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首位度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市首位度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的影响2023-11-07CATALOGUE目录•引言•城市首位度与省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城市首位度对省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城市首位度对省域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城市首位度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总结•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城市首位度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备受关注。

研究城市首位度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城市首位度与省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梳理相关文献,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其次,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省域面板数据,对城市首位度与省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城市首位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02城市首位度与省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城市首位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城市首位度概念城市首位度是一个用于描述城市在区域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指标,通常表示为区域中最大的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

城市首位度测量方法在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口规模、GDP等指标来衡量城市首位度。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省域内最大的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比值来衡量该地区的城市首位度。

省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省(自治区)的经济总体或人均GDP的增长率。

省域经济增长测量方法在研究中,通常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连续几年的GDP增长率来衡量一个省的经济增长情况。

省域经济增长概念省域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测量方法VS城市首位度与省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城市首位度对省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高城市首位度意味着省域内最大的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从而促进省域经济的增长。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报告核心摘要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报告核心摘要

市中心体系构造专题研究(核心摘要)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构造的重大要素之一。

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表达。

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开展。

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开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构造的开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开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立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陆家嘴、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的中心在哪里?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开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城市中心构造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根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构造体系,支撑建立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开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市中心体系构造研究"工作。

研究涉及围涵盖城市圈、市域、都市开展区以及市主城区。

其中,主要研究围为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围为现行都市开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现状城市中心体系构造开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

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构造不够突出与中心开展路径不够明确。

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开展规律〔一〕案例借鉴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中心体系开展具有两个维度: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开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构造的形成。

国外城市如巴黎、东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根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效劳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根本公共效劳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构造的根本单元。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

点, 次级城 市体 系的空间结构变化类型有着 向均 匀型演 变的趋 势。 ( ) 市体 系空间结构 变化 正处于初 步网络化 阶 3城 段 , 中城 市向心集聚和扩散 2种 力量基本均衡 , 市总体 空间分布 有着“ 大 城 沿江” 的一元性 向“ 三沿” 多元性 演化 的 的
趋 势。最后 , 基于上述研 究 。 对其城 市体 系空间结构发展提 出了优化 思路 。
基金项 目:教育部 人文社科规 划项 目(6 A 9 0 9 、 0 J7 0 4 ) 中国博 士 后基金项 目( 06 4 0 4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 目(J7 5 2 00 0 2 9 ; J00 ) 作者 简 介 :刘 耀 彬 ( 9 0一) 男 , 17 , 湖北 麻 城 人 , 副教 授 , 士 博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期 20 0 8年 2月
地 域 研 究 与 开 发
A 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 ENT
VoI2 No .7 .1 Fe b. 2 o8 0
湖北 省 城 市体 系 空 间结 构 测 度 及 其 优 化
关 键 词 :城 市体 系; 间结 构 ; 空 定量 测度 ; 化 思 路 ; 北 省 优 湖
中图分类号 :F 9 2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 3 20 ) 10 3 — 4 0 3 2 6 (0 8 0 — 0 2 0
2 世纪 8 0 0年代以来 , 受到了激进地理学派的挑战 , 城市体 系 的研究 由西方 发 达 国家 扩展 到 了发 展 中国
进程 正 处 于 加 速发 展 时期 的湖 北 省 为 例 , GS技 术 支 在 I 持下 充 分利 用 分 形方 法 和 断 裂 点 模 型 , 量 测 度 出该 省 定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圈城市 化 的发展 、 市体 系结构 的优 化 , 城 同时对 加强武 汉都 市 圈在 中部 崛起 发 展 过程 中的关 键 作 用 , 动 湖 拉 北 省经 济社 会发展 具 有重要 的现实意 义 .
a o th t ed vl met f eWu a e ooi nc ria n e o n ess m. b u tef u e e p n h m t p la od nt grg na dt t ur o ot h n r t i i h ye
Ke r s: u a to o i n c r i ai g r go prma y r to; rma y i d x;a k-s ae r l y wo d W h n mer p l a o d n tn e in; i c ai p t i c n e r n c ue l
第2 8卷第 2期
21 00年 6月
湖北 民族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l f ue U i rtfr aoats N t a Si c ,t n oma o H bi n e i o N tnl e( a rl c nerti ) v sy i i i u e _ o , i
Vo. 8 N . 12 O 2
Jn 2 1 u .00
武 汉 城 市 圈 城 市 体 系等 级 规 学 建 筑与城 市规 划学 院 , 1华 湖北 武 汉 40 7 304; 2 北京理 工 大学 管理 与 经济学 院 , . 北京 10 8 ) 00 1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者国家中, 由不同分工 、 不同等级规模 、 联系密切、 相互依存的城 镇 所组 成 的集合 , 其形 成 、 变 和发展 是历 史 的动态过 程 , 映 在城 市 群体 的规 模 组合 上 存在 一 定 的等 级 规 演 反 模 结构 特征 , 等级 规模 结构 是城 市体 系研 究 的一项 重要 内容 . 运用 城 市 首位 度 指 数 , 齐普 夫 模 型 与位 序 一 规 模 法则 对 武汉都 市 圈城市体 系等级规 模结 构进行 研究 , 重构 武汉城 市 圈城镇 空间 结构体 系 , 利于 武汉都 市 有

基于功能转型的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基于功能转型的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n c s ay f rt u u e d v l p n . e e s r sf t r e e o me t o i
[e w rs F n t n rn i n S ai s u tr g H a g h c K y od I u c o a s i . p t l t c i , u n s i i i t t o ar r un e t y
维普资讯
规 划 广 角
口 U n 口 U
基 于功 能 转 型 的城 市 空 间结 构 重 构
— —
以湖北 省黄 石市 为例
口 卢 锐 ,朱 喜 钢 ,王 万 军
[ 摘
要]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功能引导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而城市空 间结
产业结构升级是城市功能转型的内因。人 均G P 以反映—个城市发展水平的。 氐 D可 , 当人均 G P D 超过 10 0 0 美元时,城市居民 由重视衣 、食消费转 向谋求住、行条件的
对黄石空间结构重构的方向和模式进行 了 然要求。
探讨,以期为类似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和
思路 。
H b i r i /u u Z u i n , n w n n u ePo n L i h X a gWa g aj vc e R , g u
Lb q 甜啊咖 Cls l e t a hoh rct n t na dct p t ltu t r r frcie A ni o a te o re o eyt dwi e c te, i f ci n i s ai rcueae i e a t . sa i h yu o y as n v mp  ̄ n s u c - r
维普资讯
图 1武 汉都市 圈及 黄石 区位 资料来源:湖北省城 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黄石市黄荆山新区分区规划 - 战略研究[] Z.

