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学习指南

合集下载

出师表基础必学知识点

出师表基础必学知识点

出师表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出师表是东汉末年刘备致曹操的一封表状,表达了刘备志愿为国家
除奸,报效国家的决心和诚意。

2. 出师表分为六个部分:表章、初章、中章、末章、座右铭和签名。

3. 出师表的题目“表”指的是表状,表示向上级报告事务的文书形式;“出师”指的是出兵作战。

4. 出师表主要内容包括刘备表达将军、修德、恢复政权三个愿望,自
述对国家的忠诚与报效,要求出兵抵御外敌,重建汉室的决心和理由。

5. 出师表采用辞章体的文体,以叙述和说明为主,使用了大量的修辞
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6. 出师表中展示了刘备对时局的清醒分析和正确判断,表达了他为民
请命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汉朝兴衰的关切和忧虑。

7.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杰出的奏表文学作品,具有重要
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被广泛传颂,并被列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总结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总结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介绍《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创作于东汉末年。

该文是一封刘备致益州太守刘璋的表状,表达了刘备愿意出山平乱的决心,并请求刘璋接纳自己的投降。

这封表状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2. 文学价值2.1 表达出己方的决心和诚意文中通过表述刘备向刘璋表达自己出山平乱的决心和诚意,表现出刘备的聪明才智和统治才能。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该文的说服力,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志。

2.2 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出师表》这篇文章中,刘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全文更富有艺术感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3. 历史文化价值3.1 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和战争状态《出师表》是东汉末年的一封历史文献,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战争状态。

这封表状体现了刘备致力于平定乱世的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

3.2 展现了刘备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刘备在这封表状中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表明他有能力统一天下、平定乱世。

这种表现不仅为刘备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领导者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4. 文化传承意义4.1 对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影响《出师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忠诚、孝道和正义,体现了中国人对正直和道德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2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师表》弘扬了忠诚、正义和公平,对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坚守道义、勇往直前,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和公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5. 结语总结来说,《出师表》这篇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期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它也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第一节:课前导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名篇《出师表》。

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让我们通过一些引导问题来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听说过《出师表》这篇文章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你了解《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他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预习,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节:课文解析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出师表》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整体氛围和节奏。

然后,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展开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和史实,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第三节:文学鉴赏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出师表》的文学鉴赏。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形象的描绘,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与当下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其中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方式来感受《出师表》中的情感表达。

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演绎和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作者的用心和感情。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第五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通过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巩固对《出师表》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对接下来的学习展开引导,让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出师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启发和借鉴。

出师表教案(优秀12篇)

出师表教案(优秀12篇)

出师表教案(优秀12篇)《出师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2、重点语句的翻译、背诵。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与态度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复习过程:一导入二、复习文学常识1、关于“表”: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2、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三、复习重点字词(一)给加点字注音崩殂菲薄裨补遗陛下祎攸阙陟罚臧否行阵猥自夙夜驽钝诹攘除斟酌(二)通假字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失)二十有一年(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谘臣以当世之事(通“咨”,询问、商量)(三)古今异义词危机存亡之秋古:时候今:季节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店铺开张叹息痛恨古:十分遗憾今:厌恶憎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身份卑微、见识浅陋今:品行恶劣(四)重点词语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殊遇以光先帝遗德恢弘扬志气士之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猥自枉屈遂许先帝以驱驰夙夜忧叹深入不毛庶竭驽钝讨贼兴复之效以彰其咎(五)词类活用:1、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形容词作动词)2、北定中原:向北(名词作状语)(六)、一词多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以告先帝之灵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恐托付不效有成效、实现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四、复习句子翻译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内容和价值。

2.熟悉《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朗读《出师表》、理解其意义并能够运用其表达方式。

二、教学内容1.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汉末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和贡献2.学习《出师表》的内容和价值–《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掌握《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特点–手抄并背诵原文–分析《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风格4.朗读《出师表》并翻译其意义–良好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熟练掌握《出师表》的表达方式–理解并翻译《出师表》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与《出师表》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合作学习法–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阅读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在互相帮助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

3.词汇记忆法–采用卡片记忆、课堂联想、竞赛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并掌握《出师表》中的生词词汇。

