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责编:高菲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hútu) 22.钥匙..(yàoshi) 23.强迫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最后⼀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强⾏割让的⼀所乡村⼩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堂课,通过⼀个孩⼦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课《最后⼀课》课⽂原⽂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后边草地上,普鲁⼠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分词⽤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切坏消息都是从那⾥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思量:“⼜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场上跑过,就向我喊:“⽤不着那么快呀,孩⼦,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不接下⽓地赶到韩麦尔先⽣的⼩院⼦⾥。
平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家怕吵捂着⽿朵⼤声背书啦……还有⽼师拿着⼤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点,静⼀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的早晨⼀样。
我从开着的窗⼦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家的⾯⾛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多么慌! 可是⼀点⼉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弗郎⼠,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纵⾝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稍微平静了⼀点⼉,我才注意到,我们的⽼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丝帽。
这套⾐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才穿戴。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悲痛和爱国情感。
以下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城,自幼家境贫寒。
都德的作品风格简洁、幽默,富有感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除了《最后一课》,他的代表作还有《小东西》《磨坊书简》等。
二、故事背景小说以 1870 年普法战争为背景。
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给普鲁士。
普鲁士禁止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而改教德语。
《最后一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三、主要人物1、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热爱祖国的法语教师。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想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表现出了他对法语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而令人敬佩,他的痛苦和悲愤,以及他在最后一刻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弗郎士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最初对上课的厌烦,到逐渐意识到法语和祖国的重要性,最终变得懂事、热爱学习。
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通过他的眼睛,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祖国语言的痛苦。
四、主题思想1、爱国主义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爱国主义。
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以及镇上人们的悲痛和愤怒,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失去祖国语言的权利,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是何等重要。
2、教育的意义小说也强调了教育的意义。
韩麦尔先生的教导让小弗郎士明白了知识的珍贵和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教育也是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教育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居伯特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法语老师在普鲁士人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最后一节课的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对于本土文化和母语的热爱,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于人民生活的摧残与改变。
下面是对《最后一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内容概述《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与德国的交界处阿尔萨斯地区。
主人公法语老师穆塞尔执教的小学班级,接受了普鲁士军队的征召,上课的人数越来越少。
在最后一堂课上,穆塞尔没有教法语文法,而是向学生们宣布了阿尔萨斯地区归德的消息,他用法语告诉学生们,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
2. 主题与寓意《最后一课》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主题和寓意:1) 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小说通过穆塞尔对法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学生们对母语的珍视,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本土文化的执着。
2) 教育的力量:即使面临战争与征兵的艰难时刻,穆塞尔仍坚守自己的职责,继续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体现了教育的伟大与力量。
3) 战争的破坏力: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改变,通过学生们离开教室、虚弱的身体以及士兵的到来,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
4) 传统与变革:小说中,普鲁士军队的统治象征着现代化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忆,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
3. 人物塑造《最后一课》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法语老师穆塞尔和学生弗朗茨。
穆塞尔是一个有责任感和热爱教育的老师,他通过最后一堂课以及对学生们的教育,表达了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热爱与珍视。
弗朗茨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他在穆塞尔的影响下逐渐领悟到自己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4. 文学技巧与叙事手法《最后一课》运用了一系列的文学技巧和叙事手法,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例如,通过穆塞尔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描述,描绘了法人民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通过对学生们反应的描写,展示了普鲁士军队统治下人民的苦难与无助;通过富有对比的故事结构,突出了战争的摧残与挑战。
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老舍《最后一课》原文】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子,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
可是他说不出来。
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
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
他迈门,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
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
故事中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人物命运与情感 交融在一起,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同时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与结构的巧妙运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
作者运用丰富、贴切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使人 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更加真实感人。
结构紧凑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使得读者能够沉 浸在故事之中,欲罢不能。
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情感也体现在老师 对小弗朗士的教导上。老师不仅教授 法语知识,还教导小弗朗士要热爱祖 国,珍惜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05
艺术特色
独特的叙事风格
1 2 3
叙事视角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能够深入主角 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以倒叙手法逐步揭开故 事真相。
非线性叙事
故事时间线被打散,通过多个回忆场景和现实 穿插,使得情节更加扑朔迷离,增强了读者的 好奇心。
故事发展
小弗朗茨因为平时调皮捣蛋,被韩麦尔先生罚坐在教室最后排的座位上。- 韩麦尔先生开始给小弗朗茨和同学们上最后一堂法 语课。- 小弗朗茨感到很内疚,开始认真听讲,并努力向同学们学习法语。- 韩麦尔先生向小弗朗茨和同学们讲述了法国的历 史和文化,以及普法战争的背景和经过。
故事高潮与结局-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小镇上的学校被迫关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茨等学生们将无法继续接受法语教育。 - 韩麦尔先生决定为小弗朗茨和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让他们了解法国文化和历史,并教育他们要珍惜自己的祖国和文化。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小弗朗茨和同学们纷纷拥抱韩麦尔先生,表达感激之情。
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勇气,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06
评价与影响
读者评价
01
感人至深
许多读者对《最后一课》的评价是, 它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了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宝贵 。
《最后一课》课文
《最后一课》课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方斯·德·达乌迪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法国老教师在最后一堂课上,向他的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篇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这个地方曾经属于德国统治下的领土。
老师在教室里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等待他们的到来,重新听他给他们讲授的历史和文化。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但是老师仍然希望他们能够记住和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
在本文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们,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上课了。
他用爱国主义的语言,温和地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爱和热爱。
这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所爱的国家不只是一个名字或一个身份证号码,而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代表。
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家乡的风景和文化,让他们深入感受阿尔萨斯的传统和魅力。
同时,老师也告诉学生们,这些文化和传统是要守护的,要传承下去,以保护阿尔萨斯的文化。
在整个故事中,老师一直强调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他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它们。
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成为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导,老师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从保护和维护阿尔萨斯文化和传统的历史和价值中获益。
总之,阿方斯·德·达乌迪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有启发性和转变力的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老师通过教导和引导,向学生们灌输了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和珍爱记忆的重要观念。
这种观念,纵然在当今社会中已经风行,但在小说中仍然有着强烈的感人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这篇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指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质课]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屏幕显示)学习小结课文细读增加知识课文细读训练能力最后一课教案篇二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最后一课》读后感8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8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锻炼写作技巧,优质的读后感,让人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最后一课》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1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
