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课件

综合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结合影像学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严密的随访和评估能够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预 后效果
通过随访和评估,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 课件
这个课件将向大家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包括定义、临床表现、影像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随访与预后。什么 Nhomakorabea骨巨细胞瘤
定义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肿瘤,主要由巨噬细胞和间叶细胞构成。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疼痛、肿胀和运动受限等症状,通常出现在骨骺的近端。
影像诊断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和骨 巨细胞瘤在影像上有相 似的表现,但两者的治 疗方法有所不同。
2 骨髓炎
骨髓炎是一种感染性疾 病,与骨巨细胞瘤在影 像上有所不同。
3 恶性肿瘤
与恶性肿瘤相比,骨巨 细胞瘤的恶性程度较低, 但仍需鉴别排除。
治疗方案
1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来治疗骨巨细胞瘤。
2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局部注射和栓塞疗法,可以减少肿瘤的体积。
3
放疗
放疗可以在手术后或手术前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
随访与预后
随访方式
随访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影像、 生物学标志物等来评估患者 的病情。
预后影响因素
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年龄、肿瘤大小和位置等。
预后评估方法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结果来评估预后。
结论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是其诊断的基础
X线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浅析

的局部侵袭性 的由结缔组织 、 基质 细胞和 巨细胞组 成的骨肿瘤 ,
约 占骨 原 发 性 肿 瘤 的 4 ~5 约 占 良性 骨 肿 瘤 的 2 %l 本 文 % %, 0 l i 。
回顾分析 了近年搜集 的 6 4例骨巨细胞瘤影像 资料 , 探讨其 x线 平片 、 T及 MR 的影像学表现。 C I
骨折 l 0例 , 2例 呈 典 型 “ 泡 ” 改 变 ( 三 图 6 。MR 病 4 皂 样 封 ) I 变 中心 性 生长 3 3例 , 占 5 . % ;偏 心 性 生 长 2 16 4例 , 占 3 .%。 灶 边 缘 清楚 , 75 病 以肌 肉 的信 号 为衡 量 标 准 , 肉信 号 肌 为 中等 信 号 。T WI 灶 以 中等 信 号 为 主 , 杂 有 低 信 号 或 1 病 夹
( )高信 号 ,2 呈 不 均匀 中等 或 稍高 信 号 ( 三 图 7 。 和 T WI 封 )
【 e r s i t e u r m gn i oi K y wo d 】Ga l tmo n cl ;I a g d g s i a n s
骨 巨细 胞 瘤 ( atcl t ro oeG T) 一 种 比较 常 见 i g n e u fbn , C 是 l mo
端 9例 , 胸椎 7例 , 肱骨近 端 4例 , 尾骨 4例 , 骨 2例 , 骶 肋 肩胛 骨 2 , 例 颈椎 2例 , 髂骨 、 蝶骨 、 骨各 1 。其 中胫骨上端 和股 指 例
t m o s o a l a e wee o ae i t e d f u r f l c s s r lc td n he n o bo e wi e c nt c, e pa ie nd se l ss ha g s So t ns h t ce r i x nsl a o to y i c n e . me umo s o d o p s r h we s a b bl— i c a e n t e m a i g e t e s o d n e me ae n lw sg ls n ub e lke h ng a d h i g n faur s h we it r dit a d o ina o T1 I n un v n i h ina o T2W 1 W a d e e h g sg l n wi t h it r a ir ulr ne e r e s C oncl on T e m a i e a nains ncu ng n e n l reg a i tns a a . usi h i gng x mi to i l di X- r y, CT a M RI a c e ry ho he u o a nd c n la l s w t tm r a is nd t pe p r l tucu e a d mpr e he ig ss i r he a sr tr s n i ov t d a no i.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ppt课件

•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常见10岁~20岁青
