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111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五篇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五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分别演绎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演进历史,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评析,同时也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
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一最开始给了五星,是因为很想看中西艺术史对比的纪录片,我觉得我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很开心。
但是,看了别人的评价后,再仔细想想具体内容的话,我掉了2颗星。
1,确实历史沿革方面作为记录片的线程展开得不太严谨,反正把我搞懵了;2,的确有太多抒情散文式的描绘,玄妙煽情,我不知道每集出的人物对比恰不恰当,但是一组历史伟绩人物的对比,再加入一个与之相关的现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不错啊。
有古今的中西对比,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视角,我觉得已经相对多视角了。
3,大家都批判这个作为艺术启蒙太坑了,但是确实也让我这种没有系统学过中西艺术史的人了解多了一些古今人物,也对中西体系多了些直观的感受,好歹也能收获一点,也许也被下了毒而不自知哈哈。
不过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最初观看目的基本达到了,之余这对比好不好,我想随着我的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能说得更清楚。
而且,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的息息相关性。
4所以就是,想随意感受下中西对比的可能觉得达到目的了,想看干货的可能嫌弃它不够严谨不够干货多,想随意陶冶情操的应该也觉得不错吧(片尾曲听好的啊虽然词写得有点无意义的煽情哈哈),不太了解西亚,和中国画史上的巨旦的应该也能记下些零星笔记了。
讲真,卢浮宫里的太多都欣赏不来,唯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时代里梭罗的画了。
山林树体水影实虚结合,光影舒服。
还有就是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还挺好玩的,年少时看得我阵阵扬起刻奇之感哈哈。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影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通过举办拿破仑一世展,卢浮宫和紫禁城就此相遇,这不仅将卢浮宫与紫禁城联系到一起,更将东西方文明联系到了一起。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无论是在叙事方式的选取,还是后期编辑中的画面处理和音响运用,都做到了真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遇见》作为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鲜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在中法文化年的大背景下,在这个推崇文化的时代,《遇见》无疑将中法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往的纪录片往往是记录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但是《遇见》将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巧妙地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则具有较强的新鲜性。
《遇见》将东西方文明做了巧妙地对比,为我们分析了两种文明各自的特点,使我们了解到了拿破仑和乾隆皇帝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遇见》通过讲述拿破仑与乾隆皇帝的事迹,来表现东西方文明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卢浮宫和紫禁城作为帝王的皇宫,后来都成为了人民的博物馆,他们都通过艺术品来表现自己的丰功伟绩。
都有着将自己的印迹,长久保留下来的强烈愿望。
东西方文明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人偏爱形象,让人在具体的形象中直接感受,留给人们的是一尊尊的塑像,东方人偏爱文字,留给后代的是一幅幅牌匾。
通过这些对比,将东西方文明形象而又具体的表现出来。
《遇见》引用了许多的历史典故和珍贵的文物古迹。
对纪录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乾隆皇帝为了让世人记住他的功绩,向法国国王定制版画,由此创造了紫禁城与卢浮宫的初次相遇。
在介绍《拿破仑加冕礼》时,通过详细的解说词,让人们了解到了这幅画背后的政治意图。
通过讲述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和一件件瓷器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真谛和它带给我们得美的享受。
《富春山居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人高超的绘画工艺。
《遇见》采用的是复线结构,一共有三条线索来讲述卢浮宫与紫荆城的相遇和东西方文明的所擦出的火花。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页PPT文档
故宫》《敦煌》等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分集简介
• 第一集 • 《遇见》 • 以跨越时空的历史视野和宏大包容的文化
姿态,记录呈现了卢浮宫与紫禁城在现实 与历史不同层面的相遇。历史上,两座代 表东西方艺术典藏宝库的博物馆有着相似 的命运遭际;而当下,以拿破仑一世艺术 展为契机,他们之间生发出东西方文化动 人的邂逅。
