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处理-ch5-1偏移成像

合集下载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指导书数字图象处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用MATLAB等高级语言编写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些基本算法程序,巩固和掌握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而且通过综合实习,让学生能探讨和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字图像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实验一、数字图像获取 (2)实验二、图像的傅立叶变换 (5)实验三、图像直方图增强 (7)实验四数字图像空间域平滑 (11)实验五数字图像锐化 (14)实验六、图像压缩 (17)实验七图像融合 (21)实验八图像分割 (23)实验一、数字图像获取一、实验目的1掌握使用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以及计算机获取数字图像的方法;2修改图像的存储格式。

二、实验原理用扫描仪获取图像也是图像的数字化过程的方法之一。

扫描仪按种类可以分为手持扫描仪,台式扫描仪和滚筒式扫描仪(鼓形扫描仪)。

扫描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x、y方向的分辨率、色彩分辨率(色彩位数)、扫描幅面和接口方式等。

各类扫描仪都标明了它的光学分辨率和最大分辨率。

分辨率的单位是dpi,dpi 是英文Dot Per Inch的缩写,意思是每英寸的像素点数。

扫描仪工作时,首先由光源将光线照在欲输入的图稿上,产生表示图像特征的反射光(反射稿)或透射光(透射稿)。

光学系统采集这些光线,将其聚焦在CCD上,由CCD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由电路部分对这些信号进行A/D转换及处理,产生对应的数字信号输送给计算机。

当机械传动机构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带动装有光学系统和CCD的扫描头与图稿进行相对运动,将图稿全部扫描一遍,一幅完整的图像就输入到计算机中去了。

图1.1扫描仪的工作原理扫描仪扫描图像的步骤是:首先将欲扫描的原稿正面朝下铺在扫描仪的玻璃板上,原稿可以是文字稿件或者图纸照片;然后启动扫描仪驱动程序后,安装在扫描仪内部的可移动光源开始扫描原稿。

为了均匀照亮稿件,扫描仪光源为长条形,并沿y方向扫过整个原稿;照射到原稿上的光线经反射后穿过一个很窄的缝隙,形成沿x方向的光带,又经过一组反光镜,由光学透镜聚焦并进入分光镜,经过棱镜和红绿蓝三色滤色镜得到的RGB三条彩色光带分别照到各自的CCD上,CCD将RGB光带转变为模拟电子信号,此信号又被A/D变换器转变为数字电子信号。

TR700说明书

TR700说明书

tr700数字式重量变送器使用说明书longtec过程称重专家用前须知:初次使用前,请详细阅读本说明书,现场使用许多疑难问题,在本说明书中将找到答案。

使用前,请检查称重系统其他部件是否匹配。

使用本仪表,注意防晒、防雨水、防撞击。

使用本仪表,请尽可能配备常用安装、检修工具:小型一字螺丝刀,数字式万用表,称重传感器模拟器(mv信号发生器)。

目录1概述 .............................................................................................................................................................. .. (1)1-1简介............................................................................................................................................................... (1)2技术参数 .............................................................................................................................................................. (2)2-1一般参数 (2)2-2数字部分 (2)2-3模拟部分 (2)3安装与接线说明 (4)3-1安装注意事项 (4)3-2安装尺寸图 (4)3-3接线图及接线端子列表 (5)3-4称重终端最长可联接的称重信号电缆长度表 (6)3-5显示面板图 (7)3-6显示窗 .............................................................................................................................................................. (7)3-7状态指示光标 (7)3-8按键............................................................................................................................................................... (7)4基本操作图 .............................................................................................................................................................. .. 94-1tr700功能框架图 (9)4-2tr700操作流程 (10)4-3tr700功能树图 (11)5一般功能设置 (12)5-1功能设定步骤 (12)5-2功能设定列表 (13)6通讯参数设定及通讯协议 ...................................................................................................................................... 14 6-1rs232/rs485通讯 (14)6-1-1 串口1通讯参数设定 (15)6-1-2 串口1通讯参数列表 (16)6-1-3 串口1通讯协议 (16)6-1-3-1通讯协议1 (16)6-1-3-2 modbus通讯协议 (17)7仪表标定 .............................................................................................................................................................. .... 22 7-1 标定的意义 (22)7-2 标定操作 (23)7-2-1标定操作步骤 (23)7-2-1-1实物标定 (23)7-2-1-2数字标定 (25)7-2-1-3修改标定系数 (26)7-2-2-1 cal的总图 (27)7-2-2-2 实物标定参数列表 (27)7-2-2-3 数字标定参数列表 (27)7-2-3标定错误提示 (28)8诊断功能 .............................................................................................................................................................. . (29)8-1诊断功能操作步骤 (29)8-2诊断功能列表 (30)8-3诊断功能具体描述 (30)8-3-1毫伏值显示 (30)8-3-2按键测试 (30)8-3-3显示测试 (31)8-3-4通讯口测试 (31)8-3-5显示版本号 (31)8-3-6显示序列号 (31)8-3-7外部控制输入测试 (31)8-3-8继电器输出测试 (32)8-3-9参数恢复出厂设定 (32)9称重定值比较量设置 (33)9-1设置参数步骤 (33)9-2高低限参数设置列表 (35)10开关量输入/输出 (36)10-1外部控制输入 (36)10-1-2输入接口与外接开关的联接 (36)10-1-3输入接口与plc的联接 (36)10-2控制输出 (37)10-2-1输出说明 (37)10-2-2比较条件说明 ......................................................................................................................................... 37 10-3 模拟输出 (38)10-3-1 技术规格 (38)10-3-2输出实例 (38)11附图 .............................................................................................................................................................. . (39)11-1功能表 (39)11-1-1一般功能设定参数列表 (39)11-1-2 rs232/rs485通讯参数列表 (40)11-1-3 实物标定参数列表 (41)11-1-4 数字标定参数列表 (41)11-2标准ascii码一览表 (43)12记录 .............................................................................................................................................................. .......... 44 注:本公司保留对此产品进行修改和改进的权力,因此,技术上的改进,恕行通知。

