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第3章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3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2)
能量转化的量度使用范围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第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生活做功的现象的分析与体验理解功的二个必要因素(2)通过探究与比较知道功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活动体验让学生知道科学来自生活实践,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教学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教学器材准备身边的学习用具,课本,桌子、笔等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2节的第一课时。
它的主要内容为:功的定义,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做功的计算、单位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本节课联系了已有知识并将对其进行深入。
同时它又为动能、势能以及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各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能力,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以及能的转化。
对功与能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特别是力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对能的含义与做功实质的理解不可能马上到位,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课本也安排了以后的动能势能、内能的转化,直到最后一节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即到了最后一节才会对功能关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体验、分析归纳等各种方式理解上述知识,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上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我采用以探究体验为主、启发并结合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学习中参与知识迁移的全过程。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1课时 功课件 (新版)浙教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12课件
15
第1课时 功
课堂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计算公式:W=Fs 功 单位:焦耳(J),简称“焦”, 1 J=1 N·m 做功的实质:能量的转化
K12课件
16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1课时 功
K12课件
1
第3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课时 功
新知学习
互动探究
课堂小结
K12课件
2
第1课时 功
考纲要求:
1.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功的概念。
2.知道功的单位。
3.能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重要提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
K12课件
7
第1课时 功
[归纳提升]
叉车提升的货物和人所推的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力的 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 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而无功”。
K12课件
4
第1课时 功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例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种情况叫作“不劳无功”。 (3)物体既受到力的作用,又通过一定距离,但二者方向互相垂直 (例如提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此种情况叫作“垂直无功”。 3.做功过程的实质 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____能_量__转_化____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多少 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科学九年级上浙教版3.2能量转化的量度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时,会将体内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需要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一、功(一)功的概念引导:让学生读教材中“举重”和“马拉车”图: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并形成结论;1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引导;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力做功也常说成物体做功,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功(一)功的概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引导:“举重”和“马拉车”图中各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结论:1、功的另一种说法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1、力做功也常说成什么做功?这里的物体是指施力物体还是受力物体。
2、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以说成什么物体对杠铃做功?)(二)功的两个的因素引导:做工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做工”或“工作”一样吗?它需要哪两个必要的因素?归纳;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二)功的两个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巩固;搬运工扛着货物在平地上行走,他对货物做功了吗?若搬着货物上楼呢?(1)物体受了力,但却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如推桌子(2)物体没有受力,但是却通过了一段距离:沿光滑水平面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3)物体受了力,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是不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一段距离:如提着一桶水水平移动了一段距离。
根据以上的一些例子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几种不做功的情况: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F=0)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s=0)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垂直)(F⊥s)“做功”比“工作”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3《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3.3.1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目标:1.会描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两个必要因素解释相关现象;2.熟记功的公式及其变形,单位,并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功的实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应用功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功的概念,应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释相关现象复习引入:师:常见的能量的形式有哪些呢?生:机械能(动能、势能)、光能、热能。
师;还有补充吗?生:电能、化学能、核能……师:很好。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用手托起书本。
受力物体是什么?施力物体是什么?生:施力物体是老师的手,受力物体是书本。
师:那现在老师把这本书托高,有什么能量发生转化呢?生:化学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
师:对,消耗了老师体内的化学能,而这部分能量转化为书本上升的势能。
那如果我把铅球举高一米,和把书本从一楼托到5楼,这两个消耗的能量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因为力不一样,而且上升的高度也不一样。
由此,我们知道像这种不能仅仅单独的由力的大小或者移动的距离的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今天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板书)一、功新课讲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73页,读图,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这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给大家思考3分钟)生:有力,都有距离产生。
师: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作图)生: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师:像这样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物体做功。
(板书)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下面这些例子有没有做功:1.把粉笔盒从桌面上拿起来;沈菁昕:做功。
2.餐厅服务员托着餐盘行走在水平地面上,服务员对餐盘有没有做功?为什么?生:没有做功。
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0张PPT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如果用 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 表示功,则功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1、他们用的力一样大吗?
2倍,马拉着车匀速行驶100米,拉力做多少功?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人_____“做工” _____ “做功”
请列举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例题1:如图所示,有一物体重100牛,如果将这个物体用 50牛的力沿水平地面拖动 10米,需要做多少功?
功的计算
问题:如何计算功的大小?