凯旋门与玄武门 的对照来关照东 西文化。罗马的 嗜血娱乐与汉文 化中的玉……
• 第六集 《神圣无上》
•
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掘出卢浮宫的中世纪
城堡地基。我们在卢浮宫中寻找中世纪,那究竟
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在紫禁城,中国文化学者林
谷芳向我们讲述,大概同样的年代,意大利人利
玛窦带着圣母玛利亚画像来到北京,当他走进皇
第三集
由埃及展区的书记官切入,引向古老的埃及 文明,比较了埃及与中国在探求生命、死 亡、权利和永恒的故事。金字塔与故宫大 鼎,狮身人面像与龙的图腾,木乃伊和金 缕玉衣等等,他们的异同全部反映在艺术 品中。
对于解说词的创新:以书记官的楼问,即第 一人称的自述方式,赋予文物以生命。
• 第四集 《典雅千古》
强大的制作班底
• ◆顶级的创作团队: • 汇聚国内外纪录片顶尖创作,大型纪录片《故宫》、《敦煌》、
《台北故宫》原班人马。 • ◆国际化制作力量: • 特邀中、法、日、英等多个国家的制作精英人才参与。 • 赤平勉,日本一流摄影师,从业33年,被称 为“日本再现第一人”、
“再现的鬼才”。 • 最先进的数字高清设备。首部使用F23《逐荡两河》
• 故宫内收藏着甲骨文、卢浮宫内收藏 着楔形文字泥板汉莫拉比法典,通过对两 种文字的比较,揭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 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 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思考“即使打破 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紫禁城,全世界最金碧辉煌、最大体量的皇宫建筑,至今沸腾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和最腐败的王朝妇孺皆知或秘而不宣的故事。
与其说紫禁城是一座皇宫,不如说它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政权更迭的戏台。
从金水桥步入紫禁城的中轴线,其实是步入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中轴线。
我们发自肺腑的敬畏,除了对紫禁城建筑布局平衡和对称叹为观止,还为它蕴含的和谐与凝重思想所折服。
透过它富丽华贵、雍容大度之美,泱泱大国之风,我们可以看到沉淀的历史给世界带来的讶异和冲突。
我们无法感知一个狂傲的帝国在这个偌大的建筑奇迹中几度沉浮,在世界列强的觊觎和国内人文厉风的洗濯下灰飞烟灭。
紫禁城的恢弘和规整似乎没有使在风雨中飘摇的儒家思想和东方文化固若金汤,只留给世界卷帙浩繁的历史和过眼云烟般的浮华。
文明的起源,东西方都师从拙朴、简约,都以人类生活为基石。
先有了建筑,然后才有文明,因为人类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才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文化、艺术、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
盘根错节的文化和繁文缛节的文明是后来的事。
当我们直面曾经不可一世、常人一辈子都无法踏入半步的紫禁城,我们不禁作如下的怀想:正因为“朱门”、“官邸”、“豪门”等建筑给凡夫俗子的威慑,人类才逐渐迷失在高贵族群构建的“迷宫”之中。
从紫禁城衍生出来的圆明园和颐和园,更将皇权的威仪提升至天宫的地位,无人敢于僭越。
而从建筑奢华的风雅中逶迤而出的文明,铺天盖地泯灭了世俗原本高耸入云的自尊和霸气。
同为皇宫,卢浮宫少了一份贵气、一份肃穆和神秘。
卢浮宫的亲民和包容使得它同古往今来的文明交相辉映。
作为人类璀璨文明的博物馆,它将古代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东方文明以及西方诸神的尊仪尽揽怀中。
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些泛着不同文明光泽的价值连城的文物是来自战争、海盗、走私还是欺诈,它们都是人类历史的共同见证和财富。
能够将本不属于“自己文明”的古希腊胜利女神像放在卢浮宫最显著位置的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的王者,能够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敢于仰视他人文明的行为应该值得全人类的敬畏!卢浮宫的东方艺术馆、古埃及文物馆、古希腊罗马艺术馆、绘画馆以及雕塑馆将曾经光耀欧洲大陆的皇宫利用得高雅得体,而从皇室褪下的浮光正好应和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
中西交融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中西交融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论文摘要:《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一部展现了东西方审美交流与艺术探索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以艺术史为线索,根据卢浮宫的馆藏分类,分别演绎了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的历史演进,在宏大的视觉飨宴中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从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角度对东西方审美与艺术进行解读,探索了艺术史的传承与反思。
关键词:中西文化国际视野跨文化传播2011年2月17日至28日,刚刚开播1个半月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每晚22:00点隆重推出与其频道传播宗旨极其吻合的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这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也是第一部用实际创作来探索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纪录片。
