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了目前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82—02要想实现西部的真正大开发,实现西部的繁荣富强,人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表明,西部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22.5%—24.5%)。

[1]因此,作为西部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但由于西部高校地处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具有多民族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各种不利条件,不仅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同时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一、我国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不能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订符合区域特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决定了西部高校贫困生的比例较高。

再加上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这就决定了西部高校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复杂的文化环境。

因此,西部地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有别于其他地区的高校,不能照搬。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目标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形成了重成绩、重理性,轻个性和情感的教育观念。

再加上西部地处偏远的山区,科技文化比较落后,这种传统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西部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度还远远不够,导致了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偏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仅仅局限于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重心理咨询和治疗、轻预防和指导的现象。

(三)机构体系混乱,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很多西部高校虽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但隶属关系并不统一明确。

另外,师资力量也是目前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很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学校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西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西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明显的贫富分化使得部分贫 困大学生因客观上的物
质 匮乏而衍 生 出一 系 列心 理 问题 及 人格 缺 陷 。贫 困
学 生 的心理 问题具有 复杂性 和多发 性 ,表现 为 自卑 、
自我封 闭 、焦虑等 负 面 情 绪 ,甚 至 出现 偏 执 、消极 厌 世 、精神 抑郁 等心 理 问题 ,这 对 学生 的身 心健 康 发展 和学 习生活都带来 不利影 响 。 ¨ 西部高 校地 处我 国的经济欠 发达 地 区 ,经 济发 展 水平 较 东 中部地 区 相 对落后 ,心理 健康 教 育 师资 力 量 薄弱 ,贫 困大学 生 的数量更 大且 贫 困程 度 也更 为 严重 。西 部 医学 院 校 肩 负 着 为西 部 地 区培 养 高 素质 的医 疗 卫 生人 才 , 促进 西部地 区 医疗卫 生 事业 发 展 的重 任 。医 学 院校
之高 校扩 招造 成 的人 才饱 和 ,医学 毕业 生 的就业 形 势越 来越 严峻 ,特别 是 家 庭 经 济 较 为 困难 的学 生 , 经济 压力 和就 业压 力使 得 他们 的心 理更 加脆 弱 。医
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 仅关 乎其个 人成 长 ,同 时还关 系到 社会 的稳 定 与和 谐 。突 出 “ 以人为本 ” 的观 念 ,关 注 贫 困大 学生 的 心理健 康 问题 ,对 繁 荣 西部 医 疗卫 生 教 育 事业 ,构 建和谐社 会 与和谐 校 园具 有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西 部 医学 院校 贫 困大学 生 的人格 特征 及 其 形成 原 因分 析


学 院校医学专业存在着特殊性 ,学制长 、学习任务 繁重 、可 自由支 配 的时 问相对 较少 、就 业面 相对 狭 窄 以及 医学 院学 生 所具 有 的特 殊 的 医学 思 维模 式 , 使 得 学生 出现 心理 问题 的机率更 大 。据 相关 抽样 调 查 ,贫 困生 心 理 健 康 疾 病 的发 病 率 约 为 1 4 . 8 7 %, 明显 高于 非贫 困 。 因此 ,西部 医学 院校 辅 导 员应 该 更 加重 视贫 困 学 生 的人 格 特 征 及 心 理 健 康 状况 ,

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内在机制及对策分析

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内在机制及对策分析

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内在机制及对策分析【摘要】西部高校“NEET族”是指在校期间就业机会匮乏,毕业后长期无就业意愿或实际行动的学生群体。

本文通过对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内在机制和对策分析进行探讨,揭示了“NEET族”的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特征主要包括就业压力大、自我管理能力差等;形成原因涉及教育资源不均、学生自身素质缺陷等;现状的危害包括失业、社会负担增加等;对策主要涉及就业指导、教育质量提升和心理健康关注;内在机制分析主要涉及学校教育体制、家庭教育环境等。

结论指出应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教育质量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以更好地应对西部高校“NEET族”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解决西部高校“NEET族”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西部高校, NEET族, 现状, 内在机制, 对策分析, 特征, 形成原因, 危害, 对策, 内在机制分析, 学生就业指导, 教育质量, 学生心理健康.1. 引言1.1 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的主要表现是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规划,缺乏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没有足够的自我驱动力去主动寻找就业机会。

他们可能在校期间只专注于学习成绩,却忽略了与社会实际接轨的能力培养,造成了毕业后不知所措的困境。

在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中,部分学生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家庭压力、社会压力、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动力,最终选择“NEET”状态。

教育资源不足、岗位需求不匹配、就业信息匮乏等也是导致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职业导向体系等措施是关键。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西部高校“NEET族”现状带来的挑战,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未来发展机遇。

1.2 内在机制内在机制是指西部高校“NEET族”现象存在的内在因素和机制。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以甘肃省为例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以甘肃省为例
西部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
以甘 肃省 为例
◆ 杜晓霞
( 甘肃农业火学学生工作部)
【 摘要l经济贫 困, 影响西部高校贫 困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 经济贫 困, 使 得 贫 困生的 自卑 、 焦虑 、 嫉妒 、 自我接 纳水平低等 心理健康 问题
突出; 经济 贫困, 对 部 分 高校 贫 困生 价值 观 的 形成 带来 了 消极 影 响 ; 西部 高校 对 贫 困生 缺 乏人 文 关 怀 。
响 到 贫 困 生全 面 素质 的提 高 。 三、 经 济 困难 对 西 部 高 校 贫 困生 心 理 行 为 的 影 响 五、 西 部 高 校 贫 困生 缺 乏 人 文 关 怀
当人们在 普遍 关心贫 困生的学 习经费 并嘘寒问暖之 际, 对于他们 精神 西部 高校 贫困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 贫困生 , 贫困生心理 行为不健 上的贫困却少有提及 ; 贫 困生培养成才过程 中 , 对他们正 常的 自我需 要、 爱 康 的 外 在 表现 主 要有 : 好、 特长 缺 乏 尊重 , 忽 视 了他 们 的 个 人 利 益 和心 理 需 要 , 从 而 产 生 思 想 上 的 ( 1 ) 较强烈的 自卑心 理。 自卑 是一个 人 自我认 识 的一种 消极情 绪体 困惑 、 学业上的差距以及 能力上 的欠缺。这 种针 对性 的缺乏 , 以及缺 少人 现, 是对 自己的不 满、 鄙视等 否定的 感情 , 是 对个体 的得失 、 荣辱过 于强 烈 本思想的教 育模式和相对滞后的教育 内容 , 都导致 了高校 的育人工作 无法 的 一 种心 理体 验 。贫 困生 由于 经 济 条 件 差 , 对“ 缺钱 ” 的 困 窘体 验 比 其 他 同 满足 贫困生的需要 , 也难 以引起他们 的学 习兴趣 ; 教 育者 往往强 调培 养和 学更为强烈和现 实。 觉得 自己寒酸 因而滋 生 自卑感。这种心理在 西部高校 塑 造 听 话 、 服从 、 谦恭 、 克 制和 无 私 的 个 体 形 象 , 轻 视 甚 至 压 抑 了 学 生 个 性 贫 困 生 中 有很 大 的普 遍 性 。 的 充分 发挥 , 缺 乏应 有 的理 解 和 尊 重 。 这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束 缚 了 学 生 个 性 的

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求助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求助机制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求助机制研究作者:张洁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1期摘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为逐步实现个体享受到均衡教育资源,民族地区高校吸纳越来越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源,从而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提上日程。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倾向性分析,总结出学校、个人、家庭、社会协同助力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求助机制。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求助机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等基本国情,决定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源主要来源于中西部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

同时,民族地区高校为地方输出建设性人才,弥补地方发展的人才短板,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越发具有独特性。

其中,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通过不断地健全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求助机制,一方面,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促使家庭困难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意义重大。

