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中医院校“十二五”教材《中药的学》重点
2021中医执业药师讲义之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概括,又称中药的偏性。
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细目一四气要点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四气,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要点二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细目二五味要点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滋味的反映。
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药味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滋味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髙度概括。
要点二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有泄、燥、坚阴的作用。
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淡: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一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它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是相对而言的。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昔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甘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昔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甘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甘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昔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昔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资源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1.中药资源: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药用动物、药用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2.中药资源学: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3.传统中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上流通,以传统中药理论阐述药理药效和临床指导用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加工炮制方法及使用形式的天然药物和人工加工产品4.民间药: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和加工品5.民间药: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使用的天然药物及加工品,多数均有各自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指导用药6.道地药材: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比较集中,栽培历史比较悠久,再拍技术和加工技术比较独特,质量和疗效较其他产区同种药材好,且为世人所认可的药材7.中药区划: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影响中药资源开发和中药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揭示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按区内相似性和国际差异性划分不同级别的中药区明确各区开发中药资源和发展中药生产的优势及其地域性特点,提出生产发展和建设途径8.中药资源的品质:指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用于医疗保健和护理等用途的药用部位及其所含药用成分的性质与质量9.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0.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11.中药资源总经济价值分为两个部分:①使用价值(分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无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的时候,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②非使用价值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12.中药资源的产品开发利用:指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开发而成的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及其他中药产品和保健品13.功能食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在天然食物中加入卫生部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可食用药材,经过特异加工而成的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14.自然保护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包括陆地和水域,采取有效措施就地保护现有状态是该区自然资源得以永久或较长时间保护,免受破坏而划定的特殊区域15.中药资源保护:指保护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以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药用动植物的多样性,挽救珍稀濒危动植物种16.绝灭种:一个物种在野外50年没有肯定发现,表示该类群确实已经灭绝17.濒危种:绵连绝灭危险,如果致危因素继续存在它们可能就可能不能生存18.稀有种:在全世界总数量很少,但现尚不属于濒危种、易危种的类群,这些类群常分布在有限的地理区域或栖息地,或者稀疏地分布在更为广阔的范围19.盖度:植物覆盖在地面的程度,以百分数来统计20.单株产量:一株植物药用部位的平均产量21.药用植物的生物量:某一地区某种药用植物的总量,包括药用部分和非要用部分22.药材蕴藏量:某一时期内一个地区某种中药资源的自然蓄满量23.单株产量:指一株植物药用部位(如根、根茎、全草、叶、果实或种子)的平均产量(g/株)24.年允收量:指在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即不影响其自然更新和保证永久利用的采收量25.投影盖度:一种植物在一定的土壤表面所形成的覆盖面积的比例26.样方调查:在选取的样地内根据调查的目的、对象设置样方,对样方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27.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28.植被: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总称29.三向地带性:一方面沿纬度方向呈带状发生有规律更替称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经度地带性。
《中药学》目录
《中药学》目录《中药学》目录2009-12-03 14:22:50| 分类:日志导航 |字号订阅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中药学》主编高学敏(以下按姓氏笔画为序)副主编张廷模张俊荣郭建生编委于虹任汉阳刘树民曲京峰宋捷民张冰杨柏灿邱颂平周祯祥胡锡琴钟赣生唐德才部守琴崔撼难主审王永炎颜正华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38味,掌握药133味,熟悉药94味,了解药106味,参考药149味,附药56味。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中药学》目录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一节产地第二节采集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第一节炮制目的第二节炮制方法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第一节四气第二节五味第三节升降浮沉第四节归经第五节毒性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中药学》1-6章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量第二节用法附篇:1.中药的命名与分类2.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3.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各论第八章解表药第一节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汁、生姜皮)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第九章清热药 