其全球化视野展现的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包容与差异,也体现在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国际化传播之中,其纪录理念与表达手法的创新与突破,对当下历史文献纪录片创作以及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与借鉴。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共12集,每集40分钟,分别演绎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演进历史,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评析,同时也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
她完成一次梳理,以中国人的眼光、现代的立场来叙述艺术与历史。
面向东方与西方,包容共同与差异,展现交流与碰撞。
从文物看文化,从文化思考文明,力图呈现一座媒体的世界艺术馆,建造一条民族之间增进了解、各文明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这对于中国观众或者西方观众而言,都将是一次全新的视觉体验与思想碰撞。
尽管它们来自于一次偶然,而中国人相信机缘,这让我们确信此时、此处,我们必须要做这件事——《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分集介绍第一集:遇见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
当罗浮宫遇见紫禁城
《当罗浮宫遇见紫禁城》读后感该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后欣赏《罗浮宫遇见紫禁城》系列视频。
在老师的细心教导和我的不懈努力,我收获很多。
一开始我很想说说大中国的紫禁城,因为我是华夏子孙,我是中国人。
不过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大度,慷慨的国度。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
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
全长680米。
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
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看看这是中国人的杰作。
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先后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生活。
提及罗浮宫,不可不提“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维纳斯”以及《蒙娜丽莎》。
卢浮宫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金碧辉煌的王宫。
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
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至今为止,罗浮宫乃是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相比于相隔千里之外的紫禁城,紫禁城也有其另外的美感。
紫禁城又名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北1公里、景山南门对面,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内是周长3公里、高近10米的城墙,城墙四面都有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
并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知是故宫博物馆的实力保存,没有像罗浮宫展示其他大洲和地区的珍品。
故宫博物馆大多展示我国古代的奇珍异宝,有些令罗浮宫看的嘴馋。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12集全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一集 《当卢浮Fra bibliotek遇见紫禁城》第二集
遇见 逐荡两河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三集 永恒天沙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四集 典雅千古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五集 铁血长风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六集 神圣无上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七集 完美人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八集 激越内心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九集 东西对望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十集 再造往昔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十一集 生于浪漫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十二集 人间关切
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
第一集《遇见》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
它们有着怎样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这里我们将讲述两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第二集《逐荡两河》故宫内收藏着甲骨文、卢浮宫内收藏着楔形文字泥板汉莫拉比法典,通过对两种文字的比较,揭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 第三集《永恒天沙》这是两条河流的故事,也是两个由河流诞生的伟大古文明——尼罗河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和黄河所孕育的古华夏文明的故事,中国的青铜器、法老的金字塔,古老的帛画,神秘的木乃伊,让我们与中国艺术史学家巫鸿一起探寻艺术的起源。
