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与地理

合集下载

校本选修课《文化地理——服饰文化与地理》

校本选修课《文化地理——服饰文化与地理》
▲壮族服饰
我国北方与南方相比,温差较大,气温较凉爽,而且冬天气温 较低,天气寒冷。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服饰形制多为长 衣或者袍类,衣料的颜色多采用易吸热的深色,以厚、重为特点, 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
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 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 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 形成。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 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 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 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 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头上的 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也 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夏季 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 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 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流行,皮带及钩、环饰品的出现。
◆秦汉时期外衣为袍、深衣;襦、袴为内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被大量吸收融合进入汉服中,汉服定式 被突破。 ◆隋唐宋时期服饰出现民族大融合,服饰日趋丰富多样。 ◆元明清时期具有民族特色服饰大量出现,等级层次分明。
▼中国历代服饰沿革表
民国时期的中国服饰 民国时期,中国服饰产生重大变革。硬领头上衣、旗袍及中 山装的出现并流行。女性服饰由长到短,由肥而廋。
▲喇叭裤和蛤蟆镜
▲牛仔服
▲西服领结
▲吊裆裤

乞 丐 服

▲国际知名服装品牌
文 化 衫
传统服饰的复兴
中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服饰色彩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服饰文化,特别是服饰的色彩。 比如城市里灯红酒绿,色彩环境丰富、强烈,变化性大,为减 少视觉及精神的疲劳,寻求安静的环境,服饰色彩所使用的灰色、 含蓄的色彩比农村要得多; 反之,农村里季节性的色彩占到了主要地位,冬天是单一性的 黄、褐色,春、夏、秋又是单一的绿色,色彩环境单一,色彩缺少 变化,缺少对比,人们为了寻求能活跃单调环境色的色彩;在服饰 上多选用较鲜艳、较强烈的色彩。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性学习首先,地形因素对民族服饰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和沿海地区等,每个地区的地形特点都对当地的民族服饰造成了影响。

例如,北方地区的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原,气候寒冷,民族服饰通常以厚重、保暖为主要特点,如毛皮制品和棉衣等。

而南方地形多为山地和盆地,气候湿润,民族服饰则以轻薄、透气为主要特点,如丝绸和棉麻等。

地形的不同导致了地区的气候、气温等差异,也造就了不同地区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

其次,气候因素对民族服饰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气候复杂多变,涵盖了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多个气候带。

因此,民族服饰在材料、款式和颜色方面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设计。

例如,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民族服饰通常选择轻薄、透气的材料,如棉麻和丝绸等。

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民族服饰则需要选择厚重、保暖的材料,如羊毛和皮毛等。

气候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当地民族服饰的风格和特色。

最后,地理环境中的资源也对民族服饰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各地区拥有不同类型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当地的民族服饰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例如,北方地区草原辽阔,以畜产业为主,为当地的民族服饰提供了丰富的皮毛资源。

而南方地区水网密布,盛产蚕桑和棉花等原材料,为民族服饰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资源的不同使得各地区的民族服饰在材质和工艺上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形、气候和资源等地理环境因素为中国各地的民族服饰制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民族服饰在材料、款式和颜色等方面都需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来选择和设计。

因此,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服饰的多样性。

服饰与地理

服饰与地理

☆民主肚
☆浪费裤:是形容惠安女的
裤管特别宽,一般每只裤管的宽度 均有40-50厘米,比一般人的裤管宽 了一倍.为什么要"节约衫"而"浪费 裤"呢 其实惠安女的宽裤管并非浪 费,穿宽裤管的惠安女在海滩作业, 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在山 上扛石头,在田里劳动,不怕汗水浸 渍.由于裤管宽,湿了也不影响正常 活动.且野外,海边风大,几趟走动, 很快就被吹干.
泰安市实验学校 宁寒卫
1、服饰材料与农业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 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 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 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 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 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 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北 方寒冷区,尤其在冬季,人们一般爱 穿深色的皮毛制品衣服.在气温日 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 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 不对称"的大袍.
☆封建头:历史上惠安一带地瘠民贫,
男人多外出谋生,再加上当地习俗的原因,家 乡的生产劳动都由女人承担.由于地理因素, 惠安一带常见山风海风.风沙最能损人容颜, 因此惠安女的头部常年使用方巾和斗笠.方 巾一般是两尺见方(约70厘米)从头顶上往下 巴处扎结,两边垂到肩上,这样脸部只露出眼, 鼻,口,有时风沙太大,方巾的结还可以扎在鼻 子底下,这样只露出眼睛和鼻子了,然后戴上 斗笠,把头部防护得严严实实的,冬天防风沙, 夏日挡骄阳,人们很难看清她们的真面目,这 就是所谓的"封建头".
生活在长冬无夏地区的居民则单衣薄裤就已 足够,有些原始部落几乎全身裸露。
青藏高原日较差大,藏族同胞便创造出独特的 穿衣方式:夜间很冷,藏民为了防寒紧裹皮袄; 白天日照强烈,天气暖和,人们便把皮袄解开, 只穿一只袖子,甚至甩掉两只袖子,把皮袄束 在腰间