声波和弹性波叠后逆时深度偏移_陈可洋

声波和弹性波叠后逆时深度偏移_陈可洋

( 上接第 21页 )
( a) 弹性波垂直分量自激自收剖面; ( b ) 弹性波水平分量自激自收剖面; ( c) 垂直分量逆时深度偏移剖面; ( d) 水平分量逆时深度偏移剖面。 图 3 弹性波自激自收剖面及其逆时深度偏移剖面
应用于复杂地质结构、岩性、物性 (如泊松比有变化 情形 )等的深度偏移成像。
4 R istow D, R hl T Fourier fin ite- difference m ig ra tion[ J]
G eophysics, 1994, 59( 12): 1882- 1890 5 陈可洋 基于高阶有限差分的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方
法 [ J] 石油物探, 2009, 48( 5): 475- 478 6 陈可洋, 杨微, 吴清 岭, 等 几种 地震波 叠后 深度 偏移方
参考文献
图 11 老 1斜 6- 4井压裂施工
6结 论
( 1) 总口、老新等地区压裂施工受断层多, 微裂 缝发育, 压裂过程中液体效率低, 易出现砂堵等因素 的影响, 具有砂泥互层特征, 层间应力差较小, 压裂 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缝高失控现象, 降低缝内净压, 限 制了裂缝的横向延伸, 影响压裂的成功率及有效率。
1 汝友林 裂缝性低 渗透 砂岩 油藏压 裂工 艺优化 [ J] 科 技咨询导报, 2007, 16
2 杨宇, 康毅力, 郭春 华, 等 裂缝 性地层 测试 压裂 分析在 川西须家河组的应 用 [ J] 石油钻 探技 术, 2006, 34( 6), 57- 60
3 刘成, 刘雄飞, 安耀 清, 等 低渗 透裂缝 性泥 砂岩 储层试 油技术 [ J] 吐哈油气, 2001, 2
水平界面, 这两种方程的端点绕射波实现了完全收 敛, 展现出较好的成像效果。然而, 在用椭圆圈画出 的倾斜界面区域, 由声波方程逆时成像实现的倾斜 断面虽然成像准确, 其能量仍较强, 但在断点周围存 在着部分偏移噪音, 干扰了有效波场。而采用弹性 波动方程后, 其垂直分量实现了倾斜断面波场的准 确归位, 虽然其能量相对较弱, 但断点处的偏移噪音 有了较大程度的压制。另外, 分析其水平分量剖面 可知, 倾斜截面同向轴能量很强, 进一步突显出倾斜 断面的准确位置, 此外, 还显示出垂直断面端点的准 确位置。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弹性波方程凭 借多分量信息, 在其联合逆时传播过程中, 多分量波 场相互作用, 尤其是在逆时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的 波形和能量转换 (纵横波相互转化 ), 从而较大程度 地削弱了次生干扰, 从而提高了剖面的成像质量, 因 此多分量成像要优于声波成像。

成像光谱仪星上光谱定标的数据处理

成像光谱仪星上光谱定标的数据处理
s e ta, e p cal n t o e wa ee t s mo t f ce y g s o s a s r in p cr s e i l i h s v lngh sl af t d b a e u b o pt s,t e c mmo aa p o e sn y y e o h o n d t r c s i g
2 Ga u t U i rt o hns Aa e yo i c , e'g 10 3 , hn ) . rd ae nv sy fC ie c dm S e e B on 0 0 9 C ia e i e f cn s i
Absr t:I r e o i r v h p c rl c lb a in p e ii n o Hih Re ou in I g n p cr mee tac n o d r t mp o e t e s e ta ai r to r cso fa g s l to ma i g S e to tr
度要求 。
关 键 词: 成像 光谱 仪 ; 上 定 标 ; 星 光谱 定标 ;据 处 理 数
中 图分 类 号 :P 3 0 3 T 7 ; 43
文 献标 识 码 : A
Da a p o e sn f o o b t s e t a a i r to f t r c s i g o n- r i p c r lc lb a i n o s a e b r e h g e ou i n i a i g s e to ee p c - o n i h r s l to m g n p c r m t r
较其他算法提高 1 数量 级。用极值法 对数 据进行 预处理 , 个 快速确定谱线偏移量 , 再用谱线 匹配算法在小范 围内精确计

