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会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问题意识,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反问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思维的核心是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更是重中之重的。

那么,怎样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1 创设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觉得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因此,要激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必须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提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求知欲旺盛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为此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一句话,要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必须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敢于提问的学生多表扬,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积极鼓励。

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们换一种思考方法;对提出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学生只有在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的状况下,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更容易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那些特别胆小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走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

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那么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必不可少。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问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以下几种情境的创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

数学教学应该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数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并不多见,他们或胆小或怕说错或根本无疑可问。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哪怕学生的问题幼稚可笑,问的“离谱”,也不能轻易否定甚至讽刺挖苦,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

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说明学生正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阐述个人意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的身上就像有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

让问题走进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敢问、乐问、能问、善问”

让问题走进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敢问、乐问、能问、善问”

让问题走进语文课堂,引导学生“敢问、乐问、能问、善问”发布时间:2021-10-05T15:16:02.48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1期作者:向阳红[导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是语文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新世纪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普遍淡薄,“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向阳红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民族实验初级中学 444324【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是语文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新世纪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普遍淡薄,“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新课程改革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1-119-01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问题史”。

人类应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但是随着学龄的增长,我们不难发现,到了初中,不仅课堂上提问题的学生没有了,甚至于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而且总是那么几个。

让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让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意 识 是调 动 学 生 学 习积 极 性 、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的最 直 接 、 最 有效的方法. 更 是教 学成 功 的关 键.
【 关键词 】问题意识 ; 敢 问; 善问; 会问

考、 学 会 提 出疑 问 开 始 . 教学 中, 首先教师 可充分利用 语言 、
设备 、 环境 、 活 动等 各 种 手 段 , 创 设 出 能 引 发 学 生 产 生 学 习 疑 惑 的情 境 . 如: 利用 多媒 体 课 件 的展 示 , 激 起 学 生 求 知 的 心 理
需求 , 引发 学 生 获 知 解 惑 的欲 望 ; 在 新 旧 知 识 之 间 架 设 矛 盾

营 造 和谐 氛 围 。 鼓 励学 生敢 问
古人 云 : “ 疑是 思之始 , 学之端. ” 学有所 疑 , 才 会 学 有 所
思、 有所得 , 才会 产 生兴 趣 。 形成动力. 在数 学 课 堂 上 . 教 师 应 努力创设宽松 、 愉悦的课堂氛围 , 解放学生 的嘴巴 , 让 学 生 敢

秘 ● . _ I C O ' ● 。

教 学 方 法


让学生敢问、 善问 会问
◎ 康梅 花 ( 福 建 省 惠安 县 净 峰 中心 小 学 3 6 2 1 4 2 )
【 摘要 】 《 数学课程标准》 指 出: 要让学 生“ 初步 学会从数
学 的 角 度 提 出 问题 、 理 解 问题 , 并 能 综 合 运 用 所 学 的 知 识 和
组或 和老师一起讨论 . ” 学 生沉思 、 讨 论 后 摆 出 各 种 图形 ( 可 以 中间 是 空 的 , 可 以 只摆 长 和宽 … … ) , 让 学 生 通 过 想 象 进 一

引导学生敢问、能问、会问

引导学生敢问、能问、会问

引导学生敢问、能问、会问——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廖欣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突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多方面的转变,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凸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意味着在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建立在学生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单一性的基础上,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桎梏。

改变学习方式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倡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合作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和发展。

为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重教师地位、轻学生本位,重历史学科知识、轻其他学科知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的教育误区中解放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多方位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古代研究做学问,现代学生都是在学做答。

”的确,长期以来学生逐渐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听什么,问什么,答什么。

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今教育中迫切期待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

现代教学论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如何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激发学生敢问,到引导学生能问,培养学生会问,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历史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案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的习惯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问,学问,会问才能学好,所以,无论在课下还是在课堂上,我们都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的习惯。

在一次科学教学中学习风的形成,我拿起放在暖气片上方的螺旋圈让同学们说出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说:“螺旋圈转了起来”。

这时我便鼓励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来,有的同学说出了“螺旋圈为什么会转?”“是什么力量使螺旋圈转了起来?”这时我给予了这两位同学高度的评价并鼓励同学们今后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大胆地提问,以求明白,明白了还要明知故问,这样可以使自己掌握的更加准确。

并且实现超越和突破。

在后来的教学中,在我不懈的鼓励和引导下,同学们很快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许多问题。

我让他们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有意义的一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且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我是如何做的到的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的习惯。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好问是孩子的天性,在起始阶段,作为教师对于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自己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如采用激励性语言“问得好”“真爱动脑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等进行表扬。

