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合集下载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能量转化的量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第四册。

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提出“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

由于功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学生要认识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实例的分析获得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必要因素。

而能量转化的多少,也就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计算。

本节课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科学上要这样来规定功。

因而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进,设置问题情景,直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是因为功不属于同化性知识,而是形成性知识。

学生不具备猜想的基础。

充分让学生参与和体验、让学生自我展示和评价,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物理研究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使之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生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有关能的初步知识。

(对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不太了解)。

知道实验中的能量的转化量就等于重物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但功的概念很抽象,因而利用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利用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出结论;引出丰富的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当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意向:当他们知道所学的知识可以解释时,则对这些知识很感兴趣。

因而,本人在设计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人的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分为:谈话引入,引出课时的内容,功的概念的提出,课堂的情景练习,功的公式的推出,功的例题的演练,课后作业七个部分。

注重演、练结合,知识与实际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学中感知知识,动中感知知识,动中有学,学中有动,在学和动中学会运用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判断在不同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15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15

能量转化的量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学情分析“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故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

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引入(一)引入(取材我们浙江的骄傲和拉车达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1.观察图片,说说这两个相同过程的共同特点。

链接语:货物和小车增加能量,请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较做功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1.功的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2.做功的涵义3.比较做功和日常生活中的"做工"一样吗?4.讨论吊车的三种情况是否做功5.讨论几种情况下物体是否做功,而且从中归纳得到不做功的情况:①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②没有运动。

③没有在力的方向运动。

(二)功的计算在做功的过程中同时伴随能量的转换,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

转换的能量有多少呢?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公式:功= 力×距离W = F.S(3)功的单位:牛·米焦耳,简称焦(J)1焦耳=1牛·米(意义: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

)例1:有一物体重100牛,把该物体从地面匀速提到高为1米的桌面上,需要做多少功?如果将这个物体用50牛的力沿水平地面拖动10米,需要做多少功?(三)功和能的关系1.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第1稿)1、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做功”与“不做功”的特征,归纳出做功的两要素。

2、通过讨论,理清“做功”与“做工”“工作”的区别,更一步理解做功的两要素缺一不可。

3、通过功的计算,定量描述能量转化的多少,从而建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通过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功与能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现象,为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第2稿)1、通过分析物体做功的实例,体会做功的两个要素,初步建立功的概念。

2、通过分析“不做功”、“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要素缺一不可。

3、通过功的含义及功的计算,从定性、定量的角度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通过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功与能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现象,为能量守恒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第3稿)1、通过分析物体做功的实例,初步建立功的含义。

2、通过分析“不做功”、“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进一步建立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要素缺一不可。

3、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及功的计算,从定性、定量的角度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4、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一般形成过程,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初步形成概念课的一般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第4稿)1、面对如何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问题,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叫做“功”的物理量。

备的两个要素,并尝试对“功”的大小作出规定。

3、通过对“做工”、“工作”与“做功”的区别与讨论,进一步明确功的含义。

4、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及功的计算,定量感知能量转化的多少。

5、通过对功的概念建立过程的了解,学习科学概念的一般定义方法。

九年级(上)《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南湖区新丰镇中学王雄一、教材与学情分析功和能的关系是本章教科书的一条主线,也是定量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提出“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

本节是第三章第3节,在学习了机械能的基础上,教科书进一步提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能是物体所具有的做功的本领”、“做功的过程实质上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理解,为本章最后建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做好重要的铺垫。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15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
初中科学
学段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三章
教材版本
课程名称
《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功”概念的引入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通过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等实例中能量转化过程的分析,指出为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需要引入功,然后通过对实例的观察、分析、对比,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导入
说说能量转化,引出课题
图片呈现
新授
初步讲解功的含义,认识做功
课件展示
练习
巩固练习功的计算
课件展示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制作作品□测验□其它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作业:课本课后练习,作业本。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
4.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耳。
5.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在准备中,课件中的内容无法显示时候,可以通过画图或者实物来演示。
七:他人评议
请记录学科坊学友、坊主或其他老师对本篇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
学生在前面的一节学习中已具有能量转化的知识,对本节内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一定的帮助,可是课程中的“做功”与实际生活中指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量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主题】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量度.【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功率。

3.能运用功率的公式求解出功率。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功率的求解与应用难点:功率的求解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科学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功率1、引入: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科学量(功率也表示了能量转化的快慢)。

根据运动的快慢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距离也就是速度来表示,类比出做功的快慢用功率来表示。