少年,好发下颌骨。现在认为发生于颌骨 者通常并非真性GCT而是巨细胞修复性肉芽 肿。镜下多核巨细胞体积小,中等数量, 分布不均匀,常聚集于出血、坏死与含铁 血黄素沉积部位,并可见骨样与骨组织形 成,病灶经单纯刮除后预后较好。
• 动脉瘤样骨囊肿 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
核素99mTc 的摄取量增加。放射性核素摄 取升高的情况可能是弥散的,血液集中在 边缘部分, 而中央部分的浓聚较低。放射性 核素摄取可以超过肿瘤的边界,因此无法 用来正确判断其在髓腔内的侵及范围。
鉴别诊断
• 棕色瘤 多骨受累,成年女性多见,早期
症状为骨痛,实验室检查血钙升高,血磷 降低,血中AKP(血清磷酸酶)、PTH(甲 状旁腺素)升高,好发长骨骨干或骨干骺、 髂骨、手足骨等。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 的基础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 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 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 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 层骨。切除甲状旁腺原发病变后,骨骺病 灶可随之修复。
• MRI 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高
质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并可多平面成像。 肿瘤在纵向弛豫时间(T1WI) 表现为低强度 信号, 在横向弛豫时间( T2WI) 表现为高强 度信号。因此看髓内病变最好用T1 加权像, 在观察皮质外病变时最好用T2 加权像。
• 骨扫描 在骨巨细胞瘤累及的部位,放射性
镜下在正常骨结构消失的根底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构消失的根底上出现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小型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并见出血灶及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吞噬含铁黄素的巨噬细胞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骨样基质和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吸收后残存板层骨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学表现】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
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引言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特点
骨巨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局部畸形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颗粒状骨质,广泛存在条索状钙化,以及软组织肿块。
在X线检查中,骨巨细胞瘤通常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边缘呈分叶状或辐射状,并可见围骨硬化。
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钙化情况。
MRI检查对于观察肿瘤的软组织部分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三、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⒈骨肉瘤:骨肉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破坏,边界模糊,伴有软组织肿块,还可见新生骨形成及骨膜反应。
⒉骨转移瘤:骨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骨转移,病灶边界不规则,可以出现骨皮质破坏及硬化,影像学上与骨巨细胞瘤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鉴别诊断仍需结合临床资料。
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于长骨,表现为
斑点状、细网状或片状骨质破坏,并可见斑片状骨钙化或骨囊肿。
⒋骨囊肿:骨囊肿表现为骨质破坏,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液
化区域,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附件包括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图像和相关病例资料。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骨巨细胞瘤: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骨肿瘤,以瘤内大量多核
巨细胞为特征。
医学影像学课件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影像表现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左胫骨远端干骺端结核
胸椎结核
短骨骨干结核
右膝滑膜型关节 结核
非持重部位(胫 骨关节面内侧缘) 边缘性骨质破坏, 膝关节间隙变窄。
可能是 什么病 呢?
啊…… 这又是 什么病 呀?
……连着三张 片子都答不出 来,看来今天 一定要好好听
课啦!
