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公开课教案城市

合集下载

山东省公开课——城市与地理环境

山东省公开课——城市与地理环境
服务 中心 城市自身 城市以外 城郊 农业 工业化 经济增 长中心 城市交 通网 保护耕地
市 场
发展 方向
机械化、集约化、设 施化及高效化 人口迁移 布 局 原 则 产业结 构升级 产业 转移
城 市 化
中 心 地
区 域 核 心
主 导 作 用
就业机会
方格状 放射式 方格-环行 -放射式
1.合理、长远规划,形 成网络,减少工程量 2.区分道路性质,构筑 道路系统 3.保护城市环境、风貌 发展公共交通 未来 城市 加强道路建设 城市多核心 现代信息技术
1.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
70Βιβλιοθήκη 302.城市城区面积变化图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
变化顺序:a—c—d—b
4.城市扩展和人口流动方向示意图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图 形
人口由乡村迁 往城市;乡村 地区转化为城 市地区;农业 活动转化为非 农业活动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和 郊区迁往乡村 或小城镇
景 观
世界 中国 逆 城 市 化 再 城 市 化
工业区



中心 地
服务功 能差异
城市 等级
城市体系
市 概念、表现、标志 城 市 化 人口迁移

时 间 变 化
起 源
发 展 阶 段
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特点 有利 影响 不利
郊 区 化
人 地 协 调 , 可 持 续 发 展

城郊农业 城市交通网——数字城市、GIS 与城市管理 专业化城市:科技、旅游、大学城 城市自然灾害
(二)山东省近7年高考分析
7年3考,选 择题
7年2考,综合 题+选择题

八年级下册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八年级下册的地理课本,采用湘教版。

该教材内容丰富,布局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

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理学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地域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地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掌握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和特产;了解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整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地理认同感,增强对民族地理多样性的尊重和宽容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土地与食物安全该单元通过介绍我国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以及粮食的生产与消费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农业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单元:资源与发展该单元通过介绍我国的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城市该单元通过介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单元:全球化与地球村该单元通过介绍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五单元:民族地理与旅游地理该单元通过介绍我国的民族地理多样性和旅游资源,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地理的特点和中国的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地理认同感和旅游意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甘肃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甘肃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甘肃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甘肃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和资源分布等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分析和解读甘肃的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甘肃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甘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资源分布等内容的教学。

2. 教学难点:将知识点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甘肃的地理位置,并通过投影仪展示甘肃的地图,让学生了解甘肃的大致位置。

2. 地貌特征(2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甘肃的地貌特征图,并解释其中的河流、山脉和盆地等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甘肃的地域特点。

3. 气候特征(2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甘肃的气候分布图,并解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甘肃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4. 资源分布(3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甘肃的资源分布图,重点介绍甘肃的水、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分布情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资源的意义。

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重点考虑甘肃的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情况。

6.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并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和媒体1. 教具:地图、图表、投影仪等。

2. 媒体:PPT演示、教学视频等。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甘肃的地理特点和资源情况了解较少。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展示地图、图表等材料,让学生对甘肃的地理特点有了直观的了解。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高中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三

高中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三

高中地理教案三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以及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现象;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和规律;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3.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4.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特点;2.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与变化;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3. 模型演示:通过使用地球仪等实物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互相交流;5. 实验观察: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天体运动、记录数据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记忆和理解;7. 练习检测: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掌握程度;8. 解答疑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加深理解;9. 拓展延伸:以相关实例或案例,拓展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引发学生对更高层次问题的思考。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和相关模型;2. 影音资料和图片素材;3. 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材料;4. 练习题和答案。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问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合作程度等来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2. 学生反馈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 学习成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

3. 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4. 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定义和分类-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 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3.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气候和天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的关系- 灾害与人类的应对策略4. 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掌握。

2.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理解。

3.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以及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图表分析: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认识和观点。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2.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30分钟)-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 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通过图示和示意图进行讲解。

-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3. 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40分钟)- 分析气候和天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

- 探讨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资源。

- 讲解灾害与人类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演变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2.了解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特征,并能够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

3.熟练掌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4.熟悉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

5.能够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及其对当地和整个国家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城市定义及演变–城市概念–城市演化历程–现代城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因素–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与组团3.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方法–城市设计的意义与内容4.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5.城市发展与城市作用–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的全球化与城市竞争三、教学策略1.视频教学:通过专业的地理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辅导自己的学习。