[1]研究内容为其他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微薄的借鉴意义。

系统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界定,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SCL90获得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与成因,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求助机制。

一、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通过个案访谈及群体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倾向性具有特殊性,个人对于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呈现离心运动状,易受到环境及自我成熟度的影响;对于家庭,心理方面依赖度强,特别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动机方面;对于社会,负面的、消极的事件容易泛化为自我体验或自我代入,感同身受性强。

[2]二、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求助现状1.学校资助目前,各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在户籍所在地开具贫困证明,即可申请学校助学金。

学院特困生建档比率为11%(以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为例:全院1245人,其中132人(特困生),22.89%获得助学金(285人)。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出于经济压力 , 部分高校贫困生会去做兼职 以锻炼 自
的贫困生 , 一学期之内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工活动, 如此提高造假 成本 , 那么假贫现象 可能会有所减 少。 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专 门的资助机构 , 负责对贫困生资
助政策 的宣传 , 困生信息的收集 、 贫 核实、 监督、 投诉和
势, 能进人大学读书实属不易, 再加上部分资助政策的 重“ 不重“ 使得部分贫 困生不得不 自己寻求经 优” 贫” 济的来源 , 很多贫困生需要花费大量 的时间去做兼职
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 这样就使贫困生的学习时间缩 短了, 成绩很难超过其他全心全意学习的学生们 , 这样
就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 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三) 勤工助学不仅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 还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 但是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 岗位供给较少 , 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 。再者, 勤
关键词 : 高校 贫困生 ; 资助体 系; 问题 ;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6 5 G 4 作者简介 : 王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4 2 1 ) 1 0 90 17 -4 X( 1 1 - 9 -3 0 0 霞( 96一) 女 , 东新泰人 , 18 , 山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与教 育改革 。
我国 目前逐 渐形成 了以 “ 贷、 勤、 减、 奖、 助、 补、 等为一体的多元 化资助体系 , 这些资助体系在很 现为城市 以工业为主 , 农村以农业为主 , 城市和农村之 免” 间的经济差距拉大, 很多农村的学生就算考上 了大学 , 大程度上帮助了高校贫困生顺利 的完成学业。但是, 些资助政策却违背 了资助贫困生 的初衷 , 出现了重 也难 以负担学费, 我国高校贫困生 资助政策在一定程

对大学贫困生现状的分析及救助体系的思考

对大学贫困生现状的分析及救助体系的思考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不愿 贫 困大学生问题 ,不仅 影响着 贫困大学生个人 的正 常生活 好 的缘故 ,不从 自身找原因 ,以 “ 和发展 ,也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社会 的稳定与和谐发 与 他 们交 往 ,产生 强 烈 的嫉 妒 心理 。 展 。 目前贫 困生群体存 在的诸多 问题亟需我们 的关注 。据教育 部一项统计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贫富悬殊等原 因,目前我
( ) 赖 心理 四 依
随着 目前社会对贫 困生关注程度的增加 ,一 系列支援贫困
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已高达4 0 0 多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 大学生的救助政策相继 出台。从救助过程看 ,奖学金 、国家助 的2 %~ 5 0 2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 占在校生总数 的8 1%。 学贷款 、勤工助学对大学生 的健 康成长都没有太多 的副作用 , %~ 0 其 中,我国每年有近万名贫 困大学生就业 出现困难。解 决贫 困 而困难补助 和减免学费 、社会资助有强化依赖心理 ,增加心理 大 学 生 就 业 困 难 问题 , 比解 决 普 通 大 学生 就业 困 难 问题 更 为严 负担的负效应。个 别贫 困生 习惯于直接接受社会 的金钱救助 。
/ 2 们不能获得与普通大学生公平发展的起 点,感觉 自己前途渺茫 , 支持与社会保障金额 的1 以上 ,而贷学金作为大学贫 困生的社 产生人生无 常感 ,导致厌世的态度 ,认 为没有一 件事是有价值 会支持保 障的主要渠道还 尚待完善。笔者 以为 ,应该建立一个 的,经常为一些无所谓 的事情心 烦 ,感到压抑 、恐惧 和孤 独 ,
问题普遍存在 。
助 学等途径 。但是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 目前都难 以解 决根本 问题 ,而奖学金只与学习成绩挂钩。我国对于贫困生的 社会支持与社会 保障初步形成 了以政府为主要 承担者 ,社会 各

浅谈高校(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并不明确,以及伪贫困生也是如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探究也一直是各界关注的对象,也一直是调节贫困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向,如何依据贫困生的心理调节解决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贫困生的心理.关键字:贫困生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一高校贫困生定义以及群体现状如何解释高校贫困生这个概念?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和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

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的人数逐年增加,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来自中西部的人数逐渐增加,占总体比例的70%-75%,带有地域特性的贫困生正在成为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主要特征,从根本上讲,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普及化,招生的扩大化触使贫困生这个群体不断壮大,究其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我国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并轨化之后处于贫困线之下的家庭无力承担学生的最低生活保障。

当今物价上涨,基本生活要求提高,造成本已生活拮据的贫困生雪上加霜,甚至出现很多贫困生只吃饭不吃菜的情况等等。

现在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如何呢?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贫困生在对待生活和学习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特殊的生活环境趋势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的,包括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等,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贫困生的心理确实是多样化的,复杂化的,总体的来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人穷但是志不穷,约82.4%的贫困生的情深状态是非常饱满的,情绪是非常积极的,都表示要走出自己的特色,都树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09级的小金同学是一位孤儿,但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原因而对生活、对学习失去信心,平时的时候学习是班里最抓紧的,而且是最乐于助人的一个,在学习的空余时间里还努力搞勤工俭学,在整个四年的学习时间里,他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并且通过自身的表现成功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毕业的时候成功被深圳华为公司录取。

西部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研究

西部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研究
项 目号 : 教社 政司 ̄[0 426号 2 0 15
作者简介 : 纪春梅(9 9 ) 汉族, 17 一 , 女, 湖北大冶人, 西藏大学公 哄教学帮讲 , 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拳理论与教育经济学。 师 主

2 — 2
维普资讯
: 高校 贫 困生社会心理支持 系统研究 西部


贫困与大学生贫困
情感上 的匮乏 。它意 味着在食物、 保暖和衣着方面 和学校收费数额结合起来考虑嘲 。 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贫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宁夏大学对 在校贫 困大学生 的心理状况进行 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 反映在一定条件 了一次调查 :3 7 7 . %的贫 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 , 2 下维持生活与生产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 广义贫困 6 .1 4 %的贫 困生 体会 不到生 活的幸福 ,2 3 5 5. %的 5 除包括经济意义上 的贫 困之外 , 还包 括社会 、 环境 贫 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目前大学生的 从 等方面的因素 , 如人 口寿命状况 、 文化教育状况 、 心理健康状况来看 , 生 由经济因素引发的心理健康 问 活环境状况、 心理健康状况等 。 题 比较严重 , 即精神贫困。 有学者认为 , 精神贫 困是 大学生贫困最普遍的定义是把家庭收入较少 , 指 因种 种发展 障碍和制 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 有 一定数额债务 , 只能缴纳部分学杂 费 , 基本生活 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 素质 、 文化知识水平 、 价值观
大学生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 大学生贫困成 生在维持学 习与生活上 的最低标准或达不到这样 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 的标准。对于经济贫 困, 目 为止还没有一个统 到 前 的标准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各高校的贫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Western Education丨西部教育W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如何能让这些寒门学子以健康的心态对待高校生活,具备健康的人格,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为此,本文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改善贫困生不良心理状态提出对策。

文丨翟朝霞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境贫寒,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物质上的贫瘠,导致这些贫困生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影响,以至于他们难以积极正确地对待校园生活,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扭曲。

因此,高校必须要做好贫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工作,使贫困生不再承受经济压力,享受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一)自卑心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意识会被所拥有的物质所决定。