2、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3、计算公式:(1)定义式:功率=功/时间P=W/t(2)推导式:(注意:F与v同方向!)(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拉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做功的功率等于力与物体速度的乘积。

在功率P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当汽车上坡时,司机采取换档的办法,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4、单位:瓦特(W)OR焦/秒(J/s)OR牛·米/秒(N·m/s)――说明科学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5、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功率人步行:数十瓦小汽车:50~100瓦和谐号动车组:7500千瓦喷气式客机:约11万千瓦6、功率的计算一架起重机在5分钟内把60000牛的重物匀速举高25米,它的功率是多少千瓦?质量为50千克的物体,用50牛的水平推力使它在粗糙水平面上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移动10米。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机械功。

对于功的认识,是对前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

正确地理解功的概念,是学好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它,就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力学现象,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功和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较难理解。

二、学情分析“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学生尚未学过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根据经验判断具体物体的势能的大小。

而且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

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四、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在能量转化的度量的第一课时中,始终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极具张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气氛,然后引导学生将好奇转化为探究的欲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以问题激思维,通过多个探究性实验,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器材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小矿泉水桶、篮球、粉笔、讲台七、教学反思功在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能量的转化》教案1

《能量的转化》教案1

《能量的转化》教案1知识背景能量是物理世界中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它存在于各种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之中。

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能量的转化包括物理能转化、化学能转化、电能转化、热能转化等。

教学目标1. 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和能量的转化;2. 掌握物理能、化学能、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化关系;3. 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4. 培养学生保护能源、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能量的概念及其转化形式;2. 物理能、化学能、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化关系;3. 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2. 动力学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3. 实验课 PPT 素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示意图和简单实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研究(2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和能量的转化形式;2. 讲解物理能、化学能、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化关系,并给出实例进行说明。

实验(25分钟)1. 提供动力学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2. 实验内容:通过小车从斜坡上滑下,观察小车滑下的过程中物理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情况;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总结讲解(10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2. 结合实例,回顾和巩固研究内容,强化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关系的理解。

练巩固(15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的部分题目,巩固研究内容;2. 教师进行答疑、点评和讲解。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在研究中需要观察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中的剩余题目;2. 思考并写出一个与能量转化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并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和学生参与练的方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但是在实验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学生的实验操作时间较短,影响了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准确性。

第2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015

第2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015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一、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

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功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

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本节另外一个知识点是需讲明功率的概念,阐明其为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讲明什么叫功率,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同时,结合机器实际的功率值,理解应用过程中怎样选择合适的机器。

二、教学目标1、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用功来量度能的转化多少。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引入】分析在下列情景中,能量如何转化?(1)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时;(运动员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2)马拉车时;(马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车的动能和各种摩擦产生的热能)提问:在上述的例子中,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举杠铃和马拉车的速度都影响能量转化的快慢,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描述能量转化的快慢,我们需要学习功和功率的有关知识。

引出课题【新课教学】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生: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师: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生: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师: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能量转化》教案

《能量转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能量转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能量转化的概念和实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能量转化的知识点。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导入新课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能量转化的实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探究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损失的原因及减少损失的措施。
二、核心素养目标
《能量转化》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能量转化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提高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实例计算能量转化效率,增强数据分析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能量转化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即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能量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发电、电池工作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如何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个案例将帮助我们理解能量转化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4.培养学生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伦理素养;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分享的学习习惯,提高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能量转化中的应用,掌握能量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举例:如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水力发电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等。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通过实例分析、讨论、计算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难点。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功的理解计算和功的原理。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

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

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功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

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这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学生的物理思维相对也强。

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由于功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多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更好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2.结合实例识别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形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列举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概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形,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概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难点:功的概念、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五、教学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二、功的计算
1、公式:功=力×距离W=Fs
2、单位:焦(J)或牛·米(N·m)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二)新课教学
1、功
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6个
课题
3.2能量转化的量度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重点
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难点
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教学方法
交互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准备
幻灯
板书设计
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
1、什么是功?
2、做功的两个因素
——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2、功的计算
公式:功=力×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77练习第1、2、3题。
2、作业本第二节第一部分。
⑶若要从地面向楼顶提供自来水,加压设备至少需给水施加多大压强?若每天要把100米3的水从地面送到楼顶上,每天至少应对水做多少功?