3.骨肿瘤的分类
良性骨肿瘤(瘤细胞分化成熟,
原发性骨肿瘤
(瘤细胞分化程度不
一,异型性明显,危
及生命。)
转移性骨肿瘤 (多发)
4.骨肿瘤的影像分析步骤 (1)发病部位 (2)病变数目 (3)骨质变化 (4)骨膜增生 (5)周围软组织变化
分论
一、骨软骨瘤
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10-20岁青少年多见,发生 于长骨干骺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好发。
[X线表现]
(1)肿瘤性不规则的骨增生(肿瘤骨): 象牙质样瘤骨、棉絮样瘤骨、针状瘤骨
(2)肿瘤性骨破坏:松质骨破坏表现为斑片 状、虫蚀状或不规则大片溶骨性破坏
(3)骨膜反应:葱皮样、骨膜(Codman )三角 (4)软组织肿块
股骨骨肉瘤(成骨型)。
股骨下段髓腔内毛玻璃样 密度增高,局部有大量肿 瘤骨呈絮片放射状伸入软 组织肿块中,其上方邻近 之骨膜新骨呈三角形“袖 口状”。
骨肿瘤
学习目标
1、掌握骨软骨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2、掌握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3、掌握骨肉瘤好发部位及其典型影像学表现 4、能够自己归纳良恶性骨肿瘤的异同。
总论
一、有关骨肿瘤的一些病理知识 1.骨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2)浸润性生长 (3)外生性生长 2.骨肿瘤的蔓延和转移 (1)直接蔓延 (2)肿瘤转移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特征的探讨

例。
2 病 理 结果 :7例 为骨 巨细 胞 瘤 ; 例 M I 断 为骨 巨细 胞 些 已发 生 远处 转 移 的肿 瘤 , . 2 1 1 R诊 组织 学 上 又没 有 发 现 恶性 表 现 , 因此
瘤 , 理 结果 为非 典 型纤 维 组 织 细胞 瘤 ; 例 C 病 1 T诊 断 为 骨 巨细 组 织学 上 的分 级 常不 能 完全 代 表其 生 物 学特 性 ,也 不 能推 测 其 胞瘤 , 理结 果 为骨 髓 瘤 。 病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引言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20-40岁的年轻人身上。
它的临床症状常常不典型,并且很难通过临床检查来确定诊断。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骨巨细胞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对其他常见骨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影像学诊断方法X线照片骨巨细胞瘤的X线照片通常呈现为一种有特征性的外观,表现为明显的骨质破坏区域,周围有骨皮质增厚。
破坏区域一般为囊样或薄壁化,病灶内有明显的骨质松解现象。
尽管X线照片对于骨巨细胞瘤的初步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它在确定病变的边界和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CT扫描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病变的精细结构信息,包括病变的大小、边界、骨膜反应和内部钙化情况等。
,CT扫描还能够准确评估病变的骨皮质完整性和邻近结构的受累情况,对于手术计划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MRI扫描MRI扫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MRI扫描显示病变的软组织部分和骨髓部分,可以准确评估肿瘤的体积、边界和邻近结构的关系。
MRI扫描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恶性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对于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有价值。
骨显像骨显像是一种特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不可或缺。
骨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全身分布情况,包括原发病灶和可能的转移病灶。
对于大的或多灶性的骨巨细胞瘤,骨显像可以帮助确定病灶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有助于外科手术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鉴别诊断除了骨巨细胞瘤以外,骨肿瘤还包括很多其他类型。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需要与其他骨肿瘤进行鉴别。
骨肉瘤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与骨巨细胞瘤在X线照片上有类似的表现,但通常表现为更明显的骨质破坏、骨皮质的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形成。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骨巨细胞瘤的 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为治疗和预 防提供更多依据。
临床医生需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 准确诊断和治疗该病,以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有望为骨巨细胞瘤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帮助。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骨巨细胞瘤在MRI上通常表 现为低信号强度病灶,T1加 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
上呈高信号。
增强MRI扫描可观察到肿瘤的 强化程度和范围。
Part
03
骨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与良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与骨囊肿的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通常在骨干部位发病,而骨囊肿多见于干骺端;骨巨细胞瘤的骨壳较厚且完 整,而骨囊肿的骨壳较薄且易碎。
