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炮制中药是指用各种方法把生的中药材加工成可直接使用的药品的过程。
炮制包括曝、炙、煅、炒、燎、砂、砒、炙、焙等几十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性状,提高药材的药效,减少副作用。
这样处理之后,中药的药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中药炮制要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的要求,确定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炮制的原则包括保持药材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加强药效、改善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学性质、使药材易于保存和使用等。
3. 中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炒、煅、炙、炒、熏、焙、曝、热、砂炙、砂炒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药性,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4. 炒制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直至表面微红,内部微焦。
炒制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加强其药效,改善其口感和增加稳定性。
炒制时需留意火候,过火过热易损伤中药材,火力太小容易炒焦不均。
5. 煅制煅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火煅烧,使药材的表面产生裂纹,颜色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黄褐色。
煅制主要是改良药材的性味,提高其功效,同时能够减轻毒性,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使用。
6. 炙制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炙烤,使其表面微微焦黄,炙制目的是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加强药材的适应性。
7. 熏制熏制是将中药材置于热铁上,使其熏烤。
熏制主要是为了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减轻中药的毒性。
8. 焙制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含沙的砂罐中,再用旺火慢慢烘烤,使之干燥,焦外微红,焙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加强药效,减少毒性。
9. 曝制曝制是将中药材曝晒于阳光下,使之受风吸湿,变软,再经夜露冷凝,并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太阳曝晒。
曝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10. 热制热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使其温热微黄。
热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一、炮制方法1. 炙炙法是指以中等火力烤热或烘干药材,使之产生轻微变色或有淡淡焦烤气味的一种处理方法。
炙后的药材一般能够增加药用价值,同时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常见的炙法有干炙和湿炙两种。
2. 焙焙法是指以文火或微火将药材烤干,使其表面微微焦黄或焦黄。
这种方法可以驱走药材中的湿气,提高其质量,常用于药材的初步处理。
常见的焙制药材有焙枣、焙蔓越莓等。
3. 焯焯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沸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去除药材表面的杂质和污物,使其更加纯净。
常见的焯制药材有焯大蒜、焯豆腐等。
4. 炒炒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无油锅中翻炒直至药材表面发黄或出香,然后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炒制后的药材味道香气扑鼻,有助于提高药材的药效。
常见的炒制药材有炒白术、炒枣仁等。
5. 曝曝法是指将药材晒干,使其表面微微发黄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驱寒散湿、解毒祛邪,常常用于炮制补益类药材。
常见的曝制药材有曝地黄、曝菟丝子等。
6. 晒晒法是指将药材放在阳光下晒干的一种方法。
晒制后的药材,气味纯正,营养保存完好,适用于一些对气候和环境要求较高的药材。
常见的晒制药材有晒当归、晒芡实等。
7. 蒸蒸法是指将药材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捞出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蒸制后的药材质地松软,容易吸收水分,加工后易于入药。
常见的蒸制药材有蒸泽泻、蒸麻黄等。
8. 曲曲法是指将药材放入酒曲中发酵,使其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达到提高药效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曲制药材有曲蟾炮、曲斑蝥等。
9. 酿酿法是指将药材与酒、米醋等原料混合发酵,使药材适应不同的用药要求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酿制药材有酿生姜、酿白术等。
10. 炷炷法是指将药材用火炙或炙熟后再用生漆、松香等物质涂抹,使其制成炮制品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炷制药材有炷干姜、炷山药等。
以上是中药常见的炮制方法,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二、炮制工艺1. 炮制前的加工炮制前的加工是指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洗净、晾干、去皮、切片或切碎等工序。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中药炮制是指将天然药材处理成能够更好应用的药物形态的加工过程。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掌握好中药炮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合理使用中药、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中药炮制的复习重点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中药炮制的含义及目的;2.中药炮制与现代制剂炮制的区别;3.中药炮制的意义。
二、常用中药炮制方法1.炒制法:常用于制药和药膳烹调中;2.炙制法:常用于炙烤和灌肠等;3.焙制法:常用于提高药材质量和药用价值;4.酒制法:常用于增强药性和药味,提高疗效;5.曝晒法:常用于增加药材保存时间,提高药性。
