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案1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第五章教案

高中物理第五章教案

高中物理第五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3. 能够分析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行相关计算。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 电磁感应现象的分析和计算4. 相关实验设计和操作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电磁感应现象的计算和分析。

3. 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技能培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2.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3. 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1. 理论讲解: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原理。

2. 实验设计: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并进行操作和数据记录。

3. 实验分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 计算练习:进行一些电磁感应现象的计算题目,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5. 思维拓展:让学生思考电磁感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6. 小结: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梳理知识点。

六、教学反馈1. 随堂测验:进行一次课堂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疑惑。

3. 实验反馈:听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反馈意见。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设计一个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 思考电磁感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写一篇小论文。

八、课外拓展1. 借助科普读物,深入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前沿研究。

2. 参加相关实验室参观和讲座,了解电磁感应的应用领域。

以上为本章教案范本,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完善。

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中物理第5章力与运动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鲁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5章力与运动第3节牛顿第三定律教案1鲁科版必修1

牛顿第三定律一、学情分析1、牛顿第三定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一揭示了一个不受力物体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人们不仅可以研究单个物体的运动,而且可以把存在相互作用的各个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2、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但是学生经常混淆物体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的特点。

另外,学生往往有这类相互作用力大小不相等的错误前认知:当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对拉比力气时,大人之所以会胜,是由于大人施加给小孩的力大于小孩施加给大人的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1)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弹力、摩檫力、场力的实例,寻找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规律。

(2)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中,检测学生知识达成度。

(3)交流讨论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异同,检测学生知识达成度。

(1)在学生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质疑等意识。

(2)在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时,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科学伦理的意识。

(3)交流讨论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培养学生围绕问题,通过交流方式开展寻找证据、解释原因等意识。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解释实际问题。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三、教学方法课堂以生活实例等现象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探究得出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具有同时性、同性质、反方向、作用于不同物体、效果多样性等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形象直观的定性和定量认识,并逐步区分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培养相互作用的物理观念及其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的核心素养。

教案-工业机器人基础第5章01

教案-工业机器人基础第5章01

第五章机器人驱动系统5.1机器人驱动系统概述【内容提要】本课主要学习机器人驱动系统的主要几个指标:驱动方式、驱动元件、传动机构、制动机构。

知识要点:✓机器人的驱动方式✓机器人的驱动元件✓机器人的传动机构✓机器人的制动机构重点:✓机器人的驱动方式✓机器人的驱动元件难点:✓机器人的传动机构关键字:✓驱动方式、驱动元件、传动机构、制动机构【本课内容】【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机器人的驱动系统。

内容包括机器人的直接与间接驱动方式,液压、气压、电动驱动元件与特点,驱动机构与传动机构,制动器;液压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液压系统的主要设各;气压系统组咸与王作原理,气压系统的主要设备;直流电动机与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结构原理与参数,交流电动机与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结构原理与参数,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原理与参数,直线步进电动机简介。

学习完本章的内容后,学生应能够;了解机器人的驱动方式,掌握不同类型机器人驱动元件的性能与特点,熟悉驱动机构、传动机构及其传动方式的图例与特点,了解制动器的基本功能;能够熟练地分析实际机器人的驱动机构、驱动方式与制动原理,能够绘制出传动原理图。

掌握机器人的液压驱动系统的组成,熟悉液压驱动系统主要设备的工作机理;能够分析液压驱动系统的流程,能够找出液压驱动系统的故障环节。

掌握机器人的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熟悉气压驱动系统主要设备的工作机理;能够分析气压驱动系统的流程,能够找出气压驱动系统的故障环节。

了解伺服系统与伺服电动机的要点,掌握直流电动机与直流伺服电动机的结构原理与参数,掌握交流电动机与交流伺服电动机的结构原理与参数,掌握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原理与参数;能够分析电动机驱动系统的工作特性,能够找出电动机驱动系统的控制要点。

5.1机器人驱动系统概述机器人是运动的,各个部位都需要能源和动力,因此设计和选择良好的驱动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本节主要介绍机器人驱动系统的主要几个指标;驱动方式、驱动元件、传动机构、制动机构。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第5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第5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解决方法:⑴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⑵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本质和三大特性。