4.课堂评价法–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与《出师表》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出师表》的兴趣和热情,引出《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学习环节–按照教学内容,依次进行历史背景、作者和作品内容的介绍。

–熟悉《出师表》的词汇、句法和语言特点。

同时,课堂现场进行字词的书写,并在线下进行反复练习和记忆。

–逐句朗读《出师表》,并进行分析和翻译。

3.巩固环节–分组或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4.课堂反思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度、发言情况、课前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学习并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3.学会分析文本结构,归纳文章脉络。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出师表》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3.学习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出师表》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步:分析文本结构1.分析《出师表》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2.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第三步:学习《出师表》的主要内容1.逐段解读《出师表》,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一段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四步:文学鉴赏1.学习《出师表》的艺术特点,如用词精准、情感真挚等。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欣赏《出师表》的文学魅力。

第五步:小组合作1.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出师表》中的某一段进行深入讨论。

2.每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共同探讨《出师表》的含义和价值。

第六步: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并进行班内分享。

2.鼓励学生多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四、教学资源1.《出师表》原文和注释资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设计好的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4.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五、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反馈。

2.学生的小组合作表现和分享成果。

3.学生的读后感和写作作业。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出师表》。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剧场演出,加深对于《出师表》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

以上是《出师表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出师表》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出师表》学案设计与备课

《出师表》学案设计与备课

《出师表》学案设计与备课。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掌握《出师表》,让学生能够:1.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2.理解《出师表》所反映的历史情境、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3.掌握《出师表》语言特点、提炼出文化内涵;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出师表》的相关背景和诸葛亮的形象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2.感性教学(20分钟)通过朗读、模仿等方式,让学生尝试模仿《出师表》的语言风格,感受其雄壮的气势和深沉的文化内涵,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语言分析和文化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出师表》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

3.理性教学(60分钟)教师再结合历史语境、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解释,对《出师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能够理性地、系统地看待这篇文学佳作。

同时,让学生了解《出师表》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以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来掌握《出师表》。

4.综合应用(40分钟)让学生阅读、朗读、借鉴《出师表》的语言与文化要素,设计与归纳自己的文学作品。

同时,让学生搭配良好的朗读表现力与优美的口语表达技巧来进行模拟演练、传统演讲等文学活动,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学欣赏、思考能力。

三、课堂互动1.由教师主导的课堂话题讨论以《出师表》为主线,对相关的群体、事件、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小组合作式的文学读写以《出师表》为参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阅读文学作品、相互评价、讨论改进之处,并从中结合个人的爱好与特长来完成独立撰写的文学作品,以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理解、思考和表达能力。

3.乐队活动式的语言课程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全方位体验语言艺术,乐队、唱歌、口语表达、主持人等即可成为一个语言的学科门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师表》中的情感抒发与文学价值-教案