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与地理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
鄂温克族无论男女衣服,其衣边、衣领等处都用羔皮 等镶边装饰
西南季风区
服饰共同点: 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 时提高劳动效率; 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 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 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加绣山水、 花鸟、树木等图案,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 水乡的秀美
青藏高寒区
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 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 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 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 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 的恶劣气候
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 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 季多夜雨的特点
头缠层层白色 的头巾,身穿 宽大的白色长 袍; 女子外出蒙着 黑色面纱,并 留两个小孔露 出双眼。
越南
常穿无领的上衣,衣 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 征,女性套上短小的 筒裙,头戴斗笠
富有民族特 色的凉爽的 丝绸裙衫
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 雨、河流密布、森林茂 密密切相关——轻巧的 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 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 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 用。短式紧身衣,在密 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 便
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 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 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 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 于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 多,河流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多样
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 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 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 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 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 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裤腿扎进长 筒靴,有防寒的功效
爱斯基摩人

选修教材《趣味地理》:地理趣味生活(服饰、饮食等)

选修教材《趣味地理》:地理趣味生活(服饰、饮食等)

选修教材《趣味地理》:地理趣味生活(服饰、饮食等)选修课程《趣味地理第二课堂》第一章地理趣味生活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服饰、饮食、民居还是出行,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节服饰与地理服饰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其材质和式样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树叶和动物皮毛到封建社会时期的麻和线织布料,再到现代社会的繁荣时期,服饰的发展历程可以反映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个民族的服饰也各具特色,反映出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深厚关联。

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孕育了各地不同的服饰文化和历史渊源。

服饰的作用除了保暖防御外,还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

在东北地区严寒的冬季,人们必须穿戴厚重的皮衣棉衣、皮手套和蹬皮靴,而在温暖的海南、台湾、云南和两广南部,则以轻薄的夏装为主。

在多雨的东部地区,人们需要备有雨具,而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则无需准备雨具。

一)干旱荒漠地区在阿拉伯国家,男人们传统的服装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而在一些严格执行教规的国家,妇女外出时必须遮盖面部。

这种服饰的选择与当地干旱的气候和宗教有关。

二)高寒地区在气温变化无常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着厚重的“蓝色大氅”和“衣裳”,以应对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而在其他高寒地区,人们也会选择厚重的羽绒服等保暖衣物。

总的来说,服饰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适应当地气候和文化传统的服饰不仅能够保护人们的身体,还能反映出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

本文介绍了服饰与地理、产业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饮食与地理之间的联系。

在服饰方面,不同地区的人们根据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款式。

例如,藏族牧民在夏天穿着皮袍,可以将一只胳膊露出来以适应变幻莫测的高原天气。

东南亚的居民则穿着轻便的衣服和斗笠,以应对炎热多雨的气候和水域环境。

赫哲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则根据渔猎、放牧等产业活动选择不同的材料和款式。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

初一地理教案:我们地理身边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教案:我们地理身边的地理知识点总结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服饰与地理,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x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地理环境与服饰

地理环境与服饰

地理环境与服饰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地理环境与服饰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

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阿拉伯服饰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

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

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青藏高原的服饰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

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

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东南亚服饰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

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服饰与地理

服饰与地理

服饰与地理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

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

第一节我国的服饰与地理环境我国服饰纷繁多样、绚丽多采,它不仅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服饰受气候、人们的经济活动、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

一、服饰与气候服饰有抵御寒暑、日晒、风雨、虫咬等基本作用,因此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的服饰是不同的。

如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需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蹬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

而终年温暖的海南及台湾、云南、两广南部的人们无需准备厚的冬装,绝大多数时间着浅色的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