也就是说,因为缺乏物质基础,贫困生的心理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认为家里有钱的同学会看不起自己,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实际上,自卑心理每个人都存在,只是贫困生因为经济压力,会将自己的弱点和贫穷放大,产生消极心理,使自己难以产生有效行动,最终产生强烈的自卑。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贫困生都很焦虑和敏感,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和其他学生打交道,总觉得自己不如人。

因为一直处于贫穷状态,贫困生的思想会发生扭曲。

一来会因为贫穷,不能正确对待金钱和物质条件;二来会受学校“拜金主义”“高消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过重,经常害怕自己会突然间失去基础的物质保障。

(二)自闭孤独的心理贫困生进入城市社会后,会发现城市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善琴棋书画,能说会道,性格开朗,总是能很轻松地搞定一些自己很难做到的事情。

于是明白,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还需要很多技能,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没有的。

所以他们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和性格开朗的学生交朋友。

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自己不但和城市生活的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差很多,就连他们谈论的话题,自己也很难融入进去,那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干预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干预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干预对策[摘要]作为校园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从而出现了自卑、焦虑、敏感和偏执等心理问题。

通过建立主、客观两个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防御干预社会支持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贫困大学生群体。

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在20%~30%。

在中西部地区一些高校,贫困生总数超过30%,特困生超过10%。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他们很难通过某种方法和手段调节自己的行为、维持心理平衡、缓解情绪,进而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却往往消极地承受内心痛苦去应对环境,也就是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①消极的防御方式是比较原始、简单的应急机制,体现了个体不成熟的一面。

过多地选择消极的防御方式,会导致更多不良情绪及内心的冲突和痛苦,使其精神症状恶化。

一、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其后果1.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是贫困生最大、最显著的心理特征。

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家境贫寒。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在心理上感到了巨大的反差。

他们低估自己,甚至否定自己。

他们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渐陷入自卑的泥潭。

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开支难以承受,对集体活动消极退缩。

很多贫困大学生不但失去了中学时在学习上的优势,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也处于明显的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冷漠心理油然而生。

有些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向学校申请助学贷款,有些则不愿意勤工俭学,害怕丢面子。

有的贫困生则因为自己没有任何文体特长,会产生一种自惭形秽的心理,从而对前途悲观失望,严重的甚至自我封闭。

2.焦虑心理明显。

探索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探索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

由于
心理

传统 思 想 的 束 缚 率并不 高
严 重
3

所 以 心 理 咨 询 室 的利 用



许 多 同学 去 咨 询 的时 候


问题 实 际 上 已 经 非 常 明 显

有 些甚 至 相 当
பைடு நூலகம்



在 高校扶 困 助 学体 系 中 引入 新的


管理 理 念
针 对 目前 高校 扶 困 助 学 体 系 中 存 在 的 除 了学 校 各职 能 部 门 之 间 的 联 合 作 要 加 强 要 做 到 资源 和 信 息 共享 系和 外 必 须 在 原 有 的 助学 体 系 中 引 入 新 的 先
1


高 校扶 困 助 学 体 系 的 运 作 模式 多为 由 个专 门负责 贫 困 生 工 作 的 老 师 贫 困 大 学 生 只 是 被 动 地 参 与其 中 受 到 经 济 资 助 的 学 生 名 单 要 公 示 捐 赠 的 物 品 封皮 上 写 着 大 大 的 贫 困 生 三 个字 这 些 都 深 深 地 触 动 了 贫 困 大学 生 敏 感 脆 弱 的 神经 根 据 对 在 杭 州 某 高校 的 无 记 名调 查 显 示 2 3 7 % 的 贫 困 大 学 生 感 到 很 自卑 不 愿 意 让 别人 知 道 自己 的处 境 并 不 可 抑制地抗 拒 师 生 善意















的帮 助



在高 校扶 困助学 体 系的运 作过程 中学

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初探

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初探
卫 生 与健 康
I ■
高校贫 困生心理状 况初探
赵 风
( 复旦 视觉 艺术学 院)
[ 摘 要】 在国 家助 学政 策和 制度 不 断完善 的 前提 下 ,国内高 校 也相应 建立 了系 统 的助学 机制 来保 障贫 困大 学 生在校 期 间的学 习和 生活 。本 文主要 探讨 了贫 困大 学 生 的心 理特 征 、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原 因分 析 ,并 根据 实 践 探索 解 决 问题 的措 施 和 办法 。 [ 关键 词] 困大 学生 心 理 问题 贫 中图分 类号 :3 56 R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94 (0 0 3 5 00 10 — 1X 21 )1 0种不 平衡 的心 态, 往形 成愤 世嫉俗 的心 理特 点 。 所 往
另一 方面 ,贫 困生在 参 与校 园 文体 活动 、各 类 社会 交往 中也体 现 了 自 信 心不足 的特 点 。有 些贫 困学 生明知 自己不善言 谈 ,也 不愿 或者说 不敢 与周 围同学 交流 。面对 新的 问题和 事物 总是抱 着胆怯 的心 理 ,不 敢接 受挑 战,对 自身存在 的不足 即便 能够认 识到 ,也很 难通 过有 效的 途径 去改善 。 3 、人 际 交往 中 心理 压 力较 大 由于 家庭 背 景 的 巨大差 距 , 同龄 学 子之 间存 在 着 较大 的 消费 差距 ,对 流行音 乐、足 球赏析 、服饰 搭配 、明星 动态 等时 尚话题 以及 兴趣爱好 上 与同 伴缺少共 同语 言 。这 种生活 方式 以及交 往方 式 的巨大落 差会挫 伤贫 困生 的心 气 ,从 而产生 较重 的心理 负担 和压 力 。 4 、缺 少 完善 的社 会 支 持系 统 贫 困大 学生面 对新 的 问题 和事物 比其 他 同龄 人 要艰难 得多 ,需要 更多 的 理 解和支 持 ,然 而 当贫 困生 处于 种种 困境 时,多数 是向家 人和 以前 的同学朋 友 求助 ,这反映 出他们 求助 模式 处于不 完善 、不理 想的状 态 。由于贫 困生对 当 前的新事 物新环 境存 在排斥 、 戒备 的心理 ,这 种 不安定 因素必 然会在 同学 之 间产生 摩擦和 冲突 。 再 有 ,高校 管 理模 式相 对 自由 、宽松 , 目前 高校 的学生 管 理工 作 主要 依靠 以辅 导 员为主 的 学生 思想 政治 教 育工作 队伍 ,但 由于辅 导员 工作 繁琐 , 事 务性工 作所 占比重 大,随 着学 生数量 激增 ,辅 导员工作 越发 繁杂 ,很少有 时 问和学 生充分 沟通 交流 ,学生遇 到 问题 也 “ 自觉 地 ”不 去打 扰 。在 每位辅 导 员老师带 二 、三 百学 生的前 提下 ,师 生之 间的距 离相对 较远 ,所 以学生没 有 勇气 和信 心去 向老师 求助 ,更 不想面对 面地 进行 心理 咨询 。长此 以往 ,困 在心 里的疑 团越 来越 多,心 结也越 来越 重 ,导致 了贫 困生 的学 习和 生 活长期 处于不利状态 。 2原 因分 析 造成 高校 贫 困生心理 问题 的原 因可 以分为客 观和 主观两 个方面 。 客观 从 方面来 说 , 境 中的不 良因素 导致 了贫 困生的心 理 困扰 从主观 方面 来说 , 环 贫 困 生的 个 人认 知 、 个性 特 点 是导 致 心 理 问题 的 直 接原 因 。 l、客 观 环境 因素 首 先 ,由 于经 济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来 自农 村 、西 部 、 山 区 的大 学 生 更 能深刻 的感 受到贫 穷的沉 重负 荷 ,在 巨大 的生存 压力 下会形成 特定 的思 维方 式和处 事方 式 。 其次 ,受家庭 教 育 的影 响 ,贫 困生 的家 长 一 般 文化 程度 不 高 ,思维 方 ‘ 式也较 为简 朴,给 予子 女的指 导和言 传身 教跟不 上 时代的要 求 。因此 ,相对 于 中产 阶层 家境背 景 的大 学生 ,贫 困生的 社会心 理 也往往 不够 完善 和健全 。 再次 ,受校 园环 境 因素 的影响 ,贫 困大学 生在 进入 高校 之前 , 无论 在家 庭 、学校和 社会 生活 中, 与周 围人群 的生活 状况 相 比都 不会 有太大 的反差 , 但 在 入学后 , 这种 反差会 变得 明显起 来 。当今 社会 拜金 主义风 气 日盛 , 在校 园中 有 明显 的表现 , 多学 生喜欢 相互攀 比。 困大学 生很难 在这 些活动 中找 到心 很 贫 理平衡 点, 易导 致心 理 上 的失 衡 。 极 2、个人 主 观 因 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