1.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功的计算公式:
如果用 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 距离,W 表示功,则功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W=FS
3.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1焦 = 1牛·米 1 J = 1N·m 4.感受焦耳:把一本科学书举高1米做的功大约为2焦
“工作”可以是体力劳动,也可能是脑力劳动。
( )人用力提着箱子在原地不动
( )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箱子,但没有提起
马的化学能 马车的动能
功的实质 做功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 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小试牛刀:
3.已知马车重3000牛,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为重力的0.2倍,马拉着车匀速行驶100米,拉力 做多少功?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是因为它具有能。 能量的单位和功一样,也是焦耳。
1、在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B )
“做工”更多的是从事体力劳动,在体力劳动中,有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
为了简便,常常把将重力为G 的物体匀速举高h 所做的功直接用公式W = G h 计算。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3 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案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目标】1.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用功来量度能的转化多少。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功率的概念,功率的意义和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公式、一些机器或生物体的功率。
难点:功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引入分析在下列情景中,能量如何转化?(1)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时;(运动员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2)马拉车时;(马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车的动能和各种摩擦产生的热能)提问:在上述的例子中,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举杠铃和马拉车的速度都影响能量转化的快慢,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描述能量转化的快慢,我们需要学习功和功率的有关知识。
引出课题二、新课教学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1: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生: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师: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2: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生: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师: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师: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功三、功设问: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 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等。
- 了解全球能源危机及其对能量转化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以及听课态度,评价学生对能量转化量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特别是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能量转化的量度,使学生能够:
1. 掌握能量转化效率的计算方法,形成量化分析的科学思维。
2. 通过实例探究,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增强能量守恒观念,培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 在合作交流中,提升科学表达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解答:动能变化量ΔE_k = 1/2 m(v1^2 - v0^2)。
例题3:
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着光滑斜面下滑,斜面倾角为θ,求物体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v。
解答: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mgh = 1/2 mv^2 + mghsinθ,解得v = sqrt(2gh(1 - sinθ))。
例题4: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能量转化效率的计算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能量转化效率实际意义的理解。
科学九年级上浙教版3.1能量的相互转化教案2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教材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能的概念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能的多样性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普遍意义,初步学会分析和判断物质运动及变化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
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教学准备】图片、投影、制作小风车实验装置一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教师演示:手持粉笔头举高,放手下落实验提问:举高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生:重力势能,因为粉笔头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放手下落过程中,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问:下落过程中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生:由于粉笔的高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高度减小说明重力势能在减小,速度增大说明动能在增加,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在向动能转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教师指出:自然界中能量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讲述: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复习:动能:我们把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实例:运动的锤子,流动的河水,流动的空气,行驶的汽车、跑动着的运动员,飞行中的子弹头,滚动着的钢球,运行中的人造地球卫星等。
简单的知识结构: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
实例:被举高的夯,被举高的打桩机的重锤,高坝中的水,放在高楼阳台边沿的花盆,搁货架的金属球、山顶上的石头,举高的铅球,悬吊在高空中的钢梁,悬空的起重臂,置于斜面上的钢球等。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或录象)图3-1 雪崩(情景描述)一辆汽车在雪山脚下急驶,一场灾难不幸发生。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功的理解计算和功的原理。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
功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
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功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
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这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学生的物理思维相对也强。
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由于功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所以多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更好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
2.结合实例识别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形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3.列举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概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做功与不做功的情形,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概述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难点:功的概念、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五、教学准备:书、书包、多媒体课件等。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 3.3 能量转化的量度 说课课件 (共16张PPT)
小组合作: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做功(W)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s)
W=F×S 1焦耳=1牛·米
深化理解
判断下图中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做功。
F
S
F
S
叉车把货物从地面 抬升到一定高度
人推小车在水平路 , 石头没有搬动
(能量转化)
做功
同学体内的化学能
科学书的机械能
任务驱动
1.将重为5牛的书匀速提高1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 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2.提着重为5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1米,书的机 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3.将重为10牛的书匀速提高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 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4.提着重为10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2米,再匀速 上升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教学反思