多雨的东部地区,人们需备雨衣、雨伞,而西北干旱地区,则无需雨具。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四季气温变化明显,各族人民都有按季节换衣服的习俗。

如达斡尔族所穿的传统皮衣,多用狍皮制成,但各季选用的狍皮不同①。

藏族的袍子有长袖、腰肥、大襟、无兜的特点,夏季时人们只穿左袖,或左右袖子都不穿,把双袖束于腰间,冬季两袖都穿上。

藏袍适应了青藏高原“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点。

二、服饰与经济活动服饰的质料与式样与人们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北方以游牧、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多以兽皮、鱼皮或毛织物为衣料。

如居住在东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人民,长期以来以渔猎为生,他们的传统服饰除用狍皮、鹿皮制作外,大多用鱼皮剪裁缝制成鱼皮长衫、套裤、靰鞡、手套、裹腿等。

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他们喜欢戴用去骨肉的完整的狍头皮鞣制的狍头帽,这种帽子不仅保暖,而且在狩猎时也起到伪装和诱惑猎物的作用。

在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苏绣、湘绣、蜀绣等中国名绣都出自丝绸之乡。

三、服饰与民族文化服饰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各民族的服饰,都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

初中地理民族服饰特点1.材质差异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材质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生活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因其气候寒冷干燥,多选用羊毛、驼毛等动物毛制品作为衣物材质,制成厚实且保暖性强的毛料服装。

而在湿润多雨的南亚地区,印度服饰则更偏向于使用棉布,因为它能更好地适应湿热气候。

2.色彩特色地理环境也影响了民族服饰的色彩选择。

例如,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其服饰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以红色、黄色、蓝色等暖色系为主,既能在冰天雪地中起到醒目作用,又能带来温暖感。

而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民族,其服饰则偏向于使用绿色、棕色等自然色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3.图案寓意民族服饰上的图案大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个民族的图案各有特色。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维吾尔族,其服饰上的图案多以骆驼、沙丘等沙漠元素为主,寓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艰辛。

而江南水乡的汉族服饰则常以荷花、水波等水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水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4.款式特点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款式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民族服饰通常设计得较为厚重,以抵御严寒;而沿海地区的民族服饰则相对轻薄,便于在海洋环境中活动。

此外,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细节设计上也各有特色,如蒙古族的宽袍大袖、藏族的长袍长裤等。

5.配饰搭配配饰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对服饰影响的体现之一。

例如,草原上的牧民喜欢用兽骨、兽皮制作饰物;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藏族和彝族喜欢用贵重的金银和宝石制作饰物;南亚地区的女子则常在腰间佩戴色彩斑斓的腰带。

这些配饰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6.制作工艺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服饰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粗犷,强调实用性;而南方水乡的民族服饰则注重细节和手工艺的运用,制作工艺相对复杂。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某些特殊材料只能就地取材,这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民族服饰在制作工艺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服饰与地理1、人类服饰的材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

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

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

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

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

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

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

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

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

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二、饮食与地理1、菜肴方面。

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

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

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2、主食方面。

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的气候、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等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服饰的形态。

本文将从气候、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探讨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国地域辽阔,南北地域气候差异明显。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适合轻薄透气的服装,例如广东、福建地区的汉族人民喜欢穿着薄绸、薄棉的衣料,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一年四季温差较大,适合保暖性能好的服装,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厚实、保暖性较好的服饰,比如皮袄、毛衣等。

因此,气候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民族服饰的材料、款式和设计。

其次,中国地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北方地区的棉花、麻、皮毛等是制作民族服饰的重要材料,比如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民常穿着以棉花、麻为主要材料制作的短袍、长袍等。

而南方地区的丝绸、竹子等则被广泛应用于制作民族服饰,如四川、湖南地区的汉族人民常穿着丝绸、竹制品的服装。

因此,自然资源的差异也使得中国各地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

再次,中国地理特征也对民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地理上的山川河流、草原沙漠以及江河水系等都构成了各个地区的特色风景线。

这些地理特征也被融入到民族服饰中,比如西藏地区的藏族人民常穿着色彩丰富的长袍和披肩,上面镶嵌有各种珠宝和宝石。

这些服饰中所体现出的色彩和纹样,正是对西藏地区秀丽的自然风景的赞美和表达。

而广西地区的壮族人民则常穿着色彩鲜艳、图案丰富的手工绣花服饰,这一特色与广西丰富的地理风光和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最后,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服饰也受到不同地域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影响。

