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精品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名曲
虚
总结
修辞:拟人、比喻、通感 动词:泻、浮、洗、画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蓊蓊郁郁、亭亭、隐隐约约、淡淡
比喻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 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感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
神摇。
动词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 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荷塘月色的描写(2、4、5、6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 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 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 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 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心里颇不宁静”
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么矛盾、纠结,“心里颇不宁静”?
其他说法: (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2) 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情 (4)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讨论:你觉得朱自清是因为什么会说“心里颇不宁 静”?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月影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 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 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 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 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
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
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波 比喻
闪电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由叶子的 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 荷叶 )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虚实结合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 之情。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如流水 静静地泻
实
(月光)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塘
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
上
胧
的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优
月 色 (月影)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雅
实
光和影的和谐
时代的 发展趋
向
固守自我 追求
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么矛盾、纠结,“心里颇不宁静”?
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 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 “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 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 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 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 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
荷塘月色的描写(2、4、5、6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 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 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 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 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 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 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 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妩媚多姿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荷花之洁净、明朗、娇美)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羞涩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矛盾、纠结、彷徨、想要超脱却不能,只好借荷塘赏月来一次短暂的 精神畅游,“且”字蕴藏着无奈。
都是写荷塘月色,为什么4、5段写的温暖明亮,2、6段却阴仄寂寞?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不宁静
赏失
寻踱
四
宁
淡淡的哀愁 宁 小
周
静
淡淡的喜悦 静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都是写荷塘月色,为什么4、5段写的温暖明亮,2、6段却阴仄寂寞?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8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作者的心情变化线索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 了”)→淡淡的哀愁(“我什么也没有”)→“到底惦着江南了”
朱自清: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诵读《荷塘月色》,完成以下任务: 1、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2、找出两类句子或词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描写荷塘、月色 的句子或词语。 3、根据这些句子或词语归纳出作者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荷塘、月 色有怎样的特点。 4、思考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心情变化有怎样的关联。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 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 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 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
( 荷花 ) 零星点缀 (拟人、比喻)
下
的 ( 荷香 )
缕缕
荷
(通感)
塘 ( 荷波 ) 颤动(比
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幽 雅 宁 静
动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 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 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 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幽僻”“寂寞”的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叶“像亭亭舞女的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路灯光”像“渴睡人的眼” “到底惦着江南了”→《采莲赋》与《西洲曲》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
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么矛盾、纠结,“心里颇不宁静”?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 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新奇真切,启发读者的联想 和想象。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
荷塘月色的描写(2、4、5、6段)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 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 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 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整体风格:阴仄
荷塘月色的描写(2、4、5、6段)
泻: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既 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含 蓄之态。
第4、5段历来被称道,试分析这两段好在哪?
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
良宰》
朱自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环节:初读文本,梳理脉络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 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 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 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 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 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 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 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 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 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阴仄寂寞
第二环节:深入文本,知人论世
都是写荷塘月色,为什么4、5段写的温暖明亮,2、6段却阴仄寂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 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 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本文的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 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 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 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 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 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么矛盾、纠结,“心里颇不宁静”? 第一种说法:时代的趋向与自我的固守
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
思考:为什么作者会这么矛盾、纠结,“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 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 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 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 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 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 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 “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 “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