1.由于这节课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所以课堂 时间可能会比较紧张,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2.本节课侧重的是做功两个必要因素得出的过程, 没有时间对物体受多个力做功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所以接下来应该安排一节有关这方面的习题课来 加深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指机械功。是对前 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功和能的关系是本章的一 条主线,也是定量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提出 “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因此,正确地理解功 的概念,特别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章教 学的重点之一,十分关键。但是,本章从功和能 的角度来研究力学现象,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也 比较难理解。
教法:主要是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和启发式 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电能”专题。
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电能的概念与单位”,第2节“电能的转化与守恒”,第3节“电能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能的概念,掌握电能的单位及其换算。
2. 使学生了解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电能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能的概念、单位、转化与守恒定律。
难点: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能演示装置、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能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电能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能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a. 电能的概念b. 电能的单位及换算3.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引导学生探究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a. 电能转化实例分析b. 电能守恒定律讲解4. 电能的应用:介绍电能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电能的重要性。
a. 电能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b. 电能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电能的概念、单位、换算2.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3. 电能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电能的单位换算b. 电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应用c. 电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能的更多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附录:作业答案1. a. 1千瓦时(kWh)= 3.6×10^6 焦耳(J)b. 电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c. 例如:电灯、电视、洗衣机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详尽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电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1. 电能转化: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光能等。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展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比照,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2学情分析“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学生尚未学过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根据经历判断具体物体的势能的大小。
而且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历也能作初步的判断。
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终究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拟迷茫。
教材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引入主要是由于: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②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历也能作初步的判断。
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终究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拟迷茫,故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引入〔一〕引入〔取材我们浙江的骄傲和拉车达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1.观察图片,说说这两个过程能量转化占旭刚举重:;头发拉车:。
链接语:杠铃和车增加能量,为了知道能量转化了多少,请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拟,杠铃被举起和车被拉动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活动2【活动】1.功的条件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比拟,杠铃被举起和车被拉动的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实例能量的变化受到的力及方向发生距离的方向ⅠⅡ〔1〕总结功的条件〔1〕;〔2〕。
活动2.找出以下情景中,戴罗建对铅球做了功。
〔〕①从地上捡起铅球放在肩部②托着铅球在原地不动③手握铅球,向前推一段距离④迅速投球后,铅球在空中飞行⑤托着铅球慢慢走向队友本次活动学生熟悉了做功的条件,而且从中归纳得到不做功的情况,为两个条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4为后面的例2做铺垫。
九年级科学上: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教案(1—5节)浙教版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如何转化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新课教学1、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热能――机械能(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化学能――机械能2、演示:制作小风车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小结:(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2)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练习:(1)结合课本83-84页的图片,说说能量形式发生如何的转化。
(2)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6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以举重、马拉车为例,说明能量的相互转化。
并引出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二)新课教学1、功读图并思考:从力和运动角度分析,举重运动员向上举起杠铃和马向前拉车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
注:(1)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2)要注意做功与“做工”和“工作”的区别。
(3)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静止不动和水平方向运动都没对重物做功;匀速向上运动对物体做了功。
强调功所需具备的两个要素。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27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两X图片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
《第三章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九年级上册
《能量转化的量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能量转化概念的理解,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能量转化量度的认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能量转化及量度的相关内容,并完成课后思考题,理解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及量度方法。
2. 实验操作: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制作简单能量转化装置(如小车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需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能量转化图示,分析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4.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就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分析和改进措施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并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及量度方法,思考课后思考题并尝试解答。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3. 数据分析要求:学生需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准确的图示,分析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及影响因素,提出的改进措施需具有可操作性。
4. 小组讨论要求: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的小组报告需包含成员的姓名、观点及建议。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学习掌握程度、实验操作准确性、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及小组报告的完整性。
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及自我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同时,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学习效果。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优质
学习目标
•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 握功的计算方法。
• 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温度要升高; • 硝酸铵在水中溶解,温度要降低。 这两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形式各发 生了怎样的转化?
活动二:在桌面上推动书本
推动书本的过程中你用力了吗?方向朝哪?
书本移动了一定距离吗?移动方向与力的方 向有何关系?
结论:你对书本又做了功
思考:你能找到两次活动的共同之处吗?
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科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
搬运工在平地上行走, 他对货物向上的支持力对货 物做功吗?
