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新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新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体会词表达的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了解诗词的意境,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利用学案预习自学。

2.有感情朗读诗歌,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讲授新课(一)解释题目,了解作者1.卜算子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意思?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词。

“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的题目。

“之”是去,往的意思,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2.简介作者。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人,宋代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

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

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

(二)抑扬顿挫,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这首词,把词念得字正腔圆,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自由诵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三)自主探究,读懂词意1.仔细默读,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2.读后讨论:词人的朋友鲍浩然此行要去的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你们是从哪读出来的?点拨:山水交汇处。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小学语文毕业古诗复习课设计六年级诗词总复习复习理念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

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

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

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

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复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

二、初步交流,激发背诵兴趣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这么多的古诗词你总喜欢哪一首,合同学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喜欢的古诗词。

三、声画引导复习,品读古诗,归类整理1.欣赏音乐《春晓》2.学生回忆背诵诗内容。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优秀6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篇一令人期待的宝安区语文教学总决赛已告一段落。

回顾备课、赛赛的整个历程,心潮澎湃,诸多感动,几分遗憾。

现将几点思索,记于文字当中,恳请前辈与同行们多多指教。

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上?这是所有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思索的基本问题。

在上课之前与赛课之后,我作了如下的思索。

一、无论如何,也要努力让学生在课里有真的收获。

着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每一节课,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质量。

”因此,在备课之初,我先思索的是这一节课究竟会给学生带来怎样有益的帮助,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正能量与影响。

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个方面:1、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2、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3、积累送别诗词,联系生活,思考如何面对离别。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肯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于是,本人将本节课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品读词句,感悟词的意境与语言之美” 。

该目标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纵观课堂,学生基本上达成了第一目标。

第二个目标为“学习吟诵,掌握“平长仄短”的基本吟诵技巧”。

中国的古诗文字字珠玑,经历了千百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古诗文里的灵感、智慧以及音韵之美,是其它很多国家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而“吟诵”在中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现代的语文教师知晓其方法的并不多。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单单要弃其糟粕,更要继承精华。

而“吟诵”一法,是每个语文教师与学生都应当了解与掌握的。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意象的运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词朗读体验,虽然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诗词的美,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分。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朗读训练,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同时,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词的精髓,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重点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王观和其创作背景,理解诗词的时代特点。
2.诗词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意境: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的意境。
5.诗词应用:学以致用,能运用诗词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创作或表达。
6.古诗词鉴赏方法: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课件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课件

1、描绘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 2、猜猜写这首诗的地点。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 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 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 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 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 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 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如 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 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 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 “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 起
注释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 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浙东的 山是美女的黛眉舒展凝 聚。 ⑤欲:要,想要 ⑥行人:指作者(王观) 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 山水 交汇的地方。
作者简介
王观(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 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庇 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 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 药谱》 1卷。官至翰林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 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 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 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 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 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王观的词集取名 《冠柳集》,表示高出柳永之意,后失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感受此种所描绘的浙东江南美景,以及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比喻,寄情于景等手法在词中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这首送别词的表达特点以及词人的乐观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过程导入:在面临分别时,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比如,你们的好朋友突然搬家了,是离你很远的地方,你们之后不能再常常见面了,你会怎么想?(请同学回答)古人在与亲朋好友离别时,会用诗词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首送别词。

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朗读:个读齐读在之前已经学过词的基础上,进行常识问答1,解释标题,词牌名,题目。

2,词可以根据字数,分为哪几类?《卜算子》属于哪一类?分析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题目一:这里说眼波横流,那你们想水有眼睛吗?(没有)那什么才有眼睛,而且眼睛会波光流动。

(人)同样的,人才有眉峰紧聚。

是人的眼波横流,是人的眉峰紧聚。

题目二:一般的人会有眼波横流的感觉吗?你们想,如果一个眼睛很小的人,会有这种感觉吗,那只有怎么样的人会有这种感觉。

(美人)问题三: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问题四:翻译出来之后,谁来说说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在同学回答比喻之后,会对怎样的作用有些疑问,这时候要说明眼波横流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泪水是怎样的,透明的,并为他们演示眉峰紧锁的样子,这样,学生更能顺利回答问题。

问题五: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山水的特点,有了这些形容词后,请同学更加完整的翻译这句句子。

(明净的江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起伏的山峦像佳人的眉峰紧锁)问题六: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热泪盈眶,眉头紧锁。

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伤心)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个表情是谁的呢?(实际上是人,是此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上,这是一种寄情于景的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词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下一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思维公开课教案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思维公开课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执教:张本清1、熟读并积累这首宋词。

2、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这首词的修辞特色,品味词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初步学习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4、进行比较阅读,拓展鉴赏诗词。

学情分析:通过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群读类学诗歌的方法,经过专题指导,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这首词的修辞特色,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初步学习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背诵古诗词一、创设情境:看图片猜古诗导入1、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六年的学习积累,现在我们来比赛玩一个游戏:“看图猜古诗”。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生:它们都是送别诗是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别具情调的送别词。

3、出示题目,生齐读。

(1)、齐读课题(2)、提出问题: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吗?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词牌名称有很多,比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西江月、沁园春、清平乐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个题目大家熟悉吗?我们学过类似的哪些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等等(3)、解词题。