2、教学难点: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决方法:⑴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学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讲解、启发、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六、学生活动1、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细胞代谢的定义,酶的本质,酶的特性等。

2、完成教材中的实验。

七、教学程序第1课时[问题探讨]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 2O 2−→−酶2H 2O +O 2 2H 2O 2−−→−+3Fe 2H 2O +O 23、讨论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能够解释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1. 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1.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2. 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示。

3. 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章内容,复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进行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使用课件和教学图片,展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模型或图示,进行观察和讨论。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2. 回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提问:你们能够解释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2. 使用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人体运动的实际操作。

三、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和实验结果。

四、总结和复习(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

2. 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回答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解释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

3. 学生能够理解人体运动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医院或体育场馆,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实际应用。

C语言教案 第5章

C语言教案 第5章
char name[11];
int class;
char sex;
int age;
int score[MAX2];
}STUDENT;
声明新类型名STUDENT,它代表上面指定的一个结构体类型。这时可以使用STUDENT来定义变量。例如:
STUDENT stu;
归纳起来,声明一个新的类型名的方法是:
①先按定义变量的方法写出定义体(例如:inti;);
②将变量名换成新类型名(例如:将i换成COUNT);
③在定义结构体的最前面加typedef(例如:typedef int COUNT);
④最后用新类型名定义变量。
习惯上,常把用typedef声明的类型名用大写字母表示,以便与系统提供的标准类型标识符相区别。
说明:
①用typedef可以声明各种类型名,但不能用来定义变量。typedef可以声明数组类型、字符串类型。例如要定义一维数组:
2、熟练运用结构体类型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查询。
3、用结构体数组存储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
教法
案例教学法
学法
思考,讨论,练习和巩固
教具使用
投影仪演示或教学机房
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新课
上次课介绍了如何定义结构体类型,再运用新定义的结构体类型定义结构体变量,以及结构体变量的初始化。当类似的数据较多时,就要考虑用数组来解决,这就是结构体数组。
可以使用上面定义的student结构体类型来定义变量。例如:
struct student
{
char num[6];
char name[11];
int class;
char sex;
int age;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第5章:平面向量,教案,课时第 (15)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第5章:平面向量,教案,课时第 (15)

第十五教时教材: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移的综合练习课目的:使学生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意义、运算有更深的理解,并能较熟练地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垂直的问题。

过程:一、复习: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运算、运算律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关长度、角度、垂直的处理方法 3.平移的有关概念、公式 二、 例题例一、a 、b 均为非零向量,则 |a +b | = |a -b | 是 的………………(C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若|a +b | = |a -b | ⇔ |a +b |2 = |a -b |2 ⇔ |a |2 + 2a ⋅b + |b |2 = |a |2 - 2a ⋅b + |b|2 ⇔ a ⋅b = 0 ⇔ a ⊥b例二、向量a 与b 夹角为3π,|a | = 2,|b | = 1,求|a +b |⋅|a -b |的值。

解:|a +b |2 = |a |2 + 2a ⋅b + |b |2 = 4 + 2×2×1×cos 3π+ 1 = 7∴|a +b | =7, 同理:|a -b |2 = 3, |a -b | =3 ∴|a +b |⋅|a -b | =21 例三、 中,= a ,= b ,= c ,= d , 且a ⋅b = b ⋅c = c ⋅d = d ⋅a ,问ABCD 是怎样的四边形? 解:由题设:|a |⋅|b |cos B = |b |⋅|c |cos C = |c |⋅|d |cos D = |d |⋅|a |cos A ∵|a | = |c | , |b | = |d | ∴cos A = cos B = cos C = cos D = 0 ∴ 是矩形 例四、 如图△ABC 中,= c ,BC = a ,CA = b , 则下列推导不正确的是……………(D ) A .若a ⋅b < 0,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

高中生物苏教版高一必修1教学案:第五章_第一节_第2课时_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高中生物苏教版高一必修1教学案:第五章_第一节_第2课时_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2课时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1.解离液是由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组成的,作用是固定并使细胞分离。

2.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能够使染色质(体)染成深色。

3.制片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分生区细胞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5.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将分生区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