1-2节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红藤败酱草(附: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第四节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附药:紫草茸)水牛角第五节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第十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第二节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第三节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第十一章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第二节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石楠叶第十二章化湿药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第二节利尿通淋药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关木通(附药:川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第三节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第十四章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丁香(附药:母丁香)高良姜(附药:红豆蔻)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第十五章理气药陈皮(附药: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附药:枳壳)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第十六章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稻芽(附药: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中药学》17-18章第十七章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第十八章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附药:槐角)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第二节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第三节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第四节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灶心土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第一节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香脂第二节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附药:番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第三节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第四节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中药学》20-21章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温化寒痰药半夏(附药:水半夏)天南星(附药:胆南星)白附子(附药:关白附)白芥子皂荚(附药:皂角刺)旋覆花(附药:金沸草)白前猫爪草第二节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第三节止咳平喘药苦杏仁(附药:甜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附药:银杏叶)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第二十一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附药:龙齿)琥珀第二节养心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附药:合欢花)远志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生铁落第二节息风止痉药羚羊角(附药:山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天麻(附药:密环菌)地龙全蝎蜈蚣僵蚕(附药:僵蛹、雄蚕蛾)第二十三章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第二十四章补虚药1-2节第一节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白扁豆(附药:扁豆衣、扁豆花)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山药第二节补阳药鹿茸(附药:鹿角、鹿角胶、鹿角霜)紫河车(附药:脐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韭菜子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草胡芦巴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附药:黄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24章3-4节第三节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第四节补阴药南沙参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第25章收涩药第一节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附药:小麦)糯稻根须第二节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覆盆子莲子(附药:莲须、莲房、莲子心、荷叶、荷梗)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海螵蛸金樱子桑螵蛸26章涌吐药常山瓜蒂胆矾第二十七章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附药:蟾皮)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药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笔记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笔记一、中药的定义及分类1. 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备的药品。
中药起源于我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制剂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
2.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药品来源、制剂形式以及功能作用等进行分类。
- 根据药品来源,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根据制剂形式,中药可分为汤剂、丸剂、片剂、散剂等。
- 根据功能作用,中药可分为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等。
二、中药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理论、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基础贯穿于中药学的各个方面,是中药学习和应用的基石。
2. 中药配伍原则中医药理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配伍原则是指中药组方时,要根据中医药理论的要求,遵循药物相辅相成、药物协调作用、药物相间制约等原则对药材进行合理配伍,以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3. 中药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药物具有的性味特点,包括寒热温凉、苦甘酸辛咸等。
药物的药性决定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和作用机制,是中药学习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中药的药材与功效1. 中药药材中药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主要分为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
中药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成分和药效成分,经过科学研究和加工制备,可以制成各种中药制剂。
2. 中药功效中药药材经过合理的加工和配伍后,可以具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毒、平肝潜阳、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
不同的药材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和配伍方法,可以发挥出不同的药效,对各种疾病起到治疗和调理作用。
四、中药在临床应用1. 中药治疗方法中医药理论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其中中药治疗作为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中。
中医十二五规划教材
中医十二五规划教材
出版社作者定价
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35.0 针刀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49.0 中医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1 27.0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2 28.0 医古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39.0 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56.0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35.0 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39.0 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 29.0 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29.0 中医诊断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26.0 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 32.0 伤寒论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 29.0 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39.0 推拿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35.0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 43.0 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 45.0 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1 33.0 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1 28.0 中医康复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1 22.0。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性味归经1. 性味性味是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常用于判断中药的性能特点以及其适应病症。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苦甘等,下面将对常见的中药性味进行简要介绍。
(1)四气五味:中药的性味归属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四气分为寒、凉、温、热,五味分别为辛、甘、酸、苦、咸。