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案例名称:能量转化的量度科目:科学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和马拉车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功的含义。

.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分析和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学会判断做功的方法。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

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建构功的概念。

通过对实例、分析、对比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构建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前面的一节学习中已具有能量转化的知识,对本节内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一定的帮助,可是课程中的“做功”与实际生活中指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时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往、真诚沟通、共同探求知识的体验过程,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策略是:平等对话、合作交流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功的概念。

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1:你知道有哪些能量?比一比谁说出的能量形式最多。

多媒体展示举杠铃和马拉车的图片问题1:举重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时有能量变化吗?能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2:举重运动员举起不同的杠铃能量转化的多少一样吗?动能、势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有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转化成动能和热能可能不一样以竞赛的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04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04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时,会将体内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需要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一、功(一)功的概念引导:让学生读教材中P82图3-25和图3-26:分析,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让学生读教材中P82图3-27和图3-28:分析,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并形成结论;1、做功的实例中,货物和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都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2、在不做功的实例中,石头和书包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都没有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引导;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做功也常说成物体做功,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功(一)功的概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引导:“举重”和“马拉车”图中各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结论:1、功的另一种说法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力做功也常说成什么做功?这里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

2、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二)功的两个的因素引导:做工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做工”或“工作”一样吗?它需要哪两个必要的因素?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二)功的两个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巩固:下列情况中,人的拉力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①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②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③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④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⑤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电梯从1楼上升到10楼⑥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根据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几种不做功的情况: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F=0)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s=0)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垂直)(F⊥s)“做功”比“工作”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

3.2能量转化的量度很不错的教案,很详细,有反思。共两课时

3.2能量转化的量度很不错的教案,很详细,有反思。共两课时

课题 3.2能量转化的量度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初步学会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在力的方向上是否移动了距离,强化功的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体验“做功”与“做工”“工作”的区别。

明确功与能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

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板书设计功率1定义2.物理意义3.定义式4.单位考点分析①知道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考试要求a)②能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考试要求b)③能理解做功伴随能量的转化。

(考试要求a)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分析下列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化。

①运动员将杠铃举起: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②用力将小车拉上粗糙的斜面。

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和摩擦产生的内能。

◎进一步提问: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析:杠铃和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二)新课教学一:功1.定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则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㈡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小结:①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同时满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否则就没做功。

即在做功过程中,一定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②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A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什么力做功。

如某同学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了100米远。

足球飞出100米远的过程中,人做功为零。

(有距离无力)B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

如一静止的汽车,一个人用很大的力也推不动它,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

初中能的转化教案

初中能的转化教案

初中能的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能量转化的概念,知道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即能量守恒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能量转化的概念2. 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能量守恒定律3. 常见能量转化现象的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能量转化的概念。

例如,拿着一个气球,问学生如果松手,气球会怎么样?学生会回答说气球会掉下来。

接着解释,这是因为气球受到了重力的作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使得气球下落。

2. 讲解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介绍能量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会凭空消失或产生,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它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3.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现象举例说明常见能量转化现象,如摩擦生热、水力发电、热机工作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能量转化的过程,并学会分析能量转化前后的能量形式。

4.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现象,并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转化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理解能量转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化现象。

3. 学生能运用能量转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能量转化的知识,提高物理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实验能量转化的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能量转化的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能量转化的测量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学生通过物理实验,了解能量转化的原理及其测量方法。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合适的工具和公式测量物体的能量转化过程。

实验目标1. 了解能量转化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利用测量工具和公式测量能量的方法;3. 能够对物体的能量转化过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4. 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实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弹簧3. 直尺4. 记录本5. 橡皮球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1)将弹簧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并保持其水平稳定。

(2)安装弹簧测力计并调整为零位。

(3)将直尺固定在桌面上,并将其底部与弹簧测力计底部对齐。

2. 实验步骤(1)选择一橡皮球并将其放置在弹簧测力计下方。

(2)首先,提起橡皮球到一定高度(例如10厘米),然后放手使其自由下落。

(3)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这个读数代表了球下落过程中的重力。

3. 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球自由下落的时间,并使用公式E = mgh计算球的势能;(2)利用测力计的读数和公式W = Fs计算球受到的重力做功;(3)比较球的势能和受到的重力做功,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球的自由下落时间:t = 2秒球的质量:m = 0.2千克重力加速度:g = 9.8米/秒²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进行以下计算:势能E = mgh = 0.2 * 9.8 * 10 = 19.6焦耳重力做功W = Fs = mg * h = 0.2 * 9.8 * 10 = 19.6焦耳讨论与结论从实验结果可知,球下落过程中,其势能转化为重力做功,且转化的能量大小相等。

这符合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在实际情况下也保持能量守恒的特点。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了能量转化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合适的工具和公式,能够准确测量和计算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各项参数。