中国省会城市首位度结构特征研究——基于经济分布的实证分析

中国省会城市首位度结构特征研究——基于经济分布的实证分析

中国省会城市首位度结构特征研究——基于经济分布的实证分析何利【摘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熟与文明的重要尺度.城市经济首位度理论和集中度理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城市发展的进程,是城市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布局和结构基于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对国内省会城市布局与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总结和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文章以省际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和集中度计量统计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省际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东西部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计量分析表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集中度较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度低;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资源型城市是影响我国省际城市布局的重要因素;个别省份表现出来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城市经济;城市布局;省会城市;城市结构【作者】何利【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会计学院, 河南郑州 45119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迈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生活和经济生产的重要载体。

城市本身为地理学概念,具体而言,“城”代表着人口集聚的特征;“市”代表着经济生产和商业贸易,即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城市的起源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因“城”而“市”是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人口集聚后而形成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资源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三门峡起源于三门峡水库等;因“市”而“城”是因经济地理特征决定了经济集聚后而形成的,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1]。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研究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研究

市 圈等 级 结 构 的对 策措 施 , 以期 实现 武 汉城 市 圈 的持 续 、 定 、 速 和 健 康 发 展 。 稳 快 [ 键 词 ] 级 规 模 结 构 城 市首 位 度 分 形 武 汉 城 市 圈 关 等
1引 言 .
等 级 规 模 结 构 是 城 市 体 系 的 三 大 结 构 之 一 ,是 城 市 体 系 内层 次 不
数 为 S 5 90 /88 = . 。 = .85 .6 88 1 2
32 5 . 52 . 88 6 .
汉川 、 新 、 冶 、 阳 大 2 - 0 中 等 城 市 1 4 . 394 3 . 仙 桃 、 感 、 城 、 0 5 3 1 6 . 9 6 26 孝 麻
2 . + 48 = .8 66 2 . 5 4) 30 。
而 按 照 奥 尔 巴赫 ( .urah 1 1 提 出 的位 序 规模 原 理 ( a k FA eb e )9 3年 R n— Sz ue , 想 的 四城 市 指 数 为 1十 一 城 市 指 数 为 1 很 明 显 , 照 对 i R l)理 e , 。 按
数 量 比重 数 量 比重
( ) ( ) ( 人) ( ) 座 % 万 %
城 市 非 农 业 人 口 聚 落 名 称
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城镇 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 素在最大城 市 的集 中程 度 。 论 上 一 个 区 域 内城 市 首 位 度 为 2时 , 明 区 域 内 城 镇 理 说 等 级规模较合理 , 资源的 占有 , 配较合理 ; 分 当首位度超 过 6时 , 就认 为 区域 内各城镇处于一种极度失衡的发展状态 , 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城市 首位度通 常用二城市指数来表示 。( 二城 市指数 s= : 2P/ ;四城市指 数 P

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

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

‘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201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㊂作者简介:张育铜(1999-),男,山东潍坊人,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地理㊂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张育铜(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非农人口的数据,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㊁聚类分析㊁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㊂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合理;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较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的较快,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图像的阶数分布的过渡阶段㊂武汉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二㊁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实际和理论规模差异也相对较大㊂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湖北省;城市首位度城市体系又称为城镇体系,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网络体系,一个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发展趋势㊂20世纪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地理学者已经对长三角㊁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㊁华南地区㊁华东地区等区域城市进行了研究[3],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4]㊂但是,当回顾有关城市系统的论文时,发现很少有关于湖北省相关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的研究㊂改革开放以来,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为湖北省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㊂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省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年份,运用城市优势指数和等级尺度法对城市规模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㊂湖北体系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1研究区的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湖北省简称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㊂从东到西的长度约为740k m ,从北到南的宽度为470k m ,总面积为18万多k m 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㊂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约5920万人,其中,城镇3568.47万人,乡村2352.66万人㊂湖北省有12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其中,热门城市有武汉市㊁宜昌市㊁黄冈市㊁荆州市和襄阳市㊂1.2数据来源及说明我国城市规模常用的统计口径(传统口径)是市区非农人口数,是由于该指标连续性强,数据获取容易㊂由于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户籍 和 非户籍 的界限逐渐模糊,非农人口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规模,周一星等[6]提出用 五普 资料中的市人口(普查口径)来重构我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指标㊂本篇文章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2008年)㊁‘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95-2008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㊂2湖北省城市规模演变历程湖北省目前一共有36个城市,其中共有12个地级市,占城市总数的30%;县级市24个,占城市总体数的66%左右㊂湖北省只有武汉一个超大城市,还有4个大城市㊁12个中等城市和19个小城市,而缺失了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级别的特大城市,这表明湖北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发达㊂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㊂表1 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年份合计(个)城市人口(万人)超大城市>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199030825.41328.439.88243.529.521253.530.71995341134.41375.833.13176.415.611338.129.81924421.52000361296.31441.1344232.91812357.422.619264.920.42002361373.91459.333.44271.119.712370.4221927319.9注:城市规模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分组,表中数据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1990-2002年,湖北省的城市数由30个增加到了36个,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由825.4万人增加到1373.9万人,提高了66.5%,全国同期为26.6%,增长‘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速度已经领先全国水平;1990年湖北省缺失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个规模级别的城市,在2002年,有40个城市的人口在50~100万之间,但是仍然缺少人口在100~200万之间的城市,大城市与大城市的比例继续增长㊂城市人口众多的中小城镇的数量正在减少㊂湖北省城市非农业人口从1995-1997年呈直线上升,1997-1998年却又下降,可能受洪水移民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水平滞后㊂1998年以后,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逐年上升,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㊂(如图1)图1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随时间的变化3湖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计量分析3.1首位度指数分析首位度指数包括2城市指数(S 2)㊁4城市指数(S 4)和11城市指数(S 11),通过城市体系中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㊂公式如下:S 2=P 1/P 2(1)S 4==P 1/(P 2+P 3+P 4(2)S 11=2P 1/(P 2+P 3+ +P 11(3)式中:P 1,P 2, ,P 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㊂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2城市指数应该是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应该是1[7]㊂利用上述公式(1)~(3)对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㊂表2 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首位度指数变化年份2城指数4城指数11城指数19952.971.231.3419962.911.231.3519972.861.111.0719982.710.990.8919992.70.980.8420002.70.980.8420012.770.990.8620022.790.990.8520032.81.010.8620042.851.030.8720052.350.890.8320062.310.940.8720072.620.990.920082.731.020.92 从表2看出,历年湖北省武汉首位度指数均接近3,说明首位城市武汉的辐射范围很广,湖北省城市发展总体上处于一城独大㊁规模集中和空间集聚阶段㊂其中,2城市指数在2004年以前比较稳定,其间呈现出小波动的趋势,而21世纪以来首位城市和第2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有所减小后又呈上升趋势,武汉第一城市的地位无可撼动㊂在2006年以前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在逐渐减弱,相应的各规模等级城市的集聚效应逐渐增强,而2006年以后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㊂根据我国特色的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湖北省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㊂对1995-2008年的2城指数㊁4城指数和11城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2005年为最好,2006年次之,第三类为1997年,第四类有1998-2004年和2007年以及2008年,最后一类为1995年和1996年㊂结果显示在2005年和2006年,城市首位度最合理,2006年以后城市的集聚效应呈现出递增的趋势㊂图21995-2008年首位度的聚类分析3.2位序 规模法则检验位序 规模法则,用于描述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基于人口规模的区域顺序㊂其公式为:P i =P j ˑR i -q 或l g P i =l g P j -q l g R i .(1)湖北省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决定系数R 2(0.80~0.94),1995年以及2005年以来R2较高,城市结构符合等级尺度规则,并且已经确认,城市等级尺度之间存在自然的相关性㊂表3 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分析表年份q R年份q R19951.22760.941420020.81440.886519961.28170.92220030.819870.88719971.12650.801920040.82840.872719980.88820.859820050.857940.901219990.87160.870320060.87640.938620000.81520.880720070.85310.938920010.82370.876520080.85980.9308 (2)从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散点图中(图3)可以发现,城市的实际与理论规模在第二㊁三城市中有一定的差距㊂因而据此可以推断出,湖北省正处于城‘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市规模体系结构向首位分布向城市规模分布的过渡阶段㊂在整个的研究段内,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稳居湖北省的首位城市地位,其后是襄阳市,而第三城市却有所变动㊂图3湖北省城市位序 规模双对数散点图(3)从1998年至今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在湖北省的高位序中不是很明显,但是湖北省的中低位序却比较发育㊂从时间序列来看的话,q 值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在2005年以前,城市数量处在膨胀的阶段,中低位序的城市发展较快,q 值减小;2005年之后,q 值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这和湖北省加快长江沿岸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有很大的关联㊂4结论与建议(1)湖北省城市数量在1990年之前处于扩张阶段,1996年达到36个,城市体系结构较为合理㊂(2)湖北的城市规模结构符合等级规模法则㊂(3)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和等级规模分布类型㊂第一城市武汉是中原最大的城市之一,第二和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规模差距很大㊂为了湖北省未来的发展,应积极与国家交通干线连接,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强武汉等中心城市的领导作用,增强湖北省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㊂以实现新型产业升级为工作的重点,促进武汉第一城市的现代服务的辐射面积,完善乡村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促进城市体系发展的推进力,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的城市体系结构优化和发展㊂参考文献:[1]J e f f e r s o nM.T h eL a wo f t h eP r i m a t eC i t y [J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R e v i e w ,1939,29(2):226-232.[2]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 ].人文地理,2008,23(3):17-21.[3]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 i pf 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823-830.[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顾朝林,胡秀红.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 ].经济地理,1998,18(1):21-26.[6]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湖北日报,2019-03-04(007).[7]张杰,杨先花.我国中部地区城市规模体系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02):103-108.[8]范红艳.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02):51-55.[9]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2011,32(04):47-52.(收稿日期:2021-01-29)。