度排 他 性 , 社 会 认 同度 较 差 。 2 高校家庭 经济 困难学生群体 的心理健康 问题成因分析 ( 1 ) 家庭经济 困难。家庭经济 困难 是形成经 济困难学生群 体心理 障碍的主要原因 。许多经 济困难 学生来 自老 、 少、 边、 穷 的农村地 区, 家里经济收入很 少 , 他们要 为每年 的学杂 费、 住宿 费的缴纳而焦虑 、 紧张 。此外 , 在 日常 生活 中, 同学 间在 吃穿用 上有 意或无 意 地攀 比, 会导 致他 们 心理 自卑 , 觉得 低人 一 等 。
◎文艺教研◎
-.-
同 校 家庭 经济 , 困难学 生群 体 心 理 健 康 问题 及 教 育 策略 研 究
Ej

刘 海 波
( 福建师范大学 公ຫໍສະໝຸດ 管理学 院, 福建 福州 摘 要: 高校 中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群体 , 已经成为 高校的一 个特殊群体 并且具有很 大的普遍性和 利益趋 同性 。他 们 中的 部分学生存在 着较 强的 自卑 感和闭锁心理 , 人 际关系方面非 常 敏感、 焦虑、 抑郁、 情绪波动幅度 大及心理 负担 重等。 因此, 学校 在给他们教 育和资助的同时, 建立健全 多渠道帮 困机 制 , 引导他
们人际交往 能力 的提 高。 ( 2 ) 情绪 压 抑。主要 表 现 为有 焦 虑 感, 内心感到恐惧 , 时不时 的紧张不安 , 做事羞怯 胆小 、 腼腆 , 不 喜欢 与人交往 , 自我封闭 、 抑郁寡欢 , 对别人充满敌意 , 有过度 的 负罪感 , 并且会失 眠, 从 而神经过敏 、 脾气暴躁 , 无法与别人 和睦 相处。( 3 ) 依赖心理 。有些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 因为生活或学 习 原因 , 缺乏 自立 自强 的拼搏精神 , 缺乏主动克服并战胜 困难 的精 神, 过分依赖学校和社会给予的资助 , 并在心理上也非常坦然地 接受学校 和社会的资助 , 在他们看来 , 这些是理 所 当然 的 , 缺乏 种心存感激 、 回馈 社会 的心 态。( 4 ) 对 社会认 同度 较差 。家 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在认知贫 困成因时很 多会归 因于社会 的 不公平 。这些学生因家庭经济 困难 , 在处理个人 、 社会和他人关 系上 , 以个人 利益得失为尺度 , 在行为上有很强 的非社会性 和极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探析与帮扶措施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探析与帮扶措施
北的 “ 老 、少 、边 、山 、穷 ”贫 困落后 的地 区 ,地 理环境 恶 劣、资源匮乏、自 然灾害多发 ,人均年收入低下 ,没有其他 经济 来 源 ) ;( 2) 父母 双 方或 一方 患有 疾 病 ,丧失 劳动 力 , 经济收入能力降低或没有 ,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 ( 3 ) 来 自农 村家庭 ,父母务农 ,收入单一 , 无其他经济来源 , 多子女读 书; ( 4) 单亲或孤儿家庭 ,抚养方属于弱势群体 ; ( 5 ) 城镇 下 岗职 工 , 父 母无 固定 收入 , 低 收入 家庭 ; ( 6 ) 家庭 发 生重 大变故 造 成经 济 困难 。 二 高 校贫 困 生的心 理特 征 家境 贫寒 的大 学生 既要 完成 学业 , 又要挑 起 生活重 担 为 父母 分 忧 , 求 学 之路显 得更 加艰 辛 。贫 困大学生 的内心世 界
也各 不相 同。其 心理特 征具 体归 纳为 以下几 点 :
1 .积极 向上 ,乐观 自强
大多数 高校 贫 困生心 态积 极健 康 ,他 们 敢于 面对现 实 ,
刻苦学习, 能够快速适应群体、学校和社会 的环境 , 懂得用 加倍 的努 力去 改变 自己的人 生境遇 。 2 0 1 1 年感 动 中国 十大人 物——大学生孟佩杰 , 恪守孝道 , 十几年如一 日照顾瘫痪的
的工作 , 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再次 , 学校应 建立健全的实习评价体系 , 完善各项评价指标 , 对学生 的实 习表 现 给 出评 价 , 并设 立相 应 的惩 罚 与奖励 机制 , 激励 学 生 积 极地 投入 到实 习工 作 中去 。 最后 , 学 校应 当提 供相 应 的实 习经费 ,保 证大 学生 实 习的顺 利进行 。 4 . 国家制定 或 完善 相 关的 法律体 系 国家 应 当建立 健全 大学 生实 习管理 的法 律法 规 , 通 过这 些条 例来 保 障大学 生实 习 的权益 。如培 训权 、 人身 权 和获得 基本薪酬待遇 的权益。同时 , 在法律中明确指出将企业接纳 大 学生 实 习转变 成企业 必 须履 行 的义 务 , 如无 特殊 情况 , 企 业 必须 接 收部分 实 习生 , 并保 障其 基本 权益 。近年来 ,我 国 某 些 大城 市相 继 出台 了一 些针 对 实习 生的相 关文 件 , 但 没有 上升为法律法规 , 效果仍需进一步提高。 国家应在 《 劳动法 》 及《 合同法 》中作 明确的规定 , 将实习纳入劳动法 的调整范 围,解决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心理弹性文献综述

关于心理弹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郝文辉学号:2011201271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前言心理弹性是当前心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现如今无论是当代大学生也好,还是未成年正面临升学压力的青少年,还是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社会成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相对应的心理弹性,也相应有自己的弹性应对,也就是指个人面对生活困境境、创伤、威胁及工作压力的良好适应力,是个人面对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与看法,关于心理弹性虽然有许多不同定义,但各种定义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的部分,他们都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以及之后的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

对心理弹性的概念在不同学者的分析整理基础上进行总结,对心理弹性在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作用来进行分析,对如何增强人们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关于心理弹性概念的分析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恢复力”、“复原力”和“压弹”等。

王红晓在《心理弹性与高职生心理健康》中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为心理弹性是指心理适应性的强弱,即面对事情和压力时的变迁能力、弹性思考模式,是心理发展未受逆境和重压严重影响和伤害的现象。

我国学者朱森楠对心理弹性的界定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有三种: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

(1)品质性定义。

大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2)过程性品质。

有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3)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

从以上各学者对于心理弹性概念的理解出发,我认为心理弹性的概念必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

莫让高校贫困生再度“心理贫困”

莫让高校贫困生再度“心理贫困”
二、 高校 贫 困 生 “ 心 理 贫 困” 的原 因
d o i : 1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6 . 2 2 . 0 1 8