扩展实验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能量转化的理解,可以进行以下扩展实验:1. 改变下落高度:在相同条件下,通过改变橡皮球自由下落的高度,观察势能和重力做功的变化情况。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方法与过程: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物体做功的计算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物体做功的计算教学过程:引入: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则故事: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后经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一个星期天,大华上午买了30斤大米,吃好中饭以后又帮助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已打好的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

他帮大华擦了擦汗说:“孩子,好样的!”,接着又话锋一转,“但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没有做功”。

大华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怎样才算“做功”?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些问题。

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举重:化学能→势能;马拉车:化学能→动能和热能),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演示](1)用手沿水平方向推一辆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在力的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力学中就说,手对小车做了功。

(出示图1讲解演示实验)(2)继续讲解起重机起吊重物(图2),对重物有向上的拉力,重物在拉力F的作用下升高一段距离s,力学中就说,起重机对重物做了功。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上述两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启发)共同点——有作用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

《能量转化的量度》名师教案(第1课时)

《能量转化的量度》名师教案(第1课时)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能量转化的量度单元 3 学科科学年级九学习目标1、知道功的概念;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3、功的计算公式;4、功和能的关系。

重点怎样才算做功;功的计算。

难点怎样才算做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时,会将体内贮存的_________转化为杠铃的______。

答案:化学能;势能。

起重机提升重物时,将______转化为重物的______和_______。

答案:电能;动能;势能。

你知道在能量转化过程中到底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功的相关知识。

观察两个图片说出能量的转化学生思考引出问题引出本节内容讲授新课一、功的含义猜一猜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需要用很大的力,举重运动员做功了吗教师总结: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没有做功。

那么,怎样理解做功的含义1、下图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的实例,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

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路程。

(1)共同特点:货物和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2)、功在科学上,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说明:力做功也常说成物体做功,如人的推力对小车做功,也可以说成_____________答案:人对小车做功。

2、下图中物体做功了吗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搬动。

教师总结:因为石头虽然受到人对它向上力的作用,但没有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此人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的实例,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

总结它们的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并解释引起学生对功的含义探究的兴趣理解什么情况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不做功的例子多少功如果将这个物体用30 牛的力沿水平地面匀速拖动10 米,做了多少功两个过程各做多少功教师总结: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初中能量转换实验教案

初中能量转换实验教案

初中能量转换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能量的概念和不同形式的能量;2. 掌握能量转换的原理和实际应用;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能量的概念和不同形式的能量;2. 能量转换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1. 能量转换的原理;2.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电池、灯泡、小车、绳子、滑轮等;2. 实验材料:导线、灯丝、纸张、木块等;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形式?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能量有多种形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二、学习能量转换的原理(10分钟)1. 讲解能量转换的原理: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 举例说明能量转换的原理,如电灯发光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实验一:电池点亮灯泡,让学生观察灯泡发光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2. 实验二:用绳子拉动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转换。

3. 实验三:纸张燃烧,让学生观察纸张燃烧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和光能。

四、学生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一个实验进行操作,如电池点亮灯泡、用绳子拉动小车等。

2. 学生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总结和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2. 教师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换的原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换的原理。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能量有多种形式,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能量的概念和不同形式的能量,掌握了能量转换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案例名称:能量转化的量度
科目:科学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课时:1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和马拉车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功的含义。

.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分析和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学会判断做功的方法。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简单的计算。

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建构功的概念。

通过对实例、分析、对比等,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构建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一节学习中已具有能量转化的知识,对本节内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一定的帮助,可是课程中的“做功”与实际生活中指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时间。

课堂教学是一种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往、真诚沟通、共同探求知识的体验过程,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策略是:平等对话、合作交流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功的概念。

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你知道有哪些能量?比一比谁说出的能量形式最多。

多媒体展示举杠铃和马拉车的图片
问题1:举重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时有能量变化吗?能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举重运动员举起不同的杠铃能量转化的多少一样吗?
动能、势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生物质能等有
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化学能转化成动能和热能
可能不一样
以竞赛的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那能量转化的多少我们怎样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认识一下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度量能量转化的多少。

由此来揭示本节课的课题
一、功
功的含义:
提问:举重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时这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教师引导分析:
把杠铃从水平地面上举高时,杠铃受到了什么方向上的
力呢?
马拉车时,车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呢?
教师追问:这是在什么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呢?
教师继续提问:这时候受力情况和运动特点具有怎样的共同之处呢?
教师设问:像这种,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的运动,我们是不是给这一运动特点一个名称呢?
教师讲述:科学上规定,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力的方向和运动的方向一样。