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

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

主要应用 于对 我 国各 省 区的城市 规模分 布差 异 的研究 : 严
又一支 柱产业 。
参 考文献 :
v l yho c l t [] uo en p n ig t y 2 0 ,2 a e i e hc s r J. r a l n u ,0 4 1 l t ue E p a n S d
() 7.
[ ] 湖北 省科技 厅.湖 北省 生物 医药创 新 能 力及体 系建 设规 划 5
[ ] 赵健 . 国 医 药科 技 发 展 战略 研 究 [ . 阳 : 阳药 科 大 1 我 D]洗 沈
学 .0 6 20. [] 李连 芬. 部地 区生物 医药产 业集 群化 发展 研 究 [ . 安: 2 西 D]西
[] J. 现代 经 济 ,0 7 1 :5 —13 2 0 (0)1 1 5 . [ ] 刘 燕华 , 8 王宏 广 . 发展 医药科 技 , 建造 医药 强 国[ . M]北京 :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版 社 .o 7 20 .
[ ] 胡侠 , 3 林晔. 美国生 物 医药产 业 政 策研 究 []科技 进 步 与 对 J.
重 敏 、 越 敏 1比 较 了 15 — 17 年 我 国2 个 省 区 的 首 位 宁 2 ] 92 9 8 6
度变化 . 而找 出 了行 政 中心城 市人 口规 模发 展较 快 的原 从 因: 许学 强 、 嘉安 口以城 市首 位度 为指 标 , 叶 比较 了 我 国城
市 化 的 省 际 差 异 ; 一 星 改 进 了 首 位 度 指 数 的 方 法 , 周 将
策 ,0 3 1 ) 2 0 (4 .
西 北 大 学 .0 7 20 .
方案 [ . 0 . R] 0 8 2

咨询工程师考试《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咨询工程师考试《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咨询工程师考试《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2022年咨询工程师考试《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2022年咨询工程师考试《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案例一】(20分)某企业为所在地区国有大型制造企业。

目前,该企业产品己定型,成本呈下降趋势,利润较高,市场需求逐渐满足,所处行业增长速度减慢,竞争日趋激烈。

该企业所在地区实施“退城入园”,企业必须对现有产品生产线进行搬迁改造。

该企业搬迁改造顶目选址涉及3个村庄1203户5209人搬迁。

企业在决策前委托咨询公司进行可行性研究。

因该项目选址涉及搬迁入口较多,咨询公司在社会评价中进行了利益相关者分析。

1、该企业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哪个阶段?(2分)企业结合本次搬迁拟采用差异化战略,有哪些差异化战略可以选择?(3分)答:因该企业产品己定型,戚本呈下降趋势,利润较高,市场需求逐渐满足,所处行业增长速度减慢,竞争日趋激烈。

所以,该企业产品处于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

差异化战略可以选择产品质量差异化战略、销售服务差异化战略、产品性能差异化战略、品牌差异化战略等。

2、在编写生产技术与装备方案时,应考虑哪些内容?(5分)答:生产工艺技术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1)先进性。

(2)适用性。

(3)安全性。

(4)可靠性。

(5)经济合理性。

(6)符合清洁生产工艺要求。

装备方案应考虑:设备的规格、型号、材质、数量、来源、价格等。

3、咨询公司在社会评价时,应按哪些步骤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4分)答:利益相关者分析一般按照下列步骤进行:①识别利益相关者;②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③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④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制订相应的参与方案。