三、常见中药炮制技巧1.调整火候: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火候和时间;2.炒制的炒、炙制的炙、焙制的焙、酒制的浸渍时间及浸渍液浓度等;3.技巧小窍门:如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防止过火炒糊;炙制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焙制时要掌握好火力调整等。
四、炮制后的药材性质变化1.体积变化:炮制后药材体积变化的原因及结果;2.颜色变化:炮制后药材颜色变化的原因及结果;3.气味变化:炮制后药材气味的变化情况及原因;4.药性变化:炮制后药材药性和药效的变化。
五、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1.选材质量控制:从原材料选择、种类和产地等方面进行控制;2.工艺质量控制:掌握好炮制的方法和技巧,确保炮制的质量;3.药材炮制后的质量检验:通过外观、色、味、气味等进行质量检验;4.炮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六、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药材炮制前的处理:包括清洗、晾干等;2.不同药材的炮制方法和要求;3.加热方式的选择:根据药材特性选择炒制、炙制、焙制等加热方式;4.温度和时间的掌握:根据药材特性和要求,掌握好炮制的温度和时间;5.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炮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炮制的方法和时间。
七、中药炮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微波炮制:利用微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2.超声炮制:利用超声波技术进行药材炮制;3.激光炮制: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药材炮制;4.生物技术炮制: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药材炮制。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与药材自身得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得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得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就是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得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得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得产生与火得发现与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得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得演变。
6、《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得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就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就是我国得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就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炮制大法》就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就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得“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得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她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得目得1、炮制得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得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相反为制:就是指用药性相反得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得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 相资为制:就是指应用药性相似得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得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就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得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就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得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与,以免损伤正气、(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得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得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得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学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学习资料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一门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加工制备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中草药的炮制过程,掌握中药炮制的原则和方法,在工作中正确地进行中药的炮制操作。
下面是我对中药炮制学进行复习总结的学习资料。
一、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1.质量原则:选用优质的草药材料,控制质量合格。
2.方法原则:根据不同的草药特性和炮制要求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
3.时间原则:掌握炮制时间的长短,保证中药品质的稳定。
4.温度原则:根据炮制要求选择合适的温度,控制药材的温度。
二、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1.干燥法:包括晾晒法、通风法和烘干法。
适用于新鲜草药的初步处理和提高草药材料的质量。
2.蒸制法:将草药材料放入蒸锅中,经过蒸煮处理,然后晾干。
适用于炮制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草药。
3.水煎法:将草药材料与水一同煮沸,然后过滤、浓缩、干燥。
适用于制作水煎剂和浓缩丸剂。
4.醇提法:用醇类溶剂浸泡草药材料,然后浓缩、蒸馏、干燥。
适用于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