线表现。
CT表现
CT扫描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 的边界和内部结构,有助于确 定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囊 状破坏、皂泡状阴影以及骨膜 反应等征象。
CT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肿瘤与正常组织。
MRI表现
MRI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 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以及
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包括圆形、卵圆形、梭形、多角形等,核染色质少,核分裂像 少。
肿瘤组织中常有大量血管,血管扩张、充血,有时可见出血灶。
病理诊断标准
肿瘤组织中必须同时存在良性成 骨细胞、破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且良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
量必须明显多于纤维母细胞。
肿瘤组织中必须无核分裂像增多、 核沟、核沟内含物等恶性特征。
与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减少、结构模糊,骨皮质变 薄、髓腔增宽,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而骨巨细胞瘤则表 现为骨质破坏伴有皂泡状阴影。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

病情评估
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骨巨 细胞瘤的大小、位置、侵 犯范围等信息,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效果评估
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 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如肿 瘤缩小、消失或转移等。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价值评估
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 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 骨巨细胞瘤,避免漏诊或 误诊。
患者年龄和发病部位
不同年龄和发病部位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医生需要 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
Part
05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临床应 用与价值
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
01
02
03
辅助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 以观察到骨组织中的异常 病变,从而辅助诊断骨巨 细胞瘤。
X线检查可以发现肿瘤对骨质的侵蚀和破坏,以及是否存在骨膜反应和钙化等特征性表现。
CT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 态、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 关系,有助于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和 制定治疗方案。
CT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的结构和 钙化程度,以及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 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 息。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骨巨细胞瘤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而影像学检查将为制定个性 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早期筛查
未来影像学检查有望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早期筛查中,从而使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成为 可能,提高治愈率。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MRI检查
MRI检查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界限,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 周围神经和血管。
MRI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内部的血流信号和组织成分,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 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X线与CT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X线与CT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摘要:骨巨细胞瘤是临床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具有高侵袭性、高复发率的特点。
本文研究骨巨细胞瘤的X线及CT表现,为骨巨细胞瘤的确诊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又称之为破骨细胞瘤,主要发生在长骨的表面,对人体的局部带有一定的侵袭破坏性,占所有良性的骨肿瘤的比例约为13%-20%,其发病率仅仅是低于骨软骨瘤和骨肉瘤[1]。
部分肿瘤会出现恶化倾向发生肺转移,引起呼吸功能障碍,造成呼吸困难,破坏肺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骨巨细胞瘤复发率极高,部分良性的骨巨细胞瘤在多次复发后也会发生恶变,从而转变为恶性肿瘤。
