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与美育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与美育教育初探
语文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美育的主渠道。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又有利于培养学和铸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美,一个很熟悉的字眼,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美,更何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博大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因为新编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是学习和掌握新教材本身的直接需要。

语文美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阅读教学是语文美育的主渠道。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又有利于培养学和铸造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人生观,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一、巧设课文导语,激发审美动机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

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我这样导入: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想那野草旺盛的生命力让大家赞叹不已,想一想,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百树吐绿,何等的壮观,令人心醉呀!我们今天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润的碧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优雅动听的乐章。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绿》的美吧!……这样导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审美情趣盎然。

只有产生审美动机,才可能像杜甫那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否则没有审美动机,人们对再美的事物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无法产生审美体验。

二、创设情景,品读精美文段,引起审美体验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

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的。

教学端木蕻良的散文《土地的誓言》时,我让学生反复品读下列文段:“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感受到:作者是怀着对家乡深挚的热爱,来描述家乡物产的,家乡如此美好,却惨遭敌人的蹂躏,作者的悲愤溢于言表。

这样,学生不仅准确地理解了课文,更重要的是在品读过程中,达到了与作者的感情共鸣,产生了强烈的审美体验。

三、加强情感交流,发展审美情趣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体验的交流和沟通。

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

美育过程中审美情感的沟通,一方面可以推进美育过程小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的手段。

教学归有光《项脊轩志》时,我重点突出文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不同情感,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问学生:作者“喜”和“悲”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淡淡之“喜”和深切之“悲”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尤其当学生谈到“悼念亡妻”一节时,
一个同学说,课文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长情长,但人不知何处去也。

不见其泪,却可知心泪正在涌流,感极而悲者也。

此时,情感交流进入高潮,我抓住时机,饱含感情地背诵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学生的感情推波助澜,达到感情交流的极至。

再让学生对二者的情感进行比较,这样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与作者的感情,又拓宽思路,通过情感的多次交流,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启发想象,培养审美个性
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

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每个人的审美活动都是不同的,这便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美感的主观性特征。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既表明审美对象丰富的内涵,也很形象地说明了审美活动的个性色彩。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理解,既是一种复现,更是一种创造想象。

教学《长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民间传说;想象修筑长城的工匠的繁重劳动;想象狼烟四起,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等,学生通过想象,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重现凝聚在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
的本质力量,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含义。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这些审美素材比比皆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信手拈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时渗透美育,构建一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为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