这也是一次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究之旅。
第四集《典雅千古》卢浮宫的镇馆三宝中希腊雕塑独占其二,作为西方艺术最经典的象征,它的地位好似书法之于中国艺术。
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形象的巨大差异是否正映射着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径?而在当代雕塑家隋建国的手中,希腊雕塑又会获得怎样的新生?第五集《铁血长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的对话——罗马帝国与秦汉王朝。
尽管他们的交流只限于民间小器,但帝国的神韵却传扬千年——直到乾隆与拿破仑。
文治武功,开疆拓土,于是卢浮宫的凯旋门,紫禁城的午门,成了胜利的象征。
这一次汉画研究者朱青生将带我们回望盛世,展望未来。
第六集《神圣无上》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掘出卢浮宫的中世纪城堡地基。
我们在卢浮宫中寻找中世纪,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在紫禁城,中国文化学者林谷芳向我们讲述,大概同样的年代,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圣母玛利亚画像来到北京,当他走进皇城的时候,见到的又是怎样的景象……。
宗教、宗教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以不同的形式抚慰着人类的心灵。
第七集《完美人生》2009年,卢浮宫《蒙娜丽莎》展厅的背面,法籍华人艺术家严培明正在举办一场《蒙娜丽莎的葬礼》。
推介作品: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推介作品: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推介作品: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推荐理由:2008年4月4日,故宫博物院和卢浮宫博物馆首次合作的“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大展在故宫午门城楼上举行。
这次偶然的契机,成就了一种关于探索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思考,也成就了先河之作《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
第一次以中国的眼光、现代的立场叙述艺术与历史,看东西方两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行一段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究之旅,从文物看文化,从文化思考文明。
导演周兵如是评价:一次不可错过的盛宴,两部经典《故宫》《台北故宫》的姊妹篇,三方强强联合出品——良友、SMG、中央新影,四年时光探索东西方文明对话,五度进入卢浮宫全面记录世界级艺术经典,上百位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
与《故宫》中恢宏大气的宫殿和《敦煌》的异域风情不同,本片用绚烂的视觉影像以全球化的视野展现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年度推荐作品——《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
导演介绍:周兵,原籍江苏苏州,出生地甘肃兰州,现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别节目部主任,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
主要作品:2003年纪录片《故宫》总导演,2005年纪录片《梅兰芳》总导演,2005年纪录片《敦煌》总导演, 2006年,纪录片《千年菩提路—中国名寺高僧》总导演,2007年纪录片《台北故宫》总导演,2009年高清纪录片《外滩》及纪录电影《外滩》总导演。
内容简述:该片共12集,每集40分钟,以艺术史为线索,根据卢浮宫的馆藏分类,分别演绎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主题。
每一集都在展现西方艺术的同时向观众呈现不同时代中国的艺术;每一集中都有一位重量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艺术史研究者与西方同行进行相互探讨,达到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创作实践。
分集内容:第一集:《遇见》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观后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观后感《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一):有认真的看完哩最开始给了五星,是因为很想看中西艺术史对比的纪录片,我觉得我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很开心。
但是,看了别人的评价后,再仔细想想具体内容的话,我掉了2颗星。
1,确实历史沿革方面作为记录片的线程展开得不太严谨,反正把我搞懵了;2,的确有太多抒情散文式的描绘,玄妙煽情,我不知道每集出的人物对比恰不恰当,但是一组历史伟绩人物的对比,再加入一个与之相关的现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不错啊。
有古今的中西对比,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视角,我觉得已经相对多视角了3,大家都批判这个作为艺术启蒙太坑了,但是确实也让我这种没有系统学过中西艺术史的人了解多了一些古今人物,也对中西体系多了些直观的感受,好歹也能收获一点,也许也被下了毒而不自知哈哈。
不过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最初观看目的基本达到了,之余这对比好不好,我想随着我的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能说得更清楚。
而且,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的息息相关性。