高校贫 困生“ 心理贫 困” 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 的加快 以及“ 十三五 ” 规
4 5 1 0名普 通 学 生 的 问卷 调 查 , 用症 状 自评 测 量 表 ( S y m p t o m C h e c k l i s t 9 0 , S C L一 9 0 ) 将人际 、 强迫 、 抑郁、 焦虑、 敌 对、 恐怖、 偏 执等症 状用评分分 级方式统 计 , 结 果表 明, 在贫 困学生存在 明 显 的强迫倾 向、 1 0 . 5 %的学生有敌对倾 向、 9 . 6 % 的学生存在 恐
的过激 反应 , 造成 对 自己或他 人 的伤 害 , 2 0 0 4年 , 震惊 全 国 的 “ 马加爵事件” 就是最为极端的案例 。 2 . 自我认知 的偏差 很 多“ 心理贫 困” 的高校贫 困生对于贫 困的归 因问题上 出 现了偏差 , 他们片面地认定 , 贫困群体受 到社会 、 政府给予 的机 会 不公平 , 高校给 予贫 困学 生的补贴分 配不合理 , 从而 内心滋
困地区学生 人 数不 断 加 大 , 从 2 0 1 2年 的增 加 1万 人攀 升 到 2 0 1 4年的增加 6 . 9万人。高校贫 困生人数 的激增 以及近年来 , 高校学 费的不断提高等现象使得高校贫 困生 问题 日益凸显 , 贫
他们的内心产生 了强烈的落差 , 可 能因为别人 的一句话或者 一 件小事而敏感 多疑 , 甚至 自卑 自怜 、 自怨 自艾 , 从而产生 非理智
第2 9卷第 2 2期
总第 1 8 8期

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情感困扰

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情感困扰

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情感困扰作者:钱旺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8期一、案例背景与概述刘同学是某高校的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生,从外在印象判断,应该属于比较内向和孤僻的男生(表示和室友和同学关系很好,但是没有很贴心的),内心渴望一个人单独住且有过自杀的念头。

该生自述自高二以来自己会周期性的陷入悲观、失落、孤独的情绪当中且无法自拔,常常感到没有人关心、死了也没人知道,严重时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有过自杀的想法,每次情绪起伏时,自己想着要把自己拽出来,但是好像无能为力,只能在时间流逝里慢慢变好。

最近一次情绪低落开始于16年的10-11月份。

该生自我分析后认为,导致自己情绪失落的原因是和父母沟通少,尤其是父亲,虽然家庭健全,也有哥哥和姐姐,和父母的正常交流也都有,但是自认为父母的爱没有自己期待的那么温暖和亲昵。

该生自述在和朋友聊天整晚后,心情会大好。

透露出自己虽然在人际交往上(和室友、同学关系自认为很融洽)和兴趣爱好上(经常打球什么的)都不存在问题,但是有时会不喜欢宿舍的集体生活,有考虑过搬出去一个住,但是自认为如果搬出去的话,别人会以为他和室友有矛盾才出去住的,因此并没有提出。

(此处有待深入了解)。

该生透露2016年9月份追求班里一个女生被拒绝,还透露自从高二开始截至目前,已经被三个女生拒绝。

该生自认为三次情感上的挫折并没有对自己有什么大的影响,仅仅是当时有些失落,并不认为这是导致自己经常陷入失落情绪的原因(初步判断在潜意识上刻意压抑和回避)。

该生由班里的心理委员陪同而来,初始印象是说话有条理、对自己的情绪起伏能够有清晰的认识,希望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时常情绪低落。

二、案情分析起初判断导致该生情绪问题的主因可能是由于人际关系问题导致,但在该生透露出自己有三次情感上被喜欢人拒绝的经历后,在考虑到该生这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的时间节点与情感挫折经历时间上大致吻合(情绪问题与第一次被人拒绝都是从高二开始),而最近一次的情绪问题又出现在9月份被第三个女生拒绝之后,综合判断,导致出现周期性情绪起伏的主要原因的情感受挫后该生并没有将压抑的情感和烦恼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在心头,甚至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也不愿意向亲朋吐露,从而使得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消沉和古怪起来。