5.浸泡法:将草药材料浸泡在水或溶剂中,使其炮制后呈饱满、颜色均匀。
适用于制作丸剂和颗粒剂。
6.炒制法:将草药材料放入锅内,用中小火快速炒制,变色即可。
三、中药炮制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1.时间不足:草药炮制时间过短,导致中药的药效不充分。
解决方法是延长炮制时间,达到合适的药效。
2.温度过高:炮制过程中温度过高,导致草药有效成分的损失。
解决方法是控制好炮制温度,避免过高温度的损伤。
3.材料不匹配:草药材料不匹配,可能导致中药的炮制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是选择合适的材料组合,保证中药的炮制效果。
4.炮制方式选择不当:不同的草药需要不同的炮制方式,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中药的质量。
解决方法是根据草药特性选择合适的炮制方式。
四、中药炮制的应用1.提高草药材料的质量: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草药的水分含量、消除杂质,提高草药的纯度和质量。
2.改善草药的药效:通过不同的炮制方式,可以改变草药中有效成分的比例和活性,提高草药的药效。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的概念和意义1.1 中药炮制的定义1.2 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1.3 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二、中药炮制的原则和方法2.1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2.2 中药炮制的方法分类2.2.1 煎煮类方法2.2.2 蒸制类方法2.2.3 炒炸类方法2.2.4 水洗类方法2.2.5 气蒸类方法三、中药炮制中的关键技术3.1 温度控制技术3.1.1 煎煮温度控制3.1.2 蒸制温度控制3.1.3 炒炸温度控制3.1.4 水洗温度控制3.1.5 气蒸温度控制3.2 时间控制技术3.2.1 煎煮时间控制3.2.2 蒸制时间控制3.2.3 炒炸时间控制3.2.4 水洗时间控制3.2.5 气蒸时间控制3.3 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3.3.1 中药炮制研究方法3.3.2 中药炮制质量控制四、中药炮制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4.1 炮制工艺不当引起的问题4.1.1 煎煮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2 蒸制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3 炒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4 水洗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1.5 气蒸工艺不当的问题及解决方法4.2 中药材质量问题及炮制对质量的影响4.2.1 质量问题分析4.2.2 炮制对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方法五、中药炮制的发展和前景展望5.1 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历程5.2 中药炮制产业的现状和问题5.3 中药炮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上是对中药炮制学重点的总结,从概念、原则、方法、关键技术、问题与解决方法、质量控制以及发展与前景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掌握中药炮制学的知识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炮制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24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辅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25 心:心一般指根类药物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物的胚芽。 26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芽等。 27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 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28 土炒:土炒是将净药材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 29 饮片古称咀片,是指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29、三类分类法:它是明代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领各种中 药的炮制,此法能反映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19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20 伤水:伤水是指药材吸水过多,成分流失的现象。 21 扣锅锻: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22 切制法: 23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30、五类分类法:包括它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概括 了所有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映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实际。
31.看水性:检查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的软化程度,即检查药材的吸水量。 二、简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发展的四个时期。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 12 世纪),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公元 13 世纪至 16 世纪),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公元 19 世纪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2、明代陈嘉谟对中药炮制有何主要概括论述?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 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 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 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 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 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3、临床选用中药饮片的规则(掌握炮制品的特点,考虑组方意图) (1、质地极其致密、坚实的木质类及动物骨、角类药材,宜切极薄片,如羚羊角、苏木、 降香等