肿瘤的发现通常是通过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因此研究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国外研究现状据统计,骨巨细胞瘤在美国的比例占所有原发骨肿瘤的5%、占所有成人良性骨肿瘤的20%[2]。
而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在影像学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影像诊断标准和影像模型建立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比如,一些研究对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轮廓特征、局部骨质改变、软组织肿胀等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同时,还有研究采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了影像模型,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对病变进行溯源诊断和预测。
在影像诊断基础上,Aneta对35例曾接受地诺单抗治疗的GCTB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肿瘤进展情况,得出了其1年内的无进展率达92.8%,而地诺单抗就为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GCTB患者提供了条件[3]。
Tsukamoto等介绍了一例继发性mGCTB,地诺单抗治疗开始后滞后时间为六个月。
当时进行的CT扫描显示边界不清的成骨细胞肿块增大,活检证实为高级别肉瘤[4]。
Averill等人发现只有3%的病例发生在手部,0.32%发生在腕骨,通常比其他部位出现的患者更年轻,复发比其他部位更快,发病率手部骨骼GCT的多灶性表现为18%,刮除术治疗的手部GCT复发率为87%。
骨肿瘤CT和MRI的影像表现

骨肿瘤的早期发现与诊断
早期发现
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在肿瘤早期发现骨肿瘤的存在,有助于及早 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诊断依据
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骨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侵犯范围等信息,有助于医 生对肿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
骨肿瘤的治疗方案选择与预后评估
治疗方案选择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肿瘤的性质、生长速度和侵犯程度,从而制定合 适的治疗方案。
见。
软骨肉瘤
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为低密度骨 质破坏、病灶内钙化或骨化,常伴有
软组织浸润。
骨肉瘤
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破坏、 骨膜反应和软组织浸润,病灶内钙化 或骨化少见。
骨髓瘤
恶性骨肿瘤,影像学表现为多发性骨 质破坏、溶骨性改变,常伴有软组织 肿块和远处转移。
05 骨肿瘤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预后评估
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肿瘤的治疗效果,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医生制定后续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骨肿瘤影像学检查的发展趋势
多模态成像
未来骨肿瘤影像学检查将朝着多模态成像的方向发展,如CT 、MRI、PET-CT等多种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准 确性和治疗效果评估。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在骨肿瘤影像学检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 性。
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良性骨肿瘤在MRI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或者仅出现轻 度强化。
恶性骨肿瘤的MRI影像表现
边界不清
恶性骨肿瘤在MRI上通常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 分界模糊。
信号强度不均匀
恶性骨肿瘤的信号强度通常不均匀,可见坏死或 出血灶。
增强后明显强化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分析与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分析与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2-12-24T13:48:24.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帅建军1 汪湍2[导读] 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征象,总结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帅建军1 汪湍2(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073-02【摘要】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征象,总结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方法 2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平片简便易行,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
CT和MRI能够提供更详细信息。