4所以就是,想随意感受下中西对比的可能觉得达到目的了,想看干货的可能嫌弃它不够严谨不够干货多,想随意陶冶情操的应该也觉得不错吧(片尾曲听好的啊虽然词写得有点无意义的煽情哈哈),不太了解西亚,和中国画史上的巨旦的应该也能记下些零星笔记了。
讲真,卢浮宫里的太多都欣赏不来,唯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时代里梭罗的画了。
山林树体水影实虚结合,光影舒服。
还有就是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还挺好玩的,年少时看得我阵阵扬起刻奇之感哈哈。
怪自己才疏学浅,以前完全不知道还有徐渭这号人物,比媒体上说烂了的梵高还悲惨还分裂这么多倍。
最后,看完之后,对深入了解传统这事的热忱已经抵不过想要好好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新体系的热忱大了,也可以和学的设计史多接上点轨了吧。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二):敢问:倪赞是谁?《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借卢浮宫里的展品来梳理整个人类历史还算是说得通,如果把故宫里的那些家当拿出来说世界史就有些勉强了,即便算上台北的故宫,也能看出国人的狭隘和自大。
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
建筑布局对比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
紫禁城整体呈南北走向,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 分明。各个宫殿按照等级高低排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 群。
卢浮宫的建筑布局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整体呈U形布局,以中央庭院为核 心,四周由各个展馆和辅助建筑组成。这种布局使得卢浮宫 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同时,又充满了变化和灵动。
开发利用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故宫博物院采 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强文物保护、提高游客 服务质量、推广数字化旅游等。此外,还开 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展览,使游客能够更
深入地了解紫禁城的历史和文化。
卢浮宫的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
要点一
旅游资源
要点二
开发利用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 馆之一,拥有丰富的艺术和历史藏品,如《蒙娜丽莎 》、《胜利女神》等。此外,卢浮宫还拥有优美的建 筑和庭院,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参观体验。
04
CATALOGUE
紫禁城与卢浮宫的历史价值与 文化意义
紫禁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也是中国 历史文化的瑰宝。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颁 布法令和举行宴会的场所,具有重要 的政治意义。
紫禁城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建筑 艺术成就,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充 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卢浮宫是法国王室的旧宫殿, 其建筑风格和装饰也具有独特 的法国文化特色。
卢浮宫在法国历史上也具有重 要的政治意义,曾经是法国大 革命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拿 破仑举行加冕仪式的地方。
05
CATALOGUE
紫禁城与卢浮宫的旅游资源与 开发利用
紫禁城的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
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介绍
12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介绍一次不可错过的艺术盛宴;两部精典《故宫》、《台北故宫》的姊妹篇;三方强强联手出品良友SMG 中央新影;四年时光探索东西方文明对话;五度进入卢浮宫全面纪录世界级艺术经典;上百位艺术大师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遇见》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它们拥有相同的历史:从皇宫宫殿开放为博物院;它们都见证着个人的成就:拿破仑和乾隆皇帝。
今天,它们一东一西,迎接人们审视的目光,传达艺术的力量。
大门开启,一次中西文化的交流也由此开始……第二集:《逐荡两河》巴比伦是一片在历史的迷雾中闪光的神秘土地,与古老中国同在亚洲大陆东西两端,与华夏文明在六千年里遥遥相视。
故宫收藏着甲骨文和彝文钟鼎,卢浮宫收藏着楔形文字泥板和人类已知第一部完整法典,汉莫拉比法典石碑。
对两种文字的比较,显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在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第三集:《永恒天沙》这是关于两条大河流域的纪事,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孕育了古华夏文明,商王的青铜器、法老的金字塔,深奥的帛画,神秘的木乃伊……这些幸存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两大文明古国的讯息。
让我们与中国艺术史学家巫鸿一起去探寻两种文明的起源。
这是关于生与死、权力、宇宙以及永恒的故事,也是一次对人类艺术起源的探究。
第四集:《典雅千古》卢浮宫,古希腊诸神近在咫尺;紫禁城,依旧雄浑深沉,两种文明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断臂维纳斯、自由翱翔的胜利女神,西方艺术最经典的象征,她们的地位好似三希堂之于故宫,书法之于中国艺术。