两种叠前逆时成像条件的比较

两种叠前逆时成像条件的比较

He og ag1 3 1, hn 1 i n f n 6 72 C ia l i
Ab t a t S u y o i e e t e e s — i ma i gc n i o s st ep e o d t n o ea t aia in o c u aemir t n i g n . s r c : t d n df r n v r e t f r mei g n o d t n r c n i o f h cu l t f c r t g a i ma i g i i h i t z o a o T i a e n l z d t e a i r cp e f t o k n s o r - t c e e s — i ma i g c n i o s n i h p e sa k h s p p r a ay e h b sc p i i l o w i d f p e sa k r v r e t n me i gn o d t n :o e s e r - t c i t r v re t ma i g c n i o a e n f s— ri a rv l me n h t e s t e c re ain tp r — tc e e s - i e es— i me i gn o d t n b s d o r t a r l ta et .a d t e o h r i h o r lt y e p e sa k r v re t i i v i o me i gn o dt n ma i g c n i o .T e i e e c s f i g n c a im,c mp tto a e c e c , t e e o a y ic S tr g a u t i h df r n e o ma i g me h n s f o u ai n l f i n y h tmp r r d s ’ o a e mo n , i s a t i tre e c b l y a d i g n r c so r o r h n ie yc mp r d b t e e b e r t a n l ssa d n me ia n i n e f r n e a i t n ma i g p e ii n a ec mp e e sv l o a e ewe n t m y t o ei l a y i n u r l — i h h c a c e p r n . e r s l h w d t a o h o h g ai n p o l so e a o et r - t c e e s — i ma i g c n i o sh d x ei me t Th e u t s o e h tb t f e mi rto r f e ft b v wop e sa k r v re t s t i h mei g n o d t n a i h g — n r y a d lw— r q e c e e s — i o s . n e s c in’ S N a d i g n fe t o o lx t t o sr c i n a e f ih e e g n o fe u n y r v r e t me n ie a d t e t S / n ma i g ef cs n c mp e l c n t to r ao h o i u t e c re ain tp r — t c e e s — i ma i g p o l s b t r t a h to h r — t c e e s — i ma i g p o i h o r l t y e p e— a k r v r e— me i gn r f e wa e t h n t a ft e p e— a k r v re— me i g n rfl o s t i e s t e

惠普HP Photosmart A620系列使用手册说明书

惠普HP Photosmart A620系列使用手册说明书
使用触摸屏...........................................................................................................11 使用笔针...............................................................................................................13 打印机菜单.................................................................................................................13 如何使用打印机菜单 ............................................................................................14 菜单 .....................................................................................................................15 3 纸张概述 为打印作业选择最佳纸张...........................................................................................19 放入纸张....................................................................................................................19 4 不使用计算机进行打印 从 PictBridge 认证的相机或设备进行打印.................................................................21 从存储卡打印.............................................................................................................21 所支持的存储卡....................................................................................................22 插入存储卡 ..........................................................................................................22 从存储卡打印照片................................................................................................23 将照片从存储卡保存到其他设备...........................................................................25 取出存储卡 ..........................................................................................................25 从 Bluetooth 设备打印...............................................................................................25 配置 Bluetooth .....................................................................................................26 从 Bluetooth 设备打印照片...................................................................................27 从 iPod 打印照片 ......................................................................................................27

偏移成像

偏移成像

3)Paturet-Tariel偏移叠加法
1971年Paturet-Tariel用相同炮检距的剖面进行叠前偏移, 把所有相同炮检距的偏移后的剖面叠加得到偏移叠加剖面。叠 前偏移的原理如图5-9所示。
SM
GM
绕射点M所产生的绕射波到达时曲线为:
t x h 2 t x h 2 tx (5.1.7) 4 v 4 v 1 2 2 2 4x t x0 t 0 2 当炮检距 h 0 时,上式表现为: v
有限差分法可通过数值粘滞性控制孔径,其实质也是一种二 维滤波。另外,常用近似方程。实际偏移范围受方程限制。所 用方程不同,偏移孔径的角度分别为 15 ,45 ,60 等。超过它 们所允许角度的数据用数值粘滞性滤除,否则产生偏移噪声。
数值粘滞性是指对微分方程进行经验的或形式上的一种修正,以便去掉波场 中的不满足采样或微分方程条件的那些傅立叶分量。(马在田 1989)
3).傅里叶变换法波动方程法偏移:70年代后期,Stolt和Gazdag等 又先后提出了在频率 - 波数域解波动方程,外推地震波场的方法。 这种方法被称为F-K域偏移方法。由于该方法计算简单,效率高, 因而很快得到了推广。
3. 偏移方法分类
二.基于射线理论的叠后偏移 与叠前偏移


经典的偏移方法和早期的计算机偏移方法 都是 基于射线理论 经典的偏移方法只研究到达时间。叠后偏移有圆 弧切线法和线段移动法;叠前偏移包括椭圆切线 法和交会法等 早期的计算机偏移方法利用了波前、绕射等地震 波传播的惠更斯原理,尽管只是定性的、概念性 的,但与手工操作法相比偏移剖面除了归位精度 提高外,还考虑了波形特征。叠后偏移有波前模 糊法、绕射曲线叠加法; 叠前偏移有Rockwell偏 移叠加法和Paturet-Tariel偏移叠加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数字移动终端图像及视频传输-Read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数字移动终端图像及视频传输-Read
ICS
YD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 ××××—××××
数字移动终端图像及视频传输特性 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specification for visual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station
(征求意见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稿完成日期:2006.11)
××××-××-××发布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发布
1
YD/T ××××—××××
目录
目 录 ................................................................................ 1 前 言 ................................................................................ 3 数字移动终端图像及视频传输特性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 1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定义及缩略语 ........................................................................ 1 3.1 定义 ............................................................................... 1 3.2 缩略语............................................................................. 3 4 图像及视频传输特性 .................................................................. 3 4.1 移动终端图像及视频发送特性 ......................................................... 3 4.2 移动终端图像及视频接收特性 ......................................................... 3 5 摄像设备技术要求 .................................................................... 3 5.1 摄像设备概述....................................................................... 3 5.2 电子影像传感器的缺陷 ............................................................... 4 5.3 光学有效像素总数................................................................... 4 5.4 视觉分辨率......................................................................... 4 5.5 白平衡............................................................................. 4 5.6 动态范围........................................................................... 4 5.7 色差............................................................................... 4 5.8 像面亮度均匀度..................................................................... 4 5.9 几何失真........................................................................... 4 6 平板显示设备技术要求 ................................................................ 4 6.1 坏点............................................................................... 4 6.2 物理尺寸........................................................................... 4 6.3 分辨率............................................................................. 4 6.4 亮度............................................................................... 4 6.5 对比度............................................................................. 4 6.6 色度............................................................................... 5 6.7 可视角度........................................................................... 5 6.8 响应时间........................................................................... 5 7 测试设置及测试安排 .................................................................. 5 7.1 测试环境........................................................................... 5 7.2 测试设备........................................................................... 5 7.3 测试图卡........................................................................... 5 7.4 测试信号源........................................................................ 10 8 摄像设备测试 ....................................................................... 12 8.1 摄像设备功能测试.................................................................. 12 8.2 缺陷测试.......................................................................... 12 8.3 光学有效像素总数测试 .............................................................. 12