例如,云南地区的傣族人民常穿着彩色缤纷的服饰,这些服饰上的绣花、刺绣等工艺是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体现。

一方面,这些传统工艺使民族服饰更具艺术性和独特性;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这些服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本地区流行。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陈计兵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系邮编:054001邮箱: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也将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人文因素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成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其次是装饰美观。

我国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南方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且多风沙,这种气候影响着该地服饰文化的形成。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

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人们冬天穿的老羊皮袄不仅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而且也是因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生产力低,人们也以放羊为生,所以选用羊皮做其材料,而头上的白羊肚手巾也是为了防风沙,也体现了当地的淳朴的民风。

夏季这里炎热又多暴雨,穿着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颜色不易吸热,让人感觉清爽凉快。

也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使其服饰文化独具特色。

2.北方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服饰文化的特点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方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指华北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等地区,这里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以汉族为主,服饰与其他地区民族服饰相比较简洁,又因为这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温差大,所以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调适着装。

该地区在一年之中,夏季和冬季的时间较长。

每逢夏季,这里的人们一般着短装,穿短衣,短裤,清爽凉快;衣服的颜色多为不易吸热的浅色,质地多为的确良或其他易吸汗的布料;农忙时,农民们在田地里耕作,为了遮阳,常戴草帽。

冬季这里天气寒冷,而且经常刮风,为了保暖御寒,人们一般穿厚实的棉衣棉裤,脚上穿棉鞋或棉靴,外出时头上戴棉帽,手戴棉手套;而且东北地区纬与华北相比,纬度更靠北,所以冬季更寒冷,这里的冬季服饰更要厚重或者为皮制服饰以遮风驱寒。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

生活中的地理常识
• 一般来说,许多自然景观都会随时间、季节的变化 而变化,并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把握好外出旅游 的季节、把握好旅游景观的观赏时机是外出旅游关 键的一个环节。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大部 分旅游区的自然景观都会随着气候的季节变化而变 化,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各有特色。旅游者必须根 据自己的旅游目的,选择好外出旅游的季节。
2020/1/13
2020/1/13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 相关。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 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 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 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 女士们的连衣裙,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 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 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 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2020/1/13
(3)、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的定向方法
•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叫 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因此,在有经纬网的地 图上,应当根据经线、纬线来确定方向。
2020/1/13
3、常用图例的识别
•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它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 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因此,旅游者想要看懂地 图,用好地图,就必须学会识别一些常用的图例。

一、衣食住行与地理
1.服饰与地理的关系
2020/1/13
1.服饰与地理的关系 • 第一,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
地理环境
• 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 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 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 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 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 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区域地理与服饰

区域地理与服饰

• 欧洲的气候需分为几块来讲。首先西欧为温 带海洋性气候,南欧为地中海气候,东欧中 欧及其他大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降 水四季均匀,全年没有干季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 季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 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 强。
西亚的服饰以阿拉伯 人为例,他们通常穿着 白色长袍,戴着白色头 巾。宽袍大袖,通风良 好,穿着也不觉得闷热, 还能保护人体免受沙尘 之苦。当然,他们穿着 这种民族服装,还因为 阿拉伯人的风俗是不能 暴露头部和身体的。

非洲的气候特征 1.全年气温高,有热带大陆之称。 主要原因在与赤道穿过大陆中部,位于南北纬30 度之间,主要是热带气候,没有温带和寒带。 2.气候炎热干燥。 第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位于刚果河流域,面积 较小。 第二,地中海气候,位于大陆的南北边缘,面积 较小。 第三,面积较大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 第四,撒哈拉沙漠占非洲总面积的1/4,全年炎 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西亚
北回归线从西亚中部穿过,大部 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 北信风控制之下,多属热带和亚热 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很少, 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蒸发 强烈。 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地表径 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 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 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 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 节变化显著。
北美洲 南部服饰
北美洲北部服饰
北美洲 中部服饰
南美洲
南美洲的气候特点:

东北部多为热带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而中部为安第斯 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降水较少。而西部和 中部沿海地区比较多沙漠,属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也比较少。南部纬度较高,比较寒冷,属 温带性气候,降水属中等水平。