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形象的巨大差异是否正映射着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径?而在当代艺术家隋建国的手中,希腊雕塑又会品读出怎样的意味?第五集:《铁血长风》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称霸整个欧洲;与此同时,在它的东方,也有一个伟大帝国傲然于世,那就是大汉。
卢浮宫之旅-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卢浮宫之旅-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3这是一尊用石灰岩制成的塑像,他的姓名已无从考证。
我们只知道,他来自四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
在卢浮宫,人们称他为坐着的书记官。
正是他,将引领我们走进神秘的古埃及。
他将为我们诉说一个怎样的世界。
埃及,金字塔的王国,尼罗河穿越整个国土。
古代埃及人相信,人和太阳一样,能循环往复,死而复生,那么他们如何生活,创造了怎样的艺术,向往着怎样的完美。
我们或许会进一步的追问,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到底有何不同。
在卢浮宫和紫禁城里,我们开始探索关于生命,死亡,权力和永恒的故事。
我的职位是书记官,我是古埃及里专门书记和记录历史的人。
1853年,我离开了我的故乡,被法国人带到了巴黎,人们说我的到来是由于两个著名法国人的作为。
在这里,人们都非常喜欢我,甚至都来看我,谈论我。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欢迎。
欧洲的文明源于古希腊,到了十六世纪很多欧洲人猜测古希腊的文明源于古埃及,这种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古埃及的热情。
然而,想要破解古埃及文明,已经困难重重。
1798年,法国皇帝拿破仑远征埃及。
这场企图占领古埃及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三年后,与拿破仑同行的一百五十多名学者们却带着成箱的笔记和搜集来的物品回到法国,这成就了埃及考古学的发端,再次引发了古埃及热潮。
但是。
历史的风沙早已掩盖了昔日的文明,没有人能读懂他们。
直到1822年,一个叫商博良的人破解了埃及的文字,就让我们跟随商博良离开博物馆到古埃及人栖息的大地上去寻找答案。
这里是帝王谷,安葬着六十多位埃及法老。
1822年,商博良在这里墓群中生活了三个月,他逐渐发现埃及文字实际上是由特定符号构成的象形文字。
这是墓室里的一块壁画,画面上的女神叫哈索尔,她正在地府的入口处等待着法老塞提一世。
人们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原来在壁画上方的象形文字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词三部分构成的。
他根据这一点破译了壁画上方的象形文字塞提一世。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考试实用影评范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考试实用影评范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相遇时的交融,纪录片以紫禁城和卢浮宫的今夕为背景,以拿破仑和乾隆这两个都曾站在东西方顶峰的人物为题材,深刻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一次动人的邂逅。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以跨越时空的历史视野和宏大包容的文化姿态,记录呈现了卢浮宫与紫禁城在现实与历史不同层面的相遇。
历史上,两座代表东西方艺术典藏宝库的博物馆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际;而当下,以拿破仑一世艺术展为契机,他们之间生发出东西方文化动人的邂逅。
1拿破仑一世展是由中法双方竭力促成的一次艺术文物交流展出活动。
本片着重记录了以伊莎贝拉为首的卢浮宫筹展工作人员兢兢业业的努力。
这次展览,是当代历史中两座博物馆真正的平等的相逢,也是大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创作灵感之源。
2本着东西方比较思维来回溯历史,纪录片创作者首先来比较两座博物馆的过往与今夕。
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回望与记录中,可以发现同由帝王宫殿变为平民博物馆的经历,同因帝王的个人爱好和政治理想而获得蓬勃发展的助力。
远隔时空的遥望有着惊人相似的前史,驻足当下的审视也有彼此交汇的今生。
紫禁城的现代转型借鉴了包括卢浮宫在内的西方博物馆的诸多经验,当代卢浮宫建筑格局的变化与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慧心灵感息息相关。
3在历史的具象比较中,去探寻抽象的艺术思维的异同,《遇见》这样来总结思考的结论:“西方人偏爱形象,让人在具体的形象中直接感受,他们留给后代的是一尊尊形象各异的雕像,而东方人偏爱文字,留下一幅幅牌匾,不断提醒自己警示后人。
”东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影响到艺术类型的不同偏好与思想诉求。
紫禁城,以他的宏伟和华丽枕居在东方的大地上;卢浮宫,以她的优雅和现实坐落在西方艺术之巅。
这是一篇中西方艺术的交响诗,更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纽带。
《遇见》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开篇之作,它遵循以人带史的思路,以伊莎贝拉的工作来记录筹展过程;讲述帝王爱好与抱负,谈两座博物馆前世今生。
解析《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跨文化传播
解析《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跨文化传播
武新宏;姜宝娜
【期刊名称】《中国电视:纪录》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12集大型人文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这也是纪录片导演周兵领导的创作团队继《故宫》《台北故宫》等之后的又一博物馆题材的大型人文纪录片。