对于不敢提问、懒得问的学生。

教师要讲清楚提问对学习的好处,时时处处关注引导这些学生提出问题,不断进步。

二、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课时,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养成提问的习惯,如果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而且提问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引导学生提问要由浅入深,先提出“‘我’指谁?”“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等,然后再阅读课文提出“课文讲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高尚品格?”这样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既有利于提问,又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学会提问也是一门艺术,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不断进步。

三、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

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让学生“敢问和会问”

中学语文教学应如何让学生“敢问和会问”
垫宣
No. 3 T ME D C T O I E U A I N Mac rh
中学语 文教 学应如何让 学生“ 问和 会 问’ 敢 ’
秦连群
摘 要: 问是 师生之 间进行沟通的主要 渠道之一 , 提 在教 学过程 中扮 演着重要 角色。提 问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发 问以及学生 自主的发 问, 后者更能加强 学生的 自主 学习能力 , 自觉地 融入到教 学活动 中来。中学语文教 学应该 开发 学生的 自觉发 问的素质 , 并 让学生不仅
关键词 : 中学语 文 教 学 学 生 敢 问 会 问 建 构 互 动 反 馈 中 图分 类 号 : 3 . G633 文 献标 识 码 : c 文章 编 号 :6 2 8 8 (( 00 — 2 4 ( 17 — 11 2 1 )3 0 1 一) 1 1
近些年来 , 国的教育改革 T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各阶段 我
“ 问” 而且要 “ 问” 敢 , 会 。只有“ 问” 会 问” 学生的思维 才能处于积极 、 敢 和“ , 健康的发展轨道上 , 为今后 的语 文学习经历打好基础。为激 发学生“ 敢问和会 问” 的素质, 本文总结出几种具体路 径 , 包括建构学生 自由发 问的时间和场域 、 鼓励和 支持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方面
1 合 理 建 构 学 生 自由发 问的 时 间 和 场域
他 们在无埙 的思维 空间 中培 育问题 意识 。如此 一来 , 学生不 仅 “ 敢问” 且掌握 了“ , 会问” 的能力 。 3 鼓励和支持学生之间的互动 , 及时提供反馈 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差异性个体 ,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之间的 不 同。不同学习能力层次 的学 生 , 所提 出的问题深度 、 广度可能
着 不可忽视 的作用 。所谓 “ 问” 不仅 包括 “ 提 , 教师发 问 、 学生 回 答 ”也包括 “ , 学m

让学生敢问善问

让学生敢问善问

让学生敢问善问列西小学雷丽珠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是否敢问、会问、善问,对其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

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

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

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

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

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

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三、教师示范,让学生善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