《出师表》中的情感抒发与文学价值-教案

《出师表》中的情感抒发与文学价值-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1.2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1.1.3出师前的局势分析1.2诸葛亮的个人背景与性格特点1.2.1诸葛亮的生平简介1.2.2诸葛亮的才智与品德1.2.3诸葛亮的政治理想1.2.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我表达1.3《出师表》的情感基调1.3.1忠诚与报国之志1.3.2悲壮与决绝之情1.3.3感恩与责任之心1.3.4对刘备的深厚感情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文学特点2.1.1文言文的风格与特点2.1.2对仗工整与辞藻华丽2.1.3叙事与抒情的结合2.1.4历史与文学的交融2.2《出师表》的情感抒发2.2.1忠诚与忠诚的表达2.2.2悲壮与悲壮的渲染2.2.3感恩与责任的体现2.2.4爱国与爱民的情怀2.3《出师表》的文学价值2.3.1历史文献的价值2.3.2文学艺术的成就2.3.3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2.3.4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文本解读3.1.1文章结构分析3.1.2关键词句解读3.1.3情感抒发的层次3.1.4文学手法的运用3.2《出师表》的情感教育3.2.1忠诚教育的意义3.2.2悲壮情感的启示3.2.3感恩与责任的教育3.2.4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3.3《出师表》的文学欣赏3.3.1文学美的感受3.3.2文学价值的认识3.3.3文学欣赏的方法3.3.4文学创作的启发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4.1.2掌握《出师表》中的关键文言文词汇和句式4.1.3分析《出师表》中的情感抒发和文学价值4.1.4能够对《出师表》进行文本解读和文学欣赏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2.2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4.2.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2.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4.3.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和忠诚品质4.3.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4.3.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出师表》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5.1.2《出师表》中情感抒发的深入分析5.1.3《出师表》文学价值的全面认识5.1.4学生对《出师表》的个性化解读和文学欣赏5.2教学重点5.2.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5.2.2《出师表》中的情感抒发和文学价值5.2.3学生对《出师表》的文本解读和文学欣赏5.2.4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师表》的背景资料和文本)6.1.2白板和彩色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内容)6.1.3教学课件(包含《出师表》的文本和相关的分析资料)6.1.4教学视频(关于《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的介绍)6.2学具准备6.2.1学生用书(包含《出师表》的文本和相关注释)6.2.2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6.2.3文言文词典(用于查阅不熟悉的文言文词汇)6.2.4文学鉴赏指南(用于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7.1.2引导学生分享对《出师表》的初步了解和感受7.1.3提出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1.4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出师表》的学习内容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详细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7.2.2引导学生分析《出师表》中的情感抒发和文学价值7.2.3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7.2.4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解答和指导7.3课堂练习与活动7.3.1进行《出师表》的文本解读和文学欣赏的练习7.3.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7.3.3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7.3.4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7.4.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7.4.3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7.4.4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八、板书设计8.1《出师表》的文本结构8.1.1出师表8.1.2作者:诸葛亮8.1.3分为三个部分8.1.4以“此致”结束8.2《出师表》的情感抒发8.2.1忠诚与忠诚的表达8.2.2悲壮与悲壮的渲染8.2.3感恩与责任的体现8.2.4爱国与爱民的情怀8.3《出师表》的文学价值8.3.1历史文献的价值8.3.2文学艺术的成就8.3.3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8.3.4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题9.1.1解释《出师表》中的关键文言文词汇和句式9.1.2分析《出师表》中的情感抒发和文学价值9.1.3解读《出师表》中的文本结构和意义9.1.4思考《出师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9.2写作题9.2.1以诸葛亮的视角,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内心独白9.2.2分析《出师表》中的忠诚、悲壮、感恩和爱国情感9.2.3探讨《出师表》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9.2.4评价《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9.3创作题9.3.1以《出师表》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或一篇短文9.3.2设计一个关于《出师表》的舞台剧或情景剧9.3.3绘制一幅与《出师表》相关的画作或插图9.3.4制作一个关于《出师表》的多媒体作品或视频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反思教学内容的合适性和有效性10.1.3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和效果10.1.4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文献10.2.2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介绍10.2.3探讨《出师表》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系10.2.4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领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文学造诣与文学地位-教案

领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文学造诣与文学地位-教案

领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文学造诣与文学地位-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1.2诸葛亮的生平与政治抱负1.1.3《出师表》的创作动机1.1.4文章在历史上的影响与评价1.2《出师表》的文学特点1.2.1文章的辞藻与风格1.2.2对比与其他同期文学作品的差异1.2.3文章中的修辞手法1.2.4文章的文学价值与意义1.3《出师表》的教育意义1.3.1历史与文学知识的结合1.3.2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启示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3.4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文本分析2.1.1文章的结构与布局2.1.2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表达2.1.3文章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描绘2.1.4文章的语言特色与表达技巧2.2诸葛亮的文学造诣2.2.1诸葛亮的文学成就2.2.2诸葛亮与其他文学家的比较2.2.3诸葛亮的文学风格与影响2.2.4诸葛亮文学造诣的评价与地位2.3《出师表》的文化内涵2.3.1文章中的儒家思想2.3.2文章反映的社会价值观2.3.3文章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2.3.4文章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阅读与理解3.1.1文章的阅读技巧与方法3.1.2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与作者意图3.1.3解析文章中的难点与重点词汇3.1.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3.2《出师表》的文学鉴赏3.2.1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与风格3.2.2评价诸葛亮的文学造诣与地位3.2.3探讨文章的文学价值与意义3.2.4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异同3.3《出师表》的教学活动设计3.3.1设计阅读理解练习3.3.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讨论3.3.3开展以《出师表》为主题的写作活动3.3.4创设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教学情境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学生能够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4.1.2学生能够分析诸葛亮的文学造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初中课文出师表教案

