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课 邓稼先
(名师整理)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精品教案
知识与能力: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背景介来记叙。
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5.作者简介。
第三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以及第六部分。
这些语段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扬、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课邓稼先
在上完《邓稼先》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邓稼先的伟大事迹,还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难点时,部分学生对核物理学知识和历史背景掌握不足,导致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详细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和他在核武器事业中的贡献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直接输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坚持不懈、为理想奋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的生平和精神。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邓稼先的伟大事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的美感,学会欣赏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邓稼先(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学目标1.认识人物传记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一声爆炸,震惊世界,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是如此壮观。
在我们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的岁月里,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在茫茫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全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举世瞩目的辉煌,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功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其中的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整体感知1.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作“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为“他传”。
这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本文是“他传”,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2.检查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彷徨.(huánɡ)鲜.为人知(xiǎn)锋芒毕露.(lù)(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截)然不同chóu(筹)划yùn(孕)育妇rú(孺)皆知马革ɡuǒ(裹)尸家yù(喻)户晓(3)解释词语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第1课邓稼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布局谋篇的手法。
3.学习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情境导入】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
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道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新课解读】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2.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3.教师:同学们,本文的写作形式不同于以往我们学过的文章,请大家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中以下基本信息:(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含义。
(举例即可)学生速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引导、明确:(1)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凸显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了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赞扬,表达了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科学贡献。
2.学习和掌握与本课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意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电子教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2.教学资源:邓稼先的生平资料、课件、多媒体资源。
3.学生用具:笔记本、铅笔、教材。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3.1 导入(5分钟)介绍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中国核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 你们听说过邓稼先吗? 2. 你们知道他的贡献是什么吗?3.2 学习(30分钟)1.展示邓稼先的生平和成就的幻灯片,让学生阅读并了解他的故事。
2.向学生介绍与本课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
3.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4.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邓稼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5.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由其他小组提问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3.3 梳理和归纳(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梳理邓稼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3.4 拓展和延伸(20分钟)1.让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邓稼先的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
2.设计小组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家或发明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简短的科普文章。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并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选择和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积极发言、提问和讨论的能力。
2.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笔记和展示内容,评价他们对邓稼先的理解和展示能力。
3.评价学生在拓展任务中的研究成果和科普文章的质量和创新性。
五、课后作业1.完成拓展任务,撰写一篇关于自己选择的科学家或发明家的科普文章。
2.阅读相关的科普材料,了解更多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研究成果。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1课《邓稼先》教案1
《邓稼先》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
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传记的写法。
3.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溢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邓稼先,感受科学巨人的献身精神和“纯正”人格,获得人生启迪。
2.体会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邓稼先》。
二、资料链接1.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鲜.xiǎn为人知2.解释下列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
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3.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4.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讨论明确:1.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
2. 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的事迹和贡献。
2. 掌握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奉献精神。
2. 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邓稼先的文章。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
2.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邓稼先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阅读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进行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的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1. 邓稼先是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贡献?2. 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有哪些?他是如何为人处世的?3. 你对邓稼先有什么感想?Step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邓稼先的事迹和贡献对我们现在有什么启示?2.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3. 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可以向邓稼先学习?Step 4:展示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Step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邓稼先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和学习的决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范文,帮助学生展开思路。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和践行。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案
2.语言建构与应用: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日常交流与写作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品格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本解读和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邓稼先在科研过程中的决策和挑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敬佩的英雄人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这位科学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本文讲述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突显其爱国精神与科研贡献。这是我们对我国现代科学史的重要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关于邓稼先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具体事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邓稼先如何克服困难,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学习生字词:诸如“卓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3.分析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了解其在“两弹一星”事业中的贡献。
4.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邓稼先的描写,展现其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邓稼先》教案
《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学习本文变换视角、引用、比较等
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体
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爱国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
2.难点:品味本文语言,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回顾历史名人事迹,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
2.课文朗读:通过集体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自主探究: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4.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
5.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
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邓稼先的贡献和品质。
布置作业,要求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
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2.小组互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学习成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鼓励
学生继续努力。
【部编】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第1课 《邓稼先》教案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掌握的两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功绩;阅读课文并积累词语
检验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初步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说说文章哪部分直接表达对邓稼先深情和评价?
