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时间在流逝(年月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二、现在几点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三、1分钟有多长?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学会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环境问题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从自身做起,落实环保行动。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原因。
2.如何在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
3.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环境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亲身体验环境问题的产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实验器材:如水、土壤、空气等。
3.环保宣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如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应该如何解决?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境问题的原因,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森林砍伐等。
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问题的产生。
如空气污染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观察蜡烛燃烧产生的烟雾。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学设计(新版)2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学设计(新版)2一. 教材分析《让资源再生》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对资源再生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资源再生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概念,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现资源再生利用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资源再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实践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资源再生的方法。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环节。
2.准备实践活动的道具和材料,如废旧物品、容器等。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案例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再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资源再生的概念,以及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实际应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总结资源再生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资源再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推广资源再生,提高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资源再生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环境的概念、环境与生活的关系、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多样,善于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与生活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解决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热爱环境,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与生活的关系2.环境问题的识别与解决方法3.环保意识的培养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4.榜样示范法:介绍环保典型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环境与生活的关系,阐述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解决方法。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环境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时间每时每刻都伴随这我们,孩子们对时间是熟悉的,但又模糊不清的,通过本科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非中来感知时间的长短,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间是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和方法1.运用各种方法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2.根据估计一分钟时长的经验,比较合理地估计10分钟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2.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感受1分钟的长短【教学难点】如何更准确地估计一分钟的长短【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揭示新课(2分钟)1、猜谜语,引入时间概念。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吧!课件出示: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但能跑。
每天匆匆过,从来不回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课件出示:师:时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上课时,它在我们专心致志的听讲中不知不觉地过去;玩耍时,它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游戏中悄悄溜走;睡觉时,它随着我们的美梦一去不复返……2、小结揭题。
时间真的很宝贵,时刻伴随着我们,很容易从身边流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时间在流逝)二、探究时刻,体验时长活动一:现在几点了(5分钟)1、同学们,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超过8点)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提示学生分室外和室内)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可能会有:野外:晴:观察太阳高度、炊烟、广播、人影长短。
室内:现在是第几节课,离上课过了多久来估计,然后再看表误差多少?4、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出示时钟)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5、要准确、具体地知道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活动二:认识钟表(3分钟)时钟对于同学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面让我们再来认识它。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环境与我们》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行动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情感。
3.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养成环保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环境问题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讨论。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垃圾分类袋、绿色植物等。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3.珍惜水资源4.解决垃圾问题5.合理利用能源6.让资源再生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环境,感知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迹。
以“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问题的讨论聚焦话题,让学生列举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一一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学生通过思考“我们要为宇航员保证哪些生存条件”,进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培养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或其他的书籍资料。
他们了解地球环境的某一方面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是他们还不能整体地认识地球的四大圈一一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对于海洋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海洋植物还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2.探讨宇宙空间站要为字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记录、交流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难点:通过绘图梳理地球为人类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的课题。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他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于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图片等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如何保护环境。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3.讲授法: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污染物样本、显微镜、实验盘等。
2.图片资料:环境污染的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污染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污染物样本,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
5.拓展(10分钟)教师展示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并撰写一篇短文。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学设计6(新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学设计6(新版)一. 教材分析《让资源再生》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资源再生的意义。
2.基本概念:介绍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基本概念。
3.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再生的实例,如废纸、塑料瓶等的回收利用。
4.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资源的再生,提出具体的建议。
5.总结:强调资源再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观念,他们对一些基本的环保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实际操作和思考方面还需要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基本概念。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再生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再生的习惯。
4.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现资源再生的意识和行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再生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源再生的意义。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现资源再生的具体建议。
4.实践操作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资源再生的行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导入和分析。
2.准备一些关于资源再生的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一些关于资源再生的实践活动,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7做一个钟摆》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7做一个钟摆》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3.7做一个钟摆》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制作一个钟摆,让学生了解钟摆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为素材,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对钟摆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钟摆的原理,知道钟摆是如何工作的。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钟摆的原理及其应用。
2.学生动手制作钟摆,掌握制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制作和观察钟摆,了解钟摆的原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2.钟摆制作材料:木板、尺子、螺丝、螺丝帽、重物等。
3.辅助工具:螺丝刀、锯子、锤子等。
4.教学视频或图片:关于钟摆的原理和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钟摆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钟摆,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钟摆是如何工作的吗?”让学生思考钟摆的原理。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钟摆的原理,展示制作钟摆的过程。
重点讲解钟摆的关键部件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材中的制作方法,动手制作钟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制作好的钟摆,讲解钟摆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中的心得。
其他学生倾听,提问,互动交流。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钟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你能想到哪些改进钟摆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环境与我们》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入了解还需加强。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3.如何保护环境,提出解决方案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环境问题的案例资料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3.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导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环境问题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出发,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环保意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保护环境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8.板书(5分钟)设计简洁清晰的板书,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时间在流逝》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时间在流逝》教案一. 教材分析《时间在流逝》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感知时间的存在,理解时间的流逝,并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时间。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感知到时间的不可逆性,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但对时间的感知还比较抽象,难以具体感受时间的流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知时间的存在,理解时间的流逝。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时间。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时间的感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2.时间表示方法的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时间。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钟表,让学生感知时间的流逝。
2.实践操作法:通过制作时间尺,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时间。
3.小组合作法: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钟表:用于观察时间的流逝。
2.时间尺:用于学生制作和展示。