拉而不动
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的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
× (×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 6)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电梯从1楼上升到10楼
W重 G s 200N 0m 0J
答 :人对车做功100J,重力对车没有做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用W=FS计算时,力和距离要一一对应。 3、当竖直方向上克服重力做功时,为了简 便,我们可以直接写作W=Gh
(一)怎样才算做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前者:化学能→热能 后者:热能→化学能
九年级科学上册 3.3 能量转换的量度教案 (新版)浙教版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提出“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
由于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要认识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实例的分析获得功的概念,以及做功的必要因素。
因此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功和能的关系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它也是个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2.举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分析,使学生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学会判断做功的方法。
3.理解能量转化越多做功就越多以及能量转化的量度是功4.通过对比定性、定量得出影响功大小的因素以及功大小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的概念。
难点:功和能的关系以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四、教学用具:机械能热能互变演示器木板乙醚六、教学反思十几年初三教学,一直认为这节课容易上,但随着备课的深入,越来越觉得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提出“守恒”思想重要基础的“功”学生难以理解。
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功和能的关系,能量转化的量度是功这层关系,作为能量转化的一把“尺”--功,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做不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
共同特点: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一段距离。
科学上,做功必须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缺一不可 )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几种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无距离。(s=0)
推而不动
(如: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
(2)有距离,无力。(F=0) (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靠惯性滑动)
即 1焦耳=1牛·米
生活中常见的焦耳有多大? 1、把1 只鸡蛋举高2 米,做的功大约是1 焦
1 只鸡蛋≈50g
W=Fs=Gh≈1J
2、把一本《科学》从地面捡起放回桌面所做的功大约为2焦耳
一本《科学》≈200g
W=Fs=Gh≈2J
3、将一瓶500 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并举高,做功约10J
500 mL=500g 举高≈2m W=Fs=Gh≈10J
F
S=0 No
Image
因为石头虽然受到人对它向上 力的作用,但没有在这个力的 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因此人 对石头没有做功。
人用力搬石头, 石头没有搬动
F
S
人提书包在水平路面 上匀速通过一段距离
书包受到人的提力的方向是竖直向 上的,而书包是在水平方向通过一 段距离,在提力方向上没有通过一 段距离,因此提力也没有做功。
(3) 距离与力垂直。(s⊥F) (如:物体在竖直的拉力作用下水平移动)
人踢出球后, 球在路面滚动
提着公文包在水 平路面上运动
分析:吊车对货物的拉力是否做功?
静止
竖起向
空中 不做功 上提 做功
S=0
S与F同方向且在力
的方向通过距离。
水平
移动 不做功
S⊥F,且没有在力的方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3.3能量转化的量度3
一、 做功的含义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缺距离 (2)缺力有距离 (3)有力有距离,但距离与力方向垂直。
第一课时 做功的含义及功的计算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能的转化和做功的关系。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 法。 4、了解做功与“做工”或“工作”的区别。
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时,能量形式是如何转化的?
运动员体内的化学能
杠铃的势能
起重机提升重物时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
2=、15不00做牛功的三A种情.况: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3、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面拖动
1米,小刚对箱子做的功为---------------( D )
(A)1000焦耳 (B)100焦耳
(C)0焦耳
(D)无法确定
二、 功的计算
1、 功的定义 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 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 定义公式 功 = 力 × 距离 W=F×S
3、功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 N(牛) 距离的单位是:m(米) 功的单位是: J(焦耳)
1 焦耳(J)= 1牛·米( N ·m )
焦耳
焦耳(1818~1889)是英国 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从 小就对实验着迷,在家里做 起了各种实验,后来成为一 名业余科学家。 1840 年,焦耳通过对电流 的热效应的研究,得出了著 名的焦耳定律。焦耳定律给 出了电能向热能转化的定量 关系(我们将在本章第6节 中学习该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科学教案:
第3章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知道W=Fs求功。
2.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能量转化做出做功的判断;
(2)能运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是否做功;
(3)能运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做功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知道了做功的判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运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做功的判断(2)运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说出下图中举重运动员的能量转化
2.说出下图中马拉车时的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杠铃势能化学能转化为车的动能
能量转化多少=做功多少
功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读图3-25 和图3-26 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功的实例。
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图3-25 图3-26
生:讨论、交流,找出共同特征。
(1)都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2) 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师:读图3-27 和图3-28 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没有做功的实例。
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
图3-27 图3-28
生:讨论、交流,找出共同特征。
(1)都是化学能没有转化为机械能;
(2)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师:如何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生:根据做功与不做功的分析,讨论、回答。
做功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下图的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出判断。
师:我们每天上下学都要爬楼梯,从一楼到二楼与一楼到五楼相比较,体重大的与体重小的同学爬相同楼层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学生根据做功的实质,自身体验,讨论、回答。
爬的楼层越高,体重越大,消耗的化学能越多,转化为机械越多,能量转化越多,做功越多。
师:做功多少跟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
科学上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如何运用公式求功,请看课本例题后回答。
生:看例题后,讨论、归纳。
1.判断是否做功;
2.过程规范:公式→代入→结果;带单位代入。
3.单位统一:W—功—焦耳(J); F—力—牛顿(N);S—距离—米( m)生:模仿例题例题练习:
1.质量为50Kg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匀速运到3000m外的货场。
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
2.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同学从一楼爬到四楼,每层楼高为3米,该同学克服重力做多少功?
师:结合举重和人推车等事例,谈谈能量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
生:回忆课堂引入,答: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课堂小结】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W=Fs.
【板书设计】能量转化→做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W=Fs。
【作业布置】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