生反馈。

题目的意思: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二、自主探究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4页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断句正确。

2、借助注释,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初读古诗读通词句。

1、指名读。

(字正腔圆)2、指名读。

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老师也画了节奏,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理解诗意一句句抽学生串讲词的意思。

集体读古诗,读诗意。

三、小组合作交流精读品悟词情1、请画出词中你所看到的景物,并说一说作者运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2、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请XXX你来说说你在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山和水),非常好!在中国文化当中一般把美人比作山水,比如说:美人的眼若秋水,眉如远山含黛。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以读促写,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听歌曲,李叔同《送别》课前交流:离别,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李叔同的《送别》。

一、导入、解题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珍惜。

世间离别情万种,总有诗人诉心声。

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呢除了诗歌,在古代还有一种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那就是——词。

正如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一样,词也在宋代极为兴盛,所以又有“唐诗宋词”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请齐读课题。

“卜算子”是你还学过什么词牌那题目是读着这个题目,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这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广陵是哪扬州的主城区。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吗王观送鲍浩然去浙东。

浙东是哪请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

浙江省的东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那儿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繁荣富饶之地。

二、初读1、诗词贵在多读,预习时你们读了吗谁来试试(指名读,学生评价)词中有一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字“那”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哪”。

通假就是古人将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现代文中可不能这样用,现在如果这样使用就会认为是——错别字了。

2、刚才那位同学读得真是字正腔圆,现在让我们也来字正腔圆地齐读一遍。

三、初学诗词1、诗词读得字正腔圆是基础,想要读得有声有色,还得把握好节奏、停顿。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理念】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

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

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一)解题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

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

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

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

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

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

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

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

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

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3、介绍作者。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卜算子》公开课学案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卜算子》公开课学案

《卜算子》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2.难点:读出该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说说对王观的了解。

2.文章表达了王观什么思想感情?
四、参考资料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

词典,兴于元初,李渔著《闲情偶寄》所述,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

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
不相关。

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用一封书信的片段引出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的心情怎样,会彼此或与老师说些什么?之后导入本课所学。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1.读诗题,汇报获得的信息。

2.采取自读,汇报读及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3.自学理解词意,探讨交流所发现的问题。

4.设疑检验自学效果,板书点拨,体会感情色彩。

5. 探讨表达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结合以往所学送别诗词:《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送别诗的写作特点,并为己所用,提高写作水平。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引导学生以王观的这首词为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用意味深长的祝福结束本节课。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3、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4、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通过赏读比较、小组讨论了解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文学,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背诵这首词。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目标1.准确、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

2.利用之前所学的方法理解词句,抓住修辞,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感情。

3.感受词的意境美,体会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准确、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

2.利用之前所学的方法理解词句,抓住修辞,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词作的意境美,体会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策略1.反复诵读,激发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情。

2.加深体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词人产生情感共鸣,加深体会。

学前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词题1.图片引入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是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采薇》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自此,随风飘扬的柳枝,便染尽了文人的离愁、别绪。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细雨蒙蒙,客舍青青,大诗人王维以酒相送。

对友人的依依不舍,都蕴藏在这浓醇的酒里。

更有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岑参“踏白雪”以送君。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

因此古人重视离别,“送别"也成为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

课件出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揭示词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跟“送别”有关的作品,题目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板书词题)你们一定发现了,这是一首宋词,如果说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那么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咱们在六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起背一背吧。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精品课件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精品课件

1、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像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2、真想问问路人儿要到哪个方向? 3、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4、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家乡。 5、如果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 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 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 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 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 ,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 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 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 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
下片“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 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 ”,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 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 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 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驻,惜春 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 句中。
浙东图片
谁来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 归家的情景,作者将人和景巧妙相 连,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同 女子的秀眉和眼波,表达了作者对 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这是一首_送_别__诗,第一句诗用 了_比__喻__的手法,第二、三句诗 用了_设__问__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
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 作者的_惜__别__之情,同时也表达 了作者对友人的_美_好__祝__愿__。
唐·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 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 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 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 也似乎是她们紧蹙[cù]的眉峰了。山水都 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 途中怀着深厚的浓浓感情。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六下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材分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第8首,作者为北宋词人王观。

写的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今绍兴)送别即将回家乡(浙江东路)的好友鲍浩然。

不同于其他送别诗,王观虽然自己家在江苏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难以释怀,但仍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悲观之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并送出真挚的祝福。

这首词最大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词中不同于其他送别诗词的丰富情感——深深的不舍和真挚的祝福,以及其中“千万和春住”的含义。

因学生对于送别诗词并不陌生,且有一定的积累,在教学时应唤起他们学习送别诗词的相关经验,在比较和拓展中加深对此难点的认识与理解,采取适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1.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能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熟读成诵。

2.抓住“眼波横"眉峰聚”“千万和春住"等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借助注释,在诵读中理解词的大意。

3.在对比和诵读中感悟“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巧妙比喻,体会词人对朋友深深的不舍和一语双关的祝福。