2.互动讨论:在课堂上,发起讨论、问答环节,减轻学生压力,增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组合式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城市实地考察,梳理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过程。

4.综合性评价:通过总结性试卷,评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

四、教学关键点1.理解城市概念、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模式。

2.掌握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特点、演变因素、标志性建筑及组团。

3.熟悉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4.熟悉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

5.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及其对当地和整个国家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现状。

2.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探究二、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形态。

2.掌握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3.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城市全局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形态。

四、教学难点: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地图、PPT和图片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形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并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

3.教师选取一个典型城市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并逐一分析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4.学生分组,自行选择一个城市,并就其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加深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价学生对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

2.评价学生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3.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资源:1.PPT2.地图3.图片4.典型城市案例九、教学拓展:1.配置更加丰富的案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2.加深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对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十、教学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探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分支,本次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和形态,掌握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成、分布、特点。

通过实际操作、讨论、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和分析的科学研究者。

初二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初二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初二地理教案设计第一节课:地球与地图课时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点以及地球的主要构造,并能够运用地图进行基本的地理定位。

教学重点: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构造;2. 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的概念;3. 学会使用地图进行基本的地理定位。

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构造;2. 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讨论地图的作用以及使用地图的情境。

第二步:地球的形状和构造(15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

2.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强调地核的特点。

第三步:经纬度和地理坐标(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讲解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理定位中的作用。

2. 学生跟随教师指导,练习使用经纬度和地理坐标进行简单地理定位。

第四步:使用地图进行地理定位(20分钟)1. 教师分发纸质地图给每位学生,并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地图上的经纬线和地理坐标。

2. 教师提出一些地理定位问题,让学生运用地图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讨论。

第五步: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复习地球的形状和构造,以及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的概念。

2. 鼓励学生提出与地球和地图相关的问题,进行拓展学习。

第六步:课堂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标注指定城市的地理坐标,并写明经纬度。

第二节课:地球上的河流和湖泊课时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能够运用地图进行简单的河流和湖泊的定位和判断。

教学重点:1. 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河流和湖泊;2. 学会使用地图进行简单的河流和湖泊的定位和判断。

七年级地理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湘教版第一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 了解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环境。

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地理学的主要分部门。

2.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1)地球的构造和特点;(2)大气圈和气候;(3)水资源和水循环;(4)陆地和土壤;(5)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理学的主要概念;2.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讲授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介绍地理学的分部门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地理学是什么?它研究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授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地理学的主要分部门。

三、讲授地球上的自然环境(30分钟)1. 地球的构造和特点;2. 大气圈和气候;3. 水资源和水循环;4. 陆地和土壤;5. 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

四、实例分析地球上的自然环境(30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地球上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相互关系;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自组的研究结果;3. 选取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五、巩固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并交流答案。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各个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地理学的主要分部门、地球的构造和特点、大气圈和气候、水资源和水循环、陆地和土壤,以及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正确处理与地球环境相关的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案一、教材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是为高中学生编写的一套地理教材,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该教材内容丰富全面,覆盖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内的各个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高中地理人教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地球和环境、人类活动与环境、人口与城市等地理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证研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和地方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构造- 掌握地球的地理坐标和地球旋转的影响- 学习使用地图及相关知识2. 第二单元:环境与自然资源- 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掌握气候与植被、土地利用与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 第三单元:人类活动与环境-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化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习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4. 第四单元:人口与城市- 了解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习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知识四、教学方法1. 解说教学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

2. 图文并茂法:使用图表、图像等辅助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

3.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1.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并进行拓展。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农田、城市规划展览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一个地理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并给予展示的机会。

五年级地方课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当地特色景点、名人、传统节日等的相关信息;- 了解当地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等情况。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本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篇- 学习当地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水系等;- 了解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状况;- 掌握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 历史篇- 学习当地的历史沿革,了解当地的发展过程;- 研究当地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3. 文化篇- 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了解当地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介绍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到当地著名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3. 探究式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和总结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4.交流讨论法: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当地风景、名胜等,让学生对当地产生兴趣。

2. 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知识,并引导学生做笔记。

4. 实地考察:- 安排学生到当地的著名景点或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5. 交流讨论:-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学习心得。