寒凉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病、湿热症候;温热则具有温经散寒、温里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寒症、经络寒痛等病症。
辛味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开窍的特点,适用于感冒、头痛等病症;甘味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体弱、疼痛等病症。
(2)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的性质和功效。
不同的中药物质具有不同的药性,如川芎、当归等温补活血,人参、黄芪等温补益气,泽泻、栀子等寒泄火解热毒。
因此,在应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合适的中药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归经中医药理论中有“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概念,中药的性味归属常常与这些概念联系起来,以确定中药的归经。
下面将对中药的归经进行简要介绍。
(1)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
不同的中药对应不同的脏腑,如黄芪、人参可归肺脾、大黄、枳实可归肝胆,因此在进行方剂的组方和用药过程中需要结合五脏六腑的理论加以区分和归属。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任督二脉、冲阳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厥阴脉等。
中药在运用中常常与奇经八脉的归属联系起来,如治疗妇科病时常用当归、川芎等药物,这些药物多与任脉、督脉相关。
3. 性味与归经的应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决定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作用和适应范围。
具体来说,中药的性味决定了其运用的方向和功能特点,而归经则是在指导具体的用药过程中进行分类和区分。
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首选辛温发散的药物,如桂枝、羌活等;在治疗阳虚寒症时,首选温热扶阳的补品,如附子、肉桂等。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抑制抗体的产生
6.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降血压2)改善脑循环3)抗心肌缺血4)抗心律失常
7.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
8.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作用机制:解热特点慢而持久。知母能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9.黄芩的现代应用
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流行性腮腺炎3)病毒性肝炎
10.大黄泻下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部位及成分)
有效成分: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大黄素作用部位:大肠、结肠、小肠
作用机制:1)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2)大黄酸蒽酮、大黄素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中医药大学_药理学重点整理完整版
一、序言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新药研究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调研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离子障:分子型的药物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称为离子障意义:首过消除: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以口服途径给药最为常见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对药物的影响: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能跨膜转运药物与血浆结合特点:可逆性、非特异性、差异性、饱和性、竞争性体内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称,又叫药物的处置消除:代谢和排泄的总称,是药物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在小肠被水解,部分药物可被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肝药酶:存在肝细胞内质网中,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主要是C色素P450酶诱导剂(酶促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利福平酶抑制剂(酶抑剂):能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减弱的药物.如西咪替丁、异烟肼酶促剂意义:使药物代谢加速,药效降低,常需增加剂量才能维持疗效。
一旦停用药酶诱导剂,可是同服的药物浓度过高,药效增强,甚至中毒,是停药敏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还可加速自身代谢,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利用药酶诱导剂的酶促作用,可诱导新生儿肝药酶活性,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胆汁排出,用于预防新生儿脑核性黄疸一级与零级消除动力学的差别:一级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数学模式等比1000→500→250 等差1000→900→800发生条件给药量小于机体的消除能力给药量大于机体的消能力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不恒定,与血药浓度有关时量曲线曲线直线对数时量曲线直线曲线量效关系增加药物的剂量增加药物的剂量药物作用时间呈低比例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呈超比例延长曲线下面积AUC:药物时-量曲线下的面积,AUC大小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意义:确定给药时间;估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所需时间;估计停药后药物体内消除所需时间;按半衰期时间的长短对药物分类;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程度。
《中药学》必背重点
期末试1.苦寒败胃名词解释: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伤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伤中阳(胃气),喜湿勿燥;2.祛风湿药名词解释: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3.结合陈皮的药性,阐述其功效与主治病证。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
(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
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4.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5.试比较羚羊角、钩藤、天麻任选两药说明其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钩藤、天麻共同性能:均有平肝熄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各自性能:①钩藤:性能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熄风,主治病症: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②天麻:性能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主治病症: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
6.黄连、车前子、白术均可治疗泄泻,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主治病症有何不同?上述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泄泻,但药物性能及功效均有不同因此临床应辩证选药。
黄连是临床治疗泻痢之常用药,因苦寒之性尤甚,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要适于湿热或热毒蕴结胃肠导致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等症。
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渗湿,分清浊而止泄泻,用之治疗水湿或暑湿留驻胃肠所致大便泄泻。
白术苦甘温,功能健脾燥湿利水,为治疗脾虚诸症的要药,适于脾气虚弱,水湿不能健运导致的腹胀便溏。
补骨脂辛苦温,功能补肾助阳,暖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泻不止或五更泻。
中药重点
+中药重点总论一、简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基础作用:A祛除病邪,消除病因;B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作用;C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基础原理:以药物的偏性(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若干特性和作用)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
二、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三、四气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温热寒凉四种药性及平性药寒凉药:减轻或消除热证,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凉肝息风等。
温热药:减轻或消除寒证,如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通经络等四、五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含义: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淡归于甘,涩归于酸)实际意义:A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B表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作用,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自汗盗汗、肺虚久咳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涩同酸。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降泄气逆、通泄大便、泻火存阴等作用,用于治疗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之证。
