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君道》中荀子思想的体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君道》中荀子思想的体现
摘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主要是通过《荀子》“君道”篇来阐述其在修身与听谏、用贤与人本主义方面的主要思想。

关键词:荀子君道修身听谏用贤人本主义
一、修身与听谏
中国传统政治的格局是大一统。

大一统的中心是天子。

在天命论影响下,天之子就是人间的最高权威,是政治权力的核心,也是大一统的中心。

天子也有一套行为规范,那就是所谓“君道”。

作为君道的重要内容,修身与听谏在荀子《君道》篇中有颇多体现。

(一)修身方面:
君主居九五之尊,如日月明晖,无人不见。

君像水的源头,源头清洁,流出的水也清洁,源头是浊水,流出来的水也是混浊的。

君主的作为对天下人有指导作用,所以君主更应注重修身。

荀子《君道》:“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

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1
这里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仪与影的关系,盘与水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一句话,君对民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楚庄王(《战国策》中作“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女人,王宫中有些宫女就饿肚子,希望身体苗条一些,取悦于楚王。

齐桓公好穿紫色衣,臣民纷起仿效,造成齐国其他颜色衣料积压滞销;晋文公苦于上下奢侈成风,带头节俭 ,一顿饭只用一道荤菜 ,没过几年,晋国风气大变。

可见,君主的意愿过于强大,则会影响手下人的思想。

所以君主更应注重修身,为天下人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道者何也? 曰:君道也。

君者何也? 曰:能群也。

”2君道就是君导,君是民的榜样,对民起导向作用。

君就是能群,能够把民组织起来,对民有号召力,有吸引力,有感召力。

如此看来,君主若贤 ,臣下不能不贤,君主又何愁无贤可用?
(二)听谏方面:
君主不是全知全能的 ,他日理万机 ,需要集思广益 ,需要别人经常指出他的错误。

这就绝对需要认真听谏。

要善于听取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出来的各种意见 ,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听谏的水平决定国家的兴衰存亡。

可见 ,听谏是国君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知也。

天下之变,境内之事,有弛易齿差者矣。

而人主无由知之,则是拘协蔽塞之端也。

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人主之守司,如是其广也;其中不可以不知也,如是其危也。

”3
一堵墙能阻碍人们的视线,一间房则会阻碍人们的听力,因此,皇宫中的君主,耳朵能听到的,眼睛能看到的,是如此狭小,可见有多少信息他不知道啊!如果君主不掌握这些信息将会多么危险啊!这几句话主要是说人主有被蒙蔽的危险。

事实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就已经阐述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1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4页。

2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7页。

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他自认为不及徐公美。

但他妻子却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不自信,又问他的妾,妾也说了同样的话。

第二天,有客人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又问到这个问题,客人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对于邹忌的谏言,齐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由此可见,君主作为一国之君且身居皇宫,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极有可能被蒙蔽。

因此国家要想治理好,作为皇帝左右手的大臣,必须要善于进谏,君主则要善于听谏,从而做到对国内事务了如指掌,这样国家才能强大。

最后所达到的效果,才会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描述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用《诗经》里的话来说就是:“王猶允塞,徐方既来”4。

王道气象充塞于天地之间,周围的若干个部落都来归顺,这样才是真正达到荀子《君道》篇中首尾均强调的“上可以王,下可以霸”5的境界。

二、荀子的用贤主张
(一)树立唯贤是举之心
荀子劝喻君主时说:“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系贵爵重赏以招致之。

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虽圣人不能易也。

欲得善驭速致远者,一日而千里,系贵爵重赏以招致之。

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致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虽圣人不能易也。

欲治国驭民,调壹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不能制也,乱则危辱灭亡可立而待也。

然而求卿相辅佐,则独不若是其公也,案唯便嬖亲比己者之用也,岂不过甚矣战!”6
这是说,挑选弓手,君主唯善射者是举,不吝高爵厚禄。

挑选御者,君生唯善御者是用,亦不吝高爵厚禄,为何挑选治国经邦的人才就不能唯贤是举呢?荀子不反对君主个人重私交,宠近嬖,但告诫君主必须把这种私人感情与治国大事区分开来。

对私交近嬖“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7。

他以周文王用姜子牙为例:“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哉”8他说,文王与姜子牙非亲非故,“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以惠天下”9,成就大业“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10。

由文王的例子荀子得出结论,如果想要得到功名,则莫若尚贤律能,尚贤推德则天下治。

(二)放手任贤
4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2页。

5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0-246页。

6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1-242页。

7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2页。

8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2-243页。

9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3页。

第一,君主不要事事过问,包办代替。

荀子说:君主“于百官之事、技艺之人也,不与之争能而致善用其功” 11。

“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于事也”12强调君主不要自作聪明与手下的人去争蝇头小利,这样才便于事业的开展。

人主切勿“亲自贯日而治详”、“与臣下争小察而纂偏能。

”即君主不要大小事情全要过问,不要和大臣们比精明,不要追求某一具体才能。

否则,即便有贤者,也不能发挥作用。

“人主不能论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安值将卑执出劳,倂耳目之乐,而亲自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辨之,与臣下争小察而基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也。

