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4+优质公开课18新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3、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也是个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屈原曾长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曾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僵卧孤村之时,“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曾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女诗人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中,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抒发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拳拳深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舒婷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作背景

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这就是“知人论世”,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知人论世”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作家特别是著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等方面注意积累,下

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舒婷:(大屏幕)

1、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可以问学生知道什么是插队?当时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所谓“朦胧诗”,其实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这些诗歌往往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的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

他们的一些诗句我们是耳熟能详,比如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心中压抑的激情化作了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2、课前我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研读全诗的。现在请小组成员推荐一个代表,诵读第一节。并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3、播放录音,把学生带入诗的氛围,初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感情。

为什么和我们朗诵的不同,因为别人带有感情。他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意象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是通过创造独特的意象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意象,了解意象的含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一把金钥匙。如“水车”这个物象,前面加了一个“老”又加上“破旧”这就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以“破旧的老水车”就是一个意象。

4、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每一节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应该如何朗诵。

同学讨论交流。

师生共议,小组代表发言。

(一)第一节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五个意象表现了什么?

师提示:“老水车”“矿灯”会分别出现在哪里?它们可能会象征什么?

点拨:出现在农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破料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疲惫”地工作。由此,他象征祖国贫穷落后的农业。

“矿灯”→代表工业,但“熏黑”的矿灯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蜗行”像蜗牛那样缓慢,象征中国工业发展的艰难沉重。

“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本是装载货物的大船,“淤滩上的驳船”这里象征了灾难深重、停滞不前的祖国,“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说明祖国灾难深重,前行艰难。作者借助这些意象描绘了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所以“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这些意象也就表现了祖国长期处于什么状态?

明确:贫困、落后状态(板书)

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痛苦悲哀的感情(板书)

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心情,才能读这种伤心欲碎的感情?

师明确:(屏幕显示)

(1)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2)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

方法:声音重,语速慢。

(3)注意节拍、停顿。

(4)态度要放开,感情要投入。

(二)第二节

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一节。同学们请思考:这一节的感情与第一小节是否完全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是怎样的呢?而下文呢?你是如何看出希望来的呢?

还是解读诗歌的意象:“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为什么“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能够看出来希望呢?

(屏幕展示)

1、“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

2、“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明确1:“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象征了美好、吉祥、希望,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飞天袖间的花朵”是美丽的,代表了人民的希望。然而“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却表明希望并没有实现。

明确2:祖国人民数百年来都有美好的希望,但现实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许多理想都破灭了),所以是“痛苦的希望”。

问:尽管是“痛苦的希望”,但人们是否放弃了这个希望?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没有。祖祖辈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许多农民起义,许多社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