中药炮制期末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期末重点总结一、中药炮制的概念和意义中药炮制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将其转化为具有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药制剂。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改变中药材的物理、化学和生理特性,增强其药效,减轻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方便应用。
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发挥中药的疗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炮制的过程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中药炮制的过程和技术1.清洗清洗是中药炮制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中药材表面的杂质、泥土和微生物。
清洗时要注意避免损坏中药材的形态和有效成分的丢失,同时要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用途选择适当的清洗方法。
2.晾干晾干是指将清洗后的中药材晾至水分适宜的程度。
晾干的目的是防止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过度吸湿或变质,提高中药材的保存性能。
3.切割和切碎切割和切碎是将中药材进行切割、切碎等处理,使其更容易入药。
切割和切碎要注意统一尺寸,保持材料的结构完整性。
4.炮制炮制是中药炮制的核心环节,通过加热、蒸馏、炖煮等一系列工艺操作,使中药材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药理活性成分。
炮制时要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用途选用适当的炮制方法和时间,掌握好火候和温度。
5.烘干和晒干烘干和晒干是将炮制后的中药材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多余的水分,提高中药材的保存性能。
烘干和晒干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避免中药材的变质和降解。
三、中药炮制的原则1.依据药典和经验中药炮制的方法和过程要依据相关药典的规定和中医药理论的要求,同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调整。
2.因地制宜中药炮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中药材的生长特点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技术条件。
3.注意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炮制要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仅要发挥药理活性成分的作用,还要减轻毒副作用,确保中药的安全用药。
四、中药炮制的注意事项1.设备和环境要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2.选用优质中药材,严把质量关。
3.掌握好炮制时间和温度,避免炮制过度或不足。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既传统而又新兴的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中药学炮制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炮制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炮制历史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从古至今,中药炮制一直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炮制方法经历了演变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1. 原料选择:在中药炮制中,选择优质的中药材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中药炮制的原料应该是符合标准的、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的中药材。
2. 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主要包括煅炼、炮制和制成等步骤。
煅炼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去除杂质和水分,增强药效。
炮制是指将煅炼后的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并以特定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制成是指将炮制后的中药材加工成成品制剂,包括丸剂、散剂、膏剂等。
3. 炮制原理:中药炮制的原理主要包括养生理论和中药炮制的特殊理论。
其中,养生理论是指通过中药的炮制加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特殊理论是指中药材的特性、属性、药效等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炮制方法。
三、中药炮制的经典工艺1. 研磨: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研磨细粉,以便后续的炮制加工。
2. 炒制:是指将中药材投入镬中,用文火或微小火慢炒,使其表面微微发黄,以增加药效。
3. 炒熟:是指将中药材进行煅炼,去除水分,增加其稳定性和药效。
4. 炮制:是指将炒熟的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并进行加工制作,以获得更好的药效。
5. 撒制:是指将炮制后的成品进行晾晒或加工成颗粒、丸剂、散剂等。
四、常见中药炮制方法1. 煅炼法:指将中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去除杂质和水分,增强药效。
2. 炒制法:指将中药材投入镬中,用文火或小火炒制,增加药效和保存时间。
3. 混合炮制法:指将多种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并进行炮制,以获得更好的药效和配伍作用。
4. 润湿、炒熟法:指将中药材进行煅炼,去除水分,增加其稳定性和药效。
五、中药炮制的原料处理1. 研磨:将中药材研磨成细粉,以便后续的炮制加工。
中药炮制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炮制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1. 炮制的目的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增强药效、改善性味、消除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等。
炮制后的中药通常具有更好的药效和更适宜的用药方式。
2. 炮制的方法中药炮制的方法可以分为干炒、水浸、蒸馏、煎炮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的药材。