DMK 33GP1300e 相机技术手册说明书

DMK 33GP1300e 相机技术手册说明书

技术细节1.要件速览 42.尺寸图 6 2.1DMK 33GP1300e 带脚架适配器的C型接口 (6)2.2DMK 33GP1300e 不带脚架适配器的C型接口 (7)2.3DMK 33GP1300e 带脚架适配器的CS型接口 (8)2.4DMK 33GP1300e 不带脚架适配器的CS型接口 (9)3.I/O 连接器 10 3.16-pin I/O 连接器 (10)3.1.1TRIGGER_IN (10)3.1.2STROBE_OUT (11)4.光谱特征 124.1光谱灵敏度 - P1300 (12)5.相机控制 13 5.1传感器读出控制 (13)5.1.1像素格式 (13)5.1.1.18-Bit Monochrome (13)12-Bit Packed Monochrome (13)5.1.1.25.1.1.316-Bit Monochrome (14)5.1.2分辨率 (14)5.1.3读出模式 (14)5.1.4帧速率 (15)5.1.5局部扫描偏移 (16)5.2图像传感器控制 (16)5.2.1曝光时间 (17)5.2.2增益 (17)5.3自动曝光及增益控制 (17)5.3.1自动曝光 (18)自动增益 (18)5.3.25.3.3自动参考值 (18)5.3.4强光缩减 (18)5.3.5自动曝光限制 (19)5.3.6自动增益限制 (19)5.4触发 (20)5.4.1触发模式 (20)5.4.2触发极性 (20)5.4.3软件触发 (21)5.4.4触发脉冲计数 (21)5.4.5触发源 (21)5.4.6触发重叠 (22)5.5触发定时参数 (22)5.5.1触发延迟 (22)5.5.2触发去抖时间 (22)5.5.3触发遮罩时间 (23)5.5.4触发噪声抑制时间 (23)5.6数字I/O (23)5.6.1通用输入 (23)5.6.2通用输出 (24)5.7频闪 (24)5.7.1频闪启用 (24)5.7.2频闪极性 (25)频闪操作 (25)5.7.35.8图像处理 (25)5.8.1伽玛 (25)5.8.2查找表 (25)5.9自动功能感兴趣的区域 (26)5.9.1自动功能ROI启用 (27)5.9.2自动功能ROI预设 (27)5.9.3自动功能ROI自定义矩形 (27)5.10用户设置 (28)5.10.1用户设置选择器 (28)5.10.2加载用户设置 (29)5.10.3保存用户设置 (29)5.10.4默认用户配置 (29)5.11精确时间协议 (29)5.11.1PTP 启用 (29)5.11.2PTP 状态 (30)5.12动作调度器 (30)5.12.1功能选择 (30)5.12.2预定动作时间 (30)5.12.3预定动作间隔 (31)5.12.4预定动作执行 (31)5.12.5预定动作取消 (31)5.13事件 (31)配置事件 (32)5.13.15.13.2事件通知 (32)5.13.3曝光结束事件 (32)5.13.4帧触发丢失事件 (33)5.13.5L ine1 下降沿事件 (33)5.13.6L ine1 上升沿事件 (33)5.13.7测试事件 (34)6.R e v i s i o n H i story 351要件速览2尺寸图2.1DMK 33GP1300e 带脚架适配器的C型接口2.4DMK 33GP1300e 不带脚架适配器的CS型接口3I/O 连接器3.16-pin I/O 连接器相机后视图1开极闸M OS F E T最大限制0.2A(ID)!2启动电流最低条件3.5 m A!3 G:地O:输出I:输入3.1.1TR IGG ER_I NTRIGGER_IN线可用于将曝光时间的开始与外部事件同步。

偏移成像中的垂直分辨率

偏移成像中的垂直分辨率

摘 要
K rh of 振 幅 偏 移研 究表 明 , 移 对地 震 子 波 具 有 拉 伸 作 用 , 伸 程 度 与 地震 波速 度 、 射 角 和 地 层 倾 角 i h f真 c 偏 拉 反
有 关 . 波 拉 伸 将 改 变 子 波 宽度 ( 波 延 续 长度 ) 对 垂 直 分 辨 率有 重 要 影 响 . 文 通 过 对 衰 减 Sn 子 波 的 实 际计 算 , 子 子 , 本 ic
b t e h v ltwit n h e lc i na g e h e l co i , h eo iy y t ec l ua i n o h te u t n e we n t e wa e e d h a d t e r f t n l ,t er fe t rd p t e v l ct ,b h a c lto ft ea t n a i e o o S n v l t Th e u t h w h t t e v ria e o u i n d s e d to g y o h t e el co i n a g i c wa ee . e r s ls s o t a h e t l r s l t e c n s s r n l n t e s e p r fe t r d p a d lr e c o
DOI 1 . 9 9 jis . 0 42 0 . 0 0 0 . 3 . :0 3 6 /.s n 1 0 — 9 3 2 1 . 1 0 1
偏 移 成 像 中的垂 直 分 辨率
张东 良 。 孙建 国 ,
(. 林 大 学 地 球 探 测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 春 1 0 2 ; 2 国土 资 源部 应 用 地 球 物 理综 合解 释 理 论 开放 实验 室 , 春 1 0 2 ) 1吉 长 3 0 6 . 长 3 0 6