6.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初一地理认识城市教案

初一地理认识城市教案

初一地理认识城市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了解城市的特点和分类;2.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城市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比较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城市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点1.城市的概念及特点;2.城市的分类及发展规律。

三、教学难点1.城市分类的比较和分析;2.城市化的影响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以PPT为辅助,对城市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发展规律进行讲解;2.示范指导法,以教师为例,给学生们讲解城市环境的观察和分析方法;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自行选择城市进行调查,然后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的差异。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城市的概念及特点知识点1:城市的概念及特点1.通过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城市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城市的特点并对其做出比较。

2.列举城市的常见特点: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文化发达,环境污染等等,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环境的一些典型标志,如广场、公园、公路等等。

3.对城市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通过这些特点来认知城市,并且让他们意识到这些特点与城市发展的联系和影响。

知识点2:城市的分类及发展规律1.理解城市的分类及发展规律,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城市和城市发展的不同规律,展馆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城市类型,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以及新兴城市等等。

2.教学举例,分别讲解各种城市类型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要求他们认识到,城市的不同类型是由多种因素和历史条件共同决定的。

第二课时:城市环境的观察和分析知识点1: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1.通过PPT讲解,让学生了解城市环境由哪些主要构成要素组成,例如城乡差异、商业区、居住区等等。

2.按照统一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城市环境的实地观察,让他们对城市环境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知识点2:城市环境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分组选择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观察和比较,让他们能够自行设计调查问题和方法,通过一些指标来分析城市环境的差异。

幼儿园大班教案《城市》

幼儿园大班教案《城市》

幼儿园大班教案《城市》教学内容:幼儿园大班《城市》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城市的概念;2.了解城市的特点和功能;3.观察和认识城市的建筑和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认识城市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城市的照片、建筑和交通工具的图片;课件:关于城市的图片和文字;游戏道具:城市地图、积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城市的照片,并问:“这是什么地方?”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回答是城市,并问:“你们见过城市吗?城市是什么样子的?”3.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城市,看看城市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二、探究(30分钟)1.观察城市的建筑(15分钟):a.教师出示城市的建筑的图片,如高楼大厦、商店、学校等,介绍这些建筑的名称和功能。

b.在课件上展示建筑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建筑吗?这些建筑是在城市里的还是在农村里的?”c.引导幼儿回忆在城市里见过的建筑,进行讨论。

2.观察城市的交通工具(15分钟):a.教师出示城市的交通工具的图片,如汽车、公交车、火车等,介绍这些交通工具的名称和功能。

b.在课件上展示交通工具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交通工具吗?这些交通工具是在城市里用的还是在农村里用的?”c.引导幼儿回忆在城市里见过的交通工具,进行讨论。

三、拓展(20分钟)1.游戏活动:找建筑(10分钟)a.教师准备一幅城市地图,地图上有一些建筑的图标。

b.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小城市规划师”,其他小组成员是“小城市观察员”。

c.小组轮流出一名“小城市观察员”来观察地图上的建筑图标,其他小组成员要根据观察员提供的建筑特征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并说出建筑的名称和功能。

d.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观察员和观察的建筑图标都要换。

2.制作城市(10分钟)a.教师发放积木和城市道具,引导幼儿用积木搭建城市的建筑和道路。

b.对于搭建好的城市,教师提问:“这样的城市有哪些建筑?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在这个城市里行走?”c.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和分享。

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学

地理教案小学第一部分:引言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自然景观、人类活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小学阶段,地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和对环境的关注意识。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小学地理教学的教学策略,并提供一个示范教案。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了解地球的五大洲和七大洋。

4. 理解地球上人类的分布情况。

第三部分:教学流程教学活动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让学生讨论地球是圆的还是扁的,并解释地球的形状为椭球体。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理解地球的大小相对于其他星球而言是很小的。

教学活动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0分钟)通过制作模型或使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让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升起和落下,并通过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其中一组模拟地球公转的运动,理解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的变化。

教学活动3:地球的五大洲和七大洋(25分钟)通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上的五大洲和七大洋的位置。

让学生观察地图并标出各个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通过讨论每个大洲的特点和不同大洋的位置,让学生对地球上的地理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活动4:地球上人类的分布情况(20分钟)通过图表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上人类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表中的数据,了解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原因。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思考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资源。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地球形状、运动和地理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人类分布与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五部分: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延伸活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城市的职能教案

