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doc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186a886bcd126fff7050ba8.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6c21ae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3.png)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土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 )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课本必修一、二、三之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课本必修一、二、三之文学文化常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6cac57be23482fb4da4cc4.png)
课本必修一、二、三之文学文化常识整理【知识点击】新课标和2012年江苏的考试说明都强调学生要掌握一些文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多读一些经典,注意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我们学生从哪里去积累文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呢?首先是我们的课本和读本,其次是教师的介绍,再次是自己的课外阅读。
本专题对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1、必修2和必修3作简要梳理。
1.了解重要作家的生平事迹。
古代作家中,重点了解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左氏春秋》的春秋时“鲁之君子”左丘明;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的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翟;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周;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战国诗人屈原;被后人尊为“史圣”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直谏敢言著称的、被唐太宗视为“镜子”的政治家魏征;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昌黎;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而一再遭贬的“柳河东”;有“小杜”之称的“杜樊川”;为中国古代文学史贡献了两个杰出儿子的北宋散文家苏老泉;诗词文字画五项全能的东坡居士;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稼轩居士;高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山先生;在“举家食粥”的困境中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的芹溪居士。
现当代作家中,重点了解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的周树人;因创作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而获得“京味”作家称号、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舒庆春;以自身为蓝本创作《沉沦》的作者、创造社的发起人郁达夫;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散文体制和风格,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朱自清;用小说构造心中的“湘西世界”,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的“京派小说家”沈从文;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一生经历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力求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的汪曾祺;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孙树勋;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有6篇文章入选教材、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为我们提供《草房子》《青铜葵花》等精神食粮的曹文轩。
必修一文化常识
![必修一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39a00ee336c1eb91b375d93.png)
必修一文化常识1、《左传》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又名《》或《》。
是我国第一部。
2、春秋三传:《》、《》、《》3、《战国策》是一部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
经过汉代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史记》全书共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
5、《二十四史》前四史:《》---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6、执事:。
7祖:。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9.中庶子:。
10.箕踞:。
11、参乘: 。
乘:12、按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君面南,臣面北;宾主相对,宾面东,主面西;长幼相对,长面东,幼面向。
宴席四面设座,最尊,次为,再次为,侍坐。
13、子: 。
足下:14、骑:。
必修一文化常识1、《左传》相传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二十四史》前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6、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高中语文必修1、2课本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1、2课本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12d433a2af90242a895e53e.png)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选自《左传·僖公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古代文化常识
![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c9255d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2.png)
苏教版文化常识整理必修一一、古人称谓:1【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2【称郡望】韩愈昌黎人(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3【称官名】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4【称爵名】名将郭子仪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6【直呼姓名】用于自称: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厌恶的人:不幸吕师蒙构恶于前;用于给人作传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7【称号、字、斋号、谥号】称号:青莲居士、东坡居士;字:王子安,白乐天;斋号:聊斋先生;谥号:乡先辈左忠逸公、欧阳文忠公二、古人文集命名:1.以作者姓名命名。
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
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
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
如《聊斋志异》(蒲松龄)5.以作者字、号命名。
如《李太白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
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三、三省六部1.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2.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3.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与颁发皇帝的诏令。
4.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c964cbc8360cba1aa811da36.png)
必修一到必修五语文文化常识一.官职1.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陈情表]2.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陈情表]3.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陈情表]4.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鸿门宴]5.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琵琶行]6.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琵琶行]二.科举1.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陈情表]2.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陈情表]三.地理常识1.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鸿门宴]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鸿门宴]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游褒禅山记]4.河:黄河[鸿门宴]5.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滕王阁序]6.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滕王阁序]7.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滕王阁序]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阿房宫赋]9.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阿房宫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孔雀东南飞]11。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孔雀东南飞]12.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孔雀东南飞]13.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蜀道难]四.宗法礼俗.1.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赤壁赋]2.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赤壁赋]3.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e6e67bfd0a79563c1e72e0.png)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7.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8.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9.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0.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1.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12.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第二册: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必修一第二单元文化文学常识梳理
![必修一第二单元文化文学常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f32e9e9ad51f01dc281f180.png)
《烛之武退秦师》的文学、文化常识归纳: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依孔子修订的鲁史大纲《春秋》创作的史书。
它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也是优秀先秦散文著作。
2、晋侯、秦伯:亚侯指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
秦伯指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另三霸为齐桓公、楚庄王,宋襄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4、寡人:寡德之人,古代诸侯王、君王对自己的谦称。
5、执事:办事的官吏,古代对对方的敬称。
6、封人:古官名,管理边境以及筑城的官。
7、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
会盟时一般要举行杀生、歃血(会盟时饮牲畜的血或涂牲畜的血在口旁,以示诚信),并宣读盟书,向神发誓。
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
《荆轲刺秦王》的文学、文化常识归纳: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记载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240年间,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卿(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3.足下:敬辞,对对方的尊称,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4.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风俗常识
![高中语文 最全中国古代风俗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ed75d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e.png)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风俗常识一、封建时代的权威和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时代是各种风俗惯的主导。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
他的权力范围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二、礼仪之重中国古代注重礼仪仪式,这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人们要按照社会地位和身份来行事,讲究仪态端正、言谈举止得体。
