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及反思-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案及反思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一篇精美散文。
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学习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物者,窥谷忘反”一句的含义。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音乐起,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彷佛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间。
仰望:层峦叠嶂,俯视:流水淙淙。
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忘怀得失。
这里的水很清,可见锦鳞游泳,当风乍起时,可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这里的树很茂盛,直入云
霄。
这就是喂鱼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
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
富春江到底有多美,现在我们就随吴均游一次美丽的富春江。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吴均,吴均南朝梁,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只留下这段优美文字。
当时人们写信都习惯开篇描写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环境描写一样。
三.解析全文:
1. 读文。
明确读音和句读
3. 学生读文并质疑。
4. 文有文眼。
本文的文眼时哪个词语?(奇山异水)
5. 文章那段写奇山?哪段异水?为什么不先写山后
写水?第一段和后面两段是什么关系?
6. 概括总结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正侧结合)
7. 读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联想到哪些
诗句?(知识拓展)
8. 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写的?
9. 读这段文字应什么语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
觉?
10.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欲忘反。
”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想。
(联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1.可见吴均是个什么样的人?再预见一下,他写信的内容。
(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
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
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
12.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你想对那些仍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说些什么?
13.为什么不把最后写景的那句话搬到抒情句前?(言有尽而意无穷。
像电影片尾展示的越来越远的景物镜头)四.小结全文,总结手法。
骈散相间,动静互见,正侧结合
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感谢吴均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品文,让我们认识了富春江。
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够亲游富春江,感受一下山奇水异,天下独绝的富春江。
五.作业:
给吴均写几句话-----书想书之言。
板书:
水(异):清深急
山(奇):山高树寒鸟鸣禅啭猿鸣
感想:息心忘返
【教学反思】
讲此文时因为借助了多媒体,有声有色,所以讲解不是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整体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构思讲解的:
一.文与人结合
学文一要学写法,二要学精神。
本文我们不但要学清晰明了的写作方法还能学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和崇高品质。
特别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结合生活或自己的情况谈感想的问题,这样更能很好的将文章与实际有效结合。
二.学与思结合
“教”为了“不教”。
教师的启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
我们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想到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再思考的能力。
既然让他们思考就是为了加深他们对此内容的印象,那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
而且问题不要全部简单直接化,要有一些让他们稍转一下弯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那样才会有一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
三.读和写结合
朗读是教学的基础。
读出味道才能理解其含义。
最后我设计一个作业-----让他们给吴均写几句话。
这是对文章内
容的进一步延伸。
孩子们了解了吴均的身世和处境,理解了吴均为人和品质,就不怕无话可说。
每一篇优美的文章读起来都陶醉,讲起来都应手,回味起来仍有遗憾:
此文觉得有点头重脚轻,开始太罗嗦,结尾太仓促。
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