初中地理城市的职能教案

初中地理城市的职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城市的职能,能够分析不同城市的主要职能;(3)了解城市服务体系,理解城市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城市职能的认识;(2)运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城市职能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城市职能的兴趣,增强对城市发展的关注;(2)培养学生热爱城市,关注城市问题的情感;(3)培养学生珍视自然资源,倡导绿色出行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的概念和特征2. 城市的职能3. 城市服务体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的职能,城市服务体系。

2. 教学难点:城市职能的判断,城市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城市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城市的魅力;(2)学生分享对城市的认识,教师总结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2. 探究城市的职能(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主要职能,学生分组讨论;(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教师运用案例分析,讲解城市职能的多样性。

3. 学习城市服务体系(1)教师介绍城市服务体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城市服务功能的多样性;(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城市服务体系的特点;(3)教师举例说明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学生分组讨论。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城市职能和城市服务体系的知识。

5. 作业布置(1)绘制一幅城市服务体系示意图;(2)选择一个城市,分析其职能,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城市职能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沈阳初中地理试讲教案

沈阳初中地理试讲教案

沈阳初中地理试讲教案年级:初中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阳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学会分析地理信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沈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沈阳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3. 沈阳的历史文化。

教学难点:1. 沈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描述。

2. 沈阳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3. 沈阳历史文化的阐述。

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PPT、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辽宁省地图,找出沈阳的位置。

2. 邀请学生分享对沈阳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沈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沈阳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相对位置等。

2. 讲解沈阳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季节等。

3. 讲解沈阳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观看沈阳经济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分析沈阳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邀请学生分享对沈阳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沈阳的历史文化。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沈阳的历史文化,包括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等。

2. 讲解沈阳的文化遗产,包括故宫、张氏帅府等。

地理欧洲西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理欧洲西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理欧洲西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和国家。

2. 掌握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和气候。

二、教学重点1. 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

2. 欧洲西部的气候。

三、教学难点1. 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对比。

2. 欧洲西部的气候分析。

四、教学内容1. 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大洲,西部地区包括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爱尔兰、英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家。

这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南部和西北部。

其中,葡萄牙和西班牙称为伊比利亚半岛,是欧洲最西端的国家。

2. 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欧洲西部地理特点丰富多样。

首先,伊比利亚半岛地势复杂,多山且有许多河流,如塞巴河、亚拉河等。

接下来是法国,法国境内有各种类型的地貌,如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和中央高原等。

然后是英国,英国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组成,地理特点主要是丘陵、高原和山地。

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这些国家地势比较平坦,地理特点以河流、河岸平原和丘陵为主。

3. 欧洲西部的气候欧洲西部的气候因地理位置和海洋环流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

伊比利亚半岛气候主要受大西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法国气候类型多样,南部地区属地中海气候,而北部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冬季较温暖,夏季较凉爽。

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的气候也是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大西洋的影响,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五、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

2. 学生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图展示欧洲西部地区的位置和国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以伊比利亚半岛、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为重点,介绍地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展示该国家的地理特点和气候,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交流。

4. 小结总结欧洲西部的地理特点和气候,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评价学生对欧洲西部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地理特点对比和气候分析。

高中人教版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教案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教案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教案包含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多个重要主题,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内部、地表水与地下水、自然灾害与防治等。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具备对地球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地球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表水资源和自然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计生活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图表分析法:通过分析各类地理图表,让学生能够了解和分析地理数据,培养他们的数据处理和解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效果。

四、教学流程安排1.地球与地图(2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和地图的表示方法。

- 教学内容:地球的三维形态、地图的投影方法。

- 教学步骤:a.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对地球的形态有直观的认识。

b.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使用和表达方式。

c.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绘制自己所在城市的简易地图。

2.地球的内部(3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 教学内容:地球的内部层次、地壳运动的类型。

- 教学步骤:a.通过使用地理实验器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b.展示地壳运动的各种类型,并让学生分析造成这些运动的原因。

c.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地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地表水与地下水(3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和利用。

- 教学内容:地表水资源、地下水的形成与利用。

- 教学步骤:a.通过展示全球各大洲的地表水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地表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高中地理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地理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地理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了解地球的结构、地理经纬度、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掌握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难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地球的照片,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对地理学的认识和了解。