相较于《故宫》的气势恢宏、《台北故宫》的温婉柔美,《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更突显了跨文化传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武新宏;姜宝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由紫禁城和卢浮宫看中西方皇家建筑造型风格的异同
2.《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艺术探索的视觉飨宴
3.《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呈现
4.解析《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跨文化传播
5.探寻中国纪录片国际影响力之源——以《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驼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集: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推荐下载
2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欧洲的博物馆之夜,一年只有一次。
在这一天,卢浮宫和欧州四十一个国家的两千多座博物馆都会免费开放直至凌晨。
在深夜的呼吸里感受这些作品,这对于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午夜十二点,卢浮宫的博物馆之夜已接近尾声。
九千公里之外,北京早晨六点,两个小时后,这里又将迎来新一天的客人。
这天,卢浮宫第一次把文物搬到了古老的北京紫禁城,将要在午门为人们呈现拿破仑时代的艺术精华。
这次展展览跨越了千山万水,让两座宫殿相接,东方和西方接艺术相互对望。
卢浮宫和紫禁城由此相遇。
第一集:遇见04:18伊莎贝拉卢浮宫雕塑馆研究员,拿破仑一世展的策展人。
每天九点,她都会准时来到卢浮宫。
穿过藏满雕塑的皮热中庭和玛丽中庭,走进封存着艺术和历史的大门。
帝王的皇宫成为人民的博物院,在这点上卢浮宫和紫禁城有着相同的际遇。
断头台竖立在稍后一点儿,离这堆废墟几步远的地方,一个圆柱形的篮子用皮盖上,放在国王头颅要落下的地方,以便接住它。
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见闻录》中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处事国王路易十六前的情景。
1793年1月21日上午十点,在狂热的呼喊中,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押上了断头台。
也许他还想回望一眼他的家卢浮宫。
但是,这座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断头台非常高效,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这样的没落命运,也降临在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身上,不过与路易十六相比,他还是幸运的。
1924年11月5日下午四点,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勒令搬出了紫禁城。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神武门挂上了故宫博物院的牌匾。
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博物官,在这一天成立了。
开放第一次尽管票价要花半个大洋,但整个北京城依然万人空巷,来此观赏的有两万五千多人。
曾经森严的皇家禁地,在这时起,开始走进了携家带口的平民百姓。
皇帝的家和家里的一切,成为可以观赏的古物,私藏于深宫高墙里的一件件国宝终于迎来了万千期待的目光。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大量汲取西方博物馆的建馆体制,而同样,从皇宫变博物馆的卢浮宫也是故宫效仿的对象之一。
这里是巴黎(18)——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
每次旅行都要给自己设计一个主题,或是说,设计一个自己最想去的地方作为“中心”,这次的巴黎之旅也不例外。
我准备,用很长的篇幅描述我心中的这座圣殿,将最好的这一部分写在最后,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
一直很喜欢看一部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整整12集,介绍卢浮宫中的藏品,伴有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与风土人情,看的我如痴如醉。
很长一段时间,每看一次,都会不由自主地憧憬一下卢浮宫,期盼能有机会好好在卢浮宫里待上一天。
但是,我深知对于卢浮宫那浩如烟海的藏品来说,一天的时间怎么能够呢,别说一天,就是给我一个星期时间,也未见得一定就能把我想看的都看过来,跟更不要说把大部分藏品看完了。
可是,我本次旅行总共就只有7天的时间,还要留出时间来给其他的教堂和博物馆,能生生的挤给卢浮宫一整天时间,已实属不易了。
三年前的那次跟团旅行,在卢浮宫里我们只待了2个小时(随团旅行基本上都只留这么多时间),线路非常老套,我毫不情愿地被导游带着看卢浮宫的“镇馆三宝”。
对于镇馆三宝,我留下的印象只有:1、围着“九头身”的维纳斯转了一圈,2、顺着高高的台阶走到没脑袋的胜利女神像前。
3、蒙娜丽莎像真小,也就两尺长一尺多宽,而且面前人真多。
所幸当时还能给我们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至今还能记得,当导游说“解散”的时候,我拔腿便冲向摆放着古埃及藏品的展厅,因为那里才是我的第一目的地,却由于对路线不熟悉,误打误撞地走进了摆放有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藏品的中庭。
在那里,我从未感到时间如此紧迫,那么有限的一点点时间,却想将我当时看到的所有文物和展品尽收眼底。
怎么可能呢,时间那么少,文物又那么多。
当我亲手触摸到那块黑色的“汉莫拉比法典”时,那种内心的激动,是我到今天也无法用文字所描述的。
似乎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这就是中学时期历史课本上,《世界五千年》那本书上所提及的汉莫拉比法典。