2.你们认为总写邓稼先伟大之处是哪句话?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1课《邓稼先》教案
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
邓稼先
科目
语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内容较深,但语言较为平实,有传奇色彩的内容,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概括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2.评评自己在本堂课的表现。
学生自评或互评。
巩固课文内容。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板书设计
功勋卓著甘心奉献
邓稼先忠厚朴实报效祖国
无私奉献民族自尊
烘托对比
近代百年屈辱史――――→邓稼先←―――→奥本海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明确课堂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学习兴趣、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方法的独特性,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想象的丰富性,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具体要求为: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优质课设计教案_1
《邓稼先》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频频朗诵课文,品尝语言,联合语境赏析出色句段2.感觉邓稼先作为“奇丈夫”的“奇”之处。
3.探访“两弹功臣”的踪迹,感觉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尔后已”的精神【教课方法】朗诵、合作研究【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歌曲导入歌曲《中国男儿》展现歌词着眼于“古今多少奇丈夫”的“奇丈夫”三个字,引入到所学课文《邓稼先》。
二、背景介绍1、对于“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最先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以后演变成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他们是老乡亲如手足的好朋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 载2、对于邓稼先邓稼先( 1924— 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式核武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绩奖章。
3、对于杨振宁杨振宁( 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物理学家,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 年一同获取诺贝尔物理奖, 1980 年又 Rumford 奖,既而于 1986 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 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 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4、写作背景1993 年 7 月 29 日,是邓稼先去世七周年。
有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取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
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
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时期又是同学。
他自己说是“50 年的友情,亲如兄弟”。
此文宝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久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论,既高且深,又和蔼可读。
读杨振宁教授的回想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三、字词识记读一读,写一写宰割可歌可泣不为人知筹备当之无愧轩露头角徘徊捐躯疆场尽人皆知鞠躬尽瘁敬慕人人皆知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邓稼先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研制出了原子弹?2.“奇”在哪处?从文中 __________可以看出邓稼先的“奇”,“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一课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第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的教案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方法,了解作者杨振宁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速读,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的杰出品质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方法,了解邓稼先的品质和精神。
2.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邓稼先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回顾中国的历史,引入课文主题。
2. 速读课文,了解文意:通过速读,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邓稼先的品质和精神,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4. 探究写作手法:学习本文写人叙事的方法,了解作者杨振宁的写作特点。
5.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邓稼先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
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准确掌握本课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课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
2.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 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课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掌握生字词,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学习作者通过对邓稼先的描述,展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邓稼先》,掌握邓稼先的生平事迹、贡献以及科学家精神。
-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以及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课文的具体描述,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对于文章结构,教师可以采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将复杂的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把握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课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2.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和掌握,如“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等。
-文章结构分析: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如何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举例解释:
-对于难点词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语境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或思维导图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归纳邓稼先的品质。
-针对修辞手法,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示例,让学生对比分析,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难点
-难点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专业词汇和成语,如“两弹一星”、“鞠躬尽瘁”,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人教版2018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1 邓稼先01 积累运用1.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不分昼夜..(zhòu yè)地拼命学习,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
(2)那殷红..(yān hóng)的鲜血,将大大小小的河流染红了;那坦克大炮,将原本宽阔美丽的草原炸平了。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两弹”元勋(yuán xūn)。
(4)建立和完善选聘(xuǎn pìn)机制,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B.说起土肥原贤二,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解析:B项“当之无愧”是褒义词,用在此句中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朗读者》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朗读一段曾经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的文字。
C.武亦姝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与陈更、李宜幸、张淼淼强强PK,以317分获得攻擂,最后战胜彭敏,成为冠军。
D.“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解析:A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要”;B项语序不当,“激励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打动自己”应改为“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C项成分残缺,应在“攻擂”后加上“资格”。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C)①那时,“国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深入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结果,并代代相传。
②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愧是做人扎根的教育。
2018年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邓稼先 第1课时
1 邓稼先第1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视频。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邓稼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以及他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邓稼先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精神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为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手法,使学生领会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并学会运用类似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学难点
-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如“身先士卒”的意义及其在课文中的运用。
-分析课文复杂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如叙述与抒情的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引导学生从邓稼先的事迹中提炼出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培养准确、得体的表达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邓稼先精神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课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 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语 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 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重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 的好处。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设疑创境: 多媒体(图片)显示 1964 年 10 月,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 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图片。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 彩,再次让炎黄子孙欢欣鼓舞,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 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 那么,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呢?请铭记这样一个大写的名字 —邓稼先。 二、课前热身 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多媒体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 像) 三、整体感知 1、在读课文之前,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读课文,在读课文时,注意勾画圈点、并思考下列问 题:(多媒体显示) 1)文章共有六个大段,六大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各大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在文章中作者对邓稼先有极高的评价,请速读课文,找出有 关句子。(略) 4)根据你们找出的对邓稼先评价的句子,概括一下在你眼中邓 稼先是怎样一个人?(教师板书) 四、问读探究 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整体上有了把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 同学们还会有一些疑惑,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就文章内容和形式
1
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 区别。 2)为什么说奥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 人也不少”? 3)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我所认识的”能去掉吗? 为什么? 4)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 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 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五、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 1.揣摩精妙词语。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 用 “。 ” 标示出来, 然后用 “我觉得________用得好, 它好在________” 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 2.揣摩精妙语句。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波浪线把 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用“我喜欢________,因为 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手法、结构特征。 教师提示: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 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教师小结: 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形象性的文学作品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 美趣。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出色,张扬个性,让鉴赏成为自己的事。希 望以后再接再厉,让学习呈现独特的个性,让课堂绽放七彩的花朵。 六、体验与反思,畅谈学习感受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 谈, 也可针对形式来谈。 如 “你认为邓先生的哪些品质最值得你学习? 邓先生给你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如“文章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 织文章,有新意,你有尝试的想法吗?”,如“作者丰富的人文素养、 开阔的眼界和胸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走近大师,你悟到了什么?”等等。 学生自己发言,畅谈学习感受,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也有 反思。 七、整合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一篇人物传记。课文以中华几千年文 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 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 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一位对祖国、对民 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儿子——邓稼先。邓稼先的科学精
2
神、 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深思,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信守我们心中的诺言,让自己更出色,让人生 更富有,让生命更有价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 小练笔: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要求:字数在 600 字左右。
3
【课后反思】《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 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 来写,显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 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 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 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 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 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语言感受能力的培 养, 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 注重过程, 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 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 前语文新课改革应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