高考热点专题 民族服饰与地理

高考热点专题 民族服饰与地理
高考热点专题 民族服饰与地理
热点素材 1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地处中高纬地区,气候较为寒冷,人们冬天常穿皮衣,除毛皮具有良好的防 御保暖性能外,更因当地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兽类的皮毛长得特别 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例如: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食肉寝皮”是鄂伦春族的传 统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毛皮服饰文 化。
热点素材 4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因此,民族服饰多种多样,因他们的生活、 生产方式、文化因素而各不相同。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各异,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大小凉 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 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须。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 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 西南地区还有一个很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就是哈尼族。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 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哈尼族崇尚黑色,无论男女,其服装 均以黑色为主基调。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 势。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 梯田中的生产,体现出哈尼族对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
不同地区文化都留下环境的烙印,下图所示的地区拥有延绵的雪山,成群的牦牛,藏 族服饰、青稞酒、酥油茶等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据此完成 1~2 题。
1.图文材料描述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 由图文材料描述可知,该地区为青藏高原。选 C。 答案 C
(1)A 地气候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 的美誉,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地形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3)从劳动的角度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分析惠安女“封建头,节约衫,民主肚, 浪费裤”服饰特点的好处。

服饰与地理

服饰与地理
业,因历史上曾穿鱼皮衣服而被 称为“鱼皮部落”。
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
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 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 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 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 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 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 主要功能。
满族 ——白山黑水之间的民族 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属
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和寒 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季风气 候地区。夏季短暂炎热,冬 季漫长寒冷。北部年降雨量 不高,无霜期短;南部由于 受海洋影响,年降雨量较高, 无霜期较长。为了适应长期 寒冷的气候,袍装作为满族 的民族服装。在明朝中期满 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 “旗装”。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终年盛行西风,冬季西风带
来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气候温暖湿润,因此,英
国女士冬季也穿裙子。同理,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
洋的影响,冬不冷,夏不热,气温日较差也小,温
和的气候适宜男士们穿开胸式的服装。在欧洲,几
百年来穿开胸式的服装长盛不衰,“西装”的名字
也由此而来。
——温带暖湿地区的服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 姐妹是一家···”
服饰与地理
服饰与地理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一、服饰原材料与地理环境
服装的原料
我国亚热 带的江浙地 区、广东的 珠江三角洲 是我国蚕丝 的生产基地, 人们穿戴的 各种丝稠就 来源于桑蚕;
粤绣 苏绣
湘绣 蜀绣
清代 苏绣龙袍
我国西 北内陆太 阳辐射强 的新疆地 区是我国 长绒棉的 最重要产 区;

服饰和民居中的地理知识

服饰和民居中的地理知识

服饰和民居中的地理知识地理与服饰实例: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

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喜欢穿皮毛制品衣服。

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能够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欧洲男士们的服装样式以开胸为主要特色。

地理背景:阿拉伯地区居民的服饰特点与那里炎热干燥的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强烈相关。

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与他们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以及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环境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一般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24℃左右,又因为空气稀薄,光照强,气温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所以,独特的高原气候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穿着特色。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终年盛行西风,冬季西风带来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气候温暖湿润,所以,英国女士冬季也穿裙子。

同理,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冬不冷,夏不热,气温日较差也小,温和的气候适宜男士们穿开胸式的服装。

在欧洲,几百年来穿开胸式的服装长盛不衰,“西装”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地理与民居实例: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多为屋顶平、墙体厚、窗户小,冬季保温、夏季防暑的“平顶土房”;南方地区则形成了屋顶陡斜、四壁透风、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干栏式“竹楼”、“木楼”等民居类型;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内都有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并设双层窗户。

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的传统居住建筑为“吊脚楼”。

窑洞至今仍是我国陕西、山西一带居民喜爱的民居。

青藏高原上的居民多建造石质碉房。

地理背景:我国西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形成与光照强烈,降水稀少,温差大,风沙多,不用担心降水的经常性侵蚀相关,所以屋顶常常是“一”字形,而且覆土较厚,四壁墙体十分厚实,窗户也比较小,这样屋内就能够达到冬暖夏凉了。