一种提高叠后偏移成像效率的简易方法

一种提高叠后偏移成像效率的简易方法
分 法 。
时 式 为 +2 中o成 点 间 公 M 丁√。X其 t 像 时 , , 是
是 成像点 到水 平迭 加道 间距 离 , 是 t 点偏 移速 度 , 。 T是求 出的水平 迭加 道 时间 。 当改 变偏 移速 度 为 时 , 得 可
丁 + 1 一 车
与偏 移速度 成反 比 , 因此 , 当速 度增 加 一 个 量 时 , 只
个 相应 比例 因子 , 仅 能很 好 地 达 到调 整 偏 移 速 不
要C DP间距相 应减 少一个 量 , 即可 达到改 善偏 移成
像质 量的 目的 。 对 于叠 后有 限 差分 法 偏 移 , 响成 像 效 果 的是 影
迭加 道求取 旅行 时 间 , 然后取 振 幅迭加成 像 , 旅行
特 普 公 司 ( 编 : 2 0 0 。E malln t zx ia c r 。 邮 5 4 0 ) — i o g o s @sn . o : n
第一 作 者 简 介 : 四新 , , 都 理 工 大 学 在 读博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地 震 资料 处 理 方 法 研 究 工 作 。地 址 : 东 省 湛 江 市 坡 头 区 1 信 箱 朱 男 成 主 广 1号
Ar At 3 Ax。 2

f Ar At 3
a偏 移 的 速 度 是 实 际 速 度 的 9 % ; 一 0
bC - DP间 距 是 实 际 间距 的 1 0 % 1 图 2 差 分 法 偏 移 应 用 实 例 二
这 个结 果与 积分法 公式 结果 是一 致 的 。 由此 可 见 , 论 是叠 后 有 限 差 分 法偏 移 还 是 叠 无 后 积分法 偏移 , 变 C 改 DP间 距 △ 同样 可 以达 到 改 变偏移速 度 4 进而 8 改善偏2移成 像质 量 的 目的 。 , 6 达到 0 4

AOI操作说明书

AOI操作说明书
wwwsmtaoicom第一章测试原理及机械结构11smtaoi的简介111什么是smtaoismtaoismtautomaticopticinspection中文名为自动光学检测仪smtaoi一种新型的测试技术这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smtaoi的结构由工作台ccd摄像系统机电控制及系统软件4大部分构成在进行检测时首先将需要检测的线路板置于smtaoi机台的工作平台上经过定位调出需要检测产品的检测程序xy工作台将根据设定程序的命令将线路板送到镜头下面在特殊的光源的协助下镜头会捕捉要smtaoi系统所需要的图像并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处理器会将xy平台移至下一位置对下一副图像进行采集再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图像进行连续的分析处理来获得较高的检测速度
1.1 SMT-AOI 的简介......................................................................................................................4 1.1.1 什么是 SMT-AOI.............................................................................................................. 4 1.1.2 SMT-AOI 的实施目标...................................................................................................... 4 1.1.3 SMT-AOI 的放置位置...................................................................................................... 4

佳能MF4370dn-MF4350d-MF4330d-MF4322d-MF4320d service manual-CHN)维修手册

佳能MF4370dn-MF4350d-MF4330d-MF4322d-MF4320d service manual-CHN)维修手册
佳能 (中国)有限公司技术部 BIS_TS 科发行
维修手册
MF4300 系列 iC MF4370dn/MF4350d/MF4330d/MF4322d/4320d
1-1
介绍
佳能 ( 中国 ) 有限公司技术部 BIS_TS 科发行
使用 本维修手册由佳能公司出版发行,供合格人员学习产品的技术理论、安装、维护和维修 . 本维修手册覆盖了产品的所有销售区域 . 正因为如此,本手册中可能含有并不适合您 所在地区的内容 .
将会以维修信息公告的方式进行交流 .
所有维修人员均应对本维修手册以及所有相关的维修信息公告板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
解和掌握,并且具有对设备故障进行识别、分析的能力 .
佳能 ( 中国 ) 有限公司技术部 BIS_TS 科发行
介绍
目录
目录
第 1 章介绍
1.1 产品规格................................................................................. 1- 1 1.1.1 部件名称 ........................................................................................1- 1
版权 本手册享有版权,保留所有权利 . 根据版权法,未经佳能公司的书面同意,本手册不得 全部地或者部分地复制、翻印、或者翻译为其他语言 . 版权所有 .2001 佳能公司
COPYRIGHT © 2001 CANON INC°£
警告
本手册的使用应该严密监督 ,以免泄漏机密信息
佳能 ( 中国 ) 有限公司技术部 BIS_TS 科发行
如在 “DRMD*”中星号表示当电平为” 0 ”时有 DRMD 信号通过 .

偏移成像-5

偏移成像-5

只有在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的情况下上行波和下行波 才是分离的。分离过程如下:
二维波动方程为:
2u 2u 1 2u x 2 z 2 v 2 t 2
(5.1.9)
对(5.1.9)式相对x和t做二维付里叶正变换,并进行算子分解得到:
d 2u~ dz 2
2
( v2
k x 2 )u~
d 2u~ dz 2
第五章 偏移成像
§5.1 偏移成像的基本原理 §5.2 波动方程偏移 §5.3 叠前偏移 §5.4 偏移速度分析 §5.5 深度偏移 §5.6 三维偏移 §5.7 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地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1.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3DPSDM)------地震成像
(波动方程法3DPSDM, CRS叠加, CFP偏移)
的数据时,我们要计算一条以这点为顶点的绕射双曲线。它在 各道上的时间t由下式算出:
1
ti
t02
4 xi v
2 2
(5.1.4)
式中
xi xi x0
在进行偏移时我们把各道上等于上式时间t的波场值取出
来叠加在 (x0 , t0 )点的波场值上,这就算完成了(x0 , t0 ) 点的偏
移处理,如图5-5所示。
1. 叠后偏移
叠后偏移: 即叠加偏移,是对叠加后的地震记录做偏移。
下面介绍圆弧切线法、波前模糊法和绕射曲线(面)叠加法。
1). 圆弧切线法
一次反射波NMO后, 得到时间叠加剖面

z*
1 2
v t0
(5.1.1)
得到视深度剖面
如果界面的倾角 =0或者很小,例如只有1 或更小,则视深度界面就
是真深度界面。如果界面倾角不可忽略,则应当进行倾角校正,以求出反