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部地区W_学院为例

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部地区W_学院为例

第40卷第1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0,N o .12024年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a n .2024ʌ收稿日期ɔ2023G08G19ʌ基金项目ɔ2022年度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专项课题 甘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研究 (22Z Z 101)ʌ作者简介ɔ王成德(1971-),男,甘肃永登人,兰州文理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于学生需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现状㊁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部地区W 学院为例王成德,王文丽(兰州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为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与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㊁问卷调查法㊁历史总结法等,从学生需求视角,对西部地区W 学院进行了深入研究.学生认为学校软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表现为专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不专㊁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与度不足㊁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运行不良㊁家长对学生心理关爱不深㊁社会力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不足等.建议配齐配足专职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精准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改革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拓展心理健康服务空间与内容;多维立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调动家庭成员参与,关注学生心理发展与成长;呼吁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支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ʌ关键词ɔ心理健康服务;学生需求;学生发展;西部高校ʌ中图分类号ɔG 441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4)01G0116G08R e s e a r c ho n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 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C o l l e ge S t u d e n t s M e n t a l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s o nS t u d e n t s N e e d s A C a s eS t u d y o fW C o l l e ge i n W e s tC h i n a WA N GC h e n gGd e ,WA N G W e n Gl i (S c h o o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 s t u d y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p r o b l e m s o f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e r v i c e s i n c o l l e g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l i t e r a Gt u r e a n a l y s i s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u r v e y 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s u mm a r y a r e u s e d t o c o n d u c t i n Gd e p t h r e s e a r c ho nW C o l l e ge i nw e s t e r n C h i n af r o mt h e p e r s pe c t i v e of s t u d e n t s n e e d s .S t u d e n t sb e l i e v e t h a t t h e s c h o o l h a r d w a r e a n ds o f t w a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a n Gn o tm e e t t h en e e d so fm e n t a l 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s ,i n c l u d i ng f u l l Gt i m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m e n t a lh e a l t ht e a c h e r s ,pa r t Gt i m e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t e a c h e r s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p o o ro p e r a t i o no fm e n t a l 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c e n t e r s ,p a r e n t s i n s u f f i c i e n t p s yc h o Gl o g i c a l c a r e f o r s t ude n t s ,a n d i n s uf f i c i e n t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f o rm e n t a l h e a l t h e d u c a t i o n i n c o l l e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t i s s u gGge s t e d t o a l l o c a t ef u l l Gt i m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t e a c h e r s t o p r o v i d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a n da c c u r a t em e n t a l 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s f o r s t u d e n t s ,r e f o r mt h e s t u d e n t s m e n t a l 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c e n t e r ,e x p a n d t h e s p a c e a n dc o n t e n t o fm e n t a l 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a n dc a r r y o u t m u l t i Gd i m e n s i o n a lm e n t a l h e a l t h s e r v i c e s t o p r o m o t e s t u d e n t s a l l Gr o u n dg r o w th .T h e s c h o o lm o bi l i z e s f a m i l y me m b e r s t o p a r t i c i p a t e a n d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g r o w t hof s t u d e n t s ,c a l l i ng o n s o c i a l f o r c e s t o t a k e th ei n i t i a t i v e t o s u p p o r t c o l l e ge s t u d e n t s m e n t a l 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s .K e y wo r d s :m e n t a l h e a l t hs e r v i c e ;s t u d e n t s n e e d ;s t u d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i e s ㊀㊀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㊁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必须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多变,叠加三年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 2025年)»,是全社会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力佐证.根据生态系统理论[1],学生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支持环境,家庭㊁学校㊁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支持与保障资源.家校社要协同起来为广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引导,营造良性的成长环境,形成学校㊁社区㊁家庭㊁媒体㊁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体系建设和具体工作落实中承担着主要职责,要统筹教师㊁课程㊁场地㊁设备㊁设施等,同时要充分协调家庭㊁社区㊁医院等各方面资源,辐射学校教师㊁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一、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学理分析㊀㊀(一)心理健康服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必要性1.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目标的层次化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有三层目标:一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普遍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学会心理调适与压力应对.二是针对个体需求积极推动心理咨询服务.专业人员引导与支持,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帮助大学生改变不良认知,促进人格完善,积极应对人生选择,发展自身潜能,助推自我实现,预防心理疾病发生.三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制订个性化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发生突发事件时,能立即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心理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2.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对应三层目标,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开展三项服务:一是全面开设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树立自助与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养.二是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服务,主要针对在生活学习㊁职业发展㊁情绪情感㊁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心理困扰并主动求助的大学生.三是个别因为家族史㊁性格极度内向㊁过度追求完美㊁遭遇应激事件等导致的心理危机个体,需要持续跟踪㊁重点关注㊁家校社联动.3.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高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目前较为一致的做法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结合辅导员㊁班主任㊁科任教师㊁学生干部㊁宿舍成员以及家长提供的信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分类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主要通过必修课㊁选修课㊁专题讲座㊁学术报告㊁心理行为训练㊁团体心理辅导㊁个体心理咨询㊁心理危机干预㊁精神问题转介等方式开展.高校还要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充分研究不同专业㊁不同年级㊁不同类型的个体心理.(二)心理健康服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可能性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进入高校以后,由于认知面的扩大和思维的深刻性增强,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增大和情感经历的丰富,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关注逐步转向自身内部,对于自身发展更加关注,自我反省㊁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这种自我意识的分化,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意识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奠定了基础[2].这是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为科学合理地选择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可能.2.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日趋稳定总体来说,大学生的人格趋于完善,形成了健全统一的人格,他们的所思所想㊁所说所做基本是协调一致的.他们普遍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能正确认知自我,理解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能把事业看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上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这些特点表明,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基本良好,能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学会自助和求助.3.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发生转向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更加重视和不断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认知度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心理健康工作必然要朝着 服务模式 发展[3],教育与宣传只是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的 服务意识 ,基于大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专业㊁高效㊁灵活的心理健康服务,便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专业化㊁专职化,心理健康服务的场地㊁设备㊁经费保障,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二、W学院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现状㊀㊀W学院是一所西部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的省会城市.学校紧盯区域文旅㊁传媒㊁艺术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文创艺术㊁旅游管理㊁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学院有14个教学单位,11500余名学生.按照近三年(2020-2022年)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数据,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的占比分别为9.47%㊁9.57%㊁13.7%.学校心理健康服务面临软硬件建设㊁心理健康服务方式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㊁心理咨询服务专业化等诸多问题的挑战.(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硬件建设不足以高效支持心理健康服务2018年底,W学院建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心设接待办公室㊁心韵编辑部㊁团体心理辅导室㊁心语室㊁减压放松室㊁积极心理训练室㊁静心制怒室㊁团体心理训练室㊁沙盘治疗区等9个功能室,建筑面积约410平方米.鉴于中心已建成5年,有些设备设施也趋于老化.该中心硬件方面缺乏集教学㊁科研㊁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服务人群仅限于校内的少数学生,还不能大规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教学㊁大批量团体心理辅导㊁大规模心理科学研究等,现有设备数量和服务量不匹配,信息化智能设备比较缺乏.(二)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人员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咨询要求2019年5月,学校聘任10位校内外心理健康专家,2022年5月,学校聘任13位校内外心理健康专家,旨在为学生提供专业权威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还与G省心理咨询师学会㊁G省社区科普研究会㊁L市心理健康工作者协会等行业学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虽然兼职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但因为体制机制原因,他们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实质性开展工作的只有1名兼职外聘心理咨询师于每周一㊁三㊁五下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根据调查,目前预约咨询的学生数量较多,现行的心理咨询时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咨询需求.(三)心理健康服务特色品牌需要持续挖掘1.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五级工作网络,完善了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体系图1㊀W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五级工作网络示意图㊀㊀目前,W学院以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第一级㊁学院心理辅导员为第二级㊁学生心理助理为第三级㊁班级心理委员为第四级㊁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为第五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正式形成.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对全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进行前瞻性规划,调研㊁统筹㊁协调全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普查,建设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二级学院以辅导员为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关注特殊学生并建档;第三级㊁第四级㊁第五级网络由学生组成,在学院辅导员指导下开展工作.以上五级网络分工合作,整合各方面的有效资源,构建了覆盖全程㊁全方位㊁多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但每一级工作网络都存在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辅导员㊁班主任㊁心理助理㊁心理委员㊁心理信息员㊁学生干部等的培训与指导不足.2.编印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心韵»,推动了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2006年W学院创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刊物«心韵»,每年4期,现已编印63期,30000多册,分发给校领导㊁学院党政领导㊁辅导员㊁各班级,搭建了学生㊁班级㊁学院㊁学校以及学生管理服务部门之间的桥梁和平台,不断拓展和丰富«心韵»内容.