4、是否适宣采用PPP模式(2分),说明适宣采用PPP模式顶目特征.(4分)答:本顶目适宣采用PPP模式。

12022年咨询工程师考试《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真题及答案完整版PPP模式顶目特征:政府和会资本合作(PPP)投资顶目,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宣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顶目。

湖北城镇体系发育障碍及优化对策

湖北城镇体系发育障碍及优化对策

12 , .8 可见湖北城镇体系规模 的首位分布 明显。通 过全 国主要省 份城 市 经 济 首 位度 对 比 可 以发 现 , 中
西部 省份 的城 镇体 系首 位 度 均 高 于东 部 发 达 省 份 , 这 表 明 中西 部 省 份 的城 镇 体 系 尚处 于集 聚 发 展 阶 段, 而东部 发达 省 份城 镇 体 系 发 育 程 度要 优 于 中西
1 规 模序 列 .
城 镇体 系规 模结 构 常用 城 市首位 度 和城镇 体 系 的 Hasof分 形 维 数 来 衡 量 。首 位 度 是 指 一 个 区 udr 域 最大 城市 与第 二 位 城 市 经 济 总 量 或 人 口的 比值 ,
它 反 映 了城 市体 系 中经 济总量 或 人 口在最 大城 市 的 集 中程 度 j 记为 ( 。首 位 度 大 的城 市 规模 分 布 , S)
健康 、 协调、 可持 续发展 , 并且这种 分布结构的改善趋 势并 不明显。通过 中心城 市、 中心城 市、 域不 同层 次的 完 副 县 善 可实现规模 体 系由 目前首位分布 向层级体 系转变 , 通过 “ 圈两带 两轴” 一 的架构布局 可 实现空间结构 由单核 心组
织 向 多极 化 网 络 化 转 变 。
第2 9卷
第 1期
江汉 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 raoJ nhnU i rt Scl c ne di ) onl fi ga n e i(oi i c i n u a v sy aS e E t o
21 0 2年 2月
Vo . 9 No 1 12 . Fe 2 2 b. 01
部 , 且一 些发 达 省份 城 镇 体 系 中均 有 两个 中心 城 并
镇 化 的健 康协 调 可持 续 发 展 , 然 要 求 城 镇 体 系 发 必 挥 有 效 的组织 承载 作用 , 因此 , 研判 区域 城镇 体 系发 育 中存 在 的 问题是 优 化 城 镇 体 系 结 构 的重 要 方 面 , 本 文试 图对 此 有所 贡献 , 足 于存 在 的 问题 提 出相 立 应 对 策来促 进 城镇 体 系 向健 康 、 高效 阶段 演 变 。

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广东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以21 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为例

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广东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以21 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为例

财经研究15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广东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以21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为例陈小清摘 要:本文选取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并以城市首位度理论为基础,对广东省的城市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表明,广东省的城市首位度属于正常首位分布,城市规模等级分布体系逐步向均衡方面发展,但首位城市优势不明显。

因此,有必要完善广东省城市体系结构并突出首位城市优势。

关键词:城市首位度 城市体系结构 广东省1、城市首位度理论概述 城市首位度也叫城市首位律,它由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杰斐逊于1939年提出,作为对国家或区域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

据杰斐逊的观点来看,两城市指数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人口集中程度。

关于城市首位度的分布区间,一般认为可分为三部分:城市首位度大于1且小于2时,为正常首位分布;城市首位度大于2且小于4时,为中度首位分布;城市首位度大于4时,为高度首位分布。

近几年,城市首位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体系结构的研究当中并成为衡量城市体系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

2、指标选取及研究方法据历年来各学者对城市首位度研究指标的选取,一般认为一共有三种指标方法: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它们的计算方法分别为:(1)二城市指数:2/12P P S =(2)四城市指数:432/14P P P P S ++= (3)十一城市指数:P11……32/1211+++=P P P S其中,S 为城市首位度,下标为城市个数;P 为城市的人口规模,下标为第几大城市人口规模。

据我国城市人口统计方法看,人口规模指的是市区非农业人口数。

按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二城市指数应该为2,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应该为1。

3、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广东省城市体系结构分析3.1 广东省城市体系结构现状及其特征广东省是我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大省,其占地总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_刘耀彬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_刘耀彬

的地域分布属于集聚型 , 城市布局仍然处于不平衡发展
阶段 。( 3) 城市地域空间总体上有着“一点四面 ”且沿
“一路 、三江 、四线 ”分布格局 。“一点 ”指的是武汉大都
市 ,它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中心 。“四面 ”指的是以武 汉为中心鄂东城市群 , 包括黄石 、鄂州 、孝感 、黄冈 、咸 宁 、武穴 、安陆 、汉川 、大冶 、应城 、赤壁和麻城 13 个市 , 分布略呈“X”形 ;以襄樊和十堰为中心鄂北城市群 ,包括 丹江口 、老河口 、随州和宜城 、枣阳和广水 8 个市 ,分布 略呈“十字 ”形 ;以荆州为中心鄂中南城市群 ,包括荆门、 钟祥、天门、仙桃、潜江、石首、洪湖和松滋等市 ,分布略呈 克里斯泰勒的变形“六边形 ”状 ;以宜昌和恩施为中心鄂西 南城市群 ,包括宜都、枝城、枝江、当阳和利川等 7个市 ,分 布略呈倒“Π ”形状。“一路 ”指的是宜黄高速公路 ,“三 江 ”指的是长江、汉江和清江 ,“四线 ”指的是京广铁路、汉 渝铁路、焦柳铁路和京九铁路。据统计 2005年底 ,湖北省 沿上述“一路 ”布局的城市数为 11个 ,沿“三江 ”布局的城 市数分别为 12, 9, 3个 ,“四线 ”布局的城市数分别为 5, 6, 7 和 2个 (重叠计算 ) ,初步显现出城市密集带格局。 1. 2 城市体系空间划分及描述
关 键 词 : 城市体系 ;空间结构 ;定量测度 ;优化思路 ;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 F29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3 - 2363 (2008) 01 - 0032 - 04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受到了激进地理学派的挑战 , 城市体系 的研 究 由 西方 发 达国 家 扩 展到 了 发 展 中 国 家 [1 ] 。从实证的角度 , T. G. M cGee通过对东南亚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体系进行研究后 ,认为这些地区已经有着类 似西方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 [2 ] ; 20 世纪 90 年代 ,以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为背景 ,城市体系的网络化 研究高涨 。 Y. N. Pyrgotis等通过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 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跨国网络城市体系后认为 ,跨国城 市体系形成实际上是产业空间整合的产物 [3 ] 。目前 ,国 外对城市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城市体系和城市 体系的产业结构重构上 [4 ] 。我国大规模对城市体系空 间结构研究基本上始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 ,在 20世纪 80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曾形成一个研究高潮 ,其研究的 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体系形成原因分析以及促成城市 体系发展的机制上 ,而对某一具体区域的城市体系研究 往往从城市规模结构 、职能构成及空间分布 3 个方面论 述 [5 ] ;同时 ,也有部分学者就城市体系的规模调控问题 开展了探讨 。由于该时期的研究工作是建立在我国国 土整治与区域规划的基础上 , 其研究带有很大的实践 性 [6 - 7 ]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 , 城市体系的研究又 掀起一个小高潮 ,许多成果陆续发表 ,表明国内的城市 体系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宽与拓深 ,但其研究内容主要集 中在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 、空间结构 规划和城市群的研究 5 个方面 [8 ] 。近年来 ,一些学者引