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方法,与临床表现、病人一般状况相结合将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放射摄影术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表现诊断鉴别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局部侵袭性的肿瘤,大部分是良性,部分生长活跃,也有少数一开始就是恶性。
在我国骨巨细胞瘤是常见的骨肿瘤之一。
约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在良性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比国外资料的发病率高[1]。
现收集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就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就影像学分析、鉴别诊断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简要的讨论。
1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骨巨细胞瘤,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8~40岁,平均25岁,病程2个月~4年。
主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或酸痛16例,其中剧烈疼痛3例,伴有放射痛4例;局部包块5例,不伴有疼痛及其他不适;有外伤史5例。
实验室检查均无重要异常,12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9例同期行CT扫描,5例同期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CT、MRI扫描)。
CT扫描都采用GE公司16排螺旋CT机,进行连续扫描,层厚5mm,与层距1mm。
长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o d Pe pl'H opi lo Nej n , ih a 4 0, ia n o e s t f iig S c u n 6 1 0 Chn ) s a 1
[ sr c] Obe t e To c mp r h ig o t h r ce it so r y CT, n Ab tat jci v o aet eda n si c aa trsi fX-a , c c a d MRIi in elt mo f n ga tc l u ro
p t olgy. s t M o tofgi t c l t m or oc t d n dit lf m ur a oxm al i a ah o Re uls s an el u l a e i s a e nd pr i tbi wih e t xpa sve gr t nd n i ow h a
隔 。溶 骨性 巨细 胞 瘤 呈 溶 骨 性 改 变 , 多无 完整 的 骨 壳和 骨 间 隔 , 瘤 的 边 缘 残 留 的 骨 壳仍 保 留 膨 胀 的 特 征 , 可 看 肿 并
到 和 骨 壳 缺损 区相 一 致 的 软 组 织肿 块 。c 还 能 清 楚 地 显 示肿 瘤 内有 无 出血 、 坏 、 化 等 内部 结 构 。肿 瘤 呈 膨 胀 T 破 钙 性 破 坏 , l 呈 均 匀 中等 或 低 信 号 强度 , 2 I 混 杂信 号 , 些 区域 呈 高 信 号 , T wI Tw 呈 有 为液 化 、 死 或 出血 。结 论 大 多 坏 数 骨 巨细胞 瘤 有 典 型 的 x 线表 现 , 不难 作 出正 确 的 诊 断 , 合 C MRI 结 T、 可提 高 骨 巨细 胞 瘤 的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能 力 。 【 键 词 】 骨 巨细 胞 瘤 ; 核 磁 共 振 ; 计 算机 断层 扫描 ; X 线 关 1 :0 3 6 /.s . 6 29 5 . 0 2 0 . 1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29 5 (0 2 0— 600 ) 1 . 9 9ji n 17 —4 5 2 1 . 60 9 0I s A l7 —4 5 2 1 ) 60 8 —2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论文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论文1结果13例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脊柱4例均累及单个椎体,2例误诊为椎体结核,1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1例误诊为骨髓瘤;其余9例均为单侧发病,发生在髂骨3例,耻骨2例,跟骨2例,坐骨及下颌骨各1例,误诊为骨囊肿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转移瘤1例。
1、1X线表现:病变边缘清楚的8例,呈膨胀样破坏,皂泡样改变较典型,偏心性表现不明显,破坏区有少量分隔,病灶周围骨皮质变薄,边缘无硬化。
边缘欠清的囊状骨破坏透亮区5例,其中周围见钻孔样改变者3例,周围软组织间隙模糊。
累及脊柱者其中2例椎体附件骨质破坏,3例椎体破坏呈楔形改变。
1、2CT表现:7例患者中,髂骨2例,耻骨2例,脊柱2例,下颌骨1例,CT表现均为骨质膨胀性破坏,主要为囊性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20~65Hu,其中4例可见骨性分隔,可以显示出病灶边缘的骨质硬化。
2例脊椎肿瘤仅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附件及椎间盘无破坏;发生在髂骨者周围软组织可见肿块,脂肪间隙模糊,1例位于髂骨者肿瘤实性成分居多,软组织肿块较大,误诊为转移瘤。
1、3MR征象:6例行MRI检查,脊柱2例、骨盆2例、跟骨2例。
病变呈囊状膨胀性改变,在T1WI呈均匀低信号或中等信号,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的中等及较高信号,部分可见分隔,表现为典型的鹅卵石征。
发生于脊椎者病变信号相对均匀,本组病例均累及1个椎体,不同程度呈楔形改变,边界较为清楚,2例合并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肿瘤偏恶性,实性部分居多,表现为T1加权像上的不规则状软组织信号影,椎管及椎间盘受累及,增强扫描后病变明显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信号。