“淡附于甘”五、简述升降沉浮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内容:升降沉浮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按顺序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影响因素:A性味,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多升浮;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多沉降。
B药物的质地轻重,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现代科学⽅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及作⽤规律的⼀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复习四⽓的现代研究)药性主要包括四⽓、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特点: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热性: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增强物质代谢、强⼼、正性肌⼒、正性频率、收缩⾎管、升⾼⾎压、提⾼cAMP 含量、增加脑内兴奋性递质Adr、DA、DβH含量。
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
寒证、热证:与热性相反(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 …)。
痛阈值、惊厥阈值,兴奋性神经递质(DA、NA),抑制性神经递质(5-HT)。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反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率、体温、呼吸、⾎压)。
植物神经递质、受体。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檗碱、黄芩苷、知母皂苷等多种成分五味的现代研究:⾟: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物碱。
苦:多含⽣物碱和苷类。
⽢: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维⽣素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碘和⽆机盐。
归经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效与归经:肝经:抗惊厥;⽌⾎。
⼤肠经:泻下。
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H-川芎嗪:肝、胆囊。
注意分布多有靶器官和中毒器官的不同。
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补肾助阳:Zn、Mn、Fe。
肝经:Zn、Mn、Cu、Fe。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副作⽤(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
中枢神经系统:番⽊鳖、汉防⼰、乌头、莪术、斑蝥:⽣物碱⼼⾎管系统:川乌、草乌、雪上⼀枝蒿、搜⼭虎:乌头碱。
蟾蜍、罗布⿇叶:类似洋地黄中毒(强⼼苷类)消化系统:决明⼦、⼤戟、青⽊⾹、苦参、了哥王、鸦胆⼦、⽢遂、芫花、常⼭、苍⽿⼦、巴⾖:胃肠刺激肝肾毒性:桑寄⽣、姜半夏、蒲黄、苍⽿⼦、川楝⼦、黄药⼦、雷公藤、黄丹、铅粉:肝脏。
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2020年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707中医综合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孙广仁、郑洪新主编。
2.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李灿东、吴承玉主编。
3.方剂学《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2月第9版)李冀主编。
4.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三版),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5.伤寒论《伤寒论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王庆国主编。
总分300分,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各占60分、中医内科学占80分、伤寒论占40分。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精气学说(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2篇)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药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____年,中药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下面将对其中的重点精华进行总结。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药的疗效主要来自其中的有效成分,因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一直是中药学的重点。
____年,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通过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高通量筛选、代谢组学等,成功地鉴定了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并揭示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方法。
其中,一些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活性的中药有效成分引起了广泛关注。
例如,阿魏酸是一种抗肿瘤活性物质,在____年的研究中发现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
另外,一些天然抗氧化剂,如黄酮类、多酚类等,对于预防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这些研究为中药的药理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此外,在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化学组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也是重要的一环。
随着现代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中复杂成分的快速分离和鉴定成为可能。
这一重要进展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中药药效评价和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效评价一直是中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____年,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为核心的研究上。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具有主要药效和相对稳定的活性成分。
通过对中药中各个组分的药效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揭示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
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开发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____年的研究中,通过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具有显著药效的活性成分。
例如,延胡索中的维生素P能够明显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黄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黄柏中的黄酮苷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药的疗效评价和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六、何谓中药?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七、何谓中药学?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八、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九、《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
十、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十一、《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十二、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超强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超强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又称中草药,是指以天然草药或矿物、动物性药品等为主要原料,综合运用中医理论,按照古代中医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采用一定的制作方法炮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应用历史久远,是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财富。
中药分为中草药和中药制剂两大类,中草药是指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为原料,经过采集、鉴别、炮制而成,比如桂枝、生姜、枸杞等;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材或提取物等进行混合、提取、干燥、制丸、制块、制剂、滴丸、胶囊、丸剂、散剂等制成成品。
比如逍遥丸、六味地黄丸、清热解毒口服液、血栓通片等。
二、中药的分类根据中药性味等特征,中药可以分为上药、中药和下药三个等级。
1. 上药:上药通常具有刺激性较强、挥发性较大的特点,所以主要适用于外用,比如辛辣的花椒、姜黄等。