1.实验材料:洋葱或大蒜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2.实验用到的试剂及作用:(1)解离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作用是使细胞分离。

(2)0.01 g/mL的龙胆紫溶液:碱性染料,将染色质(体)染成深色。

3.制片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装片:(1)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将分生区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再用高倍镜观察。

(2)分生区细胞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3)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多。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根尖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2)解离的目的使细胞分散成一层细胞(×)(3)漂洗是指洗去解离液(√)(4)用甲基绿给染色体染色(×)(5)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理想的实验材料为( )A.成熟叶片B.洋葱根尖C.黄豆种子解析:选B 洋葱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的状态,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3.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片流程是( )A.染色→解离→漂洗→制片B.漂洗→解离→染色→制片C.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析:选C 在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应该先解离,让根尖酥软,再漂洗去除解离液,接着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最后制片、观察,所以制作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正确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时选择分生区B.用龙胆紫溶液处理是为了使染色体着色C.应选择一个细胞观察其连续分裂的过程解析:选C 在解离时,细胞已被杀死,故不能再进行后续的分裂过程。

第5章 0-3 岁婴幼儿的营养需要与喂养 教案教学设计

第5章 0-3 岁婴幼儿的营养需要与喂养 教案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思政目标):
对婴幼儿科学喂养有一定的兴趣,愿意进行钻研。
教学重点:掌握各月龄婴幼儿喂养方法。
教学难点:熟悉不同月龄婴幼儿相应食物的选择,能选择适合的制作方法,制作相应月龄的婴幼儿辅食。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具:投影仪、粉笔等
【引入】
1.如何正确合理地喂养婴幼儿呢?
2.同学们了解适合制作婴幼儿食物的方法吗?
2.代授法:一般用于6个月以后无法坚持母乳喂养的情况,可逐渐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用配方奶替代母乳。
(三)人工喂养(配方奶喂养)
1.喂养次数:出生后3个月内应按需喂养。
2.喂养方法:在婴儿清醒状态下,采用正确的姿势喂哺,并注意母婴互动交流。
3.配方奶的种类及选择方法
4.奶瓶的选择
5.奶嘴的选择
6.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二)食管
食管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二是防止吞咽期间胃内容物反流。
(三)胃
1.胃的发育
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位。
2.胃的容量小
新生儿胃容量小,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3.胃的消化功能差
婴幼儿胃黏膜中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
2.进食行为
幼儿应定时、定点、定量进餐。
3.食物烹调方式
幼儿食物宜单独加工,烹制以蒸、煮、炖、炒为主,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让幼儿适当参与食物制作过程,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4.适量饮水
根据季节和幼儿活动量决定饮水量,以白开水为好,以不影响幼儿奶类摄入和日常饮食为度。
(二)饮食环境
2.味觉发育
味觉发育是一种适应性行为,感受不同的味觉有助于婴儿建立持久的食物偏爱。

初中物理第五章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第五章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第五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第五章所学的知识点,包括浮力、杠杆、简单机械、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2)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学生团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

2. 杠杆: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3. 简单机械:滑轮、斜面、螺旋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4. 压强: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压强的应用。

5.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实验现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杠杆、简单机械、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杠杆的平衡条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压强的计算和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回顾第五章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起相关知识点。

(2)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浮力、杠杆、简单机械、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讲解:(1)针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简要的讲解和复习,巩固学生的记忆。

(2)通过举例、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堂练习:(1)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运用。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浮力、杠杆、简单机械、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掌握。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

初中生物公开课第五章教案课题:动物的呼吸与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呼吸循环系统结构及功能;2. 理解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在动物体内的重要作用;3. 掌握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的机理;3. 各种动物呼吸循环系统之间的异同。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第五章相关内容;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实物模型:动物呼吸循环系统的模型;4. 图片资料:动物呼吸循环系统的示意图;5. 实验器材:酵母、糖水等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动物的呼吸循环系统,引发学生对呼吸循环系统的认识和兴趣。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介绍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2. 分析气体交换的过程和重要性;3. 进行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实验演示。