2.4右侧髂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2讨论位于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长管状骨大致相仿,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或溶骨性骨质破坏,而溶骨性破坏更为显著,病灶内无钙化,可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
本组2例发生于髂骨的病例骨壳残缺,形成的软组织肿块与骨膨胀程度不成比例,当肿瘤突破骨质向外生长,形成的软组织肿块较大时会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与长管状骨骨巨细胞瘤相比有以下特点:肿瘤呈膨胀性生长但偏心性表现不典型,破坏的骨质边缘欠光整;肿瘤形成的软组织肿块较大时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失去骨巨细胞瘤固有特征[5]。
医学影像文职人员中职面试试题

1、对比剂分哪几类?2、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3、请解释Codman三角。
医学影像初职试题(一)1、对比剂分哪几类?答:对比剂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对比剂两类。
高密度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低密度对比剂为气体,已少用。
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碘剂分有机碘和无机碘制剂两类,后者基本不用。
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分两型:①离子型,如泛影葡胺;②非离子型,如碘苯六醇2、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答:好发部位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骨骺处有局限的囊性改变,一般呈溶骨性破坏,也可有“肥皂泡”样改变,其扩展一般为软骨所限。
不破入关节,少有骨膜反应,肿瘤范围清楚,初发时病变在骨骺内旁侧,发展后可占骨端的全部,骨皮质膨胀变薄,有的可以穿破,进入软组织3、请解释Codman三角。
答: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而且后者还可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或称Codman三角。
1、请解释心胸比率。
2、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3、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医学影像初职试题(二)1、请解释心胸比率。
答:即心脏横径和胸廓横径之比。
心脏横径是自心脏右缘和左缘最外侧点分别向中线作垂直线,二者之和即心脏横径。
胸廓横径是指通过右侧膈肌顶的两侧肋骨内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2、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答: X线摄片主要为骨质疏松和松质骨的骨质破坏。
附件较少累及。
由于骨质破坏,椎体常塌陷,变扁或呈楔形。
早期征象表现在大多数病例先有椎旁阴影扩大、随着椎体前下缘受累、有椎间变窄、椎体骨质稀疏,椎旁阴影扩大和死骨等,侧位脊柱拍片可见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出现后突畸形。
3、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答: 一、胸部透视二、拍片(正、侧位)三、高仟伏拍片四、体层摄影 五、支气管造影六、CT七、MRI1、造影方法分几种?2、骨骼的基本病变包括那些?3、何谓肺动脉高压?X线表现如何?医学影像初职试题(三)1、造影方法分几种?答:造影方法有两种:①直接引人:包括:口服,如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灌注,如钡剂灌肠、逆行尿路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穿刺注人或经导管直接注人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和脊髓造影等;②间接引人:经静脉注人后,对比剂经肾排人泌尿道内,而行尿路造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王华宇
骨巨细胞瘤最早由Cooper 于1818 年描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
一种局部侵袭性骨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的14.13%,居第三位,在良性骨肿瘤中仅次于骨软骨瘤,比国外资料的发病率高[1]。
大部分为良性,部分生长活跃,骨巨细胞瘤具有潜在恶性,5 %~10 %的病例病变呈侵袭性生长,甚至发生肺转移[2] 。
1临床与病理
1.1 病理学特征肿瘤主要由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构
成,。
根据单核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三级。
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过渡类型,Ⅲ级为恶性。
1.2 临床表现国内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近,男女之比为
1.2:1。
好发年龄是20~40岁,占65%[1]。
肿瘤好发于四肢长骨骨
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三处发病率占全部的60%~70%。
主要症状是患处疼痛和压痛。
骨皮质变薄时,触及有乒乓球感。
肿瘤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后,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静脉充盈曲张。
2 影像学表现
2.1 骨巨细胞瘤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以溶骨改变为主的溶骨型和以皂泡样变为主的皂泡型。
有学者统计了在骨巨细胞瘤中生长迅速的为溶骨型,且恶变的趋势也明显。
其可能的机制是溶骨型骨巨细胞瘤随级别的增高,其恶性变(肉瘤化) 的程度也增加,故生长速度加快[3] 。
从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了这点,也就是单核基质细胞逐渐增多,其明显
异型性变化,且多核巨细胞渐小而少,核亦有明显异型性变化现象。