在各种场合,比如婚礼、葬礼、官员晋级等,都有具体的礼仪规定。
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
除了春节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俗和庆祝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四、尊老、敬神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重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神灵的崇拜。
尊老尊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人们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同时,古代中国人也信奉神灵,会在特定的节日和场合中前往寺庙祭拜神祗,祈求平安和福运。
五、婚姻家庭的风俗惯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有着独特的风俗惯。
婚姻通常是由父母和媒婆等人安排的,讲究姻缘和门当户对。
婚礼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其中包括过门、拜堂、敬茶等。
夫妻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责任,男主外女主内是传统的分工模式。
六、服饰与发型的讲究古代中国人的服饰与发型也有严格的规定。
封建时代的服饰讲究体现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和身份的人穿着会有所区别。
另外,古代中国人的发型也有独特的讲究,比如男子要留辫子,女子要盘发等。
七、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独特和丰富的之一。
古代中国人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形和品位,喜欢吃粗粮、米饭、蔬菜和肉类等。
饭桌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人们要懂得尊重食物,不浪费粮食。
以上是有关中国古代风俗常识的简要介绍。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字数:200字。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可用)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可用)](https://img.taocdn.com/s3/m/02d513df5fbfc77da269b151.png)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5.祖:临行记录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7.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第二册:1.《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4.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5.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6.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7.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8.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6be4bcc4482fb4daa48d4ba0.png)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必修一第二单元)课内文学文化常识
![(必修一第二单元)课内文学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05b0592c8d376eeaeaa31db.png)
临行祭路神,引申 为饯行和送别
坐在地上,两腿张 开,形状像箕。这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 方的姿态
祖 箕踞
変徵 音乐
风俗礼仪 荆轲刺 秦王
战国策
称呼 官职
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
竖子 中庶子 郎中子
对人的蔑称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 类的官 宫廷的侍卫
别称
《国策》《国事》 《事语》《短长》 《长书》《修书》
整理者 刘向
体例
作者
体例
内容
分类
记各种 典章制度
书8
亦作“骖乘”,古时 乘车,站在车右担 任警卫的人
官名,将军下面 的属官,掌管军 事
参乘 左司马
史记
官职 鸿门宴 地理
称呼
季父
古代兄弟姊妹间长幼排序为 伯(孟)、仲、叔、季
亚父
叔父
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 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竖子
骂人的话,相当于 “小子”
关中 山东 河
课文文学文化常识
办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执事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 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大夫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子
诸侯谦称,寡德 之人
寡人
官职
称呼 烛之武 爵位 退秦师
左传
等级
春秋时期有公、侯、 伯、子、男五等爵位
划分 标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 天下,一般功劳大的, 爵位就高
别称
《国策》《国事》 《事语》《短长》 《长书》《修书》
整理者 刘向
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为 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史学著作
内容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 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 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 行策略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02e75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9.png)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常识大全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
1. 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朝代,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紧随夏朝之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具有长期稳定的政权,历经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和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时期。
2. 中国古代的文化与传统
-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追求人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个人的内心自由和与自然的合一。
- 传入:是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
- 中国书法: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汉字书写成美丽的图案,受到人们的喜爱。
3. 中国古代的器物与艺术
- 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古代生产了许多精美的瓷器,如青花瓷、汝窑等。
- 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表现技巧。
-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俗
- 春节:中国传统的新年,以庆祝农历年的开始,包括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等活动。
-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的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和进行家庭聚会。
- 龙舟节:在端午节期间举行,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常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古代文化还有更多精彩的部分等待你去发现。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中的文化常识归纳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中的文化常识归纳高一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ea01c2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4.png)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中的文化常识归纳高一语文必修
二文化常识
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文化常识归纳:
1. 中国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的分类: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
- 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离骚》、《论语》、《封神演义》等- 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写实性、形式多样、崇尚情感表达等
2. 古代文化
- 古代礼仪制度:封建等级制、封建礼仪等
- 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等
- 古代宗教信仰:儒教、道教、佛教等
- 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
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文化常识归纳:
1. 中国古代文学
- 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
- 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2. 古代文化
- 古代礼仪制度:封建等级制、婚嫁礼仪、祭祀仪式等
- 古代音乐舞蹈:古代乐曲、舞蹈形式等
- 古代建筑艺术:古代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形式
- 古代美术: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以上是高一语文必修一二中的文化常识的一些归纳,仅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常识是一个广阔的领域,还有许多其他内容未能一一列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
• •
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
• •
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
• • •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 • •
变微、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微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
• •
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 •
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
• •
郎中:宫廷的侍卫
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沛公欲王关中
• •
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13.季父、亚父
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14.毋内诸侯
• •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5.项王、项伯东向坐
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左卑右尊。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氏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R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文中项王的座次最尊,张良的座次最卑。
1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
参乘:亦作“轸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7.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 •
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低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1.岁在癸丑
• •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之初
• •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古人也用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即最后一个月。
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修禊事也
• •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那游,以祈福消灾。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 口为修禊口;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口,不再用“巳” 口。
4.七月既望
• •
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口)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5.徘徊于斗牛之间
♦♦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6.寄蜉婉于天地
• •
蜉蜩: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
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方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 “华阴”“河阳” 等。
9 .临川王某记
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誉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