三、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讲解不同动物的循环系统结构;2. 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3. 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四、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的关系(10分钟)1. 分析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在动物体内的关联;2. 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与反馈(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验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并理解其重要性。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深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名称。
-举例: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识别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即相邻角、对顶角、补角等,并理解这些角的性质。
-重点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墙面与地面的关系,理解这些性质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三:学会通过画图和推理来分析几何问题,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求学生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运用几何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顶角和相邻角的区分。
-举例:在讲解对顶角和相邻角时,通过对比记忆,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角的不同之处,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5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5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5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3. 能够分析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2. 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用具和材料。

3. 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介绍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探究
1. 讨论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领域。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生物技术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3.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讨论。

三、总结
总结本章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四、作业
1. 撰写关于生物技术应用的小论文。

2. 讨论生物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教案第5章酸碱滴定1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教案第5章酸碱滴定1

❖ 5、讨论滴定分析基本原理—— ❖ ①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及应用; ❖ ②各种不同类型的滴定曲线; ❖ ③滴定误差. ❖ 对滴定曲线的讨论采用二种方法:A、三段一点式,
以让学生直观掌握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 B、推导滴定曲线方程,以利于使用计算机给出完 整的滴定曲线; ❖ 6、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及计算.
算机法。一般说,代数法是基础,其它两种方法是 它的表述形式或计算工具。下面分别作一些介绍。 ❖ a、代数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是所有分析化学 的教科书中主要介绍的方法。使用代数法研究酸碱 平衡的优点是理论性强,适应广泛,是其他各种方 法的基础。但是代数法比较繁琐、冗长、计算过程 复杂,有时,甚至无法求解。再者,它的直观性差, 不宜用来讨论离子酸碱的全貌,这是它在教学中不 利的一面。 ❖ 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代数法来处理pH计 算,分布分数的计算、缓冲问题,滴定曲线等的问 题。
❖ 一般来说,对于电解质MmXn的溶液:
M m X n mM n nX m H2O H OH
其CBE: [H+]+n[Mn+]=[OH-]+m[Xm-]
一个体系的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是在反应达到 平衡时,同是存在的。利用这二个关系式,进一 步采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与质子转移无关的各 项后,即可导出质子条件。但是这个方法比较繁 琐,下面我们要重点介绍从平衡中得出失质子的 关系直接导出质子条件式 。
CH3COOH2++ClO4-

❖ 如果以SH代表溶剂,就可得出如下通式:
❖ HA+SH ❖ B+SH
SH2++ABH++S-
❖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
在分析化学中,当处理溶液中化学平衡的有

第5章 距离保护教案1

第5章 距离保护教案1

5.1 距离保护的原理与构成(Fundamental Principle and Structure of Distance Protection )电流保护优点:简单、经济、工作可靠,在35KV 及以下电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缺点:电流保护的保护范围、灵敏系数等都直接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在35KV 以上电压等级的复杂网络中,很难满足选择性、灵敏性、快速性的要求。

5.1.1距离保护的原理(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Distance Protection )所谓距离保护,就是指反应保护安装处至故障点的距离,并根据这一距离的远近而确定动作时限的一种保护装置。

图5-1 距离保护原理示意图保护安装处的测量电压为m U ,测量电流为mI 。

当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m U 近似为额定电压,m I 为负荷电流。

定义mmmI U Z= (5-1)m Z ——为保护安装处的测量阻抗,为一复数,在复平面上既可以用极坐标形式表示,也可以用直角坐标的形式来表示:m m m m m jX R Z Z +=∠=ϕ (5-2)测量阻抗:● 正常运行时,m Z 为负荷阻抗L Z ,其特点是幅值较大,其阻抗角为数值较小的功率因数角(一般功率因数不低于0.9,对应的阻抗角不大于 8.25)。

● 发生金属性短路时,m U 减小,m I 增大,mZ 为短路点与保护安装处之间的线路阻抗k Z ,其特点为幅值较小而阻抗角较大。

LR图5-2 负荷阻抗与短路阻抗距离保护就是利用m Z 在正常和短路时的幅值、阻抗角的不同来判断是否发生了故障。

它同时利用了故障电压、电流的变化,反应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距离而工作。

5.1.2距离保护的时限特性(Time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nce Protection )为了满足速动性、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目前广泛采用具有三段动作范围的阶梯型时限特性,如图5-3所示,和电流保护的三段相对应,分别称为距离保护的Ⅰ、Ⅱ、Ⅲ段。