南方地区的民居类型的形成与气温高,降水多,风力弱,湿度大相关,所以屋顶形态呈尖锐的“△”形。

它既有效地减少了受光面积,又使屋内的热量积聚在室内上部,保持了屋内凉爽,同时有利于迅速排除屋顶水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 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 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 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 、绸缎领褂,俗称“三滴 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 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 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 身挎一个小七巧玲珑的绣 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 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
蒙古族: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 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 案,上衣高领。妇女喜 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 服,第一件为贴身衣, 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 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 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 光钮扣,格外醒目。
回族:
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 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 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 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 头。 回族阿訇的经文水平达 到程度时,即举行穿衣仪式 ,穿上绿袍,戴上象征清真 寺圆顶的帽子,并缠以白色 头布,称为“穿衣阿訇”。
彝族 妇女装饰品以银器为主,有项链、耳环、 手镯、银链、银牌、银泡等。也有玉器,多做手镯 和耳环。绣花有排花、穿花、堆花、贴布花等。镶 边有镶嵌、流边、锁边。
境内彝族,无论男女,爱披羊皮。有绵羊皮和山羊 皮之分。绵羊皮主要用于保暖,多系老年所爱。山羊 皮除用于保暖外,主要起劳保作用,用于垫背、垫坐 等,经久耐用。
独 龙 族
拉 祜 族
二、顺应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功能
1、中国大部分地区 2、"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3、西北黄土高原
柯 尔 克 孜 族
傣 族
三、分辨社会角色的标识性功能
1、性别角色
族景 颇
2、年龄角色
彝 族
3、职业角色
纳 西 族 的 喇 嘛 活 佛
傣 族 的 和 尚 与 佛 爷
• 4、阶层角色
达斡尔族
鄂 温 克 族
哈 萨 克 族
赫 哲 族
维吾尔族
苗族:
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 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 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 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 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 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 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 。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 染,工艺十分精湛。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 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 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 ”,“袷袢”身长没膝,外系 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 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 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 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 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 筒皮靴。
白族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 ,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 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 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 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 ,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壮族:
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 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 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 有风 格别致的“蜡染”也 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 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 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 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 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 八门,色彩斑斓。
藏族: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 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 、宽腰、大襟。妇女冬 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 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 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 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 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 ”,把它看作是最珍贵 的礼物。
彝族:
彝族彝族居住分散,故 各地在服装款式、图案、选 色上各显特色。其共同点是 :衣襟、领口、衣袖、裤脚 、围腰、鞋帽、挎包和背布 (汉称“裹背”)等均镶有 各种精美的花边和图案,其 基色以黑、红、绿三色调配 而成。
南宁八中校本课程
高二备课组
中国的56个民族
汉族 怒族 藏族 白族 羌族 壮族 侗族 畲 族 回族 京族 水族 黎族 土族 满族 佤族 傣族 瑶族 苗族 彝族 仡佬族 朝鲜族 撒拉族 东乡族 阿昌族 珞巴族 塔吉克 景颇族 保安族 毛南族 塔塔尔 德昂族 独龙族 布朗族 仫佬族 土家族 赫哲族 鄂伦春 基诺族 门巴族 锡伯族 俄罗斯 拉祜族 蒙古族 裕固族 鄂温克 布依族 纳西族 哈尼族 高山族 傈僳族 普米族 哈萨克 达斡尔 柯尔克孜 乌孜别克 维吾尔族
傣族: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 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 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 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 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 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襟,有水红、淡 黄、浅绿、雪白、天蓝等 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 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 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 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 空隙。
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 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 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 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 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 、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 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 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 有花卉图案。
民族服饰的文化功能
一、维护生存需要的保护性功能
黑 彝
白 彝
四、装饰人体、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 造型
英 武 粗 犷
婀娜多姿
• 色彩
勤劳、 真诚
正义、 纯洁• 材质蒙 古 袍 独 Nhomakorabea龙 披 衫
• 图案
苗 族
景 颇 族
• 服饰品
蹬 吉
苗银发簪
五、图腾崇拜感应神灵的象征性功能
纳 西 族 " 羊 皮 七 星 披 肩"
哈萨克族
布 依 族 的 “牛 角 巾”
六、记史述古叙事性功能
普 米 族 的
"
"
那 株
蒙 古 族
布 依 族
独 龙 族
水 族
藏 族
满 族
彝 族
白 族
哈尼族
壮 族
傣 族
苗 族
傈 僳 族
回 族
拉 祜 族
佤 族
纳 西 族
瑶 族
景 颇 族
布 朗 族
普 米 族
怒 族
阿 昌 族
德 昂 族
侗 族
京 族
瑶族:
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 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 瑶”、“红头瑶”、“大板 瑶”、“平头瑶”、“蓝靛 瑶”、“沙瑶”、“白头瑶” 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 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 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 明显。
瑶族: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 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 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 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 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 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 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 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 布“坎肩”,下着大裤脚 长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