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


营 造 平 等 宽松 的 氛 围 。 使 学 生 敢 问
学生有疑而不问 , 与教学不民主 、 强调师道 尊严 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 系。 因此 , 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 观, 充分尊 重学 生 , 把学 生看成学习 的主人 , 注重学 生主体地位 的提高 , 建立 民主平等的新 型师生关系 。 要建立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 既要对喜欢质疑 、 提不 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 的学生持鼓励 、赏识态 度, 也 要 看 到学 生 思 想 单 纯 、 认 识 能 力 不 足 而允 许 学 生有 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 的错误 , 更要能宽容 、 理 解对待学生 中的“ 偏常” 行为 , 因为往往就在顽皮 、 淘 气等 行为中孕育着创造思维 的“ 幼 芽” , 应给予鼓励
主动 。 二、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让学生想 问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 , 教师要 正确理解课程的“ 法 定” 性质, 尤其是对待教材 , 更不应把它 当“ 圣经 ” 去 要求记诵 。 教师首先应在吃透大纲的基础上 , 大胆革 新, 创造性地运用 , 既立足 于教 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 根据 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 、 重组 、 删减 ; 同时 树立“ 大教材观” , 以课 本为核心 , 密切联系学生身边 和生活实际 、 社会实践 , 大视野 、 多渠道地搜集素材 , 用生 活内容和时代的“ 活水” 来 丰富教学 内容 ; 更重
现代教育 的突 出特征是对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 位的重视和对学生主体性培养 的关注 。这就要求教 师在教育中应尊重学生 、 积极引导学生思维 , 变单纯 知识传授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 第一 , 教师要 以 自身 的创新精神感染学 生。 这就 要求教师要 有标新立异的思想 , 有“ 不唯书 、 不唯上” 的精神和敢于向一切权威 、 定论挑战的勇气 ; 要不盲 从于现成 的结论 , 更不 能是参考 书 、 标 准答 案的 “ 贩 卖者” 。 无法想象一个思想保守 、 观念陈旧 、 方法僵化 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第二 , 教师要做质疑设 问的演示者。 教师在教学 活动中要重视思维 的推导过程 ,可站在学生的角度 设计一些问题情境 , 并清晰地 向学生演示 自己“ 发现 问题——提 出问题——解 决 问题——发现 新问题 ” 的思维过程 , 以便学生模仿 、 领悟和 习得 。 第三 , 教师应 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诱 导点拨者 。 限 于学生的知识储量有 限, 生活阅历肤浅 , 思维发展 尚 未成熟 , 因此学生在主动钻研 , 思维推导过程 中需要 老师的诱导点拨 ,教师的主导 和学生 的主体作用都 需要充分发挥 。 例如“ 免疫” 教学 中, 学生经启发思考提出 : ①人 类生活 的环境 中 , 随 时都能接触 到病 菌 、 病毒, 为什 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会生病 ?②为什么患过天 花的人 , 就不再患天花 了? 由此引出人体具有免疫功 能的特性。再根据课本上插图引导学生巩 固皮肤 的 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 毛对异物的清扫作用 以及 白细胞 、 淋巴结 、 脾脏的作用等知识 , 讲述第一 、 二道“ 防线” , 得出“ 非特异性免疫 ” 概念。最后归纳 、 总结出“ 免疫” 的概念和功能。 这样利用生活常识 , 以 及对旧知识 的回顾 , 帮助学生建立起新 知识结构 , 促 进他们 实现知识“ 正迁移” 方法 , 切合学 生的实际 。 实践证 明: 只有在这种 民主平等的课 堂气氛 中 , 在教师精神鼓舞和方法诱 导下 ,学生思维才能处于 种积极活动状态 , 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答 , 才能一 改过去“ 老师问 、 学生答” 的被动局面 , 形成“ 学生 问 、 师生议 ” 的融洽气 氛 , 教师才能融入学生 的学习过程 中进行有效指导 , 把培养学生“ 学会提出问题” 和“ 学 会解答 问题 ” 的两 大教学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 也才能 把知识传授 、能力和情感 的培养这三大教学 目标有 机融合起来 ,使教师能真正走进学生 内心世界和学 生形成情感共鸣 , 达到“ 天光云影共徘徊 ” 的教学 栽 学 型 霎 凿 学 鸯 残

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学会耐心倾听,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享有自己的话语权,从而达到学生想问、敢问的目的。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提问、质疑的欲望的时候,作为教师,是否有充足的耐心倾听来自于学生的声音?学生能否尽其声,教师能否善答就成了学生是否想问、敢问的重要因素了。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甚至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或相悖时,即出现了我们常说的歧路动态资源,学生所问非教师所想,学生所问与课堂教学目的大相近庭甚至背道而驰时,作为教师,又能否艺术地充分利用这些看似无用的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所用?但事与愿违,很多教师不但不能智慧地利用这种资源,浪费这种资源,还经常批评、指责甚至讥讽、嘲笑学生。

我以为,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即便是质量很差的问题,我们能够努力找到其亮点,挖掘其亮点,扩大其亮点。

当学生的问题还没有说完的时候,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游离于教学之外而表现出厌烦和焦躁的情绪并随意、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语权,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学生在教师面前才能表现出充足的自信心,才能有提出问题的强烈欲望,信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何其重要。

很多教师总是出于自己的“嗜好”,把提问的机会往往留给学习成绩所谓优秀的极少学生,而忽略甚至扼杀了绝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试想一下,失去“普通大众”话语权的课堂,还是不是原滋原味的课堂?教师要尊重“普通大众”的话语权,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话语权,需要的不但是智慧,更多的是教师博大的胸襟。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充分享受自己的话语权。

为了激活课堂气氛,可让学生尽情交流、讨论;能够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挑战教师及教材权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为学生着想,应该具有换位思考的强烈意识。

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犯“低级错误”。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乐问、敢问、能问、善问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乐问、敢问、能问、善问

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乐问、敢问、能问、善问韦璐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人才,激活课堂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一、营造学生提问的环境,使其乐问敢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较少提出问题,主要因素是存在“三怕”心里:一是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二是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

1、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情境,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产生,数学抽象的过程,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特征,提出主要问题,及时肯定学生的自主发现,给予鼓励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提出问题的欲望。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小兔赛跑的情境,通过课件展示:4只小兔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车,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