但该期刊缺乏专人负责,出刊质量与出刊时间不能有效保障,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电子出版物尚未开发.3.届次化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自2006年起,W学院届次化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每年确立一个教育主题,开展心理测评与现场咨询㊁心理健康讲座㊁心理主题沙龙㊁心理电影赏析㊁心理活动游戏㊁心理委员培训㊁团体心理辅导㊁趣味心理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是学院层面组织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对学生喜欢和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研究和挖掘不足.4.指导心理学社开展服务活动,形成了一支朋辈帮扶的重要力量W学院二级学院社团指导教师指导心理学社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优势,主动协助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团体心理辅导,安排志愿者在中心值班,做好 助人自助 ,助力大学生构建自尊自信㊁理性平和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心理学社人数由2006年的10多人发展到辐射各学院成员多达120余人.但存在社团成员比较松散,管理不够到位,对能够支持朋辈辅导的这支重要队伍的引导㊁培训㊁扶持力度欠缺.5.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辅导室挂牌运行,延伸了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W学院学生社区心理辅导室打通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最后一公里 ,着力将学生公寓打造成思政教育的高地㊁创新管理的标杆㊁服务师生的窗口,以便零距离指导帮助和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进行心理疏导,将心理健康服务落到实处.优势是心理健康服务设立在学生公寓,方便学生主动求助,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仅限于一个学生公寓,且该区域不适合做个体心理咨询.6.建立心理中心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链接,畅通了问题学生的转介通道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 建立心理危机转介诊疗机制,畅通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到校医院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及时转介疑似患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到专业机构接受诊断和治疗 和«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 各高校要主动争取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定点合作关系 的精神,W学院聘请了G省人民医院㊁L大学第二附属医院㊁L市第三人民医院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专家为特聘教授,及时介入疑似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学生的诊疗工作,确保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存在的问题是特聘专家如何充分发挥作用,融入学校的学生心理治疗服务.三、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结果(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为进一步了解W学院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采用自编问卷«W学院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在全校开展调查.表1㊀调查对象年级与性别分布情况(n=2086)年级性别(%)男女总计大一441(66.92)979(68.61)1420(68.07)大二162(24.58)293(20.53)455(21.81)大三44(6.68)144(10.09)188(9.01)大四12(1.82)11(0.77)23(1.10)总计65914272086(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个人健康状况自评调查显示,W学院被调查者中407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有时很消极,占总人数的19 51%,其中有110位男生,297位女生;103位学生认为自己不太好,经常感到郁闷,占总人数的4 94%,其中有47位男生,56位女生.2.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调查发现,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引起占总人数的17.64%,就业与择业引起的占总人数的27.61%,由学业问题引起的占总人数的21.00%,由自身完善和发展引起的占总人数的19.85%,由生计与生活引起的占总人数的4.55%,由婚恋两性心理引起的占总人数的1.68%.值得高度关注的是,2.73%被调查者认为心理问题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1 7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精神疾病引起的.这两类群体都值得高度关注,需要进一步摸清具体情况.3.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加强的类别调查发现,35.76%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个体心理咨询,15.24%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讲座,12.32%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10.88%的被调查认为应加强心理测试与评估,8.68%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的是团体辅导.对个体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最为强烈.性别和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的加强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差异,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女生选择心理健康讲座的比例16 96%,明显高于男生选择比例11.53%.学生所在年级和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应加强的方面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 h i =50.843,p=0.000<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大四学生选择个体心理咨询的比例43 48%,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5.76%.大四学生选择心理测试与评估的比例21.74%,明显高于平均水平10.88%.表2㊀不同性别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需要加强的方面(N=2086)名称性别(%)男女总计x2p 个体心理咨询251(38.09)495(34.69)746(35.76)团体心理辅导72(10.93)109(7.64)181(8.68)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78(11.84)179(12.54)257(12.32)心理测试与评估74(11.23)153(10.72)227(10.88)网络心理咨询35(5.31)87(6.10)122(5.85)心理社团活动45(6.83)132(9.25)177(8.49)心理健康讲座76(11.53)242(16.96)318(15.24)其他28(4.25)30(2.10)58(2.78)总计6591427208627.1300.000㊀㊀∗p<0.05∗∗p<0.01表3㊀调查对象学习压力与年级的关系(N=2086)名称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总计p相关学习压力大36.20%38.24%59.04%39.13%38.73%0.0000.104㊀㊀∗p<0.05∗∗p<0.01㊀㊀4.学习压力与年级的关系调查对象的所在年级和学习压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104,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学习压力和年级有着显著的正相关.5.心理问题的引发原因分析发现,年级和认为心理问题的引发原因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 h i=81.173,p=0 000<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大四选择就业与择业的比例47.8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7.61%.大三选择就业与择业的比例46 28%,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7.61%.6.最近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c h i =1838.075,p=0.000<0.05),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可通过响应率或普及率具体对比差异性.具体来看,不良情绪困扰㊁学习压力大㊁自我形象不满㊁自信心不足㊁人际交往问题㊁经济财务困扰共6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这也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7.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结果显示,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c h i =1342.393,p=0.000<0.05),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可通过响应率或普及率具体对比差异性.具体来看,个体心理咨询㊁心理健康讲座共2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数据显示,拟合优度检验呈现出显著性(c h i =1212.758,p=0.000<0.05),各项的选择比例具有明显差异性,可通过响应率或普及率具体对比差异性.具体来看,人际关系咨询㊁职业生涯规划㊁情绪管理指导㊁自身能力提升共4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表4㊀调查对象认为心理问题的引发原因(N =2086)名称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总计x 2p人际关系277(19.51)73(16.04)14(7.45)4(17.39)368(17.64)就业与择业336(23.66)142(31.21)87(46.28)11(47.83)576(27.61)学业问题332(23.38)74(16.26)30(15.96)2(8.70)438(21.00)自身完善和发展289(20.35)98(21.54)24(12.77)3(13.04)414(19.85)生计与生活59(4.15)21(4.62)13(6.91)2(8.70)95(4.55)婚恋两性心理23(1.62)8(1.76)4(2.13)0(0.00)35(1.68)危机干预32(2.25)17(3.74)8(4.26)0(0.00)57(2.73)精神疾病27(1.90)8(1.76)2(1.06)0(0.00)37(1.77)其他45(3.17)14(3.08)6(3.19)1(4.35)66(3.16)总计142045518823208681.1730.000㊀㊀∗p <0.05∗∗p <0.01表5㊀调查对象情绪困扰的原因(N =2086)项响应n响应率普及率(n =2086)不良情绪困扰74114.05%35.52%学习压力大80815.32%38.73%自我形象不满68813.05%32.98%自信心不足86816.46%41.61%人际交往问题59711.32%28.62%与同学关系紧张1653.13%7.91%恋爱关系困扰3256.16%15.58%与父母关系困扰1332.52%6.38%身体疾病困扰1372.60%6.57%经济财务困扰65612.44%31.45%其他1552.94%7.43%汇总5273100%252.78%㊀㊀拟合优度检验:χ2=1838.075㊀p =0.000表6㊀调查对象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N =2086)项响应n响应率普及率(n =2086)人际关系咨询99117.49%47.51%职业生涯规划98117.32%47.03%情绪管理指导115520.39%55.37%恋爱心理指导58510.33%28.04%自身能力提升121721.48%58.34%心理健康咨询67911.99%32.55%其他571.01%2.73%汇总5665100%271.57%㊀㊀拟合优度检验:χ2=1212.758,p =0.000四、W 学院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专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 不专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运行需要专职人员.一是制定年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计划总结,组织各学院辅导员㊁学生心理助理㊁班级心理委员㊁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等开展培训提升能力,并充分发挥五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网络的各自功能.二是每学期组织开展动态心理健康普查,及时关注因认知偏差㊁人格扭曲㊁应激事件㊁家庭变故㊁人际障碍等引发的新发心理问题.三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团体心理辅导,«心韵»期刊编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全天候开放.但目前实际情况是W 学院的一位管理老师身兼数职 ,心理健康管理只是其中一部分工作,心理健康管理教师显得专职 不专 ,缺乏专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4].(二)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与度不足目前W 学院聘任心理咨询专家13人(校内11人,校外2人),聘任精神卫生科心理医生3名为特聘教授.但兼职人员缺乏专人组织与管理,目前实质性开展工作的只有3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5.76%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个体心理咨询,而目前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只有周一㊁三㊁五下午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咨询需求,实质上也是因为缺乏专职专业人员负责.(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运行 不良W 学院没有设置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心工作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团体心理辅导室投影㊁音响老化,不能正常使用;沙盘游戏治疗专业性非常高,至今没有培训专业人员;减压放松室㊁积极心理训练室㊁静心制怒室宣传力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且开放时间不足;期刊«心韵»无专人负责,仅靠心理咨询专业学生,办刊质量和出刊时间均无法保障,新型心理健康产品需要引入.(四)家长对学生心理关爱不深当前,W学院各二级学院和班主任㊁辅导员对家校沟通联系机制的重视程度不一[5].根据辅导员访谈结果,一般是在学生出现学业㊁情感㊁心理㊁行为问题后,才与学生家长开展沟通交流,且家校沟通联系方式和平台较为单一,制度化㊁规范化㊁常态化的高校家校沟通联系机制未能形成.学生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已经成人,仅满足于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心理需求的关注明显不足,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隐形的心理影响因素认识不足.(五)社会力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不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㊁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㊁人民群众关切㊁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联动显得极为不足[6].政府各部门联动机制不畅,以教育㊁卫健㊁妇联㊁共青团㊁公安㊁民政㊁街道㊁社区等部门协同,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部分互联网游戏㊁短视频直播等互联网产品的管控力度不大[7],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修整.五、基于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㊀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测评和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内容,要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㊁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高校要遵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 2025年)»等,建立多维度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8].(一)配齐配足专职专业教师,提供专业精准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1.要切实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根据调查结果,19.51%的被调查者有时很消极,4.94%的被调查者经常感到郁闷.因此,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要 全覆盖 ,学生心理问题要治 未病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 前置 ,要切实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㊁教育与咨询相结合㊁发展与预防相结合,聚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质性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2.配足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根据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 2025年)»,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3.发挥全员力量集中做好心理健康服务调查提示,对个体心理咨询㊁心理健康讲座㊁心理读书会㊁团体心理咨询㊁心理沙龙的响应率分别为32.01%㊁25.05%㊁16.02%㊁12.91%㊁12.16%.因此要组织辅导员班主任㊁科任教师等力量,积极发挥教育教学㊁实践活动㊁咨询指导㊁预防干预 四位一体 作用,形成线上线下㊁专兼结合㊁校院配合㊁校医联合的统筹工作模式,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专业化㊁精准化的心理支持与心理健康服务.(二)改革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拓展心理健康服务空间与内容1.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试点建设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准确掌握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真正解决学生所需所求所盼.帮助辅导员掌握方法技巧,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善用工具技术,切实增强心理育人效果.2.高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每年生均经费不少于15元的标准,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在二级学院建立心理辅导站,明确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的职责.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值班㊁预约㊁访谈㊁回访㊁案例督导㊁重点反馈㊁保密等制度.3.拓展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功能定位,逐步建成集教学㊁科研㊁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升级现有心理健康硬件设施设备,进一步优化空间环境,增加艺术治疗(绘画治疗㊁音乐治疗㊁心理剧)㊁V R虚拟放松㊁V R职业体验等功能性空间.(三)多维立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1.12.3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需要开设心。

