中的螺旋能够达到内练精神,外练筋骨皮,也就是业内人士说的搓骨揉筋,最终实现通经络入骨髓,气遍周身,形成混元气,在推手的过程中表现出环形运动,能够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缠丝劲,经常习练陈式太极拳并在行拳走架中,随着身内内气的鼓荡,伴随各种动作而形成的不规则球体(它包括大圆。
小圆,立圆,平圆,椭圆等等)进行螺旋缠丝,而在推手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太极功夫。
二、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理法——阴阳
阴阳自古作为我国朴素的辩证法,在中医、太极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阴阳变化借鉴了我国《易经》的运动观念,它认为阴阳双方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中,从而在新的对立中产生新的均衡。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有阴阳两个不同的属性,是我国古代先民在观察自然、改造自然观察中所形成的自然观。
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
转化,它揭示了事物的本性和运行规律。
它们是一正一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
阴阳是矛盾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在套路中表现为欲前先后、逢上必下、化刚为柔、集柔为刚,能实现一系列对立和相互转化。
陈氏太极拳作为意和气的运动,在练拳的过程通过意守丹田,能够实现以静制动,静极生动,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效果。
太极拳在创立之初就将阴阳学说作为了太极拳的基本思想,由虚无无象的无极进入到阴阳聚合而成的太极。
表现在陈氏太极拳技术中就是虚与实、柔与刚、缓与疾、退与进、静与动、合与开、化与打等,其相互匹配又对立,能够实现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陈氏太极拳技术中的阴阳是一体的,这只是两种不同运动形式的相互对立和统一。
阴阳表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太极拳中表现相互转化、相互借力,阴的存在是为了阳,阳的存在是为了阴。
在太极拳中刚柔相济能够使拳术不软不硬,快慢相间又能够使拳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太极拳中的阴阳能够实现两者之间快速的转化,不使一招过老而难以回收,能够实现化中有打、打中有化,能够实现攻防相备。
陈氏太极拳很好的借鉴了阴阳学说的思想,孤阴不长、孤阳不生,只有阴阳交错,才能相互为根,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在太极拳中虚就是实、实就是虚,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能够快速地实现转变。
也只有阴阳的相融才能够达到阴阳互化,能够实现太极拳拳术的变化无穷,才能够奇正生克,在快速变化中显示出神奇,散发出陈式太极拳拳术的魅力。
三、归圆是陈氏太极拳的追求
在传统的太极图像中阴阳相互结合组成了圆,圆是圆满的象征,在《易经》中提出了圆道论的思想,认为天道人事运行都遵循一定的周期规律而实现不断的循环,圆是事物变化的根本。
圆是太极之像,不管是行拳还是走架都是以圆作为宗旨,在陈氏太极拳中处处非孤即圆,身体的各个部位也用圆进行转动或者滚动。
所以一些陈氏太极拳名家也认为太极拳是大圈套着小圈,小圈套着大圈,浑身都是圈,就像一棵大树上挂满了无数的圆环。
在陈氏太极拳的拳法中,圆都融入到了其中的套路中,使太极拳看上去活似车轮一般。
圆使身体灵活,变化多端,使行拳无碍,走架如同流水一般轻灵,而且来去自如变化无穷,体现出了陈氏太极拳的圆通、圆活和圆满。
练习者在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全身像充满了气的皮球,能够像混圆一样贯彻其身,使周身都流动着太极功夫。
圆是古代先民宇宙观的朴素体现,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归圆表达了人类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感悟万物生命可贵的思想,能够帮助练习者体会到宽厚包容的人生哲理,实现身心的融合归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哲学思想。
四、结束语
陈氏太极拳蓄势后发,发必螺旋,而且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很好地结合了我国的阴阳学说,实现了虚实相生、相克的优点,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实现内外合一。
陈氏太极拳技术中的螺旋、阴阳、归圆很好的体现了陈氏太极拳的特点,而且和人的生理特点相吻合,能够表达出陈氏太极拳独特的意蕴和味道。
参考文献:
[1] 叶秋霞,夏岩.陈式太极拳阴阳平衡的内涵教学[J].河南农业.2013(6):35-36.
[2] 方磊.审视太极拳之渊源[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3):49-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