浅析城镇空间结构以湖北省为例

浅析城镇空间结构以湖北省为例

浅析城镇空间结构——以湖北省为例摘要: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逐步向质量提升转变。

城镇空间结构是城镇化科学发展的空间载体与传导骨架。

基于城镇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的极核、轴线、圈层等维度,湖北城镇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表现为:极核以单中心集聚为主,多级节点中心格局尚未形成;轴线集聚效应不明显,区位优势未显性化为联结优势;圈层分化呈现集聚有余、扩散不足的特征。

关键词:城镇;空间结构;湖北省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极核、轴线、圈层和区域[1]。

其中,极核是相对于腹地而言,是区域增长的引擎,发挥组织引领作用;轴线是基于要素密集分布或线性基础设施而形成的发展骨架,连接极核与区域,是要素流动和产业配置的通道;圈层是城镇空间结构逐步发育而形成的空间形态,是在极核、轴线充分成长和壮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圈层代表着区域空间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阶段演进,能够实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配置;区域是空间组织的基底,伴随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与空间组织的改善,基底区域也从发展初期的均质区域通过极化与扩散作用发展成为异质区域。

1 极核主中心武汉市的人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

武汉市作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经济总量占全省份额的三分之一,在城镇化集聚人口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

武汉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12.6%上升到2011年的17.4%,同期城镇人口数量占全省的份额也从18.4%提升到24.5%(如图1所示)。

图1 中部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比重变化比较Figure 1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province's central provincial capitalcity of the province比较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人口和GDP占各自省份的比重可看出,武汉在湖北省内集聚人口、经济的效应明显,且集聚态势高于中部其他省份。

1990年武汉人口占全省的12.2%,到2011年末比例上升为17.4%,远高于同期中部其他省份,如南昌占江西的10.7%、太原占山西的10.5%、长沙占湖南的9.5%、合肥占安徽的7.3%、郑州占河南的8.8%,如图1所示。