3.彩色纸张、剪刀、胶水等:用于制作时间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钟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时间的流逝。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是如何流逝的?我们如何来表示时间?2.呈现(10分钟)呈现不同的时间表示方法,如小时、分钟、秒钟等。
让学生尝试理解这些表示方法,并学会转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时间尺,用来表示一段时间。
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准确地表示时间?4.巩固(5分钟)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时间尺,并解释时间的表示方法。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时间尺来表示时间,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时间。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时间的流逝和时间表示方法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尺,下节课进行展示。
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环境与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是对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环保活动,但是对于如何具体做到环保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问题的严重性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3.如何在生活中做到环保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3.学生实验材料和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课件和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案例,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做到环保。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去?如何倡导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环境。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环保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环保活动、设计一个环保标语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7做一个钟摆》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7做一个钟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中的《3.7做一个钟摆》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科学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钟摆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钟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简单机械的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制作钟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操作上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钟摆的原理,学会制作一个钟摆,并能解释其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钟摆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钟摆的制作过程,尤其是对钟摆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发现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制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钟摆的相关知识,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提前学习简单机械知识,了解钟摆的基本原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钟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钟摆是如何工作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钟摆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钟摆的原理,并通过动画或实物展示钟摆的工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钟摆的运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材中的制作方法,亲自动手制作钟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钟摆,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1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1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的课题1《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热的现象、温度和气温的概念等知识。
本节课通过探究水的三态变化,使学生感受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能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水的状态变化,学生在生活中有丰富的经验,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
但学生对于水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2.难点: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水的三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水的三态变化。
2.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认识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水、冰、加热器、容器等。
2.器材准备:温度计、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等。
3.教学资源:实验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水的不同状态(如河流、冰雪、雨露等),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存在形式,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状态吗?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现象:将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后取出,水变成了冰。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是水的一种什么状态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学设计(2023春新课标版)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教学设计(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让资源再生》,主要讲述了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意义,学会简单的资源再生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资源再利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资源再生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资源再生的意义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资源再生的意义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资源再生的意义和方法。
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资源再生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故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2.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3.准备一些问题和建议,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引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或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资源再生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城市如何通过资源再生,实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资源再生的概念和方法。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资源再生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资源再生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每组完成一个资源再生的实践任务。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资源再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资源再生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沉浮的基本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而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了解这些力的作用是造船的关键。它们决定了船只能否在水面上稳定行驶。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船只设计,了解浮力在造船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平衡浮力和重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沉的材料在造船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些船只设计成空心?”“如何通过改变形状增加浮力?”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沉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沉材料来造船。
-突破方法: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比较,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习如何选择和应用。
-实践操作中的技术难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
-突破方法:教师现场演示关键步骤,提供技术指导,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验结果中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如何通过改变船只的形状来增加浮力。这让我感到很惊喜,也证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以后,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原理特别感兴趣。当他们看到不同材料的小船在水中浮沉时,那种好奇和兴奋的表情让我深感欣慰。我意识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环境与我们》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以及解决办法,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环境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提高环保意识。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等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及解决办法,学会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及解决办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如水、土壤、植物等。
3.生活情境道具:如垃圾、污染物质等。
4.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展示课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及解决办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环境问题。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问题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让资源再生实验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让资源再生实验设计试做一张再生纸一、教材简析:本次实验是基于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6课的《让资源再生》一课设计的,在这节课前,与学生一起讨论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垃圾问题,学习了合理利用能源,这节课是教材中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的内容。
通过实验,学生将了解再生纸的制作原理和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在使用一些再生制品,对资源再生会有所了解,但他们对资源再生对于环境的影响没有深入的理解。
他们不清楚我国古代造纸的流程,也没有经历过再生纸的制造过程。
但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通过再生纸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设计思想: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核心问题,地球上的很多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再生是指将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回收利用,使一些废弃物变废为宝。
资源再生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资源再生把人与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
本课让学生经历制作再生纸的过程,以理解资源再生对环境的影响。
本次实验设计旨在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再生纸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资源再利用的乐趣,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器材: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各种废纸、水、搅拌棒、搅拌器、干毛巾、滤网等。
教师准备:中国古代造纸流程图、现代造纸厂造纸流程图、多种再生纸样品、以再生纸为原料的商品等。
五、设计可达成的效果:学生能够掌握再生纸的制作方法,了解再生纸的制作原理。
学生能够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六、实验步骤:1.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利用回收的废纸制造再生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一课时:时间在流逝(年月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二、现在几点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三、1分钟有多长?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2、完成作业本作业。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太阳钟(年月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
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2、揭题:太阳钟。
(板书课题)二、用太阳来计时: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
他们是怎样做的呢?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3、组织观察活动。
(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教学后记:第三课时:用水测量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教学难点:滴漏实验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一、引入: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三、滴漏实验: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四、延伸: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教学后记:第四课时:我的水钟(年月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
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二、设计“水钟”: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1、制作一个滴漏。
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4、实践尝试、改进。
教学后记:第五课时:机械摆钟(年月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
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揭题:机械摆钟。
(板书课题)二、观察钟摆: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三、观察我们的钟摆: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
(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
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教学后记:第六课时:摆的研究(年月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3、揭题:摆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
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