Step 2: 地理学的定义(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规律和分布特点的学科。

”让学生思考一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Step 3: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15分钟)教师以幻灯片为辅助,向学生介绍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并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Step 4: 地理经纬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讲解经线和纬线的含义和表示方法,并提供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Step 5: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20分钟)教师以地图为参考,向学生展示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并介绍不同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重要地理特征。

Step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理学的定义、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地理经纬度、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等知识点。

四、教学辅助材料1. 地球照片2. 幻灯片3. 世界地图五、课堂讨论与提问1. 你对地理学有什么认识?2. 地球有哪些主要构造?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什么意思?4. 什么是地理经纬度?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作用?5. 世界上有哪些大洲和大洋?它们有哪些特点?六、布置作业1. 阅读教材第一单元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2. 搜集一些关于地理学的新闻或文章,进行整理。

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地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地理教案小班引言:地理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地理教育,幼儿可以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了解人文地理,培养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

本文将为小班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个地理教案,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地理教学,促进幼儿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1.使幼儿了解自然环境,如地球、大陆、海洋、河流等。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如发现不同的地理景观。

3.引导幼儿了解人文地理,如家、幼儿园、商场等生活场所。

4.发展幼儿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如用简单的方向词语描述位置关系。

二、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地理图书、海洋、河流等图片资料。

2.准备一些幼儿熟悉的地点图片,如家、幼儿园等。

3.准备一些简单的方向词语卡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与幼儿谈论不同的地理景观,如土地、水、山脉等。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并问他们是否见过海洋和河流。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图片资料,向幼儿介绍地球、大陆、海洋和河流等概念。

与幼儿一起观察地球图,找到大陆和海洋的位置。

3.探究(15分钟):给幼儿展示一些熟悉的地点图片,如家、幼儿园等。

通过提问,让幼儿描述这些地点的位置关系,如家在幼儿园的哪边。

4.巩固(15分钟):发放方向词语卡片给幼儿。

教师示范使用方向词语描述位置关系,如“幼儿园在右边”。

要求幼儿根据所给的卡片描述地点的位置关系,如“家在上面”。

5.拓展(15分钟):使用地理图书或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各种不同的地理景观和地理特点。

让幼儿发现并描述图片中的地理景观,如高山、湖泊等。

6.总结(5分钟):与幼儿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地理现象。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用简单的评估方法记录幼儿的表现。

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描述、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使用方向词语的能力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情况。

结语:通过开展地理教学,小班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授课人:朱伦霞授课班级:高三(10)班授课时间:2014年11月27日下午第五节
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区
1.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3.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城市经济活动需要占用土地,但城市土地相对有限,各块地交通通达度、地价等不同,导致城市各种经济活动发生空间竞争,使得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各类型功能区。

4.地租高低与城市功能区
(1)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2)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

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地租曲线图以及判断技巧
5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
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1)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2)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3)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城市各功能区布局考虑因素:工业区:风向、河流流向、环境效益。

居住区:城市规划要求、自然环境适应度、社会环境的完善性、消费者区位选择的心理趋向。

7.有关城市功能区的常见考查形式
近年来城市功能分区部分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频率较高,命题形式灵活多样,新颖的图像命题背景不断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在新颖、灵活上下足工夫。

总结近三年的该部分考点,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常规考查形式
①利用城市示意图,直接考查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等,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

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挖掘题干隐藏信息和图例显示的功能区含义。

②根据人口空间分布和时空移动规律,反映不同功能区的人口活动差异,进而推断功能区的基本情况。

③利用城市用地类型的变化,反映城市功能区的发展。

这类问题以坐标统计图或统计表格形式呈现用地资料,分析各种用地的规模和变化,来归纳功能区的发展变化。

(2)变式考查方式
①以城市地表温度分布图为背景,地表温度的高低和变化反映地表建筑景观的差异,从而推断城市功能区的变化。

②利用遥感图像,显示城市夜间光暗的分布,由夜间人类活动区域的差异,推断功能区
的形态和分布。

既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考查学生对生活常识的利用和体会。

师生活动:利用一体机展示典型例题并总结答题技巧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1)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2)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原因。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4)政策因素主要表现在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这些政府行为上。

师生活动:利用一体机展示典型例题
9.城市的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
1.城市的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关系
歌诀记忆法:“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2.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人口条件。

某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优势)----以合肥市为例
(1)地理位置:地处中部,承东启西,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3)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交通便利;市场腹地广阔;科技力量强;
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协作条件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