2. 中药:中药包括了中性味、大部分中草药和制剂都属于中药,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
3. 下药:下药特性温和,刺激性小且挥发性很小,主要适用于内服,比如人参、甘草等。
此外,根据采集的部分不同,又可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皮、根茎、地下茎、地上部分、苞片、叶柄、穗、穗轴、茎叶等。
根据来源,中药又可以分为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中药。
根据制药工艺不同,中药又可以分为中草药和中药制剂两大类。
中草药是指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为原料,经过采集、鉴别、炮制而成的药材。
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或提取物等进行混合、提取、干燥,制成成品,包括丸剂、散剂、口服液等。
三、中药的功效中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疗效确切,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慢性痛症、慢性疼痛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中药的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中祛寒:中药中的很多药物都具有温中祛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肠胃寒冷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滋阴养血:滋阴养血的中药可以用来治疗贫血、失眠、头晕等症状。
3. 清热解毒:中药中的很多药物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症状。
4. 补虚壮阳:中药中的很多药物都具有补虚壮阳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中药学中医教材
中药学中医教材
中药学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其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学中医教材:
1. 《中药学》(新世纪第五版):钟赣生、杨柏灿著,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中药学》(第5五版):供中医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经典老版,中医药考研参考书,凌一揆著。
3. 《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周祯祥、唐德才著,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这些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编写的,内容全面、系统,适合中医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使用。
如需更多教材信息,建议咨询中医药类专家或查阅专业书籍。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本(2篇)
2024年中药学重点精华总结范本近年来,中药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学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2024年,中药学领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本文将对其中的重点精华进行总结。
一、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开发中药复方是中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传统中药在现代医药中得以应用的重要途径。
2024年,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开发在提高药效、减轻毒副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对中药复方中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科研人员成功地提取出了一些具有较高药效的成分,有效地提高了中药复方的药效。
二、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因此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对于挖掘中药的药效和研发高效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其中包括一些具有抗癌、抗炎等功效的活性成分的发现。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中药对重大疾病的研究中药在对抗重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2024年的中药学领域中,对中药对重大疾病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例如,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研人员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探索了中药治疗重大疾病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临床研究结果。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在2024年的中药学领域中,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的研究成果为中药的规范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科研人员在中药的质量评价、分析方法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中药产品的质量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之,2024年是中药学发展的重要一年,在中药复方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药对重大疾病的研究以及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推动中药学的发展,提高中药的疗效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1.请用现代医学语言说明四气的的基本作用(并举例说明)问答题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根据药性,中药分为寒凉药和温热药两大类。
四气对机体的影响具体如下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天麻有镇静作用;地龙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温热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例麻黄兴奋中枢;人参增加中枢兴奋性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B.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寒凉药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例知母,增加M受体合成;降低交感神经的功能:使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使机体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
部分温热药提高交感神经的功能;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例麻黄兴奋α受体,升高血压;黄芪增加β受体等。
C.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部分温热药提高内分泌系统的功能,①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例人参.等)②增强甲状腺功能.(例附子等);③增强性腺功能,(例冬虫夏草、淫羊藿等)。
部分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
例:龟板等。
D.对基础代谢的影响部分寒凉药降低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知母抑制机体代谢,使机体产热减少,解除低热部分温热药提高机体的代谢, 使产热↑,耗氧量等↑;例附子提高机体的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解决怕冷E.部分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金银花、黄芩、黄连、柴胡等均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2.人参问答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①增强学习记忆功能: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b1和Rg1.作用机制是:A.保护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B.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
C.促进脑内RNA和蛋白质合成D.促进脑内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脑内M受体数目,提高脑内DA和NA的含量。
E.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量及大脑皮层厚度,增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上层的突触数目,提高突触效能和结构的可塑性。