需要有力,同时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起功的概念。

想一想1: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在头顶上停留3秒钟,成绩才有效。

这段时间内运动员对杠铃有力的作用吗?对杠铃有做功吗?为什么?
想一想2:在马向前拉车过程中,有受到重力作用吗?有运动吗?重力对马车有做功吗?为什么?
教师讲述:那现在,同学们就试着用功的含义来判断一
下,以下几种情形下,力对物体是否做了功。

多媒体展示三种图片
人用手推车,人对车
手托书处于静止时,手对书
人推车,车未被推动人对车
教师讲述:接下来,我们就试着去分析一下,起重机在不同的情况下是否做功,你要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你有没有发现,做功是否要有条件?
追问:要有什么条件呢?
教师小结: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2、做功的必要条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的距离。

这也就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

多媒体展示内容。

利用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同学们要学会分析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试判断下列三种情况物体是否做功。

有力而没有通过距离
没有力而有距离
有力有距离,但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有力的作用,但没有做功,因为物体没有运动
有受到重力作用,有通过距离,但重力没有做功,因为
在重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做功
不做功
不做功
是要有条件的1、不做功
不做功
不做功利用分析几个典型的不做功和做功的情况让学生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突破本堂课的难点。

思考:做功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做工”或“工作”一样吗?
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
教师讲评:要做功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二、功的计算
教师提问1:举重运动员举起不同的杠铃做的功一样多吗?杠铃被举得越高,做的功是不是越多呢?
教师讲述:说明做功是有多少之分的。

多媒体展示内容。

起重机按如图所示的三种方式三次将物体匀速吊起。

教师提问2:第二次与次比较说明了什么?
教师提问3:第三次与次比较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如果用F表示力,用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则功的数学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W=F·S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否将公式变形成另外两个式子呢?
“做功”不同与“工作”,工作指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功”是力学上一个专用名词,它的涵义要狭窄和严格得多,只有满足两个必要因素,物体才做功.
组内演示
学生回答1:
不一样,可能是。

学生回答2:在力一样大时,功的大小跟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学生回答3:在距离相同时,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F=W/S
S=W/F
引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做功跟什么因素有关。

从而引出功的计算公式。

在这个计算公式中,有三个物理量,功、力、以及距离。

我们知道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国际制单位是米。

那现在,我用1牛的力匀速推粉笔盒,让它在力的方向上运动1米的
距离,那这时,我对粉笔盒做了多少功呢?
对于功,是我们所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也有自己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单位符号为J。

它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焦耳而命名的。

而1焦耳的功是1牛的力让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运动1米所做的功。

比如我们把两个鸡蛋向上举1米的距离,就相当于1焦耳的功。

例1:有一物体重100牛,把该物体从地面匀速提到高为1米的桌面上,需要做多少功?如果将这个物体用50牛的力沿水平地面拖动10米,需要做多少功?
解:∵匀速提升∴F1=G=100牛
又∵S1=1米∴1=F1S1=100牛×1米=100焦
∵F2=50牛S2=10米
∴2=F2S2=50牛×10米=500焦
答:略
要求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教师提问:结合举重和马拉车事例,说一说:能量转化和功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畅谈收获1牛·米阅读焦耳材料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是因为它具有能,没有能量物体不能做功.
我的收获: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W=F·S,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利用功的单位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学好科学的信心。

指导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七、教学评价设计引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做功跟什么因素有关。

从而引出功的公式。

选用的实例浅显易懂,学生能很好得得出结论,对比效果更明显,还有提问更有针对性。

这种清晰的教学结构安排,体现了课堂内容的整体性,也符合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认知规律。

八、板书设计
§3.2
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做功的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功的单位:焦耳1焦耳=1牛顿·米
三、功和能的关系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九.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采取两个事例“举杠铃”和“马拉车”
贯穿整堂课的讲解。

例如:在新课引入时,运用到能量转化就提到“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马拉车前进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通过举重运动员举起不同的杠铃做功多少一样吗?人的化学能转化为物体的势能,转化为物体的势能哪个多?如何比较?如何度量?过渡到做功的知识。

学生不由自主的建构了功的概念。

利用分析几个典型的不做功和做功的情况让学生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突破本堂课的难点。

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体验去积极思考,认识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体验。

本节课中最满意的地方是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较透彻,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掌握较好。

对公式的应用,尤其要将公式变形的题目还要加强训练指导。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将尽可能少讲一些,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