4.通过抓住景物感悟情感的方式,对不同的送别诗词进行探究,体会送别诗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抓住“眼波横”“眉峰聚"千万和春住”等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借助注释,在诵读中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人对朋友深深的不舍和一语双关的祝福。

教学过程一、诗句引入,解题知人1.诗句引入。

都说“多情自古伤离别"。

你看,离别是那杯中酒(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别是放开紧握的手,道一声珍重,说一声(出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离别是看着友人渐行渐远,却不能同行的惆怅(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以读促写,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听歌曲,李叔同《送别》课前交流:离别,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李叔同的《送别》。

一、导入、解题一首《送别》让我们感受到友谊的美好和离别时的珍惜。

世间离别情万种,总有诗人诉心声。

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离别的诗呢除了诗歌,在古代还有一种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那就是——词。

正如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一样,词也在宋代极为兴盛,所以又有“唐诗宋词”之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请齐读课题。

“卜算子”是你还学过什么词牌那题目是读着这个题目,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这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广陵是哪扬州的主城区。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吗王观送鲍浩然去浙东。

浙东是哪请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

浙江省的东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那儿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繁荣富饶之地。

二、初读1、诗词贵在多读,预习时你们读了吗谁来试试(指名读,学生评价)词中有一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字“那”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哪”。

通假就是古人将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

现代文中可不能这样用,现在如果这样使用就会认为是——错别字了。

2、刚才那位同学读得真是字正腔圆,现在让我们也来字正腔圆地齐读一遍。

三、初学诗词1、诗词读得字正腔圆是基础,想要读得有声有色,还得把握好节奏、停顿。

现在,由我来朗读,同学们拿起笔,边听边在书上画出节奏线,准备好了吗(教师边读学生边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谁来评价评价2、你们想读出韵味吗那就好好看看老师带来的第三个朗读法宝——声断气连。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分别时候的心情。

2、通过归纳总结,体会送别诗的表达特点,并从中汲取习作营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送别诗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这首宋词与其他送别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哪一首古诗?复习几首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句,导入新课。

二、理解诗意,诵读悟情
1、读诗题,汇报获得的信息。

2、采取自读,汇报读及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感情色彩。

3、自学理解词意,探讨交流所发现的问题。

4、设疑检验自学效果,板书点拨,体会感情色彩。

5、探讨表达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三.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读出词长短错落而又和谐的韵律美。

(散读——个读——齐读。


四、.揣摩词语,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

(采取学生质疑、同学解答、教师指点又不断诵读的方式。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诵读出景语中的情语。

(示范读——散读——个读——指点——男女分句读)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课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新奇之处? 词人从“眉如春山”“眼如秋水”的比喻中翻出 新意,反过来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造语新 奇。 “眼波横”是热泪盈眶,“眉峰聚”是愁眉紧锁, 来描绘送别时所见的自然山水,折射出诗人的惜别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水像美人的眼波横流,山像美人 的眉峰攒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欲:想要。 处:地方。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去有山有 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才始:刚刚。 君:你。 归:回去。
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 你(鲍浩然)踏上归途了。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好友归乡与家人 团聚的美好祝愿。
送别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体会词表达的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了解诗词的意境,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教学难点:
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学案预习自学。

2.有感情朗读诗歌,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认为唐诗登峰造极,无人可以超越,面对唐诗的辉煌,宋代人没有望而却步,也没有迎难而上,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宋词与唐诗成为文学上两座并峙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讲授新课
(一)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1.卜算子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词。

“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的题目。

“之”是去,往的意思,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2.简介作者。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人,宋代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

曾在宋神宗朝当过翰林学生,因作词得罪而被贬,所以自号“逐客”。

他是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词家。

(二)抑扬顿挫,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这首词,把词念得字正腔圆,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自由诵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三)自主探究,读懂词意
1.仔细默读,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读后讨论:词人的朋友鲍浩然此行要去的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你们是从哪读出来的?
点拨:山水交汇处。

山清水秀的江南。

友人自己的故乡。

从这几个句子读出来:
“眉眼盈盈处”,盈盈:美好的样子。

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
归去——家乡
若到江南
3.词人是以怎样的心情送别自己的朋友的呢?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点拨:不舍,有愁绪——才使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送别时的一往情深,有祝福和叮咛——替友人高兴
(四)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与王观告别后的鲍浩然站在船头,一路山水行程;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起的眉峰了。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

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念家人,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2)自由朗读下阕,王观希望友人如果到了江南,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或场景呢?
赶上了春,见到了家人。

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

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

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还可能是……
鲍浩然也会时时想到自己的友人,他的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他却欲归不得——鲍浩然也会时时想到自己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深情祝愿——珍惜春天就是珍惜美好的时光。

三、巩固练习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点拨:这首词中描写了浙东美景,用了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去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

四、总结梳理
同学们,宋代词坛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群芳争艳,春色满园。

走入诗词,你会在美丽中迷失,在陶醉中收获。

同学们,热爱文学吧,与文学为友,让自己美丽飞翔。

五、布置作业
作业题目:
1.背诵诗歌。

2.收集宋代著名的词,向全班展示。

六、板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眉眼盈盈处景
千万和春住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