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县域城市首位度及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孟令勇;韩祥铭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城市首位度理论对新泰市的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城市首位度发展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孟令勇;韩祥铭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J], 黄河东
2.城镇等级体系的Beckmann模型与三参数Zipf定律的数理关系rn——Beckmann城镇等级 - 规模模型的分形与分维 [J], 陈彦光
3.农牧交错带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与空间结构分析--以内蒙古卓资县为例 [J], 陈国清;苏根成;李百岁;魏钟林
4.基于地域特征的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优化研究——以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为例
[J], 林小如; 吕一平; 刘凌云
5.合肥城市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城镇人口规模等级体系初探 [J], 万利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许龙;乔小勇【摘要】通过对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的首位比、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现状与变化趋势研究,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的结构特点.提出未来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发展的相应建议.【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8)002【总页数】5页(P236-240)【关键词】武汉城市圈;首位度;首位比;位序-规模法则【作者】许龙;乔小勇【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者国家中,由不同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所组成的集合,其形成、演变和发展是历史的动态过程,反映在城市群体的规模组合上存在一定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城市首位度指数,齐普夫模型与位序-规模法则对武汉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进行研究,重构武汉城市圈城镇空间结构体系,有利于武汉都市圈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同时对加强武汉都市圈在中部崛起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拉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研究理论背景1.1 国内外研究综述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城镇体系思想的起源市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它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为其后城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提出了中心地理论,首次对城镇体系进行了严谨的数理论述.1939年杰弗逊(M.Jefferson)及1942年齐普夫(zipf)等对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这些理论为后人研究城镇体系奠定了基础[1].之后,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社会、统计等领域的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的实际分布规律,并提出许多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研究逐渐开展,严重敏,宁越敏(1980)和许学强(1982,1993)先后对我国的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检验[1].随后对于国家级,跨省级省级等级规模体系结构研究逐渐增多.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国内学者对哈尔滨都市圈[6],长株潭城市群[7]等进行了等级规模的研究.彭勇等从人口规模、职能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8].1.2 首位城市比与首位度指数首位城市比是指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城市体系的其余城市人口规模之和的比,可以反映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特征,模型如下:Sn=P1/(P2+P3+…+Pn)其中Sn为城市首位比,n为全体城市数目,P1,P2,…,Pn是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城市人口规模.区域的首位城市比越大,说明城市体系的首位度越大.马克·杰斐逊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概括,并提出了首位律,研究对象中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就是首位度,即两城市指数.后来,为了改善两城市系数的的简单化,有学者提出了四与十一城市指数的概念.两城市和四城市模型如下:两城市指数:S2=P1/P2;四城市指数:S4=P1/(P2+P3+P4).其中P1,P2,P3,P4为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城市人口规模.一般来说,首位度指数越大,首位度越大.正常的两城市指数应该为2,四城市指数为1.表1 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非农业人口位序-规模表Tab.1 2007 Wuhan Megalopolis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ank-size table城市名称位序(非农业人口排序)总人口规模/万人比重/%非农业人口规模/万人比重/%武汉1828.2126.42528.6247.59黄冈2730.9823.32165.3314.88孝感3516.7616.4897.318.76黄石4255.398.1592.818.36咸宁5286.089.1377.406.97鄂州6107.013.4141.123.70仙桃7148.104.7237.983.42潜江8100.203.2036.23.26天门9162.105.17343.06 1.3 齐普夫模型1949年齐普夫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Pr=P1/RPr是城市体系第R位城市的人口;p1市最大城市的人口;R是Pr城市的位序. 按照此公式就是区域中第二位的人口是第一位人口城市的一半,第三位市最大城市的1/3.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或国家就约符合这一规律.1.4 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本文采用罗特卡模型的一般化公式:其中Pr是区域中排序第r位的城市人口,P1是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r是排序第r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数.q值越接近1,表明城市模型分布接近齐普夫的理想状态;q值大于1,表明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不够,首位度较高;q值小于1,表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高位次的城市规模不够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比较时,如果q值变大说明城市规模趋于集中,q值变小,即说明城市规模趋于分散.2 武汉城市圈及其城市体系结构概况2.1 武汉“1+8”城市圈概况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地域范围由位于长江中游的城市构成,以武汉为中心,包括一个副省级城市:武汉;5个地级市: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3个县级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共9个城市.2009年年末国土面积58 051.9 km2,占全省的31.2%,全国的0.6%,常住人口3 001.30万人,户籍人口3 151.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1.61万人,非农业人口1 178.7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35%.2.2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结构现状从表1可知,截止2007年末,武汉城市圈中共有一个特大城市即武汉市,非农业人口达到528.62万,占城市群总非农业人口的48.45%.拥有100到200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有一个即黄冈市,非农业人口为165.33万.拥有50~100万非农人口的城市有三座,为孝感,黄石和咸宁市.鄂州、仙桃、潜江、天门的非农业人口都处于20万到50万之间.3 武汉城市圈等级规模结构计算结果与分析3.1 城市首位比与首位度指数动态变化分析图1 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双对数散点图Fig.1 2007 in Wuhan City Circle City System Rank-Size double logarithmic plot根据2002~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湖北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使用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各年的非农业人口数量,计算出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2~2007年的城市首位比、两城市指数与四城市指数(见表2).表2 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的城市首位比、两城市指数与四城市指数表Tab.2 2002~2007 Wuhan city circle city′s first nine cities than in the two cities and four cities index table index年份城市首位比两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年份城市首位比两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年份城市首位比两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20020.954.181.6620030.873.601.5720040.842.831.4020050.813.081.522006 0.913.141.4720070.913.201.49从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2~2007年城市首位比均在0.8以上,说明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首位度较大,这也印证了两城市、四城市指数的计算结果.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的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均大于理想值,表明区域的首位度偏高,城市规模发展不均衡,中小城市不够发育.此外,从时间变化上看,2004年区域两城市指数与四城市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后逐渐稳定,说明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呈先分散后继续集中的发展趋势.3.2 位序-规模动态变化分析对罗特卡模型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出:Lnp(r)=Lnp1-qlnr根据表1中2007年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位序-规模数据,将点序(r,P(r))做双对数散点图(如图1),并用线性回归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回归方程为:Lnp=6.123-1.235Lnr其余各年计算方法相同.其中,q=1.235,D=0.81.q>1说明区域城市垄断较为明显,高位序城市规模比较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不全,人口分布不均,不利于各级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也印证了上文城市首位比与首位度指数的分析.对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2002~2007年等级规模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按照位序-规模法则和对数回归方程的计算方法可得如表3所示的计算结果.通过对表3、图2所示结果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城市圈具有较为明显的单中心结构.2002~2007年的q值均大于1、D值均小于1,说明此时期武汉城市圈单中心结构明显,高位序城市垄断功能十分突出,但是中小城市发育不全,人口分布不均衡.