初中课文出师表教案

初中课文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忠诚为国家、为民族的伟大精神。

(2)学习诸葛亮勤于思考、敢于担当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2. 诸葛亮的生平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三国时期的历史,让学生简要介绍诸葛亮。

2. 揭示课题:导入《出师表》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诸葛亮的写作意图。

2.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 讲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五、课堂练习1. 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和担当。

2. 让学生书写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拓展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诸葛亮的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同时,学生应该能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担当精神。

初中 出师表 教案

初中 出师表 教案

初中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2)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及其历史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2)学会通过分析词句、揣摩作者意图的方法,理解文章主旨;(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2)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深刻含义;(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出师表》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关键词句的翻译和解释;3.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 文中某些长句和特殊句式的理解;3. 对诸葛亮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2)简要介绍《出师表》的成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2)对文中关键词句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3)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2)选取一些与《出师表》相关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3)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及他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诸葛亮的优秀品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出师表》;(2)布置一些与《出师表》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中学文言文必考170字:第10-12讲义) 在《出师表》中见真知

中学文言文必考170字:第10-12讲义) 在《出师表》中见真知

第4讲在《出师表》中见真知一、内容导引《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

《出师表》是语文初中教材中的经典名篇,里面的内容丰富。

包含了很多中考中必考的实词虚词。

今天我们就走进《出师表》,在这部作品中,感受古代文化,学习文言知识。

二、例文讲解出师表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中的典故与象征意义解析-教案

《出师表》中的典故与象征意义解析-教案

《出师表》中的典故与象征意义解析-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1.2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1.1.4文章在历史上的影响1.2《出师表》的文化价值1.2.1文章的文学特色1.2.2典故的运用与意义1.2.3象征手法的运用1.2.4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3.2分析文章中的典故与象征意义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3.4增强学生的历史与文化素养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典故解析2.1.1“三顾茅庐”典故的来历2.1.2“草船借箭”典故的深层含义2.1.3“七擒孟获”典故的战略意义2.1.4典故在文章中的作用2.2《出师表》的象征意义2.2.1“出师”的双重象征2.2.2“表”的象征意义2.2.3文章中的自然象征2.2.4象征手法对文章主题的强化2.3《出师表》的文学特色2.3.1文章的结构特点2.3.2语言风格的分析2.3.3情感表达的方式2.3.4文章的艺术魅力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教学3.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介绍3.1.2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解析3.1.4文章在历史上的影响讨论3.2《出师表》的典故与象征意义分析3.2.1典故的讲解与讨论3.2.2象征意义的解读与探讨3.2.3典故与象征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3.2.4学生对典故与象征意义的理解与应用3.3《出师表》的文学特色鉴赏3.3.1文章结构的分析3.3.2语言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学习3.3.3文章艺术魅力的感受与讨论3.3.4学生对文学特色的理解与运用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学生能够准确复述《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4.1.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文章中的典故与象征意义。

4.1.3学生能够分析《出师表》的文学特色,包括结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4.2.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

解读《出师表》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教案

解读《出师表》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教案

解读《出师表》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1.1.2蜀汉与曹魏的军事对峙1.1.3诸葛亮的北伐战略1.2诸葛亮的个人背景与政治理念1.2.1诸葛亮的生平简介1.2.2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忠诚1.2.3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与影响力1.2.4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影响1.3《出师表》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影响1.3.1《出师表》的文学特色1.3.2历史上对《出师表》的评价与解读1.3.3《出师表》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3.4《出师表》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历史真实2.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2.1.2诸葛亮的北伐历程2.1.3《出师表》中反映的蜀汉内政2.1.4《出师表》与三国历史的关联性2.2《出师表》的艺术虚构2.2.1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加工2.2.2《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2.2.3《出师表》的情感表达2.2.4《出师表》的艺术虚构对历史真实的影响2.3《出师表》的历史与艺术结合2.3.1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融合2.3.2《出师表》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2.3.3《出师表》在历史与艺术中的地位2.3.4从《出师表》看历史与艺术的互动关系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文本解读3.1.1《出师表》的篇章结构3.1.2《出师表》的语言风格3.1.3《出师表》的主题思想3.1.4《出师表》的文学价值3.2《出师表》的历史解读3.2.1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3.2.2诸葛亮的军事与政治策略3.2.3《出师表》中的历史信息3.2.4从《出师表》看三国历史的复杂性3.3《出师表》的艺术解读3.3.1《出师表》的艺术特色3.3.2《出师表》的情感与意象3.3.3《出师表》的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的对比3.3.4《出师表》的艺术解读对现代教学的启示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政治理念。

