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精美公开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塑像 12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同人合影 (左起第七人为朱自清)
.
13
整体把握 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
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
14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 国大地的时候。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 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 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 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 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 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 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
6
探究问题一 探究问题四 探究问题五 探究问题六 探究问题七 探究问题八
.
7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 知识分子。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同年发表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 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出色才能 。
可见,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 绪笼罩了全文。
喜悦的表现 :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
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可见作者是想摆脱忧郁情怀而欣然 前往荷塘的;沿着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今晚却很好”,经过 一番静虑:“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到了荷塘,他 真正暂得自由,心系于美景,怡然之情顿生;由赏景而思接千载,想 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 文家。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 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在《别了,司
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
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
8
气概”。
.
15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不宁静
赏失 四宁 周静
圆形 结构
寻踱 宁小 静路
文章结 构
得宁静
. 观荷塘
16
忧愁的变现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
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 到古人采莲的盛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最后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 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
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
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
9
时代在文人内心的折射
从五四运动1919年,到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 历史趋势,新旧更迭。局面,从军阀割据到内战。 思想,纷杂。 折射到文人内心就形成了共同的心里特征:他们关心 国家命运,却苦无出路。愁苦、彷徨、迷惘。 如:戴望舒《雨巷》、鲁迅《彷徨》、朱自清《荷塘 月色》、郁达夫《故都的秋》……
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笼罩了全文。
愁与喜相交织 :总之,忧愁与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
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 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
17
写景赏析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 荷花 ) 零星点缀
月
(拟人、比喻)
下 的 ( 荷香 )
种莲 清塘引水下藕根,春风带露沾浓身
.
1
对莲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
2
采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采莲曲》
3
咏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南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4》
荷塘月色
.
朱自清 5
主 问 课 状 结 整写 作 题 题 堂 物 构 体作 家 之 研 练 赏 详 感背 简 争 究 习 析 解 知景 介
缕缕
荷
(通感)
塘
( 荷波 )
颤动
(比喻、拟人)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 脉
静
动 静 结 合
淡 雅 宁 静
动
18
如流水 静静地泻
实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塘 上 的 月 色
像笼着轻纱的梦
虚
朦
实
胧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结
优
合
雅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实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虚
.
19
杨柳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源自文库
树上
水里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体
远山
的
风
灯光
光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
20
特殊修辞1.通感的使用
.
10
朱自清扬州故居
.
朱自清与家人, 自1903年定居扬 州后,曾居住过 多处。开始住天 宁门街,后迁居 弥陀巷、南皮市 街、东关街、仁 丰里等。现在保 全下来的为安乐 巷27号故居。图 为故居门口。他 祖孙三代人定居 扬州,他又在扬 州中学任教过。 所以他一直自称 为“扬州人”
11
清华园荷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