“砰!”发令声响了,小兔子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比赛要结束时,老师把课件暂停了,老师说:你现在最想知道些什么?以激发了学生想提问的欲望。

有的学生问:哪只小兔能最快到达终点?有的小兔的车为什么不稳?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2、加强情感交流,减轻学生提问的压力。

发现、发明、创造、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善学数学向愉快学习转变,减轻学生的压力,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提问能力得到发展,为人格的完善互相促进。

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善问

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善问

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善问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不想问、不善问的现象。

这样,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引导学生欲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

”问,可发散思维;问,可提高表达能力;问,可培养创新能力;问,还可检验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呢?1.1 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奇,求知欲旺盛。

这是发问意识的表现,但这一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发问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自己的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表现独立见解。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

即使提出的问题非常浅显,也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问得好的,要造势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2 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问的欲望。

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时激发他们的发问欲望。

比如:采用竞赛式教学。

要求每小组的每个学生针对某段文字,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相关的问题,只要有提问题,就可以为本组加分。

不过,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思考如何解答。

比一比,哪一小组提出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好。

他们为了本小组能领先,都会积极思考,提出疑问。

即使平时较内向,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都会不甘示弱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时,老师给予肯定,同学给予掌声,发问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发问的欲望会越来越强。

1.3 注重延伸课外,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生活现象引起。

培养学生敢于问、善于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问、善于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敢于问、善于问的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在他们本身的“生疑——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便是由提问开始的。

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必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学生天生好奇,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数学也不例外。

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

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

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热爱、鼓励每个学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

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快地学习氛围。

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于是便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求知欲。

二、提供素材,让学生想问就问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习惯的开始。

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激发问题兴趣,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促习惯提问。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提问是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思考的起点,是知识的获取。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常常不敢提问或者不愿意提问,这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所以,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主动思考,用问题推动学习的进步。

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平台。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放开心扉,勇敢表达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提问,鼓励他们主动提问。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解答,从而让学生感到提出问题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任何压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主动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让学生知道提问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排斥。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资源和案例来鼓励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提问的机会。

而且在准备课堂资源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探索。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从而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来引导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案例,让他们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疑惑,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让他们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在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启发式问题、引导性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发现问题,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提问技巧,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敢问、会问

让学生敢问、会问

让学生敢问、会问古人曾说:“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在小学教育中,学生是否会提问对起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就要让学生敢问、回问。

一、创设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

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学好,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的习惯,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把话说完,使大家能自主、轻松地学习。

二、积极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时时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

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着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很幼稚。

对此,教师仍应鼓励并加以诱导,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语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让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学结束后,留点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

提问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保证人人都有较多的提问机会,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三、教师示范,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

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

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方法可循。

例如:《燕子》一课最后一节有一句话:“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

”提问前,教师先把句字读一遍,接着说:“细线一般用几根、几条,这儿怎么写几痕呢?”这一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发,自己提问的欲望和兴趣往往会油然而生。

善于提问的教案

善于提问的教案

善于提问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提问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深入思考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深入、有针对性的问题。

2. 培养学生通过提问来推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个相关主题的教学案例或故事。

2. 准备一些开放性和引导性的问题。

3. 准备一些学习资源和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提问对学习和思考很重要?提问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对提问的认识和理解,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提问的不同类型和技巧,并提供一些实例。

实践(20分钟):1. 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在小组内或个人中提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2. 学生互相回答问题:学生可以选择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或者提出更多的问题来深入探究。

3. 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提出更具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

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问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新的提问技巧和策略。

3. 教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善于提问,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应用提问技巧,如科学实验、社会研究等。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通过提问来推动思考和交流。

3.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提问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

2. 评价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深度。

3. 学生的个人总结和反思。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在其他课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如何让学生敢问勤问善问

如何让学生敢问勤问善问

如何让学生敢问、勤问、善问袁新良在诸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任何学习和研究都是以问题的探究开始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也就有创新的可能。

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敢问、善问、勤问。

一、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是预习,还是上课中,或是课文结束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提出问题的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保证学生提问的机会,给出时间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

如教学《科学》中的《蜗牛》一课时,笔者曾设计了学生汇报产生疑问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学生提出了“蜗牛的寿命有多长?”“蜗牛有耳朵吗?”“蜗牛螺旋的方向与什么有关系?”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学生提问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但只要教师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学生就会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创新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引发学生问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这就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

作为教师,就要以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笔者在教学“比较和的大小”时,就利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时是趁学生学习情绪旺盛时,或根据学习问题情境发生时,或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化成同分子进行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两个分数,是不是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研,学生发现许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会问、敢问、善问”的习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应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我们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必须面对与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思维的兴趣——让学生会问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第一问。