4.1.2掌握《出师表》的文学特点,包括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探究《出师表》中的忠诚观念与道德选择-教案

探究《出师表》中的忠诚观念与道德选择-教案

探究《出师表》中的忠诚观念与道德选择-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1.2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1.1.4文章在历史上的影响1.2忠诚观念在古代中国的地位1.2.1忠诚与儒家思想1.2.2忠诚在政治伦理中的作用1.2.3忠诚与个人品德的关系1.2.4忠诚观念的历史演变1.3道德选择在《出师表》中的体现1.3.1诸葛亮的政治道德观1.3.2忠诚与智慧的平衡1.3.3个人道德与国家利益的权衡1.3.4道德选择的现代启示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文学特点2.1.1文章结构与修辞手法2.1.2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2.1.3情感表达与艺术效果2.1.4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2.2忠诚观念的多维度分析2.2.1忠诚的内涵与外延2.2.2忠诚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2.2.3忠诚与背叛的对立与辩证2.2.4忠诚观念的现代价值2.3道德选择的复杂性2.3.1道德选择的内在冲突2.3.2道德选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3.3道德选择与个人成长2.3.4道德选择的伦理原则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文本解读3.1.1文章的整体结构与主旨3.1.2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忠诚观3.1.3文中的道德选择及其背景3.1.4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3.2忠诚观念在历史与文学中的对比分析3.2.1历史上的忠诚典范与文学作品中的忠诚形象3.2.2忠诚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3.2.3文学作品对忠诚观念的塑造与反映3.2.4忠诚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挑战3.3道德选择的现实意义与教育启示3.3.1道德选择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3.2道德选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3.3道德选择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3.3.4道德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学生能够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4.1.2学生能够解释忠诚观念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及其在《出师表》中的体现。

4.1.3学生能够分析道德选择在《出师表》中的复杂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出师表》的文学意境与情感表达研究-教案