3. 炮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药炮制时,需要注意药材的选择、炮制的时间、火候的把握、炮制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合理安排,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1. 干炒干炒是指用炭火炒热干净容器,然后放入中药材,炒制时要掌握好火候并不断翻动,使药材受热均匀。
2. 水浸水浸是指将中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进行煎煮或干燥。
水浸可以去除一部分毒性成分,使中药更加安全。
3. 蒸馏蒸馏是指将中药材装入蒸馏器,用水蒸发蒸制,再将蒸馏的药液进行收集。
蒸馏可以使中药材的药效更加纯净和浓缩。
4. 煎炮煎炮是指在煎煮中加入适量的酒或盐,以增强中药的药效或改善其性味。
煎炮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根据药材的特点进行调整。
5. 清洗清洗是指用清水或其他适当的溶剂将中药材表面的杂质清洗干净,以保证炮制后的中药材质量。
三、常见中药炮制材料及方法1. 附子炮制附子时,常用的方法是先将附子切片后在坛中浸透黄酒,再置于坛内封坛(称为附子制斛)。
也有炙炒后包扎小药包小包,密封方式炮制(称为牛黄制斛),目这样炮制的附子性味更温和。
2. 人参炮制人参时,可以将鲜人参晒干后用沙炒糊,也可以用清水泡浸后炮制。
炮制后的人参药效更加显著。
3. 虎骨虎骨炮制常见的方法是用清水将虎骨洗净后晒干,然后用黄酒浸泡,再晒干。
炮制后的虎骨有更好的药效。
4. 茯苓茯苓的炮制方法包括水浸、黄酒炮制等,以去除苦味和增强药效。
5. 黄连黄连炮制时,可以用清水浸泡或用黄酒研磨成泥,再经过蒸馏。
炮制后减轻了苦味和毒性,更适宜用于临床。
四、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1. 完善的工艺流程中药炮制的工艺流程要合理完善,确保炮制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操作标准都得到严格遵守。
最新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最新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炮制方法、过程和规律。
复习中药炮制学的内容较为庞杂,下面将对最新的中药炮制学进行总结。
首先,中药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指将药物原料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用法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去除有害成分,如毒性物质、不溶性物质等;二是改变药物性能,如提高药效、改善贮藏性能等;三是调整药物用法,如增加适应病证的范围、改善用药的方便程度等。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十种,分别是洗净、去渣、去毛、烘干、炒制、煮炙、蒸制、烘烤、煨煮和浸酒。
这些方法常常结合使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途来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
其中,烘炒是中药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改变药物的颜色、香气和性味等。
烘炒一般分为干炒和蜜炙两种。
干炒是指将药材直接放在锅内炒热,炒至正确的火候出现变色和增香后取出。
蜜炙是在药材上涂上适量的蜂蜜,然后用文火炙烤至干燥。
蒸制是将药材放在锅内,加适量的水蒸煮,蒸至柔软或烂熟为止。
蒸制主要适用于硬质的药材,能够使其变软、变湿,便于研磨和制剂加工。
煨煮是将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煮沸,再用小火煨煮一段时间,使药材充分煮熟。
煨煮常常用于根茎类药材和药食两用植物的加工。
炙烤是将药材放在火上进行加热,使其表面呈现焦黑或焦黄色。
炙烤能够加强药材的气味和功效,常用于树脂类药材和少量粉末类药材的加工。
浸酒是将药材放入白酒或其他适量的酒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溶解有效成分。
浸酒能够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并且延长药材的保存时间。
此外,中药炮制过程中还有一些常见操作技术需要掌握,如水洗技术、过筛技术、研磨技术和包衣技术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高中药炮制的效率和质量。
复习中药炮制学时,需要重点掌握中药的炮制方法和技术,了解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此外,还要了解中药炮制的原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中药炮制的现代化进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总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复习时需要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原理和质量控制方法,并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技术。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总结1. 药材的采集中药材采集是中药炮制学的第一步,是中药制品加工的起点。
药材的采集应该选择在药用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通常是春季、夏季或秋季。
采收的时间应该避开阴雨天气和露水时间,以免影响药材的质量。
在采收过程中,应该选择成熟的药材,避免采收过期或未成熟的药材。
同时,在采集过程中应该避免损伤药材的根、茎、叶和花,防止对药材的质量造成影响。
2. 药材的鉴别药材的鉴别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中药品质的前提条件。
药材的鉴别应该从外观、性状、气味、味道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同时应该结合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保存状态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鉴别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鉴别方法,而是应该采用多种鉴别方法相互印证,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3. 药材的贮藏药材的贮藏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中药品质的关键环节。
药材在贮藏过程中,应该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避潮的环境条件。
同时,应该防止虫蛀、发霉、霉变等现象的产生,保证药材的长期保存。
在贮藏过程中,应该对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除已经有虫蛀、霉变的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