中小学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王艳
【期刊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年(卷),期】2014(0)21
【摘要】近年来,大学校园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项目对西部24所高校45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各种心理问题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群体。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将会导致各种极端恶性事件发生,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室友和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民办二级学院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J], 孙辉
2.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J], 曹兆霞
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J], 曹球萍
4.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及应对策略建议 [J], 葛芳玉
5.新环境下高职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J], 阮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3No.3Aug.2008第23卷第3期2008年8月西藏大学学报JOURNALOFTIBETUNIVERSITY收稿日期:2008-04-12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号:教社政司函[2004]256号作者简介:纪春梅(1979-),女,汉族,湖北大冶人,西藏大学公共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经济学。

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贫困问题是隐性的,没有以社会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实行收费制度后日益上涨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大学生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学生贫困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与大学生贫困要解决大学生贫困问题,我们必须对“贫困”的概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影响力。

”;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的真相》一书中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

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

”贫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维持生活与生产在经济上的最低标准。

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寿命状况、文化教育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

大学生贫困最普遍的定义是把家庭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定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收入没有任何来源,基本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贫困是指狭义的贫困,即大学生在维持学习与生活上的最低标准或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对于经济贫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高校的贫困标准不一致:如教育部信息中心1999年一项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校将贫困生的划分标准定在家庭人均生活费不足100-150元,最高的定为250元,最低的仅为60元[1]。

西部地区高校1999年特困生最低标准为40元,最高为170元[2]。

根据共青团北京市委1999年对首都高校贫困生调查测算,北京市贫困标准为322元[3]。

划分标准或界定经济贫困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可行的是把学校所在城市居民月生活最低保障标准、学生家庭月均收入和学校收费数额结合起来考虑[4]。

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来看,由经济因素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即精神贫困。

有学者认为,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西部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研究纪春梅(西藏大学公共教学部西藏拉萨850000)摘要:文章从讨论贫困与大学生贫困的基本认识出发,探讨了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表现的表现形式、主要特点及国内外有关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分析了西部高校贫困生的社会心理表现、影响其社会心理表现的内、外部因素,并对西部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进行了支持性建构。

关键词:贫困生;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08)03-022-06资料获取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生存状态[5]。

具体到大学贫困生,是指一种由物质贫困引发的心理病态,以多种形式的心理负荷与思想包袱呈现,从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心理。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由于现实经济压力,常常远离群体交往,当面对应激事件时,很少感受到支持,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敏感等不良情绪[6]。

另外,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消极影响,如一些贫困生认为,钱越多人生价值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金钱的万能观加剧了他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贫困使他们的选择变得急功近利[7]。

因此,本文的大学生贫困是指一种由物质贫困引发的心理病态,并以多种形式的心理症状呈现,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消极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由物质贫困引发的心理贫困有多种表现,国内外学者对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也作了大量研究。

二、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表现及社会支持系统(一)高校贫困生社会心理的主要表现1、强烈的自卑感。

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差,生活费低,甚至食不果腹。

如北京化工大学小赵同学每月开销不到150元,他一日三餐的食谱是:早上一碗稀饭、一块腐乳、一个鸡蛋共计0.62元,如果饿,鸡蛋改为一块饼,贵1角钱;午饭和晚饭一样,三两米饭0.6元,半份素菜0.90元喝免费的汤;在感觉难受的情况下,就打半份有肉的菜,1.90元,贵1元钱。

这样,他每月还能省出几十元买书[8]。

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缺钱”的体验就较非贫困生强烈。

在现实生活中,改革开放及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选择机会,但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多彩世界也使贫困生看到了人们消费行为的差距。

从小范围来看,寝室成员的消费行为都可能有巨大差别。

当其他人高谈高级化妆品、高档服饰、麦当劳时,贫困生有可能在为一下顿吃什么发愁。

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生就可能被排除在集体生活之外,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去关注这类对他们来说很奢侈的物品,从而就没有共同的话题,长此以往,就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圈子里。

因此,贫富差距也使学生的精神状态显现出明显的差距,一般是富裕一点的学生比较活跃,而贫寒一点的学生则相对自我封闭。

一些贫困同学身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除了封闭、自卑、缺乏自信外,偏激、悲观和仇视感也有所体现。

2、过重的焦虑感。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其中抑郁和焦虑是其最常见的情绪症状[9],且这些情绪问题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等因素相关[10]。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与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导致生活困难、学习困难、交友障碍、家庭压力及就业压力等,使他们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目前的社会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外,竞争也渗透到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

能考入大学的学生,在各自的中学学习成绩都较好,但一进入大学,这些平时受老师表扬的学生可能在班级中处于末尾,而面对家人的希望和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刚进大学时的远大抱负在这时就会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心丧失。

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由于他们的综合能力偏低,部分贫困生由自卑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和焦虑。

3、过度的自尊心。

贫困生的自卑感与自尊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分的自尊导致了自卑。

贫困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近年来,城镇中下岗职工家庭越来越多,而他们仍要背负儿女读书的重担,因此,城镇大学生中的贫困生现象在这几年尤为突出。

贫困生在中学阶段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大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

但是,不容置疑,中学阶段的学生,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一好百好,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等性格上的缺陷都被分数掩盖住了。

与此相反,进入大学后,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能力才是第一。

这时,贫困生的很多缺陷就会暴露出来。

与非贫困生相比,他们更敏感。

一些贫困生由于过度自尊而不愿意向学校反映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也不申请特困补助,有的贫困生因为怕丢面子,不愿参加勤工俭学活动[11]。

4、过度自我封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贫困,绝大多数贫困生从小就形成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把这种独立意识看成是维护自尊的精神支柱。

在应激状态下,他们很少向外界求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问题。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时,较少“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的社会支持”,也不常用“心理与行为解脱”的应对方式[12]。

另外,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从而大学成了大学生展现能力的舞台。

然而,要融入这种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虽然他们心里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奈何囊中羞涩。

由此也导致贫困生信心不足,孤僻不合群的表象。

(二)有关社会支持理论(theTheoryofSocialSup-port)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是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初,精神病学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专家指出,除了自我防御这一内在心理系统能够抵御和缓解精神病外,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这一外在因素,对于精神病的防御与治疗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胡湘明认为,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是:(1)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2)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13]。

随着对社会支持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外延进行了拓展。

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网络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WellmanandWol-tley,1989)。

库恩等人则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等[14]。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15];郑杭生则认为社会支持是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16];丘海雄等认为,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社会交换[17];陈成文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8];贺寨平认为,社会支持网是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社会资源支持的社会网络,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19];周林刚等[20]认为,从性质上来,社会支持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二是主观体验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及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

以上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涉及到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与分类都是基于各自的学科理论基础。

从整个社会贫困现状来看,贫困人口的社会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期望失落感,二是相对剥夺感,三是焦虑心理,四是怀旧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