”问,是智慧的火花;问,是打开知识的钥匙;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问学问,学习就必须问。

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如果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又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就令人生厌,学生就不可能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任何真正的成效。

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教师与其给出学生10个问题,往往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个问题。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让学生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即问题,思维就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现在许多学生不愿提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满足于浅尝辄止,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勤学好问的精神。

另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为了维护“师道尊严”“课堂秩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多嘴多舌”、“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提出问题的学生不感兴趣或不予理睬,结果就使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兴趣。

为此,我们
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尝试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质疑栏,采取了全面发动、个别指导的做法,鼓励、激发学生提问题,甚至鼓励他们说:能难倒教师是本事!对害羞的、不敢当面提问题的学生,请他们把问题写在质疑栏上交上来,发动全班同学集体作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对于不爱思考的学生,则通过设质疑栏,“逼”着学生细读深思,勤学多问。

当然,从起初的“逼”着去思考到后来的自觉地去思考,是一个培养和适应的过程。

而正是通过这个培养了学生“会问、勤思”的良好习惯。

比如,我们在每一节学案导学的设计时,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景素材导入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每一节学案导学时都会精选材料,科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有了疑问后,就会自然地产生求知的欲望。

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思想就会高度集中,整个课堂就会形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浓厚学习氛围。

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也就自然达到了。

二、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问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当学生处在一种安全感的环境里,思维最活跃,学习效果也最好。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若能营造使学生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师生之间彼此信任、理解与尊重,那么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时学生的创新潜能往往就能较好地发挥出来。

因此,我特别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

这一环节我一般设计在小组讨论时,当学生阅读完
课本,对照学案中的知识结构疏理理清本节知识后,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质疑研讨,然后再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能提出有价值和有深度的问题,哪个小组能解答出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断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或点拔、引伸,并给予恰当的鼓励,让学生敢问、乐问,这样就在全班形成了一种质疑的氛围,培养了学生“敢问”的习惯。

同时,我也注意到,当前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不敢提问的情况,有的没有问题不想问,有的有问题不敢问、有问题也不想问。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所造成的。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和紧张的心理。

平时可以适当运用“请你说说看”、“请你大胆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等鼓励性的词语。

其次,要创设和谐的问题情景,消除学生懒得提问题,怕提问题的心理,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欲望和兴趣,锻炼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

再次,我们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

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形式,诱导学生一题多问,促使他们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解。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一些成功的喜悦后,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步深入。

值得强调的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为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还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

这样创造了机会,让学生把自己产生的问题在同学面前展示,使他们成为“问”的主体,又能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活
动,使他们成为探索、解答自己产生的问题的主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提问题的习惯。

三、改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善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

要让学生“善问”,我们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鼓励学生自我提问。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

首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好问题的态度观,让学生“善问、寻答”。

鼓励和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要使学生“善问”,教师当然要很“能问”,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教师之“问”,要讲究方法,先易后难,循循善诱。

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在寻找问题阶段,提出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或“这些事实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提出的问题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什么要求?它的具体规定是什么?需要哪些条件?还有哪些要做?”;在评价解决办法时提出的问题多半是:“必须满足哪些要求?”“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种解决办法是否满足了这些要求?”。

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

对此,我们教师可以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结
合学案导学中的情景材料,再结合现实生活的生动案例和典卖材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

比如,在学习《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一课,在学生通过看课本了解了自我保护的方式后,我没有让学生单纯来记几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几个具体的场景:当我们在一个偏僻的见不到人的地方遇到歹徒行凶时该采取什么自救方法?当我们在市区很多人的地方遇到歹徒时应采取什么自我保护的方法?当歹徒手持凶器威胁到我们的人身安全时我们应怎么办?……这样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问题到善于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好问题的质量观,适时总结评价,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

同时,作为我们教师,还应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作简单的结论性回答。

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往往会既散又乱,或者根本不切合教学内容和实际,但是作为教师万万不能讥讽或冷漠,而应仔细分析,认真对待。

例如,有的由于读书不够仔细,可鼓励其再读书,争取自己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讨论,合作解决;有的教师自己没有准备的,应实事求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问倒了,下课后大家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解答,以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水平。

有位优秀教师说过:“课堂提问没有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实行“无错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这样,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善
于提出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会问、敢问、善问”的良好习惯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培养,不断挖掘教材及生活中的实例,创造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挥主体作用,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初二政治组丁月华
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合理服从”习惯
大型教研活动发言材料
初二政治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