数字处理-ch5-2偏移成像 波动方程偏移

数字处理-ch5-2偏移成像 波动方程偏移

第五章偏移成像§5.1 偏移成像的基本原理§5.2 波动方程偏移§5.3 叠前偏移§5.4 偏移速度分析§5.5 深度偏移§5.6 三维偏移§5.7 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一.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二.克希霍夫积分法波动方程偏移三.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四. 三种波动方程偏移方法的差异§5.2 波动方程偏移地震偏移成像技术发展至今,偏移方法各式各样,可谓琳琅满目。

几何光学的成像方法我们到底应该选区哪些方法来进一步学习哪??成像原理流行或淘汰已经被淘汰正在流行以波动方程为基础的成像方法(叠后)Kirchhoff积分法有限差分法F-K 法及其变形三种方法各有异同,分别讲述!√X§5.2 波动方程偏移(叠后)一.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采用爆炸反射面的理论。

为了成像,要求通过上行波反向外推重构地震波场!假定z轴垂直向下为正,测线沿x轴,则u(x,z,0)表示偏移后的真实剖面,而u(x,0,t)是未偏移的输入叠加剖面。

在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中,用半速度代替地震波传播速度,则标量波动方程变为:0)(42222222=∂∂+∂∂−∂∂z ux u v tu (5.2.1)⎪⎪⎪⎪⎭⎪⎪⎪⎪⎬⎫−⇔∂∂−⇔∂∂−⇔∂∂⇔u k z u u k x u u tu k k u t z x u z x z x ~~~),,(~),,(222222222ωω(5.2.2)对(5.2.1)式进行傅里叶变换并利用(5.2.2)式有)(42222=+−z x k k v ω(5.2.3)0)(42222222=∂∂+∂∂−∂∂zux u v t u (5.2.1)正号代表上行波,负号是下行波。

1.Stolt偏移法0~)(4~22222=++∂∂u k k v t u z x 设为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对(5.2.1)式进行上述变换得到:),,(~t k k u zx),,(t z x u 0~~222=+∂∂u tu ω0)(42222=+−z x k k v ω2212zx z k k k v+±=ω022=+ωr 特征方程针对上行波ti eω为微分方程一特解将代入上式有:0)(42222=+−z x k k v ω其中A与t无关。

遥感技术应用ch5辐射几何校正与数字图像增强技术

遥感技术应用ch5辐射几何校正与数字图像增强技术

数字图像:
能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以数字形式 表示的图像。
5.1.1 数字图像及其直方图
数字图像通常都是 以像元的DN值/亮/ 灰度值)表示。
数字量和模拟量的 本质区别: 前者为离散变量 后者为连续变量
5.1.1 数字图像及其直方图
1. 数字化:将连续的图像变化,作等间距的采
样与量化。主要包括两步:
5.1.1 数字图像及其直方图
直方图的作用:直观地了解图像的亮度值分布范 围、峰值的位置、均值以及亮度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直方图的曲线可以反映图像的质量差异。 正态分布:反差适中,亮度分布均匀,层次丰富, 图像质量高。 偏态分布:图像偏亮或偏暗,层次少,质量较差。
5.1.1 数字图像及其直方图
In raw imagery, the useful data often populates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the available range of digital values (commonly 8 bits or 256 levels).
DN=GAIN*(RAD)+OFFSET DN=GAIN*(MULT+HAZE)+OFFSET DN(HAZE)=GAIN*HAZE+OFFSET
5.1.2. 2 地形辐射校正
需要DEM 简单的处理方法
光照状况 阳坡 阴坡 TM 1 28 22 TM 2 42 34 TM1/TM2 0.66 0.65
2)大气因素导致的辐射畸变
2)大气因素导致的辐射畸变
大气影响的定量分析:大气的主要影响是减 少了图像的对比度,使原始信号和背景信号 都增加了因子,导致图像质量下降。
3)地形阴影导致的辐射畸变

数字处理-ch5-4偏移成像 深度偏移

数字处理-ch5-4偏移成像 深度偏移
深度偏移所解决的侧向位移由薄透镜 项完成。侧向位移量AB取决于由于倾 斜界面而产生的折曲的量(20个cdp)。
垂直地表出射的射线。该射
成像射线: 线与A吻合,首先被Hubral
(1977)认识到。
成像射线
二、模型试算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图5-63)没有 侧向位移,因为没有侧向速度变化。成像射 线出射到地面的位置与绕射源的位置吻合。
对于如图5-66中的缓和的侧向速度变化:
侧向位移小于10个共中心点