也正是因为时间太有限,我所看见的,只是卢浮宫里的沧海一粟(而埃及馆的那无数木乃伊,我一个都没瞅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紫禁城,全世界最金碧辉煌、最大体量的皇宫建筑,至今沸腾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和最腐败的王朝妇孺皆知或秘而不宣的故事。
与其说紫禁城是一座皇宫,不如说它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政权更迭的戏台。
从金水桥步入紫禁城的中轴线,其实是步入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中轴线。
我们发自肺腑的敬畏,除了对紫禁城建筑布局平衡和对称叹为观止,还为它蕴含的和谐与凝重思想所折服。
透过它富丽华贵、雍容大度之美,泱泱大国之风,我们可以看到沉淀的历史给世界带来的讶异和冲突。
我们无法感知一个狂傲的帝国在这个偌大的建筑奇迹中几度沉浮,在世界列强的觊觎和国内人文厉风的洗濯下灰飞烟灭。
紫禁城的恢弘和规整似乎没有使在风雨中飘摇的儒家思想和东方文化固若金汤,只留给世界卷帙浩繁的历史和过眼云烟般的浮华。
文明的起源,东西方都师从拙朴、简约,都以人类生活为基石。
先有了建筑,然后才有文明,因为人类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才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文化、艺术、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
盘根错节的文化和繁文缛节的文明是后来的事。
当我们直面曾经不可一世、常人一辈子都无法踏入半步的紫禁城,我们不禁作如下的怀想:正因为“朱门”、“官邸”、“豪门”等建筑给凡夫俗子的威慑,人类才逐渐迷失在高贵族群构建的“迷宫”之中。
从紫禁城衍生出来的圆明园和颐和园,更将皇权的威仪提升至天宫的地位,无人敢于僭越。
而从建筑奢华的风雅中逶迤而出的文明,铺天盖地泯灭了世俗原本高耸入云的自尊和霸气。
同为皇宫,卢浮宫少了一份贵气、一份肃穆和神秘。
卢浮宫的亲民和包容使得它同古往今来的文明交相辉映。
作为人类璀璨文明的博物馆,它将古代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东方文明以及西方诸神的尊仪尽揽怀中。
我们没有必要考证这些泛着不同文明光泽的价值连城的文物是来自战争、海盗、走私还是欺诈,它们都是人类历史的共同见证和财富。
能够将本不属于“自己文明”的古希腊胜利女神像放在卢浮宫最显著位置的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的王者,能够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敢于仰视他人文明的行为应该值得全人类的敬畏!卢浮宫的东方艺术馆、古埃及文物馆、古希腊罗马艺术馆、绘画馆以及雕塑馆将曾经光耀欧洲大陆的皇宫利用得高雅得体,而从皇室褪下的浮光正好应和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
卢浮宫金字塔入口的设计,巧妙地利用古埃及的意象(金字塔)和现代东方的智慧(贝聿铭)或许是一个惊人的巧合。
卢浮宫以开放的、典雅的、敬神重教的建筑风格为世人掘取了一眼源源不断喷涌的艺术和文明的慧泉。
我们需要的是卢浮宫的大气和兼容并蓄,不需要紫禁城的保守和单调的孤独。
东方的建筑指向宿命,东方的亭台楼阁讲究至善至美的美学品格。
这正符合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
他们感受到了现实生活对人的种种压抑,但又不敢也无力去改变其消极退守的人生态度。
在人生失意之后,最合适的居处便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
他们将自己的内心包裹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之中。
就像诗言志、画明骨、乐含情一样,建筑勾勒出东方文化介乎自然和灵魂的另一种博大精深的文明。
帝王乐宫、雅士吟亭、君子咏阁、修者踞寺、隐者结庐。
而居于中国古典建筑塔顶的是神殿,里面供奉的是神化后的人,从黄帝、炎帝、各代帝王,到孔圣人、老子、庄子、关公不一而足,就连还没来得及作古的王侯将相,都被奉为神明。
他们肤浅怪异的统治理念,强行勒索着芸芸众生的尊崇。
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文化充满浓厚的人治色彩。
神化的人告知我们宿命的定义。
他们的灵魂居庙堂之高,在蔓延千秋的香火中袅娜着宿命的思想:高贵的血统和卑微的阶层皆为宿命中的定数,任何违背宿命的抗争都是徒劳无功的束手待毙。
敢于挑战皇权或权贵权威的人士会被贴以“乱臣”、“贼子”的标签明正典刑。
所以东方的神明对道家、儒家、仙家“和谐”的解读似乎符合老子的“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 。
不论这种解读是刻意的曲解,还是无意的自我标榜,“天道”即是天人合一的源头,即是天子,是神圣高贵的神,而“人道”即是臣民对君王的万世服从和跪拜。
西方的建筑屈从天意,许多建筑来自神话的引领。
古罗马的维特鲁特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三原则,欧洲建筑师对形式美的法则,诸如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对称等均有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美学法则。
他们对建筑尺度的把握,犹如统治者对人类平等权、生存权、生命权的呵护。
同东方神殿供奉的神化的人不同的是,西方的神庙供奉的是虚拟的神。
西方法理天成的思想,使法制治国一点一滴浸入人们的生活。
虚拟的神象征法理的完美。
《圣经》日晒夜露的训导,都来自“人化”的神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督导,不管你是庶民,还是伯爵乃至王室至尊。
从建筑孳生的文明和艺术,东西方的起点并没有两样。
然而,人类撒腿奔跑以后,西方的艺术走向了写实的形体,东方的艺术走向了抽象的线条。
东方的艺术源于书法,源于对工整心计的推崇;西方艺术源于雕塑,源于对自身人体的膜拜。
所以东方人工于算计和权术,政权的经营要么登峰造极,要么衰落得屈辱百年;西方人长于务实和求真,政权的缔造要么成“日不落帝国”,要么成文明的标杆。
同样,源自神话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追求的是人类美到极致的大众高品位生活。
源自帝王将相和圣人的东方教派,追求的是驯良的贵到发梢的个人地位的攫取。
这是西方“人化”的神和东方“神化”的人主宰社会最本质的区别。
毕鑫
104200101
10学前A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