《出师表》的文学意境与情感表达研究-教案

《出师表》的文学意境与情感表达研究-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1.2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1.1.3出师前的局势分析1.2《出师表》的文学地位1.2.1古代辞章的典范1.2.2历代文人对《出师表》的评价1.2.3《出师表》在文学史上的影响1.2.4当代对《出师表》的研究视角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3.2理解《出师表》的深层情感与意境1.3.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3.4借古鉴今,启发思考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作者与成文时间2.1.1诸葛亮的生平简介2.1.2《出师表》的成文背景2.1.3文章的历史真实性2.1.4诸葛亮的文学造诣2.2《出师表》的文学特色2.2.1文章的结构布局2.2.2辞藻与修辞手法2.2.3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力度2.2.4文章的艺术魅力2.3《出师表》的情感分析2.3.1忠诚与报国之志2.3.2担忧与悲壮之情2.3.3对刘备的敬爱与不舍2.3.4对未来的期望与坚定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文本解读3.1.1文章的段落大意3.1.2关键词句的解析3.1.3文章的情感层次3.1.4文本的历史与文化背景3.2《出师表》的情感表达技巧3.2.1如何通过辞章表达情感3.2.2情感表达的文学手法3.2.3情感与意境的结合3.2.4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情感3.3《出师表》的文学意境探讨3.3.1文学意境的定义与特点3.3.2《出师表》中的意境创造3.3.3意境与情感的关系3.3.4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意境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4.1.2掌握《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4.1.3学会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技巧4.1.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4.2.2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4.2.3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4.2.4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4.3.2理解忠诚、责任和牺牲的现代意义4.3.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4.3.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出师表》的文言文理解5.1.2文章深层情感与意境的把握5.1.3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5.1.4学生对历史背景的陌生感5.2教学重点5.2.1《出师表》的情感层次分析5.2.2文章结构与辞章特点的理解5.2.3文学意境的欣赏与创造5.2.4文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探讨5.3教学策略5.3.1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材料,降低文言文难度5.3.2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情感与意境5.3.3结合现代实例,阐释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5.3.4利用历史资料,补充学生的背景知识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6.1.2《出师表》的原文和译文印刷材料6.1.3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学评论的资料6.1.4古代战争和三国时期的影视片段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6.2.2《出师表》的原文和译文6.2.3预习指南和思考问题6.2.4小组讨论记录表6.3教学环境准备6.3.1舒适的教室布局,便于学生互动6.3.4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装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三国时期的背景介绍吸引学生兴趣7.1.2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师表》的相关历史画面7.1.3提问激发学生对《出师表》的好奇心7.1.4分发预习材料和思考问题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讲解《出师表》的作者、成文时间和背景7.2.2分析文章的结构、辞章特点和情感层次7.2.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和见解7.2.4通过问答环节,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7.3教学活动与实践7.3.1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文本情感7.3.2组织小组竞赛,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7.3.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感7.3.4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7.4.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7.4.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7.4.3提出课后思考和拓展阅读建议7.4.4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八、板书设计8.1课堂导入板书8.1.1《出师表》的文学意境与情感表达研究8.1.2诸葛亮与三国背景简介8.1.3《出师表》的历史地位8.1.4教学目标展示8.2知识讲解板书8.2.1《出师表》的作者与成文时间8.2.2文章的文学特色8.2.3情感分析与意境探讨8.2.4教学难点与重点提示8.3教学活动板书8.3.1小组讨论主题8.3.2角色扮演指导8.3.3文本对比分析要求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作业9.1.2解析《出师表》中的关键句9.1.3分析诸葛亮表达情感的手法9.1.4写一篇关于《出师表》意境的小作文9.2研究性作业9.2.1搜集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9.2.2研究诸葛亮的生平与成就9.2.3分析《出师表》对后世的影响9.2.4讨论忠诚与责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9.3创新性作业9.3.1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出师表》9.3.2设计一个与《出师表》相关的历史剧剧本9.3.3绘制《出师表》的情感变化图9.3.4编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文学评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10.1.2教学方法和活动的有效性10.1.3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质量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阅读相关历史和文学资料10.2.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10.2.3开展关于忠诚与责任的校园主题活动10.2.4邀请专家进行关于三国历史的讲座重点关注环节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与重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历史资料补充等,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理解的困难,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层次和文学手法。