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
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
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
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
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
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
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
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
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
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2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课件(完美版)ppt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 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猫城记》
最后一课
(法)都德
2024/9/1
了解作者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1868年,长篇小 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 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 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 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品析句子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 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 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 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品析句子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 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品析句子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 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 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
2024/9/1
活动环节
(一)理解文意 (二)评说人物 (三)探究价值
2024/9/1
理解文意 自读课文,试着给文章拟一个副标题:
一个
的故事
课文标题
最后一课
——一个阿尔萨斯省小孩的自叙
评说人物
小弗朗士
韩麦尔先生
品析句子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 心里想:“他们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 德国话唱歌吧!”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 美观,最动听;我们必须牢牢地把它记 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 我们的语言,就像随时拿着一把通向世 界大门的爱国的钥匙。
课后作业
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 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 一句话,请你选择一个角色,以 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最后一课》
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 ——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3、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 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
天真、幼稚、无知的孩子,为下文做了铺垫。
4、"可是我还方能 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2、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 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 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3、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 ------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 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 “阿尔萨斯”。 比喻的修辞,把字帖看成是祖国的象征,表达了人们怀念祖 国的真情实感,表明祖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
(1)“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 强烈地表现出小弗郎士由吃惊到诧异到难过到懊悔的心理变 化。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对普鲁士侵略者 的愤恨,对不能再学法语感到痛苦。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我都愿意拿出来。 表现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学好祖国语 言的责任感。 (3)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小弗郎士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爱国主义感情 已经化为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他听得特别细 心,所以全懂。
(4)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 唱歌吧!”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禁止学法语这一卑劣行为的讽刺、 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5)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已经戴上眼镜……
对郝叟老头的动作和声音的描写,表现他内心的激动 和悲愤。“我”的心理描写则表现了我的成熟懂事。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题及答案【优秀6篇】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题及答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题及答案【优秀6篇】《最后一课》是现代作家郑振轩写的一篇散文。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展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母语的热爱。
下面从小说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艺术、情节安排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小说主题《最后一课》的主题深刻而感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教育场景,传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母语的尊重。
在这堂法语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法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个主题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让读者思考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的深刻内涵。
二、人物塑造都德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小弗朗茨·韩培尔是一个典型的小学生形象,他对学习的态度由逃学转变为认真听讲,表现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觉醒。
此外,普鲁士军官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代表了侵略者的冷酷和残忍。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共性。
三、语言艺术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展现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他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小说情节得以自然推进,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情节安排《最后一课》的情节安排紧凑而有序。
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每个情节都与主题紧密相关,没有多余的赘述。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小说结构严谨,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情节的转折点也设计得十分巧妙,如韩培尔的老师竟然是普鲁士军官等情节,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和张力。
五、历史背景《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都德创作这部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描绘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心灵的创伤。
同时,他对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也让读者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更好地融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及师生之间的讨论,探讨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引导学生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情感变化线索,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一艺术形象五、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前预习: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PPT展示出一幅旁有日本的中国地图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一幅中国地图,画着我们美丽祖国的容貌。
旁边的这一片海岛是日本。
大家看到这幅图联想到了什么事?让学生起来讲述自己的感想。
之后老师补充,虽然今天我们的生活十分安详,但是几十年前,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祖国,遍地战火、遍野鲜血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真正是生活在幸福之中。
东北沦陷以后,北京的大学生就提出:偌大的华北,摆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法国少年小弗郎士也尝到了侵略的痛苦。
正当他无忧无虑地生活,还没有感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的国土被德国人占领了。
德国人还剥夺了他们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
他再也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
(停顿片刻,语调再转低转慢)假如,你就是小弗郎士,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你该怎么办?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又该怎么办呢?(再停顿片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郎士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亡之时,是怎么来上这最后一课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因课前要求了学生预习,所以这一部分我会请学生来介绍,之后对此进行补充。
背景介绍: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字词梳理踱(duó )督学(dū )郝叟(hǎo sǒu)摊(tān )懊悔(ào)(huǐ) 惩罚 (cheng fa) 钥匙(yàshí)磨损(sǔn )祈祷(qí dăo)哽(gěng)宛转(wǎn zhuǎn)四、整体感知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同学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师生共同对本课整体探讨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明确: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静一点,静一点……”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骂“我”“快坐好”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板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明确:小说以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为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化解。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能力。
1 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贪玩、幼稚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热爱祖国,仇恨敌人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幼稚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懂事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老师进行补充: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例如: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明确:运用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明确:这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总结: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
二、讨论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举例如下: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三、课后作业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四、板书设计人物形象小弗朗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幼稚不懂事→成熟懂事,热爱祖国,痛恨敌人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韩尔麦老师:有四十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系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