4. 药材的加工药材的加工是中药炮制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将采集的生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使之适宜于中药制品的炮制加工。
药材的加工可以包括粉碎、碾磨、切片、研磨、蒸煮等过程,具体的加工方法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制剂的要求进行选择。
在加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工的力度、时间、温度等因素,以确保加工的过程不会对药材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5. 药材的炮制药材的炮制是中药炮制学中的核心环节,是将加工好的药材进行配比、炮制加工,加工成成品中药制品。
炮制的方法根据具体的中药制剂和药材的性质进行选择,通常包括炖煮、水煎、蒸馏等方法。
在炮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炮制的时间、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中药制品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药炮制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别、贮藏、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普通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 ----- “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 ----- “炮制”9、: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1,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者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者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者改变药性。
(黄连姜(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半夏畏生姜)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者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者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查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炒炭、蒸制、燀制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份,使富含药效成份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份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份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份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doc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
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制其味: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楂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制其质: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以最大限度发挥药效。
(炒炭、蒸制、燀制)第三章炮制对药物的影响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分,使富含药效成分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分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分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分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所以常用炒、蒸、烘、燀法炮制以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1、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使用的具有辅助主药达到炮制目的的附加物料。
2、酒:制药的有黄酒、白酒两大类。
黄酒含乙醇15%~20%,中药炮制用酒应为黄酒。
白酒含乙醇50%~60%,如用白酒炮制药物,应把含醇量折算为黄酒中含醇量来计算。
性质: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散结消瘀,行药势,助药力,矫味矫臭。
作用: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
多用于炙、蒸、煮等制法的辅料。
3、醋:米醋,醋长时间存放者,称为“陈醋”,陈醋炮制药物作用更佳。
性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
作用:增药效,矫味,防腐,解毒,利溶出(生物碱)。
多用于炙、蒸、煮等制法的辅料。
第五章中药炮制制品的质量要求及其贮存保管1、净度:净度是指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炮制品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2、水分:水分是控制中药材及其炮制品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
3、灰分:“总灰分”是将药材或炮制品在高温下燃烧、灰化至恒重,所剩残留物的含量百分数。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炽灼,所得之灰分的含量百分数称为“生理灰分”。
如果在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灰化至恒重,所得灰分的含量百分数为“酸不溶性灰分”。
“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是检测炮制品纯净度的重要指标。
炮制品质量稳定时这两者都在一定范围之内。
4、发霉: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药物表面或内部霉菌滋生的现象。
5、虫蛀:是指炮制品被虫蛀蚀的现象。
6、泛油(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一种酸败变质反应)如:桃仁、酸枣仁、苦杏仁。
7、变色:是指炮制品由于保管不当或保管时间过长,固有颜色发生变化,或失去原来颜色,或变成为其他颜色的变异现象。
如:黄芩受潮湿酶解氧化为绿色;玫瑰花晒后褪色;半夏受潮变粉红色、灰色以至黑色。
8、风化:是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如:芒硝、硼砂。
9、潮解:是指某些盐类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
如:咸秋石、硇砂、芒硝。