②中枢神经功能双向调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通过调节,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得到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药总述清热药:含义:凡以清热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症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功效:实热证——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养阴清热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脏腑实热证,湿热黄疸/泻痢,温毒发斑,疮痈肿毒等里热证注意点:①该类药物药性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②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者慎用③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化湿药: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功效:醒脾化湿,燥湿健脾解暑适应证: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证注意点: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后下多属辛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利水渗湿药:含义: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物功效: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作用适应证:主要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病证,如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注意点: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分类: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理气药:含义:凡以梳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不畅之气滞、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功效:梳理气机,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适应证:气逆证气滞证—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和肺气壅滞注意点: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止血药: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物,称止血药功效: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适应证: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证分类: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注意点:1.注意用药配伍2.止血不流瘀活血化瘀药:含义: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也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其中活血化瘀作用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功效:通过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止痛,调经,疗伤,消癥,通痹,消痈,祛瘀生新等功效适应证: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分类: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注意点:1.活血化瘀药行散走窜,易耗血动血,应注意防其破泄太过,做到化瘀而不伤正 2.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其他出血证而无瘀血现象者,对于妇女尤当慎用或忌用化痰止咳平喘药:含义: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功效:化痰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清化热痰,润肺化痰,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止咳平喘药—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适应证:痰、咳、喘分类: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含义:凡以平肝潜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部分药物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重镇降逆、凉血以及祛风通络等功效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以及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分类: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注意点:脾虚慢惊者,不易寒凉之品;阴虚血亏者,当忌温燥之药二:中药功效: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外用清火消肿火麻仁:润肠通便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名目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砂仁: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理气安胎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名目,祛痰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山楂:消食健脾,行气散瘀,化浊降脂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茜草:凉血,祛瘀,止血,痛经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外用去湿止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姜黄:活血行气,痛经止痛乳香:活血定痛,消肿生肌没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丹参:活血祛瘀,痛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牛膝: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骨碎补: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散结消肿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瓜蒌: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竹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苦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朱砂: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远志: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牡蛎: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牛黄: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钩藤:息风定痉,清热平肝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脾,补肾涩精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杜仲:补肾阳,强筋骨,安胎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三:重点药:柴胡:【药性】苦、辛,微寒。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1. 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
3.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用法用量】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栀子:【药性】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外用消肿止痛【应用】1.热病心烦。
2.湿热黄疸。
3.淋证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热毒疮疡。
7.扭挫伤痛【用法用量】煎服,6~10克。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大黄:【药性】苦,寒。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1.实热积滞便秘。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4.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
5.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6.烧烫伤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
【用法用量】煎服,3~15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秦艽:【药性】辛、苦、平【功效】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应用】1.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
2.中风半身不遂。
3.湿热黄疸。
4.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用法用量】煎服,3~10g。
茯苓:【药性】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1.水肿尿少。
2.痰饮眩悸。
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
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苍术:【药性】辛、苦,温【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应用】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3.风寒感冒。
4.夜盲,眼目昏涩【用法用量】煎服,3~9g附子:【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应用】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2.寒湿痹痛3.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
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香附:【药性】辛、微苦、微甘、平。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应用】1.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2.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乳房胀痛3.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用法用量】煎服,6~10g。
醋炙增强舒肝止痛作用【使用注意】不久煎,预产期不可用三七:【药性】甘、微苦,温【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应用】1.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2.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吞服,1次1~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