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思考与探究】1、诗题解读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2、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4、《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书愤》导学案
《书愤》陆游公众舆论的缺陷,究其原因,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由理性分析进行推敲,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一、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3、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就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背景知识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1、《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案一.资料助读(一)【知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屡遭当权的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虽然历任多种官职,但始终无法实现他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
晚年在山阴闲居,直至终老都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是一位高产作家,平生作诗近万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其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诗中充满了悲壮、崇高之美。
语言明朗晓畅,精练自然。
(二)【论世】老而弥坚,壮志难酬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5年,是一个62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
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全诗脉络如下:三.要点导学【要点一:把握内容,归纳主旨】1.“书愤”的“愤”包含哪些感情?2.这是一首七律。
前两联叙事,追忆“瓜州渡”和“大散关”两次战斗的胜利,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男子形象?书愤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作者的抗敌抱负后两联:侧重写现在,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要点二:梳理思路,鉴赏表现手法】1.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四.小结:使用对比手法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将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将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
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相应的题目。
自嘲陆游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编写人:徐庭东审核:陈忠章【温馨心语】一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二诗界十年靡靡风,兵魂散尽国魂空。
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知识链接】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2、写作背景(论世)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相关典故(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
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自主学习与检测】1、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15页】2、解释字词①书:写;愤:义愤。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气③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意为相差无几3、名句赏析【详见《新学案》16页】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书愤导学案
南和一中教与学一体化导学案高二语文编写者:魏丽静使用日期:2014年月日班级:姓名:书愤【教学目标】1、了解陆游生平和诗歌风格。
2、理解南宋陆游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等。
3、赏析《书愤》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诗人的情感。
2、赏析表现手法。
【导学流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陆游,字务观,号,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29岁时考中进土,因主张恢复中原,被秦桧罢黜。
南宋孝宗时被起用。
先后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担任军职。
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然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他曾亲至前沿视察,提出北伐之策等,但均未被采纳。
又因故土没有收复,遗民于水火之中,内心非常痛苦,经常“脱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谙官场的礼法,遂遭“不拘礼法,待酒颓放”的讥讽。
因此,自号“放翁”。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如《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也有抒写日常生活清新之作。
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
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等。
2、写作背景(论世):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3、朗读,知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口头串译全诗。
有疑问处做出标记,以备交流。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书愤》导学单学习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时安排时教学过程一、前预习、走进作者陆游,字,号。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写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入侵,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激愤。
书:;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二、自主学习诵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三、合作探究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2、如何理解首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示例: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两个典故:()()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4、艺术特色:、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
四、展示交流学生把导学单上的相关积累题做好并展示交流五、点评释疑学生纠错、教师评价六、巩固与练习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七、当堂检测赏析《越中览古》八、后作业、默写全诗2、写一篇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小评论。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学习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
二、导入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死去元知万事空,僵卧孤村不自哀,但悲不见九州同。
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夜阑卧听风吹雨,家祭无忘告乃翁。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
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解题书: 愤:五、整体感知1.朗读: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2.感情基调:3.诗人“书”了哪些事,包含哪些情感?首联:(“书”)颔联:(“书”)颈联:(“书”)尾联:(“书”)4.作者忧愤了什么?(知人论世)六、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七、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书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案(8篇)
书愤教案(8篇)书愤教案书愤教案(一):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透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白描、比较等手法的运用。
2.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资料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活力,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齐感悟。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第一单元《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夔州通判等职。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2.背景解读《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3.文化常识【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
中国关中四关之一。
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
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塞.上( ) ②衰鬓.( ) ③谁堪.( ) ④伯.仲()2.辨形组词洲()斑()衰()仲()州()班()哀()忡()3.词语解释(1)中原北望气.如山:(2)铁马..秋风大散关:(3)塞上长城....空自许:(4)出师一表真名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4.课文译释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气概有如山岳。
“气如山”既表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了自己对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将士们乘着高大的战舰在夜里冒雪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书愤》导学案1
《书愤》导学案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作者突出的抒情手法;、落实并总结诗歌鉴赏方法学习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预习案学法指导: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揣摩、分析作者融入意象的情感。
一、课本助读、作者简介陆游( -) ,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绍兴二十三年() ,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 ,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 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 ,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 ,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 、“靖国难”。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 ,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选修《书愤》导学案第周本周第个累计个上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审阅人: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问题导学:1.作者简介(1)志在恢复的爱国诗人——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著有诗集《剑南诗稿》,文集《渭南文集》,词作有《诉衷情》《秋波媚》《卜算子》等。
(2)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作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陆游已是耳顺之年,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2. 阅读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3.背诵全诗4.主旨归纳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三、问题探究1.阅读诗歌前两联,思考:对首联的“世事艰”与颔联的“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该如何理解?明确:“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很想再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明确:颈联中“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5书愤 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富平中学高二语文组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一、字音认读1.瓜洲渡.(dù) 2.大散.关(sǎn) 3.塞.上长城(sài)4.衰鬓.(bìn) 5.千载.(zǎi) 6.伯仲.(zhònɡ)二、词语积累1.中原北.望气.如山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气:豪情2.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3.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传后世4.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原来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三、佳句诵读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知人:(一)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宋高宗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
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谟阁待制。
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二)作品: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三)评价: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二、论世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愤》导学案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
2、难点(1)对诗歌中用典的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
(2)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理解其悲愤之情的深层原因。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此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 61 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作此诗。
四、文本解读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指早年,青年时期。
那时他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这两句回忆自己早年的壮志豪情,为下文的悲愤之情做铺垫。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追述了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的胜利场景。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学习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时数:一课时(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导入新课【明确】《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写了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何等的执着、真挚!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2、诗人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二、【自主研习】诗意理解:1、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
把全诗节奏用/标出来。
【明确】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结句降调)2、诗意的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4、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
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剑南诗稿》。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9300首。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二、朗读全诗,梳理大意。
1、诗题解读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2、解释加点字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3、翻译全诗。
年轻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中原北望,幻想着收复失地,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洲古渡,飞雪洒满大宋的楼船;大散关头,铁甲骑兵在秋风中飒爽酣战。
可惜啊,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壮志未酬,衰鬓先斑。
《出师表》真足以万古流传,试问千载之下,谁能和诸葛亮并立比肩?!4、探究问题: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课堂导读】一、赏析全诗1、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2、《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明志。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课后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答案 D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2、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 C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二、拓展阅读阅读《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回答3~7题。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
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答案空先悲愤4、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
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
“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5、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
“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
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
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4、《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小楼”这一意象表现了陆游何种思想情感?答案:“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场生发出一股悲凉的情绪。
如李煜的《虞美人》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陆游也是如此,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正是惆怅所至,抒发自己的落寞情怀。
6、《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
《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风格:《书》严肃而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而《临》以轻松诙谐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忧愤。
附:《临安春雨初霁》翻译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素材积累】一、作家故事。
少年壮志陆游出身于官宦。
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
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
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
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
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为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
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
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
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
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应用话题“影响”“立志”“爱国”。
二、美文赏析。
1、片段一:“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
”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
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
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
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
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
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
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
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
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
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
2、片段二:千年一放翁——陆游初识陆游,是在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大气磅礴里;再识陆游,是在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无力吟叹中;深识陆游,是在那"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的终生遗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