解读《出师表》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教案

解读《出师表》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教案

解读《出师表》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教案一、引言1.1《出师表》的历史背景1.1.1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1.2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1.1.4文章在历史上的影响1.2诸葛亮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1.2.1忠诚与智慧的结合1.2.2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1.2.3个人品德与国家利益的关系1.2.4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1.3《出师表》的现代教育意义1.3.1培养学生的忠诚与责任感1.3.2理解历史人物的多维度评价1.3.3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3.4对现代伦理道德的启示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文学价值2.1.1文章结构的严谨性2.1.2语言的艺术性2.1.3情感的真挚表达2.1.4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2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的体现2.2.1忠诚于国家和君主2.2.2仁爱之心与智慧之用2.2.3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2.2.4个人品德对国家的重要性2.3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分析2.3.1诸葛亮的生平与成就2.3.2诸葛亮的道德品质2.3.3诸葛亮的政治智慧2.3.4诸葛亮在历史上的评价三、教学内容3.1《出师表》的文本解读3.1.1文章的整体结构与内容3.1.2重点段落的分析3.1.3文章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3.1.4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3.2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的讨论3.2.1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关系3.2.2君臣之间的道德责任3.2.3个人品德与国家利益3.2.4传统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3.3教学活动的设计3.3.1学生分组讨论3.3.2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3.3.3写作练习与文本分析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4.1.2掌握诸葛亮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4.1.3学会分析文本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物形象4.1.4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4.2.2利用角色扮演,增强历史情境的感受和理解4.2.3通过写作练习,加深对文本内容和人物性格的理解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对忠诚、智慧、仁爱等传统美德的认同感4.3.2培养对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4.3.3激发对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兴趣4.3.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出师表》的文言文理解和解读5.1.2诸葛亮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的深入分析5.1.3文本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与现代社会的联系5.1.4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异5.2教学重点5.2.1《出师表》的文本结构和语言艺术5.2.2诸葛亮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5.2.3文本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5.2.4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师表》原文和背景资料)6.1.3印刷材料(包括《出师表》文本和相关的分析资料)6.1.4角色扮演道具(如古装、头饰等,用于情景模拟)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课堂笔记和参与讨论)6.2.2《出师表》文本打印件(供学生阅读和分析)6.2.3小组讨论指南(包含讨论主题和问题)6.2.4写作练习纸(用于课堂写作活动)七、教学过程7.1导入与背景介绍7.1.1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7.1.2引入《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及其与刘备的关系7.1.3阐述《出师表》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7.1.4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7.2文本解读与讨论7.2.1分发《出师表》文本,指导学生进行初步阅读7.2.2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7.2.3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艺术7.2.4小组讨论:文本中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7.3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7.3.1学生分组,分配角色(诸葛亮、刘备、文武百官等)7.3.2指导学生准备角色扮演,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7.3.3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出师表》的历史场景7.3.4分享体验,讨论角色扮演中的道德伦理问题7.4写作练习与文本分析7.4.1布置写作练习:分析诸葛亮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7.4.2指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写作7.4.3分享和讨论学生的写作成果7.5.1回顾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7.5.2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7.5.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八、板书设计8.1《出师表》的文本结构8.1.1文章开头:诸葛亮自述与刘备的关系8.1.2文章中段:陈述当前形势与出征的必要性8.1.3文章结尾:表达忠诚与决心8.1.4整体结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8.2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8.2.1忠诚: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8.2.2智慧:诸葛亮的政治智慧8.2.3仁爱:诸葛亮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8.2.4道德责任: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8.3教学重点与难点8.3.1文言文阅读技巧8.3.2道德伦理问题的分析8.3.3历史人物的评价8.3.4现代教育意义的探讨九、作业设计9.1文本解读与分析9.1.2分析诸葛亮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9.1.3探讨《出师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9.1.4写一篇短文,讨论《出师表》的现代教育意义9.2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9.2.1写一篇角色扮演后的反思日记9.2.2分析扮演角色的道德伦理选择9.2.3讨论角色扮演对理解文本的帮助9.2.4设计一个类似的历史情景,进行角色扮演练习9.3批判性思维与写作9.3.1分析《出师表》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9.3.2写一篇短文,评价诸葛亮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9.3.3探讨《出师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出师表》的理解程度10.1.2教学方法和活动的设计效果10.1.3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情况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研究三国时期其他历史人物10.2.2探讨其他文言文作品的道德伦理思想10.2.3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与伦理思想10.2.4研究《出师表》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文本解读与讨论: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诸葛亮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以及探讨文本中的道德伦理问题。

语文避坑指南

语文避坑指南

语文避坑指南《语文避坑指南》嘿,新手朋友们!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语文学习中的一些避坑要点,这可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呢。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啊,字词的读写一定要准确。

我当时就是大大咧咧的,很多字看着认识,一读就错,像“狡黠(xiá)”,我一开始老读成“jié”,这可不行呢。

还有写字,别以为那些笔画简单的字就不会写错,“尴尬”这俩字多少人写错,偏旁可不能乱搞啊。

标点符号也很重要,别小瞧那些小点点和小弯弯。

我以前写作文,长句子就一顿瞎标点。

要记住,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句号那就是表示一个句子说完了。

比如“今天我去了公园,公园里的花开得真美啊。

”要是写成“今天我去了公园公园里的花开得真美啊。

”那就让人看得费劲死了。

对了,语法知识是基础中的基础。

句子结构一定要搞清楚,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觉得只要词写上就行了,主谓宾定状补?管它呢。

