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2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2学生分享对邓稼先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4.2教师重点解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7.课后作业7.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2.教师讲解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提高了表达能力。

4.课后作业环节,加强了家校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邓稼先》2.多媒体课件3.网络资源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

1.两弹元勋邓稼先授课日期:年月日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三)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课时安排:2课时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原子弹——核武器的一种。

彭桓武huán :人名;王淦昌 gàn:人名;惶恐huáng kǒng :惶惧惊恐胆怯dǎn qiè :胆量小;畏缩;害怕许德珩héng:人名;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迹n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寥寥无几liáo:形容非常少。

和泥 huó:拌泥土;聂荣臻zhēn :人名;含辛茹苦rú:经受艰辛困苦。

辛:辣;茹:吃。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蓦地mò:突然浩瀚hàn :形容非常广大。

欺凌qī líng :欺压;凌辱氢弹——核武器的一种,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为原料,用特制的原子弹作为引起爆炸的装置。

当原子弹爆炸时,所产生的高温使氘和氚产生聚合反应,形成氦核子,产生巨大的能量并引起爆炸。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也叫热核武器。

汗马功劳:指战功。

后也泛指大的功劳。

汗马:将士骑马作战,马累的出汗。

风尘仆仆pú:形容旅途辛苦劳累。

风尘:比喻旅途辛苦。

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风刀霜剑:fēng dāo shuāng jiàn:寒风象刀,严霜象剑。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邓稼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结合历届某某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散文类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1)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释义,作者简介。

(2)概括文章的内容,赏析重点句子。

(3)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七年级是中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阅读理解难度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1、能介绍作家作品,并会正确书写、解释重点字词。

2、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1)通过查找资料,能说出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并运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一。

(2)开展字词大闯关的活动,让学生准确掌握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思路,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并用此方法解决此类问题,完成自学检测二。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补全下列成语。

锋 ()毕露妇 ()皆知两() 清风马革( ) 尸死而后( )( )出不穷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七年级语文下册 1 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 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

邓稼先【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生词;了解传记的特点,把握并概括六大部分的大意。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邓稼先的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者简介杨振宁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多项贡献背景资料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我收集了许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落后就要挨打”。

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邓稼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邓稼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以及他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邓稼先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精神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为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手法,使学生领会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并学会运用类似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学难点
-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如“身先士卒”的意义及其在课文中的运用。
-分析课文复杂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如叙述与抒情的结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引导学生从邓稼先的事迹中提炼出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培养准确、得体的表达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崇高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邓稼先精神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课邓稼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课邓稼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邓稼先》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贡献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深感欣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不仅了解了邓稼先的伟大事迹,还对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课文难点时,部分学生对核物理学知识和历史背景掌握不足,导致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更详细的补充讲解,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和他在核武器事业中的贡献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邓稼先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直接输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邓稼先》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坚持不懈、为理想奋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邓稼先的生平和精神。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邓稼先的伟大事迹,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的美感,学会欣赏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1课邓稼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布局谋篇的手法。

3.学习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情境导入】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仁人志士。

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青春,甚至生命,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这其中,有一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写的人物传记《邓稼先》,随作者一道去感受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新课解读】一、初读感知——理清思路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2.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感受。

3.教师:同学们,本文的写作形式不同于以往我们学过的文章,请大家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中以下基本信息:(1)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2)理解文中的小标题含义。

(举例即可)学生速读课文,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引导、明确:(1)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凸显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历,表达了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了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进行了高度赞扬,表达了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邓稼先》
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
,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三、字
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五部分,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睛看不见的水汽,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

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

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

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

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
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

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三)教读课文
放朗读录音,突出有感情朗读,创设情境。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分组讨论,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

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提示: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

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

试想,中国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人侵掠夺,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落后,被动挨打。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府强大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是否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

而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

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

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

第一部分,是为赞扬邓稼先创设环境,作必要铺垫,放在开头,不能移动。

第二部分从邓稼先出生到逝世,总体介绍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纲目,下文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

第三、四、五部分,分别认为人品格、工作风格和献身精神等方面具体展现邓稼先的伟大精神,是对第二部分的展开。

同时这三部分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有逐渐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调换。

第六部
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缅怀,文章中心得到全面体现。

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逻辑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

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

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资料,准备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然后自己再组织语言,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
选择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地跟读体会。

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味。

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叙述,形象生动的描写和他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

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语言,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

是文章中心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提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

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

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

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
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

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是文章结尾处不知自己落泪是为民族感情,还是为邓稼先,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

小组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归纳语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

歌词和诗文都是整齐规章的语句,读来朗朗上口。

对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语言多处用到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此外,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回忆性传记,运用了富于变化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传记客观平淡的语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语言的变化,表达深厚的感情,告诉读者,这不是一般的传记,是功臣的赞歌。

(三)总结扩展
总结:“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板书),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

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扩展:以中国青年一代的名义给联合国秘书长或美国总统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利用核能源的呼吁。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三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感情的理解,更好的了解邓稼先。

十、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