对于某些目标,这样小的侧向位移在完全聚
向 位
焦时就不算危险,此时,时间偏移能与深度


偏移一样好。因为此时薄透镜项的系数小到

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能够在缓慢而适度的
侧向速度变化区域应用时间偏移的原因!!
二、模型试算
深度偏移:
考虑了薄透镜项作用,且输出剖面是深度剖面 的偏移。 只要速度横向变化非常剧烈,必
需用深度偏移!
侧向速度变化常常与陡倾角有关,因此,一个深度偏移算法需
要很好地处理陡倾角。本节所讲的 65o ω − x 偏移算法是通过
简单调整45o 方程的某些参数,使方程精确处理到 65o 倾角。
ω − x 方案特别适用于深度偏移, 因为它应用薄透镜项来
估算频域中的复数乘(伊尔马滋(Yilmaz), 1993)。
二、模型试算
用一个埋藏在介质下的点绕射源 来研究侧向速度变化问题,下面 给出五种不同类型的速度-深度模 型:
第 一 种 速 度 模 型 示 于 图 5-62 , 相 应的零偏移距剖面有一个完整的 绕射双曲线,只要用绕射项就可 以对散射源成像。此时无任何横 向偏差。
一步法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 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 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邓道静
【期刊名称】《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年(卷),期】2004(27)5
【摘要】2004年9月29日,由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组织的验收委员会和鉴定委员会,对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复杂条件下深度成像方法技术研究”项目进行验收和技术成果鉴定。