结果写出来的句子错误百出。

像“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这里的“通过……使……”就是典型的语法错误,要去掉“使”或者“通过”才通顺。

这就好比盖房子,语法就是房子的框架,框架错了,房子肯定不稳。

二、实用建议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

很多古诗词、文言文都要背。

我的诀窍就是理解了再背。

就拿《出师表》来说,如果只是机械地背,那可太难了。

但是当你了解了诸葛亮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蜀汉的局势,他的满心忧虑,你会发现背起来没那么痛苦了。

同时,把大篇的内容分成小段来背也很有用。

阅读部分呢,做阅读题的时候可别先看答案。

我以前就觉得自己看懂了文章,然后看一眼答案觉得“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就过了。

结果一到考试,就抓瞎。

要习惯先自己思考,然后根据答案来查漏补缺,看看自己思考的角度有哪些不对。

作文写作得有点新意。

别老写那些陈词滥调的东西。

比如写老师,全是“深夜批改作业,下雨天送同学回家”之类的。

多观察生活中的小事,从独特的视角去写。

三、容易忽视的点文言文里有很多古今异义词,这个特别容易被忽视。

探究《出师表》中的文学形象与人物性格-教案

探究《出师表》中的文学形象与人物性格-教案

探究《出师表》中的文学形象与人物性格-教案一、引言1.1文学背景与历史价值1.1.1《出师表》的创作背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上呈给刘备的奏章。

1.1.2历史价值:不仅是一篇军事和政治文献,也是文学史上的杰作,反映了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1.1.3教学意义:通过学习《出师表》,学生可以了解三国历史,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1.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出师表》的基本内容,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1.2诸葛亮的生平与贡献1.2.1生平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1.2.2政治贡献:推行“屯田制”,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蜀汉的经济基础。

1.2.3军事成就:五次北伐中原,虽然未能成功,但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

1.2.4教学目标:通过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贡献,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意义。

1.3《出师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3.1文学特点:文言文的典范,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情感真挚。

1.3.2人物形象:塑造了诸葛亮忠诚、智慧、坚定的形象。

1.3.3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4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

二、知识点讲解2.1《出师表》的结构与内容2.1.1结构分析:分为序言、、结尾三部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2.1.2内容概括:序言部分回顾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往事,表达了对刘备的感激之情。

2.1.3部分:详细阐述了北伐中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表达了自己忠诚于刘备的决心。

2.1.4结尾部分: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北伐成功的信心。

2.2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2.2.1忠诚: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等。

2.2.2智慧: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策略。

2.2.3坚定:面对困难和压力,诸葛亮坚定地表示“臣敢以死报之”,展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学习指南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妄自菲.薄()陟罚臧否.()以遗.陛下()裨.补阙漏()恢弘.()猥.自枉屈()夙.夜忧叹()庶竭驽.钝()咨诹.善道()
二、填空
1、本文作者是时国的丞相,题目中的“表”是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以为主兼用、。

3、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提出了、、等三条建议,也表达作者“此定中原”的坚强意志。

文中思想感情可用“”、“”六字来概括。

4、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和这两件大事,表达作者“受恩感激”之情。

5、刘备遗诏中说:“。


三、解释词义
1古今词异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
(2)臣本布衣。

古义: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今义:
(5)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6)临表涕零古义: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今义:
2、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亲贤臣远小人
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
此皆良实攘除奸凶
深入不毛优劣得所
陟罚臧否
3、一词多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讨贼兴复之效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效
以咨臣以当事之事不效则治臣之罪
是以先帝简拔…… ……平明之理
不以臣卑鄙明
以伤先帝之明
论其刑赏此先汉所以兴也
论所以
每与臣论此事此臣所以报先帝
痛恨于桓灵
引喻失义()陟罚臧否()论其刑赏()裨补阙漏()
臣本布衣()猥自枉屈()寄臣以大事()性行淑均()()以彰其咎()咨诹善道()二十有一年()庶竭驽钝()()雅言()简拔()
四、翻译句子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子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5、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身”的意思是。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参考答案:1.先帝。

2.Zhòu; 亲自。

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3、恢复汉室一统霸业。

(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等)
4、“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
计;失街亭;气周瑜。

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
堪伯仲间。

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等等。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