”13皇帝一天到晚精力高度紧张,亲自辨别事情,而不让臣子们来处理,事事都跟臣下比高明,怀疑手下人的忠诚度。

荀子认为这些都是君主最应该忌讳的。

君主应该从总体方位把握,具体事务的处理、矛盾的化解应该放手让手下人来干。

同时,荀子认为国家或政府部门的长官就是最“能群”的人。

他说:“君者何也?曰:能群也”14因为“能群”就是善于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资源共享,使大家互相依靠,团结一致的人。

用荀子的话说,这种人就是“善生养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显设人者也,善藩饰人者也”15。

而一旦做到善于抚育人、治理人、安置人以及用服饰来区分人,人们就喜欢他,愿意与他接近,即所谓“四统者俱而天下归之,夫是之谓能群”16。

所以,由“能群”的人治理国家,可以使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这就是,君主应该有大智慧。

第二,对贤者的放手任用还体现在保护贤者,使之不受小人损害。

尤其是君主本人,须明辨是非,莫与小人为伍,提防近宠内嬖损害贤者。

荀子指出:“今人主有大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

虽欲成功乎哉!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影之枉也,惑莫大焉”17。

让贤者做事,又和不贤者在一旁非议,这是最大的疑惑。

荀子提醒君主,贤者干事本来就是要引起不贤者仇恨的。

“语曰: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

公正之士,众人之痤也。

循道之人,污邪之贼也”18。

君主若指望小人不非议君子,实在难乎其难。

所以,君主一定要防范小人坏贤人,更不能混逆在小人中非议贤者。

(三)荀子用贤思想的局限性
荀子虽竭力主张用贤,但用贤的目的仍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故其用贤本身不能不有局限性。

视贤者为工具,在荀子眼里,贤者固须受尊,但贤者最终不过是君主个人成就事业的工具,不是独立于君主的社会正义和真理的捍卫者。

因为是君主的工具,所以荀子在劝喻君主时,不自觉地用君主挑选为其服务的射手、御者来比喻挑选贤者。

他充其量是把贤者视为高级一点的工具。

荀子虽反对君主左右的小人干扰贤者干事,但因为用贤的最终目的仍是巩固君主的统治,又因为荀子也看到贤者多有独立的思想,所以仍主张有便嬖左右监视贤者。

他说“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向也,不可不早具也。

19”“故人主必将有便嬖左右足信者然后可。

”“故人主无便嬖左右足信者谓之暗”。

这反映出,由于君主用贤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利益,故其对贤者骨子里仍缺乏信任。

荀子的监视贤者主张不无道理,历史上确有许多
11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3页。

12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5页。

13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6页。

14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7页。

15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7页。

16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7页。

17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0页。

18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0页。

贤臣功高震主篡位。

东晋的桓温、南朝的刘裕、五代的赵匡胤。

所以许多君主都惧怕臣子的贤能。

既便对骨肉之亲,也未能消除这种心理。

宋太宗见到太子颇得人心,就酸溜溜地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所以荀子仍主张于贤者之外增置耳目以窥察之。

总之,为了实现其理想政治,荀子主张用贤,也恰是为了实现理想政治,荀子骨子里又把贤者当工具。

荀子所称的贤者,尽可能让君主舒舒服服地行道,而又不会威胁到君主的统治地位。

三、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

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崇尚个人奋斗、自我价值;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及成功感;他们尊重个性发展、自我创造;善于开拓创新,标新立异。

这种重理性、务实际的作风也决定了西方人重契约、讲规则、重法律的实际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20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崇尚集体荣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谦虚谨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传统的中国文化还要求人们不偏不倚,恪守中庸之道,所以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这也是中国人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缺乏竞争意识的根源。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荀子《君道》篇中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

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

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21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

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

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

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

请问为人弟?曰:敬而不苟。

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

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22荀子《君道》中所讲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关系,以及后来提出得的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定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为君、为父、为夫的。

于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不仅是以家庭为本位,而且被严密地罩上了一张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等级观念为特色的封建伦理网络。

中国古代的国家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就是放大了的独裁家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家长制作风、等级观念、独裁制度,与人人平等的现代民主观念、民主制度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民主意识、民主风气的形成。

23但是,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
20陈慧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载《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第9期。

21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4-235页。

22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32页。

23姜宁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载《琼州大学学报》1994第2期。

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

而克服与改善它的消极的一面则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清)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2] 方尔加:《论荀子的用贤思想》,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第3期。

[3] 方尔加:《荀子修身论简析》,载《北京社会科学》1993第2期。

[4] 姜宁鹏:《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载《琼州大学学报》1994第2期。

[5] 周桂钿:《试论“君道”中的修身与听谏》,载《福建论坛》2001第1期。

[6] 李维香:《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载《理工高教研究》2004第6期。

[7] 邱磊:《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及其启示》,载《理论学刊》2004第12期。

[8] 陈慧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载《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第9期。

[9] 王保国:《评荀子的君本论和君民“舟水”关系说》,载《史学月刊》2004第11期。

[10] 吉兴:《解蔽与成圣:荀子认识论新探》,载《河北学刊》2004第5期。

[11] 牛廷顺:《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载《人才资源开发》2009第7期。

[12]周大江:《草莽皇帝刘邦的待人之道》,载《廉政瞭望》2009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