【总页数】1页(P366-366)
【关键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科技开发;研究所;承担;叠前偏移;物探;波动方程
【作者】邓道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58;P631
【相关文献】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组织召开第一届学术交流会 [J],
2.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 [J],
3.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 [J],
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所 [J],
5.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CH_(4)—H_(2)O—NaCl体系包裹体古温压恢复技术 [J], 席斌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叠前偏移(偏移叠加)
下面分别介绍椭圆切线法、Rockwell法和Paturet-Tariel法。
1)椭圆切线法
当给定CSP记录时,可用椭圆切 线法(图5-8)。反射点(2D)位于以炮 点和接收点为焦点的椭圆上,这个 椭圆的方程可表示为:
x2 z2 + 2 2 2 =1 2 2 v t v t −l 4 4
(5.1.12)
其中,正号代表上行波方程,负号代表下行波方程。
2.波场外推
正向外推:根据波在当前位置上的振动情况向波的自然传播 方向用计算手段预测出波场。 反向外推:向波的自然传播方向的反方向上重建原来的波场。 对一个波场应进行正向外推还是反向外推均有物理问题决定。
1)上行波的外推 ~ du ω2 = i 2 − k x2 dz ~ u v
叠后偏移: 即叠加偏移,是对叠加后的地震记录做偏移。 下面介绍圆弧切线法、波前模糊法和绕射曲线(面)叠加法。 1).圆弧切线法
1 一次反射波NMO后, 得到时间叠加剖面,由 z = vt 0 2
*
得到视深度剖面。
讨论:
如果界面的倾角=0或者很小 如果界面倾角不可忽略
视深度界面就是真深度界面 应当进行倾角校正
(a). 水平叠加剖面(b). 叠后偏移剖面; 移叠加剖面 (c). 偏
三.基于波动方程波场外推的地震成像原理
使用波动方程进行偏移,首先要重建反射波的原有波场。 反射界面上刚刚产生的反射波,就认为是该反射面的像。 为进行波场外推,把波动方程分解为上行波方程和下行波 方程。 在地震勘探中一般取深度方向向下为正z的方向 1.上行波和下行波 波动方程有两个解,一般表示为 {exp[ −iω (t ± r / v )]} / r 。 定义 下行波 (入射波) 上行波 (反射波) 向正z方向传播的地震波 表示形式
2
证明(作业)
S
R
NMO_DMO_Pos tMig Correction
D
C
B A
审视三大处理技术
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成像
反褶积和叠加引自其它相关学科 偏移成像基于古典技术 偏移成像优越性:
1、具有地震勘探本身的特征; 2、计算机使其研究由地震波运动学特征过渡 到地震波动力学特征; 3、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保真度。
§5.1
偏移
偏移成像的基本原理
反偏移
偏移是对不连续界面 成像 层析成像对连续界面 成像 反 演
一.偏移成像的概念
反射地震方法:
特征。是一种反散射问题。
1.激发弹性波,2.记录反射波,
3.研究地质岩层结构和物性
反射地震成像分做两步:
1. 记录反射波 2. 反射波成像。
地震偏移技术是使反射界面最佳成像的技术之一。
(5.1.13)
~ i u ( z + Δz ) 积分结果为: ~( z ) = e u
第五章
§5.1 §5.2 §5.3 §5.4 §5.5 §5.6 §5.7
偏移成像
偏移成像的基本原理 波动方程偏移 叠前偏移 偏移速度分析 深度偏移 三维偏移 二维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一.偏移成像的概念 二.基于射线理论的叠后及叠前偏移 三.基于波动方程波场外推的地震成像原理
地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1.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3DPSDM)------地震成像
tan θ t = tan θ t /[1 − (v tan θ t ) / 4]
2 2
1/ 2
1. 偏移成像的基本概念
1. 偏移成像的基本概念
三向斜、一小背斜偏移前后对比图
1. 偏移成像的基本概念
2.偏移技术发展史
1).古典的偏移技术(60年代前)------反射点的空间 位置成像; 2).早期的计算机偏移技术(60~70年代)------定性 和概念性地对反射波运动学特征成像; 3).波动方程偏移技术(70年代后)------定性或/和 定量地对反射波运动学或/和动力学特征成像。
L的范围是由最大 实际倾角来决定
L ≥ 2 vt 0 tan φ
(5.1.5)
实例分析
图5-7是用绕射叠加 偏移法处理前后的 地震剖面。 偏移后剖面上空间 分辨率得到了提 高,同时地层层位 间的接触关系得到 了正确的反映,有 利于地质解释。
(a)水平叠加剖面
b)绕射偏移叠加剖面
图5-7 绕射偏移叠加的效果
ω2
v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u ( x, z, t) ⇔ u (k x , k z ,ω )⎫ ⎪ ∂ 2u 2 (5.1.10) ~ ⎪ ⇔ −ω u 2 ⎪ ∂t ⎪ 2 ⎬ ∂ u 2 ~ ⇔ −kx u ⎪ ∂x 2 ⎪ 2 ∂ u ⎪ 2 ~ ⇔ −kz u ⎪ ∂z 2 ⎭
由(5.1.10)式得出:
~ du ω2 ~ ~ = ±ik z u = ±i 2 − k x2 u dz v
偏移使反射界面变陡、变短; 偏移使反射界面向上倾方向归位。
偏移原理图
1. 偏移成像的基本概念
偏移过程的定量分析图:
垂直 位移 水平位移
dx = (v t tan θ t ) / 4
2
dt = t{1 − [1 − (v t tan θ t ) / 4] }
2 2 1/ 2
随着倾角及时间的增大,两位移同时增大!!
1 [ch ( v 0 β t 0 ) − 1]⎫ ⎪ β ⎪ ⎬ 1 ⎪ r = sh ( v 0 β t 0 ) ⎪ β ⎭ z0 =
(5.1.2)
2).波前模糊法
波前模糊法也称为波前切线法,属于叠后偏移。该方法 通过反推反射界面上的波场达到重构波场的目的。
波前模糊法的具体实现
以地面接收点为中心,把相当于反射到达时间上的值送到 以
(5.1.9)
对上式相对x和t做二维付里叶正变换,并进行算子分解得到:
~ ~ ω2 d 2u d d d 2u 2~ 2 ~ ~ + ( 2 − k x )u = 2 + k z u = ( + ik z )( − ik z )u = 0 dz dz dz dz 2 v
利用波散关系:
k +k =
2 x 2 z
波动方程偏移技术的发展
1)、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70年代初期,J.Claerbout教授首先提出了用有限差分 法解单程波动方程的近似式,用地面观测的地震数据重建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波场,从这些传播过程的波场 中提取使地震界面成像的那些数据,组成地震偏移剖面。 由于这种偏移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解波动方程或其近似 式,所以被称为波动方程法偏移技术。 2). Kirchhoff积分法波动方程法偏移 70年代中期,French和Schneider等在绕射偏移法的基 础上使用了波动方程解的Kirchhoff积分公式,发展为地震 偏移的波动方程积分法。使绕射偏移建立在可靠的波的基 本原理上。因而改善了偏移剖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波动方程法3DPSDM, CRS叠加, CFP偏移)
2. 四维地震------开发地震
(VSP技术, P-S技术, 4D地震, 弹性波阻抗反演, 地震相与地震属性分析等) 井间地震, 裂缝分析, 3D_AVO技术, 岩石物理,
Reflection point smearing
Δ = (h / D) cos ξ sin ξ
⎡ 2 4x2 ⎤ t 当炮检距 h = 0 时,上式表现为: x0 = ⎢t0 + 2 ⎥ (5.1.8) v ⎦ ⎣
为了进行偏移,我们应当把 t x 曲线上的地震能量(振幅 值)送到零炮检距绕射双曲线的顶点M上去叠加。这样, 把各个 相同炮检距的剖面偏移后叠加在一起即得偏移叠加剖面。
图5-10. 偏移叠加 剖面与叠后偏移剖 面对比图 (a). 水平叠加剖面
M点到A点 的双程旅 行时间
绕射点M所产生的绕射波到达时曲线为:
2 2 ⎡ t0 ⎛ x + h 2 ⎞ ⎤ ⎡ t0 ⎛ x − h 2 ⎞ ⎤ tx = ⎢ + ⎜ ⎟ ⎥ +⎢ +⎜ ⎟ ⎥ ⎢4 ⎝ v ⎠ ⎥ ⎢4 ⎝ v ⎠ ⎥ ⎦ ⎦ ⎣ ⎣ 2 2
1 2 1 2
(5.1.7)
1 2
叠后偏移:圆弧切线法和线段移动法; 叠前偏移:椭圆切线法和交会法等。 • 早期的计算机偏移方法利用了波前、绕射等地震波传播的 惠更斯原理,除了归位精度提高外,还考虑了波形特征。 叠后偏移:波前模糊法、绕射曲线叠加法; 叠前偏移:Rockwell法和Paturet-Tariel偏移叠加法。
1. 叠后偏移
3). 绕射曲线(面)叠加法
绕射曲线(面)叠加法是把地震剖面上的波场振幅值按 因为绕射波时距曲线与所有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形状相比较, 绕射波时距曲线进行叠加。 其凸率最大,故亦可称它为最大凸率法。 具体做法:地下任一点 ( x0 , t 0 ) , 以该点为顶点计算一条绕射双曲 线,取出该曲线与各道相交处的 波场值在顶点处相加,得出该点 的成像结果。各道上的时间t由下 式算出: 1 2 2 ⎡ 2 ⎛ Δxi ⎞ ⎤ ti = ⎢t 0 + 4⎜ ⎟ ⎥ ⎝ v ⎠ ⎥ ⎢ ⎣ ⎦ 式中
波动方程偏移技术的发展
1)、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 2). Kirchhoff积分法波动方程法偏移 3).富里叶变换法波动方程法偏移 70年代后期,Stolt和Gazdag等又先后提出了在频率波数域解波动方程,外推地震波场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 为F-K域偏移方法。由于该方法计算简单,效率高,因而很 快得到了推广。
Δx i = x i − x 0
波前模糊法与绕射叠加法对比分析
1)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惠更斯原理,都符合反射波归位和绕 射波收敛的要求; 2)波前模糊法——输出道法: 因为它是把一个道上的波场值送到各个道上去叠加; 3)绕射叠加法——输入道法: 因为它是把各道上的相应值取来在一道上叠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