10、粘连:是指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药物或动物胶类药物,受潮、受热后容易粘结成块的现象。
如:乳香、没药、阿胶、龟板胶。
11、对抗同贮法:简单有效的贮存药物的方法。
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同贮;花椒与蕲蛇、白花蛇、蛤蚧、全蝎、海马等同贮;人参与细辛同贮;明矾与柏子仁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土鳖虫与大蒜同贮;或用白酒与一些药物同贮,也可有好的贮存效果。
第六章净选与加工1、净选根据方法不同,可分为挑选、筛选、风选和水选。
2、挑选:除去杂质,除去非药用部分。
去芦:人参、桔梗、玄参。
古:去芦者免吐;今:芦头和主根有相同或相近的有效成分和临床效果,故多主张不去芦,以避免药材浪费。
去核:乌梅、花椒。
古:去核者免滑精;今:核为非药用部位,占有重量较大;与肉的药用功效不同。
去毛:骨碎补、香附、知母、枇杷叶、石韦、金樱子、鹿茸。
药物表面或内部,生有绒毛,服后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其他有害作用,故须去毛。
去皮:黄柏、白芍、桔梗、厚朴、杜仲、丹皮。
古:去皮免损气;今:便于切片、除非药用部位,以求用药量准确、分开不同药用部位。
去瓤:瓜蒌、木瓜、枳实、青皮。
古:去除质次部位,去瓤者免胀;今:瓤占有一定的重量,易霉变和虫蛀,水煎液极为苦涩,不堪入口,且还有瓤引起胀气的说法。
去心:除去非药用部位:甘遂、百部;分离不同药用部位:莲子的莲子心和莲子肉作用不同,莲子心能清心热,除烦,莲子肉能补脾涩精,故须分别入药。
第七章饮片切制1、狭义饮片与广义饮片的区别: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等形状的炮制工艺,称为饮片切制,即狭义的饮片制备。
凡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的处方的所有药物,统称为中药饮片,即广义的饮片。
2、软化处理方法:(1)冷浸软化法:淋法,用清水喷淋或浇淋药材,一般2~3次,多适用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失的药材,如薄荷、荆芥、佩兰;抢水法,用清水快速洗涤药物的方法,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或有效成分易溶于水的药材,如五加皮、瓜蒌皮、白鲜皮、合欢皮、南沙参;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浸泡一定的时间,使其吸入适量水分的方法,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如木香;漂法,将药材用多量水、多次换水漂洗的方法,每日换水2~3次,漂去有毒成分、盐分及腥臭异味,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过的药物及具有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如草乌、川乌、天南星、半夏、附子;润法,将淋、选、泡过的药材,用适当的器具盛装,或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缓缓渗透入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
(2)热软化法:是将药材经沸水煮或蒸汽蒸等处理使热水或热蒸汽渗透到药材组织内加快药材软化速度,再行切片的方法。
适用于含苷类药材和贵重药材。
(3)原则: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4)检查方法:药材经水处理后,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惯称为“看水性”、“看水头”。
弯曲法:适用于长条状药材。
使药材弯曲而不易折断,如白芍,桔梗。
指掐法:适用于块状药材。
用指甲能掐入药材表面为度,如泽泻、白术。
穿刺法:适用于粗大块状药材。
以针杵能刺穿药材而无硬心感为宜,如大黄、虎杖。
手捏法:适用于不规则的根及根茎类药材。
软化后用手捏粗的一端,感觉其较柔软为宜,如当归、独活;部分块根、果实、菌类药材,须润至手握无响声及无坚硬感,如槟榔、元胡、枳实。
3、手工切制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连刀,饮片之间相互牵连,药材皮部过软,刀刃不锋利。
掉边与炸心,饮片内层与外层相脱离,药材内外软硬程度不同所致。
翘片,饮片边缘卷翘而不平整,药材软化时,内部含水过多所致。
皱纹片(鱼鳞片),饮片切面粗糙、具鱼鳞样斑痕的现象,药材软化的“水头”不及,或刀刃不锋利所致。
油片,切面有油分或黏液质渗出的现象,药材软化时“伤水”或温度过高所致。
斧头片,饮片一边厚,一边薄,形如“斧头”的现象,操作技术不熟练,进料不均匀。
4、人工干燥:人工干燥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对饮片进行的干燥。
干燥温度一般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50℃为宜。
干燥后的饮片需放凉后再贮存。
第八章炒法1、火力:是指所用热源释放出热能的大小强弱。
2、火候: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3、看火候:火候的判定。
4、亮锅底:是指炒药材的时候,翻搅要均匀,次次亮锅底。
5、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根据炒制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6、“逢子必炒”的道理:炒黄多适用于种子类药物。
7、炒黄的代表药物:牵牛子、牛蒡子(文火炒黄)、莱菔子(文火炒黄)、葶苈子(锅内余热炒或炒微)、苍耳子、芥子、槐米(文火炒黄)、王不留行、酸枣仁(现炒现用)、薏苡仁(文火炒黄)。
芥子炮制方法:炒芥子,文火炒至深黄色,有爆裂声,并散出香辣气时,取出晾凉。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
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易于药物粉碎和煎出药效,并能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使苷类在胃肠道中缓慢分解,逐渐释放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引起胃部温暖感,增加消化液分泌,发挥健胃、祛痰等作用)。
炮制研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为: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王不留行炮制方法:炒王不留行,中火炒至大多数爆开白花,取出晾凉。
注:药材干燥、试温炒(锅温)、量不宜多、勤搅拌、炒好后迅速出锅。
炮制作用:王不留行活血通络,下乳消肿。
炒制后质地松泡,利于药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强。
苍耳子炮制方法:炒苍耳子,中火炒至深黄色刺焦时,取出,碾去刺,筛净。
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苍耳子辛、苦,温。
有毒。
炒制后苍耳子毒性降低。
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炮制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苍耳子的毒性与其所含的毒性蛋白质有关,而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质为苍耳苷和生物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