毛概第五章教案

毛概第五章教案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1.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力,从而理解为什么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常说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这个理论怎样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有何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学课型:该课程的学习为新课程课时:2个课时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哪些艰辛的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怎样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怎样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本质两个方面的关系2.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挑战面前,毛泽东率先提出了科学对待一切外国的东西,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性任务,并且取得了探索的初步而丰富的成果。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存储系统
5.1 概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存储器的概念
2. 掌握存储器的分类
3. 了解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4. 了解随机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内存储器的特点,随机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记忆;教与学对应的全链式教学法
四、教具使用
计算机一台、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提问:人是有记忆的,计算机是如何记忆的呢?它靠什么记忆呢?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归纳存储器的特点,进入教学课题。

讲授新课:(多媒体幻灯片演示和板书)
5.1 概述
5.1.1 存储器的分类
教师讲解:
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存储器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存储器,以适应计算机系统发展的需要。

按照存储器件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存储器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提问:(1)什么叫存储器?
(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与只读存储器ROM的区别?
学生思考、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记忆部件,它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用来按地址存放程序和数据。

比较可知: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存储单元的内容按需要既可以读出,也可以写入或改写,但存储的信息随着电源的断开而丢失,因此又称为易失性存储器。

只读存储器ROM中的信息在使用时是不能改变的,即只能读出其中的内容,而不能将信息写入。

5.1.2 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提问:存储器主要技术指标是什么?
学生思考、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衡量一个主存储器性能的指标主要是存储器的存取时间、存储容量、存储周期、可靠性、性能价格比等。

5.2 内存储器
提问:内存储器的定义?
学生思考、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定义:内存储器(又称主存储器,简称内存)是主机的一部分,是计算机工作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存储器。

存储容量从几兆字节(MB)到几百兆字节,如:16MB、32MB、64MB、128MB等。

内存储器由ROM和RAM两个部分构成,ROM存放固定不变的程序和数据,RAM用来在计算机运行时存放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以及数据结果等。

5.2.1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随机存取存储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随机存入或取出信息的存储器。

MOS型的RAM 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

1.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一个SRAM存储器由存储体、读写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⑴基本存储单元
SRAM的基本存储单元电路是由6个MOS管组成的双稳态触发器
⑵存储体
存储体是存储单元的集合。

在较大容量的存储器中,往往把各个字的同一位组织在一个集成片中.
⑶地址译码器
地址译码器的输入信息来自CPU的地址寄存器.地址寄存器用来存放所要访问(写入或读出)的存储单元的地址。

地址译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译码方式,适用于小容量存储器;另一种是双译码
方式,适用于大容量存储器。

单译码结构也称字结构。

在这种方式中,地址译码器只有一个,译码器的输出叫字
选线,而字选线选择某个字(某存储单元)的所有位。

为了节省驱动电路,存储器中通常采用双译码结构.采用双译码结构,可以减少选择线的数目,在这种译码方式中,地址译码器分成X方向和Y方向两个译码器。

⑷I/O电路
它处于数据总线和被选用的单元之间,用以控制被选中的单元读出或写入,并具有放大信息的作用。

⑸片选与读/写控制电路
由于每一个集成片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一定数量的片子按一定方式进行连接后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存储器。

在地址选择时首先要选片。

通常用地址译码器的输出和一些控制信号(如读写命令)来形成片选信号。

只有当片选信号有效时,才能选中某一片,此片所连的地址线才有效,这样才能对这一片上的存储元进行读操作或写操作。

至于是读还是写,取决于中央处理器所给的命令是读命令还是写命令。

⑹输出驱动电路
为了扩展存储器的容量.常需要将几个集成片的数据线并联使用;另外存储器的读出数据或写入数据都放在双向的数据总线上。

小结:
1.存储器的分类
2.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3.内存储器的特点
4.随机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作业:
1.复习本次课内容
2.预习下次课内容
3.做本章的随堂练习
4.做本章学习指导中的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