表3 200~2007年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的位序-规模对数回归方程表达式、位序-规模Lotke模式表达式、相关系数、q值与D值计算结果表Tab.3 200~2007 in nine cities in Wuhan city circle rank - size 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expression, rank-size Lotke Model express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q value and D value calculation sheet年份位序-规模对数回归方程表达式位序-规模Lotke模式表达式相关系数绝对值相关系数平方R2q值D(1/q)值2002Lnp=5.862-1.143Lnrp=351.426r-1.1430.6990.4891.1430.8752003Lnp=5.917-1.104Lnrp=371.296r-1.1040.7090.5031.1040.9062004Lnp=6.081-1.223Lnrp=437.466r-1.2230.7500.5631.2230.8182005Lnp=6.037-1.112Lnrp=418.635r-1.1120.7300.5331.1120.8992006Lnp=6.154-1.289Lnrp=470.596r-1.2890.7430.5521.2890.7762007Lnp=6.123-1.235Lnrp=456.231r-1.2350.7330.5371.2350.810(2)2002~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的规模变化较为缓慢且不稳定.2002~2007年,q值与D值均呈现不稳定的变化趋势,但从整体来看,q值呈缓慢上升趋势,D值呈缓慢下降趋势.趋势变化表明2002~2007年间城市体系规模的集中力量大于分散力量,因此城市体系缓慢趋于集中,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大于其他城市发展速度,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大于其他等级城市.图2 2002~2007年q值与D值的变化趋势图Fig.2 2002~2007 q value and Dvalue of the trend map3.3 齐普夫法则对2007年武汉城市圈城市人口进行齐普夫法则计算结果见表4.表4 2007年武汉城市圈位序人口与齐普夫模型比较Tab.4 Wuhan City in 2007 rank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 and Zipf models位序城市名称城市人口齐普夫法则位序城市名称城市人口齐普夫法则位序城市名称城市人口齐普夫法则1武汉528.622黄岗182264.313孝感107.7176.624黄石97.31132.155咸宁77.40106.726鄂州41.1286.677仙桃37.9875.528潜江36.266.09天门3458.73通过齐普法则公式分析,区域现状人口分布与齐普夫差异较大,因此可以判断武汉城市圈整体城镇化水平较低,需要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结构进行重构.4 城镇体系结构重构建议4.1 重构城市圈城镇体系根据武汉城市圈现状体系等级规模与各级城市在城市圈的地理位置与产业关系,将区域中原有的城市重构为5个城市等级.即以武汉东部组群、鄂州市区、黄石市区、黄冈市区为主体,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连绵带和西部仙天潜、西北孝应安、南部咸赤嘉3个城镇密集区.表5 2007年武汉城市圈等级规模重构与齐普夫模型比较Tab.5 2007 Re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 of the size compared with the Zipf model位序城市名称城市人口齐普夫法则相差绝对数相差百分比/%位序城市名称城市人口齐普夫法则相差绝对数相差百分比/%1武汉528.622黄黄鄂城市带298.33264.31+34.02+12.83仙天潜108.02176.62-68.60-62.94孝应安97.31132.15-34.84-35.45咸赤嘉77.40106.72-29.32-37.84.2 武汉城市圈空间组织模式城市圈有三种空间组织模式:1)核心-放射空间模式;在大都市初期的扩散过程中,往往沿主要轴线扩展,一般不具备圈层扩展的能力,但在区域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和功能优势.规划需通过重点培育核心城市,构建放射通道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2)核心-圈层空间模式;对一些在区域中有明显核心地位的大都市,如首都、省会城市和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功能除了作为区域的整治经济中心和管理决策中心外,还同时具备商业金融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区域交通基本围绕核心城市来组织.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核心城市扩散作用明显,从轴向扩展为主转向圈层扩展为主.3)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在区域城乡经济差异缩小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讯和交通网络高度发达,人口、非农产业高度集中于一个中心的状况相对降低.如果区域经济在向高级阶段演化的过程中,一定区域内同时存在几个在规模、功能等方面相当的城市,区域城镇群体空间必然向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演化.信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集中的走廊地区成为城镇网络化地区,沿线居民可以利用高速交通、通讯和网络设备方便地进入其它所有的城市和地区,因而也成为人口和非农产业高度集聚的网络化地区.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地位明显.2007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 419 048万元,占到武汉城市圈的地区生产总值的56.5%.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7%和69%.且武汉城市圈还处于城市群的弱联系阶段末期进入到城市群雏形阶段的初期阶段,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联系紧密,核心圈层初具雏形.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组织应选择核心-圈层模式,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核心-放射模式.虽然核心圈层已经初具规模,但紧密圈层的发展还不完善.具有明显的交通导向性.紧密圈层涵盖了周边主要的8座城市,且大多分布在主要放射通道上,因此在逐渐强化核心圈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紧密圈层内主要放射轴沿线城市,以期带动紧密圈层均衡发展.所以武汉城市圈应该以圈层开发与轴向带动相结合,逐步形成核心圈层状的空间结构.4.3 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的区域发展框架要重构区域的体系规模结构,逐步形成核心圈层状的空间结构,需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四轴”的区域发展框架:“一核”,即作为城市圈发展极核的武汉都市发展区.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是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层,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一是要突破原有的主城束缚,继续做大做强武汉市,优化城市布局,建设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都市发展区.二是要整合武汉市以开发区为重点的各类资源,推进产业职能升级,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三是要加快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立足于提高综合实力,建设经济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人居中心;“一带”,即以武汉东部组群、鄂州市区、黄石市区、黄冈市区为主体,共同构成的武鄂黄城镇连绵带,是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的主体和核心密集区.沿沪汉蓉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由武汉延伸至鄂州、黄石,是武汉城市圈现状城镇经济实力最为雄厚、产业基础最好的一条产业发展带,也是交通条件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规划以交通为导向,突出城镇、产业的集聚,形成的沿江城镇、产业、交通复合的城镇连绵带;“三区”,即西部仙天潜、西北孝应安、南部咸赤嘉3个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是武汉城市圈内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要在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的基础上做好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支撑;“四轴”,即以交通为导向、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的4条区域发展轴.围绕发展轴,加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建设,推进城市规模发展和城市功能整合,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脊梁.以武汉为起点,按照方向分别为东部、西部、西北、西南发展轴.4条发展轴也是武汉城市圈向鄂东、西部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4个方向,实施功能拓展和经济辐射、对接圈外空间的载体.其中,东部发展轴辐射九江等外围城市,对接昌九景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联系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发展轴辐射荆州等外围城市,对接宜昌都市区,联系成渝城市群;西北发展轴辐射随州等外围城市,对接襄樊都市区;西南发展轴辐射岳阳等外围城市,对接长株潭城市群,联系珠三角城市群.其中,西南发展轴依托京广大动脉,将作为两湖地区两个城市群的联系纽带,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成为中部地区经济长廊和国家级区域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1]许学强.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彭勇,肖玲.武汉都市圈结构特征与结构优化研究[J].城市问题,2007(1):31-35.[4]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5]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2-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齐艳红.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87-91.[7]何剑.长株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特征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0-33.[8]陈田.省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组织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问题,1992(2):23-25.[9]吴殿廷,封玉璞.区域城市体系的定量分析——以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研究为例[J].人文地理,1995,15(2):52-58.。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
刘耀彬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08(027)001
【摘要】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分形方法和断裂点模型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定量测度和空间的次级划分,并对其形成演变规律进行时空分析和优化提升.研究显示:(1)该省城市分布密度较大,且区域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基本一致.(2)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类型现状正处于集聚型,城市空间分布有着"沿路、沿江、沿线"的三沿特点,次级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变化类型有着向均匀型演变的趋势.(3)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变化正处于初步网络化阶段,大中城市向心集聚和扩散2种力量基本均衡,城市总体空间分布有着"沿江"的一元性向"三沿"的多元性演化的趋势.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对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提出了优化思路.
【总页数】5页(P32-35,63)
【作者】刘耀彬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33003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J], 刘耀彬;陈志;杨益明
2.湖南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演化与结构优化思考 [J], 罗湖平
3.湖北省特色小镇空间结构识别与可达性测度 [J], 李瑞浩;王琴夏;刘雨轩;刘倩依
4.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研究 [J], 陈志;刘耀彬
5.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分形结构的地理空间图式——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的再探讨 [J], 刘继生;陈彦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山城市首位度的城市规划学思考