另外当病变侵及骺板亦提示恶性变程度较高。
X 线平片和CT 检查的重要性不逊于病理检查,因病理检查有时对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纤维性骨炎的鉴别会发生困难,而X 线平片和CT 检查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却有独到之处。
2.2 X线表现 X 线表现为偏心性生长在骨端,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内骨间隔纤细,构成皂泡状或网格状改变,破坏区和正常骨分界清晰,骨皮质薄,多完整,边缘呈波浪状,肿瘤向四周发展,横向扩张程度与纵向扩张程度相近似或略超过,最后整个骨端全破坏,但一般不侵犯及穿过关节面。
一般无骨膜反应,亦无骨化和钙化征象,相应部位可见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较局限,而边缘清晰。
若出现以下几点时则提示恶性:1)有明显的侵袭性表现,如肿瘤与正常骨交界处模糊,有虫蚀状、筛孔样骨破坏,骨性包壳和骨嵴残缺不全;2)骨膜增生较显著,可有Codman三角;3)软组织肿块较大,超出骨性包壳的轮廓;4)患者年龄较大,疼痛持续加重,肿瘤突然生长迅速并有恶病质。
2.3 CT表现 CT 检查表现为肿瘤呈膨胀性改变,而大多数骨壳(骨皮质) 并不完整,但相应部位并无明显软组织肿块。
而发现骨壳内面凹凸不平,肿瘤内并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
有时可见液-液平面。
肿瘤与松质骨的交界多清楚,但无骨质增生硬化。
骶骨的骨巨细胞瘤可见“横板征”,即骶骨的终板因含钙化的软骨,破坏较慢,因而较骨质破坏多保留一段时间,并可因肿瘤长大而压迫移位。
2.4 MRI表现
病灶边缘清楚,T1WI 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 为不均匀高信号,Gd - DTPA 增强扫描肿瘤实体呈中度到明显强化。
多数病例显示病灶范围较CT和X线平片广,并与术中或术后大体病理所见相符。
发生囊变者呈明显的长T1 长T2 信号,其中位于骶尾椎的病变多膨胀显著伴囊变。
肿瘤内亚急性出血T1WI 和T2WI 均呈高信号,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 和T2WI 均为颗粒状低信号。
部分病例病灶内出现液-液平面,T1WI 上层相对于下层低信号,T2WI 上层相对于下层高信号。
结合病理检查显示上方为浆液,下方为红细胞、细胞碎屑和胶原纤维等。
有学者认为液平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表现,出现于骨巨细胞瘤中可能是两者并存所致[4] ,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并无特征性,除动脉瘤样骨囊肿外,骨巨细胞瘤、骨囊肿、骨肉瘤等也可出现液平,因此液平的出现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意义不大[5] 。
2.5 征象分析(1) 骨嵴:平片上所见皂泡与CT 骨嵴相一致,CT病变边缘容易发现细小的骨嵴,这是病变膨胀、蔓延,骨质部分残留所致。
在MR 上骨嵴表现为病灶边缘、突向肿瘤内的、短小的低信号,不穿过整个肿瘤组织。
而在MRI 上观察到的贯穿整个肿瘤组织的线状低信号间隔为纤维组织。
(2) 硬化边:骨巨细胞瘤的边缘一般清晰,但可以发现模糊,或是出现硬化。
其边缘表现与病变发展速度有关。
一般说来,生长缓慢的巨细胞瘤边缘可有硬化,生长较快的边缘常模糊不规则,甚至可出现筛孔或虫蚀样的骨质破坏。
3骨巨细胞瘤恶变因素
骨巨细胞瘤恶变系指肿瘤基质细胞肉瘤变,约3/ 4 恶变为纤维肉瘤,1/ 4 恶变为骨肉瘤,少数可以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 ] 。
致恶变的因素: (1) 文献普遍认为放射治疗; (2)良性骨巨细胞瘤多次搔刮手术而不彻底; (3) 外伤骨折; (4)取活检; (5) 一些不适当的治疗等,都可以诱发恶变。
4 鉴别诊断骨巨细胞瘤主要需与其他位于骨端或脊柱、骨盆等部位的溶骨性病变相鉴别。
病变位于骨端时需要与软骨母细胞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骨内腱鞘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等相鉴别。
发生在脊柱的骨巨细胞瘤需要与椎体转移瘤、脊柱结核和脊索瘤鉴别。
总之,X 线平片应作为诊断骨巨细胞瘤首选,CT 能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大小及肿瘤的内部结构,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MRI可以直接反映肿瘤内部的组织学特征,更准确地显示肿瘤范围,明确对周围组织的侵
犯情况,因此,三者结合提高了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性,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主编. 医学影像诊断学. 第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792~728。
[2] Murphey MD ,Nomikos GC ,Flemming DJ ,et al. Imngine of giant cell tumor and gl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bone : radiologie –pathologic correlatiom.
Radiographics ,2001 ,21 :1283。
[3] 惠志强,姚安晋. 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的X 线诊断[J ] . 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 ,15 (2) :79280。
[4] Tsai JC ,Dalinka MK,Fallon MD ,et al. Fluid - fluid level :
a nonspecific finding in tumor of bone and soft tissue. Radiology ,1990 ,175 :779.
[5] 齐荣秀,方挺松. 骨巨细胞瘤的MRI 诊断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23 (11) :974.
[6] Adan Greenspan1 骨放射学,第3 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1619~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