中山城市首位度的城市规划学思考

中山城市首位度的城市规划学思考
沈建桑;韩延星;李振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6(022)C00
【摘要】城市首位度是分析首位城市(中心城区)的相对重要性的指标之一,是
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1994年-2003年,中山城市首位度保持在2左右,说明中山城市首位度目前处于较为合理的状态,市域城镇体系规模分布相对较为均衡。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沈建桑;韩延星;李振
【作者单位】中山市规划设计院规划所所长;中山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编制研究所所长;中山市规划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2
【相关文献】
1.把脉城市规划揭秘色彩奥妙——访中国流行色协会建筑与环境色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郭红雨
2.中山城市首位度的城市规划学
思考3.GIS助力打造美好智慧城市——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张新
长4.金融支持南京加快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调查与思考5.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响应“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活动号召顺利开展多场线上学术交流活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国外研究的理论成果, 国内学者进行了修正,并 主要应用于对我国各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差异的研究:严
重敏 、宁 越 敏 [2]比 较 了1952—1978年 我国26个 省 区 的 首 位 度变化,从而找出了行政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发展较快的原 因;许学强、叶嘉安[3]以城市首位 度 为 指 标 ,比 较 了 我国 城 市 化 的 省 际 差 异 ;周 一 星 [4]改 进 了 首 位 度 指 数 的 方 法 ,将 我 国 省 区 的 城 市 规 模 分 布 进 行 了 分 类 ; 顾 朝 林 [5]计 算 了 1985年 我 国 分 省 区 城 市 首 位 度 指 数 大 小 ,将 分 省 区 城 镇 体 系划分为3大基本类型:双极型、均衡型和极核型。 并简单 分析了各类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第26卷%第12期 2009年 6 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6 No.1度理论的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
陈 彪,张锦高
(中国地质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运用城市首位度理论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论指出,湖北省
不太可能出现很高的首位度。 在发达地区,增长总是遍布 于整个城市体系,而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则趋于向单个城市 集中,增长的高集中度使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
政治因素被有些学者认为甚至比经济因素对城市首 位度的影响更大[7]。 这种解释 认 为 ,一 个 国 家 或 地 区的 政 府控制能力和政治稳定性是决定首位度高低的重要因素。 中央集权程度高,且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具有很 高的首位度。 这种解释主要是从国家层次来研究,而在我 国,政治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省级行政中心城市人口的 集聚效应。
(责任编辑:赵 峰)
收 稿 日 期 :2008-03-13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6BJY041) 作者简介:陈彪(1983-),男,湖北咸宁人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资源产业经济;张锦高(1946-),男,江苏
大丰人,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第 12 期
陈彪,张锦高: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研究
· 51 ·
(1)四 城 市 指 数 :
S4=
P1 P2+P3+P4
≈1
(2)十 一 城 市 指 数 :
S11=
P1 P2+P3+P4+P5+P6+P7+P8+P9+P10+P11
≈1
其中 ,P1、P2、P3、P4、…… 、P11是 指 按 照 人 口 数 自 大 而 小 排列的第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
4 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湖北省城市体系 结构分析
4.1 湖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现状及其特征 湖北省是我国的一个中部大省 , 它的面积为18.59万
km2,宏 观 上 处 于 全 国 “东 靠 西 移 ”的 战 略 位 置 ,长 江 产 业 带 的中游地区。根据湖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得 知,截止2000年11月1日零时,在全省5 949.82万人口中,居 住 在 城 镇 的 人 口 有 2 393.09万 人 , 城 镇 人 口 比 重 达 到 了 40.22%。 1978年以来,湖北省城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截止 2003年底,湖北省共有城市36个。 按行政等级划分,有12个 地 级 市 ,占 城 市 总 数 的 1/3;24个 县 级 市 ,占 城 市 总 数 的 2/3。 以城市市区非农业 人 口 规 模划 分 ,200万 人 口 以 上 的 为 超 大 城 市 ;100万~200万 人 口 的 为 特 大 城 市 ;50 万 ~100 万 人 口 的 为 大 城 市 ;20万~50万 人 口 的 为 中 等 城 市 ;20 万 人 口 以 下 的为小城市。 湖北省有武汉一个超大城市,有襄樊、宜昌、 荆 州 和 黄 石 4个 大 城 市 ,有12 个 中 等 城 市 和 19 个 小 城 市 ,缺 失100万~200万人口规模级别的特大城市。 表明湖北省的 城市规模等级发育不够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首位度的分析中,所使用的载体是
首位城市和居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数。 就是说,得出的结
果是两个城市人口的比值,再从该比值出发去推导城市体
系结构。 固然,一个城市人口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
映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可以对比出两个城市之
间的发展差距,但如仅仅以人口数来衡量,笔者觉得不够
[2] 李连 芬.西 部地 区 生物 医药 产 业集 群化 发 展研 究 [D].西 安: 西 北 大 学 ,2007.
[3] 胡侠 ,林晔.美国 生 物医 药产 业 政策 研 究 [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2003 (14 ).
[4] COENEN L,MOODYSOON J,ASHEIM B.Nodes,Networks and proximites: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1 城市首位度的提出和国内的应用研究
城市 首 位 度 这 一 指 标 最 早出 现 于 杰 斐 逊 [1](Jefferson, 1939)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研究。 他提出了城市首 位法则,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区域内人口规模最大 的城市)总要比该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很多 。 不仅如此,首 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才智和情感,在国家中 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这种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 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突出地位的城市被定义为 首位城市。 首位城市的概念已经被普遍使用,一国最大城 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已成为衡量城市 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该国或该地区城市 的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程度。 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即为首位分布。
36个城市 在 省 域 内 组 合 及 相互 作 用 , 形 成 了 以 下 特
· 52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年
点 :① 城 市 分 布 密 度 较 大 且 区 域 人 口 分 布 与 城 市 分 布 基 本 一 致 ;② 城 市 空 间 分 布 呈 集 聚 型 ,城 市 布 局 仍 然 处 于 不 平 衡 发 展 阶 段 ;③城 市 地 域 空 间 总 体 上 有 着 “一 点 四 面 ”,且 沿“二路、三江、四线”的分布格局。 “一点”指的是武汉大都 市,它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中心;“四面”指的是以武汉 为中心鄂东城市群, 以襄樊和十堰为中心鄂北城市群,以 荆州为中心鄂中南城市群,以宜昌和恩施为中心鄂西南城 市群;“二路”指的是宜黄、汉十高速公路;“三江”指的是长 江、汉江和清江;“四线”指的是京广铁路、汉渝铁路、焦柳 铁路和京九铁路。
我国现行体制决定了我国行政中心职能的多样性和 综合化,加之历史上形成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一体化的 传统,使我国城市等级体系基本上与行政中心的等级体系 保持一致。 不过,在有些省份也存在着特例,例如山东省和 内蒙古自治区,两者的最大城市都不是省会城市。 其中,内 蒙古的包头由于建国后钢铁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超过自 治区的行政中心呼和浩特;但山东的济南和青岛两大城市 人 口 已 十 分 接 近 ,首 位 度 表 现 为 1.0。
属高度首位分布。 得出的城市首位度值如果小于2,表明该
地 区 城 市 体 系 结 构 正 常 ;反 之 ,如 果 大 于 2,则 说 明 该 地 区
城市结构失衡或过度集中。世界上就有很多国家城市首位
度 指 数 非 常 高 , 如 阿 根 廷 的 城 市 首 位 度 是10.2, 秘 鲁 是
10.1,这 些 都 是 过 度 城 市 化 的 结 果 。
逊所提到的“大得异乎寻常”? 有一种比较合理的建议是,
这 个 领 导 城 市 在 首 位 度 指 数 达 到2.00以 上 才 可 被 描 述 为
是 “首 位 ”城 市 。 而 首 位 度 大 于2.00的 情 况 又 可 以 分 为 两
类:大于2.00又不大于 4.00的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00的
2 研究方法与范围













:S=
P1 P2

式 中 ,S为 首 位
度,P1、P2分别为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 根据
我国城市人口统计方法,人口规模一般采用市区非农业人
口数。
此外,还有另一种指标方法,即四城市或十一城市指
数:
又一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赵 健 .我 国 医 药 科 技 发 展 战 略 研 究 [D].沈 阳 :沈 阳 药 科 大 学 ,2006.
valley hiotech cluster [J].European planning Study,2004,12 (7). [5] 湖北省科技厅. 湖北省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及体系建设规划 方 案 [R].2008. [6] 王东梅, 张金隆. 湖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分 析 [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2008(12):62-65. [7] 张晋之, 徐怀伏. 中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策略 初 探 [J].现 代 经 济 ,2007(10):151-153. [8] 刘燕华,王 宏广.发 展医 药科 技 ,建造 医药 强 国[M].北 京: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版 社 ,2007.
但有些研究也表明了它们并不比两城市指数有显著
的优势[6]。 事实上,两种方法的结果有很大的相关性。 国外
学者曾在对81个国家的 比 较研 究 中 , 得 到 它 们 之 间 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